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度於君民,與除饉眾、菩薩大士、天、龍、鬼神、世間人民無央數,眾會聽經。

是時,摩訶迦葉獨行教化到王舍城,常行大哀福於眾生,捨諸豪富而從貧乞。摩訶迦葉時欲分衛:「若其未行先三昧正受,何所貧人吾當福之?」即入王捨大城之中,見一孤母,最甚貧困,在於街巷大糞聚中,傍鑿糞聚以為岩窟,羸劣疾病常臥其中,孤單零丁無有衣食,便於岩窟施小籬以障五形。迦葉三昧知此人宿不植福是以今貧,知母壽命終日在近:「若吾不度,永失福堂。」

母時饑困,長者青衣而棄米汁,臭惡難言,母從乞之,即以破瓦盛著左右。摩訶迦葉到其所,咒願言:「且多少施我,可得大福。」

爾時老母,即說偈言:

「舉身得疾病,  孤窮安可言,
 一國之最貧,  衣食不蓋形。
 世有不慈人,  尚見矜愍憐,
 云何名慈哀,  而不知此厄?
 普世之寒苦,  無過我之身,
 願見哀矜恕,  實不為仁惜。」

摩訶迦葉即答偈言:

「佛為三界尊,  吾備在其中,
 欲除汝饑貧,  是故從貧乞。
 若能減身口,  分銖以為施,
 長夜得解脫,  後生得豪富。」

爾時,老母重說偈言:

「實如仁所言,  生世無功德,
 今在糞窟中,  不淨塗其身。
 飲食無分米,  羸形而不覆,
 如今之極貧,  施意與願違。」

摩訶迦葉重說偈言:

「母說處不悅,  饑窮無以施,
 若其有施意,  此則不為貧。
 若復知慚羞,  此則著法衣,
 如母此二事,  衣食為備足。
 世有顓愚人,  俗衣寶穀多,
 無慚不念施,  計後此大貧。
 惶荒設福德,  可謂為希有,
 信哉罪福眾,  至誠不虛說。」

爾時,老母聞偈歡喜,心念前日有臭米汁,欲以施之則不可飲,遙啟迦葉:「哀我受不?」

摩訶迦葉答言:「大善!」

母即在窟匍匐取之,形體裸露不得持出,側身僂體,籬上授與。迦葉受之,尊口咒願:「使蒙福安。」

迦叶心念:「若吾齎去著餘處飲之者,母則不信,謂吾棄之。」即於母前,飲訖盪缽,還著布囊中。

於是老母特復真信。迦葉自念:「當現神足,令此母人必獲大安。」即沒入地更在虛空,身出水火,半身以上現其水出,半身以下復現火出;又復變化改易,飛騰虛空,從其東出沒於西方,南北亦爾。

時,母人見此踴躍,一心長跪遙視迦葉。迦葉告曰:「母今意中所願何等,世間豪富、轉輪聖王,及四天王、釋梵諸天?若復欲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若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惟三佛者,悉可得果其願。」

爾時,母人厭於世苦,聞天堂上審為快樂,即啟迦葉:「願以微福得生天上。」於是,迦葉忽然不現。老母數日壽終,即生第二忉利天上,威德巍巍,震動天地,光明挺特,譬如七日一時俱出照曜天宮。

釋提桓因即自驚悸:「何所人者,福德感動,將無此間有勝吾者?」即以天眼觀此天女福德使然。釋提桓因即偈問言:

「此女從何來?  大光明照曜,
 譬如七大日,  一時俱出現;
 震動吾宮殿,  威德難可當,
 本修何福德,  得來昇此天?」

是時,天女答帝釋偈言:

「本在閻浮提,  糞窟不淨中,
 羸老兼疾病,  衣食不充備。
 三千大千土,  釋迦文佛尊,
 次有大弟子,  名摩訶迦葉。
 哀矜從母乞,  說法我心歡,
 貢其臭米汁,  施少獲願多。
 一心供福地,  願欲生天上,
 棄身糞窟中,  來生忉利天。」

爾時,天女即自念言:「此之福報,緣其前世供養迦葉所致,假令當以天上珍寶種種百千施上迦葉,猶尚未報須臾之恩。」即將侍女持天香華忽然來下,於虛空中散迦葉上,然後來下五體投地。禮畢卻住,叉手嘆曰:

「大千國土,  佛為特尊,  次有迦葉,
 能閉罪門。  昔在閻浮,  糞窟之前,
 為其貧母,  開說真言。  時母歡喜,
 貢上米潘,  施如芥子,  獲報如山。
 自致天女,  封受自然,  是故來下,
 歸命福田。」

天女說已,即與侍從俱還天上。然後帝釋心念:「此女於閻浮提臭惡之中,以其米汁供養迦葉乃致此福,迦葉大哀,但福劣家不及大姓,當作良策,於閻浮提詣迦葉所,興設福祐。」

釋提洹因即與天後,持百味食盛小瓶中,下詣王捨大城巷邊作小陋屋,變其形狀似於老人,身體痟瘦僂行而步,公妻二人而共織席,自現貧窮乞人之狀,不儲飲食穀帛之具。

摩訶迦葉後行分衛,見此貧人而往乞食,公言:「至貧無有,如何?」迦葉咒願:「良久不去。」

公言:「我等夫妻甚老,織席不暇,向乞少飯,適欲食之。聞仁慈德,但從貧乞欲以福之。今雖窮困,意自割捐以施賢者,審如所云令吾得福,天食之香非世所聞,若豫開瓶苾芬之香。」迦葉覺之,全不肯取。即言:「道人!弊食不多,缽來取之。」

迦葉缽取受咒願:「施家其香普熏王捨大城及其國界。」迦葉即嫌其香無量,即便三昧思惟其本,方坐三昧,公及母還復釋身,逕疾飛去,空中彈指歡喜無量。迦葉思惟即知帝釋化作老公,而為此變,欲增福祚。「吾今已受,不宜復還。」迦叶讚言:「善哉!帝釋!種福無厭,忍此丑類,來下殖福,必獲影報。」帝釋及後倍復欣踴。是時,天上伎樂來迎,帝釋到宮倍益歡喜。

佛告阿難:「此貧母人,一切世間無能及者,惠雖微少,福報甚多,以其苦厄興至心故,致無量福,福應之報。釋提桓因天上自恣,而捨豪尊來下殖福,獲報難量,是以如來說檀第一。閻浮提人愚癡可矜,其如此比有少少耳,汝當廣宣如來真言。」

佛說是時,天、龍、鬼神、四輩弟子、比丘僧,興設大福而至達嚫,願及眾生,隨其志願,皆得果報。

佛說經已,一切眾會莫不欣樂,稽首作禮。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上篇:佛說大迦葉本經

下篇:佛說初分說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捨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

淨土五經日誦集要(淨宗早晚課)

序 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淨...

佛說超日明三昧經

佛說超日明三昧經卷上 西晉清信士聶承遠譯 聞如是:一...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劉宋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譯 聞...

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

萬善同歸集

萬善同歸集序 朝奉郎守司農少卿致仕輕車都尉長興縣開...

【註音版】佛說八師經

佛說八師經...

四明尊者教行錄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一(並序)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陳隋...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失譯附後漢錄 師子戲菩薩、師子奮迅...

【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再譯...

五門禪經要用法

五門禪經要用法 大禪師佛陀蜜多撰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

【註音版】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佛教詞典】愛毒

【愛毒】 恩愛害道如毒藥。為恩愛所繫縛,而妨害佛道修...

【佛教詞典】亡物同活共財法

亦名:亡人物同活共財法、亡僧物同活共財法、亡五眾物...

臨終正念是往生的決定因素嗎

問: 印祖多次提臨終助念及佛化家庭的重要性,尤其強...

遵式大師:校量念佛功德說

大般涅槃經云: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養一切眾生。不...

心念不清淨想入定是不可能的

宋徽宗致和三年,四川峨眉山在四月間刮起了大風,刮倒...

個子矮小的男子女人應改掉輕慢人的毛病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云:為人因何短小?以鳳生...

寬容是人生的最好修養

在人的一生中,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既...

勿作「二寶」弟子

在家信眾修行中首先要恭敬僧寶。尤其在佛滅度之後,佛...

持誦佩戴楞嚴咒,一切諸魔所不能動

【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

晝可不食、夜可不眠,功課不可不做

你每天如果沒有一定的功課,就是掛名的佛教徒。淨土行...

羅剎相爭 比丘證果

摩偷羅國有一位男子,向父母表明自己想要發心出家,隨...

信願持名,去極樂蓮華里安身

念佛法門雖然簡單容易,但卻是至圓至頓的。蕅益大師說...

百歲本煥老和尚的百年佛緣

本煥長老 法名心虔,102歲。清朝光緒33年(1907)出生...

真為生死來學佛

我們學佛是為什麼?是真為生死來學佛。對於佛教徒來說...

【視頻】《藥師經》觀成法師粵語念誦

《藥師經》觀成法師粵語念誦

【視頻】法鼓山禪修早課

法鼓山禪修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