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徑中徑又徑

清 張師誠著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徑中徑又徑卷一

起信法

醒迷門

浮生若夢。一切皆空。人皆知之。亦能言之。而終日營求靡己。曾不醒悟。大率以為死後即化。又或以為死即復生。不足為慮。詎知業報無爽。得人身極難。即得人身。而依然又入夢境。輪迴六道。其苦無涯。欲脫離此苦。捨淨土奚歸耶。將起其信。先破其迷。輯醒迷門。

宋王龍舒淨土文曰。人生時父母妻子。屋宅田園。牛羊車馬。以至檯凳器皿。衣服帶索等物。不問大小。或祖父以傳於己。或自己營造而得。或子孫或他人為己緝累而得。色色無非己物。且如窗紙雖微。被人扯破。猶有怒心。一針雖微。被人將去。猶有吝心。倉庫既盈。心猶未足。金帛已多。營猶未止。舉眼動步。無非愛著。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僕未歸。已憂其失。種種事務。無非掛懷。一旦大限到來。盡皆拋去。雖我此身。猶是棄物。況身外者乎。靜心思之。恍如一夢。故莊子云。且有大覺。然後知此其大夢也。古人有言。一日無常到。方知夢里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妙哉此言也。予故用此後兩句。添以兩句而成一偈云。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但念阿彌陀。定生極樂國。蓋業者謂善業惡業。此皆將得去者。豈可不以淨土為業乎。有了明長老為眾普說。指此身而言曰。此為死物。其內潑潑地者為活物。莫於死物上作活計。宜於活物上作活計。餘深愛此語。故常為人言之。凡貪種種外物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計也。世人雖未能免此。當於營生奉身之中。挪頃刻之暇。回光自照。以留心於淨土。乃活物上作活計也。且如汲汲營生。雖致富如石崇。貴極一品。終有數盡之期。豈若淨土之無盡也。

又曰。此世界中人。皆如水上泡。生滅不常。或一歲二歲。或一十二十。幸而至四十五十。亦難矣。雖有至七十者。古來猶稀。人只見眼前老者。不思不待老而去者多矣。況世間無非是苦。但不思省。故不覺知。不稱意時。固為苦矣。如或稱意。亦無多時。父母妻兒。姻親眷屬。或疾病死亡。或殺傷離散。或自己大限忽然而至。平生罪惡。豈得全無。且以目前言之。起一不正念。說一不正語。視一不正色。聽一不正聲。為一不正事。無非過惡。況所食者眾生之肉。所衣者亦殺眾生而得。又況所有過惡。不止於食肉衣絲。不思則已。思之誠可畏也。自少至老。自生至死。積累既多。纏綿堅固。無由解脫。閉眼之後。不免隨業緣去。杳杳冥冥。知在何處。或墮地獄。受諸極苦。或為畜生。受人宰殺。或生餓鬼。飢火燒身。或入修羅。嗔恨所迫。雖有善業。得生天上人間。受盡福報。依舊輪迴。漂流汩沒。無有出期。唯有西方淨土。最為超脫輪迴之捷徑。人身難得。趁康健時。辦此大事。當常作念雲。吾曾自無始以來。輪迴六道。不曾知此法門。故不得出離。今日知之。豈可不即時下手。年高者固當勉力。年少者亦不可因循。命終徑生極樂世界。回視死入陰府見閻王受恐怖者。不可同年而語矣。

又曰。阿彌陀佛有誓願雲。已生我國。欲往他方生者。如其所願。永不復墜三惡道。何則。生淨土者。必證無生法忍。且無生法忍者。乃了生死也。了生死者雖入生死界中。此一性已不昧矣。一性既不昧。何由而為惡乎。論其理固無墜墮。況又仗佛力。故墜墮必無。是以生淨土者。非徒長生不老。又生死自如。故欲設化一切眾生。而入一切眾生生死界中。而吾之真性。常湛然明朗。不復惑於外物。不復牽於業緣。雖在輪迴世界。而無復輪迴。所謂世出世間者是也。謂雖在世間。而出世間矣。是故生淨土而生死自如者。欲生天上亦可。欲生人間亦可。欲生大富貴中亦可。欲生清淨中亦可。欲長生不滅亦可。欲滅而復生亦可。意所欲無不自在。此所以貴於修淨土也。世人不知此理。徒為生死所苦。欲生富貴中。反生於貧賤。欲生快樂中。反生於愁戚。欲生而長壽。反生而夭促。欲生於善道。反生於惡趣。種種皆被外物所惑。業緣所牽。不得自在。是以無始劫來。輪迴六道。不得出離。當念此等憂苦。迴心淨土。所以名極樂世界者。其意可見矣。

又曰。佛問阿難雲。汝欲見地獄人否。阿難雲欲見。佛雲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此地獄人也。蓋謂人生善惡。不過身口意三業。今三業俱惡。是為純黑業。所以入地獄。若三業俱善。則為純白業。乃生天堂。若三業中有一業善。則為雜業。亦不入地獄。故身意雖惡。而口念佛名。亦一業善。遠勝於三業俱惡。況口念佛時。又能心想佛像。則意業善。端正其身。而手提數珠。則身業善。常能善此三業。以修淨土。必上品生。予嘗於鎮江聞賣蝦者。叫蝦一聲。而知其三業俱惡。何則。身荷蝦擔。則身業惡。意欲賣蝦。則意業惡。口叫賣蝦。則口業惡。是知叫蝦一聲。而三業俱惡。此佛所謂地獄人也。以此觀之。則目前所謂地獄人者多矣。可不畏哉。眾生以愚癡不知因果。陷於罪惡。深可憐憫。知其說者。為開導化諭。此名法施。法施為佈施之大者。其為福報。豈意量耶。或曰人誦佛名。一向稱誦。正如呼一人。一向呼之。其人必怒。故一向誦佛名者。未足為善也。是不然。眾生自無始以來。口業過惡。積如山海。多誦佛名以滌蕩之。尤懼不足。豈可以稱呼常人之名為比也。況諸佛自開此念誦法門。所以誘掖眾生。善其口業。以漸善其身意。故謂一向誦佛名未足為善者。世俗之言。非諸佛誘掖眾生之言也。

又曰。淨土之說。多見於日用之間。而其餘功乃見於身後。不知者止以為身後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於生前也。何則。佛之所以訓人者無非善。與儒教之所以訓人。何以異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淨上為心。則見於日用之間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為。無適而非善。善則為君子。為大賢。現世則人敬之。神祐之。福祿可增。壽命可永。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為無益於生前乎。其次為業緣所奪。而不能專志於此。苟有志焉者。亦惡緣可以自此而省。善緣可以自此而增。惡緣省而不已。終必至於絕其惡。善緣增而不已。終必至於純乎善。惡既絕矣。善既純矣。非為君子而何。非為大賢而何。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為無益於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禮義之所在。不知刑罰之所畏。惟氣力之為尚。惟勢力之是趨。苟知以淨土為心。則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為雖不能皆合於禮義。亦必近於禮義矣。雖不能盡超乎刑罰。亦必遠於刑罰矣。漸可以脫小人之域。而終為君子之歸。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自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為無益於生前乎。或曰。從孔子之言。而以儒教為心。豈不益於生前。何必淨土哉。曰。此世間法耳。非出世間法。世間法。則不出於輪迴。出世間法。則直脫輪迴之外。淨土既益於生前。又益於身後者。以其兼世間出世間法故也。

死心和尚淨土文曰。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而世人不肯信向。但只貪生。不知有死。且夫三界火宅。業系受身。壽命短長。皆酬宿報。前世有十年分。今世受用十年。前世有二十年分。今世受用二十年。人生百歲。七十者稀。大限到來。還他一死。只如功名富貴之家。財寶如山。妻妾滿室。日夜歡樂。他豈不要長生在世。爭奈前程有限。暗裡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滯。閻羅老子。不順人情。無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據諸人眼裡親見。耳裡親聞。前街後巷。親情眷屬。朋友兄弟。強壯後生。死卻多少了也。古雲。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我勸少年人。趁此血氣剛盛。色力未衰。正好修行。奉勸衰老人。最好念佛。年紀朽邁。日月無多。發白面皺。眼暗耳聾。頭低背曲。腳手顫掉。去天甚遠。入地甚近。不辦死路。又待何如。有兒女人。正好念佛。自從早年索妻養子。經營家計。受盡千萬辛苦。今日兒女長大。家計已成。好將擔子分付兒孫。落得現成享福。念佛修行。若不回頭。定是癡人。忽然三寸氣斷。不免一旦皆休。若是孝順兒孫。齋得幾眾僧。看得幾部經。哭得幾聲。猶是記憶爺娘。若是不肖之子。父母方死。骨頭未冷。作耗財產。出賣田園。恣意作樂。以此觀之。著甚麼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無男女人正好念佛。孤單一身。無憂無慮。不須男婚。不愁女嫁。粗衣淡飯。多少清閑。若不修行。後悔何及。富貴人最好念佛。高堂大廈。衣食豐足。百事現成皆是前生修來。貧窮人正好念佛。衣食不足。貧窮下賤。常受飢寒。只因前世不肯修行。遂昭現報。若不改往修來。一死之後。如秤槌落井。何時得出。參禪人正好念佛。或根機利鈍。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彌陀願力。接引往生。如受蔭官。不憂落第。爵祿現成。有等愚人。說道心好便了。何須念佛。此等邪見。惑亂世人。古德雲。冷笑富家翁。營生忙似箭。囤裡米生蟲。庫中錢爛貫。日裡把秤稱。夜間點燈算。形骸如傀儡。莫教繩索斷。眼光忽落地。追悔有何便。汝若念佛不生淨土。我墮拔舌地獄。他年淨土華開日。記取娑婆念佛時。

明大佑淨土指歸集寂室曰。世人欲修淨業。不可言我今忙迫。且待閑暇。我今貧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壯。且待老時。若分定閑忙。分定貧乏。分定夭折。即於淨業無緣修習。或爾喪亡。雖悔何及。奉勸諸人。趁身強健。努力修之。

又曰。世人但知生時將養此身。營求資給。而不思捨此身後。神識不滅。若無善因。則淪墜苦趣。何為生時愛惜此身。死後神識不滅。而不思度脫耶。又世人專為妻子眷屬。廣營衣食而無少怠。不思命終之時。妻子眷屬。雖愛徹骨髓。不能相救。唯當獨往。今勸世人。不當以養生故。而忘畏死。不當以為他故。而忘自為也。

明蓮池大師示洞庭山翁門石氏(求來世為官)曰。為官雖好。倚官為業。後生墮落。受苦無量。應當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直饒位至三公。不若蓮登九品。念佛求生淨土。勝似為官。遠之遠矣。

又示許門石氏(求來世為僧)曰。為僧雖好僧。不修行。後生墮落。受無量苦。應當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親近金木雕裝之假像。不若親近現在說法之真佛也。淨土為僧。勝過此世界為僧。遠之遠矣。

又曰。入道要門。信為第一。惡事非信尚不成就。況善事乎。譬如世間盜賊。時乎敗露。官府非不以極刑繩之。迨後釋免。依舊不悔。所以者何。他卻信得這條門路。不賚一文本錢。自獲利無算。所以備受苦痛。決不退悔。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諦信。不要說不信淨土。只如世尊說人命在呼吸間。這一句話。於義理不是難解說。你們眼裡親見。耳裡親聞。經過許多榜樣。如今要你信得這句話。早是不能勾也。你若真實信得這句話。則念佛法門。不必要我費盡力氣。千叮萬囑。爾自如水赴壑。萬牛不能挽矣。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時。你們睹此榜樣。當愀然不樂。痛相警策道。大眾。我與你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覺。輪到自身。此時悔恨無及。須疾忙念佛。時刻不要放過方好。我見你們自家也說可惜。對人也說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你只不信人命在呼吸也。

又與馮筠居曰。七十古稀。百年能幾。今此暮景。正宜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但以一聲阿彌陀佛消遣光陰。但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後當生西方。何幸如之。發大歡喜。莫生煩惱。倘遇不如意事。即撥轉心頭。這一聲佛急急提念。卻迴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樂大解脫法門也。

又與朱西宗曰。人之處世。遇順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憂以危。然而順未足為幸。逆未足為不幸。溺於意之所便。則出世之心不生。慼慼乎不得志。夫然後厭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萬苦交於前。但以正智觀察。苦從何生。從身生。身從何生。從業生。業從何生。從惑生。因惑造業。因業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問所以破惑之方。只須就本參話頭上理會。念佛的是誰。捉敗此疑。諸惑皆破。思之毋忽。

又骷髏圖說。一篇曰。傅大士雲。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鐘。假饒金玉滿堂。難免生老病死。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大士此語。正所謂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者也。如何是萬般將不去。人生所有官爵。金寶屋宅。田園飲食。衣服玩好。乃至嬌妻愛子。無常到來。那一件是將得去者。如何是惟有業隨身。人生所造諸貪瞋癡業非禮姦淫。恣意宰殺。為子逆父。為臣欺君。克眾成家。陰毒害物。種種惡業。無常到來。這是緊緊隨著你者。既然如是。若不猛省回頭。改惡從善。洗心念佛。豈非徒得人身。虛生浪死。苦哉苦哉。我觀世人個個皆好念佛。今三等列之。一者極閑人。應當無晝無夜一心念佛。二者半閑半忙人。應當營事已畢。即便念佛。三者極忙人。應當忙裡偷閑。十念念佛。又復富貴之人衣祿豐足正好念佛。貧窮之人。安貧守分正好念佛。有子孫人。得人替力正好念佛。無子孫人。心無牽掛正好念佛。無病之人。身力康健正好念佛。有病之人。知死不久正好念佛。聦明之人。通經達理正好念佛。愚鈍之人。無雜知見正好念佛。以要言之。天上人間。四生九有。皆當念佛。奉勸世人。何不趁此四大未作骷髏時。早早念佛。直待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懊悔無及了也。

又曰。佛言人命無常。促於呼吸。少年亦爾。何況老乎。我今慇勤來相警策。當觀此身。目暗耳聾。發白面皺。背傴腰曲。骨痛筋攣。步履龍鐘。精神昏塞。警如夕陽西照。光景須臾。衰草迎秋。凋零頃刻。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誠如己事已辦。非愚所量。其或不然。何不猛省無常。戰兢惕勵。諦思淨土。決志往生。放下萬緣。一心念佛(老堂警策)。

佛言人命無常。促於呼吸。平人亦爾。何況病乎。我今慇勤來相警策。當觀此身。四大不調。百骸欲散。飲食漸減。醫藥無靈。便利床敷。呻吟枕蓆。譬之魚游釜內。倏忽焦縻。燈在風前。剎那熄滅。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誠如己事已辦。非愚所量。其或不然。何不猛省無常。戰兢惕勵。諦思淨土。決志往生。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病堂警策)。

師子峰如如顏丙勸修淨業文曰。只這色身。誰信身為苦本。盡貪世樂。不知樂是苦因。浮生易度。豈是久居。幻質非堅。總歸磨滅。自未入胞胎之日。寧有這男女之形。只緣地水火風假合而成。不免生老病死彫殘之苦。上無絲線可掛。下沒根株所生。虛浮如水上泡。須臾不久。危脆似草頭露。倏忽便無。長年者不過六七十以皆亡。短命者大都三二十而早夭。況乎獸殘蟲螫。猝不及防。屋壓車傷。痛何能救。坑坎邱陵之厄。到處堪虞。刀兵水火之災。何時蔑有。又有今日不知來日事。上床別了下床時。幾多一息不來。便覺千秋永別。(雪峰頌。一盞孤燈照夜台。上床脫了襪和鞋。三魂七魄夢中去。未委明朝來不來)嘆此身無有是處。奈誰人不被他瞞。筋纏七尺骨頭。皮裡一包肉塊。九孔常流不淨。六根恣逞無明。發毛爪齒。聚若堆塵。涕淚唾津。污如行廁。裡面盡蛆蟲聚會。外頭招蚊虱交攢。沾一災一疾。皆死得人。更大熱大寒。催人易老。眼被色牽歸餓鬼。耳隨聲去入阿鼻。口頭吃盡味千般。死後只添油幾滴。(長魁詩云。紅紅白白莫相瞞。無位真人赤肉團。敗壞不如豬狗相。只今便作死尸看)此身無可愛惜。諸人當願出離。如何迷昧底尚逞風流。朦董漢猶生顛倒。或有骷髏頭上。簪花簪草。或有臭皮袋畔。帶麝帶香。羅衣罩了膿血囊。錦被遮卻屎尿桶。用盡奸心百計。將謂住世萬年。不知頭痛眼花。閻羅王接人來到。那更鬢[斑-文+女]齒損。無常鬼寄信相尋。個個戀色貪財。盡是失人身捷徑。日日飲酒食肉。無非種地獄深根。眼前圖快活一時。身後受苦辛萬劫。(淨土雲。皮包血肉骨纏筋。顛倒凡夫認作身。到死始知非是我。從前金玉付他人)一旦命根絕處。四大風刀割時。外則腳手牽抽。內則肝腸痛裂。縱使妻兒相惜。無計留君。假饒骨肉滿前。有誰替汝(古頌。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人情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生者空自悲啼痛切。死者不免神識奔馳。前途不見光明。舉眼全無伴侶。過奈河岸。見之無不悲傷。入鬼門關。到者盡皆淒慘。世上才經七日。陰間押見十王。曹官抱案沒人情。獄卒持叉無笑面。平生作善者。送歸天道仙道人道。在日造惡者。押入湯塗火塗刀塗。鑊湯沸若山頹。劍樹勢如峰聳。灌銅汁而遍身肉爛。吞鐵丸而滿口煙生。遭剉磕。則血肉淋漓。入寒冰。則皮膚凍裂。身碎業風吹再活。命終羅剎喝重生。人間歷盡百春秋。獄內方為一晝夜。(延光集。鑊湯爐炭誼幽壞。劍樹刀山聳太清。受罪要終八萬劫。獄卒牛頭始放行)魂魄雖歸鬼界。身尸猶臥棺中。或隔三朝五朝。或當六月七月。腐爛則出蟲出血。臭穢則薰地薰天。胖脹不堪觀。丑惡真可怕。催促付一堆野火。斷送埋萬里荒山。昔時要悄紅顏。翻成灰燼。今日荒涼白骨。變作泥堆。(寒山頌。胭脂畫面嬌千樣。龍麝熏衣悄百般。今日風流都不見。綠楊芳草髑髏寒)從前恩愛。到此成空。自昔英雄。如今何在。淚雨灑時空寂寂。悲風動處冷颼颼。夜闌而鬼哭神號。歲久而鴉餐雀啄。荒草畔漫留碑石。綠楊中空掛紙錢。下梢頭難免如斯。到這裡怎生不醒。(寒山雲。雀啄鴉餐皮肉盡。風吹日炙髑髏幹。目前試問榜觀者。自把形骸仔細看)大傢具眼。休更埋頭。翻身跳出迷津。彈指裂開愛網。休向鬼窟裡作活計。要知肉團上有真人。我佛悲憐。用垂拯救。欲令橫超三界。特開淨土一門。四十八願之宏深。入人心而遍加攝受。十萬億程之遙遠。仗佛力而不隔須臾。托質蓮胎。享自然之衣食。棲神淨域。免他道之輪迴。是男是女總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但請迴光返照。便知本體元無。若未能學道參禪。也且勤持齋念佛。果能一心不亂。管教七日成功。移六賊為六神通。離八苦為八自在。淨土文法言可證。往生傳靈跡非虛。對眾為大眾宣揚。歸家為一家解說。使處處齊知覺悟。教人人盡免沉淪。上助諸佛轉法輪。下㧞眾生離苦海。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難修。莫教一日換了皮。縱有千佛難救汝。火急進步時不待人。各請直下承當。莫使此生空過(寒山雲。百骸潰散離塵泥。一物長靈復是誰。不得此時通線路。骷髏著地幾人知)。

常熟志。明邵武知府嚴澄遺親故書曰。澄一病幾殆。不意復生。雖則苟延。焉知來日迴首營生舊計。有同嚼蠟。一具皮囊。終須敗壞。六塵緣影。何處堅牢。不如換卻凡心。求生淨土。誦彌陀一句。消罪業無邊。聊奉勸文。用表誠意。

周克復淨土晨鐘曰。自貧賤而視富貴。見其氣焰薰灼。不勝垂涎之慕。然當之者。未必真樂也。皇甫謐雲。富貴擾神耗精。如一人喜怒不測則憂在事主。同列人懷異志。則憂在群情。因貪位而患得患失。緣爭權而伐異黨同。位愈高則責愈重。寵愈隆則忌愈眾。日中易昃。月盈便虧。倉卒事機一失。稅駕無所。至求為匹夫而不可得。富家翁持籌會計。竭一生心力以遺其子孫。而百年興廢。事難逆料。身後所有。率歸他人。譬蠶之結繭。這繭子是纏身的物事。自結自纏。將怨誰人。又是別人的物事。人只要這繭。誰要你這結繭的蟲。由是言之。富貴亦有何樂。純是苦耳。況富貴人到緊要處。與貧賤無二。蓋富貴勝貧賤者。皆無緊要事。如食以遏饑。衣以御寒。若衣而華。食而精。此於身心有何緊要。其他推此可知。至大利害處。老也病也死也。止此隻身獨當一面之孤。注到鐘鳴漏盡時光景。卿相以至氓庶。總無人可代。總同一結煞。不增分毫。思及此。不由人不當下心灰了也。

又曰。一子人謂險子。多置姬媵廣嗣。獨不念身一而已。非險身乎。世多知子之險。而忘身之險。七篇時文。幾級官位。數箱金帛。一區宅子。數畝田園。幾個嬌妻美妾。一場沒正經。沒要緊。閑是閑非。人人被他汩沒一生。個個打不出這般窠臼。虛碌碌忙迫一場。蚤已謝世。吁可悲也已。邵堯夫雲。使我卻十年。亦可少集事。奈何天地間。日無再中理。古語云。狂謀迂算百不就。惟有霜鬢來如斯。又云。如今休去便休去。欲覓了時無了時。皆至言也。胡不猛省於此。

又曰。世人有言。積快活以防死。其意謂人世太苦。淨生太促。與其倉皇而就謝。孰若縱樂以行休。萬一與化俱遷。追想生平。盡多樂事。較之窮蹙終身者。詎不勝彼一籌。如昔人所云。十聽春啼變鶯舌。三嫌老丑換蛾眉。是其類也。予曰。果爾則是擔頭加重。鼎沸益薪。是名促死。何名防死。如佛言受即是空。食列數味。放箸即空。出多騶從。既到即空。終日遊觀。既歸即空。惟為善事畢。勤勞即空。而白業具在。為惡事畢。快意即空。而黑業具在。世之為白業者少。而為黑業者多。是以一時之快意。而造茫茫之業海也。以是防死果得策歟。夫防死是大丈夫第一事。防死第一著。無如了生死。欲了生死。無如念佛求生西方。又有一等世味籠罩他不得的以高尚為志。以閑散為襟。或詩酒陶情。棋局換世。或棲心五嶽。嘯詠煙霞。此皆虛送居諸之徒耳。其上則十種飛仙。三山羽客。非不逍遙鸞鶴。沖舉自豪。無奈真性未明。生死未了。樂天雲。假使得長生。才能勝夭折。言長本對短。未離生死轍。不如學無生。無生即無滅。誠哉言也。

又曰。東坡雲。日者韓持國婿王實見訪。言持國自謂已癃老。且將聲樂酒色以娛年。東坡曰。惟其殘年正不當爾。頃有一老人置酒會親友。酒闌語眾。奄奄且去。諸子呼號。願留一言為教。老人曰。只宜第一五更起。諸子未喻。老人曰。惟五更可勾當自家事。自家事者是死時將得去者。且吾平居治生。今日就化。可將何者去。諸子頗悟。請君言於持國。勾當自家事。與其勞心酒色。不若為可以死時將去計也。

又曰。世人念佛不真切。只是把生死二字看得輕忽。一生忙忙碌碌。將性命撇在虛空。與己全無干涉。即或當場嗟嘆片時。毛骨悚然。過後仍前醉夢。屠赤水雲。世智紛紛。名利場中伶俐。識神擾擾。死生路下糊塗。哀哉。誰曉四大不堅。無常甚速。三途八難最苦。肯去要緊真切念佛。百中希有一二也。昔一僧探俗友。勸以生死事大。急宜念佛。友謝以三頭未了。僧問故友曰。親柩未舉。男婚女嫁未畢。僧別不久。友忽亡。僧往吊。作詩曰。吾友名為張祖留。勸伊念佛說三頭可。怪閻公無分曉。三頭未了便來勾。此言雖淺。大可醒俗。吾願世人各宜奮發精力。一下斬斷輪迴。信得這句佛。即勇往直前念去。只此一念。是破黑暗之明燈。是渡苦海之大船。是脫生死之良方。是出三界之徑路。並其或驗或不驗。或悟或不悟。一切都不計較。但持一句佛號在心。無事也念。有事也念。安樂也念。病苦也念。生也念。死也念。如此認真。事無不濟。

淨土晨鐘又載錢孝直曰。從來三界生死輪迴。比於牢獄。然則但未出生死。皆三界獄中囚也。囚有三種。其一自謂決無生理。聊於此中苟圖安逸。一朝劊子手到。觳觫就斃。其一自負千金之子。不惜金錢。打點營生。而情非決定。一面且偷游釜之娛。倘再生路絕。亦道盡甘心而已。別有負性崛強之夫。不耐束縛。伺守者少間。掙斷枷鎖。一往無前。似此決裂。彼安肯於未死前偷享餘生。或出不出。情懸兩可哉。噫。此亦我輩生死獄中一榜樣矣。第一種人。滔滔皆是。駕言於功名富貴。辛苦博來。極宮室妻妾之奉。以自娛樂。語以生死。恬不關心。語以生死外別有出路。啞然第付一笑。以全不具信根故也。第二種人。生來亦具宿根。禮佛談禪。護持教法。造寺齋僧。金錢不吝。然插足世網之中。名韁利鎖。如八荊棘叢。牽絆不得自由。夫人生出世。一件大事因緣。不專心去做。而欲以餘力及之。世間豈有揚州鶴哉。雖生平作福。不離人天。生死關頭。總跳不出。亦緣其怖生死心。原未真切故也。如第三種人。不求生富貴。但下死工夫。乃真能求出生死者矣。今見縲紲中人。呼天乞命。莫不哀其愚而嗤其求生之不早。吾謂死囚求生太晚。比之我輩。猶為蚤計也。死囚秋決。歲不過一日。一日前後。皆可寬然打點。我輩在三界獄中。歲歲可死。月月可死。日日刻刻可死。賤死。貴亦死。老死。少亦死。惡人死。好人亦死。不序爵。不序德。不序齒。一息不來。便分今古。不早打點。姑待一刻。萬一即此一刻。駕帖到來。劊子當面。手忙腳亂。何以御之。又袁中郎曰。眾生處五濁世。如囚牢獄。以入獄者皆罪人。處人天者皆是業報分段之身故也。然罪人入獄。時刻求出。以知棘牆之外。更有許大安樂世界故也。今眾生以煩惱為家宅。以生死為園囿。不知大鐵圍山是我棘牆。三界法場之外。各各自有家鄉樂地。諸佛憫此。為分別淨穢。指以脫歸路程。而歲久拋業之人。了無歸處。諸佛又大建宅舍以安之。一則往來獄門。為治道途。一則長伺獄外。修飾旅館。如是之恩。何身可報。經曰。如來為一大事出現於世。大事者。即此事也。諸佛既不惜垂手。眾生種種反戀此毛頭許事。以小易大。死而不悟何哉。

易行門

已識迷途。欲求出世。當知入道多門。惟念佛往生淨土為易行道。淨土多方。又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淨土。尤為易行。蓋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度盡眾生。與此世界之緣遍重。威力又極大。故攝取無遺。人能信向。至心持名。未有不蒙接引。所謂仗他之法。與專持自力者。難易迥殊也。輯易行門。

龍舒淨土文曰。統言大藏。不止有十餘經言西方淨土事。其大略謂彼處以七寶莊嚴。無地獄餓鬼禽畜。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常清淨自然。無一切穢雜。故名淨土。其人皆蓮華中生。長生不老。衣食宅宇。隨意化成。其景序長春。無復寒暑。大受快樂。無一切苦惱。故名極樂世界。其佛名阿彌陀者。梵語也。此雲無量。以此佛光明。照見十方世界。無有限量。凡念佛眾生。無不知之。故又名無量光佛。此佛壽命。與其國中人民壽命。皆無有限量。雖恆河沙劫。亦無有盡。故又名無量壽佛。此佛有大誓願度人。其威神不可思議。故至心信向。念其名號者。現世必消除災難。禳卻冤鬼。安靜形神。增延福壽。西方七寶池中則生蓮華一朵。他日於其中託生。直脫輪迴之外。若此者。皆有事蹟。非虛言也。其說甚易行。盡大藏中八萬四千法門。無如此之要捷者。而人或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行。尤可痛惜也。

又曰。經又云。無量無數劫以前。有世自在王佛出。化度眾生。是時有大國王。往聽說法。遂有覺悟。乃捨國王之位。而往修行。號曰法藏比邱。即阿彌陀佛也。對世自在王佛發四十八大願。願願皆為濟度眾生。發此願已。乃精進以了生死。次入菩薩地。了生死者。乃生死自如也。入菩薩地者。內則修慧。外則修福也。修慧者。使慧性曰廣於一日。至成佛時。則慧性含虛空世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也。修福者。乃託生於一切眾生中。同其形體。通其語言。以設教化。故上自天帝。下至微細蟲蟻。皆託生於其中。如此無量無數劫來。設化眾生。夫設化眾生者。無非得福也。得福而不受用。故其福愈積而愈大。久則遍於虛空世界矣。福大則威神大。譬如世人官大則勢力大。是以威神無所不可。方得成就所願而入佛位。是初發願以至成佛。無非為眾生者。故人至心信向。念其名號。現世必蒙福祐。身後必徑生極樂世界。若能精心想其形相。現世必見佛之真身。以佛之威靈無所不在。而人心念與佛純熟。則自然交通。故佛現其身也。

又曰。淨土傳雲。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菩薩乘大願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眾生。上大願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無不得生也。觀此則是佛與菩薩。憫念眾生。沉淪苦海。無由得出。故自以誓願威力。招誘人生淨土。如舟人招誘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雖有罪惡。亦無不得生。蓋佛不可以凡人比。凡人不為勢利。不與人交。非有益於己。不與人交。此所以為凡人也。賢人君子。已不如此。況佛乎。蓋不慈悲不足為佛。不濟度眾生不足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為佛。為其慈悲故。見眾生沉於苦海。而欲濟度。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濟度之心。成濟度之功。此所以為佛也。經云。大醫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盡之人。佛能度一切眾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盡者。可謂極矣。蓋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時。心念要去。身則隨去。心念欲住。身則隨住。是身常隨念。然猶有念欲去而身被牽繫者。身壞時。唯一念而已。一念到處則無不到。是以一念在淨土。則必生淨土。況佛與菩薩。又招引人往生乎。

又曰。無為楊傑次公。少登高科。明禪門宗旨。謂眾生根有利鈍。即其近而易知。簡而易行者。唯西方淨土。但一心觀念。仗佛願力。直生安養。其為王敏仲作直指淨土決疑序雲。阿彌陀佛光明如大圓月。遍照十方。水清而靜。則月現全體。月非趨水而遽來。水濁而動。則月無定光。月非捨水而遽去。在水則有清濁動靜。在月則無取捨去來。故華嚴經載解脫長者子云。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是知眾生注念。定見阿彌陀。若生彼土。則無諸苦。般舟三昧經云。跋欲陀和菩薩。問釋迦佛雲。未來眾生。云何得見十方諸佛。佛教令念阿彌陀佛。即見十方一切諸佛。又大寶積經云。若他方眾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迴向願生其國者。隨願往生。得不退轉。此皆佛言也。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淨土。何土可生。東坡雲。次公晚年作監司太守。常畫丈六阿彌陀佛像。隨行供養觀念。至壽終時。感佛來迎。端坐而化。

樂邦文類。楊次公曰。彌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聖凡一體。機感相應。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中淨土。念念彌陀。吾以是觀之。智慧者易生。能斷疑故。禪定者易生。不散亂故。持戒者易生。遠諸染故。佈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精進者易生。不退轉故。不造善不作惡者易生。念純一故。諸惡已作。業報已現者易生。實慚懼故。雖有眾善。若無誠信心。無迴向發願心者。則不得生矣。噫。彌陀甚易持。淨土甚易往。眾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眾生何。夫造惡業。入苦趣。念彌陀。生極樂。二者皆佛言也。世人憂墮地獄。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

宋丞相鄭清之曰。人皆謂修淨土。不如禪教律。餘獨謂禪教律法門。莫如修淨土。夫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凡在智愚。皆具此性。根塵幻境。相與淪胥。生死輪迴。窮劫不斷。故釋氏以禪教律。假設方便。使之從門而入。俱得超悟。唯無量壽佛獨出一門。曰修行淨土。如單方治病。簡要直截。一念之專。即到彼岸。不問緇白皆可奉行。但知為化愚俗淺近之說。其實則成佛道捷徑之途。今之學佛者不過禪教律。究竟圓頓莫如禪。非利根上器神領意解者。則未免墮頑空之失。研究三乘莫如教。非得魚忘筌因指見月者。未免鑽故紙之病。護善遮惡莫如律。非身心清淨。表裡一如。則未免自纏縛之苦。總而觀之。論其所入則禪教律。要其所歸則戒定慧。不由禪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淨土之一門乎。方念佛時。口誦心維。諸惡莫作豈非戒。繫念淨境。幻塵俱滅豈非定。念實無念。心華湛然豈非慧。人能屏除萬慮。一意西方。則不施棒喝而悟圓頓機。不閱大藏經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儀中而得大自在。不垢不淨。無纏無脫。當是時也孰為戒定慧。孰為禪教律。我心佛心。一無差別。此修淨土之極致也。八功德水。金蓮華台。又何必疑哉。淨土樞要之作勤矣。

元天如法師淨土或問。問曰。同居淨土。其類甚多。今遍指極樂。而又遍讚其境勝緣勝何耶。答曰。經云彼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今以娑婆對而比之。此則血肉形軀。有生皆苦。彼則蓮華化生。無生苦也。此則時序代謝。衰老日侵。彼則寒暑不遷。無老苦也。此則四大難調。多生病患。彼則化體香潔。無病苦也。此則七十者稀。無常迅速。彼則壽命無量。無死苦也。此則親情愛戀。有愛必離。彼無父母妻子。無愛別離苦也。此則仇敵冤仇。有冤必會。彼則上善聚會。無冤憎會苦也。此或困苦飢寒。貪求不足。彼皆衣食珍寶。受用現成。此或丑穢形骸。根多缺陋。彼則端嚴相貌。體有光明。此則輪轉生死。彼則永證無生。此有四趣之苦。彼無三惡之名。此則邱陵坑坎。荊棘為林。土石諸山。穢惡充滿。彼則黃金為地。寶樹參天。樓聳七珍。花敷四色。此則雙林已滅。龍華未來。彼則無量壽尊現在說法。此則觀音勢至。徒仰嘉名。彼則與二上人。親為勝友。此則群魔外道。惱亂正修。彼則佛化一統。魔外絕蹤。此則媚色妖淫。迷惑行者。彼則正報清淨。實無女人。此則惡獸魑魅。交扇邪聲。彼則水鳥樹林。咸宣妙法。二土較量。境緣迥別。而樂邦之勝。其數無窮。未暇悉舉也。其境勝者。可以攝眾生取淨之情。其緣勝者。可以助生者修行之力。雖同居淨類甚多。唯極樂修行緣具。故遍指也。

又問曰。十方如來。皆可親近。今獨推彌陀者何耶。答曰。獨推彌陀其故有三。一誓願深重。二娑婆有緣。三化道相關也。願重者。經云彌陀往昔因中。嘗發種種廣大誓願。其略曰。若我成佛已來。其有眾生願生我國。或聞我名。修諸善本。稱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取正覺。既生我國。若有退轉。不決定成佛者。誓不取正覺。故華嚴鈔曰。彌陀願重。偏接娑婆眾生也。有緣者。我佛釋迦現在世時。眾生聞佛所教。歸向彌陀。固已多矣。觀佛滅後。末世眾生。無問僧俗男女。貴賤貧富。稍聞佛教者。無不信向。未聞佛教者。亦會稱名。縱是頑愚暴惡無信之徒。或遭厄難危險之處。或發讚歎怨嗟之聲。不覺信口便叫阿彌陀佛。至於兒童女子戲弄之際。聚沙摶泥。圖牆畫壁。便作彌陀佛像。甚至於學行未穩。學語未成者。自然能唱阿彌陀佛。此皆不勸而發。不教而能。非有緣而何。又如無量壽經云。吾說此經。今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愍。特留此經。更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此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又經云。此經滅後。佛法全無。但留阿彌陀佛四字名號。救度眾生。其有不信而謗毀者。當墮地獄。具受眾苦。故天台雲。當知彼佛於此惡世偏有緣耳。相關者。先覺謂兩土聖人。示居淨穢。以折攝二門調伏眾生。此以穢以苦以促。以多魔惱而折之。俾知所厭。彼以淨以樂以延以不退轉而攝之。俾知所欣。既厭且欣。則化道行矣。又我釋迦於三乘授道之外。其有度未盡者。度在彌陀。故於諸大乘經丁寧反覆。稱讚勸往者。蓋化道之相關也。以是三者之故。乃獨推焉。

大佑淨土指歸集曰。圓通梵法師會宗集引般舟三昧經。言念佛往生有三種力。一者本有佛性力。言煩惱心中有如來藏也。二者慈光攝取力。言彌陀光明無量。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也。三者念佛三昧力。言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也。此三種力。如三股繩合為大索。能牽重物。又如水火鏡子。若將對日。以艾取之。即可得火。若將對月。以珠取之。即可得水。今以鏡具水火之性。喻眾生本具佛性之力也。須假日月之光來照者。彌陀慈光攝取之力也。以珠艾能引水火者。信心念佛之力也。此三種物。缺一不可。三事和合。水火方生。三力相資。必生淨土。

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曰。復明徑路修行徑中之徑者。此有二義。一者餘門學道。萬里迢遙。念佛往生古稱徑路。而念佛一法。復有多門。今特持名。是為徑路之中徑而又徑。鶴沖鵬舉。驥驟飛龍。不疾而行。不速而至。徑中徑矣。注曰。二義者。一是較量於多種淨業。二是揀別於本部大本。故云徑路之徑路也。徑路者。路小而捷名徑。小喻念佛為力之簡易。捷喻念佛成功之迅速。善導大師偈云。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是也。故云餘門學道。名豎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橫出三界。如蟲在竹。豎則歷節難通。橫則一時透脫。餘門之比念佛。則念佛為速矣。念佛復有多門者。如實相念佛四種。乃至萬行迴向等。實相之佛。雖云本具。而眾生障重。解悟者希。下此數門。觀像。則像去還無。因成間斷。觀想。則心粗境細。妙觀難成。萬行。則所作繁多。重處偏墮。唯此持名一法。簡要直捷。但能繼念。便得往生。古人謂既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則不期實相。而實相契焉。故念佛為修行徑路。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徑路也。

德園集附錄曰。明禮部員外郎虞淳熙。告歸上天目坐高峰死關前。晝夜策厲。至三七日倦甚。欲就枕。忽見高峰禪師斬其左臂。豁然有省馳證雲棲。宏公曰。凡寐而覺者。不巾櫛而復依衾枕。必復寐矣。迷而悟者。不莊嚴而復親穢濁。必復迷矣。火蓮易萎。新篁易折。子自為計。毋以一隙之光。自阻進修之路因勸令迴向淨土以續前因。淳熙遂終身行之。

樂邦文類序。明給事中陳瓚家居一意淨業。有客過之呵曰。爾不聞大鑒之論唯心者乎。何厭垢而欣淨為。答曰。唯心淨土。發之大鑒。而非自大鑒始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固先言之矣。蓋懼人以不淨之心求淨土。非曰土無垢淨也。

明成時淨土十要序曰。淨土持名之法。有三大要焉。一者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足如出幽獄。奔托王家。步步之間。欣厭具足。二者參禪必不可無淨土。為防退墮。寧不寒心。淨土必不可入禪機。意見梢乘。二門俱破。果能寺修淨業。不須臾涉餘宗。三者一句彌陀。非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少欠。倘有些子分別。便成大法魔殃。只貴一心受持。寧羨依稀解悟。

念佛直指曰。元明間僧妙葉。著念佛直指上下卷。其直指心要一篇。斥妄顯真。最為精造。有曰。極樂彌陀相好現時。即自心顯。自心顯時。即彼佛現。我心彼佛心。彼佛我心佛。一體無二。故云唯心淨土。本性彌陀。非謂西方無土無佛。不須求生。但在汝生滅緣影之中。名為唯心本性也。求彼佛即求自心。求自心需求彼佛。邨愚夫婦。雖不識理。以信實有彼土。故於命終時。反得往生。畏有陷空之人。因認緣影為心。謂無外土。故雖修道行。還受生死。人命無常。轉息來世。塵事連環鉤鎖不斷。若不能於塵勞鬱結及得志歇手不得處。一割割斷。起願力行。盡力一跳。焉得應念生彼。

徑中徑又徑卷一


上篇:角虎集

下篇: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佛說月光菩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與大苾芻眾,而...

佛說法滅盡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

【註音版】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西歸直指

周安士居士傳 周夢顏。一名思仁。字安士。昆山諸生也...

華嚴經金師子章注

金師子章序 夫龍象之蹴踏於乾坤。開奧藏兮說妙法。蟣...

西歸直指

周安士居士傳 周夢顏。一名思仁。字安士。昆山諸生也...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仰惟釋迦啟運。弘...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序 龍圖閣直學士左朝奉大夫知處州軍...

【註音版】佛說法印經

佛說法印經...

佛說大意經

佛說大意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釋摩男本四子經

佛說釋摩男本四子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

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

華嚴經金師子章注

金師子章序 夫龍象之蹴踏於乾坤。開奧藏兮說妙法。蟣...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西歸直指

周安士居士傳 周夢顏。一名思仁。字安士。昆山諸生也...

【註音版】佛說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

佛說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

大乘伽耶山頂經

大乘伽耶山頂經 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鄔波索迦五學處

鄔波索迦。有五學處。何等為五?乃至命終。遠離殺生。...

【佛教詞典】獨覺不說法

【獨覺不說法】 p1384 如獨覺中說。 二解 大毗婆沙論...

淨化我們的語言,減少口舌是非

俗話說:禍從口出。說話不得體,常常會傷人又傷己,引...

【佛學漫畫】生死

許多人忌諱死亡,彷彿死亡只與他人有關,而與自己無關...

聖嚴法師《改變世界,從心安做起》

柔軟與堅強,兩者看起來雖然像是對立的,但卻可以同時...

佛心本有

有一學僧請示盤珪禪師道:我有一個天生的毛病-氣短心...

出生就叫「大和尚」,老方丈預言竟成真

有這樣一個師父,他剛出生時,人們就叫他大和尚,這究...

去市場買肉,該怎麼做才如法

問: 師父慈悲,我這個問題還是剛才那個問題,因為沒...

虛雲老和尚論《西遊記》

世上流傳的《西遊記》、《目蓮傳》,都是清濁不分,是...

閉關念佛的種種用心禁忌

關中精進,成績不著並不可怕,可怕處在於諸邪纏身,不...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我們想要超越三界的塵勞,一定要知道方法,不是盲修瞎...

打坐中如何觀想

問: 打坐中如何觀想? 惟賢長老答: 在打坐中要做到...

昏沉與睡眠的過患

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法心,及後世生天及涅槃樂。 我們經...

聖嚴法師《死亡並不可怕》

佛教認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各種痛苦,一般人很容...

【視頻】《禮佛大懺悔文》旃檀居士念誦

《禮佛大懺悔文》旃檀居士念誦

【視頻】晚課-單日(海城大悲寺)

晚課-單日(海城大悲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