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持心梵天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持心梵天所問經卷第二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難問品第五

於是,明網菩薩白世尊曰:「持心梵天而從如來聞說大哀,所分別法不喜不慼。」

持心答曰:「設族姓子修知二行,彼人則有歡喜愁慼,真際所處永無二事,由是之故不喜不慼。猶如幻師所幻奇異之術,又彼化人所行而至無喜無慼。是族姓子已得游入諸法自然之相,自然覩於如來所現變化,不喜不慼。如來所化,聞於如來所說辯才,不喜不慼。假使如是分別諸法,一切如幻等無差特,不於如來慇勤喜悅,不於眾生有下劣意。」

明網又曰:「仁者已解諸法幻相乎?」答曰:「族姓子!假使有行諸法有處乃能問斯。」

又問梵天:「仁何所行?」答曰:「一切愚夫所遵行者,吾之所設行在於彼。」

又問:「愚夫行淫怒癡狐疑,計身是吾軀體,是我所有,行在邪見,云何仁者行在於彼?」答曰:「卿為欲令凡夫之士,至無凡夫成就法乎?」

報曰:「吾不欲樂凡夫之事,安當志於諸法成就乎?喻族姓子,一切諸法無所成就,法無所住無積聚處,無有結恨無所忘失,亦無懷來報應不也。」

答曰:「族姓子!離淫怒癡不行諸法,是謂為相,有行凡夫斯賢聖行,其有行者則興二事。又,族姓子!一切所行為無所行,一切所教為無有教,一切所處為無所處,一切所趣為無所趣。」

又問梵天:「何謂一切所行為無所行?」答曰:「假使遵行億百千姟諸劫之教,不知法性之所增減。以是之故,一切所行為無所行。」

又問梵天:「何謂為一切所教為無所教?一切所處為無所處?」答曰:「一切諸法,如來所教,如來所處。以是之故,一切所教為無所教,一切所處為無所處。」

又問:「何謂一切所趣為無所趣?」答曰:「計無有人有所趣生,以是之故,一切所趣為無所趣。」

爾時,世尊讚持心曰:「善哉!善哉!若欲說者當造斯講。」

於是,明網菩薩問持心曰:「如向仁者所說,一切愚夫所行,吾之所修行在於彼。設如是者,則為致行有所獲矣?」答曰:「豈可游在所生致所行也。」

又問梵天:「設不游生,焉能教化於眾生乎?」答曰:「猶若如來之所化生,吾如彼生。」

又問:「如來所化豈有生乎?」答曰:「寧有變現所當現乎?佛之境界誰所興乎?」

報曰:「有現所現及與境界,雖有所現為無所現。」答曰:「吾之所生當造斯觀,其所生者因緣立界。」

又問:「仁者豈為因緣生死行乎?」答:「吾無因緣生死之行。」

又問:「以是之故,何所因緣而緣境界有所恐懼?」答曰:「猶如因緣,因緣界懼亦復如是,計無本者無所退轉。」

於是耆年舍利弗,前白佛言:「唯天中天!假使有人而與斯等諸天龍俱,入於言辭獲福無量。所以者何?如今,世尊!能得逮聞斯諸正士之所名號,為甚快矣!何況乃值講說法乎?譬如有樹生立於地,而於虛空現於莖節枝葉華實。如是大聖,斯諸正士之所行相,當作斯觀,住於諸法而現所生終始存沒,周旋往來現諸佛土,而以上妙如是比慧,無礙辯才自在游已。已見如是智慧變化,何族姓子及族姓女,不發無上正真道乎?」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普華,謂舍利弗:「今者耆年,豈不得入此法性乎?佛說耆年智慧最尊,何故不堪如是感動所變化乎?」答曰:「世尊說餘於聲聞上知其境界。」

又問:「眾可解說法境界乎?」答曰:「不也!」

又問:「云何耆年有所講說如其境界?」答曰:「如其所入所說亦然。」

又問:「耆年能令法性無邊際乎而造證耶?」答曰:「如是。」

又問:「何謂隨其所入所說亦然?唯舍利弗!隨其所入之所節限,有所講說節限亦然,則為限節自縛法性也,其法性者無有邊際。」

又問普華:「其法性者無入相乎?」答曰:「唯舍利弗!假使法性無有入相,然於法性無所入相,仁何因設慇勤法性志解脫乎?」答曰:「不也!」

又問:「若於平等順如所入法性亦然。」答曰:「普華!吾身欲見亦欲聞之。」

答曰:「唯舍利弗!云何法性為有所念?一切諸法為有所說有所聞乎?」答曰:「不也!」

又問:「仁者!法故說言,欲有所見有所聞乎?」答曰:「普華!世尊說曰:『則有二人得福無量:專精說法,一心聽者。』以是之故,仁者講法,吾當聽之。」

梵天又問:「耆年豈能滅于思想,而思惟定聽於法乎?」答曰:「族姓子!其滅定者,無有二事聽法之理。」

報曰:「耆年舍利弗!身寧樂志乎?寂於本淨及諸法乎?」答曰:「如是,族姓子!一切諸法本淨寂滅。」

報曰:「是故,耆年舍利弗!不能堪任常定聽法。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本悉寂靜。」

舍利弗問:「卿族姓子!寧能堪任不從定起而講法乎?」答曰:「唯然,舍利弗!省察諸法豈可獲乎?而仁說言不從定起能說法耶?」答曰:「不然。」

梵天又曰:「是故,仁者,一切凡夫愚戇之黨,常得定意。」

耆年又曰:「凡夫愚戇以何定意而三昧乎?」答曰:「一切諸法而無所趣,斯曰常定。」

又問:「如是等習凡夫愚戇,及與賢聖無差別乎?」答曰:「唯舍利弗!誠如所云,吾之所察,又不欲令凡夫愚戇及與賢聖造若干也。所以者何?諸賢聖法無所滅除,愚戇之法亦無所興,猶法界等,以斯之故,無有度者。」

則復而問:「族姓子!諸法無本為何謂耶?」答曰:「如耆年身所分別知,豈復興發賢聖法乎?」答曰:「不然。」

又問:「仁為滅除凡夫法乎?」答曰:「不也!」

又問:「豈復逮得賢聖法乎?」答曰:「不也!」

又問:「寧複分別凡夫法乎?」答曰:「不然。」

又問:「云何耆年分別知時?」答曰:「如所聞法離於凡夫則為無本,平等亦如無有解脫,滅度亦如無本亦如。」

答曰:「唯舍利弗!其無本者無有差別不若干也,其無本者無所歸趣。所謂無本,如無本者一切諸法悉入無本。」

於是,耆年舍利弗,前白佛言:「唯天中天!猶如大火熾盛赫奕無所不燒,諸族姓子亦復如是,諸所說法皆分別了,一切法性處靡不盡。」

世尊告曰:「然,舍利弗!諸族姓子講說法性,如汝所云。」

爾時,明網菩薩謂舍利弗:「佛嘆仁者智慧為尊!嘆於耆年以何智慧?」答曰:「明網當知,諸聲聞中倚於音聲,但自照身而得解脫,嘆我於中而為尊耳,不在菩薩而有智慧也。」

又問:「唯舍利弗!察於智慧有言相乎?」答曰:「不然。」

又問:「其智慧者行不普乎?不平等耶?」答曰:「如是,誠如所云,智慧平等。」

又問:「何故諸法普等乃為智慧,而反講說智慧之限?」答曰:「然,族姓子!智慧法性無有邊限,係在限者從其境界,因本慧行而有所入。」

又問:「仁之所知,其無限者而可限乎?」答曰:「不然。」

又問:「以何齊限而自系閡有所說乎?」時舍利弗默然無言。

於是,賢者大迦葉承佛聖旨,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明網菩薩何故號曰為明網也?」

於是世尊,見於耆年大迦葉請,欲令眾會德本具足,告於明網:「汝族姓子!自現本德所造之業而致淨光,當為天上及世間人顯示暉曜,令菩薩眾所為善本志純熟者,或發道心使得精進。」

明網菩薩聞佛音詔,更整衣服,便從右掌縵網指爪尋放光明,通徹無量不可稱限,照於十方諸佛國土無有邊際,而悉普週一切無量不可計會諸佛世界。地獄、餓鬼、畜生、群萌、盲聾瘖瘂、跛蹇疾病、尫羸狂騃愚冥、懷淫怒癡、裸形不蔽,若饑若渴,若系若縛,貧匱丑陋,老耄年邁法應當死,慳貪嫉妬,犯戒瞋恚,懈怠放意,惡智無信而無博聞,不知慚愧,墮於邪見六十二疑,生於八難不閑之處,悉蒙斯光尋時皆安。時彼眾生則無貪淫,不患瞋怒,不迷愚癡無有結恨,亦無熱惱。

當爾之時,世尊之前諸來眾會,菩薩、聲聞、天、龍、鬼神、犍沓惒、阿須倫、迦樓羅、真陀羅、摩睺勒、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普現一像悉為金色,一切等現,相好形容皆如如來,普現一等無見頂相。身如金剛,一切盡坐自然蓮華,珠交露帳,眾寶之蓋,一切悉等而無差別。現自然身如佛無異,一切色身悉獲安隱,猶如菩薩逮得三昧各興歡豫。彼時眾會怪未曾有,各各相見,悉如世尊而無差別,不復自覩疵瑕之體。

適放是光,尋時下方有四菩薩,自然踴出叉手而住,各自念曰:「今者當禮何所如來?」

空中有聲則語之曰:「明網菩薩殊特光明,普令眾會悉現一色為如來像。」

時四菩薩得未曾有,則舉聲曰:「假令至誠吾等所建,如今所覩像色一類無異,諸法平等而無差別。以斯真諦而無虛者,吾等特當覩能仁佛瑞應之體,設見如來當奉事之。」

於時,世尊蓮華交露師子之座,去地七尺。時四菩薩稽首佛足,俱發聲言:「至未曾有,天中之天!如來智慧不可窮極。明網菩薩本性清淨德願乃爾,演其光明令諸眾生威容顏貌所現若茲。」

於時世尊告明網菩薩:「汝族姓子!還攝光明所顯弘曜,以作佛事多所建立,令無量人志於道心。」

明網菩薩聞佛教命,則還攝光。應時眾會一切如故,威儀禮節復現如前。如來獨處於師子床,耆年大迦葉,前白佛言:「斯四菩薩,從何所來?」

四菩薩曰:「吾從下方異佛界來。」

又問:「世界所名?」答曰:「眾寶普現。」

又問:「如來、至真其號云何?現說法乎?」答曰:「號一寶蓋如來,於彼講法。」

又問:「彼之世界去是遠近?」答曰:「世尊知之。」

又問:「仁等何因至此?」答曰:「明網菩薩演放光明,吾於本土見其光明下方佛國,聞於能仁世尊、明網之名,故詣此土欲覲世尊稽首奉事,欲覩正士明網菩薩。」

時大迦葉前白佛言:「眾寶普現世界,一寶蓋佛土,去是幾所?」

佛告迦葉:「下方去此七十二江河沙等諸佛國土,乃得眾寶普現世界,一寶蓋佛所處,此四菩薩,從彼間來。」

又問世尊:「幾如之頃乃達到此?」告曰:「一發意頃便來至斯。」

迦葉白佛:「難及大聖!菩薩大士所放光明,神足聖達巍巍如是。明網菩薩演其光明照遠無際,斯四菩薩,尋即至此,其誰見是神足威變智慧所為,而不願樂建立大乘?」

世尊告曰:「如汝所云,諸菩薩行不可思議,聲聞緣覺所不能及也。」

問談品第六

於是,大迦葉謂明網菩薩:「族姓子光猶若如來,威容姿顏紫磨金形,眾會蒙曜色像普齊。」答曰:「唯大迦葉!當問世尊而發遣之,耆年尋時前問大聖。」

佛告迦葉:「明網菩薩得為佛時,當爾眾會悉紫金容咸樂一義,同心篤信達諸通慧,無有聲聞緣覺之名,純諸菩薩大士之眾。」

迦葉白佛:「其有菩薩生彼佛土,便當謂之為如來耶!」

世尊告曰:「如是,迦葉!如爾所言,便當謂之為如來也。」

爾時,四萬四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願生彼土,異口同音僉共嘆曰:「明網菩薩得佛道時,吾等悉當生彼佛土。」

於是,迦葉復白佛言:「明網卻後幾如,當成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乎?」

佛告迦葉:「自問明網久如成佛,當為汝發遣之。」

耆年迦葉問明網曰:「仁族姓子!久如當成無上正真為最正覺乎?」答曰:「唯迦葉!若有人問言,幻師化人,久如當成無上正真為最正覺乎?以何答彼?」

報曰:「族姓子!幻師所化虛而無實何所答乎?」答曰:「如是,一切諸法猶如幻化自然而成,何問如斯:仁當久如成最正覺?」

又問:「云何族姓子?猶如幻師所化,幻者寂漠不可分別,無有想念亦無言辭,仁謂諸法亦如是乎?以何限節利益眾生開導之乎?」

答曰:「如道自然人亦自然,如人自然幻亦自然,如幻自然眾生自然,如眾生自然,諸法自然亦復如此。唯大迦葉!以計於斯,不當觀採有益無益,亦不有利亦不無利,無度不度。」

又問:「不立眾生於佛道乎?」答曰:「如來之道有立想乎?」

報曰:「不也!以是之故,吾不建立眾生之類於佛道也,亦不令志聲聞緣覺又問。族姓子!如今仁者,於何所立?」答曰:「如無本立,吾之所立亦復如是。」

又問:「如無本者則無所立,亦無退還。」答曰:「如是,猶如無本而無所立,亦無退還。其無本者,亦復如茲,立無所立。以是之故,吾謂諸法無立無退。」

又問明網:「仁者!何以開化眾生,而言無立無退還乎?」答曰:「其有解達,志有所願,微妙之事,不化眾生,其於諸法有退還者,亦不開化。」

又問:「卿族姓子!不還眾生出生死乎?」答曰:「吾亦不得生死事,亦無所見,況還眾生。」

又問:「仁者豈不化於終始展轉眾生之倫至泥洹乎?」答曰:「吾亦不得泥洹,亦無所見。何因勸化眾生類乎?譬如族姓子,設無始終不得滅度,今何以故勸化開導無央數人行佛道乎?斯等眾生不求滅度耶?」答曰:「假使菩薩,若得生死者有泥洹也。為眾生想而言有人以行佛道,不可為菩薩,不當謂之求於佛道也。」

又問:「卿族姓子!於何所行?」答曰:「吾身所行,不行生死,不行滅度,無眾生想。唯大迦葉!向者問言,於何所行?如化如來之所行者,吾之所行亦從於彼。」

報曰:「族姓子!如化如來不有所行。」答曰:「一切眾生相亦如是,不當觀之而有所行也。」

又問:「族姓子!觀眾生行相如是乎?何故眾生行淫怒癡?」

「其化如來,無所染污,亦無結恨,無所忘失,是故耆年,今欲相問,如其所知以報答之。又如耆年,豈為有此淫怒癡乎?」報曰:「不然。」

又問:「其淫怒癡寧為盡乎?」報曰:「不然。」

「假使耆年無淫怒癡,亦不滅除,其淫怒癡徙著何所?」報曰:「唯族姓子!愚癡凡夫處於顛倒,思想眾念有所慕求,應與不應,則便習行於淫怒癡。又諸聖賢,則以法律覺了顛倒,便不習行思想眾念,無應不應,則便無復淫怒癡也。」

「於迦葉意所憶云何?其處顛倒而生諸法,從致法耶!因有所生?為無所生?」報曰:「族姓子!其不有生則無所生。」

答曰:「唯然,大迦葉!意趣云何?其不有生無所有者,寧有所生乎?」報曰:「不然。」

答曰:「如是,唯大迦葉!其不有生欲令生者,於何所生乎?」報曰:「不然。」

又問:「耆年為求所生,緣是致生淫怒癡乎?」報曰:「不然。」

答曰:「以是之故,唯大迦葉!何從得致淫怒癡乎?眾生猗著致塵勞耶?」報曰:「如是,如是,族姓子!一切諸法本為悉淨無淫怒癡。」

答曰:「吾以是故,而說此言,一切諸法悉如幻化,如來自然之相。」說是語時,四萬四千菩薩,得柔順法忍。

於是,大迦葉白佛言:「其有目見明網菩薩,不歸惡趣,諸魔官屬不能得便。假使有人聞說法者,斯菩薩等終不墮落聲聞緣覺所處之地;其見教授有所講者,佛已嘆於明網菩薩國土之德。」

佛告迦葉:「明網菩薩所游佛土,則所游處開化度脫無數眾生。迦葉!為見諸族姓子蒙光者乎?」答曰:「已見。」

世尊告曰:「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芥子,斯數可知別其多少;明網菩薩所開化人立於佛道,不可計量。迦葉!欲知明網菩薩,假使眾生見其光明,以權方便而說經法。

「又復,迦葉!聽我所說,此族姓子國土差特,名德嚴淨明網處所。明網菩薩,六百七十萬阿僧祇劫,過是數已當得作佛,號普明變動光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世界名等集殊勝。適詣佛樹則得為佛。其佛國土,無有諸魔及諸魔天,一切皆志無上正真之道。其佛國土以妙栴檀而為土地,世界平正猶如手掌若網縵也。其界眾生身體柔軟,土地和良安隱豐熟,一切眾寶合成佛國,無沙礫石荊棘之穢,無有惡趣勤苦之患,亦無八難不閑之劇。

「其佛境域悉生蓮華,斯諸蓮華悉以寶成,其華甚香,若干種色。世界廣大,東西南北不可稱限。普明變動光王如來,有無央數諸菩薩眾隨其音聲,佛法聖眾威神變化,已光莊嚴逮總持藏,辯才無閡智慧名德,獲大神通降伏眾魔,志意所游常知羞恥,精修聖明以慧教化。」

佛言:「迦葉!又彼佛土不生女人,一切菩薩生寶蓮華,自然長大。斯諸菩薩以禪為食,屋宅經行床榻臥具、宮殿浴池園觀產業,譬若天上。其普明變動光王如來,所講經法無文字說,唯諸菩薩蒙佛光明適照其身,即便逮得不起法忍,光明消竭淫怒癡垢,又其餘明至他佛界,消滅眾生色慾之塵令無瑕疵,斯等順律。」

佛告迦葉:「其光明中自然演出法門之音,出三十二事。何謂三十二?諸法空哉,淨一切見故;諸法無想哉,離想念故;諸法無願哉,度三界故;諸法無慾哉,本淨寂然;諸法無怒哉,蠲除眾想;諸法無癡哉,離諸幽冥;諸法無來哉,都無所起;諸法當來哉,順於遊觀;諸法無住哉,為自然立;諸法永度哉,無去來今;諸法無異哉,則為自然;諸法無生哉,為無報應;諸法無造報哉,無所興故;諸法無作哉,因行而起;諸法無形哉,緣念而有;諸法無貌哉,離諸所生;諸法審諦哉,覺了真實;諸法至誠哉,為同一等;諸法無人哉,無獲人故;諸法無壽哉,為真究竟;諸法愚騃哉,不受教故;諸法護視哉,蠲除諸結;諸法無著哉,為無熱惱;諸法無近哉,本淨無塵;諸法一品哉,真際寂然;諸法澹泊哉,為一等定;諸法住本原哉,因對而發;諸法無本行哉,而緣破壞;諸法等御法哉,一切普入;諸法無緣哉,不相雜錯;諸法覺哉,順如所現;諸法無為哉,無眾事對。」

佛言迦葉:「是為普明變動光王如來光明,出是輩聲,以斯光明而照菩薩因作佛事,其佛國土無有魔事無所妨廢。」

佛言迦葉:「又彼如來壽無有量。」

於是,賢者大迦葉白世尊曰:「設使有人欲取佛國,當受清淨佛之境界,亦當如斯,今族姓子,即當具足一切普備。」

佛言:「如爾所云,從不可計億百千姟諸如來所,志願清淨。」

爾時,持心梵天謂明網菩薩:「今者如來,受族姓子決乎?」答曰:「梵天!如來皆受一切人決。」

又問:「云何授決?」答曰:「隨其所作而受報應,斯為受決。」

又問:「以何因故授報應決?所以授於仁者之決?」答曰:「梵天!所謂緣者,身無所作口無言辭意不可見,是為罪福之所作乎?」報曰:「不然。」

又問:「其佛道者有行相乎?」報曰:「不然。道無有形亦無所有,道即無名而無行相。」

又問:「設無有行,豈可令道有行之貌而有獲乎?」報曰:「不然。」

「是故梵天!當作斯說,設無所造無有果報,無有行貌無行貌性,乃名曰道。猶如道者,獲者亦如受決,亦如不以行貌而受決也。」

又問:「族姓子!不行六度無極,然後授決乎?」

答曰:「如是,梵天!行六度無極然後受決。又復,聖賢捨一切塵,是則名曰施度無極;設無所行無所造者,是則名曰戒度無極;靡所不堪,是則名曰忍度無極。假使澹泊,是則名曰進度無極;隨如應住,是則名曰寂度無極;而悉曉了,是則名曰智度無極。設令,梵天!若有菩薩而奉行斯六度無極,寧有行乎?」

答曰:「無有行也。所以者何?如應行者設有行者,有所行者則無所行,無所行者斯乃為行。」

答曰:「是故,梵天!當建斯說,無所行者則為道行。」又而梵言:「爾已受決至於道乎?設使法性已無本者,斯無本者所見受決,吾之受決亦復如此。」

答曰:「族姓子!其無本者及與法性悉無授決。」答曰:「授決之相亦復如是,猶如無本及與法性等無差特。」

於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其菩薩者為何所行而得受決,至於無上正真道乎?」

佛告梵天:「假使菩薩所行,不起於行亦無所滅,不行於善亦無有惡,不隨世行亦不度世,無有罪行亦無有福,不犯於行亦無不犯,無有漏行亦無不漏,無有造行亦無不造,不為有行亦不離行,不專修行不離專精,無斷除行亦無不除,無生死行亦無滅度,無有見行亦無所聞,無意念行亦無所知,而不行施亦無慳貪,不奉梵行亦無所犯,而無忍行亦無不忍,無精進行亦無懈怠,不行禪定無所專一,不行智慧亦無不智,亦無達行亦無所入。」

佛告梵天:「假使菩薩所行若茲,如來則為受斯決矣,當成無上正真之道。所以者何?設使,梵天!應如行者,有所行者志有所造。若行於道而起想行,若無想行而行於道,有所造行若無造行。行於道者,有所放逸無所放逸,有所戲樂無所戲樂,斯為道者則非道行。以是之故,梵天當知,莫作斯觀,皆度一切諸所造行,則為菩薩乃得受決。」

又復問曰:「唯然,世尊!所謂授決而得決者為何謂耶?」

世尊答曰:「一切諸法除諸有二則名受決,於一切法而不造二則名受決,於諸所起而等眾色則名受決,其身口意所為澹泊則名受決。」

佛告梵天:「吾自憶念往古世時,爾時有劫劫名喜見,而於彼劫供養七十二姟諸如來等,斯諸如來不見授決。復次,有劫劫名善化,於彼劫中加復供養二十二億諸如來等,不見授決。復次,有劫劫名梵嘆,吾於彼劫而復供養萬八千佛,不見受決。復次,有劫劫名欣樂,吾於彼劫加復供養三百二十萬諸如來眾,彼如來等不見受決。過是然後,復次,有劫名大演,而於彼劫亦復興出八百四十萬諸如來眾,吾悉供養斯諸如來,以若干種隨其所安而奉進之,又彼諸佛不見受決。」

佛告梵天:「今吾一劫若復過劫,說諸如來所有名號,昔所供養諸佛之數,又復在彼淨修梵行,一切佈施所有供具靡不獻進,遵一切戒而悉具足,奉忍辱慈離於結恨,慇勤精進,一切所聞皆苞覽持,一心定意所行寂漠坐而專思,亦有講問音聲智慧,斯諸如來不見受決。所以者何?用所造行而有猗故。

「梵天!欲知當造斯觀,皆當超度一切諸行,斯乃名曰菩薩受決。然後值見定光如來,爾乃獲致不起法忍。定光正覺見授決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當彼世時乃超眾行,具六度無極。所以者何?皆悉棄捨一切想故,是則名曰施度無極;蠲除一切所在緣使,名曰戒度無極;忍於諸性,名曰忍度無極;於一切行皆悉寂然,名曰進度無極;於一切念而無習行,名曰寂度無極;了本清淨不起法忍,是則名曰智度無極。見錠光如來,尋則具足六度無極。

「吾初發意來,一切放捨,所可施與,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喻五蓮華供養之德,不可相比無以為喻。

「從初發意佈施知足,奉禁順戒,忍辱仁和究竟受恥堪任於法,精進慇勤遵修不倦,禪定寂漠常無有著,從初發意觀察智慧常不放逸,計斯智慧諸度無極,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不可相比無以為喻。是故,梵天!當造斯觀,在彼世時,尋即具足六度無極。」

又問世尊:「云何具足六度無極?」大聖告曰:「不念於施,不著於戒,不想忍辱,不專精進,禪無所住,智慧無二,是為具足六度無極。」

又問:「假使具足六度無極,何所具足?」答曰:「設使具足六度無極,便即具足於諸通慧。」

又問世尊:「設具六度,云何便具諸通慧乎?」

答曰:「梵天!若等佈施則等諸通慧,以等戒者則等通慧,設等忍者則等通慧,如等精進則等通慧,若等禪者則等通慧,等智慧者則等通慧,以能等此則等諸法,便能平等於諸通慧。

「復次,梵天!念具足施則具通慧,念戒念忍念進念寂念慧悉具足者則具諸通慧矣,離諸通慧念,斯名具足六度無極,備諸通慧也。如是,梵天!已能具足六度無極,則便具足諸通之慧。」

又問:「云何具諸通慧?」

大聖告曰:「眼不受色,耳不受聲,鼻不受香,口不受味,身不受細滑,意不受法,其無有內,亦無有外,而不所由,亦無所受,亦不自念,具足周辯諸通之慧。已具足此,名曰諸通慧。

「眼不着色,耳聲鼻香舌味身更意法,而無所著。以故如來慧無罣閡,所見無限達諸通慧,則復不受諸通慧也。所以者何?若欲成就諸通慧器,則不成器而無有器,已無有器則曰暴露,已能平等暴露行者,為諸通慧斯無所受。猶如,梵天!一切所為悉依猗空,空無所倚,一切悉達無所不知,而志求猗諸通之慧,如諸通慧無所猗求。」

又問世尊:「諸通慧者為何謂耶?何因名曰諸通慧乎?」

世尊答曰:「諸通慧者,假託名耳。悉無所著普了眾行,無有聲聞緣覺之事,名諸通慧;探一切念而療治之,名諸通慧;而皆分別諸所至趣,名諸通慧;智不可限曉眾生行,名諸通慧;分識一切隨時而順有所學,不復學緣覺之慧,無所不達應時現教,名諸通慧;等療隨行順不失時,名諸通慧;曉知諸藥所可療者,名諸通慧;滅除眾病,名諸通慧;拔諸罣閡猗著根原,名諸通慧;常三昧定,名諸通慧;了一切法無有疑網,名諸通慧;究竟普達靡所不知,開暢世間度世之慧,名諸通慧;綜練分別,所說周備,一切敏達,梵天!是故名諸通慧。」

於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諸佛世尊而無有心,因慧名心心本清淨,如來至真究盡曉了眾生心行。唯然,大聖!若有族姓子、族姓女聞諸通慧,其誰不發無上正真道乎?乃致斯類無量之德,興發殊特。」

於是明網菩薩白世尊曰:「假使菩薩希望名德而志道者,則為不慕佛道不立大乘。所以者何?一切諸法則無名德無有伴黨。天中天!斯非菩薩之名德也。天中天!無有緣應,爾乃名曰建志佛道。因於大哀欲滅眾生苦患惱故,忍於己勞不以厭惓不畏終始,以無量故,不斷佛教故,護正法故,敬聖眾故,又以善法除惡法故,諸見脫門以解度故,療除諸病令滅盡故,救濟一切生善處故,將順拯拔所愛憎故,於世間法無所著故,嶮道逐生死令得出故,使處無為務安隱故。

「唯天中天!又諸菩薩不當疑望,不為眾生有所造作而有悕望,亦無所疑。天中天!菩薩大士不以苦樂而患厭也。天中天!何謂菩薩種姓清淨?」

世尊答曰:「菩薩不以族姓轉輪聖王,不以帝釋梵天,有所生處種姓清淨;菩薩所立能具德本,興發他人眾善之原,是為菩薩種姓清淨。又在畜生所生之處則離諸見,慈悲喜護,等與法藥除意瑕穢,是則菩薩種姓清淨。施為種姓,無所悋故;戒為種姓;無熱惱故;忍為種姓,離瞋恚故;進為種姓,無懈怠故;禪為種姓,一心定故;慧為種姓,無闇蔽故;斯為菩薩棄諸瑕穢不捨道心,則為菩薩之種姓也,不樂聲聞緣覺乘故。」

談論品第七

於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溥首童真在斯眾會默然而坐,無所言講,亦不談論。」

佛告溥首:「豈能樂住說斯法乎?有所及處屈意分別?」

溥首白佛:「世尊!所因法義致正覺者,又計彼法有言教乎?」

告曰:「溥首!法無言教。」

又問:「其法寧有言辭,有所思念,講論說乎?」告曰:「法無言辭,無所思念,亦無論說。」

又問:「假使諸法,無言無念亦無論說,則不可講。」持心梵天謂溥首曰:「仁豈不為他人眾生講說法乎?」答曰:「梵天!可講法性分別二耶?」報曰:「不然。」

又問:「其法性者,不可銜之一切法乎?」答曰:「如是。」

報曰:「若茲,梵天!法性無二,然而法性銜一切法,何因當為他人眾生講說法乎?」

又問溥首:「其有說法計吾我者,豈不謂為二事者乎?」答曰:「假使,梵天!有所獲致,而有所說,有聽者乎?」

又問:「如來豈不講說法乎?」答曰:「梵天!如來所說,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來無二,不造二事。」

又問:「假使諸法無有二者,誰造為二?」答曰:「眾生猗名而受吾我,愚騃凡夫便造二事,其二事者終不為二,何況無數以不造二?其真際者,則無有二,不造二事。」

又問:「其無二者寧可知乎?」答曰:「梵天!假使可知則為二事,其可知者識無二法,知教者也。如來雖說有至誠法,如如者則無所說。所以者何?又其法者無有文字。」

又問:「如來說法何所歸趣?」答曰:「梵天!趣無所趣,則為如來之所說法。」

又問:「如來說法豈不歸趣於泥洹乎?」答曰:「梵天!其泥洹者寧有歸趣而反還耶?」

又問:「其泥洹者,無有歸趣亦無還反?」答曰:「如是,如來說法趣無所趣。」

又問:「聽者云何?」答曰:「心等之故。」

又問:「云何心等?」答曰:「如無言教,亦無所聞。」

又問:「如來說法,聽者何謂?」答曰:「假於法性,無所聞者。」

又問:「當何因由曉了法乎?」答曰:「能分別者,則不諍訟。」

又問:「云何比丘憙諍訟乎?」

答曰:「斯者如應,此不如應,是為諍訟;斯有因緣,此無因緣,是為諍訟;斯為欲塵,此為結恨,是為諍訟;斯為善事,此不善事,是為諍訟;斯為奉戒,此為犯禁,是為諍訟;斯當奉行,此宜捨離,是為諍訟;斯有所獲,此為時節,是為諍訟。」又謂梵天:「有名無名,興於有數合會之事,是皆名曰為諍訟事。如來說法無有諍訟,無有漏失,無有異行,無眾訟理,則為沙門。沙門無慾,平等色像。」

又問:「何謂比丘奉如來教?如佛所言。」答曰:「假使,梵天!遭諸驅逐而見教誡不以為患,順如所教而不放逸,不在二慧則順言教,設貪眾求入不以惑則順言教,不諍所志則順言教,若護法者則順言教,不亂正辭則順言教。」

又問:「何謂比丘護正法乎?」答曰:「假使普行而不亂者則護正法,不違法性則護正法。」

又問:「何謂比丘親近如來順教行諦?」答曰:「設使比丘而於諸法不遠不近亦無所見,是比丘者則親如來、奉順教也,為次第行。」

又問:「云何比丘奉事如來而侍從乎?」答曰:「梵天!設使比丘身無所造亦無所行,無言無意,則奉如來,為侍從也。」

又問:「何謂供養如來?」答曰:「其不衣食,恭敬承順者也。」

又問:「誰為見如來耶?」答曰:「其無肉眼,亦無天眼,亦無慧眼,無所猗者也。」

又問:「誰見法乎?」答曰:「其不滅盡緣起者也。」

又問:「誰為覩見緣起者乎?」答曰:「其有平等不見起者也。若使平等不復起者,則無所生。」

又問:「誰為逮神通者?」答曰:「其不起漏,亦無所滅者。」

又問:「誰為學如來所學?」答曰:「其無所造,若無所起,無所捨者。」

又問:「何謂獲致平等?」答曰:「於諸三界皆無所逮也。」

又問:「何謂善開化乎?」答曰:「於諸法所有無所著也。」

又問:「何謂為安乎?」答曰:「無吾我者也。」

又問:「誰為脫乎?」答曰:「不為諸縛之所繫綴者也。」

又問:「誰為度耶?」答曰:「不處生死,不滅度者也。」

又問:「漏盡比丘,為何所盡?」答曰:「梵天!於諸所盡而無所盡,其諸漏者則無有本;了知無本,此名漏盡。」

又問:「何謂誠諦,蠲諸言辭?」答曰:「其能分別解諸難者。」

又問:「誰為成道?」答曰:「愚戇凡夫乃成為道,亦不懷來,於賢聖事無所歸趣,曉了一切終始者也。」

又問:「其誠諦者,當以何見?」答曰:「其誠諦者則無有見。所以者何?其習所見則為虛妄,無所觀者為誠諦見。」

又問:「何所觀者為誠諦見?」答曰:「於一切見而無所覩,則為諦見。」

又問:「其誠諦者當於何求?」答曰:「當於四顛倒中求。」

又問:「何故說斯,為何謂耶?」答曰:「四顛倒者,推其本末彼不永存,亦無有安亦無吾我,無有嚴淨及與實事。其無常者非常亦然,其無安者非安亦然,其無身者非身亦然,其無空者非空亦然。又若,梵天!於一切法無所樂者為求聖諦,其求真諦則不知苦,便不斷習,不造盡證,不念由道。」

又問:「當以何便念由道乎?」答曰:「無念造行無不造行,除於二事,於道無道而求道者,於一切法而不可得,斯乃名曰為由道耳。若於由道,無所起者無所不起,亦無所斷無所不斷,無有生死亦無滅度。所以者何?亦無有起無有不起,則為名曰賢聖之道。」

爾時,梵志大姓之子名曰普行,問溥首曰:「何謂清信士,而歸命佛歸命法歸命眾?」

答曰:「設族姓子不興二見,斯清信士則歸命佛,應歸命法及與聖眾,不自見身不覩他人,亦不見佛不自覿己,亦不見法則不覿己,不見聖眾則不覿己,不興諸見,則清信士為歸命佛及法聖眾。

「設清信士不入志慕如來之色,亦不志於痛癢行識,亦無造行亦無所知,志趣如來,是則名曰歸命於佛。而於諸法無所想念,而於諸法無所同像亦無比類,是則名曰為歸命法。於諸有形而無所猗,亦不志樂於有形者,亦不志樂於無形者,是名曰歸命聖眾。若清信士不得於佛,亦不得法及與聖眾,則為歸命佛法聖眾。」

普行菩薩又而問曰:「假使菩薩志求佛道,為奚所祈?」答曰:「則為所空。所以者何?道等如空。」

又問:「云何菩薩謂求道者?」答曰:「設使菩薩,於一切求而無所求,了知諸法,已知諸法則了眾生,是為菩薩志祈佛道。」

於是,普行菩薩白世尊曰:「唯然,大聖!何故菩薩名為菩薩?」

佛告族姓子:「假使菩薩,覩邪見類興發愍哀,而為分別正見之事,誘進眾生使入正道,是故菩薩為菩薩也。所以者何?其菩薩者亦無有御亦無不御,為眾生故而心發願,為若干種墮於邪見眾生之故而建志願。故族姓子!菩薩為墮邪見眾生,而發愍哀建立道志,故為菩薩也。」

於是,道意菩薩白世尊曰:「我各志樂所名菩薩。」

佛告曰:「若欲樂者可說之耳。」

道意白佛:「譬如世間男子女人,晝夜精進奉八關齋,無所毀失亦不缺戒,如是,大聖!行菩薩者,從初發意未成正覺,常八關齋,是故名曰為菩薩也。」

堅意菩薩曰:「假使菩薩堅固之性行慈具足,是故名曰為菩薩也。」

度人菩薩曰:「譬若如船,又如橋樑,若有人來悉過度之,不以勤勞,亦無想念,其有喻心如是行者,是故名曰為菩薩也。」

棄惡菩薩曰:「假使菩薩適能等立於佛土者,則能蠲除一切眾惡,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光世音菩薩曰:「假使眾生適見菩薩,則得歸趣志於佛道,但察名號則得解脫,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得大勢菩薩曰:「舉腳經行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一切魔宮悉為之動,是則名曰為菩薩也。」患厭菩薩曰:「假使江河沙劫,彼於晝夜慇勤精進,若十五日旦夕造行,若於一月,若十二月,若於一年,設若千年,億百千歲,乃有佛興。若復施與江河沙等諸如來,淨修梵行然後授決,則為眾生而發大哀,建立於道亦不想念,無有放逸亦無所疑心不懈厭,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導師菩薩曰:「假使眾生墮邪道者,為發大哀立之正道,不以戲逸有所悕望,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大山菩薩曰:「其於諸法等如大山而無想念,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鈎鎖菩薩曰:「其有所見亦不覩除一切塵勞,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勇心菩薩曰:「假使以心念一切法,而發忍辱無所增減,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欲師子變菩薩曰:「其無恐懼而無畏者,於深妙法降化諸外異學,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無念菩薩曰:「假使以心入於心者,而無有念亦無不念,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善潤天子曰:「假使生於諸天宮殿而無染污,亦不歸於離欲之法,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誠言菩薩曰:「假使轉行於至誠者,其言所入如審諦者亦無不諦,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愛敬菩薩曰:「一切見色悉如佛像,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常慘菩薩曰:「見於眾生沒於終始,一切諸樂而不興樂,我當度脫於眾生類,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莫能當菩薩曰:「唯然,世尊!不為欲魔之所危陷,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常笑喜根菩薩曰:「踴躍無量諸根欣悅,具足己願所作已辦,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壞諸疑網菩薩曰:「其不離意亦無狐疑於一切法,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師子童女曰:「其無女法無男子法,而能示現若干種形開化眾生,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寶女曰:「不以珍寶而有所樂,唯樂三寶佛法聖眾,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離憂施清信士曰:「設無顛倒亦無迷惑,菩薩於道於一切法而無所得,亦無所起亦無所滅,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賢護長者曰:「設使菩薩假以名號,導御眾生至於佛道,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寶月童女曰:「假使常遵童真梵行,所施平等,無所想念而不習欲,何況志求於財富乎?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香花菩薩曰:「如忉利天子,而以戒香勳塗己形,為菩薩者無異香流,唯以戒禁之法香也,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造樂菩薩曰:「其不志樂於異法者,唯志三法奉侍於佛,講說經法教化眾生,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持心梵天曰:「假使菩薩不志於法,亦不慕於諸佛訓典,欽尚光明而入趣者,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慈氏菩薩曰:「假使菩薩覩見眾生,行慈三昧得齊眾生,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溥首童真曰:「假使菩薩說一切法,亦無所說亦無法想,亦不興發諸法之念,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明網菩薩曰:「假使菩薩所有光明滅諸欲塵,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普花菩薩曰:「在於十方諸佛國土,見諸如來猶如眾華,斯則名曰為菩薩也。」如是諸菩薩,各各辯現陳唱本志。

於是,世尊告普行菩薩:「假使菩薩為諸眾生忍眾惱患,則無忘失一切德本,而不棄捨眾生之類,斯則名曰為菩薩也。」

持心梵天所問經卷第二


上篇:長爪梵志請問經

下篇:思益梵天所問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無垢賢女經

佛說無垢賢女經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出生菩提心經

佛說出生菩提心經一卷 大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

佛說阿闍世王經

佛說阿闍世王經卷上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聞如是:...

佛治身經

佛治身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佛言:「當學。工語不?...

【註音版】出生一切如來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經

出生一切如來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經...

法華經安樂行義

法華經安樂行義 陳南嶽思大禪師說 法華經者大乘頓覺。...

大莊嚴論經

大莊嚴論經卷第一 馬鳴菩薩造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

善思童子經

善思童子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一...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述 行者淨身口意。至尊像前。應念...

佛說鬼問目連經

佛說鬼問目連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

靈峰藕益大師宗論卷第一之一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願文...

佛說巨力長者所問大乘經

佛說巨力長者所問大乘經卷上 宋西天同譯經寶法大師賜...

【佛教詞典】求那

(術語)Guṇa,由原質之意言之,原質者,必有活動,為...

【佛教詞典】上慢

【上慢】 p0231 此中上慢,是現觀四障之一。瑜伽九十五...

在家女眾哪方面最難突破 該如何下功夫

問: 在家修行的女眾在哪方面最難突破?該如何下功夫...

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

《大方廣佛華嚴經 淨行品》的大致內容是,在華嚴法會上...

斷除生命的相續——自我意識

在唯識學的相續,它提出兩塊:一個是雜染的相續;一個...

以僧眾為對境修恭敬

僧,是四人以上的出家的團隊,不局限於某一個人。有一...

拘那羅王子的眼睛

佛滅度後,在印度有一位國王叫烏斯迦,這位國王心地善...

舍利弗的啟示

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優波離、目犍連、阿難、羅睺羅等...

「諸法因緣生」與「諸法本​自無生」

真本無陰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

奔向成功的十個好習慣

一、不輕言退縮 二、不停學習,不斷修正。 三、坐言起...

是思想決定你的生命

生命的產生和形成,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必有其因果,所...

獼猴入海喻

過去,在一海岸邊有樹林,方圓數十里中住了五百多隻獼...

佛門裡的養生妙方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2015年版《世界衛生統計》...

不去計較缺點

有一天,徒弟問禪師道:世上真有完人嗎? 禪師笑而不...

【視頻】八十八佛拜懺

八十八佛拜懺

【視頻】禮千佛法會(佛光山)

禮千佛法會(佛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