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雜阿毗曇心論卷第九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九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譯

雜品第九

 已分別諸法  一一定相續
 於上眾雜義  是今當略說

已分別諸法一一定相續者。已說諸法展轉相續種種品類。於上眾雜義(謂決定應相續說者已說竟即此義上眾雜義於此品說)。是今當略說。

 有緣亦相應  有行及有依
 心及諸心法  是同一義說

此是諸心心法。名差別有彼緣故說有緣。於境界轉故時依行緣事俱轉故說相應。有行者是慧。智品已說。彼於緣作行故說有行。依他轉故說有依。

 從緣生亦因  有因亦有為
 說處及與道  有果應當知

此是諸有為法名差別。彼彼緣和合等生故說從緣生。生餘法故說因。由因力故說有因。因緣等作故說有為。能生說故名說處。過去未來現在道所攝故說道。彼有果故說有果。

 有罪亦隱沒  穢污下賤黑
 善有為說習  亦復說名修

有罪亦隱沒穢污下賤黑者。此是不善及隱沒無記諸名差別。與罪俱故說有罪。是可惡厭義煩惱上煩惱所覆故說隱沒。是漏所覆義煩惱垢所污故說穢污。極鄙故說下賤。闇冥故說黑。黑者有二種。穢污黑及不可意黑。此說穢污黑。不說不可意黑。以不可意黑亦有不善報黑故。善有為說習亦復說名修者。此是善有為法諸名差別。彼善法所攝及愛果故說善。增長功德故說習及修。此說得修及習修(親近是習義種義是修義現在名習未來名修)。故說善有為。對治修斷修者。一切有漏法亦說修。問何等為心不相應行。答。

 無想二正受  亦眾生種類
 句味與名身  命根與法得

無想者。彼無想眾生受生心心法滅。有說。無想正受果。有說。名第四禪眷屬果。有說。乃至有心是有心果。無心是無心果。問為前心多為後心多。答有說。後心多前心。樂欲速入無想。如是說者此不定。或前多或後多。若以此威儀入無想正定。即以此威儀入無想住。從彼起已謗涅槃乘。後報業生欲界。彼報業盡不起餘業故。二正受者。無想正受滅盡正受。無想正受者。遍淨愛盡上愛未盡。先作出離想。思惟心心法滅。從欲界起非餘。此根利故。凡夫起非聖人。無有聖人於有作出有想。方便得非離欲不退轉。問無想正受無想何差別。答無想正受是因。無想是果。此善彼無記。此有報彼是報。此有行彼無行。滅盡正受者。離無所有處欲先止息想思惟心心法滅。問此正受云何。答心心法滅相續中間心不相應行隨流四大諸根住。是說滅盡正受。餘如定品說。種類者。眾生身諸根支節事業飲食相似。彼種類有六種。所謂界種類趣種類生種類處所種類自身種類性種類。界種類者。欲界眾生欲界眾生種類。色無色界亦如是。趣種類者。於一趣生一趣種類。生種類者。受一生一生種類。處所種類者。生無擇獄無擇獄種類。乃至第一有亦如是。自身種類者。同生一界一趣一生(一生者四生中一)。而有種種自身如眾鳥。如是比。性種類者。所稟性同是性種類。若六種類相似者。是名種類。句者。集諸名味究竟顯義。味身者是字身(味者是字胡音中有味聲謂是字之模法非今形色字也)。名者名諸法。以名顯義。如名男女。命者壽。謂得陰界入不壞。問命行壽行何差別。答有說。無差別。有說。宿業果名壽。修果名命。問世尊何故捨第五分壽。答善究竟佛事故。餘事聲聞究竟故。復次住四聖種故。有及眾具盡無餘故。得者得諸法。得成就同一義。後當廣說。

 謂彼凡夫性  及諸法四相
 非色不相應  說是有為行

凡夫性者。謂不得聖法。四相者。謂生住老無常。行品已說。非色者。此諸法非色性。四種及造色非分故。不相應者。無緣故。說是有為行者。他為故。為他故。問此諸行幾善幾不善幾無記。答。

 二善五種三  當知七無記
 二在於色中  一在無色地

二善者。無想正受滅盡正受。是善修性故。五種三者。得生住老無常善中善不善中不善無記中無記。生等與法一果故。得者非不自分故。當知七無記者。無想種類句味名命根凡夫性。問此諸法幾欲界系幾色界系幾無色界系。答二在於色中。謂無想天無想正受色界系。無想天第四禪果故。無想正受第四禪攝故。一在無色地者。滅盡正受無色界系。第一有攝故。

 二界說有三  餘在於三界
 有漏無漏五  餘則盡有漏

二界說有三者。句味名身在欲色界。非無色界。語非分故。餘在於三界者。種類得命根凡夫性諸得相在三界。普遍故。問幾有漏幾無漏。答有漏無漏五。謂四有為相在無漏法中則無漏。有漏法中則有漏。與法一果故。得者若得有為亦如是。若得數滅或有漏或無漏。共凡夫故。若得非數滅是有漏。無記故。即以此義說系不系。餘則盡有漏者。無想天無想正受滅盡正受眾生種類命根句味。名凡夫性。一向有漏。有攝故。問離聖法名凡夫性。云何捨云何斷。答。

 初無漏心中  當知捨不得
 凡夫流諸界  離欲時滅盡

初無漏心中當知捨不得者。聖人初無漏心生時捨凡夫性。初無漏心謂苦法忍相應。彼生時捨凡夫性。若言起已捨者。彼住苦法忍時。應非聖人。不捨凡夫故。是故說生時。是故佛說二法生時究竟其事。內事謂苦法忍眷屬。外事謂諸光明。凡夫流諸界者。凡夫流諸界時。若此地命終即捨此地。若生彼地即得彼地。不隱沒無記故。非究竟捨。不得聖法故。離欲時滅盡者。若離此地欲若凡夫及聖人。爾時斷此地凡夫性。不隱沒無記故。問三無為有何相。答。

 煩惱斷離系  是名為數滅
 無諸障閡相  是說為虛空

煩惱斷離系是名為數滅者。以智慧斷身見等煩惱及眷屬。得於此得離系。此諸離系名數滅(謂藥病種數相對也)有說。唯一滅事無自分故有眾多得。若此得滅得證即此涅槃。是故涅槃不共。毘婆沙說。於此係事即此離系事。若異者見苦所斷結種斷。餘煩惱亦應斷。作證一事故。若爾者後諸對治則應無用。但未究竟故。是故事各別無自分因故說無自分。此無自分因亦不與他苦法忍及眷屬雖無自分因而與他自分因。彼品非分故說非品。煩惱滅故說涅槃。無邊說故言非說。勝一切法故說最勝。智果故說智。不動故說無生。在解脫道邊故說邊。出一切法故說出。離無常等過故說妙。無諸障閡相是說為虛空者。謂不障閡種種色。以有來去等故說虛空。譬喻者說虛空非色亦非非色。言虛空者。隨順世間故說。有說。非無虛空容有故。若無虛空者。不應容有。容有故是故有虛空事。

 依於諸緣法  有依及境界
 不具則不生  此滅非是明

一切有為法依緣及境界力生。羸劣故。彼非分則不生。如眼識依眼色明空及彼憶念和合故生。一一不具則不生。餘識現在前時念念頃餘眼滅餘眼生。眾緣不具故眼識不得生。若眼識應依彼眼生者則不生。依等已滅故至竟不生。以先無方便而滅故說非數滅。如眼識一切識身亦如是。又無漏者隨信行道進得。隨法行道非數滅。一切道亦如是。隨其義盡當知。問若此勝進道得何故非道果攝。答為餘事故。斷煩惱故。勤方便不為非數滅故。是故非道果攝。問一切有為法說因誰為誰因。答。

 前因相似增  或俱依倚生
 二因及一緣  一向已生說

前因相似增者。前法為後相似法因及增因。非軟因。謂修法時。若住若增非減。或俱依倚生者。謂相應因及共有因。二因及一緣一向已生說者。謂自分因已生說。非未生。前者後因。未生者無前後故。一切遍因亦如是。次第緣亦已生說。因緣義行品已說。問報當言眾生數非眾生數耶。答。

 報謂眾生數  有為解脫果
 有緣說俱行  謂於他相轉

報謂眾生數者。報說眾生數。不共故。不以他眼見。亦不成就。餘報義亦如是。衣食等眾具當知是功用果增上果。非眾生數。以共故。問果云何。答。

 有為解脫果  一切有為法
 說果有因生  故及數緣滅

亦說道果。果義業品已說。問心心法云何於緣轉。答有緣說俱行。若有緣法俱於緣中轉。辦一事故。問於何緣轉。答謂於他相轉。心心法緣他法非自性。何以故。無二決定不自行故。亦不緣相應一行一緣故。亦不緣共有同一果故。此義擇品當廣說。問心心法為有方處為無方處。答。

 普因無方處  生時心解脫
 煩惱在道心  乃至滅時捨

普因無方處者。心心法普因生。謂因二眼生一識。耳鼻識亦如是。若有方處所者。應於一眼中轉。若然者應一眼見色。不應俱見。此義界品已說。若言二識俱生者不然。何以故。第二次第緣非分故。一識住二眼見色者不然。無分故。若一識住二眼中者。應有分生。若住左眼者非右眼。方處別故。此則非說。無色無分故。若復一識住二眼者。彼二眼間身根中亦應生。若爾者眼識即身識。若中間不生者。應斷作二分。非一前已說。無二識俱生故。問何世心解脫。答生時心解脫。道生時是煩惱滅時。是故道生時心解脫。如坻塘漏近水先出。彼亦如是。又說。一切未來心解脫非獨生時。但以初解脫故說生時。問道生時斷煩惱為不。答煩惱在道心。乃至滅時捨。道滅時滅。煩惱事究竟故。生時是未來。云何未來道能究竟事。是故說無閡道滅時斷煩惱。問有愛有幾種。答。

 有愛有五種  無有唯一相
 愛事餘煩惱  滅盡是三界

有愛有五種者。有愛貪於有有五種。謂見苦集滅道修道斷。以五行種有貪故。無有唯一相者。無有愛謂見斷。已於自報斷生樂著。是修道斷。何以故。見貪見道斷。此貪隨報。無常起報者修道斷。不隱沒無記故。報無常亦如是。與報同一果故非見道斷。貪緣修道斷。非一切遍故。此無有愛。須陀洹斯陀含不斷而不行。斷見所長養故。如悔疑所長養。須陀洹斯陀含亦不行。問世尊說三界。斷界無慾界滅界。此云何。答愛事餘煩惱滅盡是三界。彼愛盡是無慾界。事盡是滅界。餘煩惱盡是。斷界。取近對治故。論者如是說。世尊修多羅說。一切行盡名斷界。無慾界滅界亦如是問十二法欲界善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色界三除不善。無色界三亦如是及學無學。此十二法幾穢污心中得幾善心中得幾無記心中得。答。

 若得九種法  當知穢污心
 善心得六種  無記即無記

若得九種法當知穢污心者。界及地來還時。欲色界得七心(上界沒還生色界時得欲界化無記心及色界三心)。及欲界善。善根續時得退時。得三界穢污及學心。餘不得者。謂無色界善不隱沒無記及無學。雖無色界善少有退得。謂退分。但此中說悉不成就而得。此則通說。非一人一心中得九法。善心得六種者。善心中得六心。欲界不隱沒無記。色界善不隱沒無記。無色界善及學無學亦通說。非一時得。無記即無記者。不隱沒無記即得無記非餘。羸劣故。問道品十法幾根性幾非根性。答。

 道品有六法  當知是根性
 諸法若相應  是說為他性

道品有六法當知是根性者。信等五根及喜覺支。當知是根性。得根相故。餘者非根性。問相應者為自性為他性。答諸法若相應是說為他性。諸法他性相應。非自性。無有一性二剎那俱起故。前與後不合故。自性不自為故。此義行品已廣說。問於何解脫。答。

 緣中得解脫  大仙之所說
 亦有斷而縛  見道及修道

緣中得解脫大仙之所說者。當知緣中得解脫。不能於相應解脫。一剎那故。心與煩惱俱生故。眾生於緣中愚。即彼起不愚煩惱解脫。問斷即解脫耶。答若解脫即是斷。亦有斷而縛。有少斷非解脫。謂苦智生。集智未生。見苦所斷煩惱斷。見集所斷一切遍使縛。彼緣未斷故。及修道一品斷。餘八品縛乃至八品斷。第九品縛一使故。彼八品先斷後解脫。第九品即斷。即解脫。餘一切亦如是。問見諦云何得不壞淨。答。

 二解於三諦  四由見正道
 而得不壞淨  修習於二世

二解於三諦四由見正道而得不壞淨者。苦集滅無間等得法不壞淨及聖戒。道無間等得四不壞淨。此義擇品當廣說。問何等世修。答修習於二世。現在者習修現在前故。未來者得修不現前故。得隨續故。過去非修。現在因非分故。問何等法隨心俱轉。答。

 一切諸心法  說與心俱轉
 亦此心諸相  餘相及所作

一切諸心法說與心俱轉者。一切心法與心俱轉。與心同一果故。亦此心諸相者。此心生等相亦與心俱轉。亦與心同一果故。餘相者。此心法相亦與心俱轉。及所作者。作名無作戒由心故。亦與心俱轉。亦與心同一果故。問斷法云何。答。

 斷法謂有漏  知者亦無垢
 滅未來說遠  餘則說於近

斷法謂有漏者。有過故。如衣有垢則浣非無垢。彼亦如是。問知法云何。答知者亦無垢。若有漏無漏法一切說知隨其事。何以故。除無知故。問遠法云何。答滅未來說遠。過去未來法說遠。遠現在識故。此說時遠。四遠義行品已說。餘則說於近者。現在說近。與識身俱故。無為說近。不系方處故。隨彼彼方得滅。由道故。非數滅。離勤求故。世義界品已廣說。問定法云何。答。

 所謂無間業  及諸無漏道
 慧說名為定  見處謂有漏

所謂無間業及諸無漏道慧說名為定者。無間業說邪定。定趣地獄故。無漏行說正定。定趣解脫果故。餘者不定。問世尊於菩提樹下於一切眾生建立三聚。為建立眾生分齊耶。為建立法分齊耶。若眾生分齊者。云何說不得眾生邊而眾生無邊。若法分齊者。聲聞亦應建立。云何說如來不共耶。答有說。眾生分齊總相非自相。謂說四生。除此更無眾生。問若然者聲聞亦應建立。如來聲聞何差別。答有差別。如來自力建立。聲聞從佛聞。此則差別。又說。如來建立眾生分齊。聲聞緣覺建立法分齊。世尊建立三聚眾生已。今猶安樂眾生大悲故。晝夜三時以佛眼觀察眾生。問見處云何。答見處謂有漏。一切有漏法是見處所穢污見俱。若法穢污見緣使及相應使。彼說見處。又說。緣自界見力故。有漏法得見處名。非餘緣使。非分故。如是好者謂前說。問若眾生成就根。彼成就幾根。答。

 說有十九根  謂成就極多
 極少成就八  曉了根所說

說有十九根謂成就極多者。聖人極多成就十九根。謂未離欲具諸根。若住見道除已知無知根及一形。若住修道除未知無知根及一形。凡夫不斷善根具諸根及二形。除三無漏根。極少成就八曉了根所說者。極少成就八根謂餘(謂身根漸死餘有少分也)身根善根斷漸命終生無擇地獄大山所迫。唯有身根命根意根及五受根。若生無色界凡夫。意命捨信等五根問有幾種觸。答。

 增語(以多名故說增語)及有對  明無明處中
 所謂得果者  是則雙道事

增語及有對明無明處中者。增語者。若意識身相應觸。緣一切法故說增語。又緣多名故說增語。雖第五觸亦緣多名。彼五識初得名故無過。若五識身相應觸。依有對根故說有對。無漏者說明。觸明相應故。穢污者說無明。觸無明生故。不穢污有漏者說非明非無明。觸俱不相應故。此五觸隨順不隨順相應依分別故說十六種。隨順不隨順建立者。謂愛恚相應觸相應分別故說苦樂不苦不樂觸。依分別故說眼耳鼻舌身意觸。問得果者為無閡道為解脫道。答所謂得果者是則雙道事。雙道俱得果。無礙道及解脫道。無礙道斷煩惱。得解脫道得解脫證。又說無礙道得果。解脫道護彼所作事令不失故。如是說。問世尊說厭已離欲。云何厭云何離欲。答。

 若智在苦因  及忍說為厭
 能離貪慾故  說四為離欲

若智在苦因及忍說為厭者。緣苦集智及忍說厭。緣可厭事故。苦集諦惡行煩惱所依故。說為厭事。能離貪慾故說四為離欲者。若忍及智於四諦轉盡說為離欲。壞貪慾故。雖離一切煩惱。但貪慾是諸煩惱足。是故說離欲。彼憎不樂背惡。此厭之差別。離欲滅解脫斷盡。此離欲之差別。問阿羅漢住何心般涅槃。答。

 羅漢住報生  及與威儀心
 隨順心滅故  趣向般涅槃

阿羅漢住報生及威儀心而般涅槃。何以故。隨順心滅故。善心堅住於心滅不隨順。無記心羸劣。羸劣故於心滅隨順。復次少過故善心依果報。果門過生故。無記唯有依果門無報果門。復次背諸趣故。若向諸趣者彼必善心勤現在前。莫令我生惡趣中。是故彼背一切趣故住常性心。有時彼身份中善心空如斷善根。不善心亦空如離欲界欲。復次漸離生死故。謂於欲界離欲離不善心第一有離欲離染污心。無記心現在前離善心。命終心現在前離無記心。尊者說曰(此達摩多羅以古昔達摩多羅為尊者)。勤相續者善心。彼命終時不隨轉也。有說。欲令下地有不苦不樂報者。彼說欲界。乃至第四禪報生及威儀心般涅槃。無色界唯報生非威儀。色非分故。有欲令下地無不苦不樂報者。彼說欲界。乃至第三禪唯住威儀心般涅槃。餘如上說。問幾種有。答。

 生有及壞有  本有亦復中
 當知二剎那  一染三有二

生有及壞有本有亦復中者。生有者謂生分。五陰與生俱故名生有。相續心俱生義。壞有者死邊。五陰與死俱故名死有。沒心俱起義。本有者。除生分死分五陰。彼中間有。本業所種久住故故名本有。中有者。死已乃至未得餘生有。於其中間向受生有。五陰趣所不攝。於二中間起故名中有。問此諸有幾剎那幾久住。答當知二剎那。死有及生有。各剎那頃。不久住故。以此義當知本有中有久住。問幾染污幾不染污。答一染三有二。生有一向染污。以染污心故生相續非不染污。彼欲界凡夫三十六使。一一使令生相續。聖人修道斷四使。一一亦如是。色界凡夫三十一使。一一使令生相續。聖人三使。無色界亦如是。使令生相續非纏垢。餘有染污不染污。問修行者幾時極為業所障礙。答。

 若離欲界欲  越度第一有
 及與起忍法  極為業障礙

於此三時修行者。業極作障礙。謂聖人離欲界欲時。彼欲界業極作障礙。義言汝若離欲。我於何處受報。以聖人離欲界欲不受欲界生死永得蘇息故。以不退果命終故。謂取阿羅漢果時。彼受後生報。業極作障礙。義言汝度第一有無復生處。我於何處受報。謂住頂法起忍時。彼受惡趣報。業極作障礙。以起忍法永離惡趣故。餘如前說。問事有幾種。答。

 當知有五種  自性及與因
 繫縛若攝受  一切境界事

五種事。所謂自性事。因事。系事。攝受事。境界事。自性事者。若法自己性以事名說。如所說若得事是成就彼事。因事者。如所說云何有事法。答言有因。系事者。如所說若此事愛結系。即彼事瞋恚系耶。彼五種法以事(五種法是五行也)。名說攝受事者(如受取之受也)。如所說田事家事。如是比。境界事者。如所說一切法智所知隨其事。若法彼法緣以事名說。復有異五種事。

 說陰即為事  界入事亦然
 及與世剎那  是名五種事

若說陰即以陰為事。非餘種。如是乃至說剎那即以剎那為事。非餘種。如是略說。同實異名盡當知。問如業品說五種果云何。唯此果復有餘耶。答有欲令更有四果。

 育多婆提說  安立及方便
 亦說和合修  是名為四果

安立果者。如水住風輪。水輪是風輪安立果。如是一切。方便果者。謂從不淨觀方便。乃至起盡智無生智。彼盡智無生智是不淨觀方便果。如是一切方便(此是以因求果趣向方便也)盡當知。和合果者。謂眼色明念和合眼識生。如是法和合生法。此法是和合果。修果者。謂色界道欲界化化及作欲界語。彼化及語是色界修道果。如是一切。問神足幾種(胡言栗地或言神足或言如意足或言自在或言富滿皆義出耳悉不全得本名)。答。

 運身及意解  意念自在通
 意念唯如來  當知二則共

三種自在。運身自在。意解自在。意念自在。運身自在者。舉身陵虛猶若鳥飛。意解自在者。遠作近解。屈申臂頃至色究竟。意念自在者。如眼識至色頃隨意即至。此意念自在者唯佛非餘。一切智所知到彼岸故。當知二則共者。運身自在及意解自在。如來緣覺聲聞共。是禪果故。問一切阿那含入色無色界不。一切信解脫得見到不。一切退法者必退不。答。

 入色無色界  亦復增益根
 及與賢聖退  生中間定無

聖人還受生者。如前所說。餘因緣定無(還受生者定不至上二界亦不增進根亦復不退)。還受生者。謂欲界得果還生欲界者。厭於處胎見有之過。不入色無色界。以壽長故也。久修聖道故。不能增進根。如下親友不能捨離。彼亦如是。生中間修習聖道故不退。問何時佛出世。何時轉輪聖王出世。何時辟支佛出世。答。

 劫減佛興世  增時轉輪王
 二時辟支佛  如是應當知

劫減時佛興於世。順解脫師故。佛是解脫師。為捨生死出世說法。增時眾生向生死見轉勝樂故。若爾時佛出世者則為空出。以眾生不能捨生死極著樂故。減時眾生背生死見。煩惱惡行極增上故能捨生死。是故乃至百歲眾生時佛乃出世。非減也。若減者爾時眾生非法貪不正貪。謂樂生天悉行邪法。勤利煩惱非善法器故。轉輪聖王多於增時出於世間。能以十善建立眾生。是故減時不出。以彼眾生向惡行故。是故增時易化。時淳故。初減時轉輪聖王亦出。於世猶淳故。辟支佛二時出世。作自事故。問得為有得得為無。若得復有得者。此得復應有餘得。云何非無窮。若無得得者。得云何成就。答。

 若彼諸法生  二得共俱起
 二得俱生者  當知有得得

若諸法生。即彼法二得。俱生得及得得。彼得力故成就法及得得。得力故成就得以得及得得故。俱一心中展轉相得。是故非無窮。彼色陰行陰一得。餘陰亦如是(初得能得一陰及小得)。有為無為一得(初得能得無為及小得)。欲界善戒惡戒。若過去者三世得。若現在者現在未來得。若未來者即未來得。欲界善及穢污四陰。色界善五陰及穢污四陰。無色界善及穢污四陰。無漏五陰。變化心共生四陰。三世三世得隨其類得。威儀四陰。多以世斷及剎那斷得。若彼善修者三世得。工巧亦如是。無記色及報生四陰。以世斷及剎那斷得。過去過去未來未來現在現在。問苦法忍有幾得。乃至道比忍有幾得。答。

 諸得有十五  得於苦法忍
 其餘見增道  當知一一減

諸得有十五得於苦法忍者。苦法忍有十五得。以見道十五心故。一切心彼得生一得。與彼忍俱生。十四後生。其餘見增道當知一一減者。見道名見增。惠增上故。餘見道漸度一一心中得轉減。苦法智十四得一俱生十三後生。無前生未曾得故(苦法智俱生得今始起故無前生故十四餘無前生故漸少)。苦比忍十三得一俱生十二後生。苦比智十二得一俱生十一後生。乃至道比忍一得俱生無後生者。見道究竟故。無前生未曾得忍故(既無後起又無前生故唯一也)。問解脫得何地攝。答。

 若於彼地中  斷及壞對治
 即攝解脫得  法智比智品

若於彼地中斷及壞對治即攝解脫得者。有說。若彼地斷對治。彼解脫得。即彼地攝。由斷對治故。如是說者。謂欲界見道修道斷解脫得禪未來攝。初禪地未來初禪及中間攝第二禪四地攝。即前三地及第二禪。第三禪五地攝。即前四地及第三禪。第四禪見道修道斷及無色見道斷六地攝。即前五地及第四禪。空處修道斷七地攝。即前六地及空處識處。修道斷八地攝。即前七地及識處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修道斷解脫得九地攝。未來中間根本四禪及三無色。又有說者。若彼地攝斷對治及壞對治。此說欲色界見道修道斷無色界見道斷解脫得六地攝。無色界修道斷如前說。法智比智品者。又復有說。若地法智品。欲界見道修道斷解脫得即彼地攝。若地比智品。色無色界見道修道斷解脫得即彼地攝。此說欲界解脫得六地攝色無色界解脫得九地攝。問若道俱起得。彼得是俱起道因不(唯除所作因餘通問)。答。

 與道俱起得  俱起而非因
 道亦非彼因  後起或有無

與道俱起得俱起而非因者(俱起道與得既非共因又無餘因故相與無因也)。道俱起得彼非道因。不一果故。不一果則無共因義。道亦非彼因者。得俱起道亦非得因。亦不一果故。問後起得云何。答後起或有無。前起道於後起得或有因或無因。與後相似增道得相似增解脫得因。非軟道得軟道解脫得因(此是自然因故不為中上因非上下因)。謂苦法忍一得俱生。彼得非忍因。忍亦非得因。苦法智三得俱生。二道得一解脫得。苦法智非彼諸得因。彼諸得亦非苦法智因。彼苦法忍三得因。苦比忍四得俱生。三道得一解脫得。苦比忍非彼諸得因。彼諸得亦非忍因。苦法智三得因。非苦法忍得因。以忍劣故(比忍比智及解脫得)。苦比智六得俱生。四道得二解脫得。苦比智非彼諸得因。彼諸得亦非智因。苦比忍三得因非三得因。謂法智品中得乃至道比忍二十二得俱生十五道得七解脫得。道比忍非彼諸得因。彼諸得亦非忍因。道法智三得因(法智自於未來得解脫得及比忍得作自然因下諸得劣故非因)。非餘因。問空空何行何自性何緣何地攝耶。答。

 空行有垢住  是說為空空
 說無學境界  在於十一地

空行生已空空後起。空行觀五盛陰空。彼空空起於彼空思惟空。如人燒死尸時執杖轉側然後燒杖。彼亦如是。有垢者。謂有漏義。擊聖道故。空空擊聖道。不以聖道擊聖道。以無漏厭行不緣無漏故。住者。三昧自性。空空者。於空行空義。無學境界者。以無學為緣義。謂無學空行是彼緣。又說。緣空行俱生五陰。十一地者。有漏故。普境界空。空空十一地。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問云何無願無願。答。

 行於無常行  是無願無願
 俱在於不動  欲界餘如前

行於無常行是無願無願者。無常行相應無願。觀五盛陰無常。於彼後起無願無願。思惟無願無常。若苦行者則為顛倒。聖道非苦性故。亦非因等行與聖道相違故(以無願無願與聖道相違故不作因等行)。若作因等行者。應順聖道。然彼擊聖道。以違聖道故亦不道等行。以道等行樂道故。俱在於不動者。謂前說空空及無願無願。此二是不動法阿羅漢能現在前三昧。有勢力故。離煩惱故。見到者雖利根得自在三昧。然未離煩惱故。時解脫雖離煩惱。不得自在三昧。鈍根故。不時解脫者得自在三昧。利根故。離三界欲故。是故能現在前非餘。欲界者。欲界現在前多從說力起故非餘。除欝單曰餘三方。餘如前者。餘事如空空說。

 謂無相無相  彼行於寂止
 行於無記滅  餘則如前說

謂無相無相彼行於寂止者。無相者。於數滅觀寂止。於彼後起無相無相行。義言汝非數滅亦寂止。問彼何緣。答行於無記滅非數滅。是彼緣是無記。亦不起非數滅。不起如前說。以是義故不說滅行。以有二種滅。謂非數滅無常滅。若言滅行者。不知何等滅。亦非妙出行。以無記非妙非出故。非三相所成故。止餘如前說者。餘如空空說。又彼三昧。利根者盡智生時得後方便現在前。佛不方便辟支佛少方便聲聞或中或上。空空無願無願法智比智苦智後現在前。無相無相法智比智滅智後現在前。若欲界三昧禪未來所攝聖道後起。若非想非非想地無所有處聖道後起。餘者自地次第。問超越三昧云何正受。答。

 超越三摩提  上下至第三
 及不念思惟  於緣超亦然

超越三摩提上下至第三者。謂超越三昧正受時。有漏初禪次第。有漏第二禪現在前。如是次第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然後次第還至初禪。於此諸地善修習已起無漏初禪。次第乃至無所有處。又復次第還至初禪。又此地善修習已。復起有漏初禪正受。從初禪起超入有漏第三禪。第三禪起已入空處。空處起已入無所有處。逆超亦如是。此地善修習已。然後起無漏超正受。是名超越方便。然後能有漏初禪起。次第入無漏第三禪正受。無漏第三禪次第有漏空處。有漏空處次第無漏無所有處。逆超亦如是。是名超越正受成就也。相遠故不超第四正受也。三方不時解脫能起非餘。何以故。離煩惱故。自在三昧勢力故。如前說。及不念思惟於緣起亦然者。若不穢污而斷境界者。彼因不憶念思惟(境界有間名為斷或有染心而緣斷境界故舉不染以別之因不念思惟者率爾能緣超至三也)。亦至第三。謂初禪緣欲界。次第上緣初禪二禪而正受(此中明境界超而也文言唯次第將先後超如上三昧中故舉始以明終耳)。緣初禪次第下緣欲界。次第上緣第二第三禪也。初禪緣二禪。次第下緣欲界及初禪。上緣第三第四禪如是。一切地盡當知。無色不緣下。前已說。雖苦法智次第苦比忍生乃至緣第一有。此不斷境界故(相接不斷故雖遠非超也)。淨背捨次第雖緣自地心起。或緣上地。但彼染污。問佛語當言善為無記耶。答。

 佛語善無記  如彼初心轉
 究竟亦復然  無記或清淨

佛語善無記者。若調伏處方便而說是善。如說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永滅。如是比。若彼不方便說是無記。如問阿難何故園中高聲大聲。如是比。如彼初心轉究竟亦復然。無記或清淨者。世尊以善心發語。即以善心究竟。無記心發語。或無記心究竟。或善心究竟。無有善心發語無記心究竟。說時轉增不減故。問聲聞云何。答。

 聲聞則不定  究竟及與轉
 說時不退減  唯是佛世尊

聲聞則不定究竟及與轉者。聲聞善心發語或善心究竟或無記心究竟。無記心發語或善心究竟或無記心究竟。問何故世尊善心發語善心究竟。聲聞善心發語無記心究竟耶。答說時不退減唯是佛世尊。唯佛世尊說時不退。聲聞者舍利弗等說時猶退。問幾入可燒幾入能燒。答。

 諸入中有四  可燒亦能燒
 可稱亦能稱  斷能斷無惑

諸入中有四可燒亦能燒者。色香味觸可燒亦能燒。不相離故。有說。此四入可燒不相離故。更有一入能燒。謂火大得燒相故。可稱亦能稱者。即前說四入可稱亦能稱不相離故。有說。四入能稱一種可稱得重相故。斷能斷無惑者。即前說四入可斷亦能斷。此中無惑說。問地地界何差別。答。

 地謂色形處  堅相說地界
 餘二亦二種  風即風或異

地謂色形處者。色形處是地。色入所攝眼識識此世聞名。地界說堅相者。堅相是地界。觸入攝身識識。此則第一義。餘二亦二種者。水及火亦二種。色形處是水。濕潤是水界。色形處是火。熅熱是火界。餘如前說。風即風或異者。有說。風即風種。以非世間立名故。有說。此亦世間立名。有塵風無塵風。如是比。問善根有幾種。答。

 福分說一種  及與解脫分
 於福決定分  第四離諸漏

福分說一種者。若欲界聞思慧勝進施戒等俱生。得轉輪王帝釋及餘欲界大力自在身報。及色無色界勝進善根能得有果者。是名福分。及與解脫分者。解脫分亦是欲界聞思施戒等俱生。背諸有向解脫。殖此諸善根者。中間雖斷善根猶名逆流。何以故。必得涅槃故。是故如是說。寧為調達。不為外道欝頭藍子。調達雖造三逆斷諸善根滅善種子入無間地獄(阿毘至阿者無毘至者擇也間也以因無善種子故果名無種餘二義如舊)。地獄罪畢。於四萬歲壽人中。得辟支佛。證諸根勐利。勝舍利弗等。欝頭藍子雖離八地生第一有。於彼報盡命終。來生於法林中。作著翅飛狸。殘害一切水陸眾生。死墮無間地獄。世尊不記得解脫時種解脫種者有如是相處聽法坐。若聞法時悲泣流淚身毛為竪。見生死過涅槃善利。敬信正法及說法者。於福決定分者。觀察真諦暖等善根。於諦決定故。於諦滿足故。順向聖道故。名決定分。彼賢聖品已說。第四離諸漏者。無漏善根。謂學無學彼前已說。問云何於惡趣得非數滅。答。

 當知佈施等  能轉於惡趣
 必定與忍俱  施等同或異

當知佈施等能轉於惡趣者。或有施不墮惡道。或戒或聞或思或暖或頂。若見生死過涅槃善利故。背生死向涅槃而行佈施。如此施者能轉惡道。餘善根亦如是。佈施能轉惡道而非頂。若謂不爾者不能。何以故。背生死故。或有未得決定善根而能極厭生死非得決定善根者。復次施與惡趣煩惱業極相違非頂。是故無過。問若諸善根不必定離惡趣者。何者必定。答必定與忍俱。頓捨惡道必在於忍。忍與一切惡趣煩惱業相違故。捨忍者。惡趣煩惱業尚不起。況不捨。施等同或異者。從施乃至頂。或時離惡趣。或不離。以非一切施能違惡趣煩惱業故。餘善根亦如是。已說轉惡趣因緣。謂意識不共今當說(意識有六事不與五識共)。

 離欲及退時  受生亦命終
 斷善及相續  當知是意識

此六事說住意識。思惟故。普緣故。世尊雖說眼見色耳聞聲身覺觸退。彼亦牽意識現在前故退。問住何等受命終及生。答。

 謂一切眾生  悉住於捨受
 命終及受生  以不捷疾故

謂一切眾生悉住於捨受命終及受生者。一切眾生住不苦不樂受命終及受生。問何故。答以不捷疾故。一切分中生分死分不明瞭不覺悟故。於諸受中不苦不樂受最不捷疾不明瞭故。是故一切眾生住不苦不樂受命終及受生。問若然者不苦不樂受應無無漏聖道捷疾故。答非不苦不樂受無無漏聖道力。能令利故。如水在辛則辛在苦則苦。甜酢醎澹亦如是。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九

 

上篇:雜阿毗曇心論

下篇:阿毗曇甘露味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入阿毗達磨論

入阿毘達磨論卷上 塞建陀羅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發智論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師玄奘...

阿毗曇五法行經

阿毘曇五法行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苦法黠可苦法黠...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

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

【註音版】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

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

【註音版】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

國清百錄

國清百錄序 隋沙門灌頂撰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歲次乙未。...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序 終南山釋氏道宣撰 惟夫幔幢...

【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佛說舍衛國王十夢經

佛說舍衛國王十夢經 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弟子死復生經

弟子死復生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祇...

佛遺教經解

明古吳蕅益釋智旭述 歸命常住大悲尊 應病與藥權實法...

【佛教詞典】權化

(一)梵語 avatāra。化現、應現之意。謂佛菩薩為濟度眾...

【佛教詞典】禪宗七祖

(名數)傳燈錄謂初祖達磨至六祖慧能,以法及衣相傳,...

跑因果道場搞附體,還不讓去寺院

問: 佛弟子跑因果道場,什麼附體,不讓去寺院,不讓供...

愚婦詐死

從前有一位青年,娶了一位很美貌的妻子。這位青年對妻...

吃飯寧早不晚是持護法

出家時節,知何不須?然於一食,日別常法。但用步晷一...

妒火殺死親生子

白泰官,清朝雍正年間有名的江南八大劍俠之一。 有一...

在家學佛逆緣多,該如何對待和處理

問: 在家學佛逆緣多,怎麼對待和處理才如理如法?如...

善待我們的父母

世人疼愛自己的孩子似乎是天經地義的,無論是孩子吃的...

道源法師: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緣起 南投縣埔裡鎮之佛光寺,為滿該...

仗自力了脫之難,仗佛力往生之易

欲說淨土修法,若不略陳諸法仗自力了脫之難,此法仗佛...

淨土法門為什麼要修五念法門

問: 修淨土法門為什麼要修五念法門?五念法門的內容是...

淨土行人必須徹底斬斷此等念頭

以此不可思議殊勝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而況享福之...

二六時中都不要忘記這句佛號

很多念佛人對於淨土理念是知道,但是行不到。知之匪艱...

善的鏈條

一天傍晚,喬駕車回家。一路上冷冷清清。天開始黑下來...

【視頻】《佛說盂蘭盆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盂蘭盆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八十八佛大懺悔文(佛像版)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佛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