佛弟子文庫

發出離心 舍凡夫心

濟群法師  2013/06/14  大字體  護眼色

發出離心 舍凡夫心

在《道次第》中,下士道的內容為念死、念惡趣苦、皈依三寶、深信業果,中士道的內容主要是念人天善趣之苦。同樣是念「苦」,在不同的修學階段,所念內容卻大相逕庭。下士道的修學,是以成就人天善果為目標,故念惡趣之苦,希求人天之樂。而中士道的修學,是以發起出離心為目標,故進一步念人天之苦,因為人天亦非究竟之樂,仍在有漏的三界之內。此外,還應該了解苦生起之因——集諦,即有情生命延續的原理及狀況。

我們要不斷思維死亡之苦、惡道之苦,乃至人天之苦,思維煩惱和業給我們帶來的痛苦。這種觀修,有助於我們生起真正的出離心。

說到出離,首先是出離環境。我們出家,就是對塵世生活的出離。但出離環境並非目的,因為任何境界都沒有實質。我們之所以要出離環境,是因為心對境界的貪著。所以,出離環境是為了擺脫心對此產生的貪著,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出離凡夫心。

凡夫心也屬於集的範疇。我們希望出離苦,首先應出離集。知苦,方能斷集。所謂集,就是煩惱、業力,就是生死相續。

業力,包括身口意三業。一般來說,似乎偏重於身業和語業,但意業卻是根源。貪瞋癡三毒,就屬於意業的範疇。我們在貪的時候,就造下貪的意業;嗔的時候,就造下嗔的意業;執我的時候,就造下我執的意業。正如《地藏經》所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貪的念頭每啟動一次,就造作一次貪業。再啟動一次,貪業就得到增長,如是不斷遞增。當然,意業並不都是負面的,同情、關愛、慈悲也屬於意業。

生命就是無盡的積累。在這種積累中,意業才是根本,身業和語業只是意業的外在表現。任何善惡行為的生起,皆因意業的參與才有了力量,才會在我們的阿賴耶識中形成種子。如果沒有意業的參與,它所形成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

在戒律中,每犯一條戒,都要考察是有心造作或無心造作。殺生,是有心殺還是無心殺;偷盜,是有心偷還是無心偷,並以此作為判斷是否犯戒的重要因素。這也類似於法律所考量的動機。

由此可見,心的參與非常重要。貪一次並不可怕,嗔一次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生命中形成了強大的貪心和嗔心。這些心行一旦成熟,將形成巨大的慣性,在未來生命中不斷主宰我們,促使我們造作種種惡業。修行的根本,在於將心從貪瞋癡中擺脫出來,使它不受五欲塵勞的繫縛。

在我們的習慣中,貪心生起時,貪就代表了我們全部的想法,使整個身心毫無保留地投入這種貪婪之中。而嗔心生起之時,嗔就主導了我們全部的情緒,使每個細胞都燃燒著不可遏制的嗔火。

那麼,貪和嗔能代表我們生命的全部嗎?事實並非如此。當我們的心介入情緒並為之左右時,我們已經感覺不出,情緒只是生命海洋中的一片浪花,並不是大海本身。在自然界中,一片葉子是微不足道的,可當它遮蔽了我們用來觀察世界的眼睛時,它甚至就成了我們的整個世界。我們對情緒的執著,恰恰將它化為了一片蔽目之葉。

如果我們具備智慧的觀照,就會看清念頭和情緒的真相,不隨它左右,不受它傷害,因為情緒和念頭只是虛空中的一片雲彩,大海中的一片浪花。而我們的心性,卻是虛空,是大海。如果我們執著一片雲彩,這片雲彩便是一切;如果我們安住於虛空,一片雲彩又算得了什麼?雲卷雲舒,虛空又何曾有過改變?

具備相應的定力之後,我們還會感覺到,並不是每種負面情緒都會對我們構成傷害。如果我們受到傷害,那只是因為心執著其中。這種執著非常強烈的時候,會嚴密、堅固得像一個封閉的器皿。使我們誤以為,這個器皿和充斥其中的情緒,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我們能夠擁有的全部。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從來都不敢輕易離開這個器皿,從來都舍不得嘗試打碎它,以為那樣我們就會一無所有。事實上,當這個因為執我而構建的器皿被打破之後,我們所擁有的就是無限。或許,這麼說並不準確,因為無限是不能被擁有的。在無限之中,已不再有「能」和「所」的存在。

在學佛過程中,舍棄凡夫心是一項重大任務。佛陀他老人家在許多經教中談到的空、無常、無我及戒定慧等,都是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利器。這種幫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幫助我們認識凡夫心的真相,一方面是幫助我們有效對治凡夫心。

修行就如打仗一樣。打仗,首先要認識敵人的危害性,其次了解敵人在哪裡,然後才知道如何去對付它,最後還要採取行動,否則知道得再多也是枉然。而修行的困難還在於,所要面對的敵人是如此眾多,包括我們無始以來積累的種種不良習氣,其難度不亞於一人與萬人敵。

修行究竟修什麼呢?這並不是一個多餘的問題。事實上,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修行究竟在修什麼,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如果對修行目標沒有清晰的認識,很可能一輩子的修行都是在「成就」凡夫心。越是「精進」的話,「成就」往往也會更大。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所謂的老修行,越修脾氣越大,越修我慢越重,越修越自以為是,覺得天下唯有自己真正修行,旁人皆是沽名釣譽之徒,皆是不如法的偽教徒。

如果修行修到這樣的境界,不論是解脫道還是菩薩道,都了不相干。因為無論哪一種修行方式,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去除我執,而非增長我執。

在《道次第》下士道和中士道的部分,通過對死亡、惡趣乃至人天之苦的觀修,使我們發起精進勇猛之心。唯有舍棄凡夫心,修行才能踏上正道,因此這一基礎非常重要。很多人認為佛法修行的核心在於空性見,一旦證得空性,所有問題皆迎刃而解,事實並非如此。即使對空性有所體認,也並不能立即解決問題,因為通達空性也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克服凡夫心。

見性只是真正修行的開始,之後還要通過修道來鞏固它。我們要知道,凡夫心的根深蒂固,並不會因見道就立即徹底瓦解。所幸的是,見道能使我們真正具備摧毀凡夫心的力量,然後再通過修道使其從根本上解體,而不僅僅是被降伏。如果不解決凡夫心,未來生命依然不能自主。對於這個重中之重,我們決不能因循苟且。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文章列表

這把泥土,甩在心中的煩惱上

我們一念心性循業發現。清淨本然,但是受業力的熏習啊...

享受五欲的快樂,求生信願就不真切

佛一代時教所說的大乘經典,特別是般若系經典都是要讓...

修學淨土法門要有大丈夫的氣概

聞信淨土來念佛的人真的很少,即便聞到了淨土,念念佛...

觀苦空無常而修淨土

【原文】 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生滅不常。或一歲二...

如何看待生死的真相

問: 佛法如何看待生死的真相? 惟覺長老答: 生死事...

為何世俗的快樂會帶動生死輪迴的痛苦

我們每一個有情眾生,在內心的深處都有一種天生的本能...

只要有這個慾望,想出離就沒有辦法

佛要我們修道人著慚愧衣,服慚愧藥。慚和愧,確實我們...

病、死現前時,有何五欲可貪

前段時間,學習蕅益大師的一段開示感觸頗深。蕅祖云:...

【大藏經】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大藏經】【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藏經】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菩薩戒本》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大藏經】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怎樣選擇善知識和確定善知識是否真修行

問: 怎樣選擇善知識?怎樣確定善知識是真修行? 答:...

酒肉穿腸過,是否也可以修行得道

問: 禪宗在佛教歷史上,有其激進的一面,不喜歡一級...

極樂世界究竟有多遠

問: 極樂世界究竟有多遠? 濟群法師答: 《六祖壇經...

如何是佛,舍我其誰

生命蘊涵無價之寶,我們卻在流浪乞討中度日,何其悲哀...

心淨,方知肉味濁

一個吃長素的人,他整個的生命品質心理品質會有一個本...

越到晚年,觀照智慧就越重要

一般來說初學者要多修止,因為你觀慧薄弱。一開始先念...

念佛怎樣才能達到成片

問: 念佛成片,究竟怎樣才能達到成片呢? 成剛法師答...

淨界法師:念佛法要

我們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學習的重點是念佛法要。我們希望...

人爭一口氣

齊莊公的時候,有個勇士名叫賓卑聚。 一天夜裡,他夢見...

截流大師:念佛必須具備真實信心

一、要信得心、佛和眾生都沒有差別,我是沒有修成的佛...

出家人托缽乞食的含義與由來

乞食,又稱為托缽、分衛、行乞,是比丘為資養自己色身...

把人身用在滿足貪慾、積聚財富上,實在是太不值

對現代人來說,貪慾貫穿著一生,大量的時間都花在滿足...

善自調身心,具諸功德力

調心,改變人生的好習慣 古德云:君子慎所習。 良習,...

現在雖很強健,但要做死了想

現在雖很強健,就要做就要死了想。 那個意思是,雖然咱...

凡夫的六根就是輪迴的根源

人有六根,有六塵,有六識,這是我們身心的一種組合。...

珍惜在娑婆世界修行的善緣

華光開敷遍身如來身邊有兩位小菩薩,一位叫美音菩薩,...

【佛教詞典】普賢菩薩勸發品

(經名)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第二十八品之名。法華之終,...

【佛教詞典】那羅延天

那羅延,梵名 Nārāyana,巴利名同。乃具有大力之印度...

【視頻】幸福美滿的教育

幸福美滿的教育

【視頻】慧律法師《四食與乞食》

慧律法師《四食與乞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