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迦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五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第七子攝頌曰:

 外道覆認衣,  作記死時施,
 有五種親友,  得法獨應行。

爾時佛在王舍城住竹林園。時摩揭陀主影勝大王,聞說妙法得見諦已,遂與八萬諸天子眾,並摩揭陀國長者、居士婆羅門等過百千數,於大眾中制立嚴教,擊鼓宣令普告國人:「不得有人輒為竊盜。若有犯者驅令出國,所有家資庫藏財物,悉皆給與被賊之人。」是時世尊,為憍薩羅國勝光大王說《少年經》,得調伏已,亦於國界作其嚴制:「於我國中不得有人輒行竊盜,如有犯者斷其命根,所有家資庫藏財物,悉皆給與被賊之人。」爾時群賊咸悉逃竄,二國中間屯營而住。摩揭陀國有諸商人,相隨而往憍薩羅國。到彼界已,時諸商主告其伴曰:「我今平安,仁可歸去。」從者去已,賊便遙見知無護者,便共劫奪。時諸商人咸悉走向憍薩羅國,投勝光王。既到王所,前白王曰:「大王當知,於此國界先多交易,今由群賊商侶不來。」時勝光王勅大將軍名毘盧宅迦:「卿可急往捕捉群賊,並所盜財將來見朕。」是時大將部領四兵,勇力軍眾象馬車步,往賊營處曠野林中。彼諸群賊總集險林,放捨兵戈分所得物。爾時將軍既遙見賊,便於四面週遍列軍,戰鼓才鳴群賊驚懾,或有奔逃、或遭殘害、或時被殺、或復生擒,收所盜財並諸賊黨,還至王所啟大王曰:「此是彼賊並所盜財。」時勝光王告諸人曰:「汝之本物各任將去。」商估賈客既認物已,諸外道輩亦取自財及赤石染服,並將苾芻所有衣缽。時諸苾芻後至王所,王曰:「仁等亦應認取衣缽。」苾芻報曰:「此貨物中無我衣缽。」王曰:「仁等豈非先被賊劫?」答曰:「我亦被賊。」王曰:「若無者,宜應喚彼外道,並將所認衣物隨來。」時彼外道既聞王喚,持衣即來。苾芻見衣作如是語:「此是我僧伽胝、此是僧腳敧。」王告外道曰:「彼是小賊,汝是大賊,強認他衣。」彼默無對。王言:「聖者!仁於衣物有記驗不?令我得知,此屬外道,此屬苾芻。」苾芻報曰:「我衣無記。」以緣白佛,佛言:「苾芻衣物應為記驗。」不知云何?佛言:「應為紐結或墨點淨,及餘記驗方乃持之。」

佛在室羅伐城。有一長者,娶妻未久誕生一息,其妻身死更娶後妻,未久之間復生一子。其第二子為母所苦,於善法律情希出家,既出家已遊歷人間。其父後時遇遭重病,定知將死,命長子曰:「我所有財應作三分。」子承父命遂即分三。便報子言:「此是汝分用充家業,一分屬吾以供葬事,餘之一分與出家子。」便自嘆曰:

「積聚皆消散,  崇高必墮落;
 會合終別離,  有命咸歸死。」

說是語已遂即命終。其出家子聞父身亡,即到兄所孔懷相見,兩共哀號問訊既終。兄乃告曰:「父亡之日先有遺言,留一分財可宜收取。」苾芻念曰:「如世尊說:『死後當與此非法財。』」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凡在家者命欲終時有攀緣心,如是施財並宜收取,父分與財勿生疑慮。既受財已,於三寶中而興供養。其出家者臨終之日無顧戀心,若言:『我死後與。』者,如是之財即不應取。」

緣處同前。有二苾芻共為親友,言談得意同處而居。時一苾芻人間遊行隨緣施化,於本房中及經行等處,忘遺衣物並齒木土屑。時彼親友為收舉已,遂起疑心即往白佛,佛言:「收取無犯。然而親友有其五種。云何為五?一者相愛,二者心喜,三者師長,四者得意,五者彼聞用物情生悅樂。如斯五種聽許收用。」

緣處同前。時有長者,娶妻未久誕生一女,年既長大便捨俗累,於佛法中而為出家。時屬饑儉乞求難得,巡門乞食漸至父家,父見女來即前問曰:「聖女!爾於今者云何濟命?」便報父曰:「乞食巡門實誠難得,雖經辛苦亦不充虛,飢火所燒甚難堪忍。」父聞斯語慘然不悅,便告女曰:「爾若在家不出家者,設無憐愛終須供給;從今已往每日可來家中受食。」既受請已,便於他日復將一伴來詣父捨,受其請食,父報女言:「我今無力能濟二人,宜可獨來而取於食。」女報父言:「世尊不許一女獨行,佛若許者不遭斯苦。」時苾芻尼具以上事白諸苾芻,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若時饑儉乞求難得不充濟者,聽苾芻尼從眾乞法,於父母捨而作往還。應如是乞,敷座席鳴揵稚,言白既周,尼眾集已,時乞法尼先從上座次第禮僧,於眾首前合掌恭敬蹲踞而住,應如是乞:『大德尼僧伽聽!我苾芻尼某甲,今逢儉歲飲食難得,若無飲食不能存濟。我某甲今從尼僧伽,乞於親族邊作往還住止羯磨。願尼僧伽與我某甲於親族邊作往還住止羯磨,是能愍者願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說,羯磨白二准此應作,如百一中說。若苾芻尼,大眾為作與諸俗親往還羯磨竟,此苾芻尼得獨行無犯,往親族家隨意而食。復至豐時即不應往,如獨往者得越法罪。」

第八子攝頌曰:

 賒取他衣去,  及為他和市,
 不高下買衣,  應二三酬價。

緣處同前。時有苾芻,於俗人處賒買他衣,將至寺內遂即身亡。時彼衣主既聞消息,急詣寺中告諸人曰:「某甲苾芻今何所在?」苾芻答曰:「彼已身死。」衣主告曰:「彼於我處賒取衣來,今可還直。」苾芻報曰:「仁今可去,詣彼尸林,隨索衣直。」衣主報曰:「所有衣缽仁等共分,遣向林中從尸索債,如何釋子欺誑於人。」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身死,所有衣缽,應還衣價。」復有苾芻,於俗人處賒取貴衣,乃至苾芻身亡之後,是時衣主來至寺中問言:「某甲苾芻今何所在?」答曰:「彼已身亡。」衣主告曰:「其人我處賒取衣來。」時諸苾芻還將本衣卻付,衣主報言:「彼所將物是貴價衣,今此相還全無所直。」時諸苾芻不知云何?以緣白佛,佛言:「應隨現前所有之物可充衣價。應告彼言:『其人已死,現有斯物,今以相還宜生歡喜。』」時有二居士共為交易,一人問曰:「此衣幾價?」衣主答曰:「二十迦利沙波拏。」買衣人曰:「我今酬汝十迦利沙波拏。」時鄔波難陀來至其所,彼之二人作如是念:「諸大苾芻出言決定,我等宜應請斷其價。」二人共問鄔波難陀:「大德!此之衣物價直幾多?」是時鄔波難陀私問一人:「汝欲買衣?為當賣衣?」答言:「我買。」鄔波難陀報曰:「此衣價直二十迦利沙波拏。」又問第二:「汝欲賣衣?」報言:「我賣。」鄔波難陀報曰:「此衣可直四十迦利沙波拏。」二人交易,賣索四十,買酬二十,因致紛諍。買衣人曰:「我於和市人邊聞直二十。」衣主復云:「我於和市人邊聞直四十。」互相謂曰:「我等二人共於一處聽其斷價,兩種不同,定是彼人故為鬪亂。」諸苾芻聞已白佛,佛言:「凡諸苾芻,不應為他俗人斷價,亦復不應於交易處輒論貴賤如和市法。若有犯者得惡作罪。」時諸苾芻欲買衣服高下酬價,俗人報曰:「我是小興生人,仁等乃是大興生人。」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不應酬價高下,若諸苾芻欲買衣者,應令俗人酬其買價。若無俗人,應可二三得自酬價,過此酬者得惡作罪。」

第九子攝頌曰:

 果樹差修理,  四種不應分,
 果熟現前分,  觀時莫諠戲。

爾時佛在王舍城。時頻毘娑羅王,以一千根菴沒羅林施與僧伽。時諸苾芻雖取果食不令看守,遂致摧折而便荒穢。頻毘娑羅王見林摧折,問左右曰:「此菴沒羅林是誰園樹?」大臣答曰:「此是大王先以千株菴沒羅樹施與苾芻僧伽,僧伽食已而不看守,因即摧殘致斯荒穢,然諸聖者曾不修理。」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於寺基業不應棄捨,大眾應差守園之人令其修理。」時守園人遂安籬柵,計諸果樹分布與人,於樹根下而嚼齒木、或時漱口、或洗手面濯足浣衣。是時林樹被溉灌已,枝葉滋榮果實豐熟。有眾多客苾芻來告舊人曰:「美果新熟仁應惠我。」舊人答曰:「我等已分,仁何得食?」報言:「此是軌範師分、此是親教師分、此同親教師分、此同軌範師分。」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有四種物皆不應分。云何為四?一者四方僧物,二者窣覩波物,三者眾家病藥,四者寺資產物。若有違者得惡作罪。此等諸果應行與僧。」時有賊來偷果,世尊告曰:「大眾應差守護園人。」既受差已專為守護,因斯闕食,佛言:「更別差人應早食已替彼令食。」如世尊說:「菴沒羅果分與眾僧。」時守園人平等分與,其果有蟲。佛言:「應審觀察,蟲者簡卻,先作淨已然後行之。」諸苾芻等淨果之時,高聲諠戲口出涎唾灒污其果,佛言:「不得諠雜,應聖默然而為觀察。若諠鬧者得惡作罪。」

第十子攝頌曰:

 無淨人自行,  自取不應食,
 不選開其病,  結界證耕人。

如世尊說:「菴沒羅果應行與僧。」不知誰應合行?佛言:「令淨人行。若無淨人,應使求寂。求寂無者,先作淨已苾芻受取,應可自行。」如世尊說:「差守園人令其守護。」淨人求寂才去之後,眾鳥咸來啄損其果,佛言:「應以樹葉蓋覆。淨人求寂事畢還來,宜應指示。」時六眾苾芻次差守園,簡取美好菴沒羅果,持至住處受已而食。時諸苾芻互相謂曰:「美好之果久不見行。」報曰:「無可將來。咸被六眾簡取,好者持至住處,令他授與皆自噉食。」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不應自取而食,若有食者得惡作罪。」時六眾苾芻自選好者令授而食,與此與彼遂便鬧亂,佛言:「不應自選而食。若有食者得惡作罪。無犯者,若火力微應取熟者,火力強盛應可食生。」

緣處同前。時諸苾芻人間遊行,遇至一村於中有寺,既入寺已,不見一人。舊住苾芻,先向晝日游處,寺內皆空。時客苾芻自相謂曰:「此之空寺既無苾芻,我等豈於無界之處而為居住?當共結界。」先結小界。時舊苾芻遂即來至,客便告曰:「善來!善來具壽!仁可來此我為解勞。」主人報曰:「具壽!何為卻與我等解勞?我是主人,暫向晝日閑靜之處。」客便告曰:「我欲結界,已於此處先結小界。」主人報曰:「我於此處先已結界。」彼此懷疑,為取先界?為取後耶?以緣白佛,佛言:「應取先界,後結不成。凡客苾芻至他住處,應可住經七八日已,無人來者,應共結界。若異此者得惡作罪。」

緣處同前。有一苾芻住阿蘭若處,有二耕人共為鬪諍,遂以身手互相捶打。時此二人便以苾芻為證見者。時彼二人相牽俱至王所,各申道理,言有證人。令喚苾芻。苾芻既至,王自問曰:「此事如何?」苾芻白言:「大王!若能自立要契如轉輪王者,我能白王。」王然其契。苾芻答曰:「此二鬪人,更互相瞋,俱行拳棒。」王既聞已二皆與罪,苾芻告曰:「大王!何故行罰?向者立要如轉輪王行化於世。」王曰:「輪王如何行化?」答曰:「夫輪王者,止其無益,令行有益。」王曰:「若如是者,二俱有犯,各與輕罰,兩皆釋放。」是時二人各生嫌恨。時諸苾芻以緣白佛,佛言:「有鬪打者,苾芻不應在傍看住。若見諍者急捨而去,如不去者得惡作罪。」

尼陀那別門第五總攝頌曰:

 菩薩像供養,  吉祥大眾食;
 大會草稕居,  集僧鳴大鼓。

第一子攝頌曰:

 聽為菩薩像,  復許五種旗;
 為座置尊儀,  鐵竿隨意所。

緣處同前。若佛世尊自居眾首為上座者,便有威肅眾皆嚴整,世尊不在即無上事。是時給孤獨長者來至佛所,禮雙足已退坐一面,而白佛言:「我今欲作贍部影像,唯願聽許。」佛言:「應作。」欲安幡蓋,佛言:「隨意。」時彼長者不知欲造何幡?佛言:「有五種旗旛:謂師子幡、莫羯羅幡、龍幡、揭路荼幡、牛王幡。」長者復請為贍部影像作座,佛言:「可作。」又作鐵竿而懸旗旛,佛言:「應作。」

第二子攝頌曰:

 供養菩薩像,  並作諸瓔珞,
 塗香及車輿,  作傘蓋旗旛。

緣處同前。給孤獨長者白佛言:「豈非佛為菩薩時廣作供養?」佛言:「如是。」「我今欲為贍部影像隨意供養。」佛言:「應作。」「世尊為菩薩時著諸瓔珞?」佛言:「如是。」「我今欲為贍部影像作諸瓔珞。」佛言:「隨意,唯除腳玔耳璫,餘皆任作。」「我今欲作磨香塗香拭佛手足。」佛言:「應作。」「佛為菩薩時乘輿出入或乘御車,我今欲作輦輿。」佛言:「應作。」復言:「為菩薩時常持傘蓋隨從幡旗,我今欲為影像作其傘蓋並造諸幡。」佛言:「應作。」「菩薩在家常著花鬘瓔珞以為嚴飾,我今亦作用莊嚴像。」佛言:「如是種種莊飾之具,我皆聽作。」

第三子攝頌曰:

 吉祥並供養,  花鬘及香合,
 諸人大集時,  晝開門夜閉。

爾時給孤獨長者請世尊曰:「佛為菩薩時,一切大眾以吉祥事恭敬供養。佛若聽者,我於贍部像前,為吉祥事並設供養。」佛言:「隨意應作。」「我今復欲作頂上鬘及諸香合供贍部像。」佛言:「應作。」長者言:「我因贍部像莊嚴寺宇。」時諸苾芻彩畫其寺,以諸香泥花鬘燒香末香,奏諸鼓樂廣設供養。時眾人等見此希奇生未曾有,共相謂曰:「此之住處極妙莊嚴。」時諸苾芻見人鬧亂晝日閉門,俗人見已便起譏嫌云:「障生善。」以緣白佛,佛言:「若有鼓樂為供養時,晝日開門至夜宜閉。」

第四子攝頌曰:

 大眾集會食,  薜捨佉月生,
 香台五六年,  並應為大會。

爾時給孤獨長者設供養時,眾多苾芻等七眾俱集。長者見已生大歡喜,作如是念:「如世尊說:『苾芻!有五種時施。云何為五?一者於客來人及將行者而為給施。二者於病人及瞻病者而行給施。三者於饑儉年及在險路而行給施。四者若得新穀新果及新節歲,先於持戒有德為供給已後當自食。五者若遇風雨寒雪之時,應持餅粥麨及諸漿往施眾僧,勿令聖者冒涉艱辛,受我飲食安樂而住。』我今見此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遠來至此疲於道路。若佛聽者,我當為此而設大會。」即往佛所禮雙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有五種時施,廣如上說。由觀菩薩大會供養四方人眾悉皆云集行路辛苦,若佛聽者我當設供。」佛言:「隨意應作。」長者遂設無遮大會。

爾時長者白佛言:「我今更設大會。」佛言:「應作。」長者白佛:「菩薩生時是何月日?」佛告長者:「薜捨佉月日月圓時是我生日。」「我今欲作生日大會。」佛言:「應作。」「我今欲為贍部影像而作香台。」佛言:「應作。」「世尊為菩薩時經於幾歲而除頂髻?」佛言:「五歲。」「我今欲作五歲大會。」佛言:「應作。」「世尊菩薩於幾歲時重立頂髻?」佛言:「六歲。」餘如前說。「世尊我欲為作贍部影像作佛陀大會。」佛言:「應作。」

第五子攝頌曰:

 大會為草稕,  不應雜亂坐,
 應打揵稚鼓,  告時令普知。

給孤獨長者設大會時,六大都城並皆云集。時諸苾芻亦復來至,由斯席薦並皆闕少,佛言:「長者!應結草稕隨時坐食。」苾芻食已不收而去,以緣白佛,佛言:「苾芻食了應收草稕舉置一邊,方隨意去,若作佛陀會已應須棄之。」時諸苾芻不依大小,越其次第相雜而坐,令行食者久延時節,或時食竟更有人來失其時候,佛言:「應告時至。」雖告時至,眾鬧不聞,世尊告曰:「應打揵稚。」猶尚不聞,佛言:「應可吹螺並復擊鼓。」然未普聞,佛言:「打大鐘鼓。」佛令打鼓,打三下已即便長打,諸有病者及授事人致有闕乏,佛言:「應待病人請得食已,並授事人食竟然後長打,若不爾者得越法罪。」

第六子攝頌曰:

 集僧鳴大鼓,  供了去幢幡;
 若多獲珍寶,  隨應悉分與。

如世尊說:「應打揵稚及吹雙螺者。」雖如是作猶不普聞,佛言:「應打大鼓令響普聞,為大會時遠近咸集。」設會雖竟人猶不散,世尊告曰:「應除供養所設幢幡,時眾見已自然散去。」作此會時苾芻僧眾多獲珍財,不知云何?佛言:「據合得者,先從上座乃至行末,隨其大小准法平分。」時諸苾芻猶自紛擾,佛言:「眾若多者,應可千人與其一分各自分之,或復百人、或二十人乃至十人而為一分,令自分取。」鄔波離白佛言:「十人分中若一身死,亡人之分誰合得耶?」佛言:「若十人內已分衣竟,亡人之分應入僧伽。如其未分,九人合得,多亦准斯。」

尼陀那了。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第五


上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

下篇: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捨衛國...

【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布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安居...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佛說大孔雀咒王經

佛說大孔雀咒王經卷上(前方便法)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

四分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四分律序 夫戒之興,所以防...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

羯磨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羯磨一卷(出曇無德律) 曹魏...

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姚...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留支譯本)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留支譯本)...

禮法華經儀式

禮法華經儀式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三寶(拜起胡跪燒香...

比丘聽施經

比丘聽施經 東晉天竺三藏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文殊菩薩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佛說較量壽命經

佛說較量壽命經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囉國密林寺三藏明教...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唐南天竺國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如是...

【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

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

【註音版】佛說八吉祥經

佛說八吉祥經...

【佛教詞典】五處如應安立

【五處如應安立】 p0280 瑜伽三十卷五頁云:云何五處?...

【佛教詞典】邊際第四靜慮

【邊際第四靜慮】 p1443 大毗婆沙論一百七十八卷十三頁...

一個人開始內觀時,他就是在開顯寶藏

中道又分為二: 一者、但中 ─ 唯有理性,不具諸法。見...

妄想那麼有力量,是因為你攀緣它

一個人要把心量擴大,要離開所有過去生命經驗留下的錯...

菜裡面有蒜,把蒜挑出來,這個菜還能吃嗎

問: 在外面吃飯,菜裡面有蒜,不吃蒜,把蒜挑出來,這...

聖嚴法師《情緒從哪裡來》

在混亂、緊張匆忙的時代裡,人的情緒時時刻刻都在浮動...

如何是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問: 如何是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了幻法師答: 學佛...

若能放下,即時解脫

最近看到蘇軾的一首詞《行香子述懷》,詞云: 清夜無塵...

念佛能得到命中沒有的福報

現在年輕人面臨著很多的誘惑,是很容易走向歧途的。生...

死亡不可怕,問題是來生去哪裡

這個臨命終的處理,一般的社會的醫學者跟佛弟子的看法...

把聽經聞法納入你的功課裡面

【有些人學了一輩子佛法,為什麼他的身口意沒什麼改變...

垃圾車定律

有一天,打算到機場,因時間來不及,因此,我拜託一位...

妙蓮老和尚《阿彌陀佛與持戒》

阿彌陀第一 淨土念佛法門是往聖前賢人人趨向,千經萬...

學佛是為了比別人好嗎

問: 學佛是為了各方面都比別人好嗎? 大安法師答:...

【視頻】《華嚴經》平興寺僧眾唱誦

《華嚴經》平興寺僧眾唱誦

【視頻】《佛說咒小兒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咒小兒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