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三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三子攝頌曰:

 有張有不張,  有出有不出,
 若在於界外,  聞生隨喜心。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頗有苾芻僧伽共張羯恥那衣,在於眾中而非張衣耶?」佛言:「有!若苾芻共張衣時,不與他欲而便昏睡或時入定,此人雖復處在眾中,不得名為共張衣也。然而大眾名善張衣。」「頗有苾芻僧伽共張羯恥那時而不領受成張衣不?」佛言:「有!若苾芻僧伽共張衣時,與他欲已,或時入定或復睡眠,雖不覺知亦成張衣。」「頗有苾芻僧伽共出羯恥那時雖在眾中不名出衣耶?」佛言:「有!若苾芻僧伽出衣之時,不與他欲,而便入定或復睡眠,此人不名出衣,然而僧伽得名出衣。」「頗有苾芻僧伽共出衣時身在眾中心不領受名出衣耶?」佛言:「有!若苾芻僧伽出衣,與他欲已或入定睡眠,然而僧伽成共出衣。若有苾芻出於界外,聞眾已出羯恥那衣,生隨喜心亦名出衣。」

第四子攝頌曰:

 授學等不秉,  作法不成訶,
 十二人成訶,  不淨犯根本。

緣處同前。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授學之人得秉一切羯磨法不?」佛言:「不得。」「若半宅迦等諸有難人得不?」佛言:「不得。」「其授學之人合行籌不?」佛言:「不得。」「犯四重人得行籌不?」佛言:「不得。」「如世尊說:『如為彼人作如法羯磨,彼人訶不成訶。』者,若為彼人作非法羯磨,其人訶成訶不?」佛言:「此即成訶。」「若十二種人眾差遣時作如是語:『不須差我。』此等諸人訶成訶不?」佛言:「此得成訶。然此等人據其兩事,我密意說訶不成訶,謂不清淨人。」「大德!如世尊說:『不清淨人訶不成訶。』者,云何名不清淨?」佛言:「四他勝中隨犯一事,斯即名為不清淨人。」(言據兩事者:一、為作如法羯磨,二、是不清淨人)

第五子攝頌曰:

 更應重作法,  勿使求寂行,
 守護善用心,  見處離聞處。

緣處同前。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授學人為他作法,秉羯磨已作法成不?」佛言:「不成,應須更作。犯四重人亦皆如是。」

時有求寂欲受近圓,彼親教師為辦衣缽,二師及證皆為喚來,為有他緣使令出界。彼之親族聞欲近圓,來覓求寂見便將去,妨廢勝業障礙近圓。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如轉輪王最大長子已受灌頂將登位時,晝夜令人防護看守;此之求寂亦復如是,將近圓時極須防護。凡有求寂欲受近圓,汝等不應使令出外;置在見處離於聞處,向眾虔誠合掌而住。」

第六子攝頌曰:

 收攝於界內,  於眾心降伏,
 截柱及門框,  尼等同驅擯。

緣處同前。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世尊說:『若為其人已作令怖羯磨,後於眾中求乞收攝為解羯磨。』具足幾法應收攝耶?」佛言:「具其五法方為收攝:一者心有踴悅、二者於眾順伏、三者於罪請除、四者表申禮敬、五者於其鬪緣皆悉捨棄。」「大德!在何處所為作解法?」佛言:「可於界內。」「如世尊說:『鬪諍苾芻應可為作令怖羯磨。』正秉法時現不相伏者,此欲如何?」佛言:「為擎衣缽驅令出界;不肯出去,抱門柱者,所抱門柱咸可截卻,若抱門框亦須斬截。」「所損柱門誰合料理?」佛言:「大眾或可教化共俗修營。」「若苾芻尼為合鬪者,此欲如何?」佛言:「作法驅擯一準苾芻。二眾求寂及正學女,若眾為作驅擯羯磨,不肯去者並可同前。」「大德!若苾芻、若苾芻尼行污家時,亦應為作驅擯法耶?」佛言:「應作。二眾求寂及正學女,皆同如是。」

第七子攝頌曰:

 破戒應驅逐,  伏處亦皆除,
 惱俗願收謝,  餘眾咸同此。

緣處同前。鄔波離請世尊曰:「如世尊說:『破戒苾芻應驅擯。』者,誰當作擯?」佛言:「僧伽若不伏時,為持衣物驅之令出,抱柱門框並悉同前。」「大德!如世尊說:『若有苾芻與諸居士共相輕毀,應可為作求謝羯磨。』若與苾芻共相輕毀,亦應與作求謝法不?」佛言:「應作。」「大德!若於尼處及下三眾為輕毀者,亦應與作求謝法不?」佛言:「亦作。尼及下眾若更互相惱,亦皆如是為作羯磨及驅擯法。」

第八子攝頌曰:

 與求寂令怖,  為受成近圓,
 五法成就時,  五夏離依去。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若大眾為求寂作令怖法,後時大眾授彼近圓,得成受不?」佛言:「成受近圓,授者得罪;應先為其人作解羯磨。」「如世尊說:『五法成就年滿五夏得離依止隨處遊行,乃至十夏所到之處仍須依止。』者,如其四夏五法成就,得離依止隨處游不?」佛言:「不得,令滿五夏故。」「已滿五夏五法仍虧,得離依止不?」佛言:「不得,五法虧故。」「年至三夏善通三藏,具證三明除盡三垢,此人亦須依止師不?」佛言:「此亦須依,制教定故。」「若滿五夏五法成就許往人間隨情游履,如其到處,得齊幾日無依止師?」佛言:「得至五夜,此據有心。若無心求,一夜不得,於僧受用飲食之類,皆不合受。」

第九子攝頌曰:

 同分非同分,  有齊限及無,
 有覆無覆殊,  名一種便異。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如大德說:『有同分罪、非同分罪。』何者是耶?」佛言:「同分罪者,謂波羅市伽望波羅市迦,名為同分;若望餘部,名非同分。下之四部同分亦然。」「如世尊說:『有齊限罪、無齊限罪。』何者是耶?」佛言:「若有苾芻,不能記憶罪及夜數,名無齊限。若有能憶知罪及夜,名有齊限。」「如佛所說:『有覆藏罪、無覆藏罪。』何者是耶?」佛言:「覆有二種:一者覆夜、二者覆心。若有苾芻,雖覆其夜不名為覆,若覆其心便名為覆。」「世尊於諸罪處說有名種,何者是名?何者是種?」佛言:「波羅市迦謂之為名,此所作事謂之為種,下之四部名種亦然。」

第十子攝頌曰:

 不牆上行法,  非於一、二、三,
 不對破戒人,  不取授學欲。

緣處同前。如世尊說:「若有苾芻,欲行波利婆娑及摩那[卑*也]者應可與法。」時六眾苾芻棄彼界處,於垣牆上而行其法。諸苾芻問六眾言:「仁何所為?」六眾答曰:「我行波利婆娑。」諸苾芻曰:「斯乃覆藏,何成行法?」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等不應於垣牆上而行其法,亦復不應於一苾芻及二、三苾芻處而行其法。宜於四苾芻中,或時過此行治罰法。」時六眾苾芻行其複本波利婆娑,於四授學人處取法而行,佛言:「不應於彼授學人處行複本法,亦不應於四波利婆娑人處作其行法,不應於四波羅市迦人令其秉法受其行法。非三犯重人加一清淨人,亦非加二加三。如為一人作行覆藏法時,諸大眾並悉清淨復須同見,乃至六夜出罪咸須清淨。」鄔波離白佛言:「授學之人得與其欲不?」佛言:「不得。」「得受此人欲不?」佛言:「得,由是苾芻故。」

尼陀那別門第三總攝頌曰:

 圓壇求寂墮,  一衣煙藥器,
 鐵椎發及門,  不應隨鐵作。

第一子攝頌曰:

 圓檀及天廟,  兩驛半依止,
 無缽不度人,  缽等不書字。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諸苾芻隨處洗缽及以濯足,遂令其地多諸蠅蟻。時婆羅門及諸居士問苾芻曰:「此是聖者便利處耶?」苾芻答言:「非是便利,是我洗缽濯足之所。」居士聞已遂生譏嫌,作如是語:「但諸苾芻咸不淨潔,洗缽濯足不擇處所。」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隨處洗缽濯足。汝等當知!若洗缽處應可塗拭作小水罈。」時諸苾芻作圓曼荼羅,居士見已咸作是言:「諸釋迦子供養於日。」世尊告曰:「不應圓作。」時諸苾芻作曼荼羅形如半月,居士復言:「苾芻事月。」佛言:「壇有二種:一如矟刃,二如甕形。或可隨彼水流勢作。若作日月形曼荼羅者,得惡作罪。若為三寶,隨何形勢悉皆無犯。」

爾時世尊為摩揭陀國大臣婆羅門名曰行雨略宣法要,說伽他曰:

「若正信丈夫,  供養諸天眾,
 能順大師教,  諸佛所稱揚。」

時六眾苾芻即便供養羯吒布呾那、摩登伽瞿利迦天。時婆羅門及諸居士咸作是言:「聖者!既於善說法律之中而為出家,寧容反更敬事天神。」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我為俗人密意而說,非是汝等苾芻所為。是故汝等,於諸天神勿為敬事。」時有苾芻於天神處便生輕賤,彼天神曰:「我等於仁有何過失而見欺倰?」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等從今於天神處,不應供養亦勿欺倰。」時有苾芻,後於餘處見羯吒布呾那,及摩登伽瞿利伽像即便打破。時諸居士作如是言:「此天神像無有心識,聖者何故輒毀破耶?」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汝等苾芻!於天神像不應毀壞。」有諸苾芻隨處遊行,時彼路便右繞天廟,佛言:「苾芻不應右繞天廟。」遂即避路,便為棘刺之所傷損,佛言:「應取舊路。若因道便而右繞者,誦聖伽他謦欬彈指令其警覺。」

具壽鄔波離白佛言:「世尊!如說大界極兩驛半,令諸弟子於親教師軌範師處每日三時請教白事,是佛親制。彼諸弟子去親教師及軌範師有兩驛半,路遙時促,未審如何?」佛言:「應半月就禮。若去師五俱盧捨,應七八日一去禮拜。若一俱盧捨,每日一去。若更相近乃至同處,應每日三時而為禮敬。若異此者得越法罪。」

時鄔波難陀無缽度人,時諸苾芻各洗缽已安置龕中,請白二師旋遶制底。鄔波難陀所度弟子有緣須缽,便往尊者憍陳如缽邊欲取其缽,尊者告曰:「此是我缽,汝不須觸。」時彼復往餘人缽處,同前欲取,還復見遮。時諸苾芻問曰:「誰是汝師?」彼便答言:「鄔波難陀。」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無缽度他出家及與近圓,得惡作罪。汝諸苾芻!凡欲度人出家為求寂者,應與缽及小缽並以銅椀,無令廢闕。」時阿尼盧馱有一弟子為師掌缽,師與弟子缽形相似,彼不能識,遂生疑曰:「為是師缽、為我缽耶?」時彼即便於其缽底,各書名字。有一長者,奉請世尊及苾芻眾,就家受食。長者先與淫女有私通事,遂遣使人報淫女曰:「我於今日請佛及僧,明日就家謹設供養,汝可來此手自奉食。」是時淫女遇有他緣,不及親往。佛及僧伽至時赴請,餅食已訖,說施伽他從座而去。時彼長者是阿尼盧馱弟子知識,佛僧去已,唯彼弟子未出其舍,是時長者白言:「大德!願以此缽暫時相借,以所餘食慾寄與人。」苾芻即以師缽與之。長者以缽盛滿香饌寄與淫女,並附言曰:「賢首!我請三寶奉獻斯食,佛及僧伽並已食竟,汝可隨喜。」是時淫女既得缽食,置餘器中,便於缽底見尊者字,知是聖者阿尼盧馱所用之缽,便作是念:「阿遮利耶乃見人天之所供養,我今有幸得見彼缽,若我空然而送還者失大福利,事不應爾。」即取其缽週遍揩拭,複用香湯再三淨洗,塗以香泥置妙座上,右膝著地持妙花鬘虔誠供養,燒香普熏發願而住。時有婆羅門,亦於淫女先有相知,來至其所見女供養,問言:「賢首!汝何所為?」答曰:「此缽乃是尊者阿尼盧馱所受用器,即是人天所共尊重。我於此缽略申供養。」婆羅門曰:「汝以淫染總攝諸人,沙門釋子亦不見放。」時諸苾芻聞是事已,以緣白佛,佛言:「凡諸苾芻,於己物上書名字者,有如是過,是故不應書己名字。」時諸苾芻不知何物是不應書?佛言:「有五種物皆不應書:謂別解脫戒經、別解脫廣釋、及諸事等、與律教相應之義,並私己物,於己物上不應書字,可作私記憶持。」具壽鄔波離白佛言:「世尊!若律教等皆不合書者,於當來世諸苾芻等,心無持力咸多忘念,於諸緣起尚不能憶,如斯等事當復云何?」佛言:「若如是者,應書紙葉而受持之。」

第二子攝頌曰:

 求寂墮缽破,  開餘存念者,
 作二種重籠,  並隨所須物。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有一苾芻畜一求寂,常令持缽。後於異時手脫損缽,令師廢闕。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令彼求寂洗缽。」時舍利子有一求寂名曰准陀,常令持缽,來請師曰:「鄔波馱耶!願見與缽,我當洗之。」舍利子言:「佛為損缽已制學處。」彼便白言:「我豈當作如斯過耶?」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知求寂能存護者,聽其洗缽。」

時有苾芻守持鐵缽,垢生損壞多有孔隙,以緣白佛,佛言:「凡畜鐵缽應可熟燒。」時諸苾芻多積柴薪而燒其缽,即便損破,佛言:「不應如是火燒其缽,可於籠內安置燒之。」彼便不知云何作籠?佛言:「籠有二種:一者匠作,二者自為。言匠作者,謂是陶師。言自作者,或時以甕,或可用瓨截破用之。」彼安在地打著便碎,佛言:「盛灰令滿使人擎持,然後以釘徐徐疎孔鑿為兩段。」時彼於外不以泥塗,佛言:「應以草[麥*弋]作泥遍塗。」彼不以物塗拭於內,佛言:「應以麻滓作泥塗拭待乾。」然所燒缽猶未受色,佛言:「內安稻[麥*弋]以籠合之口邊泥塗。」彼便以缽置地而熏,佛言:「應用物支,於上重安事亦同此。」彼物薄小缽便相著,佛言:「應可高支勿令相近。」仍不受色,佛言:「應數數洗然後更燒。」籠內煙出,佛言:「應灰擁口。」彼以牛糞積為大聚燒便損缽,佛言:「應壘牛糞從上放火。」不知欲遣何人看火?佛言:「苾芻應自看守,若有別緣囑餘苾芻看,然後應去。」地上燒缽多損諸蟲,佛言:「應淨灑掃。是故我今聽諸苾芻畜熏缽籠,及隨此籠所須之物用皆無犯。」

第三子攝頌曰:

 一衣不互作,  澡浴可遮人,
 於褥不剃頭,  病人隨服食。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時有施主造立浴室奉施僧伽,六眾苾芻各著一裙互揩身體。俗人入見作如是語:「此等諸人是何外道?」時敬信者答言:「是釋迦子。」居士聞已便起譏嫌:「彼之大師常有慚愧,云何此等無羞恥耶?」時諸苾芻聞以緣白佛,佛言:「不應一裙互相揩洗。若有犯者得惡作罪。」時諸苾芻在浴室內令俗人入,見苾芻等以手揩足復更摩頭,俗人譏曰:「沙門釋子作斯鄙法,是不淨潔,既揩足已複用摩頭。」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入浴室時,無信敬人不應令入亦勿令作。若教作者得惡作罪。」時諸苾芻在浴室內無人守護,有諸居士來入其室,見苾芻等以手揩足復將洗面,便譏嫌曰:「沙門釋子實為鄙惡,以手揩足,復將洗面。」佛言:「若洗浴時,無令俗人入浴室內,應差苾芻為守護者。」時給孤獨長者,與一無敬信婆羅門往逝多林,苾芻見已報長者曰:「勿使此人入浴室內。」婆羅門曰:「我有何過而見遮止?」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知彼人有淨信者應許入室。」時有婆羅門入既被遮,見餘不障,婆羅門曰:「彼諸俗人皆許入室,何故於我而獨見遮?」苾芻報曰:「此已歸依受諸學處。」彼便答曰:「我亦歸依受其學處,願聽我入。」報言:「可爾。」便與受戒即許其入。彼既入已,見諸苾芻揩身下分複用摩頭,遂起譏曰:「沙門釋子實為鄙穢。」苾芻白佛,佛言:「若知其人久懷信者許入,若初信者勿聽。」

緣處同前。時有長者請佛及僧入室洗浴,是時世尊將諸苾芻詣彼長者洗浴之處,見有苾芻與一苾芻揩摩身體。世尊告曰:「汝等見此苾芻與彼苾芻揩摩身不?」白言:「已見。」佛告苾芻:「其為揩者,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彼受揩者,是破戒人行罪惡法。汝等當知!不應師子與彼野干而為給事。」

緣處同前。有一長者,娶妻未久誕生一息。年既長大,於善說法律而為出家,常求勝已尋義他方博學多聞,還來至此室羅伐城。父聞子至,便詣其所共相問訊。是時苾芻即為其父略宣法要,勸歸三寶受五學處。後於異時,復為其父說七有事福業功德。父聞子說深生敬信,作如是言:「尊者當知!我今亦願作七有事福業功德。」彼便答言:「可隨意作。」父便問言:「先作何事?」答曰:「當為僧伽營理浴室。」聞已還家營理事畢,來報子曰:「尊者!當稱我名請佛及僧就捨澡洗。」其子聞已,即詣佛所稱父名字,而為請佛。時彼長者發深信心,自為苾芻香油塗身,以米屑揩去。澡浴事畢,報其子曰:「我極疲勞為我塗背。」其子答曰:「世尊於此已制學處。」父便問曰:「所制學處其事云何?」答曰:「勿以師子供侍野干,故我不應而為執事。」父問子曰:「誰是師子?誰為野干?」子答父言:「我是師子,父是野干。」父曰:「斯為妙事,以我野干能生師子。」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凡是父母於其子處能為難事荷負眾苦,假令父母是極破戒,其子亦應為作供侍。是故我聽於其五處縱極破戒應為供給,所謂父、母、親教師、軌範師及諸病人。」

爾時佛在室羅伐城。有一長者於阿蘭若處造立其舍,令諸苾芻隨緣乞食依此而住。時乞食者鬚髮既長,詣長者處,長者見已問言:「聖者!何故鬚髮如是太長?」答言:「賢首!無淨髮人。」長者告曰:「我遣人來可令除發。」其剃髮人詣苾芻所,於臥褥上令彼剃髮。時彼長者作是思惟:「應觀尊者除發以不?」即往蘭若苾芻住處,到已即於臥褥上坐,發著其衣。長者還捨,其妻遂見衣上有發,白言:「因何過彼剃髮人捨,令此衣上有其發污。」長者思惟:「將非聖者於彼褥上而剃髮耶?」即重往觀,見其褥上有剃髮處,白言:「大德!可於餘處剃髮,勿令污褥。」時諸苾芻聞已白佛,佛言:「不應褥上而剃鬚發。」便於淨地剃除鬚髮,佛言:「凡是僧伽灑掃淨地不應剃髮,若有犯者得惡作罪。」時有老病苾芻,不能出外剃髮,復遭風雨,佛言:「若無力者隨處剃除,然應掃除塗拭令淨,若不爾者得惡作罪。」又諸苾芻剪手足甲,隨處棄擲,佛言:「僧伽淨地若棄爪甲,得惡作罪。」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身嬰重病為苦所逼,便往醫處報言:「賢首!以所宜藥為我處方。」彼醫答言:「以水和麨非時可食。」答言:「賢首!世尊已制,不許我等非時噉食。」醫人答曰:「聖者!大師慈悲,必緣此事開諸病人。」以緣白佛,佛言:「有無齒牛食噉糠麥,後時便出其粒仍全,用此為麨非時應服。」時病苾芻雖服不差,醫人問曰:「聖者!先時所苦得瘳損不?」答曰:「賢首!今猶未除。」醫人曰:「豈非聖者未服水麨令病不差。」苾芻答曰:「我已服竟。」醫曰:「當如何服?」時病苾芻具以事告,醫言:「聖者!此非是藥,應用生麥麨。」以緣白佛,佛言:「多將水攪以物濾之然後應服。」病猶不差,復以此事告彼醫人,醫人答言:「勿濾而服。」以緣白佛,佛言:「醫人處方令服麨飲,若稠若團隨意應服。」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身嬰重病,往醫人處問言:「賢首!以所宜藥為我處方。」彼醫答言:「以大肉團非時煮飲。」答曰:「賢首!世尊已制。」醫人答曰:「聖者!大師慈悲,必緣此事開諸病者。」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有獸名犲,腹中腸直噉肉便出,體猶未變,應取彼肉煮而飲服。」雖服不差,醫人問曰:「聖者!所苦得除損不?」答曰:「未損。」醫曰:「豈可聖者未服肉汁令斯疾病而無損耶?」苾芻具答其事,醫言:「聖者!此是故物不堪為藥,應取新肉煮而飲汁。」白佛,佛言:「先以物濾然後飲之。」病猶不差,彼以此事告彼醫人,醫人答言:「勿濾而服。」以緣白佛,佛言:「醫人處方隨意應服,若乾若濕令有氣味,皆應服食,勿生疑慮。」佛告諸苾芻:「凡所有事,我於病人非時開者,於病差後咸不應作。若有作者,得越法罪。」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三


上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

下篇: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捨衛國...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布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安居...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佛說大孔雀咒王經

佛說大孔雀咒王經卷上(前方便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

四分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四分律序 夫戒之興,所以防...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

羯磨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羯磨一卷(出曇無德律) 曹魏...

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姚...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留支譯本)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留支譯本)...

禮法華經儀式

禮法華經儀式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三寶(拜起胡跪燒香...

比丘聽施經

比丘聽施經 東晉天竺三藏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文殊菩薩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佛說較量壽命經

佛說較量壽命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囉國密林寺三藏明教...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唐南天竺國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如是...

【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

【註音版】佛說八吉祥經

佛說八吉祥經...

【佛教詞典】五處如應安立

【五處如應安立】 p0280 瑜伽三十卷五頁云:云何五處?...

【佛教詞典】邊際第四靜慮

【邊際第四靜慮】 p1443 大毗婆沙論一百七十八卷十三頁...

一個人開始內觀時,他就是在開顯寶藏

中道又分為二: 一者、但中 ─ 唯有理性,不具諸法。見...

妄想那麼有力量,是因為你攀緣它

一個人要把心量擴大,要離開所有過去生命經驗留下的錯...

菜裡面有蒜,把蒜挑出來,這個菜還能吃嗎

問: 在外面吃飯,菜裡面有蒜,不吃蒜,把蒜挑出來,這...

聖嚴法師《情緒從哪裡來》

在混亂、緊張匆忙的時代裡,人的情緒時時刻刻都在浮動...

如何是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問: 如何是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了幻法師答: 學佛...

若能放下,即時解脫

最近看到蘇軾的一首詞《行香子述懷》,詞云: 清夜無塵...

念佛能得到命中沒有的福報

現在年輕人面臨著很多的誘惑,是很容易走向歧途的。生...

死亡不可怕,問題是來生去哪裡

這個臨命終的處理,一般的社會的醫學者跟佛弟子的看法...

把聽經聞法納入你的功課裡面

【有些人學了一輩子佛法,為什麼他的身口意沒什麼改變...

垃圾車定律

有一天,打算到機場,因時間來不及,因此,我拜託一位...

妙蓮老和尚《阿彌陀佛與持戒》

阿彌陀第一 淨土念佛法門是往聖前賢人人趨向,千經萬...

學佛是為了比別人好嗎

問: 學佛是為了各方面都比別人好嗎? 大安法師答:...

【視頻】《華嚴經》平興寺僧眾唱誦

《華嚴經》平興寺僧眾唱誦

【視頻】《佛說咒小兒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咒小兒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