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轉識論

陳代真諦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轉識論(從無相論出)

陳代真諦譯

識轉有二種。一轉為眾生。二轉為法。一切所緣不出此二。此二實無。但是識轉作二相貌也。次明能緣有三種。一果報識。即是阿梨耶識。二執識。即阿陀那識。三塵識。即是六識。果報識者為煩惱業所引故名果報。亦名本識。一切有為法種子所依止。亦名宅識。一切種子之所棲處。亦名藏識。一切種子隱伏之處。問此識何相何境。答相及境不可分別一體無異。問若爾云何知有。答由事故知有此識此識能生一切煩惱業果報事。譬如無明。當起此無明。相境可分別不若可分別非謂無明。若不可分別則應非有。而是有非無亦由有欲瞋等事知有無明。本識亦爾相境無差別。但由事故知其有也就此識中。具有八種異。謂依止處等。具如九識義品說。又與五種心法相應。一觸。二作意。三受。四思惟。五想。以根塵識三事和合生觸。心恆動行名為作意。受但是捨受。思惟籌量可行不可行。令心成邪成正。名為思惟。作意如馬行。思惟如騎者。馬但直行不能避就是非。由騎者故令其離非就是。思惟亦爾。能令作意離漫行也。此識及心法。但是自性無記。念念恆流如水流浪。本識如流五法如浪。乃至得羅漢果。此流浪法亦猶未滅。是名第一識。依緣此識有第二執識。此識以執著為體與四惑相應。一無明。二我見。三我慢。四我愛。此識名有覆無記。亦有五種心法相應名字同前。而前細此麁。此識及相應法。至羅漢位究竟滅盡。及入無心定亦皆滅盡。若見諦害煩惱識及心法。得出世道十六行。究竟滅盡。餘殘未盡但屬思惟。是名第二識。第三塵識者。識轉似塵。更成六種識轉似塵。已如前說。體通三性。與十種心法相應。及十善惡。並大小惑具三種受。十種心法者。觸等五種如前。但此為最麁也。後五者。一欲。二了。三念。四定。五慧。此中言了者。即舊所明解脫數也。十善者。一信。二羞。三慚。四無貪。五無瞋。六精進。七猗。八無放逸。九無逼惱。十捨。此十遍一切三界。心及無流心數名大地。此是自性善翻此十為自性惡。大惑有十種者。一欲。二瞋。三癡。四慢。五五見。十疑。小惑者。有二十四種。一忿恨。二結怨。三覆藏。四不捨惡。五嫉妬。六悋惜。七欺誑。八諂曲。九極醉。十逼惱。十一無羞。十二無慚。十三不猗。十四掉戲。十五不信。十六懈怠。十七放逸。十八忘念。十九散亂。二十不了。二十一憂悔。二十二睡眠。二十三覺。二十四觀。此小惑中有二種。一作意遍行。二不遍行。五識於第六意識及本識執識。於此三根中隨因緣。或時俱起。或次第起。以作意為因外塵為緣。故識得起。若先作意欲取色聲二塵。後則眼耳二識一時俱起。而得二塵。若作意欲至某處看色聽聲取香。後亦一時三識俱起得三塵。乃至一時具五識俱起亦爾。或前後次第而起唯起一識。但得一塵。皆隨因緣。是故不同也。如是七識。於阿梨耶識中盡相應起。如眾像影俱現鏡中。亦如眾浪同集一水。問此意識於何處不起。答離無想定及無想天。熟眠不夢醉悶絕心暫死。離此六處餘處恆有。如此識轉不離兩義。一能分別。二所分別。所分別既無。能分別亦無。無境可取識不得生。以是義故唯識義得成何者立唯識義。意本為遣境遣心。今境界既無唯識又泯。即是說唯識義成也。此即淨品煩惱及境界並皆無故。又說唯識義得成者。謂是一切法種子識。如此如此造作迴轉。或於自於他。互相隨逐。起種種分別及所分別。由此義故離識之外諸事不成。此即不淨品。但遣前境未無識故。

釋曰。謂是一切種子識者。是阿梨耶識。為諸法種子及所餘七識種子及所餘七識種子。並能生自類無量諸法故。通名一切法種子識也。如此如此者。由此等識能迴轉造作無量識法。或轉作根。或轉作塵。或轉作我。或轉作識。如此種種不同唯識所作。雲如此造作迴轉也。或於自於他互相隨逐者。於自則轉為五陰。或為色陰乃至識陰。於他則轉為怨親中人。種種不同。望自五陰故稱為他。如是自他互相轉作前後不同。故云互相隨逐也。種種所作並皆是識無別境界。起種種分別等者。一一識中皆具能所。能分別即是識。所分別即是境。能即依他性。所即分別性。故云起種種分別及所分別也由如此義。離識之外無別境。但唯有識義成。既未明遣識。惑亂未除。故名不淨品也。問遣境在識。乃可稱唯識義。既境識俱遣。何識可成答立唯識乃一往遣境。留心卒終為論。遣境為欲空心。是其正意。是故境識俱泯。是其義成。此境識俱泯即是實性。實性即是阿摩羅識。亦可卒終為論是摩羅識也。記曰。由二種宿業熏習及二種習氣。能為集諦。成立生死。二種宿業熏習者。即是諸業種子。一宿業熏習。二宿業熏習執。宿業熏習即是所分別。為分別性。宿業熏習執即是能分別。為依他性。所即為境能即為識。此二種業名相似集諦。能得五陰生。二種習氣者。即諸煩惱。一相習氣。二麁重習氣。相即煩惱體。是依他性。能攝前相貌。麁重即煩惱境。是分別性。境界麁顯故也。此二煩惱名真諦。能集令未來五陰由此似真兩種集諦。若宿業已盡更受別報。能安立生死。釋曰。二種宿業熏習者。一一種子備有兩義。所分別即是宿業熏習。能分別即是宿業熏習執。所即分別性。能作生起種子法門故。說此法門名為宿業熏習。有名而無體也。能即依他性。正是起業種子。名宿業熏習執。有體而不真實也。二種習氣亦爾。一一煩惱皆有兩義。所分別即麁重習氣作起煩惱法門。有名而無體。能分別正是煩惱體。亦有而不真實。是依他性。然此中所明分別依他。與三無性中名字不同。三無性中說分別名相類。依他性名麁重。以分別性當體有其相類能作煩惱法門。說名煩惱也。依他性正是煩惱體。能得生死報故名麁重。今此中為明分別性相類麁顯故名麁重。依他性能執前相類故名為相各自有意。若欲轉此中自三無性中名亦好也。記曰。如是如是分別。若分別如是如是類。此類類名分別性。此但唯有名。名所顯體實無。此所顯體實無。此分別者因他故起。立名依他性。此前後兩性未曾相離。即是實實性。若相離者唯識義不成。有境識異故。由不相離故唯識無境界。無境界故識亦成無。由境無識無故立唯識義。是乃成立。是故前性於後性不一不異。若定一異則有過失何耶。分別與依他定一者。分別性決定永無不為五法藏所攝。依他性亦應永無。若爾便無生死解脫善惡律戒法。此為不可。既不如此故。分別性與依他性不得定一。若定異者。則分別性便不能遣依他性。既由觀分別性是無所有。方見依他性亦無所有故。不得定異。又若分別性定異依他性者。分別性體應定是有。非謂永無。有可異無。何所論異。是故但說不一不異。不可定說一異也。如無常與有為法。亦不得定說一異。前無後無是無常義。五陰是有為法。若無常與有為法定一者。無常是無。一切諸法並皆是無。既不並無故不得定一。若定異者。觀無常時。不應通有為法。以其通故不得定異。此亦是不一不異也。如是一切諸法皆爾。如色等與瓶亦不一不異。若色與瓶定一。香等不成瓶。瓶則真實。若色定異瓶。見色不應通瓶。是故不定一異也。兩說亦爾。若不見分別性。則不見依他性。是故不一不異。然一切諸法但有三性。攝法皆盡。如來為眾生說諸法無性。亦有三種。三性如前說。前二是俗諦。後一是真諦真俗二諦攝一切法皆盡。三無性者。即不離前三性。分別性名無相性。無體相故。依他性名無生性。體及因果無所有。體似塵相。塵即分別性。分別既無體亦是無也。因亦無者。本由分別性為境。能發生識果。境界既無云何生果。如種子能生芽。種子既無芽從何出。是故無生也。真實性名無性性。無有性無無性。約人法故無有性。約二空故無無性。即是非有性非無性故。重稱無性性也。此三無性。是一切法真實。以其離有故名常。欲顯此三無性故。明唯識義也。若人修道智慧未住此唯識義者。二執隨眠所生眾惑不得滅離。根本不滅故。由此義故立一乘皆令學菩薩道。若謂但唯有識現前起此執者。若未離此執。不得入唯識中。若智者不更緣此境二不顯現。是時行者名入唯識。何以故。由修觀熟亂執盡。是名無所得非心非境。是智名出世無分別智。即是境智無差別。名如如智。亦名轉依。捨生死依但依如理故。麁重及執二俱盡故。麁重即分別性。執即依他性。二種俱盡也。是名無流界。是名不可思惟。是名真實善。是名常住果。是名出世樂。是名解脫身。於三身中即法身。釋曰。二執隨眠所生果。或不得滅離者。即是見思二執隨眠煩惱能作種子。生無量上心。或皆以本識為其根本。根本未滅支未盡。如勝鬘經說。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無邊四住地不斷不究竟也。若智者不更緣此境二不顯現故者。此境即此唯識境。唯識散亂由無境故識無。此識既無。能緣唯識之心亦無。故云二不顯現。此二但談二識所現前境。前境先已無故。是名識轉品究竟也。

轉識論


上篇:唯識三十論頌

下篇:唯識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佛說法滅盡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菩薩善戒經

菩薩善戒經卷第一 宋罽賓三藏求那跋摩譯 菩薩地序品第...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第一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大乘廣五蘊論

大乘廣五蘊論一卷 安慧菩薩造 大唐中天竺國三藏地婆訶...

攝大乘論本

攝大乘論本卷上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總...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上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

【註音版】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佛說無極寶三昧經

無極寶三昧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無明羅剎集

無明羅剎集卷上(或為一卷、或為二卷,今此三卷) 失譯...

【註音版】佛說慈氏菩薩誓願陀羅尼經

佛說慈氏菩薩誓願陀羅尼經...

皇明名僧輯略

明雲棲寺比丘袾宏輯 △楚石琦禪師 行 實 師諱梵琦,楚...

佛說文殊悔過經

佛說文殊悔過經 西晉月支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法句經

法句經卷上 尊者法救撰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無常品...

【佛教詞典】戒疤

修行菩薩道者為求受淨戒,於戒壇內至誠懺摩後,以香燃...

【佛教詞典】王專行放逸不守府庫

【王專行放逸不守府庫】 p0381 瑜伽六十一卷八頁云:雲...

60歲法師17年獻血累計8200毫升

8月8日上午,身著僧服的光孝寺首座釋戒成法師神清氣爽...

如何判斷修行有沒有進步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上說: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

把握當下

有一天,一位外道婆羅門來到舍衛國的只園精舍拜見佛陀...

世間的一百一十種苦

謂有一苦。依無差別流轉之苦。一切有情無不皆墮流轉苦...

廣化老和尚開示度鬼的方法

民國四十六年,我出家,出家前就聽說要捨出所有財物,...

隨業往生與隨念往生

從今生的角度來看,我們今生造了很多的業,到底什麼業...

地藏法門簡易修法

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

淺談彌勒淨土的信仰

彌勒菩薩是未來佛,經過七佛授記,為釋迦牟尼佛的輔佐...

素食是治療心臟病的良方

許多醫生以他汀類(statin)處方藥比如立普妥(Lipito...

慾望只要一打開,就很難收回來

富在知足 什麼是富?很多人都會認為有錢就是富。這個答...

刺激消費不如鼓勵耕讀傳家

現代的經濟學家很多觀點都是有問題的,凱恩斯說以消費...

念佛法門的專修與雜修

我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剛好是第十九願的印證,你看蕅益...

【視頻】《顯無邊佛土功德經》風柯月渚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風柯月渚

【視頻】《心經》王菲演唱

《心經》王菲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