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雜阿毗曇心論卷第十一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十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擇品下

問知法識法明法此云何。答。

 知者一切法  識明亦復然
 知及意識明  彼各隨事說

彼苦智知苦。乃至道智知道。無漏智分段緣故善等智者亦知苦。乃至虛空數非數滅。普緣一切法故。識者亦識一切法。彼眼識識色。乃至身識識觸。攝受自相故。意識識眼色眼識。如是一切普緣故。明者亦明一切法隨其事。彼苦忍苦智明苦。乃至道忍道智明道。分段緣故。善有漏慧亦明。苦乃至虛空非數滅。問劫云何過。答。

 刀兵病饑饉  說名中劫過
 除地餘三種  說名大劫過

刀兵病饑饉說名中劫過者。三種中劫過。謂刀兵病疫饑饉。刀兵劫者。謂乃至人壽十歲時。貪麁惡境界。行諸邪法各住害心。手執草木皆成刀劍。更相殺害。如是經七日。刀兵中劫過。疾疫劫者。亦壽十歲時。多諸疾病。無有醫師方藥瞻病。薄福德故。遇病輒死。如是經七月七日。疾疫中劫過。饑饉劫者。亦壽十歲時。飢渴增上體極羸劣。普天亢旱種殖不收數米而食。煎煮人骨以飲其汁。如是經七年七月七日。饑饉中劫過。如是說者。若於今世一日一夜持不殺戒。終不生彼刀兵劫中。一呵黎勒果施僧福田。終不生彼疾疫劫中。若以一食施僧福田。終不生彼饑饉劫中。此閻浮提惡劫互起。餘方則少有相似。如此間刀兵劫起。彼唯瞋恚增上。如此間疾疫劫起。彼唯羸劣少力。如此間饑饉劫起。彼唯增飢渴。問云何大劫過。答除地餘三種。是名大劫過。三大種說大劫過。謂火水風非地種。何以故。不利故。利者壞大劫。復次地種壞劫者。壞劫應至第四禪。而未曾至第四禪。問何故壞劫不至第四禪。答淨居天故。彼無上地生。即彼般涅槃故。亦不下生。下地非數滅故。若彼住經壞劫者亦不然。增上福力生彼處故。內擾亂非分故。若彼地內有擾亂者。則外有災患。彼初禪內有覺觀。火擾亂故外為火災所燒。第二禪內有喜。水擾亂故外為水災所漂。第三禪內有出入息。風擾亂故外為風災所壞。問第四禪未曾有擾亂者何得不常。答剎那無常所壞故。如是說者。第四禪地不定相續。隨彼天生宮殿俱起。若天命終彼亦俱沒。問何等劫盡最初。答。

 七火次第過  然後一水災
 七七火七水  復七火後風

七火次第起者。謂最初火劫起。如是說言。若火劫將起。爾時人壽八萬歲地獄命終者不復還生。當知劫盡。乃至地獄無有一眾生住。是名地獄劫盡。如地獄劫盡。畜生餓鬼亦如是。若畜生於人有用者與人俱盡。是時閻浮提唯有一人。無有教者能入初禪。從初禪起已舉聲唱言。離生喜樂甚為快樂。如是音聲展轉相告遍閻浮提。諸餘眾生亦無師教悉入初禪。乃至閻浮提無一眾生住。是名閻浮提劫盡。唯除欝單曰。欲界一切善趣亦復如是。欝單曰命終無得禪者。離欲非分故。又於彼時初禪一眾生無有教者而入第二禪。從禪起已舉聲唱言。定生喜樂甚為快樂。如是音聲遍至梵天。餘諸眾生亦復如是。乃至初禪無一眾生住。是名眾生世劫盡。是時世界久遠虛空。乃至七日出。問曰。從何處出。答有說。劫成時由乾陀山後有七日輪住從彼而出。有說。一日分為七分。復有說。一日七倍熱。復有說。從無間地獄火出。如是說者。眾生業力故。增上果器世界起。彼業盡如是擾亂生。乃至梵天燒然如是。七火次第過然後一水災者。七火災過已然後一水災。乃至壞第二禪。問水從何處起。答有說。從第三禪際雨熱灰水。復有說。水輪湧出。擾亂起如前說。七七火七水者。七火災次第過然後一水災。如是七七火災一七水災。復七火後風者。復七火災過然後一風災。水災風災從火災次第起。此則善說。是遍淨天六十四劫壽也。水災所漂乃至第二禪風災所壞。乃至第三禪百億四天下一時俱壞。十九中劫世間空。一中劫器世界壞。一中劫器世界成。十九中劫漸次第住。若處最初空是處最後住。若處最後空是處最前住。問云何心亂。答。

 錯亂本業報  恐怖及傷害
 若彼解支節  聖說水火風

錯亂本業報怖畏及傷害者。四因緣心亂。謂四大錯亂本業報。恐怖及傷害身。四大錯亂者。飲食不適故四大錯亂。四大錯亂故令彼心亂。本業報者。本造心亂業報已熟。問何者是。答好傳衰禍令他愁苦。或復罵言。汝癡狂心亂。驅迫眾生令墮嶮處。焚燒山澤強與人酒。或以妄想倒說佛語。如是比業得心亂果。恐怖者。見非人形來驚畏。恐怖故彼心則亂傷害身者。為非人所打故。彼以不淨污大眾會處及佛僧塔故彼處非人瞋。即打故彼則心亂。此說凡夫人。聖人無本業行報心亂。若先種定報業者。先受報已然後超昇離生。若種不定報業者若超勝離生彼業則滅。心亂者在欲界。彼地獄不心亂。常亂故。畜生餓鬼及人則心亂。除欝單曰。欲界天亦有心亂。問何等聖人心亂。答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唯佛心不亂。聲不壞。發不白。面不皺。不漸般涅槃。

世尊擾亂業久已滅盡。行妙行故。亂者意識非五識心。不分別故。有漏心亂非無漏。真實行故。是故若說心狂亂是散亂耶。作四句。初句謂狂者善有漏心不隱沒無記心。第二句謂自相住者穢污心。第三句謂狂者穢污心。第四句謂自相住善心及不隱沒無記心。問何等大能解支節耶。答若能解支節聖說水火風。三大能解支節非地大。不利故。火大解支節者。謂命終時火大增遍燒筋。燒筋已節節解。節節解已不久命終。水大解支節者。謂節節解時先令筋爛。筋爛已餘如前說。風大解支節者。令筋碎。筋碎已餘如前說。支節解已不過日夜命終。四大錯亂故。地獄無解支節。支節常解故。業報故不死。畜生餓鬼及三方解支節。除欝單曰。無罪業故。天亦如是。凡夫聖人解支節。唯除佛。罪報者解支節。佛無罪報故。已說解支節。退今當說。

 退法有三種  得未得習行
 或一人一退  未得退說二
 謂彼習行退  三聖俱亦然

退法有三種。得退未得退習行退。得退者。所得功德遇退因緣則退。未得退者。應得功德放逸故不得。習行退者。已得功德。有因緣故不得習行。問何等人何事退。答或一人一退。若得退者是鈍根聲聞非利根。利根者三昧力故是故說。或云何知有得退。答以說二種阿羅漢故。謂退法不退法。若言道退果不退者不然。何以故。斷得與道合故。得者道諦攝。是故道退非斷者不然。若言離煩惱種云何生者。應說如初無漏心無前因而生。彼亦如是。復次有自分因分故。從無際生死煩惱自分因分生。言煩惱於三處起非說者不然。何以故。為起煩惱具滿故說眾生起。煩惱具有三因緣。謂因力境界力方便力。彼欲愛使未斷未知是因力(斷者無礙知者解脫)。欲愛纏所著法是境界力。彼不正思惟是方便力。是彼說意。若從彼說不正思惟者。前不正思惟非分則不起。若有前不正思惟此則無窮。又復善無記心至竟不生(若不正思惟相續無窮則餘念不得生也)。若不生者解脫亦非分。燒諸煩惱不應還生。如火燒木為灰至竟為灰不復為木。如是阿羅漢以智火燒煩惱薪不應復為煩惱。彼不應如是。何以故。譬不合故。云何如燒薪有灰。若如是阿羅漢煩惱有餘如灰耶。若有餘者非阿羅漢。有煩惱故。若無者不如上譬。然非彼聖道如火燒薪。但聖道起斷煩惱得解脫得作證。彼若離聖道亦捨解脫得系得還起。如諸退相違經說。當知說不時解脫故。未得退說二者。若彼未得退者。謂聲聞辟支佛非佛。住一切最勝根故。聲聞者不得佛辟支佛勝根。辟支佛不得佛勝根。是故有未得退。略說一切眾生若修行皆應得聖慧眼。若不修行入名色者是為未得退。問云何知有未得退。答信佛說故。如世尊說。諸天及世人退於智慧者。染著於名色。不見聖諦故。謂彼習行退三聖俱亦然者。若習行退者。謂聲聞辟支佛如來。三聖悉有。以中間諸因緣故。所得功德不能常現在前。問云何知有習行退。答說心心法退故。如世尊說。於此四種心心法得現法安樂住。我說彼一一退。如修多羅廣說。又復說。不動意解脫身作證成就游者彼不退。以是故知世尊亦有習行退。是故說。世尊多游未至。非根本地。何以故。近欲界故。雖不動意解脫有習行退。然彼成就得修故。彼一切現在時。得常隨轉。彼心心法者現在修。謂不現在前者名為退。習行退最多者謂世尊。何以故。功德無邊故。如轉輪聖王廣受境界。又說。攝他故名不動。自攝故名心心法。世尊多攝他少自攝。如是世尊大悲大捨。問何處不退。答。

 諸天則不退  果退終不死
 亦不造彼業  住果所不為

諸天則不退者。諸天不退。以利根天得果故。利根者則不退。若鈍根人得果然後生天亦不退。無生故。聖人無生不退。此前已說。退具非分故。世尊說五退具。多事業等。五退法彼天則無。是故不退。以天不退故。當知退者必人中。以退具可得故。果退終不死者。果退者終不死。要還得果。何以故。下地生非數滅故。非數滅法終不更現在前。不生法故。以果所攝道決定及決定究竟故。以果道蘇息處故。彼人得蘇息。又果處善自護故。以果處具三因緣及五因緣故。前已說。彼三果退非須陀洹果。見道斷煩惱非對治事故。見道斷煩惱依我處轉。而無有我。修道斷煩惱是對事。修道斷煩惱淨處轉。彼有淨想不淨想。彼思惟諸行不淨。得離欲淨思惟。於見不淨退。無有法我我所思惟。於非我見退。復次須陀洹果方便廣前施戒修等向解脫。如是比。又須陀洹果見道得故無有見道退。速道故。利故。非想非非想處對治故。若阿羅漢果退至須陀洹果。當知退三果。彼對治煩惱得成就故。亦不造諸業如彼住於果者。若得果人所不為。彼退果人亦不作。何以故。得不作律儀故。聖道已滅惡行故。如曾服藥。復次希望具足故。彼人希望滅果。對治惡行故。問齊何當言菩薩。答。

 若修諸相好  方便起彼業
 從是轉增進  說名為菩薩

若有眾生。以一食施。起決定心。發無畏言。我當作佛。能起相報增長彼業。齊是名菩薩。以能從此作相似相續業故。若不如是但有空名。菩薩雖有初起不退心。是則菩提決定非趣(趣應言到與趣同名)決定。謂造相報業已。是則俱決定。是故齊相報業為名。以彼離四因緣故。謂離惡趣。離非男。離卑姓。離不具根。得一因緣。謂生性識宿命。以生識宿命故聞即受持。眷屬信受離眾生過。度三阿僧祇劫。於百劫中種相報業。除釋迦牟尼。釋迦牟尼菩薩精進故。除九劫餘九十一劫。有說。二三阿僧祇非劫阿僧祇。謂劫阿僧祇。生阿僧祇。善行阿僧祇。問相報業為何等性。答身業口業增上意業。又是思慧性非聞慧。以劣故。非修慧。欲界不定故。閻浮提種非餘方。男子非女人。佛出世非不出世。見佛非不見佛。緣造業非緣餘。有說。一思願種三十二相業。後種種業滿。又復說。一定心一行一緣。眾多思願現在前。有願足下安平住果。有願乃至肉髻。彼一一相百福眷屬。福量者。有說。一轉輪聖王福。是名一福量。又復說。一帝釋福。有說。劫成時一切眾生業增上器世界生。是名福量。有說。除近佛地菩薩。諸餘眾生福樂自在業。是名一福量。佛無學法是菩提。謂盡智無生智。薩埵求此智故名菩提。薩埵得此菩提覺一切法故名為佛。雖相報業後得轉輪聖王。而聖王相者當知是餘業報。問幾種薩婆多。答。

 一種異分別  或有說相異
 或說分分異  或復說異異

此四種薩婆多。一種異分別者。彼說諸法隨世轉時。分異非事異。如乳變為酪捨味力饒益不捨色。如金銀器破已更作餘器捨形不捨色。法從未來至現在亦如是。當知此是轉變薩婆多。相異者。過去法與過去相合。不離未來現在相。如人著一色非不著餘。彼亦如是。此說有過。若過去諸法不離未來現在相者。竟何所成。亦成合義。若爾者則世亂。如人著一色於一色愛著亦行亦成就於餘成就而不行。是故彼說世亂。譬亦相違。分分異者。說諸法隨世轉時。分分異非事異。此則不亂建立世。何以故。業別故。謂法未作業說未來。作業說現在。作業已說過去。彼異者彼說諸法隨世轉時。前後相待非事異亦非分異。如一女人亦名女亦名母。前後相待故。謂觀女則知母。觀母則知女。此最亂建立世。彼說過去世一剎那有三世。說言觀前起相名未來。觀後起相名現在。問諸師說諦無間等各各異。薩婆多及婆蹉部說次第諦無間等。曇無得等說一無間等。何者為實。答今當以五支如實說(五支者一曰宗二曰因三曰譬四曰合五曰結六曰義如下偈說)。

 次第無間等  智諦異相故
 見瓶不見衣  是故彼亦然

修行者先苦無間等。後乃至道。問何故。答智諦異相故。苦集滅道智各異相行別故。若行是苦智。此行非餘智。若不爾者無四智建立。諦亦異相。彼逼迫是苦相。生起是集相。寂滅是滅相。出離是道相。非不異智異相諦一無間等。譬如見瓶時不見衣。以瓶衣異相故。以異相故見瓶不見衣見衣不見瓶。彼亦如是。於異相諦見苦時不見餘。如是一切。是故次第無間等說一無間等者。彼說於諦一無間等。何以故。信聖賢故。如世尊說。比丘於苦無疑。集亦無疑。滅道亦如是。如燈俱作四事。熱器燒炷油盡破闇。如是一智知苦乃至修道。是故一無間等。彼說智諦異相者不然。一相故。一切慧一智相於一切法境界作無我行。如世尊說。一切法無我。智慧者能見。彼厭於苦時是即道清淨。諦相亦如是說。瓶衣異相者此亦不然。何以故。自相無間等非分故。共相境界無間等非自相。謂色等五陰壞相(壞相即無常相)。共境界智一無間等。若異者則自生過次第無間者言。汝言賢聖說者。此則密語。此說有餘義。如世尊說。若苦無疑於一切無疑。為彼疑行故說。若彼苦無間等生。彼疑至竟不行。非數滅故。為除有餘說故世尊說。給孤獨修多羅如是說言。長者於四聖諦次第無間等。如是廣說。所說如燈者。燈有多性多業過。我不取燈事。若分別時燈捨自名。前已說。彼明色入攝力能破闇。彼熱觸入攝能作餘事。若不爾者壞決定義。慧不如是。若言同者則有過。若言一相者此亦不然。行別故。無常行智異。苦空無我等行智亦各異如是比。若不爾者無解脫門。不壞行是解脫門(雜觀名為壞三脫異觀故不壞)。如汝說緣一切法作無我行。以頓觀一切法故。此則不定思惟分定思惟行各別諦緣。是故不應說彼厭於苦時是即道清淨。不可以厭行緣於滅道。滅道是可樂事故。一切緣者不通一切。相違故。以無我行不即行。此無我行故。自性不自觀故。亦無二決定性。亦不觀相應共一行一緣故。亦不觀共有共。一果一決定故。又說。一切行無常者亦非無常行。作滅無間等。滅者常故。當知彼行遠以向真諦故說。如所說觀此眾生長夜成就身口意惡行。言此眾生即是地獄及餘惡趣。實非此人即是地獄。以向地獄故說。彼亦如是。又復是空無間等者則非無願無相。彼一切法境界非分故。莫言有過。是故一切法無我行是不定思惟。定思惟者有漏緣。若不爾者解脫門減。若言自相無間等非分者不然。何以故。以觀故。是自相共相。謂逼迫相是苦相。觀三諦故是自相。觀陰故是共相。如是一切當知。皆以觀故說自相共相。言不爾者不然。何以故。以不壞觀故。前已說。前說中陰後當說今當說。問為有中陰為無。答。

 當知有中陰  世尊之所說
 譬如村間道  彼則有俱過

此說有中陰。何以故。世尊所說故。如世尊說。七士夫趣有中般涅槃。若無中陰者則無中般涅槃。若言有中夭從彼般涅槃者不然。天趣中不說故。世尊修多羅說。四天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不說有中夭。餘亦有過。若說生般涅槃。復有名生天耶。如是一切。阿那含亦應如是說過。是故彼是妄想說。若言壽命中間般涅槃者不然。除欝單曰及後邊菩薩。多有眾生不盡壽而死。此皆是中般涅槃耶。是故此皆有過。問此云何。答譬如村間道。如從一村至一村。如是死陰生陰。從死陰趣生陰亦如是。如阿濕波羅延經說。若彼處來。如是廣說。若無中陰者則無去來。是故應有中陰。若言為除有餘說修多羅故。世尊說修多羅及偈言。五無間罪作已。次第生無間地獄中。又復為梵志說偈言。少為老病漂到於閻王所。梵志無住處亦無有資糧。是故無中陰者此不然。何以故。業趣無間故說修多羅及偈。謂作無間業已必先受無間報。然後受餘業報。亦必生地獄趣中。非餘趣。如汝所解。世尊說修多羅五無間業作已次第生地獄中。為要五無間生地獄中。為二三四耶。為更餘罪生地獄中耶。當知此經及偈意。

若言如影者。如月極遠影現水中。非彼月來至水中。如是死陰生陰如影。眾生生何用中陰為者。此亦不然。何以故。彼則有俱過。月及水俱。死陰生陰不俱。是故有過。眼識足下身識譬亦如是。若先取生陰而捨死陰。如折樓蟲者不然。何以故。趣不別及二識合過故。是故說有中陰。如所說四種薩婆多。問為有一切有為無。答。

 當知一切有  非有一切相
 一切無一切  無有他相法

此有是薩婆多所立。一切者。謂十二入。彼諸入有自相非餘。一切相所作別故。作業別前已說。一切無一切者。謂學法中有學法無無學法。無學法中有無學法亦無學法。如空中亦無有跡。如是比。問此說有云何無有。答無有他相法。如眼相是眼入。無餘入相。相別故。以是故說一切法不雜。

 一切世悉有  不違其所應
 牟尼之所說  聲聞僧無佛

有三世薩婆多。此薩婆多所立。問何故。答現在世者觀過去未來故施設。若無過去未來者則無現在世。現在世無者亦無有為法。是故有三世。莫言有咎。若言久遠是過去當有是未來非是有唯有現在者此不然。何以故。有業報故。世尊說有業有報。非是業報俱現在。若業現在當知報在未來。若報現在當知業已過去。若言俗數說者。亦說作者不可得。若言俗數說有業有報者此亦不然。世尊亦說作者不可得。此亦俗數說耶。神口所說第一義空修多羅。而汝妄想說此有故彼有。如是比。當知如汝說久遠是過去當有是未來非是有唯現在是有者。莫作是說。我亦能說現在者於既往是未來。於當有是過去。此非智者說。如所說若無信等五根。我說是凡夫輩。若學人纏所纏信等五根不現在前道與煩惱不俱故。是故應知有過去未來。若異者聖人應是凡夫。若言得隨生此亦不然。無法得非分故。依處非分故。聲聞僧無佛者。聲聞僧不攝佛。何以故。三寶不減故。若世尊聲聞所攝。應有三寶非三佛。無別體故。歸依及不壞淨念等亦如是。莫言有過。是故聲聞僧不攝佛。如世尊修多羅說。憍曇彌。施僧亦是供養我。當知是說比丘僧聖僧福田僧。世尊者彼三僧所攝。破煩惱故。聖故。第一義福田故。非聲聞僧自覺故。

 設令廣章句  群生大恐怖
 無勝甚深相  我今但略說

若廣說者眾生怖畏。是故我今不廣說。章句深達。阿毘曇明淨智慧所解。諸論音聲妙義於此略說。

 古昔諸大師  演說無量義
 我今隨所解  分別說少分

我今於尊者法勝所說中。以少智慧思量譔集造立章句。將以申述助宣遺法。非欲憍慢求名稱故。如彼所說。若生諸煩惱是聖說。有漏滅道亦生煩惱。而非有漏增。煩惱非分故。無漏緣煩惱滅而不增。前已說。是故我說增也。無漏緣軟中上不增者不然。依增故。

 決定知此論  章句微妙義
 於彼智慧眾  勇勐無所畏

於此論章句義味。能決定知善分別說者。於諸智慧眾中心無怯畏。善解法相故。

 我今增益論  其心無所貪
 為令智者樂  疾得寂滅樂

經本至略義說。深廣難可受持。如虛空論難可了知。前已說。是故增益論本。隨順修多羅義。令易了知。以知義故煩惱則斷。

雜阿毘曇心論品第十一

已說擇品。今當略說諸論。令智者欣樂。

 離律不律儀  而得於律儀
 不因彼致勝  能決定者說

答有。謂無色界沒生色界時。無色界凡夫名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色界善惡律儀非分故。從彼命終生色界時得善律儀。色界律儀與心俱故。非勝進。無色界界勝故。

 頗得沙門果  賢聖離諸過
 得有為善法  不名為修習

答有。謂果所攝聖道滅已。然後退。不增進根還得。彼先過去果所攝道先滅故非修。現在因非分故。離諸過者非世俗故。有為者非無為故。善者非不善無記故。

 道未興起時  遠離諸過咎
 解脫時離惡  能決定者說

答有。謂修行者住金剛三昧。除初盡智諸餘無學法。是未起時不向故。解脫時者。一切無學道頓解脫初盡智生時。是生時是解脫時。離諸過惡者。非有漏故。

 頗光音纏起  是彼定相應
 清淨初禪退  而得於退法

答有。謂阿羅漢第二禪纏退時。盡智所得。初禪退與盡智合故。有退熏修。初禪與第四禪合故。阿那含亦爾。言淨者明所退。非無學故。

 頗於見諦道  得彼諸善法
 彼法是有緣  聖智不見緣

答有。謂與苦比智俱。欲界等智苦無間等邊修亦不見彼智緣。以彼緣欲界。而苦比智不緣欲界故。集滅無間等邊亦如是。道比忍得緣三諦智而不觀彼諦。住異境界故。如住學法得無學法得無學法非學法。如是從法智品至比智品。比智品復至法智品。

 頗果有漏慧  無漏慧所斷
 彼果所因起  謂不離欲慧

答有。謂聖人離欲界欲。未離初禪欲。欲界初禪果化心離欲。欲界愛盡故。初禪慧未離欲。彼愛未盡故。一切化心亦如是。隨其義除自地果。

 頗住無礙道  而得於諸滅
 此相違煩惱  非彼無漏見

答有。謂凡夫人修神通時。無礙道斷神通相違煩惱而得諸滅。非無漏見相違。何以故。聖人離欲時。法忍現在前。得忍相違煩惱滅故。

 頗諸煩惱滅  離欲者獲得
 不斷於煩惱  而得無垢盡

答有。謂上地命終生梵天時。得欲界煩惱滅。而不斷彼煩惱。先已斷故。餘一切地亦如是。

 頗無垢淨地  未曾得而得
 非離欲非退  不依於見道

答有。謂初禪離欲。依初禪及眷屬超昇離生。道比智生成就三地阿那含果。從彼定起入第二禪。得第二禪無漏。得彼無漏時。非離欲。先離欲故。非退。勝進故。非見道。見道究竟故。當知上地及增益諸根亦如是。

 頗護未曾得  而得於寂滅
 不捨彼不得  若能知者說

答有。謂除苦法忍眷屬得。餘無漏道得。彼初無漏捨。一切凡夫性不得。餘不捨。先已捨故。

 若成就八忍  亦成就七智
 此諸無漏見  不見何無漏

答有。謂此人住道比忍。成就一切見道慧。見一切滅一切道。唯除道比忍眷屬。彼忍不見自性不自觀故。無二性故。亦不見相應一行一緣故。不見共有一果一決定故。

 頗法未曾得  有漏邊境界
 唯有不動者  彼能擊善法

答有。謂無相無相於無窮生死未曾得。而得空聖道故說有漏緣。非數滅故說邊境界。餘非分故說唯不動。空聖道故說擊善法。

 已起無漏慧  於彼未起者
 前生非後因  若能知者說

答有。謂前增非後軟因。彼果相似及增故。

 頗離六地欲  聖亦成彼果
 不成無漏禪  若能知者說

答有。謂空處離欲依禪未至超昇離生。苦法忍生道比智未生。以八十九沙門果故。故言成彼果。以苦法智是苦法忍依果及功用果。見苦所斷煩惱盡是解脫果及功用果。而不成無漏禪。未得故。

 頗諸無漏法  而為界所攝
 能生彼法者  不入彼界中

答有。謂無漏戒彼界所攝。非漏所攝。戒者四大所造。彼果故。四大者觸界所攝。身識境界故。

 頗一大種滅  於禪地不起
 二大種在前  若能知者說

答有。謂聖人生欲界無漏初禪。次第有漏初禪現在前。一種四大滅。謂欲界四大以無漏隨轉。若於彼生現在前。即彼地四大造故。二種四大現在前者。謂欲界及初禪地四大(道共戒名無漏隨轉若於彼欲界生即彼欲界四大造故此四大與無漏俱起滅也)。

 頗法因三道  是三種自性
 謂三種一地  亦復在三地

答有。謂無學慧。以彼見道修道無學道為因。盡智無生智無學等見是自性。軟中上分別故說三種。無學地所攝故說一地。有覺有觀等分別故在三地。

 頗有有漏受  二成一不成
 二根二種成  是說為身證

答有。謂身證人依初禪初禪眷屬及第二禪增進根。上地不現在前成就苦根有漏樂根。此人先得第三禪地無漏樂。以轉根故捨復未更得。以依下地增進根故。不修上地學道。如得學果一憂根不成就。離欲故。喜根捨根各有二種。謂有漏無漏。是悉成就。以禪未至中間攝捨根。是故得捨根。初禪二禪攝喜根。是故得喜根。

 九地煩惱滅  而得於諸禪
 不得無色定  或復得當說

答有。謂阿羅漢能得禪定非無色。諸禪亦得亦現在前。無色者成就而不行。

 一法眾多性  或一三有無
 彼是無學法  因力所長養

答有。謂無知根。建立一根故說言一。九根和合故說眾多性。以眾多性故說非一。一無學地故說一地。覺觀分別故說三地。有者謂有名。無者無別事。無學得故說無學法。三因成故說因長養。

 頗法是有分  與彼餘有分
 相似生住壞  若能知者說

答有。謂色入是餘有分。彼相與入俱生住滅。共一果故。色入者不作業故說餘有分。彼相者法入攝故。是有分。

 頗諸相應法  或說餘有分
 或復說有分  若能知者說

答有。謂未來不生法意入。是餘有分。不作業故。餘心法是有分。法入攝故。

 頗二阿那含  共生於一地
 第一法或成  俱得一地果

答有。謂一阿那含依第二禪超昇離生。第二阿那含依第三禪。彼命終俱生第三禪。彼依二禪超昇離生者。增進禪故。捨世間第一法即依第三禪者。成就不捨。上諸地亦如是。得一地果者。謂無覺無觀禪。

 頗有不動法  俱受於一有
 一成就九地  善有漏一無

答有。謂一生欲界一生初禪。生欲界者。九地有漏法成就。生初禪者。八地。除欲界地。增捨俱受一有故說一有。有漏者。以無漏生上成就下故說有漏。

 頗住一剎那  得捨三脫門
 或復捨於二  一捨還復得

答有。謂生無色界當得阿羅漢住金剛三昧。得無學三昧門。捨學三脫門。捨滅受想定及非想非非想處。捨一切退分。得一切勝分(一念中亦捨亦得故言一念滅受想定及非想得斷知言捨二捨退得勝故捨一得一也)。

 頗成沙門果  成就聖非聖
 而不得斷知  若能知者說

答有。謂無間等苦智生集智未生。爾時於八十九沙門果分成就。於四沙門果不成就。亦不得斷知。

 度彼無勝海  少力所不任
 今我隨所能  宣說甚深義
 世間貧窮人  彼可卒令富
 無智則不然  要須大方便
 世間寶易得  慧寶甚難獲
 是故應勤學  漸入甚深智
 正解涅槃路  邪惑生死徑
 慧能滅癡闇  如日除幽冥
 為求解脫故  當勤修智慧

薩婆多比丘。莊嚴阿毘曇偈。願令一切眾生。智慧漸增疾得解脫。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十一

 

上篇:雜阿毗曇心論

下篇:阿毗曇甘露味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月光菩薩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與大苾芻眾,而...

佛說法滅盡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孤絕山也)過去諸...

【註音版】楞嚴經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印光大師校印本)...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大雲無想經

大雲無想經卷九 盲今已□□□□□□□□□□□□□□...

最上乘論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若其不護淨者。一切行無由...

佛說海八德經

佛說海八德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

能顯中邊慧日論

能顯中邊慧日論第一 淄州大雲寺苾芻慧沼撰  十力五眼...

佛說時非時經

佛說時非時經 天竺三藏若羅嚴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

佛說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

佛說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

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 如是...

佛說稻芉經

佛說稻芉經 闕譯附東普錄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

【佛教詞典】交承

(雜語)新舊之人交代也。承為相承之義。見象器箋九。...

【佛教詞典】同羯磨後悔戒制意

亦名:同法賞人後悔戒制意、同法後悔戒制意 戒本疏·九...

佛經原文查不到的就能予以否定嗎

問: 淨土宗學人常見這麼一句話,《大集經》云:末法...

以寬容姿態看待不公平

一位著名的作家,出身極其窮苦,他的成功乃從艱苦卓絕...

為什麼要恭敬尊重並不持戒的出家人

問:為什麼我們要恭敬、尊重所有的出家僧人呢?含(受...

羅漢托空缽

在過去久遠前,有兩兄弟。他們都是窮人。哥哥心想:生...

這些牛都是過去在寺院住過的出家人

有人覺得:我們這裡規矩太嚴,動不動就打香板,這樣打...

志公禪師勸世歌

南來北往走西東。看得浮生總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

造惡與造善之間的不同反應

有一個人當小偷,過了不久。他看上去賊頭賊眼、賊腳賊...

持名念佛是徑中之徑

昨天有同學說到學和修,善導大師曾經說過,三藏十二部...

佛教與人生

諸位!今天講題是佛教與人生。先講佛教,然後再講人生...

長相的莊嚴與否,跟善惡業力有直接相關

請看第三各得真金色身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

學佛的三個階段

簡單來說,佛法分為人天乘、解脫乘、菩薩乘。人天乘就...

克服憂慮和疑慮的最好方法

我常常告訴我的弟子和學生們要有現在觀,觀我們現在所...

【視頻】暮時課誦

暮時課誦

【視頻】《怡山發願文》廣行法師教念

《怡山發願文》廣行法師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