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昌臻法師《淨土法門是末法眾生的對症良藥》

昌臻法師  2011/04/08  大字體  護眼色

佛所說的一切法門,都能了生死,證菩提,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但是,由於時節因緣不同,眾生根機各異。如同治病,心須對症用藥,方能獲得療效。從這個意義講,當前提倡修習淨業,更具有適時契機的特殊意義。

第一,淨土是末法最為適時契機的法門,一般說末法眾生,善根淺,福報薄。業障重,退緣多。縱能修行,不易證果。《大寶積經》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少)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說明佛陀早已洞察及此,特為我們末法眾生留下念佛法門這個特效藥。正如印光大師所說的:「淨土一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自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下至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欲即了生脫死,便絕無企望矣。」(印光法師文鈔)佛法將要消滅時,最先被消滅的是《楞嚴經》,其他經典依次消滅,最後留下《無量壽經》住世一百年,廣度有緣;本經滅後,又留下「阿彌陀佛」四字,住世一百年,此後世間就沒有佛法。為什麼不留其他經典呢?說明它最對「症」。當代高僧道源法師說:「末法時代的眾生,非念佛無以了生死;非念佛無以度有情。」(道源法師:《彌陀經講錄》)是真實語。

第二,淨土仗佛力,是易行法門,佛力與自力,相差天遠,無法比擬。好比一個跛子靠步行,一天不過走四、五十里;如果他搭乖汽車,一天能行百里、千里;這當然是汽車的動力,不是跛子的力量。五逆十惡的人,臨終時地獄相現前,生大恐怖,大懺悔。念佛十聲,也蒙接引往生。淨空法師講的,美國華僑周光大素不聞佛法,因患血癌,在絕望之際,有人勸他念佛求淨土,便能深信,告其妻子兒女,現在不求病癒,唯求往生。便念佛三晝夜,親睹西方三聖,安詳往生。以一個從來不接觸佛法的人,僅用三晝夜時間,即獲帶業往生,從此超凡入聖。佛力難思,修其他法門是不可能的。近代香港高僧倓虛法師說:「念佛這法,比參禪,比修止觀,比修密宗,實在是超出超近得多了。念佛法門,人人都能行,也不用把教理弄明白,只要肯念,不懷疑,不來雜,不間斷,準能往生佛國」。(倓虛法師:《念佛論》)再則,淨土法門,以妄治妄,下手易,成功高。所謂「投清珠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投佛號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心)。」開始雖用妄心念佛,但是久久念去,妄念逐漸消除,真心自然顯露。夏蓮居居士的偈語說得好,「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也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的:「不假(借)方便,自得心開(開悟)。」證明念佛法門下手易,成功高。

第三,極樂世界是最易往生的淨土。十方諸佛所教化的佛剎都有淨土,但是要往生並不容易,必須斷除見思惑,有的甚至要破除無明以後,方能往生。只有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與娑婆眾生有大因緣,曾發誓願說:「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是放寬尺度,普度有緣的保證。好似學生參加高考,有的大學招生,分數線很高:500分、600分才上錄取線;極樂世界這所「大學」,150分便錄取,一經「錄取」,直至「畢業」。這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願力所致。

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中引證,古代印度修唯識觀的無著、世親、師子覺三位菩薩,都發願往生兜率天內院,並約定誰先往生,三年後回來報信。後師子覺先圓寂,一去竟不復返。其次世親圓寂,三年後回報說,已到兜率天內院,聽彌勒菩薩講一座法後,繞佛三匝,即返世間,已是三年。師子覺因貪戀天上的快樂,並未進入兜率內院。無著聽後,便改發誓願,求生極樂。我們這些末法眾生,應該認真衡量一番,不要好高騖遠,捨易求難。

第四,念佛往生是了脫生死,一生成就的法門。一切法門均能了脫生死,不過,其它法門,上根利器一生可以了脫,中下根的人需歷劫修行方能了生死出輪迴,而往往投胎受生,容易昏迷退墮。古今歷來不少修行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深堪慨嘆!明代高僧蓮池大師說:「士大夫英敏過人者,多自僧中來......迷而不返者什九(十分之九),不負宿因者什一(十分之一)。(其故何也?五濁惡世,諸多退緣,賢者所難免也!故戒禪師身後為東坡,青禪帥嶴身後為曾魯公,哲禪師身後耽富貴,多憂苦..,古今知識,所以勸人捨五濁而求淨土也。」(蓮池大師《往生集》卷三)在娑婆了生死實在不容易。但是往生極樂便不同。上根自不用談,即使中下根性,一旦往生淨土,便能永不退轉。古德比喻,在娑婆修行,如渾濁的水澄清以後,渣滓未除掉,一經攪動,便沉渣泛起,變為濁水。在極樂修行,如將沉渣去掉,雖經攪動,也不渾濁。正如《阿彌陀經》所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意為不退轉)」淨空法師講《阿彌陀經》時說,一往生極樂世界,就圓證菩提。經上講的圓證三不退。「三不退」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是初果須陀洹,見惑斷盡了,位才不退,絕對不墮三惡道。要證到阿羅漢果,行不退,思惑也斷盡了。必須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品法身,才叫念不退。雖然證得了三種不退,沒有圓呀!圓證三不退是誰?等覺菩薩。哪裡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個帶業,見思煩惱統統沒有,到西方世界,那種受用,享受生活方式就如同等覺菩薩一樣,誰相信?可是,這個是事實,佛決不會妄語。等覺菩薩已經證了正等正覺,差一個無上,要成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經》就是一切諸佛教化眾生,成就眾生最殊勝的第一法門。因為有些人不肯相信,那才教給他別的法門,說來說去,到最後,還是要歸到這個法門,才能成就。真正有大福報,肯相信的,那直截了當,一生就成就了!學佛的人在一生中能夠遇到這個法門,能夠相信,能夠依照修行,那你的福報不曉得是哪一輩子修得來的?你一生絕對成就!

由此可知,念佛往生確實是了脫生死,一生成就的法門。

第五,修淨土法門,如在光天化日下,沿著康莊大道前進,不會迷失方向,不致誤入歧途。處此末法時代,明師難遇,魔外甚眾,邪說紛紜,不易識別;修其他法門,無明眼人指引,歧途較多,易於迷誤;盲修瞎煉,走火入魔,也是常見事。修淨土法門便不同,《佛說阿彌陀經》和《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已將此法門的綱領、修法,說得清楚,毫無隱晦。不用到外參訪,不用探索道路,只須深信、切原,一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必定往生淨土。《淨土聖賢錄》,記載二千餘年來,歷代往生事蹟,直到現在仍繼續編輯出版《近現代往生見聞錄》。這些從古到今的大量往生事例,無不證明修學淨土法門是走的易行道。下面引圓瑛法師著《阿彌陀經講義》的事例作為證明:

明末,湖南衡陽人,王姓鐵匠,一家四口,靠打鐵維生,生活艱難,深感人生太苦,不知如何離苦。一日,見一行腳僧過路,問以有無既不花錢,也不妨礙生產,又能離苦得樂的妙法?僧人勸他修念佛法門。他從此推一下風箱,念一聲佛號;打一下鐵錘,念一聲佛號,從不間斷。他的妻子說:「你站在爐邊已經夠熱,打鐵已經夠累了,還要念佛號,會把人累壞的!」他說:「平時站在爐邊感到熱,現在念佛不覺得熱;平時打鐵肩膀酸疼,現在念佛肩膀不疼,裡也好睡了」。

後來,一天他告訴妻子:「我要回家了。」妻子說:「這不是你的家嗎?」他說:「回極樂世界去。」便說一偈曰:

「叮叮噹噹,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

以上五個方面說明,淨土法門的確是末法眾生的對症良藥。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昌臻法師文章列表

如何理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問: 如何理解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只要念佛就好了,為何還要破妄顯真呢

問: 有人說末法時期只要念佛就好了,為什麼還要破妄...

助念者應有的心態

以信願引發信願 《要解》裡面有一段話:問:西方去此十...

一生念佛很精進,為何不能確信自己今生能往生

問: 尊敬的大安法師,在您講的《淨土資糧--信願行》中...

【推薦】臨命終時是我們最困難的時候

我們臨命終時是我們最困難的時候,無量劫以來乃至今生...

念佛十法

(一)高聲念: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紛起時,即振作精神...

助念時需要給亡者和冤親債主立牌位嗎

問: 有很多助念團在助念時,若感覺助念現場的氛圍不大...

淨宗願門的本質內涵

淨業行人的願往生心,乃濁世淤泥中伸展出的正覺蓮華,...

昌臻法師《佛七的目的意義和一心不亂》

我們的念佛七今天開始了。我想在這裡談兩個問題: 一...

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中修行

不僅是天天在念佛就算修行了。因為修行就是用佛法的道...

如何用《地藏經》來指導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地藏經》提出了指導人生、指導生活的具體修法。本來...

昌臻法師《學佛必須忍辱》

忍辱,從世間法來說,這是一個做人處世、待人接物的修...

看見心的本來

《六祖壇經》是禪宗最為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漢傳佛教...

【推薦】做生意最精明的境界

有一位建築商,年輕時就以精明著稱於業內。那時的他,...

【推薦】淨土法門有何殊勝之處

淨業行人都知道,在淨土經典中,釋迦世尊及十方諸佛都...

一心專念預知時至

丁菉馨,浙江嵊縣人,從事教育學生的工作,屢次參加科...

鸚鵡聞法投生天道

昔日,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位須達長者,對...

學佛治抑鬱,驅散陰霾,走向光明

一直想跟大家聊聊我學佛的經歷及感受,雖然從我自身而...

不浪費一個蘋果

有一個韓國家庭有三個兒子,有一回親戚送給他們兩筐蘋...

是非止於智者

《佛說四十二章經》中說:不說是非難,是說我們在生活...

心性專一,有始有終

明代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說道:宋代書法家米芾說...

大自在:本煥圖記

慈祥的笑、開懷的大笑、童真的格格笑、抿嘴狡黠的笑、...

【佛教詞典】搕

禪林用語。本指糞、糞穢、雜穢,引申為無用而不值一顧...

【佛教詞典】法夏

指比丘或比丘尼受具足戒以後之年數。又作法臘、戒臘、...

【視頻】大安法師《八大人覺經》

大安法師《八大人覺經》

【視頻】早課(妙嚴精舍)

早課(妙嚴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