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注維摩詰經卷第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注維摩詰經卷第四

後秦釋僧肇選

菩薩品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

什曰。彌勒既紹尊位。又當於此土而成佛。眾情所宗故先命之。彌勒維摩大小之量未可定也。或云。維摩雖大或有以而不成佛。或云。彌勒雖大將有為而故辭行或此是分身彌勒非其正體。以此三緣故有致屈之跡也。彌勒不堪便應超命文殊。而兼命餘人者。將以一雖不堪眾不可抑故。推眾求能廣命之也。亦欲令各稱所聞以盡維摩之美也。肇曰。彌勒南天竺婆羅門姓。出此姓即以為名焉。

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肇曰。五百弟子皆已不任故覆命菩薩者。將備顯淨名難醻德也。生曰。彌勒者婆羅門姓也。雖生兜率為諸天師。猶以本姓稱焉。以其親承佛弟子。使亦宜在眾菩薩先也。

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

什曰。是人中說法也。此天以彌勒將上為天師。豫懷宗敬。故常來聽法也。

說不退轉地之行。

什曰。即無生法忍也。維摩詰不先遣忍心而先遣受記者。良由諸天見彌勒受記。故有補處之尊。遂係心成得。希想受記。故先明無受記。受記必由心生。故尋生以求記。生壞則記亡。故推世以去生也。肇曰。下呵雲。實無發心亦無退者。以此而推。似存不退之行以勸發無上之心也。雖曰勝期。猶未免乎累。教跡不泯故致斯呵。然經雲。補處大士心無不一。智無不周。應物而動。何闕之有。是由得失同懷脩短迭應。利彼而動。無計諸己。故彌勒假有以啟始。淨名居宗以濟終。互為郢匠器彼淳樸。雖復跡同儒墨致教不一。然相成之美實存其中矣。生曰。體如之行不復退轉也。彌勒躬有此行而現得受記。今說之者將以引之使見利樂法。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生曰。阿耨多羅者無上也。三藐三者正遍也。菩提者彼語有之此無名也。實則體極。居終智慧也。然有三品。聲聞也辟支佛也佛也。二乘各於其道為菩提耳。非所謂菩提也。唯佛菩提為無上正遍菩提也。一生者無復無量生餘一生也。有兩句義矣。

為用何生得受記乎。

生曰。彌勒向說行意以受記引之耳。不為說受記也。而彼生著情。便貪記以有行。斯則復是見菩提可得也。是以維摩詰即推彌勒受記為無。以呵其說行之意。遣彼著也。然後乃更釋其見菩提心焉。夫受記者要以四事合成。一一推之皆無也。四事者。一以人受記為主。二以體如為本。三無無量生。四在一生中得佛。交在一生中。而以之受記。要應先推一生也。一生者舉八萬歲生唯一念現在。餘皆過去未來也。故言為用何生得受彌勒記乎。

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

肇曰。發無上心修不退行受記成道。彌勒致教之本意也。今將明平等大道以無行為因無上正覺以無得為果。故先質彌勒。明無記無得然後大濟群生一萬物之致以弘菩提莫二之道也。夫有生則有記。無生則無記。故推斥三世。以何生而得記乎。

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

肇曰。別推三世明無生也。過去生已滅。已滅法不可謂之生也。生曰。無復有也。

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

肇曰。未來生未至則無法。無法以何為生。生曰。竟未有也。

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

肇曰。現法流速不住。以何為生耶。若生滅一時則二相俱壞。若生滅異時則生時無滅。生時無滅則法無三相。法無三相則非有為也。若盡有三相則有無窮之咎。此無生之說亦備之諸論矣。三世既無生。於何而得記乎。生曰。生時已去未始暫停。豈可得於中成佛耶。

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

肇曰。證無住義也。新新生滅。交臂已謝。豈待白首然後為變乎。生曰。引佛語證不住也。即時者不待變也。

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

什曰。實相常定故名正位。向以因緣明生非真實故無受記。今明生既非真則無生。無生則常定。常定中無受記也。

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生曰。次推無無量生也。夫無無量生者。體生是無故得之矣。苟體生是無。而無無量生者。無無量生。復何有哉。斯乃為正位者也。正位者永與邪別也。然則既以無無量生為正位者。無有受記。理自明也。以得菩提故有受記。復雲無得菩提耳。前推生直推其體。今推無無量生。以正位推之者。生本根於癡愛。是有者之所惑。故宜於外推其體也。無無量生。原在悟理。是得者之所達。自應以正位於內明之也。

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

肇曰。上推有生無記。此推無生亦無記也。無生即七住無相真正法位也。此位為理。無記無成。彌勒於何受一生記乎。生曰。並質之也。

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

肇曰。如雖無生滅。而生滅不異如。然記莂起於生滅。冥會由於即真。故假如之生滅以明記莂之不殊也。生曰。復次推體如也。如生者。體如之時我本無如。如今始出為生也。如滅者。如是始悟中名義。盡菩薩最後心為滅也。夫為得佛之因。既在於始。又在其終。故言為從如生滅得受記耶。別本雲從如起滅。什曰。此亦因其所存而遣之也。夫受記要由得如。本未得而今得。似若有起。如起則累滅。亦似有物於如中滅。故先問其起滅以明無起滅。一切人皆如以下更明如理無二無受記也。

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

肇曰。如非不生滅非有生滅。非不生滅。故假以言記。非有生滅。以知無記。生曰。如是悟理之法。故即以明之也。理既已如。豈復有如之生滅哉。苟無生滅。與夫未體者不容有異。何得獨以為無上道之因耶。若非因者不得以之受記也。

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

肇曰。萬品雖殊未有不如。如者將齊是非一愚智以成無記無得義也。生曰。復次推人受記也。受記誠非為悟之法。已有體如在前。故復取其所體貼之以事。事既皆如。然後推焉。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

肇曰。凡聖一如豈有得失之殊哉。生曰。夫如者無得與不得異也。既無得與不得異。而彌勒得者。是假以不得為得也。若彌勒以不得無得者。一切眾生不得便應亦是此得之理矣。然則言眾生亦應受記者。以明無彌勒實受記也。二者直二事也。異者二相殊也。其事既二。然後相與為異。故先言不二。後言不異也。已取如事在上。是以釋但舉如義也。

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肇曰。無相之相是菩提相也。生曰。菩提既是無相理極之慧。言得之者。得即是菩提相也。果是其相則非實矣。苟得非實。一切眾生亦是此之得理也。所以然者。菩提本無不周。眾生即是其相故也。夫授記言得菩提者。懸指之耳。今雲彌勒得者。就語之也。既就得時而無得相。豈應懸指有得乎所指。苟已驗無為。指理自冥矣。

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

肇曰。本性常滅。今復何滅也。生曰。既得菩提至於滅度。於滅度中又無滅度也。故復極就其終以驗之焉。滅度非慧。事止於滅。故不得如菩提釋也。然終既至滅。始滅驗矣。始若果滅。終豈滅哉。終苟不滅。眾生亦此滅矣。唯驗終以悟始者知其然耳。舉佛明之者。佛既親得滅度。又為悟之極。必可以定之也。且佛終日滅度眾生。然知眾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是盡為滅而不滅也。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

什曰。梵本雲誑也。生曰。既無受記。豈得以受記引之耶。若引之以虛為誘誑也。

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肇曰。平等之道實無發心亦無退者。而以不退之行誘其發心示其美記者何耶。生曰。明不應存行也。於發有退故須不退行耳。既無發退。何用行為。若惡發中有退而須不退行者。猶未免退矣。非所以不退。

彌勒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

肇曰。菩提以寂滅為相。生死同相。而諸天卑生死尊菩提。雖曰勝求更生塵累。宜開以正路令捨分別。曷為示以道記增其見乎。生曰。釋諸天見菩提心也。先訶然後教矣。訶以遣著。教以釋見。著為咎累。宜以訶遣之。見謂涉理。須以教釋之焉。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肇曰。自此下大明菩提義也。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菩提者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其道虛玄妙絕常境。聽者無以容其聽。智者無以運其智。辯者無以措其言。像者無以狀其儀。故其為道也。微妙無相不可為有。用之彌勤不可為無。故能幽鑑萬物而不曜。玄軌超駕而弗夷。大包天地而罔寄。曲濟群惑而無私。至能導達殊方開物成務玄機必察無思無慮。然則無知而無不知。無為而無不為者。其唯菩提大覺之道乎。此無名之法固非名所能名也。不知所以言故強名曰菩提。斯無為之道。豈可以身心而得乎。生曰。若見有菩提可得者則有相情也。苟以相為情者。豈能不以之起身心行乎。若以身心行求菩提者。則求之愈遠者也。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什曰。菩提有三所謂羅漢緣覺如來。三人漏盡慧通達無閡乃名菩提。此已下嘆菩提真解妙同實相。欲擬心求解亦當如是。亦明菩提即是實相以遣其著也。實相是菩提因亦名菩提也。餘句類可尋知也。肇曰。妙會真性滅諸法相。故菩提之道與法俱寂。生曰。既不以相得菩提則無菩提相矣。若不能滅諸相者。豈得以寂滅為體哉。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

肇曰。觀生於緣。離緣即無觀。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肇曰。行生於念。無念故無行也。

斷是菩提舍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

肇曰。諸見斷妄想離乃名菩提也。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

肇曰。真道無慾障諸願求也。

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

肇曰。入謂受入可欲。

順是菩提順於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

肇曰。不異三空菩提義也。隨順本相謂之如。故系之以順。常住不變謂之性也。故系之以住。到實相彼岸謂之際。故系之以至。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

什曰。六識對於六塵未始相離。菩提所解出六塵之表。故言離也。肇曰。意與法為二。菩提無心。何法之有哉。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

肇曰。無心於等而無不等。故謂若虛空也。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

什曰。智慧是菩提知他心也實相是智之因亦名知他心也。肇曰。菩提不有故無生滅。菩提不無故了知眾生心也。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肇曰。諸入內外六入也。內外俱空故諸入不會。諸入不會即菩提相也。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

肇曰。生死所以合煩惱之所纏。離煩惱故無合。無合即菩提也。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肇曰。外無形色之處。內無可名之實也。

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

肇曰。菩提無取捨。猶化人之無心也。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

肇曰。內既常靜。外亂無由生焉。

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

肇曰。性無不淨故寂無不善。善寂謂善順寂滅常淨之道也。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

肇曰。情有所取故攀於前緣。若離攀緣則無所取也。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

肇曰。萬法同體是非一致。不異於異者其唯菩提乎。

無比是菩提無可諭故。

肇曰。第一大道無有兩逕獨絕群方。故以無諭。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肇曰。諸法幽遠難測。非有智之所知。以菩提無知故無所不知。無知而無不知者微妙之極也。生曰。種種明之者美而詠之也。豈曰為美以發人情矣。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

生曰。彌勒先引使樂法。然後維摩詰除其病情。所以得忍也。斯則相與成化。有何屈哉。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毘耶離大城。

生曰。託在常出實有以也。

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

生曰。城門是人所湊處故得因廣化功也。作禮者跡同鄉黨現修長幼禮也。

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

生曰。交從外來。故可寄問以取其來自有從也。

答我言吾從道場來。

什曰。以光嚴心樂道場故。言從道場以發悟其心也。光嚴雖欲得道場。而未知所以得。得必由因故為廣說萬行。萬行是道場因。而言道場者是因中說果也。復次佛所坐處。於中成道故名道場。善心道場亦復如是。廣積眾善故佛道得成。是以萬善為一切智地。乃真道場也。肇曰。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光嚴志好閑獨。每以靜處為心。故出毘耶將求道場。淨名懸鑒故現從外來。將示以真場啟其封累。故逆雲吾從道場來。從道場來者。以明道無不之場無不在。若能懷道場於胸中遺萬累於身外者。雖復形處憒鬧跡與事隣。舉動所游無非道場也。生曰。得佛之處也。

我問道場者何所是。

肇曰。會其所求故尋問也。生曰。夫得佛由行。行乃是道之場矣。然寄在地成地有其名耳。既據答於常。是從地來也。又跡在不闇。故復得問何所是以招下答之焉。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肇曰。修心進道無亂之境便是道場耳。若能標心為主萬行為場不越方寸道自修者乃真道場也。曷為近捨閑境而遠求空地乎。直心者。謂內心真直外無虛假。斯乃基萬行之本。坦進道之場也。自此已下備列諸行盡。是修心之閑地弘道之淨場也。生曰。以無虛假為懷者必得佛也。

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

肇曰。心既真直則能發跡造行。發跡造行則事業斯辦眾行俱舉也。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

肇曰。既能發行則樹心彌深。樹心彌深則功德彌增者也。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什曰。道心明正不隨異路不錯也。肇曰。直心本行轉深則變為菩提心也。此心直正故所見不謬。凡弘道者要始此四心。四心既生則六度眾行無不成也。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

肇曰。施不望報無相行也。夫言有不失。無言無不失有。有無異說而不乖其本者其唯大乘道乎。何則言有以明非無。不言有也。言無以明非有。不言無也。然則萬行雖殊以無相為體。無而不無故即有為實。有而不有故施戒為一。然此經前後至於辯列眾行有無不同。苟能領其所同則無異而不同也。

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

肇曰。未有戒具而願不具者。

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閡故。

肇曰。忍忿則心存懷忿則心閡。

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

肇雲萬法彌廣。現若目前智慧之能也。

慈是道場等眾生故。

肇曰。等心怨親欲其安樂慈行也。

悲是道場忍疲苦故。

肇曰。見苦必赴不避湯炭悲行。

喜是道場悅樂法故。

什曰。慈雖假想與眾生樂樂從慈起。還見其受苦其心悲惻。則入悲心欲令常得此樂。次入喜心。喜心雖是假想而作意欲令常樂。故異於慈心也。復次慈心與樂。喜心直觀其得樂其心歡喜耳。肇曰。以己法樂樂彼同悅喜行也。

捨是道場憎愛斷故。

肇曰。夫慈生愛。愛生著。著生累。悲生憂。憂生惱。惱生憎。慈悲雖善而累想已生。故兩捨以平等觀。謂之捨行也。

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

肇曰。解脫八解脫也。觀青為黃觀黃為青。捨背境界從心所觀謂之背捨。

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

什曰。一惠施。惠施有二種。施下人以財。施上人以法施二愛語。愛語復有二種。於下人則以煖言將悅。於上人則以法語慰諭。皆以愛心作愛語也。三利行。利行亦有二種。下人則為設方便令得俗利。上人則為作方便令得法利。四同事。同事亦有二種。同惡人則誘以善法同善人則令增善根。隨類而入。事與彼同故名同事也。肇曰。方便起乎弘化。四攝生乎來眾焉。

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

肇曰。聞不能行。與禽獸同聽也。

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

什曰。或以事伏心。或以理伏心。今正觀則以無常等觀制伏其心也。肇曰。心之性也強梁則觀邪。調伏則觀正也。

三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

什曰。道品斷受生故名捨有為。亦以空空三昧等捨三三昧及一切善法故名捨也。肇曰。三十七品無為之因也。

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

什曰。小乘中說四諦。大乘中說一諦。今言諦是則一諦。一諦實相也。俗數法虛妄。謂言有而更無。謂言無。而更有。是誑人也。見餘諦謂言必除我惑。而不免妄想。亦是誑也。今一諦無此眾過故不誑人也。從一諦乃至諸法無我是諸法實相。即一諦中異句異味也。由此一諦故佛道得成。一諦即是佛因故名道場也。肇曰。四諦真實無虛誑也。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肇曰。十二緣起因緣相生無窮盡也。悟其所由則智心自明。智心既明則道心自成。然則道之成也乃以緣起為地故即以為道場也。

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

肇曰。煩惱之實性.眾生之無我.諸法之空義。皆道之所由生也。

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

肇曰。此即是佛所得也。雖則非佛名為場總名為佛佛即道也。上以菩薩行為場。今果中以佛為道。眾事為場也。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三明是道場無餘閡故。

肇曰。降魔兵而不為所動。游三界而不隨其趣。演無畏法音而無難。具佛三十二業而無闕。三明通達而無閡。斯皆大道之所由生也。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一切智故。

什曰。二乘法以三十四心成道。大乘中唯以一念則豁然大悟具一切智也。肇曰。一切智者智之極也。朗若晨曦眾冥俱照。澄若靜淵群像竝鑒。無知而無所不知者其唯一切智乎。何則夫有心則有封。有封則有疆。封疆既形則其智有涯。其智有涯則所照不普。至人無心。無心則無封。無封則無疆封疆既無則其智無涯。其智無涯則所照無際。故能以一念一時畢知一切法也。一切智雖曰行標。蓋亦萬行之一耳。會萬行之所成者其唯無上道乎。故所列眾法皆為場也。生曰。一念無不知者始乎大悟時也。以向諸行終得此事故以名焉。以直心為行初。義極一念知一切法。不亦是得佛之處乎。

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

生曰。若行上諸行皆使應諸波羅蜜者。無復生死往來也。然有之者隨應出也。出若為應。豈非道場來耶。推向所明。便知其然矣。

住於佛法矣。

肇曰。若能應上諸度以化天下者。其人行則游道場。止則住佛法。舉動所之無非道場也。生曰。應悟群生為佛義矣。既從行來而理極於斯故云住也。

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

什曰。波旬秦言殺者。常欲斷人慧命故名殺者。亦名為惡中惡。惡有三種。一曰惡。二曰大惡。三曰惡中惡。若以惡加己還以惡報。是名為惡。若人不侵己。無故加害。是名大惡。若人來供養恭敬。不念報恩而反害之。是名惡中惡。惡中惡魔王。惡最甚也。諸佛常欲令眾生安隱。而反壞亂故言甚也。肇曰。波旬秦言或名殺者或名極惡。斷人善根因名殺者。違佛亂僧罪莫之大故名極惡也。

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

什曰。釋是佛弟子。知其不疑故作釋形來也。持世不作意觀他心故不見也。生曰。魔者害人智慧命之稱也。惡中之惡謂之波旬也。夫善惡理隔無相干之道。況乎至善之與極惡得相惱哉。而有其事者。皆大權菩薩託以為化然也。誠以為託要使跡全是也。跡是為何。此雖善交是人。彼雖惡居為天。天可以惡降跡。人亦標善致改。可假之良其不然乎。狀若帝釋者。帝釋是佛弟子。常宗有道。故以其狀使持世不覺也。持世跡在沙門。而沙門以化人為體。彼有非法必致教矣。可得因之有女事惑焉。

鼓樂絃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於一面立我意謂是帝釋。

肇曰。魔以持世宴靜欲亂其心。若現本形恐不與言。故變為釋像。時持世不以通觀故謂是帝釋也。生曰。彼事是帝釋也。持世據人言之故可雲爾也。

而語之言善來憍尸迦。

什曰。憍尸姓也。字摩迦陀。肇曰。憍尸迦帝釋姓也。

雖福應有不當自恣。

生曰。以供養而來故善之也。從女絃歌是自恣法也。福有而自恣者復為罪之根也。

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

生曰。五欲者五情所欲也。夫用為自恣。寶之必深。若覺其無常。然後能以之求本矣。

於身命財而修堅法。

什曰。若雖有命而不能行道。無異禽獸之命。若於今能不惜身命修行善者。則來世所得命必能修善行道。是名清淨之命。非為使生也。肇曰。堅法。三堅法。身命財寶也。若忘身命棄財寶去封累而修道者。必獲無極之身無窮之命無盡之財也。此三天地焚而不燒。劫數終而不盡。故名堅法。以天帝樂著五欲不慮無常故勸修堅法也。生曰。以求善本事也。身既無常。便應運使為善。命既危脆。便應盡以行道。財有五家。便應用為施與。此皆無常所不能壞。謂之堅法也。

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

生曰。因其說法故可詭以從善。實欲以女亂之。

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

肇曰。持世菩薩時為比丘也。生曰。向教其行施。彼既從之。理應為受。然非所宜。夫施者之懷唯欲人取。故言勿以向語其施要我使受也。言沙門釋子者明己理所不應。非苟逆人善也。

此非我宜所言未訖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

生曰。因其不覺故復可得託語。以明魔不能隱於己也。斯則力能制之矣。將欲使魔懼有不得不與之跡。固者非虛焉。

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

肇曰。以持世未覺故發其狀也。將化諸女故現從其索。我為白衣。應受此女。曷為以與沙門釋子乎。生曰。施本唯欲捨物。不應擇主。既能行之便應與我。我是受此物者。

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

生曰。既不能隱於維摩詰。知力必不如。復得發斯念也。

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

肇曰。淨名神力之所制也。生曰。現盡魔之神力也。

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

肇曰。淨名以魔迷固故化導之也。生曰。非維摩詰則是持世也。亦可魔自作之耳。

魔以畏故俛仰而與。

生曰。權其輕重留女。故當勝自不得去也。

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什曰。女人從主為心。屬魔則受邪教。屬菩薩則從道化。故受而誨之。肇曰。在魔故從欲教。在我宜從道教也。生曰。既以與我便屬於我。不得不從我教也。

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復言汝等已發道意。

生曰。發道意不可苟從於人。故復為說法使其悟。然後為發也。

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

什曰。夫魚之為性惟水是依。女人之性唯樂是欲。初發道意自厲修善。未能樂也。積德既淳則欣樂彌深。經難不變。履苦愈篤。內心愛樂外無餘歡。令其以此自娛。則厭天樂。自此以下列萬法者。旨取法中之樂不取法也。肇曰。女人之性唯樂是欲。以其初捨天樂故示以法樂。夫能以弘道為美積德為欣者。雖復經苦履難而不改其美。天地所重無易其欣。以此自娛樂之極也。豈五欲之所存。自此下備列諸行以明超世之道。至歡之所由生也。生曰。入理未深不能無樂。若無有代必思舊樂而退矣。故說法樂以易其昔五欲樂也。

天女即問何謂法樂答曰樂常信佛。

生曰。魔天以不信正為本。故令信佛也。夫理本無定。苟能樂之則為樂矣。既樂而恆。又益樂也。

樂欲聽法樂供養眾。

什曰。三寶中生信也。肇曰。信而後悅莫若三寶也。

樂離五欲。

什曰。是信戒也。得四信時先信法次信佛後信僧及戒也。問曰。四信云何先信法次信佛後信僧及戒耶。答曰。譬如人重病服藥。若病癒則信藥妙。藥妙必由師則信師也。雖師妙藥良要由善看病人則信看病人也。三事雖妙。要由我能消息則信我也。法中四信亦復如是。觀實相見諦時煩惱即除則信法妙也。三寶雖妙要行之由我。我戒業清淨故累病得除則信戒也。深信四法心常悅豫。可以諧神通性。故非天樂所擬哉。

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

什曰。如方便品中說也。肇曰。善惡必察何樂如之。

樂隨護道意。

什曰。謂能將御無上道心。令不忘失不錯亂也。肇曰。將護無上道心令無差失。

樂饒益眾生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

什曰。如羼提比丘。雖割截身體心愈欣樂恬然無變。法中生樂類如此也。

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

什曰。世俗慧中不能生樂。要得無漏慧離塵垢則至樂自生也。

樂廣菩提心。

什曰。令眾生同己。無所齊限故言廣也。肇曰。彼我兼得謂之廣也。

樂降伏眾魔。

肇曰。眾魔四魔也。

樂斷諸煩惱。

肇曰。諸煩惱眾結之都名。

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嚴道場。

肇曰。道場如釋迦文佛菩提樹下初成道處三千二百里金剛地為場。諸佛各隨國土之大小而取場地之廣狹無定數也。

樂聞深法不畏。

什曰。心無近著。心不邪疑。又能信諸佛有不思議法。故能聞深法心不生畏也。肇曰。樂法之情不深者。聞深法必生畏也。

樂三脫門不樂非時。

什曰。功行未滿則果不可得。未至而求得是非時行也。肇曰。三脫空無相無作也。縛以之解謂之脫。三乘所由謂之門。二乘入三脫門不盡其極。而中路取證。謂之非時。此大士之所不樂也。

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閡。

什曰。我學大乘。彼亦如是。是名同學。所習不同名不同學。處同則樂。處異亦夷。其心平等無增減也。肇曰。異我自彼。曷為生恚。非同學外道黨也。

樂將護惡知識樂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

什曰。於諸禪定及實法中清淨喜也。肇曰。清淨實相真淨法也。

樂修無量道品之法。

什曰。是上所說之餘一切善法也。肇曰。法樂無量。上略言之耳。生曰。始於信終於道品。背隨魔所病而明義焉。

是為菩薩法樂於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

肇曰。先聞空聲畏而言與非其真心。故欲俱還。生曰。本不實與故可得喚其還去也。復恐其不去以天宮誘之。夫本同而變反化則易。將女還宮。實在斯也。

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

生曰。既已屬人不得自在。若欲竊去彼自有力俱不得脫也。答其喚還之語矣。

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

肇曰。已屬人矣。兼有法樂。何由而反也。生曰。明已自更有樂不樂五欲樂也。答其以天宮誘之之語也。

魔言居士可捨此女。

什曰。先無真與之心。見維摩詰教化已畢知其不惜。故請之耳。

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為菩薩。

肇曰。淨名化導既訖。魔知其不悋。故從請也。菩薩之道一切無悋。想能見還也。生曰。女誠不樂天宮故不去。苟主遣之亦不得自在。故還乞之也恐不必得。是以說法也。

維摩詰言我已捨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願具足。

什曰。居士以女還魔則魔願具足。故因發願令眾生得法願具足。此是維摩詰願也。肇曰。因事興願菩薩常法也。以女還魔魔願具滿。故因以生願。願一切眾生得法願具足如魔之願滿足也。

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

肇曰。昔在魔宮以五欲為樂。今在菩薩以法樂為樂。復還魔天當何所業耶。生曰。既不復樂於魔宮。當復有理使樂之不耶。

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

肇曰。將遠流大法之明以照魔宮癡冥之室故說此門也。生曰。以此法門便得樂魔宮也。

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

肇曰。自行化彼則功德彌增法光不絕名無盡燈也。

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

肇曰。報恩之上莫先弘道。

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於父捨。

什曰。從父得。不從非法得。故名父捨也。肇曰。元嗣相承祖宗之宅名父捨焉。

設大施會。

什曰。大施會有二種。一不用禮法但廣布施。二用外道經書種種禮法祭祀兼行大施。今善德禮法施也。生曰。婆羅門法七日祀梵天。行大施期生彼也。言已承嫡繼業於父捨然也。寄之可以致明法施之大矣。

供養一切沙門。

什曰。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門。異學能大論議者。名外道也。

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

什曰。乞人有三種。一沙門二貴人三下賤。隨其所求皆名為乞人也。

期滿七日。

什曰。是第七日。所以乃至第七方來譏者。欲令其功德滿心淳熟也。生曰。本期七日而滿也。須滿然後呵者。滿為功成必恃焉。

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

肇曰。天竺大施會法於父捨開四門。立高幢告天下。諸有所須皆詣其舍。於七日中傾家而施。以求梵福。時淨名以其俗施既滿將進以法施。故先譏其所設以明為施之殊也。生曰。非謂大也。

當為法施之會。

生曰。施從理出為法施也。為會謂辨具足也。

何用是財施會為。

什曰。見其布施不行隨喜而反譏嫌者。施有三種。一財施二心施三法施。以財施人為布施。慈心等心與人樂為心施。說法利人名為法施。亦菩薩所行眾善皆為饒益眾生。饒益眾生有二種。一即時饒益。二為饒益因。此二者皆名法施。今欲令善德行法施心施故去其財施也。肇曰。夫形必有所礙。財必有所窮。故會人以形者不可普集。施人以財者不可周給且施既不普財不益神。未若會群生於十方而即之本土。懷法施於胸中而惠無不普。以此而會。會無不均。以此而施。施不遺人。曷為置殊方而集近賓。捨心益而獨潤身乎。生曰。財是有限之物。施從此出。理自不得普而等也。

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

生曰。旨問法施會為大之理也。

法施會者無前無後。

什曰。財施不能一時周則有前後。若法施之會一時普至。若一起慈心。則十方同緣。施中之等莫先於此。故曰無前後也。

一時供養一切眾生。

生曰。佛為真梵天也。行法以供養則祠之矣。終必生其境也。又此為施理無不周亦無不等。無不等者不先於此而後彼也。無不周者能一時與之。

是名法施之會。

肇曰。夫以方會人。不可一息期。以財濟物。不可一時周。是以會通無際者彌綸而不漏。法澤冥被者不易時而周覆。故能即無疆為一會。而道無不潤。虛心懷德而萬物自賓。曷為存濡沫之小惠捨夫江海之大益。置一時之法養而設前後之俗施乎。

何謂也。

肇曰。群生無際而受化不俱。欲無前無後一時而養者何謂耶。生曰。問為會之方也。

謂以菩提起於慈心。

什曰。起慈心也。有三種。凡夫為生梵天。二乘則為求功德。菩薩則為求佛度脫眾生。今欲令其為求佛道而起慈心。自此已下隨文求義。不必盡類。但令不乖法施耳。肇曰。夫財養養身。法養養神。養神之道存乎冥益。冥益之義豈待前後。經曰。一人出世天下蒙慶。何則群生流轉以無窮為路。冥冥相承莫能自反。故大士建德不自為身。一念之善皆為群生。以為群生故願行俱果。行果則己功立。願果則群生益。己功立則有濟物之能。群生益則有反流之分。然則菩薩始建德於內。群生已蒙益於外矣。何必待哺養啟導然後為益乎。菩提者弘濟之道也。是以為菩提而起慈心者。一念一時所益無際矣。生曰。施是救物之懷。以四等為主。故先明焉。然要在行實四等也。虛則不成法施會矣慈本所念在彼。理不得偏。不偏念者唯欲普益也。菩提既無不等。又能實益。若以此理為懷。豈虛也哉。

以救眾生起大悲心。

什曰。若起悲而不為救物者。乖於悲也。當為救物而起悲心。肇曰。大悲之興救彼而起。所以悲生於我而天下同益也。生曰。悲本所念在苦欲拔之也。若以實救為悲。悲之大者也。

以持正法起於喜心。

什曰。凡夫及小乘則見眾生樂故起喜心。今欲令持正法故起喜心。心於法中生喜也。肇曰。欲令彼我俱持正法。喜以之生也。生曰。喜本欣彼得離非法。是意存法也。若以持正法為喜。喜之實者也。

以攝智慧行於捨心。

什曰。凡夫及小乘為捨怨親故行捨心。今欲令其為平等智慧一切捨離以行捨心。復次捨心中唯見眾生無分別想。同於無明。欲令其舍心中行智慧也。肇曰。小舍捨於怨親。大捨捨於萬有捨萬有者正智之性也。故行捨心以攝智慧。生曰。捨以捨憎愛為懷也。攝智慧慧無不攝也。若以無不攝慧為捨者。捨亦無不捨也。

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尸波羅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

肇曰。忿生於我。無我無競。別本雲。以無我法起忍。什曰。初行忍時則為我求福。習行既深則忘我而忍。復次若能即我無我則無受苦者。無受苦者故能無事不忍。若以無我行忍則其福無盡。譬如水中生火無能滅盡者也。

以離身心相。

什曰。遠離有二種。身棲事表名身遠離。心無累想名心遠離。於身心不著亦名為遠離也。

起毘梨耶波羅蜜。

肇曰。精進之相起於身心。而雲離身心相者。其唯無相精進乎。

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

什曰。令其為佛道故以起禪。不為樂及受福。復次梵本中。菩提相亦名寂滅相。當為此相起禪也。肇曰。菩提之相無定無亂。以此起禪。禪亦同相。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

什曰。欲令其標心大覺不為名利也。肇曰。在佛名一切智。在菩薩名般若。因果異名也。然一切智以無相為相。以此起般若。般若亦無相。因果雖異名其相不殊也。

教化眾生而起於空。

什曰。是棄眾生法也。當為化眾生而起空也。肇曰。存眾生則乖空義。存空義則捨眾生。善通法相。虛空其懷。終日化眾生終日不乖空也。

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

什曰。無相則絕為。故誨令不捨也。肇曰。即有而無。故能起無相。即無而有。故能不捨。不捨故萬法兼備。起無故美惡齊旨也。

示現受生而起無作。

什曰。無作不作受生行也。無作則絕於受生。故誨令為示現而起無作也。肇曰。作謂造作生死也。為彼受生者非作生而受生也。是以大士受生常起無作。

護持正法起方便力。

什曰。無方便慧則取相。取相則壞正法。有方便慧則無取相。無取相則是持正法。

以度眾生起四攝法。

肇曰。非方便無以護正法。非四攝無以濟群生。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於身命財起三堅法於六念中起思念法。

肇曰。念佛法僧施戒天六念也。

於六和敬起質直心。

什曰。欲令眾和要由六法。一以慈心起身業。二以慈心起口業。三以慈心起意業。四若得食時減缽中飯供養上座一人下座二人。五持戒清淨。六漏盡智慧。若行此六法則眾常和順無有乖諍。昔有二眾共行諍。佛因是說六和敬也。肇曰。以慈心起身口意業為三也。四若得重養與人共之。五持戒清淨。六修漏盡慧。非直心無以具六法。非六法無以和群眾。群眾不和非敬順之道也。

正行善法起於淨命。

肇曰。凡所行善不以邪心為命。

心淨歡喜起近賢聖不憎惡人起調伏心。

肇曰。近聖生淨喜。見惡無憎心。

以出家法起於深心。

什曰。出家則能深入佛法具行淨戒。肇曰。出家之法非淺心所能弘也。

以如說行起於多聞。

肇曰。聞不能行非多聞也。

以無諍法起空閑處。

什曰。與物無逆又不乖法是名無諍。當為此而起閑居也。肇曰。忿競生乎眾聚。無諍出乎空閑也。

趣向佛慧起於宴坐。

肇曰。佛慧深遠。非定不趣。

解眾生縛起修行地。

什曰。謂修禪定道品法也。當為兼解眾縛起修行地。不應自為而修行也。肇曰。己行不修安能解彼矣。

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

什曰。一切善法分為二業。謂福德慧明業也。六度中前三度屬福德。後三度屬慧明。二業具足必至佛道。譬如兩輪能有所至。福德業則致相好淨土諸果報也。慧明業得一切智業者也。

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

肇曰。大乘萬行分為二業。以智為行標故別立智業。諸行隨從故總立德業。凡所修立非一業所成。而眾經修相淨土系以德業。知念說法系以智業。此蓋取其功用之所多耳。未始相無也。

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業。

肇曰。決定審理謂之智造心分別謂之慧。上決眾生念定諸法相然後說法。故系之以智。今造心分別法相令入一門。故系之以慧也。別本雲。智業慧業。什曰。二業中慧明勝。故有二種分別。內自見法名為慧。外為眾生知其心相決定不疑而為說法名為智也。

斷一切煩惱。

什曰。即慧明業也。

一切障閡。

什曰。還總福德慧明二業。二業具則罪閡悉除。下二句亦總二業也。

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

肇曰。無善不修故無惡不斷也。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

什曰。佛法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出世者名為助佛道法也。肇曰一切智慧即智業也。一切善法即德業也。助佛道法大乘諸無漏法也。智德二業非有漏之所成。成之者必由助佛道法也。生曰。若盡以一切智慧一切善法為助佛道之法者。法施會必辦矣。

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

肇曰。若能備上諸法。則冥潤無涯。其為會也不止一方。其為施也不止形骸。不止形骸故妙存濟神。不止一方故其會彌綸。斯可謂大施。可謂大會矣。

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

生曰。無不與大之極。

亦為一切世間福田。

什曰。若行財施但名施主不名福田。若行法施亦名施主又名福田。肇曰。福田。謂人種福於我。我無穢行之稊稗。人獲無量之果報。福田也。生曰。施主易。受施難也。要當德必能福然後是耳。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

什曰。既用其禮法。亦以其有福德智慧故以為坐之宗主也。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時心得清淨。

肇曰。心累悉除得清淨信也。

嘆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直百千以上之。

生曰。七日施而此物在者。最所重也。而以上維摩詰者。現崇法施情也。

不肯取。

什曰。本來意為說法故。亦為譏財施故。懷此二心。所以不受者也。

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

肇曰。上直進以法施。未等致施之心。故施極上窮下。明施心平等。以成善德為施之意也。

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

什曰。以彼佛威德殊勝國土清淨。將欲發起眾會令生勝求。故先奉施後使其見也。

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台。

什曰。為善德現將來果報如此之妙也。

四面嚴飾不相障蔽。

生曰。分作二分者欲以明等也。現神力驗法施也。

變成四柱寶台。豈財施能為之乎。是法施會然也。故能無不周耳。

時維摩詰現神變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

什曰。施佛以地勝故心濃。施貧以地苦故悲深。是以福田同相致報一也。

無所分別等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肇曰。若能齊尊卑一行報以平等悲而為施者。乃具足法施耳。生曰。用心如此非財之施也。乃所以具足法施會也。

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肇曰。三萬二千菩薩皆說不任之緣。文不備載之耳。

注維摩詰經卷第四

 

上篇:注維摩詰經

下篇:維摩義記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疏部目錄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序 吾祖智者著疏申經其文彌廣。而荊...

佛說盂蘭盆經疏

佛說盂蘭盆經疏上 充國沙門宗密述 始於溷沌。塞乎天地...

觀無量壽經義疏

無量壽經序 胡吉藏撰 夫法身虛玄非名相之形。淨剎妙遠...

金剛般若經疏

金剛般若經疏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略釋經題。法譬標名。...

【註音版】大乘四法經

大乘四法經...

天台四教儀

四教頌 七賢七位藏初機。通教位中一二齊。別信並圓五...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一卷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

普賢菩薩聖誕祝聖儀

一、香讚 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 弟子虔誠,熱在金爐...

佛說慢法經

佛說慢法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佛告阿難:「有人事佛以後...

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佛說金光王童子經

佛說金光王童子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

佛說大愛道般泥洹經

佛說大愛道般泥洹經 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聞如是:...

佛說一切法高王經

佛說一切法高王經(一名《一切法義王經》) 元魏婆羅門...

【佛教詞典】吉祥草

(植物)梵名姑奢,又作俱舒,矩尸,譯言上茆、茆草,...

【佛教詞典】新律家

(流派)對於舊律家而言。四分律五分律等為舊譯之律,...

普陀山的不可思議

說到普陀山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山上有前寺後寺,前寺...

如何面對適應新的工作環境

在當今時代,改換工作、生活環境已很常見。如何面對新...

至心精進,何願不得

【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法藏比...

看人面相,不如看人思想

在戰國時代有一個大思想家叫做荀子,他提出一個理論叫...

五濁惡世唯有靠淨土法門帶業往生

劫濁,劫是一個時間的概念,一切濁惡之法聚集的一個時...

對別人最深的傷害是語言

在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極其優秀,可是...

素餃子做法大全

22日冬至。俗話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信佛不依佛之教法,則佛性不能發揮出來

信佛不能依佛之教法去行,則仍不能將佛性發揮出來。 佛...

誤會是這樣產生的

早年在美國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對年輕人結婚,婚後生育...

淨土經論擷要

彌陀因地 《無量壽經》云:過去久遠劫前,有佛出世,名...

初學佛應怎樣修行

阿彌陀佛!初入佛門者,往往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以為能...

【佛學漫畫】黃檗禪師

黃檗禪師...

【視頻】《大方廣佛華嚴經》慧平法師念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慧平法師念誦

【視頻】早課(福嚴佛學院)

早課(福嚴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