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新歲經

東晉天竺三藏曇無蘭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新歲經

東晉天竺三藏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八萬四千人俱。舍利弗、目連等,前後圍遶,聽佛說經。佛處大會,猶如須彌眾山之王,獨峻高顯,如月盛滿照於群星,威光唯景。如紫金耀於是場地,皆作金色,卓然特異,巍巍無侶。於時世尊,與比丘眾俱,清淨無量,如日如雲,終竟三月,以至新歲。諸比丘眾寂然憺怕,一心自思念於道定,無有異想。於是賢者阿難,即從座起,偏袒右臂,右膝著地,長跪叉手,前自歸佛足,以偈歎曰:

「佛尊所以來,  游此以濟護,
 三月處於斯,  祇樹孤獨園。
 所願以具足,  今正是其時,
 導師無等倫,  應宣佈新歲。」

於時,世尊聞阿難說偈歎誦,至真寂坐一面,告賢者大目揵連:「汝往詣三千大千世界,幽閑山谷,峻頂石室,悉遍聲告諸比丘眾,始進舊學,逮諸未悟,悉使來會於斯祇樹。所以者何?如來以到欲立新歲。」時大目揵連,踴在虛空,承佛聖旨,而發洪音,告於三千大千世界,其大響中自然演偈,而說頌曰:

「仁等所以處,  林藪山石間,
 新歲時已到,  心所願當成。」

時,諸比丘所在游居三千大千世界,聞斯偈告,各各以神足若干方便,變現其身,到祇樹園,行詣佛所,受立新歲,並在佛邊,合集弟子,各從異方他土來者,一時都會,凡八十萬四千億姟,欲受新歲。

彼時世尊,告賢者阿難:「汝往擊於揵搥,時今已到。」阿難受教,即從座起,而撾揵搥,聲遍佛土,一佛大國,地獄、餓鬼、畜生,聞揵搥音,承佛威神,一切諸病苦毒悉除,皆得安隱。

於時世尊,以淨梵音,告諸比丘:「汝等宜起行捨羅籌,各各相對,悔過自責,相謝眾失所犯非法,各忍和同,淨身口心,令無餘穢。」時諸比丘,即受佛教,各從坐起,在世尊前,各各相謝,懺悔所失訖,還復坐在其本位。

佛時見眾各還位坐,佛埀慈愍,因從座起,而自叉手,向諸比丘言:「諸比丘眾!當和心相向,向汝悔過。所以者何?我身口意,儻相違失,雖無上尊如來至真無有誤失闕漏之業,心不放逸,不失智慧,無所貪慕,不毀禁戒,於諸聲聞緣覺中,尊德超諸天世間人民,三界最長,而無等侶。又諸比丘!若種姓出家學道,修沙門法,心性各異,志操不同,在斯佛業,當可施行,宜奉訓誨,不得違犯。所以者何?若有比丘,處於聖眾,建立新歲,身行各異,心念不同,而懷諛諂;計彼比丘,不受真正,不應具戒。所以者何?身口意淨,乃善真正。受佛具戒,心抱恭恪,順上中下,不為慢恣,慙愧下意,乃應法戒。所以者何?如是行者,無有怨憎,不為結恨,觀古今法,無有憒亂,建立新歲,亦無瞋恚自大之心。所以者何?戒禁清淨,造立新歲,建立最大。戒不清淨,非佛弟子,猶如死人尸形在地,棄捐塚間;天上世間,諸天人民,各齎良藥,神呪好術,愍念療之,不能使活。如是,比丘!毀犯禁戒,正使入眾,若干新歲,不能自救,建成新歲。所以者何?是人毀戒,會歸自然,因還獲報,地獄、餓鬼、畜生苦毒,酸楚無量,汝勤慎之。」佛說是法已,即從座起,離於草蓐。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箜篌伎樂不鼓自鳴,天於虛空,雨眾名香,而散雜花。佛說是戒法品時,告比丘眾。時諸比丘,各在本坐,以佛聖旨威神之誨,功勳光明,皆以普周,各自起立,心不復樂,在於常坐山岩樹下,唯是為欲。各從座起,稽首佛足,口自白言:「一切諸法,皆從佛受。聖則道本,為一切護,慈愍之目,最尊殊特,聖德無上,超絕無侶,巍巍堂堂,宣佈道化。」

於時如來,遷延尊位,懺謝聖眾,矜愍天下,還就草蓐。佛適復坐,聖眾亦然,各就故位,復坐如法。

爾時世尊,見歲時到,愍念諸會,在比丘前,三自令竟。所立畢訖,五比丘從座起,建立新歲,適立新歲。一萬比丘,得成道跡,八千比丘,得阿羅漢,虛空諸天八萬四千,咸見開化,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講說經法。不可計數眾生之類,建立三乘。今佛慈哀,抂屈至尊,處在眾座,度脫危厄,十方蒙濟。

於時難頭和難龍王,各捨本居,皆持澤香栴檀雜香,往詣佛所,至新歲場,歸命於佛及與聖眾,稽首足下,以栴檀雜香,供養佛及比丘僧,便以斯偈,而歡頌曰:

「其在於山岩,  坐於陰樹下,
 若游於大海,  而懷飢瞋恨。
 來坐立新歲,  億載眾生集,
 供養悉奉佛,  得成甘露門。

「於時海龍王,齎赤真珠,化作上妙交露閣帳,廣長四百里,紫紺瑠璃而共合成,手執擎持,行虛空中,出龍宮上,從交露閣,八味水池,流清灑地,供養如來及比丘眾;以交露閣,貢上大聖及比丘僧;以珠瓔珞,散佛聖眾。即說偈言:

「清淨如虛空,  等一自然無,
 禁戒最清淨,  踰珍妙明珠。
 無央數眾輩,  坐在於大會,
 悉供養安住,  及諸聲聞眾。」

爾時十方諸菩薩、天龍神王,各從十方面而來合會,化作若干奇妙供具,供養世尊及比丘眾,稽首歸命,諮受經典,各復如是,等無有異,咸來稽首,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於是天人,各各發心,供養世尊及諸聖眾,以偈歎曰:

「其心以清淨,  第一無思議,
 聖眾最尊長,  在於會中坐。
 去離一切想,  善除眾垢穢,
 今日奉供養,  所敬不可議。
 開化常眾難,  一切諸塵勞,
 其戒禁清淨,  猶寶明月珠。
 常心思惟正,  斷眾結瞋恨,
 今日離垢尊,  合會立新歲。
 誨心難調化,  遵行猶太山,
 消礙常行法,  佛安立新歲。」

時諸天人,說是偈已,稽首佛足,忽然不現,各歸本宮,而各欣悅以法自娛。

於時世尊,顯大陰涼,眾寶交露,以布聖眾,便說此偈:

「其戒最清淨,  所行甚難逮,
 今日以樂施,  覆遍立新歲。
 貢上安住子,  護戒甚清淨,
 如鶡愛其毛,  佛威護新歲。」

佛告諸比丘:「今佛世尊,雖新歲,一年一會,修行法則,清淨道護,嚴身口意三事無穢,奉行十善、四等、六度,蠲除六情、三毒、五蓋、十二牽連,淨如日出照於天下,明暉照耀眾冥消索入於道明,無上正真,一切和同,苦樂無二,乃應道法。」佛於是即說頌曰:

「諸佛興出快,  說經法亦快,
 聖眾和同快,  和常得安樂。」

佛說如是。諸比丘眾,諸天、龍、鬼神、阿須倫,世間人民,聞佛所說,莫不歡喜,作禮而去。

「最尊行為在舍衛,  為眾弟子說如是,
 一切為在祇樹會,  今鉢和蘭造為常。
 舍利弗叉手白佛,  願聞等見鉢和蘭,
 三界有名誠說時,  比丘自淨法云何?」
「舍利弗羅我布草,  為於樹下降魔力,
 若曹布草亦如是,  今汝所生當自淨。
 如應賢者坐,  是為無所畏,
 已坐樂無慾,  在三界安隱。
 夏行今已竟,  為是佛弟子,
 當各自分別,  愍傷在世間。
 今是歲大月,  為覺第一智,
 能自捨身行,  見斷若干苦。
 為說諸罪惱,  覺知無數苦,
 是已得道跡,  今為鉢和蘭。
 貪慾瞋恚薄,  亦能除本癡,
 為能斷生死,  亦不惱想根。
 自致得天上,  亦來生人間,
 是已得二道,  今為鉢和蘭。
 已致得天上,  亦不得下生,
 為在所生天,  諸愛為已滅。
 世間第一法,  尊行為已得,
 是已得二道,  今為鉢和蘭。
 一切諸惡惱,  為盡得解脫,
 已得四甘露,  是為無所畏。
 諸冥為已壞,  所向一切苦,
 是二四最道,  今為鉢和蘭。

「一月已竟即得一智, 二月已到便得二智, 一時三月便得三智, 噲樂三智今為鉢和蘭, 已拔四瘡無有餘者, 已度岸住為得安隱, 已竟四月為無所者, 已成功德今為鉢和蘭。 能伏龍頭難頭和羅, 須彌山動亦並海水, 所致天處皆為其動, 目揵連輩今為鉢和蘭。

「自覺最賢者,  為諸處已盡,
 為世間祐者,  佛自說是語。
 常獨行樹間,  為譬喻如群,
 為最辟支佛,  今為鉢和蘭。
 三處不復著,  眾為意清淨,
 三神為已定,  為己離憍慢。
 在三界無慾,  亦不動靜意,
 安譬如須彌,  今為鉢和蘭。
 已行在右四,  四道為已定,
 佛說是賢者,  最為眾增德。
 所祠施最安,  終無有能敗,
 佛得眾聚慧,  今為鉢和蘭。
 持戒為已具,  眾力不能動,
 法食衣被服,  常樂在山間。
 是為已堅行,  具足無瑕穢,
 清淨行者地,  今為鉢和蘭。
 持戒斷諸惡,  眾叉手受法,
 為一切所向,  眾魔皆為伏。
 諸天常善人,  稱譽戒具足,
 不復覩眾魔,  今為鉢和蘭。」

佛說新歲經


上篇:佛說受新歲經

下篇:佛說解夏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阿含部目錄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佛說鐵城泥犁經

佛說鐵城泥犁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佛在舍衛祇洹...

佛說法印經

佛說法印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臣...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三藏沙門義淨譯 如是我...

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

大乘密嚴經

大唐新翻密嚴經序 朕聞西方有聖人焉,演不言之言、垂...

【註音版】食施獲五福報經

食施獲五福報經...

大乘六情懺悔

大乘六情懺悔 釋元曉撰 若依法界始遊行者。於四威儀無...

自在王菩薩經

自在王菩薩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

佛說頞多和多耆經

佛說頞多和多耆經 失譯人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

佛說光明童子因緣經

佛說光明童子因緣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一名大迦葉品) 晉代譯失三藏名 聞如...

【佛教詞典】十六資具

(名數)真言行者有十六資具。衣四種,處六種,食六種...

【佛教詞典】我所

梵語 mama-kāra。指為我所有之觀念。全稱我所有。 即...

道德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必要前提

道德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必要前提,亦是個體立身成業...

須得無生忍已,方能苦海救度眾生

疏文 又喻二人救溺,直入水救,彼此俱溺。有方便者,往...

夢參老和尚開示不淨觀修法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之後,就要發菩提心,使你的心...

念佛求往生不應怕死

有些念佛同修,平時也發願求往生。一旦檢查是癌症,便...

白居易《八漸偈》

唐貞元十九年秋八月,有大師曰凝公,遷化於東部聖善寺...

拘那羅王子的眼睛

佛滅度後,在印度有一位國王叫烏斯迦,這位國王心地善...

改命不是靠捷徑,而是修善因

他是善心,修的善業,才感得這個善的境界。如果生到非...

舍利弗的啟示

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優波離、目犍連、阿難、羅睺羅等...

修行就是一人和萬人戰

六度當中有精進波羅蜜,先佈施、持戒、忍辱,這三種還...

奔向成功的十個好習慣

一、不輕言退縮 二、不停學習,不斷修正。 三、坐言起...

是思想決定你的生命

生命的產生和形成,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必有其因果,所...

「朝三暮四」成語的由來

給大家講個朝三暮四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有個宋國人,...

【視頻】《在家菩薩戒本》讀誦版

《在家菩薩戒本》讀誦版

【視頻】《晚課》大華嚴寺

《晚課》大華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