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維摩詰經卷第八
後秦釋僧肇選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
什曰。有無迭用。佛法之常。前品說有。故次說空門。復次從始會以來。唯二人相對。餘皆默然。今欲各顯其德。故問令盡說。亦云情惑不同。發悟有因。令各說悟。廣釋眾迷。夫勝會明宗。必以令終為美。今法坐將散。欲究其深致。廣說不二。乃盡其妙也。問曰。亦有三四乃至無量法門。云何獨說不二耶。答曰。二事少而惑淺。餘門事廣而累深。二尚應破則餘可知也。復次萬法之生必從緣起。緣起生法。多少不同。極其少者。要從二緣。若有一緣生。未之聞也。然則有之緣起。極於二法。二法既廢。則入於玄境。亦云二法門攝一切法門。問曰。云何不破一耶。答曰。若名數之則非一也。若以一為一。亦未離於二。遣二則一斯盡矣。復次無相之一。名假而實立。實立則體與相絕。故直置而自無也。肇曰。言為世則謂之法眾聖所由謂之門。生曰。既悟其一則眾事皆得。故一為眾事之所由也。
各隨所樂說之。
肇曰。自經始已來所明雖殊。然皆大乘無相之道。無相之道。即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即第一義無二法門。此淨名現疾之所建。文殊問疾之所立也。凡聖道成。莫不由之。故事為篇端。談為言首。究其所歸一而已矣。然學者開心有地。受習不同。或觀生滅。以反本或推有無以體真。或尋罪福以得一。或察身口以冥寂。其塗雖殊。其會不異。不異故取眾人之所同。以證此經之大旨也。生曰。所以無方。其道皆入不二故也。今令人人說之。以為成驗。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滅者滅生耳。若悟無生。滅何所滅。此即無生法忍也。此菩薩因觀生滅以悟道。故說己所解。為不二法門也。下皆類爾。萬法云云離真皆名二。故以不二為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妙主常存我也。身及萬物我所也。我所我之有也。法既無我。誰有之者。
不眴菩薩曰。
什曰。不眴有三義。一如天。二愛敬佛身。諦觀不眴。三心無塵翳慧眼常開。
受不受為二。
什曰。受不受取相。不取相也。亦有漏五陰名為受。無漏名不受也。亦云受心不受心。如阿毘曇心說。
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捨。
什曰。遣不受也。
無作。
什曰。言不復作受生業也。
無行。
什曰。心行滅也。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有心必有所受。有所受必有所不受。此為二也。若悟法本空。二俱不受。則無得無行。為不二也。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
什曰。如洗穢物。至盡乃淨。淨則盡。盡則無淨也。
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淨生於垢。實性無垢。淨何所淨。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
什曰。惑心微起名為動。取相深著名為念。始終為異耳。無取遣受也。肇曰。情發為動。想我為念也。
不動則無念無念即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言一欲以去二。不言一也。言無慾以去有。不言無也。而惑者聞一。則取一相。聞無則取無相。故有二焉。
妙臂菩薩曰。
什曰。以施報故。手能出無盡寶物。如五河流。故名妙臂也。
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弗沙菩薩曰。
什曰。二十八宿中鬼星名也。生時所值宿。因以為名也。肇曰。弗沙星名也。菩薩因以為字焉。
善不善為二。
什曰。一切有漏善心。及善身口業。無漏乃至涅槃名為善。一切煩惱所作身口業名不善也。
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
什曰。三界煩惱。煩惱相應。及煩惱所作身口業盡名罪。一切有漏善。盡名為福。
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
什曰。金剛置地。下至地際。然後乃止。實相慧要盡法性。然後乃止也。肇曰。金剛慧實相慧也。
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師子意菩薩曰。
什曰。師子度水。要截流直度。曲則不度。此大士以實智慧。深入諸法。直過彼岸。故藉以為名也。
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淨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閡者是為入不二法門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
什曰。世間三界也。出世間。一切無漏有為道品法也。
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
什曰。出義生於入也。無入生死故。無出世間也。
不溢。
什曰。梵本雲流也。
不散。
肇曰。夫有入則有出。有出必有溢。有溢必有散。此俗中之常數。
是為入不二法門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
什曰。上言無為。三無為也。今明究竟涅槃也。
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縛然生死之別名。解滅涅槃之異稱。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
什曰。無常是空之初門。破法不盡。名為不盡。若乃至一念不住則無有生。無有生則生盡。生盡則畢竟空。是名為盡也。
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有為虛偽法。無常故名盡。實相無為法。常住故不盡。若以盡為盡。以不盡為不盡。者皆二法也。若能悟盡不盡。俱無盡相者。則入一空不二法門也。
普守菩薩曰。
什曰。萬善所持。眾聖所護。故名普守焉。
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
什曰。妄見有我。解則無我。言無我為遣我耳。非復別有無我法也。
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非我出於我耳。見我實性者。我本自無而況非我也。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
什曰。無明能生明。故不異於明。明由無明生。故不異於無明。無明故不可取。能生明故不可捨。明亦如是。非無明故不可離。無明生故不可取。譬如蓮華色雖嚴潔。所因不淨推其所因。心不生著也。
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明慧明也。無明癡冥也。見無明性。即是為明。若見明為明。即是無明故不可取也。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色即是空。不待色滅然後為空。是以見色異於空者。則二於法相也。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
什曰。外道法中有五大。佛法中有四大。此四種於作法中。最大故稱為大。
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四種四大也。空種空大也。此五眾生之所由生。故名種。然四大之性。無前後中。無異空大也。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存於情塵故三毒以生。若悟六情性。則於六塵。不起三毒。此寂滅之道也。
無盡意菩薩曰佈施迴向一切智為二佈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迴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以六度為妙因。迴向一切智者二也。若悟因果同性。入於一相。乃應不二。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即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三行雖異。然俱是無緣解脫。故無心意識也。無緣既同。即三解脫無異。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
生曰。有相則有對。有對則為二。不系一與三也。
佛即是法。
生曰以體法為佛。不可離法有佛也。若不離法有佛是法也。然則佛亦法矣。
法即是眾。
生曰。亦以體法為眾。
是三寶皆無為相。
肇曰。無相真智。佛寶也。實相無為。法寶也。修無為道。僧寶也。三寶雖異。皆無為相也。生曰。乖理為造。故三寶皆無為也。
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心無閡菩薩曰身身滅為二。
什曰。身五受陰也。身滅涅槃也。
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則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諸法生時空生。滅時空滅。身存身亡。亦何以異。而懷驚懼於其中乎。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業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三業雖殊。無作一也。諸法之生。本於三業。三業既無。誰作諸法也。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
什曰。福行欲界善行。能得樂報也。罪行十不善道。能得苦報也。無動行色無色界行。不動義如通達佛道中說也。
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即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福欲界善行。罪十惡之流。不動色無色界行也。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因我故有彼。二名所以生。若見我實相。則彼我之識。無由而起。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即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得在於我。相在於彼。我不得相。誰取誰捨。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即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
什曰。旨明此中知照滅無有明闇也。
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二乘入滅盡定。六根盡廢。心想都滅。雖經晝夜不覺晦明之異。諭菩薩無心於明闇耳。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世間無縛。曷為而厭。涅槃無解。曷為而樂。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實相慧眼之境。非肉眼所見。慧眼尚不見實。而況非實。雖曰無見。而無所不見。此真慧眼之體。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
什曰。說曲辯也。
無說。
什曰。說一往說也。
無示。
什曰。顯現其相。言是善是惡。名為示也。
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上諸人所明雖同。而所因各異。且直辯法相。不明無言。今文殊總眾家之說。以開不二之門。直言法相不可言。不措言於法相。斯之為言。言之至也。而方於靜默猶亦後焉。生曰。前諸菩薩。各說不二之義。似有不二可說也。若有不二可說者。即復是對二。為不二也。是以文殊明無可說乃為不二矣。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什曰。如佛泥洹後六百年有一人。年六十出家。未幾時頌三藏都盡。次作三藏論議。作論已思惟言。佛法中復有何事。唯有禪法我當行之。於是受禪法。自作要誓。若不得道。不具一切禪定功德。終不寢息。脇不著地。因名脇比丘。少時得成阿羅漢。具三明六通。有大辯才。善能論議。有外道師。名曰馬鳴。利根智慧一切經書皆悉明練。亦有大辯才。能破一切論議。聞脇比丘名。將諸弟子往到其所。唱言一切論議悉皆可破。若我不能破汝言論。當斬首謝屈。脇比丘聞是論。默然不言。馬鳴即生憍慢。此人徒有空名。實無所知。與其弟子捨之而去。中路思惟已。語弟子言。此人有甚深智慧。我墮負處。弟子怪而問曰。云何爾。答曰。我言一切語言可破。即是自破。彼不言則無所破。即還到其所。語脇比丘言。我墮負處。則是愚癡。愚癡之頭。非我所須。汝便斬之。若不斬我我當自斬。脇比丘言。不斬汝頭。當斬汝結髮。比於世間。與死無異。即下發為脇比丘作弟子。智慧辯才世無及者。廣造經論。大弘佛法。時人謂之。為第二佛。夫默語雖殊。明宗一也。所會雖一。而跡有精麁。有言於無言。未若無言於無言。故默然之論。論之妙也。肇曰。有言於無言。未若無言於無言。所以默然也。上諸菩薩措言於法相。文殊有言於無言。淨名無言於無言。此三明宗雖同。而跡有深淺。所以言後於無言。知後於無知。信矣哉。生曰。文殊雖明無可說。而未明說為無說也。是以維摩默然。無言以表言之不實。言若果實豈可默哉。
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肇曰。默領者。文殊其人也。為彼持言所以稱善也。生曰。言跡盡於無言。故嘆以為善矣。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香積佛品第十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
什曰。舍利弗獨發念者。其旨有三。一者結業之體。未能無資。二絕意大方。樂法不深。三推已有待。謂眾亦然。處弟子之上。宜為眾致供也。肇曰。置座設食。擬賓之常。而待客先發者。欲以生論耳。舍利弗時會之長。故每扣興端。生曰。不念弟子者。以其自有乞食法也。
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
什曰。能於前法。自在無閡。無閡則累想宜廢。亦云。解脫為用。厭身捨著。而今念食乖致何深。肇曰。佛說八解脫。乃是無慾之嘉餚。養法身之上饍。仁者親受。謂無多求。然方雜食想。而欲聽法。豈是無舉來求之情乎。生曰。八解脫以不淨觀為初。而食是不淨之物。既以體八為懷者。豈復有欲食之情哉。又法中無食可欲蓋不可以欲食聞之乎。
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什曰。不化作者。恐致欺妄之嫌故。不設常食。以非淨妙無利益故。欲令此眾見清淨國。又因香飯。得弘道意。故因其須食請飯香積也。生曰。常食是生欲法也。除欲食為未曾有食矣。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眾。佛為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是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眾莫不目見。時維摩詰問眾菩薩言。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
肇曰。既現彼國。推有力者。令取飯也。
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肇曰。文殊將顯淨名之德。故以神力。令眾會默然矣。
維摩詰言仁此大眾無乃可恥。
肇曰。勵未成也。
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肇曰。進始學也。
於是維摩詰不起於座居眾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眾會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辭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
什曰。不言無而言少者。明身為病本本宜棄也。肇曰。將示有身不得無患。故致問如來。猶雲少病少惱。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
什曰。佛事謂化眾生。
令此樂小法者。
別本雲。樂少之人。什曰。樂不勝遠者。皆名為小。非但小乘也。
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什曰。欲令聞而信者發道心也。此三事請飯之意也。肇曰。餘卑遜言也。彼土因香以通大道。此國眾生志意狹劣。故請香飯之餘。以弘佛事也。
時化菩薩即於會前昇於上方。舉眾皆見其去到眾香界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彼諸大士見化菩薩嘆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為在何許。云何名為樂小法者。即以問佛。
肇曰。彼諸大士。皆得神通。然不能常現在前。又其土純一大乘不聞樂小之名。故生斯問也。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於五濁惡世為樂小法眾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並讚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生。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眾。
肇曰。聞彼佛稱此佛菩薩功德。故欲同舉功德也。
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
什曰。大怒則狂。大喜亦迷宜攝汝香防其惑因。問曰。若然者云何不攝香飯。答曰。佛神力故。能杜其惑原。發其道意。故不攝也。
又當捨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
什曰。恥深則隕。愧淺亦惱。二患交至。去道逾緬。上言惑著。此言鄙恥。二文互顯。約其文也。
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閡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時化菩薩既受缽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詰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間至維摩詰捨。時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化菩薩以滿缽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薰毘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時毘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嘆未曾有。
肇曰。異香入體。身心怡悅。
於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捨。
什曰。彼國無王。唯五百居士。共治國政。今言主眾所推也。肇曰毘耶離國無有君王。唯有五百長者。共理國事。月蓋眾所推重故名主。自此下皆聞香而後集矣。
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喜禮眾菩薩及大弟子卻住一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詰捨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
生曰。以其向念故教食也。亦欲因以明食之為理。泥洹是甘露之法。而食此食者。必以得之。故飯中有甘露味焉。
大悲所薰。
什曰。薰義有三。一大悲果報。二悲心所念。三以慈眼視之。生曰。使人得悟。為外薰也。豈曰食能大悲力矣。然則飯之為氣。大悲所薰矣。
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什曰。食此飯應發大心建大業。是名報恩。報恩名為消也。肇曰。先示受食法也。此飯大悲之果。悲意所設。悲心所興。故名大悲所薰。以限意食之則不能消。若知此飯大悲所成。不可思議。發道心而食者則消報施主恩。無限閡意也。生曰。飯出大悲則無限矣。而限言少者。則乃不消也。
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
肇曰。不思議食。非二乘所及。故生是念也。
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
肇曰。無量福慧。即香飯之因。夫有無量之因。必有無量之果。若因可量。果亦可量。如來無量福慧。豈是聲聞小智所能量乎。
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揣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
肇曰。如來具五分法身無盡功德。報應之飯如何可盡矣。
於是缽飯悉飽眾會猶故不賜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
什曰。舉其多也。上云說法。亦不必有言說。有因通教功同說耳。肇曰。其土非都無言。但以香為通道之本。如此國因言通道。亦有因神變而得悟者。
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肇曰。此三昧力。能生諸功德也。
彼諸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佛以何說法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
什曰。如來說法。其要有三。一軟善語。二剛強語。三雜說。善行樂果軟善語也。惡行苦果剛強語也。讚善毀惡雜說也。肇曰。聖化何常。隨物而應耳。此土剛強。故以剛強之教而應焉。
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
肇曰。遍示八難處也。
是愚人生處。
肇曰。外道異學。名愚人生處也。
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淫是邪淫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
什曰。梵本雲。雜說也。凡不為善及涅槃。而起心口業。悉名雜說也。肇曰。華飾美言苟悅人意名無義語。
是貪嫉是貪嫉報是瞋惱是瞋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是慳悋是慳悋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瞋恚是瞋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癡是愚癡報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
肇曰。如律藏說。
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閡是不障閡。
肇曰。犯律有罪重而不障道。有輕罪而障道者。亦有三障。業障報障煩惱障也。
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是涅槃以難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
肇曰。以其難化故。示罪福之若是也。
譬如像馬[怡-台+龍]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
什曰。馬有五種。第一見鞭影。即時調伏。第二得鞭乃伏。第三以利錐。刺皮乃伏。第四穿肌乃伏。第五徹骨乃伏。眾生利鈍亦有五品。第一但見他無常。其心便悟。第二見知識無常。其心乃悟。第三見兄弟親戚無常。其心乃悟。第四見父母無常。其心乃悟。第五自身無常。極受苦惱。復加以苦言。然後乃悟也。
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肇曰。非鉤捶無以調象馬非苦言。無以伏難化。
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
什曰。晦跡潛明自同貧乞。自同貧乞則與相接。接則易隣。故為貧所信樂也。肇曰。諸佛平等跡有參差。由群生下劣志願狹小故。佛隱自在力同其貧陋。順其所樂而以濟之。應感無方不攝淨穢。此未曾有也。
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維摩詰言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
肇曰。成其所嘆也。
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
什曰。譬如良醫遇疾疫劫中。醫術大行廣施眾藥。所療者眾致供無量。菩薩大士處不淨國。亦復如是。眾惡彌滋兼濟乃弘。十事法藥廣療眾病。化廣利深一超萬劫。肇曰。行不在久貴其有益焉。
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以佈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瞋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
什曰。癡有二種。一者一切法中癡。二者於諸佛深法中不能明瞭。不淨國中有二種癡。淨國中唯有佛法中不了癡也。
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
肇曰。夫善因惡起淨由穢增。此土十惡法具故十德增長。彼土純善故施德無地。所以百千劫行不如一世也。別本雲。十惡業。什曰。十惡業有上中下。上地獄報中畜生報下餓鬼報。一品中復有三品。如是九品。不善三惡道中受九品苦報者也。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
什曰。深行菩薩非所疑也。今淺行者。處不淨國恐其行淺功微未能自拔。譬如少湯投之大水。亦如少力之人入水救溺。未能兼濟則與彼俱淪。故問以何為法得生淨國也。肇曰。將厲此土始學菩薩令生淨國。故發斯問也。
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何等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
肇曰。代彼受苦不自計身。所有功德盡施眾生。豈以有益而想其報乎。若不為眾生應久入涅槃。為彼受苦令其先度。彼去我留非代。謂何此饒益之至一法也。
等心眾生謙下無閡。
肇曰。怨親不殊。卑己厚人。等心尊卑。情無介然。二法也。
於諸菩薩視之如佛。
肇曰。菩薩眾生之橋樑。三寶之所繫。視之如佛則增己功德。三法也。
所未聞經聞之不疑。
肇曰。佛所說經聞則信受。不以未聞而生疑惑。四法也。
不與聲聞而相違背。
肇曰。三乘雖異歸宗。不殊。不以小大而相違背。五法也。
不嫉彼供。
什曰。推其致供之由由於宿行。嫉之無益宜應修善。以理處心故嫉不生也。
不高己利。
什曰。若修善持戒得利養時當自念言。彼供養功德非為我也。假令有我。彼不見為。理既無我。高竟無主。如是思惟則高心自滅也。
而於其中調伏其心。
什曰。即於上彼供己利二事中。自調伏心。調伏心如向說。三句合為一事。肇曰。他種他獲。曷為而嫉。己種己得曷為而高。於是二中。善自調伏六法也。
常省己過不訟彼短。
什曰。如一比丘林中坐禪。時至須食持缽出林。路逢惡賊。惡賊引弓射之。比丘恕他自責不生恶心。又指腹語賊。汝應射此。我為腹出林故致斯惱。此腹之罪耳。省己恕物類如此也。不訟彼短。不如彼鈍根維那就地舐穢求人短也。省己過乃至求諸功德通為一事。肇曰。省己過則過自消訟彼短則短在已。七法也。
恆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
肇曰。塵垢易增功德難具。自非一心專求。無以剋成具此八法。則行無瘡疣。終生淨土矣。
維摩詰文殊師利於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注維摩詰經卷第八
上篇:注維摩詰經
下篇:維摩義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