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八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四子攝頌室利笈多之餘

爾時世尊便生是念:「此室利笈多,由於我處當見諦理,又彼意亂造諸惡行。若不受請,與彼聖諦而為障礙,我宜受請。」爾時世尊默然而受。室利笈多即生是念:「此喬答摩非一切智,此是怨家我當返報。」彼即還家,便於夜半在門屋中掘作大坑,於其坑內燒炎炭聚,既絕煙焰將物棧之,覆以青草。復於其上更布薄土,便於食內置諸毒藥。時聚底色迦妹是笈多妻,見而問曰:「仁今欲何所作答?」曰:「擬殺怨家。」即問彼言:「誰為怨家?」「沙門喬答摩即其人也。」妻曰:「若佛大師是怨家者,誰當得作爾親友乎?」時彼笈多便作是念:「此是彼親生來一處,於沙門喬答摩情深敬重,將無發露我密事耶?」便令入一小室反鎖其門。即命脯[口*闌]拏及無衣眾:「仁等可集看害怨家,我欲殺彼喬答摩眾,已設火坑食內安毒。」時諸外道昇閣而坐,共相告曰:「我於此處觀喬答摩被火燒害,復看食毒悶絕之時顛蹶於地,令我門徒悉皆快意。」時室利笈多,晨朝起已敷設座席,安置水甕楊枝澡豆已,命使者曰:「汝可往詣喬答摩處傳我言曰:『喬答摩來,食已辦訖宜可知時。』」是時使者既承教已,詣世尊所禮雙足已,請世尊曰:「長者室利笈多作如是語:『飲食已辦,具陳白佛。』」

爾時世尊命具壽阿難陀曰:「汝應遍告諸苾芻等,不得一人輒爾在前入室利笈多捨,待佛先入餘隨後行。」時具壽阿難陀唯然受教,即往諸苾芻所具傳佛教。爾時世尊於日初分,著衣持缽,與諸苾芻將欲詣彼長者住宅。是時竹林園內舊住天神,禮佛足已請世尊曰:「願佛莫入室利笈多捨。何以故?彼有惡意欲害如來,造逆害事作諸罪業。」佛告天神:「諸無利事我已斷除,彼復何能作其逆害?」天曰:「彼有惡意,門掘大坑滿中積火欲害如來。」佛告天神:「一切慾火、瞋火、癡火,我以智水今皆沃滅,於世間火何能為害?」時彼天神復白佛言:「彼以毒藥置在食中欲害如來。」佛告天神:「於諸欲毒瞋毒癡毒,我以智阿揭陀藥,已變吐棄出,諸餘凡毒何所能為?」爾時世尊次入王舍城,彼城天神禮世尊足:「伏願如來,莫入室利笈多捨。」乃至廣說問答如上。

爾時世尊詣室利笈多宅,既至門所時,彼宅中舊住天神,禮佛足已而白佛言:「唯願如來,莫入此宅。」乃至廣說如上。時長者妻在幽室中作斯念曰:「准計今時佛到第一門,又計今時至第二門,以其雙足俱蹈火坑。又計今時世尊大師身陷火坑。禍哉如來!今被煙薰咳嗽流淚,勐焰纏身衣隨火化。」時彼女人多說苦辭迷悶而住。是時世尊既至中門方欲舉足,缽頭摩花從坑踴出,時正遍知安庠舉足,蹈彼蓮花入笈多宅內。是時笈多見是事已生希有心,即便告彼脯[口*闌]拏曰:「請觀世尊神通變現。」彼告長者曰:「汝今隨順喬答摩所為幻術。」長者曰:「縱今幻術,仁等若具一切智者,亦可試作如是幻耶?」時彼露形外道,懷羞帶怖俯面視地曲躬而出。是時長者深懷愧赧,不能見佛,便詣妻處告言:「賢首!今可出來禮世尊足。」彼便答言:「何有世尊?汝與惡人已殺如來。」時彼長者答言:「賢首!誰有能得害如來者?然我羞愧不能見佛。」其妻遂出,即將長者詣世尊所,俱禮佛足。是時長者縱身伏地不能重起云:「我何面敢覩尊顏?」妻乃合掌低頭白世尊言:「願佛慈悲,容恕長者無間地獄極重之愆。」世尊告曰:「汝今可起,我已容恕。」彼便嘆言:「如來、應、正等覺實無違順。」長者即從地起,歡喜踴躍如死重穌,而白佛言:「唯願大悲少為停住,我當辦食。」佛言:「長者!豈非遣使已白時至作如是語:『喬答摩來,食已辦訖,宜可知時。』」答曰:「實有斯語。大德!我於世尊作無利事。」佛言:「我已悉斷諸無利事,汝復何能作無利益?」白言:「世尊!我將毒藥已置食中,欲害如來及諸聖眾。」佛告長者:「貪慾瞋癡諸毒中火我已除棄,餘何在言?食若熟者應持供養。」

爾時世尊就座而坐,所有供食置上座前,佛告具壽阿難陀曰:「汝可遍語諸苾芻等:『若未唱三缽羅佉多已來,不應一人輒先受食。』」時具壽阿難陀如佛所勅,告諸苾芻:「次遣一人於上座前,唱三缽羅佉多。」由是力故,於飲食內諸毒皆除。是時長者便自行食,初從上座終至下行,週遍觀察作如是念:「奈何今日從老至少,被毒所中悶絕於地,唯有世尊少動容色,然此眾中竟無一人為毒害者。」既見此已深起信心,夫婦二人見食事了澡漱復訖,即取卑座在佛前坐為欲聽法。爾時世尊觀彼二人,隨其根性為說法要。既聞法已,以智金剛杵破二十有身見山,證預流果。既獲果已,白言:「世尊!今此所證非我父母等之所能作,乃至受三歸生淨信。」廣說如上。白言:「世尊!我從今已往,於諸外道若男若女,永閉其門,於佛僧眾及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等,長開其戶。」世尊令彼得見諦已即便起去,還本住處安庠而坐告諸苾芻:「僧伽上座所有行法,我今制之:凡於眾首為上座者,所有供食置在眾前,先令一人執持飲食,或先行鹽在上座前曲身恭敬,唱三缽羅佉多,未唱已來不得受食。當知此言有大威力,輒違受食得惡作罪。(三缽羅佉多,譯為正至,或為時至,或是密語神咒,能除毒故。昔雲僧跋者,訛也。佛教遣唱食前,今乃後稱,食遍非直,失於本意。上座未免其愆,訛替多時,智者詳用)」

佛在室羅伐城。時有長者,造一住處修營才半便即命終。長者之子次紹家業,諸苾芻等就長者宅告其子言:「賢首!汝父造寺功已將半,不幸命終,所有殘功汝可修造。」彼便告曰:「阿遮利耶!寺極宏壯我無力造,若佛見聽減小作者,我當營造。」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能大造聽其小作。」復有俗人造一住處未了而終,子繼父業,時諸苾芻同前告子,子言:「我愛宏壯,若聽大者我當為作。」佛言:「隨情大作。」復有長者,造小窣覩波造半命終,子知家業,時諸苾芻往詣宅所告其子言:「賢首!汝父先造窣覩波,功已半訖遂便命終,所有殘功汝宜修造。」彼便告曰:「聖者!我愛壯麗,此塔形小,若佛見聽增大作者,我當修造。」以緣白佛,佛言:「如樂大者隨意大作。」復有長者,造大窣覩波,其功已半忽然命過,同前告子,子言:「我今貧乏不能大作,若聽小者我當作之。」佛言:「隨情小作。然造窣覩波,小者得增大,大者不應減小。若有俗人能大作者善,如不能辦,苾芻應可勸化助造。」若塔相輪久故破壞,佛言:「應可修營。」時有先下故輪更造新者,時久不成,佛言:「不應先下,造新者訖,方下故輪。」若佛形像泥塐虧壞,苾芻生疑不敢營飾,佛言:「或增令大,或可相似隨意而作。」諸彩畫壁不分明者,苾芻生疑不敢重畫,佛言:「應可拂除更為新畫。」諸餘葉紙佛經磨滅,苾芻生疑不敢揩拭,佛言:「應拭故者更可新書。」

第五子攝頌曰:

 從像入城中,  受吉祥施物,
 旗鼓隨情設,  苾芻皆不應。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是時給孤獨長者請世尊曰:「我欲奉請贍部影像來入城中廣興供養。」佛言:「長者!今正是時。」彼諸苾芻不知誰當從其像入?佛言:「少年苾芻皆可從入。」於時眾少不甚嚴麗,佛言:「應令五眾:苾芻、苾芻尼、正學女、求寂男、求寂女侍從圍繞。」時有淨信婆羅門及諸居士等,以上妙瓶持吉祥水,注苾芻手並授施物,曾無一人輒敢受者,世尊告曰:「長宿耆年諸苾芻輩,應展右手受吉祥水並受施物。」時諸苾芻無有鼓樂引像入城,佛言:「應鳴鼓樂。」鄔波離白佛言:「如世尊說:『應鳴鼓樂』者,不知誰當作之?」佛言:「令俗人作。」復白佛言:「苾芻頗得鳴鼓樂不?」佛言:「不合,唯除設會供養。」佛時告樂人曰:「仁者,汝今應可供養大師,不應無故擊鼓作樂,作者得惡作罪。」

第六子攝頌曰:

 豫先為唱令,  五眾從行城,
 應差掌物人,  尼無別輪法。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世尊既許形像於節會日行入城中,時諸婆羅門居士等共告苾芻曰:「阿遮利耶!形像雖入,我等不知。聖者豫先為告,今者我等隨力,各辦上妙香花吉祥供養,修治道路嚴飾城隍,瞻仰尊儀式修景福。」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去行城時七八日在,應可唱令普相告知:『至某日某時將設法會,仁等至時各隨己力具辦香花,於某伽藍咸申供養。』」於時雖在街衢而為告令,時諸人眾尚有不聞,以緣白佛,佛言:「當於紙素白[疊*毛]明書令詞,可於象馬車輿之上街衢要路宣令告知。」至行城日無多侍從,佛言:「應令五眾圍繞隨從而行。」時有淨信婆羅門居士等,以諸雜物施與苾芻,苾芻不知此物誰應合受?如世尊說:「長宿耆年諸苾芻等應可受之。」彼既受已,復自持行,財物既多遂致疲極。世尊告曰:「應令少壯苾芻而擎其物。」既持至寺積成大聚,遂被賊偷,佛言:「應可差人守護其物。應如是差,大眾集已先問彼苾芻云:『汝某甲能為僧伽作掌衣物人不?』答言:『我能。』次令一苾芻應為白二羯磨:『大德僧伽聽!此某甲苾芻,樂與大眾作掌衣物人。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苾芻某甲當與大眾作掌衣物人。白如是。』次作羯磨,准白應知。」

是時苾芻多獲施物,苾芻尼眾作如是言:「大德!今獲施物,應分與我。若不與者,我等尼眾別作朋行。」苾芻聞已遮不許作,尼於異時,遂別為朋旅,隨意而行。時諸俗人問苾芻曰:「阿遮利耶!今此行道為同?為異?」答言:「不同。」俗人告曰:「大師現在遂破僧輪,不相承稟別為聚會。」時苾芻尼亦獲財利,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尼眾不應別作輪行。若有作者,是破僧方便,得窣吐羅罪。」佛言:「諸苾芻眾所得利物,亦應分與苾芻尼眾,不與者得越法罪。」

第七子攝頌曰:

 應差分物人,  上座宜准價,
 不得輒酬直,  索價返還衣。

爾時大會事了多獲財物,諸苾芻眾不知云何處分其物?佛言:「應差分物人,當如是差。大眾集已先可問言:『汝某甲!能為僧作分衣人不?』彼答言:『能。』次一苾芻應為白二羯磨:『大德僧伽聽!此苾芻某甲,樂與僧伽作分財物人。若僧伽時至聽者,僧伽應許僧伽今差苾芻某甲當與眾作分財物人。白如是。』羯磨准白應作。」

時分衣人,敷座席鳴揵稚為言白已,後集僧伽賣所得衣。苾芻不知誰應賣衣?佛言:「僧伽上座應准衣價。」是時上座遂貴准衣,更無人買,佛言:「初准衣時應可處中,勿令太貴太賤,初准即與。」佛言:「不應待其價極方可與之。」時六眾苾芻,見他准價故增衣價,及至與時,便作是言:「我不須衣,欲為大眾多增衣價。」佛言:「若眾賣衣,其不買者不應故增其價。若故增者得惡作罪。」是時六眾增價得衣,便即披著。見索價直,即還本衣,佛言:「未還價足不應著衣。若未還價而著衣者,得惡作罪。」

第八子攝頌曰:

 寺大減其層,  將衣者應用,
 恐怖若止息,  准式用僧祇。

如世尊說:「苾芻造寺應為五層,香台應可七層,門樓亦作七層。苾芻尼造寺應為三層,香台、門屋並各五層。」者,由其重大遂便頹毀。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應除上層。」由尚頹毀,如是漸次應留以堪為限。從佛世尊現大神通已後,敬信之人乃至邊方亦皆造寺,苾芻住已遂被驚怖。時諸苾芻並皆逃竄,時有賊來盡收衣缽,令諸苾芻並闕衣服。以緣白佛,佛言:「僧伽臥具不應令失,如要須去應可持行。」時一苾芻見怖緣至,持僧祇帔與諸苾芻相隨而去。既至日暮,有耆宿苾芻告言:「具壽有僧祇帔,我既年大准次合得,汝應與我。」即便持與,彼取而臥。至天明已告言:「具壽!可取帔去。」下座答言:「若須披著即准耆年。」「有怖持行不論年幾,此僧祇帔可自持去。」以緣白佛,佛言:「將去者應用。」後時怖息,苾芻告曰:「此是僧物因何獨用?」答言:「佛教令我受用。」佛言:「我據怖時,暫聽受用僧祇臥具;恐怖既除,應如常式。」

第九子攝頌曰:

 若有大聚會,  鳴鼓集眾僧,
 眾大別為行,  撿挍人先食。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給孤獨長者請世尊曰:「我欲於逝多林設大法會,願見聽許。」佛言:「今正是時。」於設會日,六大都城諸苾芻等咸悉來集,人眾既多遂失時候,佛言:「應打揵稚。」雖打揵稚眾鬧不聞,佛言:「應擊大鼓。」聞鼓聲時,應集食處,時諸苾芻可隨大小依次而坐。行飲食時未至行末,日遂過午,時諸苾芻多有絕食。佛言:「人眾若多,應須量准別作行頭,各於上座安置飲食,可一時行。」然諸俗人行餅果時,不能平等,佛言:「應差苾芻看行餅果。」彼既差已受取而行,存意觀察令其週遍,然此苾芻待眾食已,時過絕食,佛言:「若撿挍人,應於齋食先取其分,食之無過。」

第十子攝頌曰:

 凡於尼眾首,  應安一空座,
 為待餘苾芻,  孤苦勿增價。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有眾多苾芻尼,人間遊行遇至一村。時彼村中有一長者,情懷敬信,請諸尼眾就捨而食。時窣吐罹難陀苾芻尼,親為上座。是時有一乞食苾芻,共諸商旅遊歷人間,至斯聚落巡門乞食。時有村人告言:「聖者!有諸尼眾,在長者家受其供養,仁今可往就彼受食。」聞已詣彼,時苾芻尼白言:「尊者!大眾食竟,能為咒願及以說法,應居上座。若不能者,可在一邊食罷而去。」時彼苾芻赧然思曰:「我待食了說法方行者,時既延遲恐失商旅。」遂於一邊食了而去,漸至室羅伐城。時諸苾芻見而告曰:「善來!善來!具壽!所有遊歷安樂行不?」答曰:「寧有安樂,被苾芻尼深見倰辱。」問言:「何意?」即便具告。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一苾芻、一苾芻尼,然此苾芻宜居上首,應先受水及受其食,或二、或三乃至眾多苾芻尼處,若一苾芻亦為眾首,應先受水及以受食。凡苾芻尼所食之處,於上座首留一座處,假令求寂在後來至,就座而食,是上眾故。若不爾者,諸苾芻尼得越法罪。」時給孤獨長者,於逝多林設大會已,妻妾男女悉捨與僧,時諸苾芻不知云何?以緣白佛,佛言:「應問長者。」彼既問已,長者答言:「應可准價賣之。」苾芻共准。是時六眾爭共上價,有一孤苦女人,見增其價遂生愁怖,白長者言:「我是孤苦勿見遺棄。」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孤苦女人性多愁怖,汝諸苾芻!不應增價而買。若增價者得惡作罪。應隨施主敬信淨心,所論酬直當為受取。」

目得迦第三別門總攝頌曰:

 資具衣愚癡,  若差不用俗;
 正作長者施,  剃刀窣覩波。
 餅酪葉承水,  及洗缽等事;
 此之千二頌,  總攝要應知。

第一子攝頌曰:

 十三資具物,  牒名而守持,
 自餘諸長衣,  委寄應分別。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諸苾芻人間遊行,時有苾芻忽然遇病既乏醫藥,遂即命終。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從今已往制諸苾芻畜藥直衣。若遇病時賣以充藥。」如世尊說:「制諸苾芻畜藥直衣。」者,時諸苾芻得已浣染守持而畜,後時買藥全不得價。以緣白佛,佛言:「其藥直衣不應浣染。應持新[疊*毛]並留其繢。(西國畜白[疊*毛]一雙,此方當絹一匹也)」

時具壽鄔波離白佛言:「如世尊說:『諸苾芻等守持三衣,世尊復開畜藥直衣。』者,不知云何?」佛言:「我今開許諸苾芻等得畜十三資具衣。」苾芻不知何者是十三資具衣?佛言:「一、僧伽胝,二、嗢呾羅僧伽,三、安呾婆,娑,四、尼師但那,五、裙,六、副裙,七、僧腳敧,八、副僧腳敧九、拭面巾,十、拭身巾,十一、覆瘡衣,十二、剃髮衣,十三、藥直衣。是名十三資具衣。」時具壽鄔波離白佛言:「如世尊說:『苾芻應畜十三資具衣。』者,云何守持?」佛言:「隨一一衣各別牒名而為守持,應如是說。對一苾芻,『具壽存念!此僧伽胝衣我今守持,已作成衣是所受用。』三說。餘衣守持准此應作,其藥直衣應加為病因緣是所受用。」復白佛言:「此十三衣外更有餘衣,不知云何?」佛言:「應於軌範師及親教師而作委寄分別持之,應如是分別。對一苾芻作如是說:『具壽存念!我苾芻某甲,有此長衣未為分別,是合分別。我今於具壽前而為分別,以鄔波馱耶作委寄者,我今持之。』」(三說)

第二子攝頌曰:

 癡不了三藏,  此等十二人;
 失性複本時,  訶言應採錄。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有幾種人不應訶言不採錄?」佛言:「有十二種人。云何十二?一者愚,二者癡,三不分明,四不善巧,五者無慚,六有瑕隙,七界外住,八被捨棄,九言無次緒,十捨威儀,十一失本性,十二授學人。」復問:「世尊!有幾種人應訶?」佛言:「有其三種:一者住本性,二言有次緒,三不捨威儀。」「云何是愚?」佛言:「愚者,謂思其惡思、說其惡說、作其惡作、說難捨事。」「云何為癡?」佛言:「謂不持蘇怛羅、不持毘奈耶、不持摩室裡迦。不分明者,謂不明三藏教文。言不善巧者,不善三藏教理。言無慚者,謂於四他勝中隨犯一。戒言有瑕隙者,謂新作鬪諍或舊有怨。嫌言界外者,謂界外住人。言捨棄者,謂是僧伽以白四法而為捨棄。言無次緒者,謂作妄語離間麁獷雜亂語。言捨威儀者,謂捨本座。言失本性者,謂作不應行事於諸學處不知修習。言受學者,謂是犯重不覆藏人,眾作白四授與令學。」復白佛言:「失本性人訶羯磨時不須採錄訶不成訶者;如其此人還住本性,得成訶不?」佛言:「成訶。」

第三子攝頌曰:

 若差十二人,  斯語成訶法;
 受時言我俗,  此不成近圓。

具壽鄔波離白佛言:「如世尊說:『若為其人正羯磨時,此人許成訶。』者,大眾差遣十二種人作如是語:『諸大德不應差我。』此所出言應採錄不?」佛言:「並須採錄。言不成訶者,我據行治罰時作如是說。」「世尊!如正近圓時,其人自言:『我是俗人。』此人得成受近圓不?」佛言:「設近圓已,自言是俗,尚失近圓,何況受時!此等皆據有心捨戒。」

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八


上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

下篇: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捨衛國...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布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安居...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佛說大孔雀咒王經

佛說大孔雀咒王經卷上(前方便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

四分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四分律序 夫戒之興,所以防...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

羯磨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羯磨一卷(出曇無德律) 曹魏...

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姚...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留支譯本)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留支譯本)...

禮法華經儀式

禮法華經儀式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三寶(拜起胡跪燒香...

比丘聽施經

比丘聽施經 東晉天竺三藏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文殊菩薩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佛說較量壽命經

佛說較量壽命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囉國密林寺三藏明教...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唐南天竺國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如是...

【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

【註音版】佛說八吉祥經

佛說八吉祥經...

【佛教詞典】五處如應安立

【五處如應安立】 p0280 瑜伽三十卷五頁云:云何五處?...

【佛教詞典】邊際第四靜慮

【邊際第四靜慮】 p1443 大毗婆沙論一百七十八卷十三頁...

一個人開始內觀時,他就是在開顯寶藏

中道又分為二: 一者、但中 ─ 唯有理性,不具諸法。見...

妄想那麼有力量,是因為你攀緣它

一個人要把心量擴大,要離開所有過去生命經驗留下的錯...

菜裡面有蒜,把蒜挑出來,這個菜還能吃嗎

問: 在外面吃飯,菜裡面有蒜,不吃蒜,把蒜挑出來,這...

聖嚴法師《情緒從哪裡來》

在混亂、緊張匆忙的時代裡,人的情緒時時刻刻都在浮動...

如何是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問: 如何是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了幻法師答: 學佛...

若能放下,即時解脫

最近看到蘇軾的一首詞《行香子述懷》,詞云: 清夜無塵...

念佛能得到命中沒有的福報

現在年輕人面臨著很多的誘惑,是很容易走向歧途的。生...

死亡不可怕,問題是來生去哪裡

這個臨命終的處理,一般的社會的醫學者跟佛弟子的看法...

把聽經聞法納入你的功課裡面

【有些人學了一輩子佛法,為什麼他的身口意沒什麼改變...

垃圾車定律

有一天,打算到機場,因時間來不及,因此,我拜託一位...

妙蓮老和尚《阿彌陀佛與持戒》

阿彌陀第一 淨土念佛法門是往聖前賢人人趨向,千經萬...

學佛是為了比別人好嗎

問: 學佛是為了各方面都比別人好嗎? 大安法師答:...

【視頻】《華嚴經》平興寺僧眾唱誦

《華嚴經》平興寺僧眾唱誦

【視頻】《佛說咒小兒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咒小兒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