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法身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法身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以微妙音作如是言:「諸佛如來有二種身,皆具河沙功德。何等為二?所謂化身、法身。

「而化身者,示從父母所生,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以智慧眼普觀眾生,智者瞻仰心生適悅,三業清淨,一一相好百福具足,如是莊嚴百千福聚,大丈夫相皆色蘊攝;又復具足十力、四無所畏、三不空法、三念住法、三不護法、四無量法,具大丈夫一一最勝那羅延力,如是略說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莊嚴功德,具足圓滿,是名化身。

「又復諸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有法身,不可思議、不可稱量,而無有人能廣宣說。假使緣覺及諸聲聞——舍利弗等,最上利根善解深法,大智明達了種種義——而亦不能廣大宣說法身功德。諸佛如來為三界師,是大悲者,為諸眾生作大利益,平等護念無所分別,住奢摩他、毘缽舍那,而復善解三調伏法,善度四難,具四神足,而於長夜行四攝法,離於五慾超五趣苦,具六分法圓滿六波羅蜜,開七覺花演八正道,善解九種三摩缽底,具十智力。以此智力,名聞十方,是故稱為第一義天。於時方處,晝三夜三常善觀察如是諸佛內功德法,無有能者而為廣說,是故我今略說此法。

「是法身者,純一無二、無漏、無為,應當修證諸有為法從無為生,如是真實,無淨、無染、無念、無依,離諸方便而與眾生作大依止,一切眾生所作行法無諸過失,是真善法離諸記念,於無邊三摩地門不動不搖而得解脫。以二種奢摩他、毘缽舍那,於欲離欲而得解脫,無明欲法以慧解脫,學無學法以念了知,以明解脫善達自性,而於諸法深能繫念,善以阿缽底而生阿缽底法,善以三摩缽底而生三摩缽底法,於一切法無求無證。離此二法,即無所緣,復無所修,而以盡智及無生智,畢竟成就三究竟法、三善根法、三方便門,離諸妄想得真實生。

「了三種慧,謂聞、思、修。離三雜染,謂煩惱、業、苦。有三種三摩地,謂空、無相、無願;復名三解脫門,即空、無相、無願解脫門。三種蘊法,謂戒、定、慧蘊。三種學法,謂戒、定、慧學。有三種修,謂戒修、定修、慧修,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有三種道,謂見道、修道、無學道。有三種根,謂未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有三種行法,謂聖行、天行、梵行。有三分別,謂蘊、處、界,了三法已獲大福聚,證得解脫寂靜涅槃,三不空念住。如來於諸眾生平等覆護,三種蘊法,有三補特伽羅,謂上、中、下。

「諸佛如來具三種大悲,謂無緣大悲、微妙大悲、為一切眾生大悲。有三種自在,謂身自在、世自在、法自在。有三不護法,謂諸如來身業清淨離不淨法、口業清淨離不淨法、意業清淨離不淨法。有三種劍,謂聞劍、思劍、修劍。有三種最上,謂定最上、慧最上、解脫最上。有三種界法,謂正斷、離欲、寂滅。復有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有三種無學明,謂過去宿命明、未來天眼明、現在漏盡明。有三種無為法,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有三種菩提,謂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有三種無學智,謂盡智、無生智、正見智。三寶、三歸、三最上智;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四信心法,四解脫句。

「有四種善法,謂第一義善,自性善、發起善、相應善。四種修法、四種智法、四聖諦法、四禪定、四輪藏。四法,四依止,謂親近善友,聽聞正法,繫念思惟,如理修行。

「復有四緣,謂因緣、等無間緣、增上緣、所緣緣。四加行位、謂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位。有四種道,謂方便道、無間道、解脫道、最勝道。四沙門果四種聖族,有四無量心,謂慈、悲、喜、捨。復有四生、四聖住、四記念、四威儀,有四出生門,謂出入寂靜正覺。復有四證位。有學五蘊,五解脫處,五度生法,五聖智想。有五三摩地分,謂正斷分、調伏分、離過分、離相分、離性分。復有五種最上分五現行,三摩缽底五蘊五界,復五取蘊。六功德法、六通六念。復六種法、五種離慾、六種修法、六見道位、六相續行、六證明想。七補特伽羅、七大丈夫行、七識住、七覺支、七無過失法、七三摩地受用法、七種妙法、七種界分、七善解處、七種修道。八正道分、八種補特伽羅、八種別解脫戒。復八解脫、八處、八智、八道、八戒、八會,及八種世法,如來相續真常精進清淨無所染著。

「復有九種過去三摩缽底,九信心法、九證得法、九名色滅、九眾生住、九種依法、九無漏地、九修道地。十種補特伽羅,謂四向四果第九緣覺,第十正等正覺。十大地善法、十種有學法、十如來力、十善業道、十惡業道、十種聖住、十如理作法。十一功德相好思念法、十一種起善解智具足法、十一種具足戒法。十二種出生言辭、十二處、十二緣、十二剎那會證得聖法。十三喜法、十三出生法、十三作業地。十四種化心。十五心見道。十六心正念。十七種相有學、十七樂欲相。十八界、十八不共法。十九分別地。二十二根。三十七菩提分法,謂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四十四智法。復七十七智法,百六十二道,是謂修地。

「如是等無量無邊相續真常之法,離諸煩惱,甚深廣大微妙難思,是大智者如實了知。而此佛法,乃是殑伽沙數正等正覺殊妙之法,是平等法,若有求證正等覺智,諸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外道尼乾子等,具正智者如實了知,復為眾生廣大宣說,如佛所化,令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悉皆證得寂靜無畏究竟涅槃。」

佛說法身經


上篇:本事經

下篇:佛說三品弟子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推薦】佛教文庫APP客戶端

可以觀看佛教文章和佛學視頻講座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註音版】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本事經

本事經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一法品第一之...

佛說堅固女經

佛說堅固女經 隋北印度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佛說長者子懊惱三處經

佛說長者子懊惱三處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六...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卷第一 西天譯...

佛說兜調經

佛說兜調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

佛說未曾有經

佛說未曾有經 後漢失譯人名出古舊錄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

佛說觀彌勒菩薩下生經...

佛說千佛因緣經

佛說千佛因緣經佛說千佛因緣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觀心釋

已申如實不空義 如如演說不取著 攝彼名句及文身 融...

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佛說五母子經

五母子經 吳月氏國居士支謙譯 昔者有阿羅漢在山中奉行...

【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佛教詞典】大圓覺寺

位於韓國京城慶幸坊之古寺。創建於朝鮮世祖九年(1464...

【佛教詞典】戒子

即受戒之弟子。又稱戒弟、戒徒。蓋於授戒會中,為避免...

金剛經持驗錄:神護誦經人化解宿怨

一、神護誦經人 柴注,宋朝青州人,任官壽春郡司理,曾...

對逆境的反應和處理方式

快樂的人與憂鬱的人唯一不同的地方在於對逆境的反應和...

今生如果沒有往生,那來生就更難了

我們再看看第二段, 丙二:教主結嘆甚難。 前面是六方...

善良不僅是美德,而且是護身符

人世間最寶貴的是什麼?法國作家雨果說得好:善良。中...

靈隱寺臘八粥的熬製秘方,在家也能做

準備食材 主料:糯米150g、粳米50g、蜜棗10粒、白蕓豆...

梁啟超談治學與做人

諸君!問諸君:為什麼進學校?我想人人都會眾口一詞的...

有五根,何等為五

一時,佛住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心的容量

古時候,一位老和尚有個老是愛抱怨的弟子,老和尚決定...

人生的境界,有四個觀點

現在這個社會,壽終正寢也辦不到了;當然,最好是無疾...

皈依與出家有什麼區別

鳳凰網: 謝謝宗舜法師剛才對佛教給我們的解釋。社會...

沒有一番靜氣,人生就過得很忐忑

靜,是一種至味。至味才雋永、綿長。 就跟我們吃素一樣...

出家的真正意義

當今時代,一提到出家,許多人都抱著否定的態度,這是...

【視頻】普門頌(演甫居士)

普門頌(演甫居士)

【視頻】晚課(福鼎平興寺)

晚課(福鼎平興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