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注維摩詰經卷第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注維摩詰經卷第六

後秦釋僧肇撰

不思議品第六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

什曰。法身大士身心無倦。聲聞結業之形。心雖樂法身有疲厭。故發息止之想。身子於弟子中年耆體劣。故先發念不用現其累跡。又以維摩必懸得其心。故直念而不言也。尋下言諸大人當於何坐。似是推己之疲以察眾人之體恐其須故發念之也。

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於何坐。

生曰。前除座待須。故舍利弗發須之念也。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為法來耶。

什曰。不直譏而問者。欲現其所念乖理進退入負門也。

求床座耶。

肇曰。獨寢床旨現於此。舍利弗默領懸機故扣其興端。淨名將辨無求之道。故因而詰之也。生曰。須座之念跡在有求。有求則乖法。非所以來意者也。

舍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

什曰。不取法相理會於法名為求法。若取相生著。心與法乖。非求法也。

不貪軀命何況床座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

肇曰。真求乃不求法。況安身之具乎。自此下遍於諸法明無求義也。

非有界入之求。

肇曰。界十八界。入十二入也。

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肇曰。無三界之求也。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滅證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肇曰。有求則戲論。戲論則非求。所以知真求之無求也。

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舍。若取舍法是則取舍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

肇曰。六識略為四名。見聞眼耳識也。覺鼻舌身識也。知意識也。

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肇曰。法相如此。豈可求乎。若欲求者其唯無求乃真求耳。生曰。夫求法者非謂求也。以無復諸求為求耳。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肇曰。大乘法眼淨也。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言仁者游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

什曰。自知而問者。欲令眾會取信也。借座彼國其義有二。一者欲現諸佛嚴淨功德致殊特之座。令始行菩薩深其志願也。二者欲因往反之跡使化流二國也。肇曰。文殊大士游化無疆。必見諸國殊妙之座。淨名欲生時會敬信之情。故問而後取。示審其事也。生曰。先問之者。欲明後所致是實也。

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恆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

肇曰。由旬天竺裡數名也。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也。

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之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

肇曰。淨名雖以神力往取。彼佛不遣亦無由致。

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苞容三萬二千師子之座無所妨閡。於毘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昇。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昇。

什曰。維摩神力所制。欲令眾知大小乘優劣若此之懸也。亦云。諸佛功德之座非無德所昇。理自冥純。非所制也。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毘耶離城無所妨閡。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

肇曰。夫有不思議之跡顯於外。必有不思議之德著於內。覆尋其本權智而已乎。何則智無幽而不燭。權無德而不修。無幽不燭故理無不極。無德不修故功無不就。功就在於不就故一以成之。理極存於不極故虛以通之。所以智周萬物而無照。權積眾德而無功。冥寞無為而無所不為。此不思議之極也。鉅細相容殊形並應。此蓋耳目之麁跡。遽足以言乎。然將因末以示本託麁以表微。故因借座略顯其事耳。此經自始於淨土終於法供養。其中所載大乘之道無非不思議法者也。故囑累雲。此經名不思議解脫法門。當奉持之。此品因現外跡故別受名耳。解脫者自在心法也。得此解脫則凡所作為內行外應自在無閡。此非二乘所能議也。七住法身已上乃得此解脫也。別本雲。神足三昧解脫。什曰。同體異名也。夫欲為而不能則為縛也。應念即成解脫無不能名為解脫。能然而莫知所以然。故曰不思議也。

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

什曰。須彌地之精也。此地大也。下說水火風地其四大也。惑者謂四大有神。亦云最大。亦云有常。今制以道力明不神也。內之纖芥明不大也。鉅細相容物無定體明不常也。此皆反其所封拔其幽滯。以去其常習。令歸宗有塗焉。

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鼈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眾生亦無所嬈。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恆沙世界之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舍利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演七日以為一劫。

什曰。或者亦云。時為常法。令脩短改度示不常也。

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眾生。又菩薩以一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又舍利弗。十方眾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菩薩一毛孔普使見之。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又於下方過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恆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鍼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眾聲。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舍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嘆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

肇曰。所乖處重故假言應號泣耳。二乘憂悲永除尚無微泣。況震三千乎。

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

肇曰。迦葉將明大小之殊抑揚時聽。故非分者宜致絕望之泣。己分者宜懷頂受之歡也。

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眾無如之何。

肇曰。但能信解魔不能嬈。何況行應者乎。

大迦葉說是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魔王。

肇曰。因迦葉雲信解不可思議者魔不能嬈。而十方亦有信解菩薩為魔所嬈者。將明不思議大士所為自在欲進始學故現為魔王。非魔力之所能也。此明不思議。亦成迦葉言意。

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琉璃車璩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珂貝衣服飲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

什曰。結業菩薩於施度將盡而未極。是以不思議菩薩強從求索。令其無惜心盡具足堅固。亦令眾生知其堅固。亦使其自知堅固。肇曰。凡試之興出於未分。不思議大士神通已備逆覩人根。何試之有。然為堅固彼志故不須而索。不須而索者同魔試跡。故以試為言耳。豈待試而後知耶。

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諸眾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

肇曰。截人手足離人妻子。強索國財生其憂悲。雖有目前小苦而致永劫大安。是由深觀人根輕重相權。見近不及遠者非其所能為也。

譬如龍象蹴蹋非驢所堪。

肇曰。能不能為諭。象之上者名龍象也。

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肇曰。智慧遠通。方便近導。異跡所以形。眾庶所以成。物不無由而莫之能測。故權智二門為不思議之本也。

觀眾生品第七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生。

什曰。眾生若有真實定相者。則不思議大士不應徒行逼試令其受苦。以非真實易可成就。故行惱逼也。復次佛法有二種。一者有二者空。若常在有則累於想著。若常觀空則舍於善本。若空有迭用則不設二過。猶日月代用萬物以成。上已說有故今明空門也觀眾生為若此。眾生神主我是一義耳。如一癡人行路遇見遺匣匣中有大鏡。開匣視鏡自見其影。謂是匣主。稽首歸謝舍之而走。眾生入佛法藏珍寶鏡中取相計我棄之而去。亦復如是。亦如一盲人行道中遇值國王子堅抱不舍。須臾王官屬至加極楚痛強逼奪之然後放舍。如邪見眾生於非我見我。無常苦至隨緣散壞乃知非我。亦復如是。如空中雲近之則無也。真實慈觀諸法空則是真實慧。真實慧中生無緣慈名為真慈。亦以慈為本為人說真實法名真慈。亦慈為本然後行佈施等眾行為名。或以自性為名。或以所因為名。自此已下例可尋也。肇曰。悲疾大士自調之觀微言幽旨亦備之前文矣。然法相虛玄非有心之所覩。真觀冥默非言者之所辯。而云何不證涅槃與群生同疾。又現不思議其跡無端。或為魔王逼迫初學。斯皆自調大士之所為也。自調之觀彼我一空。然其事為喻乃更彌甚。至令希宗者惑亡言之致。存己者增眾生之見。所以無言之道難為言也。將近取諸喻遠況真觀。以去時人封言之累。故生斯問也。生曰。上不思議是應化眾生之跡。無方應之。似有眾生之情矣。有眾生情者不能為化。故須問焉。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肇曰。幻師觀幻知其非真。大士觀眾生亦若此也。生曰。非不有幻人。但無實人耳。既無實人。以悟幻人亦無實矣。苟幻人之不實。眾生豈獨實哉。

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炎如呼聲響如空中雲。

肇曰。遠見有形。近則無像。

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

肇曰。經有定數。

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燋穀牙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

肇曰。阿那含雖有暫退必不經生也。

如阿羅漢三毒。

什曰。大乘法中雲通三界外輕微耳。

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

肇曰。七住得無生忍心結永除。況毀禁麁事乎。

如佛煩惱習。

肇曰。唯有如來結習都盡。

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

肇曰。心馳動於內息出入於外。心想既滅故息無出入也。

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

肇曰。未有入涅槃而復受身者。

如無煙之火。

肇曰。火必因質。

菩薩觀眾生為若此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肇曰。慈以眾生為緣。若無眾生慈心何寄乎。將明真慈無緣而不離緣成上無相真慈義也。生曰。既悟眾生不實必自兼物。是以有慈矣。然復似無所加慈。故復次問之焉。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

生曰。理常皎然若此。而眾生乖之彌劫。菩薩既以悟之。能不示諸。此假為觀意設念。非實念也。

是即真實慈也。

肇曰。眾生本空不能自覺。故為說斯法令其自悟耳。豈我有彼哉。若能觀眾生空則心行亦空。以此空心而於空中行慈者。乃名無相真實慈也。若有心於眾生而為慈者。此虛誑慈耳。何足以稱乎。生曰。必能實濟。非虛念而已矣。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

什曰。知諸法寂滅無生。因此生慈而不失寂滅。故以寂滅為名也。肇曰。七住得無生忍已後所行萬行皆無相無緣與無生同體。無生同體無分別也。真慈無緣無復心相。心相既無則泊然永寂。未甞不慈未甞有慈。故曰行寂滅慈無所生也。自此下廣明無相慈行以成真實之義。名行雖殊而俱出慈體故盡以慈為名焉。生曰。欲以眾生如幻為說之者。是即如幻慈也。凡曰可以為慈莫不皆然。是以推而名之。不復甲乙言也。如幻已自辨之於前。無所釋也。下既無辨。得不釋乎。

行不熱慈無煩惱故。

肇曰。煩惱之興出於愛見。慈無愛見故無熱惱也。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肇曰。慈被三世而不覺三世之異也。

行無諍慈無所起故。

什曰。見法有起則與法諍也。肇曰。彼我一虛。諍訟安起。

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

什曰。內外內外入也。內外為二。相對為合。肇曰。內慈外緣俱空無合。

行不壞慈畢竟盡故。

肇曰。無緣真慈慈相永盡。何物能壞。

行堅固慈心無毀故。

肇曰。上明外無能壞。此明內自無毀。

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

肇曰。真慈無相與法性同淨也。

行無邊慈如虛空故。

肇曰。無心於覆而心無所不覆也。

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

什曰。秦言殺結使賊也。此從除結中生。因以為名。亦能除結故因能受名也。肇曰。阿羅漢秦言破結賊。嫉恚邪疑諸惱結因慈而滅。可名羅漢矣。

行菩薩慈安眾生故。

肇曰。菩薩之稱由安眾生。慈安眾生可名菩薩。

行如來慈得如相故。

肇曰。如來之稱由得如相。慈順如相可名如來。

行佛之慈覺眾生故。

什曰。群生長寢菩薩覺之。肇曰。自覺覺彼謂之佛也。慈既自悟又能覺彼。可名為佛也。

行自然慈無因得故。

什曰。無因即自然。自然即無師義也。肇曰。大乘之道無師而成謂之自然。菩薩真慈亦無因而就。可名自然乎。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什曰。唯佛菩提能解一切法一相一味也。今無相解中生慈故遠同菩提也。肇曰。平等一味無相之道謂之菩提。無相真慈亦平等一味。可名菩提也。

行無等慈斷諸愛故。

什曰。凡夫有愛結而行慈則可與等。愛斷行慈者無能等也。肇曰。二乘六住已下皆愛彼而起慈。若能無心愛彼而起慈者。此慈超絕可名無等。

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

肇曰。濟彼苦難導以大乘大悲之能。慈欲彼樂亦導以大乘。可名大悲也。

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

肇曰。疲厭之情出於存我。以空無我心而為慈者。與生死相畢無復疲厭也。

行法施慈無遺惜故。

肇曰。未有得真實慈而悋法財者。可名法施也。

行持戒慈化毀禁故。

肇曰。未有得真實慈而為殺盜不兼化者。可名持戒。

行忍辱慈護彼我故。

什曰。若能行忍。則內不自累外不傷物。故言護彼我也。凡此中慈上行字梵本中無。肇曰。未有得真實慈而不護彼己致忿諍者。可名忍辱也。

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

肇曰。未有得真實慈而不荷負眾生者。可名精進也。

行禪定慈不受味故。

肇曰。未有得真實慈而以亂心受五欲味者。可名禪定也。

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

什曰。行未滿而求果名不知時也。肇曰。未有得真實慈而為不知時行者。可名智慧也。

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

肇曰。未有得真實慈而不權現普應者。可名方便也。

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

什曰。其心質直有罪必悔不隱其過此二業也。肇曰。未有得真實慈而心有曲隱不清淨者。可名無隱耳。

行深心慈無雜行故。

什曰。直心中猶有累結。今深入佛法無雜想也。肇曰。未有得真實慈而雜以淺行者。可名深心。

行無誑慈不虛假故。

什曰。身業直正不誑物也。肇曰。未有得真實慈而虛假無實者。可名無誑也。

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

什曰。梵本雲住涅槃樂。肇曰。未有得真實慈而不令彼我得佛樂者。可名安樂。

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肇曰。自上諸名皆真實慈體自有此能。故有此名耳。不外假他行以為己稱也。真慈若此。豈容眾生見乎。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什曰。功德及功德果報悉施眾生。此佈施救苦眾生也。三等盡就施中明等。若廣說亦應如慈等。肇曰。因觀問慈。備釋四等也。哀彼長苦不自計身所積眾德。願與一切。先人後己大悲之行也。生曰。夫欲拔苦。要當舍己之樂以濟之也。又為實悲矣。

何謂為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肇曰。自得法利與眾同歡喜。於彼己俱得法悅。謂之喜。生曰。慈悲既以益之。唯喜而無悔也亦為實喜矣。

何謂為舍答曰所作福祐。

什曰。亦施中明空也。

無所希望。

什曰。現世不求恩。未來不求報也。聲聞行四等不能實益眾生。今菩薩行四等已實能利益眾生。故四等皆名大也。肇曰。大悲苦行。憂以之生。慈喜樂行。喜以之生。憂喜既陳則愛惡徵起。是以行者舍苦樂行平觀眾生。大乘正舍行報俱亡。故無所希望也。三等俱無相無緣與慈同行。慈行既備。類之可知也。生曰。虛想眾生以舍憎愛者。非實舍也。若能不望功德之報。舍之極者也。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什曰。為物受身而未離結業。結業之體未能無畏。必有所依然後能剋終大業。故問其所依趣能不廢退也。肇曰。生死為畏。畏莫之大。悲疾大士何所依恃而能永處生死不以為畏乎。生曰。行實等者必入生死也。而據生死言之。是可畏之境。苟未能免或為所得。菩薩何所依怙不畏之耶。

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什曰。如來功德如是深妙。我當得之。寧可以此微苦而生疲厭。一心求佛道直進不迴則眾苦自滅恐畏斯除。亦以念為依亦以求趣為依。

肇曰。生死之畏二乘所難。自不依如來功德力者。孰能處之。生曰。夫以等入生死者必欲濟生死也。苟以濟而入終成如來果矣。若以利重推之。故不應難於小苦。又乃有此冥報。生死豈能加諸苦。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

什曰。欲依趣如來功德。要標心有在。故問其所住也。生曰。若直欲濟而入或不必能濟。不必能濟不成大果。故復問入當何住也。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

肇曰。住化一切則其心廣大。廣大其心則所之無難。此住佛德力之謂也。生曰。明以濟而入必住度脫中者也。

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

生曰。所謂度脫必有所度。有所脫故問之焉。

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

肇曰。將尋其本故先言其末也。生曰。度煩惱之河脫煩惱之縛矣。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

生曰。問眾生既有煩惱當作何行乃得除之耶。

答曰當行正念。

生曰。夫有煩惱出於惑情耳。便應觀察法理以遣之也。然始觀之時見理未明心不住理。要須念力然後得觀也。念以不忘為用。故得存觀焉。別本雲正憶念。什曰。正憶念通始終兼精麁。凡非邪想念不乖理皆名憶念也。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

生曰。問正念為行也重問也。

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肇曰。正念謂正心念法。審其善惡善者增而不滅惡者滅令不生。生曰。以不生不滅為行。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什曰。惡法生則滅之。未起不令生也。善法不滅令其增廣也。生曰。念力而觀為造理之初。始是制惡就善者。

又問善不善孰為本。

肇曰。既知善之可生惡之可滅。將兩舍以求宗。故逆尋其本也。生曰。夫一善一惡者迭為根本。永無判也。要當求其本原而觀之者然後判矣。

答曰身為本。

什曰。身謂五陰也。肇曰。善惡之行非身不生。生曰。所以為善惡者為身故也。

又問身孰為本答曰欲貪為本。

什曰。由欲著情深故廣生結業。亦以愛潤所以受生。是以於諸結中偏舉欲貪也。肇曰。愛為生本長眾結縛。凡在有身靡不由之。生曰。欲者貪使在我故受身者矣。

又問欲貪孰為本答曰虛妄分別為本。

什曰。法無定相。相由惑生。妄想分別。是好是丑。好惡既形欲心自發。故為欲本也。肇曰。法無美惡。虛妄分別謂是美是惡。美惡既形則貪慾是生也。生曰。妄分別法故有可貪著也。

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想為本。

什曰。有無見反於法相名為顛倒。先見有無然後分別好惡。然則有無見是惑累之本妄想之初。故偏受倒名也。肇曰。法本非有。倒想為有。既以為有然後擇其美惡謂之分別也。生曰。惑心內轉為倒。然後妄分別外事。

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

什曰。法無自性緣感而起。當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無所住。無所住故則非有無。非有無而為有無之本。無住則窮其原更無所出。故曰無本。無本而為物之本。故言立一切法也。肇曰。心猶水也。靜則有照。動則無鑒。癡愛所濁邪風所扇湧溢波蕩。未始暫住。以此觀法何往不倒。譬如臨面湧泉而責以本狀者未之有也。倒想之興本乎不住義存於此乎。一切法從眾緣會而成體。緣未會則法無寄。無寄則無住。無住則無法。以無法為本故能立一切法也。生曰。所謂顛倒正反實也為不實矣。苟以不實為體。是自無住也。既不自住。豈他住哉若有所住不得為顛倒也。

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

肇曰。若以心動為本。則因有有相生。理極初動更無本也。若以無法為本。則有因無生。無不因無。故更無本也。生曰。無住即是無本之理也。

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肇曰。無住故想倒。想倒故分別。分別故貪慾。貪慾故有身。既有身也則善惡並陳。善惡既陳則萬法斯起。自茲以往言數不能盡也。若善得其本則眾末可除矣。生曰。一切諸法莫不皆然。但為理現於顛倒故就顛倒取之為所明矣。以此為觀。復得有煩惱乎。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

什曰。無宅無神。隨宅主有優劣故神有精麁。未曾有室故以天女為神也。生曰。外國亦以神為天也。夫有福之家必有福神附焉。是以菩薩託為之矣。是入生死事也。

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什曰。諸菩薩上嫌其室空。今所以供養。將以宅主處疾故其神承旨而致供也。肇曰。天女即法身大士也。常與淨名共弘大乘不思議道。故現為宅神同處一室。見大士集聞所說法。故現身散華欲以生論也。生曰。現女神散華者。示卑而重法。以敦仰法之懷。密欲因事暢理以明不畏生死故雖入而不染也。若畏而避之愈致著也。

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

生曰。任之自墮。

至大弟子便著不墮。

什曰。天以此未曾有室無雜教故毀賤小乘顯揚大道。所以共為影響發明勝致也。生曰。雖曰天力使然。招之自有在矣。

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肇曰。將辨大小之殊故使華若此。生曰。夫制飾華者。本欲除其好情也。苟無情於好飾。終日在己豈有犯哉。而用神力去華惡其著身者。蓋託全戒。將明惡必致好雖欲順律乃反違其意矣。然則以致好之本排之。豈可去乎。故因事以明斯義。理亦如事也。

爾時天問舍利弗何故去華。

生曰。怪而問之。

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

肇曰。香華著身非沙門法。是以去之。一義華法散身應墮。不墮非華法也。生曰。不如律法。

天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

別本雲。不如法分別。什曰梵本云不淨。沙門絕於飾好故以華為不淨也。

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

什曰。華性本不二故無分別也。生曰。華性無實。豈有如法不如法之分別哉。

仁者自生分別想耳。

肇曰。華豈有心於墮不墮乎。分別之想出自仁者耳。生曰。如法不如法出惑想之情耳。非華理然也。

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分別是則如法。

肇曰。如法不如法在心不在華。生曰。若體華理無好惡者。乃合律之法耳。

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

生曰。非直不致著亦不能使著也。

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

什曰。如一羅剎變形為馬。有一士夫乘之不疑。中道馬問士夫。馬為好不。士夫拔刀示之問言。此刀好不。知其心正無畏竟不敢加害。若不如是非人得其便也。生曰。恐畏之時情已怯弱故得便者矣。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

生曰。華香致好則增生死。然惡之者是畏生死也。

色聲香味觸得其便。

生曰。苟曰惡之。好得便矣。

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

生曰。既已離惡。正使五情所欲陳列於前不復能使好之矣。

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

什雲。問曰。菩薩結習亦未盡。云何不著耶。答曰。有二種習。一結習二佛法中愛習。得無生忍時結習都盡。而未斷佛法愛習。亦云。法身菩薩雖有結習。以器淨故習氣不起也。肇曰。著與不著一由內耳。華何心乎。生曰。向惡華去之。雖非結病然是其習矣。習尚招華著身而不可去。況有結乎。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什曰。梵本雲幾久也。肇曰。止淨名大乘之室久近妙辯若此乎。生曰。既已屈之。便嫌其止室為天。而不欲便相指斥故寄久為問焉。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

肇曰。將明第一無久近之義。故以解脫為諭解脫即無為解脫也。生曰。止室是有縛矣。如解脫明無實縛矣。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肇曰。解脫之道無形無相。逆之不見其首。尋之不見其後。眇莾無朕。謂之解脫。若止此猶解脫久近不可知者。乃大久也。生曰。舍利弗前問意雖云止室。而語交在久。於不達者取之便謂向答是矣。苟答其語則雲如舍利弗解脫來久也。今舍利弗解脫來實久。止室得不久乎。止室既已有久。不復得同解脫也。是以不得不以久為問焉。

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

肇曰。逆問其所得令自悟也。耆年所得無為解脫。寧可稱久乎。生曰。言耆年解脫之為久。亦何所似乎。

舍利弗默然不答。

肇曰。言久於前責實於後。故莫知所答也。生曰。既言解脫無久。跡為實無也。解脫苟以無為實者。言亦實有也。有無相乖。豈可得以言解脫。是以託用斯默以明解脫非實無矣。解脫既非實無然後止言。乃可得必同之矣。

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

肇曰。五百弟子仁者智慧第一。默然何耶。生曰。默然似有所不達故爾也。

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

肇曰。向聞如解脫請始終難知說以為久。而解脫相者非心所知非言所及。將順解脫無言之旨。故莫知所云焉。生曰。不知其會也。

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

肇曰。舍利弗以言久為失。故默然無言謂順真解。未能語默齊致觸物無閡。故天說等解以曉其意也。生曰。有會矣乎。

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

生曰。夫解脫者我解於縛也。不偏在我故不內也。亦不偏在縛故不外也。會成解脫又不兩在。

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

生曰。我為內。所說為外。合之為兩間矣。

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

肇曰。法之所在極於三處。三處求文字解脫俱不可得。如之何欲離文字而別說解脫乎。生曰。舍利弗向言解脫無所言說故默者。是謂言說異於解脫。既明無異故誡之焉。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肇曰。萬法雖殊。無非解脫相。豈文字之獨異焉。生曰。無不是解脫相故也。

舍利弗言不復以離淫怒癡為解脫乎。

肇曰。二乘結盡無為為解脫。聞上等解乖其本趣故致斯問。生曰。以佛言離淫怒癡為解脫而問之耳。

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為解脫耳。

生曰。增上慢人以得法為懷。不能即淫怒癡為解脫也。故驗終以語之令其悟耳。

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肇曰。卑生死尊己道謂增上慢人也。為此人說離結為解脫。若不卑生死不尊己道者。則為說三毒諸結性即解脫無別解脫也。二乘雖無結慢。然卑生死尊涅槃。猶有相似慢結。慢者未得道言已得以生慢。生曰。以無執為懷者。不復待驗然後悟矣。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

什曰。有為果言得。無為果言證。

辯乃如是。

肇曰。善其所說非己所及。故問得何道證何果。辯乃如是乎。生曰。既解而善其言也。要有所得有所證然後有如此之辯。故問之焉。

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

什曰。若見有得證則情有所封。有所封則有所閡。有閡則無辯。以無得證故能若是也。肇曰。夫有閡之道不能生無閡之辯。無閡之辯必出於無閡之道。道有得有證者必有所不得有所不證。以大乘之道無得無證故無所不得無所不證。從此生辨故無所不辨也。生曰。無得為得。無證為證。故辨如是也。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則於佛法為增上慢。

肇曰。若見己有所得必見他不得。此於佛平等之法猶為增上慢人。何能致無閡之辨乎。生曰。若有得者則不得也。以不得為得增上慢矣。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為何志求。

什曰。伏其德音知其不常。然則未測其所乘故問其志也。肇曰。上直雲無得無證。未知何乘。故復問也。生曰。三乘同以無得為懷。故不知為何志也。

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

肇曰。大乘之道無乘不乘。為彼而乘。吾何乘也。生曰。隨彼為之。我無定也。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餘香。

什曰。非謂有而不嗅。謂足於所聞不復外求耳。依喻義可知也矣。

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

肇曰。無乘不乘乃為大乘。故以香林為諭。明淨名之室不雜二乘之香。止此室者豈他嗅哉。以此可知吾志何乘也。生曰。維摩詰居此室而應者。大明宗極之理也。而宗極之理無取小義。此則表佛功德外勳矣。

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肇曰。大乘之法皆名不可思議。上問止室久近欲生論端。故答以解脫。今言實年以明所聞之不雜也。生曰。諸天鬼神暫入此室。尚無不發大意而出。況我久聞妙法乎。然則不能不為大非能為大矣。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生曰。既聞妙法又見未曾有事。豈得不為大哉。

何等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

生曰。應主在慈。豈不有照時乎。而不見之者彼自絕耳。非室無也。

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

什曰。其室清淨無逆氣惡神。垢緣絕故垢不生也。惡神起如十頭羅剎入一王體怒害即生。是其類也。肇曰。入此室者煩惱自息。生曰。此室常表於理。見之乃為入耳。果得入之不復為諸垢所惱矣。

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絃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有四大藏眾寶積滿周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為來。

生曰。佛理常在其心。念之便至矣。

廣說諸佛秘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

什曰。如有方寸金剛數十里內石壁之表所有形色悉於是現。此室明徹其諭如此。

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樂於聲聞法乎。

肇曰。顯室奇特之事以成香林之義。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

肇曰。汝以無礙之智受有礙之身而不轉舍何耶。

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

肇曰。止此室來所聞正法未覺女人異於男子。當何所轉。天悟女相焉十二年而已乎。欲明此室純一等教無有雜聲故齊此為言耳。天為女像為生斯論矣。

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

肇曰。萬物如幻無有定相。誰好誰丑而欲轉之乎。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

肇曰。將成幻化無定之義。故現變而問令其自悟也。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所轉。

什曰。此從解中據理而言。

而變為女身。

肇曰。吾不知所以轉而為此身。如之何又欲轉之乎。

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

肇曰。仁者不知所以轉而轉為女身。眾女亦不知所以轉而為女也。若仁者無心於為女而不能轉女身者。則眾女亦然不能自轉。如何勸人轉女身乎。此明女雖無定相而因緣所成不得自在轉也。

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

肇曰。如舍利弗實非女而今現是女像。眾女亦現是女像實非女也。男女無定相。類己可知矣。

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肇曰。佛語豈虛妄哉。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肇曰。將推女相之所在。故復身而問。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肇曰。欲言有在今見無相欲言無在向復有相。猶幻化無定莫知所在也。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肇曰。豈唯女相諸法皆爾。稱佛所說以明理不可易。

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

肇曰。既知現相之無在。又問當生之所在。

天曰佛化所生。

什曰。不直說無生而說生者。欲據有生相結而理無生滅者也。

吾如彼生。

肇曰。此生身相既如幻化。沒此更生豈得異也。

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

肇曰。豈我獨如化。物無非化也。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肇曰。身相沒生可如幻化。菩提真道必應有實。故問久如當成。

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肇曰。所期必無。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

肇曰。聖人還為凡夫何有是處耶。

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

肇曰。彼聖人為凡夫。我成菩提道。無處一也。

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肇曰。菩提之道無為無相自無住處。誰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恆河沙皆謂何乎。

肇曰。據得以問。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什曰。菩提性空故超於三世。菩提既空則無得佛。無得佛者則亦無菩提。緣會而生。理不相離。故有無宜同也。肇曰。世俗言數有三世得耳。非謂菩提第一真道有去來今也。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

什曰。佛道深妙有之真極。己所未得猶謂不無。即其所得了其非有。故問令推己以悟佛也。肇曰。羅漢入無漏心不見得道。入有漏心則見有得。今問以第九解脫自證成道時見有得耶。欲令自悟無得義也。

曰無所得故而得。

什曰。以其解法無得則理會於法。故因其所會假名為得。肇曰。推心而答也。無得故有得。有得則無得。此明真得乃在於不得。

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

什曰。二乘取證無得俱同。但大乘悟法既深。又無出入之異耳。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曾已供養九十二億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眾生。

肇曰。上但即言生論。未知其道深淺。淨名傍顯其實以生眾會敬信之情。

注維摩詰經卷第六

 

上篇:注維摩詰經

下篇:維摩義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一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真言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願行觀門骨目

華嚴經骨目序 此經新本大唐證聖元年于闐實叉難陀譯八...

維摩經義疏

維摩經義疏卷第一 長安弘法寺沙門吉藏撰 玄義開為四門...

阿彌陀經疏

阿彌陀經疏 京兆慈恩寺基法師撰 竊聞,三寶之寶理超系...

注華嚴法界觀門

注華嚴法界觀門序 唐綿州刺史裴休述 法界者。一切眾生...

清珠集

清珠集 古靈山普光寺淨願社主釋幻空堂 治兆 輯 自己...

正法華經

正法華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光瑞品第一...

【註音版】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

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

六妙法門

六妙法門 天台大師於都下瓦官寺略出此法門 六妙門者。...

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

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金光明懺齋天儀規

一、淨壇: 1、唱誦 瑤天玉露。覺海金波。大千沙界灑...

佛說鴦崛髻經

佛說鴦崛髻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

佛說六道伽陀經

佛說六道伽陀經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那爛陀寺三藏傳教...

【佛教詞典】無想定與滅盡定差別

【無想定與滅盡定差別】 p1094 俱舍論五卷四頁云:如是...

【佛教詞典】喝露聻咦

(雜語)喝者叱人之聲。露者露現,物之顯然分明也。聻...

阿育王弟的果報因緣

古印度時代的阿育王,有弟名毗多輸柯,相信苦行外道的...

定不定業對淨土宗的往生有什麼啟示

定業就是說,這個業的結構非常堅固,它有主動得果報的...

用錢修佛像還是用錢來幫助窮人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有人用比較大的錢做佛像建寺院,很...

救人就是救己

一天深夜,我沿著一條燈光昏暗的小徑走回家。經過一片...

印光大師《普勸愛惜物命同用清明素皂以減殺業說》

甚矣近世天災人禍之頻數,而人民死亡之多且慘也。豈天...

人死後被問到的兩個問題

卡特因為家庭拖累沒有完成大學學業,沒能實現當一個歷...

短時間的修行就能把無量劫的輪迴解決

淨土法門下手的方法又極為容易,你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

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

《阿彌陀經》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什麼...

都是歸於你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時候,忽有一個婆羅門憤怒惡...

把寬廣的人生釘在求財享樂的一角上

當今社會,人們認為只有豐裕的物質生活才是人生幸福安...

這個壽命對我們的意義非常重大

我們看《阿彌陀經》說,他的壽命是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不服不食眾生肉,是人真解脫者

你去吃眾生的身體,還有它的部分,什麼叫部分呢?那個...

【視頻】《佛說無量壽經》鄒衛居士讀誦

《佛說無量壽經》鄒衛居士讀誦

【視頻】佛說證契大乘經(聆志居士讀誦)

佛說證契大乘經(聆志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