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徑中徑又徑

清 張師誠著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徑中徑又徑卷二

  起信法

疑誤門

人聞易行之說。往往疑而不修。即修行已久者。亦有中道游移。疑情日起。或墮前功。或趨外道。因疑而誤。流弊無窮。失往生淨土。原非即能成佛。所恃者常不離佛。永無退轉。必能成佛而後已。為把穩生涯耳。智者十疑論。天如或問。雲棲四十八問答。不憚往覆辯論。至明至切。此三種現擬專刻。間有節取數條。載入他門者。此門惟采昔賢問難雜說著於篇。以斷其疑。以正其誤。輯疑誤門。

五代永明壽禪師。戒無證誤人。勿輕淨土。設問曰。但見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繫念彼佛。求生他方。答曰。真修行人。應自審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存龜鑒。以破多惑。諸仁者當觀自己行解。見性悟道。受如來記。紹祖師位。能如馬鳴龍樹否。得無礙辯才。證法華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宗說皆通。行解兼修。能如忠國師否。此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勸往生。蓋是自利利他。豈肯誤人自誤。況大雄讚歎。金口丁寧。希從昔賢。恭稟佛敕。定不謬誤也。往生傳所載古今高士事蹟。顯著非一。宜勤勸覽。及自照知。又當自度。臨命終時。生死去住。定得自在否。自無始來惡業重障。定不現前此一報身定脫輪迴否。三塗惡道異類中行。出沒自由。定無苦惱否。天上人間。十方世界。隨意寄託。定無滯礙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其未也。莫以一時貢高。卻致永劫沉淪。自失善利。將復尤誰。嗚呼哀哉。何嗟及矣。

慈昭宗主淨土十門告誡雲。念佛人臨終三疑不生土淨。一者疑我生來作業極重。修行日淺。恐不得生。二者疑我雖念彌陀。或有心願未了。及貪瞋癡未息。恐不得生。三者疑我雖念彌陀。臨命終時。恐佛不來迎接。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故念佛之人。切要諦信佛經明旨。勿生疑心。經云。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亂。下至十念成功。接向九蓮。令辭五濁。苟能心心不昧。念念無差。則情疑永斷。決定往生矣。

龍舒淨土文曰。人驟聞淨土之景象。多不信之。無足怪也。蓋拘於目前所見。遂謂目前所不見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糞壤之居者。安知有廣廈之清淨。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敝篋錙銖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處此娑婆濁世。不信有清淨佛土。所以生長於胞胎。不知彼有蓮華之化生。壽不過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壽數。衣食必由於營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樂常雜於憂惱。不知彼有純一之快樂。然則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也。況佛切戒人以妄語。必不自妄語以誑人。世人妄語者。非以規利。則以避害。佛無求於世。何規利之有。佛視死生如刀斫虛空。何避害之有。是佛無所用其妄語也。世間中人以上者。猶不肯妄語以喪其行止。況佛乎。其言可信。無足疑者。故先賢雲。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為奸黨者。刻之於石。天雷擊之。今以金寶彩色鐫刻裝繪以為輪藏。貯佛之言。供以香華。嚴以神龍。使其言之妄。則又甚於奸黨之碑。何為歷千百歲而天雷不擊之哉。以其言之誠也。言之誠而不信。將何俟哉。是故淨土之說。更無可疑者。況自古及今。修此者感應甚多。尤不可不信也。

又曰。儒者或以釋氏之徒無戒行。故輕其教。而因以不信淨土。是不然。豈可以道士不肖而輕老子。士人不肖而輕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廢言。況可以其徒而輕其教乎。釋氏之教。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其世間法與吾儒同者。不可以縷數。姑舉其大者言之。釋氏之所以孳孳訓世人者。無非戒惡勸善。而吾儒何嘗不戒惡勸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殺生偷盜邪淫為身三業。而孔子言勝殘去殺。詩人言文王德及鳥獸昆蟲。是豈不戒殺哉。盜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詩人刺不好德而悅美色。是豈不戒邪淫哉。佛以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為口四業。孔子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豈不戒妄言也。謂巧言令色鮮矣仁。豈不戒綺語也。書稱爾無面從。退有後言。豈不戒兩舌也。惡口謂之惡怒之聲。尚未至於穢語。荀子謂傷人之言。深於矛戟。是未嘗不戒惡怒之口也。佛又以貪瞋癡為意三業。孔子謂見得思議。是則戒貪矣。謂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是則戒瞋矣。謂困而不學。民斯為下。是則戒癡矣。由此言之。儒釋未嘗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於世間法。釋氏又有出世間法。儒家止於世間法。故獨言一世而歸之於天。釋氏又有出世間法。故知累世而見眾生業緣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釋氏之所長。須看楞嚴。楞伽。圓覺。與無蓋障菩薩所問經。及曉金剛經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則孔子所謂。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誠如是。則釋氏為可信矣。其言淨土。烏可以不信哉。所謂出世間法。淨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又曰。世有專於參禪者雲。惟心淨土。豈復更有淨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則。西方淨土。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能淨其心。故一切皆淨。誠為唯心淨土矣。論其跡。則實有極樂世界。佛丁寧詳復言之。豈妄語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謂自性阿彌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佛像。而極其華麗。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後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遂謂極物象之華麗也。是所謂唯心淨土。而無復更有淨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者非也。又或信有淨土。而泥唯心之說。乃謂西方不足生者。謂參禪悟性。超佛越祖。阿彌不足見者。皆失之矣。何則。此言甚高。竊恐不易到。彼西方淨土。無貪無戀。無瞋無癡。吾心能無貪無戀無瞋無癡乎。彼西方淨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靜則靜。欲去則去。吾思衣而無衣。則寒惱其心。思食而無食。則譏惱其心。欲靜而不得靜。則群動惱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則繫累惱其心。是所謂唯心淨土者。誠不易到也。彼阿彌阿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變地獄為蓮華。易於反掌。觀無盡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為。常恐宿業深重。墜於地獄。況乃變作蓮華乎。隔壁之事。猶不能知。況乃見無盡世界乎。是所謂自性阿彌者。誠不易到也。然則吾心可以為淨土。而猝未能為淨土。吾性可以為阿彌。而猝未能為阿彌。烏得忽淨土而不修。捨阿彌而不欲見乎故修西方。見佛而得道則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參禪悟性。超佛越祖為甚難。況修淨土者。不礙於參禪。何參禪者必薄淨土而不修也。大阿彌陀經云。十方有無量菩薩。往生阿彌陀佛國。彼菩薩尚俗往生。我何人哉。不欲生彼。是果勝於諸菩薩乎。由此言之。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誤人多矣。不若腳踏實地。持誦修行。則人人必生淨土。徑脫輪迴。與虛言無實者。天地相遠矣。

又曰。佛眼見無量劫事。故自古及今。無所不見。又戒人妄語。必不自妄語以誑人。又戒人有我。必不自有我以誇人。故其言誠可師法。按楞嚴經云。有十種仙。皆壽千萬載。數盡復入輪迴。為不曾了得真性。故與六道眾生。同名七趣。是皆輪迴中人也。世人學仙者。萬不得一。縱使得之。亦不免輪迴。為著於形神而不能捨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現之妄想。非為真實。故寒山詩云。饒汝得仙人。恰似守尸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無所拘也。近自數百年來。得仙者唯鐘離呂公。而學鐘離呂公者。豈止千萬。自予親知間。數亦不少。終皆死亡。埋於下土。是平生空費心力。終無所益也。欲求長生。莫如淨土。生淨土者。壽數無量。其為長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門。而學神仙。是捨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碔砆。豈不惑哉。或云淨土乃閉眼後事。有何證驗。答雲。淨土傳備載感應。豈無證驗哉。況神仙者。有所得。則甚秘而不傳。以謂泄天機而有罪。佛法門唯恐傳之不廣。直欲度盡眾生而後已。是其慈悲廣大不易測量。非神仙可比也。

又曰。人有不信因果。從而不信淨土者。夫因果烏可以不信乎。經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語。何不以目前之事觀之。人生所以有貧富。有貴賤。有苦樂勞逸。有榮辱壽夭。其禍福種種不同。雖曰天命。天豈私於人哉。蓋以人前生所為不同。故今生受報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是以此身謂之報身。報身者。報我前世所為。故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譬如人有功罪。當受賞罰於官府。官府豈私於人哉。特以有功當賞。有罪當罰。而主之耳。豈以賞罰。無故而加於人。世間官府。猶不以賞罰無故加人。況天地造化。豈以禍福而無故加於人乎。是知以前世所為有善惡。故以禍福而報之也。以其不能純乎善。故不得純受其福報。乃有富貴而苦夭者。有貧賤而受樂者。有榮寵而悴辱者。其為果報各隨其所為。如影從形。如響應聲。纖毫不差。故云種桃得桃。種李得李。未有種麻而得豆。種黍而得稷者。唯種時少。收穫時多。故作善惡時甚小。受禍福之報甚大。故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惡。果報還如此。蓋造化自然之理也。此理可信。則淨土之說必可信。何則。二者皆佛言也。佛誠言於因果。必不妄言於淨土。故因不信因果。從而不信淨土者。此可以解其惑矣。

又曰。人有見目前善惡未有報者。遂不信因果。而因以不信淨土。殊不知善惡未有報者。非無報也。但遲速耳。佛嘗謂阿難雲。人有今世為善死墮地獄者。今世為惡死生天堂者。阿難問何故。佛言今世為善死墮地獄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惡已熟也。今世為惡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惡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處先受報。譬如欠債。急處先還。左氏謂欒武子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黶雖為惡而可以免禍。黶之子盈為善。而黶之惡乃累之。故盈雖善而及於難。止於世間目前可見者言之。善惡之報。尚有如此者。況隔世乎。書曰。天道福善禍淫。老子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是三教皆言此理。但有遲速耳。豈可以目前未見果報。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淨土乎。

又曰。或者疑之雲。人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如何便生蓮華一朵。予告曰。此不難知也。譬如大明鏡。凡有物來。便現其影。鏡何嘗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彌陀佛國中。清淨明潔。自然照見十方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是故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自然生蓮華一朵。無足疑也。或者又疑之雲。念往生真言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衛護其人。若無量世界。有無量眾生念此真言。阿彌陀佛豈能一一遍往其頂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現一切水中。豈不自然哉。或者修行精進。疑之雲。又有臨終之時。佛與菩薩來迎。且如十方世界。有無量眾生精進。烏能皆知其期而往迎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日。普照無量境界。豈不自然哉。況佛之威神。不止如日月乎。則遍住其頂。遍知其期。何足疑哉。

慧覺玉禪師曰。或謂淨土乃聖人之權方。所以接鈍根。化凡器也。苟能一超直入如來地。何藉於他力乎。答曰。佛世文殊普賢。滅後馬鳴龍樹。此土智者智覺。皆發願往生。應盡是鈍根乎。釋迦於大寶積經。勸父王淨飯並六萬釋種。皆生淨土。應盡是凡器乎。此等聖賢。應皆不逮今之利根勝器乎。況若以此為權。將何為實。權實之判。非止一途。自非教眼了焉。何以甄別。資爾有識。當信佛言。招報非輕。切勿容易。昔孫莘老學士始以此疑之。因會楊次公主客王敏仲侍郎。論道契合。遂釋其疑。次公敏仲。皆儒之學禪者。方且汲汲於淨土為歸依。則知淨土非聖人之權設。真禪侶之棲止也。

柏庭法師曰。修淨業者常多。得其門而徑造者無幾。談淨土者常多。得其要而直指者或寡矣。未聞有以自障自蔽為說者。自障者莫若愛。自蔽者莫若疑。但使疑愛二心了無障礙。則淨土一門。未始間隔。無為子十疑論序曰。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晉遠法師結社廬山。於淵明則招之。貴其能達而斷愛也。於靈運則拒之。為其心雜而念不能專也。豈非政以二者。為淨土之津要乎。

無為楊次公曰。世有善士。發三種不信心不求生者。尤可嗟惜。一曰吾當超佛越祖。淨土不足生也。二曰處處皆淨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極樂聖域。我輩凡夫不能生也。夫行海無盡。普賢願見彌陀。佛國雖空。維摩常修淨土。十方如來有廣舌之讚。十方菩薩有同往之心。試自忖量。孰與諸聖謂不足生者。何其自欺哉。至如龍猛。祖師也。楞伽經有預記之文。天親教宗也。無量論有求生之偈。慈恩通讚。首稱十勝。智者析理。明辨十疑。彼皆上哲。精進往生。謂不必生者。何其自慢哉。火車可滅。舟石不沉。現華報者。莫甚於張馗。十念而超勝。處入地獄者。莫速於雄俊。再蘇而證妙因。世人愆尤未必若此。謂不能生者。何其自棄哉。自欺自慢。自棄己靈。流入輪迴。是誰之咎。

天如法師淨土或問。問曰。人心易進易退。一聞警策。勇猛精勤。忽於目前逢一障難。便轉念頭。別求方便。都道淨業只是身後之事。於今目前無所利濟。從此身心一時放退。是亦無怪其然耶。答曰。汝之所見未廣也。豈不見經中道。受持佛名者。現世當獲十種勝利。一者晝夜常得一切諸天大力神將河沙眷屬。隱形守護。二者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三者常得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四者一切惡鬼。若夜叉。若羅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毒藥。悉不能中。五者火難水難冤賊刀箭。牢獄枷鎖橫死枉生。悉皆不受。六者先所作業。悉皆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七者夜夢正直。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像。八者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九者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歡喜禮拜。猶如敬佛。十者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聖眾。持金蓮華。接引往生西方淨土。盡未來際。受勝妙樂。如上十種利益。經文具載。乃佛口之所宣也。既是現生來世。皆有利益。然則世出世間要緊法門。無如念佛者矣。但當精進。不用懷疑。

長蘆賾禪師曰。夫如來世尊。雖分折攝二門。現居淨穢兩土。然本聖之意。非以娑婆國土。邱陵坑坎。五趣雜居。土石諸山。穢惡充滿。直為可厭。又非以極樂世界。黃金為地。行樹參空。樓聳七珍。華敷四色。直為可忻。蓋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須托淨緣以為增上。何則。娑婆國土。釋迦已滅。彌勒未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娑婆國土。觀音勢至。徒仰嘉名。極樂世界。彼二上人。親為勝友。娑婆國土。諸魔競作。惱亂行人。極樂世界。大光明中。決無魔事。娑婆國土。邪聲雜亂。女色妖淫。極樂世界。水鳥樹林。咸宣妙法。正報清清。實無女人。然則修行緣具。無若西方。淺信之人。橫生疑謗。切嘗論之。此方之人。無不厭俗捨之煩喧。慕蘭若之寂靜。故有捨家出家。則慇勤讚歎。而娑婆眾苦。何止俗捨之煩喧。極樂優遊。豈止蘭若之寂靜。知出家為美。而不願往生。其惑一也。萬里辛勤。遠求知識者。蓋以發明大事。抉擇生死。而彌陀世尊。色心業勝。願力宏深。一演圓音。無不明契。願參知識而不欲見佛。其惑二也。叢林廣眾。皆樂棲遲。少眾道場。不欲依附。而極樂世界。一生補處。其數甚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既欲親近叢林。而不慕清淨海眾。其惑三也。此方之人。上壽不過百歲。而童癡老耄。疾病相仍。昏沉睡眼。常居大半。菩薩猶昏隔陰。聲聞尚昧出胎。則尺璧寸陰。十喪其九。而未登不退。可謂寒心。西方之人壽命無量。一托蓮苞。更無死苦。相續無間。直至菩提。所以便獲阿唯越致。佛階決定可期。流轉娑婆促景。而不知淨土長年。其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證無生。在欲無慾。居塵不塵。方能興無緣慈。運同體悲。回入塵勞。和光五濁。其有淺聞單慧。或與少善相應。便謂永出四流。高超十地。詆訶淨土。耽戀娑婆。掩目空歸。宛然流浪。併肩牛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擬此大權菩薩。其惑五也。故經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則不信諸佛誠言。不願往生淨土。豈不甚迷哉。若夫信佛言而生淨土。則累系之所不能拘。劫波之所不能害。謝人間之八苦。無天上之五衰。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唯顯一乘之法。決定無三。歸依一體三寶。奉事十方如來。佛光照體。萬惑潛消。法味資神。六通具足。三十七品助道法。應念圓成。三十二應隨類身。遍周塵剎。周旋五趣。普被諸根。不動一心。遍行三昧。灑定水於三千。出眾生於火宅。自利利他。皆悉圓滿。然則唯心淨土。自性阿彌。蓋解脫之要門。修行之捷徑。是以了義大乘。無不指歸淨土。前賢後聖。自他皆願往生。凡以欲得度人。先須自度故也。嗚呼。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失人身。萬劫深悔。故率大海眾。各念彌陀佛。百聲千聲。乃至萬聲。迴向同緣。願生彼國。切冀蓮池勝會。金地法明。綺互相資。必諧斯願。操舟順水。更加櫓棹之功。則十萬遙程。不勞而至矣。

蓮池大師示吳大峻曰。莫管悟與不悟。莫管有無內外中間。莫管止觀。莫管與他法門同與不同。既疑情不起。亦莫管是誰不是誰。但執持名號。一心一意無間斷。純一不雜做去。

又曰。今人多好說參悟。好說了生死。不知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三界。斯陀含猶一往一來。況凡人乎。此土眾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後了悟。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三界。萬無一失。

又答吳季立曰。不必憂罪業深。不必疑根性鈍。經云。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何疑乎業深。又古聖雲。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何憂乎根鈍。見方友即以此告之。

又曰。有謂唯心淨土。無復十萬億剎外。更有極樂淨土。此唯心之說。原出經語。真實非謬。但引而據之者。錯會其旨。夫即心即境。終無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無境外之心。既境全是心。何須定執心而斥境。撥境言心。未為達心者矣。或又曰。臨終所見淨土。皆是自心。故無淨土。不思古今念佛往生者。其臨終聖眾來迎。與天樂異香。幢幡樓閣等。惟彼一人獨見。可雲自心。而一時大眾悉皆見之。有聞天樂隱隱向西而去者。有異香在室多日不散者。夫天樂不向他方。而西向以去。彼人已故。此香猶在。是得謂無淨土乎。圓照本禪師。人見其標名蓮品。豈得他人之心。作圓照之心乎。又試問汝臨終地獄相現者。非心乎。曰心也。其人墮地獄乎。曰墮也。夫既墮地獄。則地獄之有明矣。淨土獨無乎。心現地獄者。墮實有之地獄。心現淨土者。不生實有之淨土乎。

又曰。士人有薄淨土而不修者曰。譬如吾輩。當以科名入仕。奈何作歲貢授官耶。一士人云。此喻大謬。蓮台自分九品。公何不取其最上。而甘作下品乎。今進士科三百。亦可分上中下而九品之也。公何不取彼魁元。而甘作榜尾乎。上品上生。即蓮科之榜首也。故頌之者曰。三心圓發。諦理深明。金台隨往。即證無生。其在宗門。則大徹大悟。而所謂心空及第歸者此也。向士人憮然曰。吾疑於是冰泮。

又曰。一人問。釋迦如來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變此娑婆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之處。便成七寶莊嚴之極樂國。乃必令眾生馳驅於十萬億佛土之迢迢也。噫。佛不能度無緣。子知之乎。淨緣感淨土。眾生心不淨。雖有淨土。何繇得生。喻如十善生天。即變地獄為天堂。而彼十惡眾生。如來垂金色臂牽之。彼終不能一登其閾也。是故剎那金色世界。佛攝神力。而依然娑婆矣。又一人問。經言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斯言論事乎。論理乎。噫。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又云禮佛一拜。從其足跟至金剛際。一塵一轉輪王位。今正不必論其事之與理。但於至心二字上著倒。惟患心之不至。勿患罪之不滅。事如是。理亦如是。理如是事亦如是。何足疑也。

又曰。或問妙喜雲。愚人終日掐數珠。求淨業。念佛果愚人所為乎。噫。予昔曾辯之矣。妙喜但言愚人終日掐數珠。求淨業。不言愚人終日一心不亂求淨業也。又問。古德偈云。成佛人希念佛多。念來歲久卻成魔。君今欲得易成佛。無念之心不較多。無念念佛。奈何以有念念佛。曰。此為散心念佛而不觀心者勸發語也。不曰歲久而一心不亂者成魔也。未曾念佛。先憂有念。是猶饑人欲飯。先憂胞脹而不食者矣。又問。六祖雲。東方人造惡。念佛求生西方。意旨如何。曰。六祖言惡人念佛求生。不曰善人念佛一心不亂者。求生也。且惡人必不念佛。其有念佛者偽也。非真念也。喻如惡人修十善。求天堂。惡人必不修十善。其有修十善者偽也。非真修也。曾未有善人一心念佛而不生西方者也。又問。古德雲。捨穢取淨是生死業。奈何捨娑婆求極樂。曰。彼言捨穢取淨者。為生死業。不言一心不亂取淨土者為生死業也。子未捨穢。先憂取淨。與前之憂有念同矣。又問。禪宗雲。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又云佛來也殺。魔來也殺。則何為念佛。噫。彼言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不言一心不亂四字吾不喜聞也。彼言佛來也殺。魔來也殺。不言一心不亂來亦殺也。夫歸元無二。方便多門。是故歸家是一。舟車各行。以舟笑車。以車笑舟。俱成戲論。此理自明。無煩贅語矣。又問。近有人言。吾不念佛。良繇內有能念之心。外有所念之佛。能所未忘。焉得名道。噫。彼蓋以獨守空靜為道乎。內有能靜之心。外有所靜之境。不亦能所宛然乎。曷不曰一心不亂。則誰能誰所。何內何外也。吾與爾既修淨土。止愁不到一心不亂田地。若一心不亂。任他千種譏。萬種謗。當巍巍不動如泰山耳。更何疑哉。

又阿彌陀經疏鈔曰。問堯處茆茨。箕諫象玉。世間王臣。且崇素樸。淨土菩薩。何貴寶嚴。答。此有二義。一者上智之士。知心淨則土自淨。正勝則依必強。理固有然。心實無著。喻如舜在畎畝。躬荷犁鋤。一承堯禪。警蹕冕旒。不期自辦。舜何樂焉。故曰有天下而不與也。二者曲為鈍根凡夫。須示苦樂。令生忻厭。先以欲鉤率。後令入佛智。喻如正厄飢寒之國。匆聞飽暖之望。方沉幽暗之崖。乍睹光明之境。豈不身心踴躍。捨故即新。但得往生。終成解脫。方便接引。當如是耳。

又曰。今人聞佛不肯執持者。約有四障。四障者。一謂即心是佛。何必捨己念彼。不知即佛是心。不妨念佛故。良由即心是佛。豈不即佛是心。但執念心。不許念佛。則心佛是二。即義不成。是以念佛念心。兩不礙故。二謂何不遍念諸佛而唯念一佛。不知心專志一。乃成三昧故。良由眾生智淺。繁則不勝故。凡智不分者神凝。役心多岐者功喪。如普廣大士問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獨讚西方。佛言閻浮提人。心多雜亂。令其專心一境。乃得往生。以諸佛同一法性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三謂佛佛可念。何不隨念一佛。而必念阿彌陀佛。不知彼佛與諸眾生偏有因緣故。良由彼佛名號。人所樂稱。就令惡人。有時不覺失聲念佛。乃至人逢善事。不覺念佛。歡喜讚歎。人逢惡事。及與苦難。不覺念佛。傷悲痛切。機感因緣。莫或使之而自然故。四謂何不念佛功德智慧相好光明。而但念名號。不知持名於末法中最逗機故。不思議故。逗機者文殊般若經云。眾生愚鈍。觀不能解。但令念聲相續。自得往生。

又曰。淨土法門。一切世間之所難信。言難信者。略舉有十。今居穢土。習久心安。乍聞彼國清淨莊嚴。疑無此事。難信一也。縱信彼國。又疑十方佛剎皆可往生。何必定生極樂。難信二也。縱信當生。又疑娑婆之去極樂十萬億剎。云何極遠而得往彼。難信三也。縱信不遠。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云何遽得往生彼國。難信四也。縱信得生。又疑生此淨土。必有奇妙法門。多種功行。云何但持名號。遂得往生難信五也。縱信持名。又疑持此名號。必須多歷年劫。乃克成就。云何一日七日。便得生彼。難信六也。縱信七日得生。又疑七趣受生。不離胎卵濕化。云何彼國悉是蓮華化生。難信七也。縱信蓮生。又疑初心入道。多涉退緣。云何一生彼國。便得不退。難信八也。縱信不退。又疑此是接引鈍機眾生。上智利根。不必生彼。難信九也。縱信利根亦生。有疑他經或說有佛。或說無佛。或有淨土。或無淨土。狐疑不決。難信十也。故難信而曰一切世間。是不但惡道難信。而人天猶或疑之。不但愚迷難信。而賢智猶或疑之。不特初機難信。而久修猶或疑之。不特凡夫難信。而二乘猶或疑之。故曰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今於此世演說此法。是猶入裸形之國。宣示威儀。對生盲之人。指陳黑白。此之謂難。此之謂利他功德不可思議也。

又四十八問答序曰。淨土之教。因地於法藏。肇端於韋提。開陳於靈鷲教主之金言。流衍於匡廬大士之蓮社。專一心而嚮往。歷三界以橫超。誠哉末法之要津矣。然上根即事契理。固諦信不回。下士有聞斯從。亦無因起惑。惟不上不下位屆中流。乃欲從欲違。志無定向。由是十疑通於智者。或問啟於則公。天鼓諄諄。婆心戀戀。豈曰多言。言所不容己也。

明蕅益大師曰。夫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力行為要耳。佛雲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雲。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為三昧中王。雲棲雲。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如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克。或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念佛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一念現前之心。本自離句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說元。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則永無退轉。種種法門。悉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著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著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著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里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里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里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佈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試自簡點。若於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岐。猶能惑志。便不名為真念佛也。要道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數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公案。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然用不著。

彭紹升淨土聖賢錄 本朝皇甫士坊。字子儀。錢塘人。世業醫。士坊少讀龍舒居士淨土文。惕然深省。與思齊大師為方外交。篤修淨業。平居作淨土詩。積百餘首。今錄其尤切要者。一雲。大哉淨土門。至簡亦至易。持名願往生。無人不果遂。凡夫根器薄。輾轉生疑貳。自疑積習深。宿業難捐棄。復慮念力微。勝境莫能致。不知無始來。罪性本虛偽。但能持佛名。速滅生死罪。如風掃雲霧。如燈除暗昧。雲暗本非真。心空滌陳穢。況此萬德名。感應難思議。如石性本沉。得舟終不墮。如人犯官刑。皇恩能赦庇。佛力妙難思。自力亦奇異。勿謂念力微。念力必如意。念比金石堅。念比鋒刃利。念西決生西。念佛佛必至。先聖有格言。匹夫難奪志。一雲。三乘見偏空。執理而廢事。遂謂無淨土。心淨即土義。不知心與土。非一亦非二。諸土唯心生。一心眾土備。極樂心之淨。娑婆心之穢。極樂是虛名。娑婆亦應偽。愛重生娑婆。念專自西去。淨穢既生心。土亦隨所與。譬如一輪月。映入諸水內。水清月自明。水濁月晦昧。月比本來心。水比諸世界。一心含萬剎。莫作有無解。無實亦無虛。事理兩無詿。

周克復淨土晨鐘曰。周子辨不信佛論竟。有友人進而告曰。儒有闢佛。由孟子詎楊墨。孟子詎楊墨。由孔子攻異端。子亦儒家者流。奚為而指其僻且謬耶。餘曰否否。孟子詎楊墨。謂楊墨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是孟子詎楊墨。非詎佛也。孔子攻異端。非攻佛也。楊氏為我。㧞一毛而利天下不為。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抑思萬物皆備於我。捨成己何由成物。捨成物何以成己。楊墨執一不通。非孟子深惡而力辨之。斥為邪說誣民。罪以無父無君。其釀禍古今。寧直害己害人而已。斯誠大道之異端。孟子烏得不詎之也哉。今取釋道自利利他之言。參儒道成己成物之旨。有異乎。無異乎。但儒道主經世。釋道主出世。古今治平天下之大法。非儒道不可。凡人解悟生死之大事。非釋道不可。方從事乎經濟。而盡謀出世固不可。終淪胥乎業緣。而竟忘出世亦不可。經世而力排從佛者。懼人世惟苦空是尚。而不修治平之大法。不得不如是。出世而力辨毀佛者。憂凡人為情慾所汩。而不了生死之大事。亦不得不如是。友聞餘言已。憬然從坐起曰。予豈好辨哉。今而後不特儒教釋教。不必分為異同。並可作三教合一論矣。

辨魔門

疑既析矣。誤亦明矣。間有念佛而入魔。所言所見。似近於邪。遂使譭謗者藉為口實。殊不知著魔之輩。究由正信未篤。正念未堅。雜亂慞惶。非幾。得乘間而入。果能真實持名。一心不亂。大光明中。必無魔事。古德辨之詳矣。輯辨魔門。

大佑指歸集曰。禪師念佛正信決雲。或謂臨終見佛。放光接引。並是魔境。此說如何。答。首楞嚴經。修習三昧。或發動陰魔。摩訶衍論及止觀等。修習三昧。發動外魔。此等並是自力修禪之人。先有魔種被定擊發。儻能明達對治。則成聖法。若任性無知。則被障礙矣。今所修念佛三昧者。托彼佛力。如近帝王。誰敢干犯。蓋彌陀有大慈悲誓願威神三昧等力。有大摧邪力。有大降魔力。天眼遠見。天耳遙聞。他心徹鑒。光明遍照。攝取眾生。有如是等功德之力。豈不能護持念佛之人。臨終令無障礙耶。且金台來迎等事。出自觀經。金口所說。若認為魔。亦無知之甚矣。

又載揸庵法師引大集經云。斷集諦是降煩惱魔。知苦諦是降陰魔。修道諦是降天魔。證滅諦是降死魔。涅槃經云。佛去世後。五百歲中。魔道漸興。壞亂佛法。然火就燥。水就濕。邪不干正。一生之中。以淳淨心。堅固諦信。至誠禮誦。悔過發願。吾知此人若身若心。則與彌陀氣類交接。智論雲。如風吹樹。勢向西傾。及其倒時。必從西偃。設使願力微薄。罪業深重。臨終相現。稱佛求救。以佛力故。魔無能為。若彼行人多雜魔業。倚恃佛法。邀名射利。外現清白。內唯臭腐。詐偽欺罔。吾我自高。截他人千尺之長為半分。揚自己一勺之水為萬斛。此人氣分。與魔交接。命終之日。不墮惡道。得生魔宮。斯亦幸矣。當知萬法唯心。心淨佛迎。心垢魔接。於理易曉。何須致疑。

周克復淨土晨鐘曰。如來出世。大法總是利生。菩薩修行。纖毫不為自己。後人以佛之心為心。切宜究淨業本源。傳宗正印。一一理會明白。顧有正則有邪。正能覺世。而邪能惑世。正法難行。邪風易染。楞嚴十種魔民。皆因錯解。華嚴十類魔業。悉昧正歸。如近世白蓮。無為。圓頓。涅槃。長生。受持等教。無非竊佛祖經論緒餘。創野狐之禪。播窮奇之惡。誑諸無識。婪財倡亂。始猶附佛而揚其波。繼之角佛而標其幟。末運法弱魔強。釋教至是而怪亂極矣。約略言之。有謬解南無者。有謬解般若何以故者。有謬解念佛是誰誰字者。有妄分男普女妙者。有妄分三字四字六字佛者。有妄分在家為彌陀教。出家為釋迦教者。有捏稱釋迦去世彌勒治世者。有捏稱燭光見鬼神者。有捏稱香煙斷吉凶者。有捏稱杖罪抽丁收法眷轉男身者。有捏稱天堂掛榜。地府除名。長生超劫者。有以鏡照人自見王侯冠服者。有咒水洗眼具現空中佛像龍鳳幡幢者。有錯認夫婦為一合相。男女為雙修者。有錯認不產後嗣為不生。不絕欲心為不滅者。有錯認三車。性為牛車。心為羊車。意為鹿車者。更有種種奸人。動將道門修養法。玷冒蓮宗。如妄執四大脈絡。以當寶網交羅。指方寸色心。以況彌陀安住。肺屬西名為金地。舌生津而號華池者。如妄立三十六關。七十二信。扭合怪事。謂之六門見信者。如偽作十六字經。攝氣歸臍。盡力奔送直至丹田者。如偽作達磨胎息論。趙州十二時別歌。龐居士轉河車頌。密授在持者。如妄指口為諸惡門。鼻為涅槃路。教人臨終緊閉其口。著力忍氣。使從鼻出。扭[囗@力]字為案。透出此關。名為出門一步者。又[囗@力]字四圍。或云酒色財氣。或云地火水風。或云生老病死。不知此字呼作阿字去聲。宗門取以狀其忽有所悟。突地發此一聲。安得如許曲說也。如妄更十號俱彰。為十號歸程。有鵲巢灌項。蘆芽穿膝。玉柱粗褌。蛇入褌襠。波斯獻寶。天鼓不鳴。蓮花池幹。二祖斷臂。立雪齊腰。神光不理等目者。如佛光照徹幽明。因名超日月光。乃妄人指日月出時。教人吸吞其光入腹。自然成寶者。如法華讚如來最後方說此經。取譬轉輪王賞戰士。最後方出髻中珠。乃妄人指運氣入頂。教人學佛頂上有肉髻珠者。如法華經曰。諸漏已盡。言不為聲色香味觸法所惑。乃妄人指人身七寶可成舍利。將眼眵鼻涕津溺等盡取食之。謂修無漏果者。如兜率悅禪師示眾三關。一見性。二了生死。三知去向。乃妄人指人身丹田作內三關。自足至腰為外三關者。如永嘉大師往曹溪禮六祖述正道歌雲。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乃妄人指人身夾脊雙關作曹溪一派者。又捏稱六祖雲。寧度白衣千萬。不度空門半個僧。今日無為長生。聳動俗家。輒雲未來彌勒佛現在持世。專度居士不度空門。任善知識輩。必再生有發。方得成佛作祖。餘親聞其說。謾應之曰。然則主世之彌勒佛。亦應頂上出發矣。一座大笑。不聞永嘉雲。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又云。東土達磨為初祖。六代傳衣天下聞。豈有度白衣不度空門之理乎。如趙州和尚見僧必問。到與未到。只曰喫茶去。院主問故。和尚呼院主。院主應之。亦曰喫茶去。因是有趙州茶案。乃妄人指漱津三十六次。為吃趙州茶。又教人臨終點辰砂茶服之。為了悟趙州機關。更有以飲小便為吃趙州茶者。一切如鬼如魅。醉夢顛狂。變亂是非。互相排斥。所謂一盲引眾盲。攜手八坑塹。邪見既深。惡報靡極矣。古德雲。修淨土者。既定正宗。須破邪說。現生願常遇明師。不值邪見。無惑我心而生懈怠。甚矣邪正分途。非細故也。十方佛子。幸毋為魔軍所陷。趨棘叢而墜地獄。慎之勖之。

征驗門

事無征驗。宜其不信。念佛往生之人。昔賢採集成編。莫不事蹟昭著。確有明征。蓮池大師往生集。與 本朝彭尺木居士所輯淨土聖賢錄。尤為大備。倘僅一己見之。猶謂魔事。而凡有天樂來迎。佛光顯現。每多共見共聞。豈尚未足深信耶。此二編甚夥。各有專書。均當置之座右。時時披覽。集隘不能概登。今推采龍舒淨土文所載親聞親見各條。及往生集序著於篇。輯征驗門。

龍舒淨土文曰。極樂世界。雖去此百萬世界。論其跡則不勝其遠。然佛之慧性。含虛空世界。故無所不在。是以一切眾生。舉意動步。皆在佛之性中。至心懇切無不應驗故敘現世感應。

見殺生念佛得福 觀音感應記雲。饒州軍典鄭鄰。死至陰府。以誤追來放還。閻羅王告雲。汝還人間。勉力為善。汝見人殺生。但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彼得受生。汝亦得福。由此推之。足以見念阿彌陀佛誠可薦拔亡者。可增延福壽。不特身後生西方而已。蓮池大師讚曰。負命之鬼。云何念佛而得卻之。良以阿彌陀佛功德威神。不可思議。一稱其名。鬼獲超濟。故不現耳。豈尋常禁咒驅逐比耶。

鄒賓王念佛夢覺 予嘗勸鎮江士人。鄒賓王以西方說。且言若無間暇。但早晨合掌向西。念南謨阿彌陀佛十遍亦得。賓王信之。其夜遂夢與一上人同赴法。正恐懼間。遂念阿彌陀佛至十聲乃覺。豈非佛以此堅其信心乎。

蓮池大師讚曰。古人喻睡眠為小死。此語最善。蓋夢寐之顛倒。較生死之昏迷幾何。而寢息神安。命盡之時。庶稍稍有自由分。善導大師教人臨睡入觀。良有以哉。

阮嫂念佛眼明 予同郡懷寧縣營田莊有阮念三嫂。患兩目將盲。常念阿彌陀佛。遂得開明。此予親見之。

蓮池大師讚曰。彌陀光明無量。照十方國。苟至心憶念。就使肉睛不朗。當必心目洞開。而今時瞽者。往往作師巫。造殺業。是為從冥入冥。終無時得睹天日矣。嗟乎。吾安能以此普告盡世之盲人乎。

閻羅王勸婆念佛 鎮江金壇縣株林村蔣婆。年七十許。死至陰府。命未盡當還。閻羅王問雲。汝能念經否。對云不能。王雲。汝不能念經。但念阿彌陀佛。既放還。蔣婆謂閻羅王教我念佛。更無可疑。故常念此佛名。近百二十歲方終。其生淨土必矣。豈非以其念佛而又延壽乎。何其壽之多也。金壇士人張延芝為予言之。

邵安撫念佛脫難 晉江邵彪字希文。為士人時。夢至一官府。人皆稱安撫。彪自喜曰。豈非予及第後作安撫乎。行至前。見一官員問雲。汝知汝未及第因否。對云不知。令引彪去看。見一大鑊煮蛤蜊。見彪乃作人聲。叫彪姓名。彪遂念阿彌陀佛。方念一聲。蛤蜊皆變黃雀飛去。彪後果及第。至安撫使。以此見殺生阻人前程。不可不戒。又見佛力廣大。不可不敬。官職自有定分。不可苟求。

蓮池大師讚曰。殺生遲其得祿。念佛解其殺冤。今士人以牲牢乞祐於鬼神。而不知持萬德之洪名。其為計亦左矣。願三獻連城者。識此於鐵硯之側。

念佛風疾不作 予近附舟至鎮江。閘中闕水不能行。乃於金山借四經。即阿彌陀經也。欲校勘刊板廣傳。舉筆之時。右手有風。其指自掉。寫字不便。予乃舉指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數聲。禱告乞除風疾。以成就寫此經。禱畢。指遂不掉。以至終帙無恙。以此見佛與菩薩。只在目前。但人信心不至耳。

宋李彥弼記文曰。彥弼乾道癸巳。家染疫疾。四月五日。彥弼亦病。粥藥不進。至十九日早。夢一人褐衣。神貌清臞。以手撫摩彥弼肢體。而呼彥弼令速起。彥弼惕然問曰。公何人耶。答曰。予即龍舒也。彥弼因告以疾病。雖欲支持莫能。將何以愈其疾乎。公曰。記省闕仲雅教汝捷徑否。彥弼曰然。每日持誦阿彌陀佛不輟。公曰。汝起食白粥即可。既寤索粥食之。病隨愈。後見龍舒畫像。儼然如夢中見者。彥弼稔聞居士潛通六藝。尤精於易。誨人不倦。所至學者輻湊。謝君以靜逸堂待之。戶外之屨常滿。正月十一日。令子侄往承其教。不久回去。雲居士夜來講書罷。如常持誦禮佛。至三鼓忽厲聲念阿彌陀佛數聲。雲佛來接我。言訖立化。是夕邦人有夢二青衣引公向西而行。傳為勝異。識與不識。咸來瞻敬。恨不[款-士+止]奉談麈而重惜焉。居士未示寂滅前三日。遍囑諸人。勉進道業。有此後不復再見之語。初十日訪趙公省幹。借浮室雲。道業辦。去時好。乃書日課。積計九百十二萬五百。貼於壁。噫。自非根性融明。達乎生死之理。未易臻此。彥弼一病垂死。棺槨衣衾。已陳於前。荷居士陰賜拯接。遂獲平愈。可謂生死骨肉者矣。或曰。夢因想成。然食白粥之效。安可誣也。抑知居士悲願甚深。功欲及人。雖在常寂光中。不忘念力。其勸修淨土成佛之緣。可不勉勵而進哉。謹刻公像。並著感應事蹟。用廣其傳。非敢飾辭以惑耳目。故此直述而具載之。伏冀見聞敬信。同沾利益。王神昭著。實證斯言。公姓王。名日休。字虛中。號龍舒居士雲。是歲下元廬陵李彥弼謹記。

湛然居士集曰。元祖朗將示寂。口佔偈曰。咄這皮袋。常為患害。繼祖無能。念佛有賴。來亦無來。去亦無礙。四大五陰。一時敗壞。且道還有不敗壞者麼。良久雲。浮雲散盡月升空。極樂光中常自在。遂跏趺而卒。

佛祖統紀曰。塋珂受業瑤山。酒炙無所擇。一日忽自念梵行虧缺。且墮惡道。向同住僧取戒珠禪師所編往生傳讀之。大有感發。擇一室面西設坐。絕食念佛。越三日。夢佛及大士告曰。汝壽尚有十年。且當自勉。珂白佛言。閻浮濁惡。易失正念。所願早生安養。承事眾聖。佛言。汝志如是。後三日當迎汝。至期命眾誦彌陀經。曰。佛及聖眾俱至。寂然而化。

明高僧傳曰。性澄住上天竺。後歸佛果寺。篤志淨土。臨寂。眾為稱佛名。止之曰。佛須自念。明晨當來一別。黎明眾集。端坐而化。

蓮池大師往生集序曰。世尊始成正覺。為諸有情。普演佛乘。既而機難盡投。由是於一乘中示三乘法。而復於三乘中。出淨土一門。今去佛日遠。情塵日滋。進之不能發神解。超聖階。退之倀倀乎有淪墜之險。而匪仗此門。其何從疾脫生死。大矣哉。可謂起末世沉疴。必效之靈藥也。顧古之效多。今之效鮮。其咎安在。則亦口淨土。心娑婆。而堅勇明悟不及前輩云爾。聞昔有傳往生者。歲久滅沒。不可復睹。而斷章遺跡。班班互載於內外百家之書。予隨所見。輒附筆劄。仍摘其因果昭灼者。日積之成編。殆存十一於千百而已。今甲申。竊比中峰廛居。掩關於上方。乃取而從其類後先之。又證之以諸聖同歸。足之以生存感應。計百六十有六條。而間為之讚。以發其隱義。題曰。往生集。俾緇素之流。觀於是書。將指而曰。某也以如是解脫而生。某也以如是純一而生。某也以如是精誠之極感格而生。某也以如是大悲大願而生。某也以如是改過不吝轉業於將墮也而生。某如是上生。某如是中生下生。庶幾乎考古驗今。為淨業者左券。而客有過我者。閱未數轉。勃然曰。淨土唯心。心外無土。往生淨土。寓言也。子以為真生乎哉。寧不乖於無生之旨。予俟其色定。徐而謂曰。談何容易。如以無生而已矣。一切斷滅。不應尚有唯心。果悟無生。則生亦奚礙。生既本無。故終日生而未嘗生也。且爾已盡漏心否乎。對曰不能。噫。漏心未盡。則生緣未休。生緣未休。則托質有所。茫茫三界大苦海中。不生淨土。而生何土。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遙。利與害天淵矣。抑未之思歟。飾虛論而爭高。吾亦能之。所以弗為者。夫亦懼生於識法耳。行矣。爾誠不以予言為非。即淨土而之佛乘。蓋未嘗間壁絲毫。而奚乖之有。客悚然從坐而作。惘然而自失。不覺其汪然泣下。而悲且咽也。整衣莊誦之終卷。亟拜亟請梓焉。梓既成。道其始末如此。

正月初一日彌勒尊佛聖誕
初九日玉皇上帝聖誕
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
廿一日普賢菩薩聖誕
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薩聖誕
初八日釋迦文佛聖誕
六月初三日韋馱菩薩聖誕
十九日觀音菩薩成道
七月十三大勢至菩薩聖誕
三十地藏王菩薩聖誕
十一月十七阿彌陀佛聖誕
臘月初八日釋迦文佛成道

徑中徑又徑卷二


上篇:角虎集

下篇: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佛說月光菩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與大苾芻眾,而...

佛說法滅盡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

【註音版】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西歸直指

周安士居士傳 周夢顏。一名思仁。字安士。昆山諸生也...

華嚴經金師子章注

金師子章序 夫龍象之蹴踏於乾坤。開奧藏兮說妙法。蟣...

西歸直指

周安士居士傳 周夢顏。一名思仁。字安士。昆山諸生也...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仰惟釋迦啟運。弘...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序 龍圖閣直學士左朝奉大夫知處州軍...

【註音版】佛說法印經

佛說法印經...

佛說大意經

佛說大意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釋摩男本四子經

佛說釋摩男本四子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

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

華嚴經金師子章注

金師子章序 夫龍象之蹴踏於乾坤。開奧藏兮說妙法。蟣...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西歸直指

周安士居士傳 周夢顏。一名思仁。字安士。昆山諸生也...

【註音版】佛說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

佛說施一切無畏陀羅尼經...

大乘伽耶山頂經

大乘伽耶山頂經 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鄔波索迦五學處

鄔波索迦。有五學處。何等為五?乃至命終。遠離殺生。...

【佛教詞典】獨覺不說法

【獨覺不說法】 p1384 如獨覺中說。 二解 大毗婆沙論...

淨化我們的語言,減少口舌是非

俗話說:禍從口出。說話不得體,常常會傷人又傷己,引...

【佛學漫畫】生死

許多人忌諱死亡,彷彿死亡只與他人有關,而與自己無關...

聖嚴法師《改變世界,從心安做起》

柔軟與堅強,兩者看起來雖然像是對立的,但卻可以同時...

佛心本有

有一學僧請示盤珪禪師道:我有一個天生的毛病-氣短心...

出生就叫「大和尚」,老方丈預言竟成真

有這樣一個師父,他剛出生時,人們就叫他大和尚,這究...

去市場買肉,該怎麼做才如法

問: 師父慈悲,我這個問題還是剛才那個問題,因為沒...

虛雲老和尚論《西遊記》

世上流傳的《西遊記》、《目蓮傳》,都是清濁不分,是...

閉關念佛的種種用心禁忌

關中精進,成績不著並不可怕,可怕處在於諸邪纏身,不...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我們想要超越三界的塵勞,一定要知道方法,不是盲修瞎...

打坐中如何觀想

問: 打坐中如何觀想? 惟賢長老答: 在打坐中要做到...

昏沉與睡眠的過患

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法心,及後世生天及涅槃樂。 我們經...

聖嚴法師《死亡並不可怕》

佛教認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各種痛苦,一般人很容...

【視頻】《禮佛大懺悔文》旃檀居士念誦

《禮佛大懺悔文》旃檀居士念誦

【視頻】晚課-單日(海城大悲寺)

晚課-單日(海城大悲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