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昌臻法師《淨土法門的十六字綱領》

昌臻法師  2011/04/0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淨土法門的綱領,概括起來,就是四句話,十六個字:「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這是清代徹悟禪師提出來的。徹悟禪師早年參禪,大徹大悟後,改修淨土,致力專弘淨土法門。太虛大師論述近代中國佛教史,談到由禪而淨提倡淨土的大師們時,說:「……而成就最高,得大受用者,當首推紅螺山徹悟師。他的語錄,對禪淨一貫,卓特獨到。」徹悟禪師這十六個字被印光大師尊奉為念佛法門的「一大綱宗。」我們一定要遵循這十六個字來修行,這樣才能獲得念佛的真實利益。

第一部分 真為生死

「真為生死」這句話說的是學佛的目的問題。

我們學佛究竟是為了什麼?在我們佛教教徒中,不少人對這個問題是模糊的,有的甚至是錯誤的。歸納起來,一般人的學佛目的,常見的大概有這四類:

第一類,求消災免難,保全家平安。

這個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要求。好像小孩遇到危險了,自然只有求爹喊娘,而當父母的必然要幫忙。佛菩薩是眾生的父母,我們有災難,當然要求他。

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切事情都可以念佛求保佑,求得到解決,除了做壞事。」我們看,這個範圍該有多寬?除了做壞事不能求佛菩薩,其他一切事情都可以求。《普門品》上說,求男就得男,求女就得女,還不是一般的男女,得到的是福德智慧之男,得到的是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敬愛,又有很好的品德。這絕不是隨便講的,只要我們認真求,都可以得到。《楞嚴經》上說:「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這都是真實不虛的。許多人正是這樣做,得到好處。消災免難,得到了利益。因此,對佛法生起了信心。

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佛陀出世度眾生,他的根本目的不是這些,這個是教化眾生的方便法門。佛經上說:「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欲,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眾生都想得到。佛菩薩為化度眾生,總是先滿足眾生的正當的要求。「後令入佛智,」然後逐步引導他們進入佛的正知正見。也就是讓我們這些凡夫嘗點甜頭,得點利益,才會生起信心,才會進一步認真地學習佛法,逐步提高我們對佛法的認識,更進一步才會使我們的思想提高到要了生死,出輪迴,成佛道,度眾生的境界。我們必須弄清楚,要求消滅災難,保全家平安,並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把它當作學佛的目的,那就錯了!佛經上有一個比喻:就像把一顆價值連城的珠寶去換了一個糖來吃,這樣太不划算了。

第二類,為了求無病無痛,健康長壽。

娑娑世界的眾生,病苦的折磨是很厲害的。也有不少人因為病苦認識到人生苦惱而學佛、念佛;也有不少人因為念佛,疾病痊癒而增強了信心;也有不少人因為信佛、念佛,而得到健康長壽。這是什麼原因?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法身,就是「阿伽陀」藥。「阿伽陀」,意為「普去」,普去眾生一切病,是萬病總持,一切病都能治療。我們希望無病無痛,健康長壽,當然可以滿願。但這也並不是佛陀度眾生的本意。因為,縱然讓你活到120歲,也不能了生死,出輪迴。

還有一層道理,學佛的人清心寡慾,飲食清淡,加上戒殺,放生,種了一些善因,自然獲得健康長壽的果報,但這只是學佛的付產品。我們學佛的人不應該去追求它,即使得到也沒有用處。我們學佛的目的是要了生死,出輪迴,追求健康長壽有什麼用?所以,求無病無痛,健康長壽,不應該作為學佛的目的。

第三類,為了求神通。

有些學佛的人,喜歡追求特異功能,拚命要學神通,認為這個才是學佛的目的。其實是錯誤的。因為神通只不過是修行的付產物,妄想去掉,障礙消除,業盡情空,心如明鏡,自能照天照地,無所不見。所謂「無礙之謂通。」心無障礙,便得神通。但是,得到神通,並不能了生死,出輪迴。邪魔外道,以及靈鬼,都有神通,依舊沉淪六道,無法出離。可是有些學佛得人,到處尋訪異人,追求神通,往往誤入歧途,甚至走火入魔,見神見鬼,如癲如癡,給自己和家庭造成種種煩惱痛苦。歷來許多有大神通的高僧,教化眾生,從不談神奇,總是從最平實處下手,持戒修行,淨化身心,才能了生死,出輪迴。同時告戒行人,縱使得到神通,一有貪著,便會受害。這是我們應該牢記和遵循的。

第四類,為了修來世,想下輩子過好日子,享點福。

這些人感到人生太苦,實在不想再活下去,想好好修行,積累福德,下世有好日子過。這種想法從根本上講,對生死的苦,輪迴的苦,還是沒有搞清楚。雖然他感到人生很苦,但並不想出輪迴,還想再來婆娑世界享福報。這些人遭遇不好,環境惡劣,感到很痛苦,這些當然也是苦,但並不是人生真正的苦,這些苦與根本苦(輪迴苦)比較起來就算不得什麼了。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眾生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生死死了無窮期,這本身便是一大苦!一般不懂佛法的人認為死了死了,死了就了了,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死了還要去投生。變人就很苦了,到三惡道就更不用說了。生生死死,在六道輪迴裡轉來轉去,永遠出來不了,生死輪迴,既無起點,也無終點,輪迴不斷,永無止息。在座的人,在過去生中,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都去過了。當然也種了善根,今生才得變人,才聞佛法,這是很不容易的。再一轉下去,要哪一世才能變人,才能再聽佛法,就很難說了。從根本上說,我們今生學佛、念佛,當然就是修福德,修智慧,種下善因。如果我們不把它作為往生淨土、了脫生死的資糧,而用來求下世福報,雖然肯定求得到,但到了下世大富大貴,貪戀五欲,盡情享樂;殊不知福報越大,造的惡業也就越大。到第三世福報享完了,惡業卻造就了,就把自己送到三惡道裡去了。所以,佛教叫做「三世怨。」

蓮池大師有段開示說得很好。他說,他觀察歷來當大官的,又有學問,又有才華,多數都是過去生中修行的出家人,並且修持得很好。但他們沒有把功德用來求生淨土,就變成下一世的榮華富貴了。這些人中的十分之九的人入胎就迷了,盡惰享受。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夠保持清淨心,繼續修行。這說明投胎以後能夠不迷的人太少了。印光大師講過一段公案:清朝末年,有三位書生上京求名。參加殿試,江蘇彭蘊章,中了狀元;雲南人何桂清得第二名榜眼;陝西人張費得第四名傳臚。三人一見如故,成為莫逆之交。原來,彭還記得前生的事情,對他們說:「我們三人前生都是出家人,同在一個廟子參禪。」何桂清官運亨通,擔任了兩江總督,與太平天國軍隊打仗,為了保全個人性命,把精銳部隊調來保衛自己。當時,前線節節敗退,他就想跑。當地士紳苦苦挽留,他便叫衛隊開槍打死了十幾人。士紳們就告皇帝,立即把何抓去砍了頭。張費做過咸豐皇帝當太子時的老師,後來奉派為欽差大臣,與回族軍隊談判,被誘殺身亡。何、張二人都是凶死,必然墮入惡道。這三人前生中善因,但入胎都迷了,這一世沒有一人學佛,都是盡情享受榮華富貴,造了種種惡業,下一世,遭受惡報。

上面講的四種類型的學佛目的,都是不正確的。那麼,人們學佛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只有「真為生死,」才是學佛的正確目的。

真正為了了脫生死,出離輪迴,這是釋迦佛出世的大願,是佛陀出世的大事因緣。

為什麼一定要了生脫死呢?因為生死輪迴太苦了。先說人生的苦,佛法說人生有八苦,實際上不止八苦。八苦是基本的苦,人人都免不了的:

「生苦:當嬰兒的時候,我們記不得了。但我們看新生的嬰兒都在哭,沒有笑的,可見那個日子不好過。還有一層很重要的道理,佛經上說:「生為苦本。」我們這個軀殼是一切苦的根源,病、老、死,種種苦難都因它而來。

老苦:在座的諸位六十歲以上的同修都能體會到。

病苦:不少人都有這種經驗,疾病對我們身體、精神的折磨,醫藥費用的擔負,都能體現出痛苦。

死苦:雖然我們還沒有直接經驗,但從親朋好友死亡的情景,可以理解、感受到一部分。這是再有地位,再有金錢也免不了的。

愛別離苦:我們的親人、好朋友常常會出現生離死別的痛苦。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也曾感慨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怨憎會苦:冤家對頭,你討厭的人,憎恨的人,偏偏要聚會在一起,想擺脫也擺脫不掉。從三世因果的觀點來看,你前世的冤家對頭,往往正是今天的親屬。

求不得苦:人生慾望無窮無盡,不可能完全滿足。求不得苦是人人都不可免的。報載有個美國富翁服藥自殺,說明金錢也不是萬能的,富翁也有求不得苦。

五陰熾盛苦:「五陰,」就是五種覆蓋我們思想的東西,即色、受、想、行、識。色,就是物質世界,包括我們的肉體。我們的肉體,佛法裡稱作:「色身。」受、想、行、識都是我們的精神狀態。人,就是五陰合成而成,就是精神、物質的結合體。五陰熾盛,即是身心的苦惱十分劇烈。貪、嗔、癡、財、色、名、食、睡,種種妄想,慾火燃燒,促使人們去犯下殺、盜、淫、妄的罪惡,要想罷休也難罷休。

這八種苦是最基本的,人人都免不了,不過有輕重不同而已。

學佛從哪裡下手?就是從觀察人生的苦下手。若不知道人生有這麼苦就不會想學佛。我們要通過觀察自己的苦,確確實實了解人生就是苦,這樣才會與佛法接近,佛法就是解決人生根本苦。讓我們出離生死苦海的學問。觀察了人生的苦,還要進一步觀察輪迴的苦。因為人生的苦與輪迴的苦相比較,人生的苦只是小苦,輪迴才是大苦。三界內有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是三善道。阿修羅有神通,有福報,但好鬥,他們是善惡夾雜,可以歸為善道,也可以歸入惡道。這三道以外是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六道輪迴出不了因果規律。修十善,造十惡,是六道輪迴的業因。而六道輪迴就是十善十惡應得得果報。它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這是客觀規律。因果貫穿三世,不要說我們凡夫,連羅漢以上的聖人,都要受因果規律的制約。

在六道當中,得人身很不容易,失人身很容易。所以釋迦佛當年在地上抓起一把土起來,告戒弟子:「得人身就如手上的土,失掉人生就如地上的土一樣。」這絕不是隨便舉的比喻,這是佛以慧眼觀察的實相。這說明了「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若墮入地獄,動輒就是千年萬年。地獄的苦我們無法想像,從《地藏經》的敘述可以了解到的一點點,那絕不是寓言、神話,那是佛以慧眼親見並如實敘述出來的。畜生道的苦是我們可以看到的。修菩薩行的人,「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思念地獄的苦,發起救他們的心。地藏菩薩發起「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偉誓願,直至現在,仍在地獄普度眾生。所以三惡道實在是苦不可言。即使是三善道,天道享樂,壽命長,但福報享完還是可能墮地獄,並且正因為天道福極太好,只知享樂,不想學佛。佛經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沒有說:「天身難得」。說明了要知道人生的苦,才能生起學佛心,才能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才能成佛。佛陀是在人間度眾生,而不在天道度眾生。歷代修學的聖者,都是在人間修成的。說明天道修行很難,只是享福報,福報享完,必然墮落。人生當然是苦多樂少,所謂樂就是享福報,享福就是消福,就是造業。結果,一些人福報享盡了,惡業也隨之造就了。種了什麼因,就該得什麼果報。人生一旦醒悟了,可以修行,可以成佛,可以了生死,脫輪迴;如果,不醒悟,是極危險的,很容易墮入三惡道。至於阿修羅道,善惡夾雜,也很危險,惡因種多了,下一世也會到三惡道去受惡報。

總的來說,眾生在六道輪迴中,生生死死,無有了期,這是最大的苦,所以佛陀教育我們:必須了生死,出輪迴,成佛道,度眾生。這便是諸佛出世的大事因緣,這便是學佛的真正目的。這一點一定要有明確的認識。

為什麼淨土法門的綱領第一句明確提出「真為生死」?因為這是目標問題。如果目標錯了,南轅北轍,學佛就枉學了!所以必須把學佛的目的弄清楚,這是首要的問題。

第二部分 發菩提心

現在講第二句:「發菩提心」,這是一個發心的問題。發心就是發願心,這是學佛的重要問題。修淨土法門更注重發願心。「金剛非堅,願力惟堅。」說明願力十分重要。願力比金剛還堅固,所以有願必成。願叫做「金剛種子」,只要我們發了,永遠不會壞的。

佛法分大乘、小乘。小乘佛法只為了個人了生死,大乘佛法就不同了,要發大心,發自利利他的心,要普度眾生。念佛法門是大乘法門。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每一條都是要度一切眾生,往生淨土,讓一切眾生最後成佛。我們修念佛法門,能不能和大乘佛法相應,就要看我們是怎樣發心的。有些人念佛,一心要求自己往生,不管別人。這樣念佛,你把念佛法門修成小乘法了。還有一些人念佛,想求來生的人天福報。這樣念佛,你把念佛法門修成人天乘了。人天乘好比是開往人天道的列車,搭上這個列車,當然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

同樣是修念佛法門,由於發心的不同,其結果完全不同:有的修成大乘法,有的修成小乘法,還有的修成世間法(人天乘就是世間法,在六道範圍內)。可見,修念佛法門如果對於發心問題沒有搞清楚,或者發心不正確,即使用功修行,修來修去把自己修到六道輪迴裡去打轉轉,永遠出不來,豈不是合天冤枉嗎?所以發心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可以從三方面來談:

第一,什麼叫菩提心?就是自覺覺他的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修智慧),下化眾生(培福德)的心,就是菩薩發心!也可以說,菩提心是一種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相結合的心。

在明白了菩提心的涵義以後,我們就可以看出有些人學佛的態度和認識是錯誤的。有些人學佛,是抱著一種消極厭世的態度,對周圍的一切都非常冷淡,非常無情,一切都無不想問,只想自己早點往生,個人離苦得樂。這種態度與菩提心不相應,跟阿彌陀佛的願力不相應。我們學佛的人應當是既要觀察自身的苦,又要觀察眾生的苦,既要關心自己了生死,也要關心眾生了生死,要同眾生一道了生死。這個眾生實際上包括了你自己和你的親屬在內。這樣發心,力量可就大了。有些人說,念佛是送死的法門,臨命終時才用得上。這是不懂得念佛法門是大乘法門,是自利利他的法門。發菩提心就是學菩薩發心,也就是學菩薩修行。什麼叫菩薩行?就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個就是菩薩修行的綱領。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並不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樂,而是去留學,去提高自己的境界,讓自己能夠得到智慧、福德、神通;然後乘願再來,到娑婆世界廣度眾生。因此,應該為度眾生而往生,這樣發心才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相脗合,才能感應道交。

還有一層道理必須明白,往生淨土是我們的神識--第八識去,軀殼是無法去的。所以修念佛法門達到一定境界的人,雖然身體還在娑婆世界,但他的神識早已到了極樂世界,並不是一定要斷氣之後才往生。

第二,發菩提心的重要意義。《華嚴經》上說:「菩提心就像種子,能夠生長一切佛法;菩提心又像良田,能夠長養一切善法。」所以,菩提心稱為「善中之王。」發菩提心,對於修淨上法門來說,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無量壽經》裡,阿彌陀佛第十九條大願「聞名發心願,」譯成白話就是:「我成佛的時候,十方世界的一切眾生,聽到我的名號,就發起菩提心。既然發了大心,必然有大行(因為心是動力,有了願心才會有行動)。於是就勤修種種功德,不怕任何挫折、阻撓,願心堅固,絕不退轉並且用所修的一切善法,迴向淨土,願生極樂世界,專一持經、持念名號,晝夜不間斷。」這一條願就是「聞名發心願,」它的重點就在發菩提心上。菩提心就是眾生的慧命。慧命也是未來我們成佛後的法身。所以佛經上說:「初發心時變成正覺。」只要今天我們發了菩提心,就種下了未來成佛的因。發心是因,成佛是果。因此,發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

清代省庵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他的《勸發菩提心文》上說:「《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不能夠少善根、少福根,缺乏這兩個條件,不可能往生淨土。」下面他這樣解釋:「多福德,什麼叫多福德?多福德莫過於執持名號。什麼叫多善根?莫過於發菩提心。」他還說:「暫時稱念名號,就能夠超過佈施一百年德功德。」對此,我們不要懷疑,這是祖師的開示啊!他又說:「只要發了菩提心,就超過你歷劫修行的功德。」這也說明了發菩提心的重要。

發菩提心與修淨土法門的的關係非常密切。近代高僧弘一大師說:「修淨土法門的人,第一必須發大菩提心。」他引證《無量壽經》上說的「三輩往生,都必須發菩提心」的話。又引證《觀無量壽經》上說的:「欲生彼國,應發菩提心。」他又說:「由此看來,只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

淨空法師也說,你若能勸兩個人念佛,這二人往生了,那麼在你臨命終時,這兩人一定會同阿彌陀佛一道來迎接你。這說明了只要你能勸一個人往生,就憑這一條,你也決定能往生。實際上,我們自己能夠認真地多勸人修淨土法門,這種發心,就與阿彌陀佛一樣。你的心都與阿彌陀佛是一樣的了,你不往生,朝哪裡走?往生就是心嘛,這個軀殼是去不了的啊!所以說用不著怕多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會耽誤功課,不能往生,這是凡夫知見。

印光大師說:「我們應當有自利利人的心,應該經常勸人修淨土法門,勸人能夠發心往生淨土,自利利人。這樣做,可以先從你的家庭開始,勸自己的父母、親屬,勸他們發心念佛,然後推廣到社會上的人,共同來修淨土法門,大家都發願心往生淨土。」他說這種利益跟你只圖自己往生的觀點相差是天壤之別。我們發心應當是由近到遠,由自己的親人推倒一切眾生,也是由小到大。開始發心,往往是為個人,為自己疾病纏身,環境困難,或者為自己全家消災免難,但是不能僅停留在這個上面。一定要逐步擴大心願,最後就要發心度一切眾生。本來,一切眾生就與我們自身關係非常密切。他們都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親屬,也都是未來的佛菩薩,同我們真是息息相關。從理上講,「自他不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利他就是利己。因此,我們發心度一切眾生,當然也就是包括自己和你的親屬在內了。我們修行就是應當把自己放到眾生當中來修,不能脫離眾生,更不能把自己同眾生對立起來修,那是錯誤的。比如有些人不願意做一點弘法利生的事,不願意為別人服一點務,生怕多做一點事情,耽誤了自己的功課。如果存這種心的人,希望他對照一下阿彌陀佛的願力,考慮一下,你這樣與阿彌陀佛的願心相不相應?能不能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如果我們的願心與阿彌陀佛完全相反,怎麼能往生?怎麼能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不要說我們不重視自己的修行,而是說一定要把自己放到眾生當中來修,不要和眾生對立起來修。因此,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人,在自己有了深信。有了切願,又能認真念佛的同時,我們應當盡力宏揚淨土,多勸人念佛,多為眾生做事。這樣,不但你往生更有把握,而且往生的品位也更高。

我們必須明白,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為了今後在更大範圍內利他,二者是不可分的,你把它對立起來就錯了。我們往生是為什麼?是為度眾生而往生。我們成佛是為什麼?是為度眾生而成佛。那種只求自利,不發心度眾生的人,與阿彌陀佛的大願無法感應道交,這種人很難往生。

第三,怎麼發菩提心?提出兩點:

(一)要為度眾生而成佛。我們學佛,就是學習佛的思想、言論、行動,就是學習佛的身、口、意三業。發菩提心就是發學佛度眾生的心。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佛是覺悟了的人,我們大家是沒有覺悟的佛,因為我們本性就是佛嘛,只是被蒙蔽了而已。學佛就是讓我們去妄念,妄念去掉真心顯露就是佛。不要認為我們凡夫俗子成什麼佛嘛,連成佛的心都不敢發,這是對不起佛陀的教導,也對不起自己的常住真心,因為它本來就是佛嘛。

唐代有這樣一個公案,有人去問一位禪宗大德:「眾生都有佛性是真的嗎?」回答道:「是真的,眾生都有佛性。」又問:「狗有沒有佛性?」回答:「狗有佛性。」他說:「我有沒有佛性?」回答:「你沒有佛性。」這人當然很奇怪:狗都有佛性而我沒有佛性。大德說:「因為你不敢承當嘛!」這句話也可以用到我們身上。我們不敢發成佛的心,就是「不敢承當,」因為你不相信「自心是佛」嘛!覺得自己太渺小,不能成佛,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佛陀說得很清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是心」就是這個心,我們這個心就是佛啊,我們這個心就可以作佛,我們念佛就是「是心作佛,」所以念佛求生淨土,最後結果必然成佛。

因為在娑婆世界修行容易退轉,所以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大祗劫,很難很難。但是,往生淨土就不同了,一旦往生,永遠不退,而且是蓮花化生,壽命無量,永遠修下去,當然成佛。但是,成佛決不是為了個人,為了享樂,而是為了度眾生。

我們經常都在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個宏偉的誓願,不是平列的。第一條是目的,成佛的目的--「眾生無邊誓願度。」釋迦佛成佛的目的如此,我們也應該這樣發心。下面的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的而發的願心,說明成佛是為度眾生而成佛,不是成佛去享受快樂。可以說,成佛不是目的,度眾生才是目的。這一點十分重要。

(二)往生是為度眾生而往生。如果只為自己求往生,便與阿彌陀佛的大願心不相脗合,接不上軌,這樣就很難感應道交,很難蒙佛接引。反過來說,我們為度眾生而發願往生,自然得到諸佛菩薩的歡喜,自然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 我們願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台灣的證嚴法師是一位很尋常的比丘尼,但卻是一位了不起的比丘尼。他發了大願心,通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現在成就的事業遍及全世界,她辦的慈濟事業,辦醫院、醫學院、辦社會救濟事業,辦佛教文化事業。別人問她為何有如此大的成就?她說,這是遵循佛陀的教育,願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這是真理。不要怕發大心,你不發大心,就沒有力量,跟阿彌陀佛的願力不相應,你怎麼往生?又有人說,你要發心度眾生,最後就長期留在娑婆世界度眾生好了,為何還要往生極樂世界去呢?問題在此,我要反問一句:「要度眾生,憑什麼東西去度?」只有念佛求生淨土,見佛聞法,自然你就得到大智慧、大福報、大神通、大辯才,再回到娑婆世界來廣度眾生。所以必須要發心求生淨土,才能實現在更大範圍度眾生,才能夠圓滿這個願心,這個不僅是我們修淨的人應該遵循的原則,就是修禪,修密的人也最好先往生淨土,見佛聞法,提高自己的境界,有利於將來更好地度眾生。宋代死心禪師在自己徹悟後,勸人修淨土,說:「參禪人最好念佛,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借)彌陀願力,接引往生。」因為可以不退轉,避免投胎又迷了。這是說參禪的。1990年的《法音》雜誌上載過一件修密法的往生淨土的事情。上海一位仉老居士與他兒子仉維全居士,都是修密法的。從前皈依能海上師,後來又依止清定上師,仉老居士在臨終時告訴家人說:「我不往生淨土,就在娑婆世界度眾生。」他去世以後,他的兒子就把詳細情況寫信告訴清定上師。上師認為這樣不妥當,親自給仉老居士做了一堂燒往生的佛事,把仉老居士的神識召喚到密壇來,為他開示,應該往生淨土的道理,問他願不願往生,他表示願意。然後就看見仉老居士的神識坐在蓮花上往生去了。這件事是上海鄭頌英居士(鄭老居士是一位很有修持的人,不會打妄語)記下來,載在《法音》雜誌上的。這說明就是修別的法門的人,能夠往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提高自己以後,再來度眾生,也就更有把握些。

以上講了三個問題,願與大家共同勉勵,都來發菩提心,多做自利利人的事,將來都能往生淨土,最後都能成佛,圓滿度眾生的心願。

第三部分 以深信願 持佛名號

「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八個字概括了淨土法門的綱領,就是信、願、行三個字,也就是生信,發願和持名念佛這三件事。藕益大師說:「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可見,信、願、行三者缺一不可。

第一、怎樣生信?

學佛,首先必須具有信心。「佛法大海,信為能入。」學佛有四個步驟;信、解、行、證,信是第一步。信、願、行三者,首先必須生起信心,才能發願,有願才能起行。特別是淨土法門,稱為「易行難信之法」,建立信心,尤為重要。可以從五方面去建立信心:

1、信釋迦佛決無妄語

不妄語,世間有道德修養的人也能辦到,何況佛都以「妄語」列為根本戒,一般進入佛門接受五戒的佛教徒都不敢打妄語,更何況是人天師表、覺行圓滿的稀有世尊呢?佛陀連王位都放棄,一無所求,何用妄語?!《金剛經》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因為眾生與佛差距太遠,易疑難信。如像螞蟻、蚊蟲要想推測人的的智慧和能力一樣,當然無法相信。《觀無量壽經》說,韋提希夫人要求看到極樂世界,佛立刻讓她和五百宮女都親眼看見。可知佛所說的全是親證親見的境界,是真語實語,無奈眾生把它當神話寓言罷了。

2、信阿彌陀佛決無虛願

阿彌陀佛在棄國出家時,即發四十八條大願,歷劫修行,早已圓滿完成,決無虛願,方能成就西方極樂國土。「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佛壽無量,十劫很短,「今現在說法」,現在仍主極樂教化,仍在說法度生。特別是第十八願說:「十方眾願,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是佛的大悲願力對我們所作的保證。

3、信自心是佛佛的名號

「阿彌陀」三字,是橫遍十方的無量光,豎窮三際的無量壽,也正是人人本具的佛性。所以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西方不遠,在我心頭;心頭清淨,即心即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之理,必須深信。但是,又不應因此否認實有西方,實有彌陀。因為極樂世界本是彌陀願力所成,正與娑婆世界是眾生共業所感一樣。我們念自性本具之彌陀,決定得生自心本具之極樂。正如夏蓮居士所說:「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

4、 因果規律客觀存在

因果規律是佛法的核心。虛雲法師說:「因果二字,把佛所說的法概括無餘了。」又說:「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一切事有因必有果,種什麼因,結什麼果。種念佛的因,結往生的果。種散心持名的因,結將來成佛的果。例如,佛在世時,一老人八萬劫前曾因念佛一聲,而遇佛出家證果。如種一心不亂的因,必獲臨終往生的果。

5、 從古到今大量往生事例

《淨土聖賢錄》記載著二千年來大量的往生事蹟,直到現在還在繼續出版《近現代往生見聞錄》,以及佛教刊物中經常報導的許多往生事例,單行出版的往生事蹟記錄更不可勝數。有的人懷疑,這些人是否真的往生呢?這不難檢驗。人在臨命終時,不可能作假。如不少念佛人能預知時至,不留戀,不恐懼,不昏迷,持念佛名,安祥捨報;有的死後,頭頂溫暖,室有異香,或呈現其他種種瑞相的。這是客觀事實,不容否認。

從以上五方面可以建立起信心。

第二、 怎樣發願?

信與願是往生的關鍵。藕益大師說得明白:「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只要有真信切願,臨終十念,甚至一念也能往生。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信願,縱然把名號持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也難往生。

深信之後,便要發願。藕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說:「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就欣求。」可見,我們相信了還不行,還要發願以求生淨土。清代省庵法師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發願十分重要,必須重視。

在發願中,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1、首先,要厭離娑婆世界

認識娑婆世界的苦,苦有「八苦」,而最根本的是有這個軀殼,身為苦本,生生死死,永無了結;六道輪迴,永難出離,我們要了脫生死,就要有脫離生死的緊迫感。

2、不能發願只當自了漢

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是自利利他的法門,我們應當發自他兩利的願,希望所有眾生都求生淨土,這樣才能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才能感應道交。

3、不要發心修來世

發這樣的願,就是求人天福報,不可能往生淨土;並且永遠跳不出生死苦海。因為,你只想修來世。要知道三世因果,如果來世享受榮華富貴,在享福的同時,會大量地造種種惡業,第三世就可能到三惡道中去。因此,必須發願了生死,出輪迴,求生淨土。

4、發願不能腳踏兩隻船

又想往生淨土,又留戀娑婆世界。這說明自己信不真,願不切,到了關鍵時刻,就不能往生淨土,這類的事例很多,要以為鑒。

5、念佛人有病要發願求往生

不要發願求病好。這是印光大師說的,必須牢記。只發願求病好,說明自己還留戀娑婆世界,怕死還是要死,如發願求生淨土,說明你能放下這個軀殼,一心念佛,業障消得快,壽命未盡,病反而會好了;要是壽命盡了,便能往生,了脫生死,達到了學佛人的根本目的,這是好事,又何懼之有?

第三、怎樣念佛?

方便門中,凡是佛所說的法門,統統是方便法門,而最容易、最簡單、最直接、最快速、最圓頓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

藕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說:「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指南,皆不出於此矣!欲廣嘆述,窮劫莫盡,智者自當知之。」

淨空法師說,在一切經典中,《華嚴經》、《法華經》是圓教一乘大經,是經中之王。而《華嚴經》講到最後,一生成佛了。怎麼成佛的?念佛往生淨土成佛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才圓滿成佛;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這樣圓滿的。《阿彌陀經》是《華嚴經》的總結論、總歸依。一句阿彌陀佛,就把一切法門全都包括在其中了,真正念到一心不亂,禪也成就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密也成就了,三密相印,即身成佛;戒律更不必說了;教,一切都通達了,念佛法門確實殊勝,是「華嚴奧藏」,奧是奧秘,藏是寶藏,就是念佛求生淨土。《法華經》也是以念佛求生淨土為歸宿,《法華經》有二十八品,以「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最為流通,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法王子、後補佛。《楞嚴經》是禪、密宗修的經典,但與念佛法門關係最深、最切,其中特別的法門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章」,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章」。真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一切諸佛之心要」,一切諸佛如來傳心的法要,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真是菩薩萬行之指南。菩薩行門無量無邊,都是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歸宿,所以「皆不出於此」,我們才知道《阿彌陀經》在一切佛法裡佔的是什麼份量!要想詳細地說明、讚歎,一劫、三劫、無量劫也是讚歎不盡的,唯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體會,才能相信。

念佛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由於方法太簡單了,不易使人相信,特別是知識分子更難相信。我自己也有過沉痛的教訓。以前,有大德送我淨土法門的書,勸我學佛修淨土法門最好,念佛求生淨土最有保證。當時,我一聽,思想上很反感,認為淨土法門是認不得字的老婆婆修的,怎麼叫我修?!他送我的書根本沒有看。自己好高騖遠,禪宗,密宗都學過,結果都沒有收穫,時間也耽誤了。後來,自己才懺悔,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是所知障,我慢貢高,在「學」佛中造成自己很大的失誤,走了很多的彎路,最後才找到了適合自己根器的道路,明確了念佛法門不只是老年人才修,準備等死的,決心專修淨土法門,一心念佛。

念佛有許多方法,諸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念佛等等,而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的是持名念佛。在持名念佛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要明確修淨土法門持名念佛是正行

《阿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念佛就是培植善根和福德。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比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中「…若 六 日,若 七 日,一心不亂」後面多這麼幾句:「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這說明我們能不能往生,念佛是正行。至於我們做善事,一定要迴向淨土,否則,只是人天福報,在「六道」裡面,作為下一世生 天道、人道的因。圓瑛法師提出的求福、求慧、求生淨土,說明求福德,求智慧,是為往生淨土,這樣的福慧才不會變成人天福報。

2、要懂得念佛具有不可思議的威力和很多的好處

持名念佛很簡單,正是體現了佛陀的大悲心。「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看起來很簡單,卻是「萬德洪名」,是佛的萬種功德的結晶,威力無窮,含義很深。六字洪名是梵文譯音,「南無」含有四層意思:一是恭敬,印光大師說,有一分恭敬,得到一分福報,消除一分罪業。二是頂禮;三是皈依;四是度我。「阿彌陀」這三個字是無量光,表佛的智慧,遍滿空間;無量壽,表佛的福德,超越時間,無邊無際。無量光、無量壽,就是我們人人都具有的佛性。念佛的心就是佛,念佛就是在作佛,所以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由迷到覺。只要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總有一天,我們就可以覺悟,就可以成佛。 佛經說:「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佛一聲,罪滅河沙。」 印光大師也說,念佛,生也得大利,死也得大利,確實如此。

3、念佛佛的方法,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窗口關閉起來,就是「一心」,不受外界的干擾。「淨念相繼」就是清清淨淨地不間斷,不夾雜,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一直念下去,就是「不亂。」這樣,就會達到「一心不亂」,往生就有把握了。

要達到「一心不亂」,首先,一定要專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了十方一切諸佛。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不求健康長壽,自會健康長壽;不求消災免難,自然災難遠離。

其次,要信願具足,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以一念代萬念,萬念歸於一念。要把一個「死」字頂在頭上,作到憨山大師所說的:「若當人果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頭燃。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號咬定,定要去掉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牽纏遮障。如此苦下功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

還有,要注意防止散亂、昏沉。必須做到「心念耳聞」,念一個字,聽一個字,念一句,聽一句,心中念得清清楚楚,耳裡聽得清清楚楚,使妄想雜念無從產生。如果發生昏沉現象,應該振作精神,高聲念佛;在打坐時,可以把腰挺一挺,睜睜眼睛;也可以站起來拜佛。

以上是從信、願、行三方面,說明修念佛法門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昌臻法師文章列表

極樂蓮華的狀態,是當下心理狀態的折射

這句名號總持一切法,叫萬德洪名。念它的時候,我們真...

淨業三福做不好,往生就有困難

往生就是靠信願感通彌陀願力往生,這是淨土宗往生的一...

略述傳印長老的淨土因緣

一、故鄉僧俗眷屬的淨土啟蒙之緣 一九五四年,長老在故...

一晝夜念佛是什麼標準

問: 漢、吳兩譯原譯本下輩往生只要曾發心念佛一晝夜...

從點狀的佛號提升到片狀的佛號

我們怎麼把一個點狀的佛號提升到一種片狀的佛號,讓你...

歷險思佛悲願深

前些日子遇了一小難,爬山登陡峭石級的時候滾落了下來...

深心誓出愛慾海,念佛頓斷生死流

人身難得而易失,三途時長而苦重。 深心誓出愛慾海,念...

【推薦】臨命終時永遠記住一句話:往事不堪迴首

諸位!我們一定要知道,你平常不管怎麼用功,臨命終永...

【大藏經】【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大藏經】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昌臻法師《修行人應經得起八風考驗》

八風,指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種境界之風...

昌臻法師法語

○ 佛法就是認識宇宙人生真相的法則。人生就是我們自...

昌臻法師:「念佛現世獲十種殊勝功德」淺釋

一句佛名,是萬種功德的結晶,具有不可思議的大威神力...

昌臻法師《學佛必須明白因果》

因果問題,屬於佛教的基礎理論,也是佛法的核心。不明...

原諒別人也是一種慈悲

為什麼我們在工作當中不能相互溝通?實際每件事情的發...

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這...

慧律法師《那是你沒有福報》

有一次懺公帶領了我們一大堆的法師,還有這些護法居士...

不要求因果的回報,因為真如會回報你

圓頓止觀為什麼對大乘善根薄弱的人沒有用?就是說,圓...

當今社會人們的嗔心毒火

人類自稱為萬物之靈,仗著自身的心智優勢,成了這個星...

從印祖文鈔看佛法與佛學之別及佛法之要

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現代人急功近利,只著眼於眼前利...

如果沒有福報,修行路上障礙就會很多

學佛應該從培養福報開始,如果沒有福報,不僅智慧開發...

佛門中的「八大菩薩」

八大菩薩有哪些來歷? 八大菩薩是佛經中記載輔助釋迦牟...

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

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 閑書石壁題詩句,任...

助子出家,母得授記

釋迦牟尼佛告諸弟子:過去久遠世時,有佛入城乞食,隨...

謗罵世尊的婆羅門

佛陀在舍衛國弘法時,一天,佛在只園精舍外空地經行,...

為人子者,於此留心,乃為真孝

為人子者,於此留心,乃為真孝。若依世間種種俗情,即...

【佛教詞典】月婆首那

梵名 Upa?ūnya。為中天竺優禪尼國王子。天資俊朗,精...

【佛教詞典】龍尊王

(佛名)文殊菩薩之本地,龍種上尊王佛之略稱。...

【視頻】慧律法師《內種與外種》

慧律法師《內種與外種》

【視頻】大安法師《淨土法門的教義與實踐》

大安法師《淨土法門的教義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