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徑中徑又徑

清 張師誠著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徑中徑又徑卷三

立願法

決定門

信而無願。信即虛浮。即有願矣。或以此生已晚。功效難期。惟求來世為人。出家修行。此意非不甚善。殊不思今世所造之業。能必來世為人乎。能必為人。仍知佛法乎。一蹉百蹉。悔之無及必。須[拚-ㄙ+ㄊ]此一生。咬定牙根。非往極樂國土不可。非此生即往不可。如此發願。方可謂之決定。願既堅決。功自精進。有志竟成。豈虛語哉。輯決定門。

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曰。八德池中蓮已種。果然一念甚宏深。滋培雖藉如來力。長養憑依決定心。又諭諸人曰。此土有發願往生者。彼土即生蓮花。故作是語。汝等應生深信。

五代永明延壽禪師萬善同歸集曰。九品經文。自有升降。上下該攝。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習定觀。上品往生。二專心。但念名號。眾善資薰。迴向發願。得成末品。仍須一生歸命。盡報精修。坐臥之間。面常西向。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懇苦翹誠。無諸異念。如就刑獄。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隆三寶。誓報四恩。如斯至誠。必不虛棄。如或言行不稱。信力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恃此懈怠。臨終望生。但為業障所牽。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須因實果則不虛。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也。

宋慈照大師子元作勸人發願偈云。萬法從心生。萬法從心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持戒無信願。不得生淨土。唯得人天福。福盡受輪迴。輾轉難脫離。看經無慧眼。不識佛深意。後世得聰明。亂心難出離。不如念佛好。現世無名利。行坐不多羅。則是阿彌陀。發願持戒力。迴向生樂國。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釋迦金口說。彌陀親攝受。諸佛皆護念。諸天善護持。見此念佛人。與佛不相遠。應當坐道場。轉於大法輪。普度無邊眾。譬如貧家女。腹孕轉輪王。諸天常愛護。貧女自不知。腹中有貴子。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憶佛常念佛。不久當成佛。諸佛善護持。其人自不知。我當生淨土。卻要來後世。再得生人中。譬如貧人家。地內有伏藏。藏神常守護。不令其有失。貧人自不知。家內有寶藏。逐日趁客作。求衣食自濟。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不知念佛人。具足如來藏。自說我無分。反要生人中。譬如病人家。自有真妙藥。不知妙藥性。不能自治病。每日床枕邊。痛苦受無量。今此念佛人。其意亦如是。不知念佛心。能滅貪瞋癡。能為大醫王。能為大寶藏。利濟一切人。能為大法王。覆護一切眾。將謂是凡夫。不得生淨土。且自持齋戒。後世願為人。輾轉更修行。方可生彼國。多見修行人。常作如是說。不稱彌陀願。不合淨土經。邪見障覆心。畢竟難出離。非是他人障。皆是自障心。今世不得生。一蹉是百蹉。勸汝修行人。信我如來說。佛無不實語。豈是虛誑言。但當自精勤。一心求淨土。因風吹於火。用力不消多。幸有念佛心。回願超三界。逢寶不取寶。遇食長苦饑。咄哉大丈夫。不見真實意。我今略勸讚。輾轉傳與人。代我廣流通。作於如來使。真是諸佛子。真名報佛恩。普願如說行。同生極樂國。

元優曇大師曰。真信修行之事。端的是要生極樂世界。專意一念持一句阿彌陀佛。只此一念。是我本師。只此一念。即是化佛。只此一念。是破地獄之猛將。只此一念。是斬群邪之寶劍。只此一念。是開黑暗之明燈。只此一念。是渡苦海之大船。只此一念。是醫生死之良方。只此一念。是出三界之徑路。只此一念。是本性彌陀。只此一念。達唯心淨土。但只要記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無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樂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問人覓歸程乎。

又曰。凡修淨土之人。灼然自要敵他生死。不是說了便休。當念無常迅速。時不待人。須是把做一件事始得。若也半進半退。似信似疑。到了濟得甚麼邊事。如何出離輪迴。若是信得及。便從今日去。發大勇猛。發大精進。莫問會與不會。見性不見性。但只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靠著一座須彌山相似。搖撼不動專其心。一其意。或參念觀念。憶念十念。或默念專念。繫念禮念。念茲在茲。常憶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過。念佛不離心。日日時時。不要放舍。綿綿密密。如雞抱卵。常教一氣相接。即是淨念相繼。更加智照。則知淨土即是自心。此乃上智人修進工夫。如此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穩。縱遇苦樂逆順境界現前。只是念阿彌陀佛。無一念變異心。無一念退惰心。無一念雜想心。直至盡生。永無別念。決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果能如是用功。則歷劫無明生死業障。自然消殞。塵勞習漏。自然淨盡無餘。親見彌陀。不離本念。功成行滿。願力相資。臨命終時。定生上品。

天如法師淨土或問。問曰。念念相續之修。豈非餘所願也。奈何定力未成。念頭無主。或舊學未忘。或邪思亂起。或境緣相觸。照顧不牢。或情想紛飛。遏捺不住。不覺念頭東走西走。眨得眼來。千里萬里去了。又或惹著一毫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擺脫不去。豈特間斷而已哉。言之可慚。思之可慟。又當何策以治之。答曰。嗚呼。此天下學者之通病也。汝當間斷之時。若不痛加鞭策。則專修無間之念。永無成就之期。古人有三種痛鞭之策。一曰報恩。二曰決志。三曰求驗。第一報恩者。既修淨土。當念報恩。佛恩國恩。固未暇論。只如父母養育之恩。豈非重恩。師長作成之德。豈非重德。你最初出家。便說要報重恩。後來行腳。又說要報重德。離鄉別井二三十年。父母師長。艱難困苦。你總不顧。父母老病。你又不看。及聞其死。你也不歸。如今或在三途受罪受苦。望你救他。望你度他。你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不成。自救不了。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你是忘恩負義大不孝人。經云。不孝之罪。當墮地獄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地獄業也又且不蠶而衣。不耕而食。僧房臥具。受用現成。你當勤修淨業。圖報信施之恩。祖師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減克將來。道眼未明。滴水寸絲。也須牽犁拽杷償他始得。你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不成。酬償有分。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畜生業也。第二決志者。若學專修。志須決定。你一生參禪。禪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頭未死。又要說幾句禪。又要說幾句教。又要寫幾個字。又要做幾首詩。情掛兩頭。念分四路。祖師道。毫釐繫念。三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你卻志無決定。情念多端。因此多端。間斷正念。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塗羈鎖業也。又且守護戒根。志不決定。或因身口。念念馳求。教中道。寧以洋銅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飲食。寧以熱鐵纏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況因諸戒不嚴。邪心妄動。因此妄動。間斷專修。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何止熱鐵洋銅業也。又且斷除憎愛。志不決定。每於虛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屬我。便生貪愛。名利屬他。便生憎妒。古人云。貪名貪利。同趨鬼類。逐愛逐憎。同入火坑。你卻因此愛憎。間斷淨土。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餓鬼火坑業也。第三取驗者。既學專業。當求靈驗。你如今發白面皺。死相現前。知道臨終更有幾多。須在目前。便要見佛。只如廬山遠法師。一生之中。三度蒙佛摩頂。又如懷感法師。稱念佛名。便得見佛。又如少康法師。唱佛一聲。眾見一佛從口飛出。唱佛十聲。則有十佛從口飛出。如貫珠焉。此等靈驗。萬萬千千。你若心無間斷。見佛不難。間斷心生。決不見佛。既不見佛。與佛無緣。既無佛緣。難生淨土。淨土不生。必墮惡道。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塗惡道業也。戒之戒之。如上三策。當自痛鞭使其念不離佛佛不離念。感應道交。現前見佛。既見樂邦之佛。即見十方諸佛。既見十方諸佛。即見自性天真之佛。既見自性天真之佛。即得大用現前。然後推其悲願。廣化一切眾生。此名淨土禪。亦名禪淨土也。

大佑指歸集靈芝觀經疏曰。有人發願。願未得道前。所生之處。值佛聞法。童真出家。今謂若生淨土。則任運值佛為僧。只由不知淨土。故有此願。禪講宗師。率多此見。嘗試語曰。汝今已得男子為僧。只合便求出離。何乃復求男子再願出家。略無勝進乎。

又曰。眾生顛倒。耽著五欲。不求出離。未有能發決定心願生極樂世界者。至於冤憎會遇。恩愛別離。老病死相。危險逼迫。顛沉痛毒。不可堪忍。然後悲涕號呼。歸依佛寶。以冀脫死。又富貴之人。常於佛事不暇修習。而有暇者。失於不信。能信者又患於不能斷疑。至於困苦而發心者。多失於遲暮。故知生正信發正念而修善緣者。豈易事哉。

省庵大師實賢作勸發菩提心文。闡明十種因緣。有曰。如是十緣備識。八法周知。趣向有門。開發有地。唯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長長者令令相續。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譬如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其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勿磨。置之無用。又若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況乎以淨土為舟舵。則何愁退轉。又得無生為忍力。則何慮艱難。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盟。自今締好。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

西方公據念佛說曰。諸善人。世間有千條路萬條路。如何只勸人念佛。人之念頭。所繫甚重。牽魂引魄。造命生身。莫不由此。念善上天堂。念惡下地獄。一念直為人。一念橫為畜。如何是餓鬼。只因念不是。念魔便成魔。念佛便成佛。若要免六道。除非只念佛。若還不念佛。一失下人身。萬劫難再得。所以釋迦如來教人念佛。遠公法師教人念佛。念佛不能了生死。佛祖如何肯誤人。念佛不成佛。其過不在佛。口念心不念。雖念如未念。饒你一生。也不噹一聲。念字從心。原不從口。而念一生心。聲隨口出。如嬰兒憶母。自然啼哭。心佛。口佛。兩不可廢。千佛萬佛。如何只念阿彌陀佛。以其原有四十八願。誓度盡十方眾生。其中有曰若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能稱我阿彌陀佛名號。而不生我國者。誓不成佛。其國以黃金為地。園林宮殿。盡是七寶莊嚴。周圍有七重行樹。七重羅網。七重欄楯。其中有七寶樓閣。七寶階道。七寶橋。七寶池。八功德水。九品蓮華。有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之鳥。無量大阿羅漢。聲聞弟子。菩薩眷屬。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無數化佛。無數菩薩。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及諸天人等。一切大聖大賢。同聚道場。且國中從無女人。女人生此。便得成男。其人皆以蓮華為父母。而生其身。有上品上生者。上品中生者。上品下生者。中品上生者。中品中生者。中品下生者。下品上生者。下品中生者。下品下生者。皆是十方眾生。願力淺深。勤惰之所致也。其蓮華所生之人。身體香潔。相貌端好。其心智慧。無有煩惱。不衣不寒。衣亦不躁。不食不飢。食亦不飽。無痛無癢。無病無老。隨佛自在。逍遙無事。每飯食之後。但與菩薩伴侶。經行四邊階道。惟覺異香撲鼻。妙樂滿耳。眾鳥和鳴。蓮華寶樹。搖動錦繡。仰見空中曼陀羅華。亂落如雨。其國之樂。可謂極矣。其人之壽。又且無量。是名西方極樂世界。嗚呼。人間富貴。百歲成空。天上繁華。千年則止。一入西方極樂世界。便有無量之壽。而其往生之法。又只憑一句彌陀。世間有這樣極便宜好事卻不肯幹。又到那裡著鐵鞋而問至道。而今而後。急鬚髮下誓願。若某不念佛。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則為鬼而永墮北陰酆部地獄。已而已而。三藏十二部。讓與別人悟。八萬四千門。饒與別人行。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外。不用一字。各自去掃靜室一間。供佛像一尊。每日燒清香一爐。換淨水一碗。夜來上明燈一盞。紙畫木雕。即同真佛。愛如父母。敬如君王。早晚朝參。必誠必敬。拜如山倒。起似雲升。出而問訊。入而問訊。五里十里。常如佛前。一飲一食。先須供養。舉目動口。無不是佛。一串數珠不離手。一句彌陀不離口。高聲念。低聲念。六字念。四字念。緊念。緩念。朗念。默念。合手念。低聲跪膝念。面佛念。朝西念。打板念。敲魚念。掐珠念。行道念。禮拜念。獨自念。同眾念。在家念。在外也念。間也念。忙也念。行也念。住也念。坐也念。臥也念。連夢中也念。才是真念。念得心酸淚下。念得火滅灰寒。念得神欽鬼敬。念得天喜神歡。一聲佛。振動了魔王宮殿。一聲佛。粉碎了劍樹刀山。一聲佛。為百劫千生消業障。一聲佛。為四恩三有啟因緣。正是榨到油來。擊撞之聲益狠。船當浪起搖悼之聲益悲。鑊湯在後。蓮池在前。雖有千萬人阻我不念。不可得也。

廣度門

矢決定之願者。自利復當利他。未能自度而先度人。自他俱溺。固屬非宜。祇求自度而不度人。即落二乘淺見。尤為不合佛心。力雖未充。心無不具。儒書言自新新民。己立立人。皆是理也。輯廣度門。

龍舒淨土文曰。予為此淨土說。欲勸一切見者聞者。廣大其心。以佛之心為心。使人人知之而盡生淨土。當起念雲。此法門人若知之。如己知之。豈不快哉。人若不知。如己不知。豈不痛哉。若止於自修。則是聲聞之徒。名為小乘。蓋如車乘之小者。僅能自濟而已。此佛所謂斷佛種者也。能廣勸人者。名為大乘菩薩。蓋如車乘之大者。人我兼濟之謂。此獲無量福報。所以能至佛地也。十方恆河沙數諸佛。皆共讚歎阿彌陀佛功德不可思議。謂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也。其功德如此。可謂至矣。何所施而不可。故能勸一人修淨土。以此善緣。消釋罪惡可也。增崇福壽可也。莊嚴往生功德亦可也。追薦亡者亦可也。然必至誠咒願。無不獲其功果。觀房翥傳。可見其略矣。況勸一人以上至五人十人乎。又況使其受勸者轉以相勸。遞相繼續而不已乎。如是則西方之說可遍天下。苦海眾生。可盡生淨土矣。勸人善道。名為法施。此淨土法門。為法施之大者。遂超出輪迴。非其他法施之比。故其福報不可窮盡。故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云。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觀此則知西方之說者。豈可不廣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積無量福報乎。

又曰。人苦饑者。與之一食。苦寒者與之一衣。已為大惠。況彼沉淪六道。無有出期。我指示以此法門。使直脫輪迴。受無窮無極之壽樂。其惠豈可窮盡哉。金剛經云。若人以恆河沙等身佈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不如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蓋以身佈施者。不免受世間福報。有時而盡。若信此經典。則有悟真性之漸。其為福則無時而盡。所以勝於彼也。以予觀之。豈唯信金剛經者如此。若勸人以淨土。其福報亦然。何則。淨土更無輪迴。已不退轉。直至成佛而後已。生於彼者。雖未成佛。乃成佛之階梯。是勸一人修淨土。乃成就一眾生作佛也。凡作佛者。必度無量之眾生。彼所度之眾生。皆由我而始。則其福報豈不勝於以恆河沙等身佈施。無量百千萬億劫乎。

又曰。凡受師友之訓誨。恩地之提挈。交遊之禮遇。悉皆告以淨土而為之報。以至與一切人或有一飯一茶之恩。或一言一坐之接。下至僕隸有事我之勞。凡吾受用處。一切致力者。皆以此告之。使脫離苦海。非唯此耳。凡一切知與不知。識與不識。皆欲以是化之。使共生淨土。又非唯此耳。釋迦佛在世時。有一國難化。佛言與目連有緣。使往化之。其國人皆從化。人問佛雲。與目連有何因緣。佛言往昔世。目連嘗為樵人。於山間驚起一群蜂子。目連乃發善言雲。我得道後。盡度此蜂子。今此一城人者。乃當時蜂子也。目連發此善言。故為有緣。由此觀之。非徒於一切人當勸修淨土。一切飛禽走獸。下至蜎飛蠕動之類。凡有形相可見者。吾因見之。皆當為念阿彌陀佛數聲。發善願雲。願汝等盡生極樂世界。我得道後。盡度汝等。非徒於有形相可見者如是。其形相不可見者吾亦當作是念。作是言。如此則吾善念甚熟。於一切眾生皆為有緣。吾上品上生必矣。他時化度。無不樂從者也。

蓮池大師曰。人子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予生晚。甫聞佛法。而風木之悲已至痛極終天。雖欲追之。末由也已。奉告諸人。父母在堂。早勸念佛。父母亡日。課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週歲。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報劬勞之恩。不可不知此。

又曰。世間之孝三。出世間之孝一。世間之孝。一者承歡侍彩。而甘旨以養其親。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祿以榮其親。三者修德勵行。而成聖成賢以顯其親。是三則世間之所謂孝也。出世間之孝。則勸其親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永別四生。長辭六趣。蓮胎托質。親覲彌陀。得不退轉。人子報親。於是為大。予昔甫知入道。而二親已亡。作自傷不孝文以伸悲恨。今見在家出家而眾中有具慶者。於是倍增感慨。而涕泗交零。稽首頓首以勸。

勵行法

精持門

信既篤矣。願既堅矣。無實行以自勵。則信為徒信。願為徒願。空言無補。何能[仁-二+辛]獲。凡事必有苦行。方可成就。況出世之大乎。今不必萬行全修。只此至簡至易持名之徑路。猶不精心果力可乎。持名者。須以心念。莫但口念。平時妄念紛飛。無由覺察。一經手提數珠。始覺此心之難制。餘根鈍障深。向用強制之法。手掐此珠。心隨此手。勿使一珠空過。庶幾稍有把握。爰采昔賢警語。銘諸座右。以收放心而資省惕。輯精持門。

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曰。大凡修淨土人。最忌的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諷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卻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麼。如今一概莫做。只緊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成功。方不錯卻。偈曰。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聲與心相依。念茲復在茲。感應不思議。蓮開七寶池。

又曰。有問念佛不能。一心。當作何方便。菩薩曰。汝但息想定慮。徐徐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隨乎聲。念久自得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證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須多念。從千至萬。心無間斷。則根器最易純熟。若強之使一。終不一也。時達本於座下。忽戄然念數聲。菩薩曰。如是如是。

又曰。彌陀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不要增。不要減。只依著我行去。但經要勻勻淨淨。不緩不急。不疾不徐。佛要聲聲心心。不澀不掉。不浮不沈的念去。至於迴向二字。不是但誦舊文一過。須從自己心中發出真正大菩薩願。至誠懇切。普願一切眾生同生極樂。而我心無所著。如虛空等。是曰迴向。又靜坐時。當反觀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無能無所。如是諦觀。更無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毋忘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見。如是坐一時。便起經行。又更持誦。有個次序。若忙忙促促。一口氣趕去。謂可完卻一日課誦。便有苟且了局的念頭。非真正修行矣。

唐飛錫大師寶王論曰。世上之人。多以寶玉水精金則菩提木槵為數珠矣。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懼於息不還屬後世者哉。餘行住坐臥。常用此珠。縱令昏寐。含佛而寢。覺即續之。必於夢中得見彼佛。如鑽燧煙飛。火之前相。夢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親蒙授記。則萬無一失也。

又曰。辟散之要。要存於聲。聲之不厲。心竊竊焉。飄飄然無定。聲之厲也。㧞茅連茹。乘策其後。畢命一對。長謝百憂。其義一也。近而取之。聲光所及。萬禍冰消。功德藂林。千山松茂。其義二也。遠而說之。金容熒煌以散彩。寶華淅瀝而雨空。若指諸掌。皆聲致焉。其義三也。如牽木石。重而不前。洪音發號。飄然輕舉。其義四也。與魔軍相戰。旗鼓相望。用聲律於戎軒。以定破於強敵。其義五也。具斯眾義。復何厭哉。

華嚴經偈云。寧受無量苦。得聞佛音聲。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夫然則佛聲遠震。開善萌芽。猶春雷之動百草。安得輕誣哉。

天如法師淨土或問。問曰。念佛之門。多承開導。群疑盡釋。正信現前矣。但上文所謂抖擻身心。撥棄世事。今世網中人。間有境緣順便。身意安閑者。則可依此而行。其有世事不容撥棄者。又當何以教之。答曰。世網中人。若是痛念無常。用心真切者。不論苦樂逆順。靜鬧閑忙。一任公私幹辦。迎賓待客。萬緣交擾。八面應酬。與他念佛兩不相妨。不見古人道。朝也阿彌陀。暮也阿彌陀。假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又云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其有世緣稍重。力量稍輕者。亦須忙裡偷閑。鬧中取靜。每日或念三萬聲。一萬聲。三千聲。一千聲。定為日課。不容一日放過。又有冗忙之極。頃刻無間者。每日晨朝必須十念。積久功成。亦不虛棄。念佛之外。或念經禮佛。懺悔發願。種種結緣。種種作福。隨力佈施。修諸善功以助之。凡一毫之善。皆須迴向西方。如此用功。非惟決定往生。亦且增高品位矣。

又問曰。圓觀之修。惟心之念。似乎上器之行門。華嚴十願。寶積十心。亦乃大根之功用。倘根器之不對。則功行之難成。今吾自揣其根。觀吾自好。惟在專持名號。暇則或加禮拜懺悔而已。師以為如何。答曰。善哉善哉。汝知量矣。觀汝之言。政合善導專修無間之說矣。專修者。謂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號。政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若舍專修而修雜業以求生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心不相續報佛恩故。雖有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生淨土故。無間修者。身須專禮阿彌陀佛。不雜餘禮。口須專稱阿彌陀佛。不稱餘號。不誦餘經。意須專想阿彌陀佛。不雜餘想。又若貪瞋癡來間者。隨犯隨懺。不令隔日隔夜隔時。常使清淨。亦名無間修也。善導和尚者。天竺傳中稱為彌陀化身也。觀其專修無間之說。要緊只在念念相續。故孤山亦云。不可等閑發願。散亂稱名。

又曰。業報差別經云。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塗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往生淨土。慈雲懺主雲。稱佛名時。以心緣歷。字字分明。使心口相系。方能一念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若不然者。滅罪良難。若恐心散。須高聲疾喚。心則易定。三昧易成故。懷感法師。決疑論中引大集日藏經云。小念見小佛。大念見大佛。論釋曰。大念者。大聲念佛也。小念者。小聲念佛也。此皆聖教。有何惑哉。奉勸世人。厲聲念佛。三昧易成。小聲念佛。遂多馳散。學者方知。非常人能曉也。下品下生。臨終十念。少時猛利。諦心決斷。勝百年願力。今人稱佛。多不專精。散心緩聲。遂使現世成功者少。臨終感應事稀。故特示此法。勸念佛時。一心不亂。高聲念佛。聲聲相續。則不久成功也。

明空谷大師景隆曰。念佛一門。修行捷徑。識破此身不實。世間虛妄。唯淨土可歸。念佛可恃。緊念慢念。高聲低聲。總無拘礙。但令身心間淡。默念不忘。靜鬧閑忙。一而無二。忽然觸境遇緣。打著轉身一句。始知寂光淨土。不離此處。阿彌陀佛。不越自心。然若將心求悟。反成障礙。但以信心為本。一切雜念。都不隨之。如是行去。縱然不悟。沒後亦生淨土。階級進修。無有退轉。優曇和尚令人提雲念佛者是誰。或云那個是我本性阿彌陀。謂是攝心念佛。參究念佛。今不必用此法。只用平常念去。

蓮池大師曰。或問今見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成佛者少何也。答。此有三故。一者口雖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說。要積德修福。要孝順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愛。要夫妻相敬。要至誠信實。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陰騭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殺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壓小民。但有不好心起。著力念。定要念退這不好心。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二者。口雖念佛心中胡思亂想。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念佛之時。按定心猿意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如親在西方面對。不敢散亂。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三者。口雖念佛。心中只願。求生富貴。或說我等凡夫。西方無有我分。止圖來世不失人身。此則不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卻自不願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凡念佛者。決意求生。休得疑惑。且如天宮富貴。福盡也要墮落。何況人間富貴。能有幾時。若說你是凡夫。西方無分。則聖賢都是凡夫做。安知你不生西方也。便可發廣大心。立堅固志。誓願往生。見佛聞法。得無上果。廣度眾生。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又曰。夫學佛者。無論莊嚴形跡。止貴真實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髮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擊鼓。好靜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會。怕事之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寄庫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又曰。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屬。俱是宿世因緣。暫時會聚。終必別離。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過一生。不念佛耳。今但萬緣放下。迴光返照念佛。即是一生要緊大事。更無多語。此外只管純一念佛。其念佛。要字字心上照過。歷歷分明。時刻切心。不容些須妄想雜念。早晚禮佛時。懇苦發願。求生淨土。如此捱到臨命終時。自然正念現前。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蓮華化生。永離諸苦。

又曰。久亂之心。一時難定。念佛心不清。不必憂。只要工夫深耳。字字句句當心念。

又曰。古雲。雜念是病。念佛是藥。念佛正治雜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不親切也。雜念起時。即用心加功念佛。字字句句。精一不二。雜念自息矣。

又示王廣第曰。不如直下執持一句阿彌陀佛。盡心盡力念去。無絲毫異念。即是無字公案。其無字等話頭。不必提。了純一念佛。念佛上透。千處萬處俱透。

又曰。我出家後。到處參訪。時遍融師門庭大振。予至京師叩之。膝行再請。師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貪名求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和尚。行者大笑。以這幾句話。那個說不出。千里遠來。人道有甚高妙處。原來不值半文。予曰。這個正見他好處。我們渴仰企慕。遠來到此。他卻不說元說妙。凌駕我們。只老老實實。把自家體認過。切近精實的工夫。丁寧開示。故此是他好處。我至今著實遵守。不曾放失。

又曰。予見新學後生。才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閑思妄想。越覺騰沸。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又曰。念佛有默持。有高聲持。有金剛持。然高聲覺太費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綿綿密密。聲在於唇齒之間。乃謂金剛持。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則不妨默持。或覺昏沉。則不妨高聲。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魚子。隨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一人喚雲某人。則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又曰。塵緣中觀法難成。不如直以學業。家業得暇之時。即便默默執持名號。只貴字字分明。句句親切。心則自攝。若久之不退。三昧成就。即此是觀。

又曰。耆宿未見了了。不足恐怖。蓋彼心力實不曾用盡耳。今既有疾。亦不必以勉強勇作。但依經中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味省緣。可省便省。不得已者。然後應之。自應工夫得力矣。

又曰。妄念是病。念佛是藥。久病非片劑所能療。積妄非暫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紛飛。只貴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續。極力執持。方有趨向分。此謂真積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針。煉鐵作鋼者。定不誣也。入道多門。惟此一門。最為捷徑。不可忽。不可忽。

又曰。法門無量。要在明心。明心要門。無如念佛。讀作之暇。或心煩時。靜坐念佛。甚有利益。一念在佛。雜念退休。心空境寂。妙當何如。願無易而忽之。

又與王智第曰。貴宅世修盛德。何為尊體構斯劇疾。得無宿業使之然乎。疾病之由。多從殺生中來。故偏重放生也。今更有所陳。良以外僧代懺。與內心自懺。功德懸殊。願空其心。盡罷一切諸緣。於空心中。單念一聲阿彌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啟口動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續。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心心靡間。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顧念。經云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功德懸殊也。

又錢廣沾問此心放逸來久。雖以念佛攝持。暫得還失。如何保任。答。久反之地。非一戰所可收功。惟在堅勇不退。直至心地開明。自然一得永得。

又曰。寂寂治散亂。散去則生昏沉。惺惺治昏沉。昏去則生散亂。止觀雙持。昏散皆退。今只須精明念佛。念無二念曰精。念而返照曰明。精即止。明即觀。一念佛而止觀備矣。

又曰。世人稍利根。便輕視念佛。謂是愚夫愚婦勾當。彼徒見愚夫愚婦口誦佛名。心游千里。而不知此等是名讀佛。非念佛也。念從心。心思憶而不忘。故名曰念。試以儒喻。儒者念念思憶孔子。其去孔子。不亦庶幾乎。今念念思憶五欲。不以為非。而反以念佛為非。噫。似此一生空過。何如作愚夫愚婦耶。而惜乎智可能也。愚不可能也。

又曰。予昔在煉磨場中。時方丈謂眾曰。中元日當作盂蘭盆齋。予以為設供也。俄而無設。唯念佛三日而已。又聞昔有院主為官司所勾攝。堂中第一座。集眾救護。眾以為持誦也。亦高聲念佛而已。此二事迥出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師法。彼今之念佛者。名為專修。至於禱壽命。則藥師經。解罪愆則梁皇懺。濟厄難則消災咒。求智慧則觀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閣。若無補於事者。不思彼佛壽命無量。況百年壽命乎。不思念彼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況目前罪垢厄難乎。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廣照無央界。況時人所稱智慧乎。阿伽陀藥。萬病總持。二三其心。莫肯信服。神聖工巧。獨且奈之何哉。

又曰。結社念佛始自廬山遠師。今之人主社者。得如遠師否。與社者。得如十八賢否。則宜少不宜多耳。以真實修淨土者。亦如僧堂中人故也。至於男女雜而同社。此則廬山所未有。女人自宜在家念佛。勿入男群。遠世譏嫌。護佛正法。莫斯為要。願與同衣共守之。

又放生社。亦宜少不宜多。以真實慈救生靈者。亦如佛會中人故也。愚意各各隨自所見。隨力所能。買而放之。或至季終。或至歲終。同詣一處。會計所放。考德論業。片時而散。毋侈費齋供。毋耽玩光陰可也。願與同衣共守之。

又阿彌陀經疏鈔序曰。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注曰。謂著事而信心不切。固無足論。假使專持名號。念念相繼。無有間斷。雖或不明諦理。已能成就淨身。品位縱卑。往生必矣。所謂士人作榜尾。登科亦不惡。但恐榜上無名耳。安得以守愚病之。乃至執理而心實了明。亦不必論。假使騁馳狂慧。耽著頑虛。於自本心。曾未開悟。而輕談淨土。蔑視往生。為害非細。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者也。

又疏鈔序曰。的指即有念心得入無念者。心本無念。念起即乖。而眾生無始以來。妄想慣習。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癒寇平。則舍病體。更無自身。即寇盜。原吾赤子。注曰。起信論雲。心體離念。而起念念佛。豈不反擾其心。佛藏經曰。無覺無觀。名為念佛。無想無語。是名念佛。而起念念佛。豈不反背於佛。今謂滅諸覺觀。實相念佛。理則誠然。但以心雖離念。而無明染心。念念相續。如七年之病。久亂之民。故曰慣習。茲欲勉強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動歸止。止更彌動。縱粗念暫息。細念猶存。便謂相應。錯謬非小。既居凡地。未能絕慮忘緣。何不即緣慮而作修進。故以念還攻於念。念一佛名。換彼百千萬億之雜念也。而妄從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體。非於念外別得菩提。故云萬法虛偽。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觸目菩提矣。唯如病體瘳時。便名健體。亂民定後。即是良民。去念而求心。是醫必滅身而療病。將必屠國而安民也。豈理也哉。

又曰。十方世界皆有淨土。何為獨示西方。教生彼國。良由道以多岐亡羊。射以專注中鵠。心無二用。功戒雜施。

幽溪大師淨土法語曰。稱名如小本彌陀經。七日持名。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若口稱佛名。繫心在緣。聲聲相續。心心不亂。設心緣外境。攝之令還。此鬚生決定心。斷後際念。撥棄世事。放下緣心。使此念心漸漸增長。從漸至久。自少至多。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畢竟要成一心不亂而後已。此事一心也。苟得此已。則極樂之淨因成就。而垂終之正念必然。身無病苦。不受惡纏。預知時至。身心歡喜。吉祥而逝。坐脫立亡。親見彌陀。垂光接引。若理一心者。此無他法。但於事一心中。念念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際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無去無來。不生不滅。現前一念之心。便是未來淨土之際。念而不念。無念而念。無生而生。生而無生。於無可念中熾然而念。於無生中熾然求生。是為事一心中明理一心也。

明憨山大師德清。精修淨業。有海陽禪人求授戒法。因問修淨土之要。清曰。佛說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門。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最為捷要。此法門。乃佛無問自說。三根普被。四眾齊收。非是權為下根設也。經云。若淨佛土。當淨自心。今修行淨業必以淨心為本。要淨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淨。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惡業。乃三塗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須三業清淨。則心自淨。於此清淨心中。厭娑婆苦。發願往生安養。立念佛正行。然念佛必要為生死心切。先斷外緣。單提一念。以一句阿彌陀佛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斷。二六時中。行住坐臥。拈匙舉箸。折旋俯仰。動靜閑忙。於一切時。不愚不昧。並無異緣。如此用心。久久純熟。乃至夢中亦不忘失。寤寐一時。則工夫綿密。打成一片。是為得力時也。又有淨心居士者。問念佛不能成片。請開示。清示之曰。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能念佛成片。且眾生無量劫來。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嘗反省。今欲以虛浮信心。就要斷多劫生死。所謂杯水救輿薪之火。有是理哉。若果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頭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不求成片。而自成片矣。此事全要自己著力。

又曰。凡念佛時。先將自己胸中雜亂念頭。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單單提起一句阿彌陀佛。歷歷分明。心中不斷。如線貫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間無一毫空隙處。如此著力靠定。於一切處。不被境緣牽引打失。日用動靜。不雜不亂。夢寐如一。念到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便是超生淨土之時也。又曰。每日除二時功課外。單將一聲阿彌陀佛橫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將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舍。乃至飲食起居。行住坐臥。此一聲佛。時時現前。若遇逆順喜怒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者一聲佛提起一拶。即見煩惱當下消滅。以念念煩惱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是佛度生死苦處。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別法。若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便於睡夢中作得主。若於睡夢中作得主。則於病苦中作得主。若於病苦中作得主。則於臨命終時便知去處矣。此事不難行。只是要一念為生死心切。單單靠定一聲佛。更不別向尋思。久久純熟。自然得大安樂。得大受用。

明張守約嘗擬寒山詩三百首。激勸緇素。一以淨土為歸。一雲。淨土大法門。彌陀大願力。千生萬劫來。今朝始識得。當生難遭想。慎勿更錯失。念佛求往生。貴在心專一。一雲。物外寄閑身。諸緣任運歇。不染半點塵。唯念一聲佛。性使軟如綿。心要硬如鐵。肯作無益事。水底去撈月。一雲。昨日入蓮社。口佛心亦佛。今日火宅中。事雜念亦雜。若非根器深。未免塵勞汩。是以古哲人。山中修淨業。一雲。上品見佛速。下品見佛遲。雖有遲速異。終無退轉時。參禪病著相。念佛貴斷疑。實實有淨土。實實有蓮池。一雲。七十古來稀。前面無多日。急急辦盤纏。猶恐來不及。橫也任他橫。直也任他直。安得閑工夫。與之分皂白。

明張光緯念佛說曰。經云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執持雲者。若可把捉。而非把捉。儒家所謂拳拳服膺。朱子訓以恭敬奉持者是。下文弗失。便是不亂義。儒家又言顧諟。朱子釋以常目在之。即是觀佛義。亦即是不亂義。口誦佛名。眼觀佛像。耳還自聽。聲從舌流。禪味悅心。鼻聞香氣。知是念佛。反六還一。云何得亂。吾今念佛。作一方便。自視此心。如淨寶瓶。佛名如谷。逐字逐句。如谷投瓶。貫珠而下。谷既無盡。瓶亦不滿。不放一粒拋向瓶外。顧念此瓶。不滿徑寸。中藏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微塵數佛。我亦與之俱會一處。遊樂宴息。方是我安身立命處也。又曰。石南和尚偈曰。念佛切莫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亂。九十九聲一念差。捋轉數珠都不算。如是一百百至千。從千至萬如珠貫。箭射不入刀不侵。百萬魔軍皆退竄。吾向來念佛。亦只囫圇念過。今始知須字字從心裡出。還須字字入心裡去。當念佛時。先要閉目端坐。凝神定慮。不可有一毫雜亂心。躁競心。昏惰心。開口出聲。務令聲從心發。心藉口傳息調聲和。不徐不疾。字字分明。句句相續。分之則一字可作一句。貫之則百千句直如一句綿綿密密。自一聲而至千萬聲。自一刻而至十二時。無斷無續。不缺不漏。久之純熟。花開見佛。

兼觀門

古德謂眾生心雜。觀想難成。是以惟勸專持名號。夫觀法亦分事理二門。理觀之細。如所謂一心三觀。元妙精微。誠非初心凡夫所能猝就。其事觀工夫。於十六觀中。隨取一觀。時時觀想。專注勿移。心境空澄。持誦更為得力。平時觀想既熟。臨期境乃現前。此為騎馬柱杖。把穩要法。不可不兼修也。輯兼觀門。

龍舒淨土文曰。齋戒潔已。清心靜慮。面西安坐。閉目默然。觀想阿彌陀佛真金色身。在西方七寶池中大蓮華上坐。其身長丈六。兩眉中間向上有白毫一條。八棱中空。右旋轉五遭。光明照曜金色面與金色身。次停心注想於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當令閉眼開眼。悉皆見之。蓋慾念念不忘也。如此久久。念心成熟。自然感應見佛全身。此法最為上。謂身想佛時。此身即是佛。又過於口念也。身後必上品上生。唐啟芳圓果二人作觀想法。只五月。自覺身到淨土。見佛聞法。所謂十六觀經者。詳說諸觀想法。又不止此而已。

蓮池大師曰。攝心用觀。坐立想像等。此俱隨時無定。但常觀無間。非塵緣未了者所能為。雖不能常觀。亦是工夫。毋用為慮。

又曰。漢莊伯微。每於日落時。面對西北。想崑崙山。久之見崑崙仙人傳法得度。此彷彿與西方日觀相似。但彼屬妄想。不修正觀耳。久積妄想。以精神之極。尚得遂其所見。況一心正觀。三昧成就。而不往生者哉。

又阿彌陀經疏鈔曰。修淨土者。若禮佛時。當想己身在蓮華中作禮。佛在蓮華中受我禮敬。若念佛時。當想己身在蓮華中結跏趺坐。佛在蓮華中接引於我。然後一心持名。昔有二僧作蓮華開合想。遂得往生。況復加之一心持名。而不生者乎。問。此經不兼色像。今胡乃爾。答。有專主故。兼亦無礙。如菩薩偏行六度時。以施為專主。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今念佛亦然。專主於觀想者。少時持名。專主於持名者。少時觀想。亦隨力隨分之意也。所謂不兼色像者。蓋恐一心執持名號。又一心觀想色像。不唯心無二用。而兩事雙行。輕重不分。俱無成就耳。苟明於正助之義。則一心持名以為其正。少時之助。助亦歸正。如火益薪。復有何礙。

幽溪大師淨土法語曰。觀想者。具如觀無量壽佛經。境有十六。觀佛最要。當觀阿彌陀佛丈六之身。作紫磨黃金色像。立七寶華池之上。作垂手接引狀。身有三十二種大人相。相有八十種隨形好。作此想者。亦有事理。事則以心繫佛。以佛繫心。初觀足下安平。猶如奩底。次觀具千輻輪相。如是次第逆緣至於頂中肉髻。復從肉髻順緣至於足底。了了分明。無分散意。理一心者。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如來正偏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汝等。應當繫念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此義具明。微妙三觀。俱如觀經疏妙宗鈔中說。緣此二種正行。要當相須而進。凡於行住睡臥時。則一心稱名。凡於趺坐蒲團時。則心心作觀。行倦則趺坐以觀佛。坐出則經行以稱名。苟於四威儀中修之不間。往生西方必矣。

憨山大師曰。一心持名。固是正行。又必資以觀想。更見穩密。佛為韋提希說十六妙觀。便得一生取辦。今當於十六觀中。隨取一觀。或單觀佛及菩薩妙相。或觀淨土境界。如彌陀經說蓮華寶地等。隨意觀想。若觀想分明。則二六時中。現前如在淨土。臨命終時。一念頓生。如此用心。精持戒行。永斷惡念煩惱。以此淨心。觀念相繼。淨土真因。無外此者。

明唐宜之曰。竊見邇年禪律講之期。所在宣揚。唯淨土觀門。廢閣不講。夫世間口裡誦佛之人不少。而生淨土不多者。不修觀門故。蓋往生者。心能往。口不能往也。使修觀之人。源源不絕。著衣吃飯。常在觀中。或神遊蓮海。華中禮佛。或坐矚金容。光輝四映。或面睹彌陀。身滿虛空。或靜見伴侶。同臨德水。昔人所謂守此一觀。庶階其峰。不可不知也。

張次民曰。念佛之法。須兼作觀。瞑目向西。端坐默想。神與形離。驀直西去。漸見樹林。及諸水鳥。金繩界道。欄楯交羅。取次遄行。寶池勝蓮。香台樓閣。種種在目。儼然如來現身丈六。觀音侍左。勢至侍右。放眉間光。垂手接引。我及海眾。同攝光中。隨引而上。禮足悲懇。於時忽見金掌摩頂。甘露灑身。此心廓然。護大安穩。徐徐神返。若出定然。於彼世界中日游一遍。往生路熟。時至不迷。願以此告諸念佛人。須知心念。莫但口念。入此門時。去佛不遠。

徑中徑又徑卷三


上篇:角虎集

下篇: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註音版】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註音版】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修西輯要

修西輯要序 才知過去。已換為現在。才知現在。已換為...

淨土或問

淨土或問序 參禪餘所不去。念佛亦非去者。禪主見性。...

【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淨土疑辨

《淨土疑辨》序 豫章微休居士陳 所蘊撰 蓮池禪師作《...

般若心經指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此雲智慧,即神悟玄奧,妙契...

華嚴發菩提心章

華嚴發菩提心章凡例 此章別有異本,而文畫多紕謬,字...

修西輯要

修西輯要序 才知過去。已換為現在。才知現在。已換為...

占察善惡業報經行法

【緣起第一】 夫諸佛菩薩愍念群迷。不啻如母憶子。故...

佛說阿難四事經

佛說阿難四事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授居家二眾三皈儀規

出自上海佛學書局《佛教念誦集》...

佛說護淨經

佛說護淨經 失譯人今附東晉錄 往昔,佛共阿難行,遇值...

淨土或問

淨土或問序 參禪餘所不去。念佛亦非去者。禪主見性。...

佛說龍施女經

佛說龍施女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

【註音版】佛說老女人經

佛說老女人經...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佛語經

佛語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

【佛教詞典】鄔那末奴沙婆陀

(術語)Unamanuṣyapada,譯曰減人語。損減他人之語,...

【佛教詞典】十宿緣

(名數)佛之十宿緣也。...

參禪、悟道、了生脫死

住宗門下的人,要行宗門下的事。你們要曉得:宗門下行...

個子矮小的男子女人應改掉輕慢人的毛病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云:為人因何短小?以鳳生...

想要「口吐蓮花」,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的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佛經裡也有不...

人一忙起來就會糊塗,過去的習氣種子就會起現行

前面第一段講的是凡夫眾生求取世間的聲名,到最後聲名...

平等惠施獲福無量

昔日,佛陀在羅閱城的迦蘭陀竹園弘法度眾。一天,師子...

寬容是人生的最好修養

在人的一生中,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既...

勿作「二寶」弟子

在家信眾修行中首先要恭敬僧寶。尤其在佛滅度之後,佛...

晝可不食、夜可不眠,功課不可不做

你每天如果沒有一定的功課,就是掛名的佛教徒。淨土行...

淨土法門的修持方法

(一)實相、觀相與持名 實相念: 念佛並不是專指口念...

禪宗的觀心方法

真正的禪宗很簡單,五代以前的祖師,就是用直指人心,...

功夫做的純熟,妄想煩惱就會輾轉消失

不是說很舒服、很容易的就把自己所幹的事情幹好,就是...

聖嚴法師:怎樣讀書

做學問,雖然可為自己,但其並不是專為了自己;一般人...

【視頻】《達摩大師無心論》女聲念誦

《達摩大師無心論》女聲念誦

【視頻】佛光山-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佛光山-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