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三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常住妙等引心。何等為十?一者、善行身念處;二者、善行受念處;三者、善行心念處;四者、善行法念處;五者、善行境界念處;六者、善行阿蘭若念處;七者、善行王都國城聚落念處;八者、善行名聞利養等事念處;九者、善行如來施設學門念處;十者、善斷煩惱及隨煩惱雜染念處。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善行身念處?謂若菩薩所有身中從我所起罪不善法,以其勝慧審細思擇,皆悉遠離。又復觀察身諸過失,下從足心上至頂門,筋脈纏縛,遍觀其身,而悉無我,不得暫停敗壞之法,是身不淨,諸不成熟臭穢可惡,眾惡色相共所積集。菩薩作是觀時,若身中身貪愛諸欲,身計我想身所執著,是等諸法悉不可得。以是緣故,與身俱者諸不善法不得自在,餘與身俱一切善法而得自在。如是名為善行身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受念處?謂若菩薩作是思惟:『所有諸受皆悉是苦。云何愚人,於中顛倒計以為樂?諸愚癡者不識苦樂,唯諸聖人悉知是苦,菩薩自能勤行斷苦受已,復教他人亦悉同己如是修學。』菩薩作是觀時,又於彼受不生染愛,不起瞋恚,自勤行已,復令他人亦如是學,如是名為善行受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心念處?謂若菩薩作是思惟:『心實無常計執為常,以苦為樂,無我謂我,不淨謂淨,是心動搖不得暫停,如風輕轉,而為煩惱最初根本,亦復為諸隨煩惱緣,開惡趣門破壞善趣。又復為緣生貪瞋癡,與一切法為勝主宰,一切法中心為先導,若心有知,即一切法亦有所知。心如畫師畫諸物像,心不見心,心能積集善不善業,是心循環如旋火輪,是心迅轉其猶奔馬,心如野火熾焰燒然,心如大水滋長眾物。』菩薩作是觀時,而實其心不得自在,諸菩薩者自能調伏,心若調伏,即一切法悉得調伏,如是名為善行心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法念處?謂若菩薩於不善法如實了知,所謂貪瞋癡等及所依止,貪之對治餘不善法,瞋癡對治諸不善法。菩薩於是不善法中,勤斷除已,即能了知一切善法。於善法中,起心愛樂住正念處,而於彼法求所成辦,自能行已,復教他人如是修學,如是名為善行法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境界念處?謂若菩薩於諸可意及不可意色聲香味觸諸境界中,不生貪著、不起恚心。菩薩作是思惟:『我今不應於此無體相法中而生貪著,若生貪者即是愚人,具愚癡性是不明瞭性,是不善性。如佛所說,若生貪者,即起染著愚癡計執,不能分別善不善法,以是緣故墮惡趣中。』菩薩又作是念:『我今不應於此空法之中而起恚心,起恚心者,即不能忍發生瞋恚,為諸聖人之所譏毀,同梵行者而共厭棄。』菩薩作是觀時,不為境壞不著所得,菩薩自能行已,復教他人亦如是學,如是名為善行境界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阿蘭若念處?謂若菩薩作是思惟:『修無諍行及寂靜行,是即名為住阿蘭若處。有諸天、龍、夜叉、乾闥婆等他心通者,能知我心及心所法。是故我今應當遠離不如理作意及異思惟,於一切處亦復常離不如理作意,於如理法中,起心愛樂增廣修習。』如是名為善行阿蘭若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王都國城聚落念處?謂若菩薩入於王都國城聚落之時,當起菩薩所行之行,於諸非處皆悉捨離,非出家人所應行處,亦悉捨離。何等是非出家人所應行處?所謂王官之捨、博弈之會、酒肆歡宴、歌舞倡伎所住之處,及餘一切非出家人所應行處,當遠離之而悉不往。如是名為善行王都國城聚落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名聞利養等事念處?謂若菩薩於諸名聞利養等事,但為施主作福田故,隨所起心而乃受之。然其所受,不起貪愛,不生取著,復不計執,不作己有之想,不起我所之相,隨其所得即與一切有情共之,諸苦惱者濟其資養。以是緣故,乃於名聞利養等事,不生高舉,不起我慢,不恣驕逸。菩薩作是思惟:『諸有名聞利養等事,若自若他,暫時所起而不久停,以暫起故,於一切時及一切處悉無所得。誰諸智者,於此無常不久不堅不安隱法中,生染愛心及生高舉我慢驕逸。』如是名為善行名聞利養等事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如來施設學門念處?謂若菩薩作是思惟:『所有過去一切如來皆如是學,如是學故,已成正覺入大涅槃;未來世中一切如來皆如是學,如是學故,當成正覺入大涅槃;及現在世一切如來亦如是學,如是學故,現成正覺入大涅槃。以是緣故,於此學門起清淨心,而生尊敬勤勇修習。』如是名為善行如來施設學門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斷煩惱及隨煩惱雜染念處?謂若菩薩以正念故,善能了知一切煩惱及隨煩惱、雜染等法。何因所起,何緣所生?菩薩悉知如是因起、如是緣生,以了知故而悉遠離,如是名為善斷煩惱及隨煩惱雜染念處。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常住妙等引心。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著糞掃衣。何等為十?一者、堅固誓願;二者、謙下其心;三者、不生疲倦;四者、離諸有著;五者、不觀過失;六者、唯觀功德;七者、不自讚譽;八者、不譭謗他;九者、戒行具足;十者、聖賢親近。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誓願堅固,乃至聖賢親近?謂若菩薩自有淨信志意具足,為諸如來之所信許,設或遇於護命因緣,亦不破毀所發誓願,能於誓願無所改轉。由能堅固彼誓願故,即能謙下其心不生我慢。心謙下故,能以一切人所嫌棄糞掃之物而悉取之。取已洗滌治染縫綴,不生厭惡而不疲倦。不疲倦故,隨所作已離諸有著,乃至勝業修進得成,而能於此糞掃之衣不觀過失。雖云此衣壞爛故弊復多蚤虱,若被於身而生垢污,菩薩終不觀其過失。何故此衣唯觀功德?謂此糞掃衣者仙人所服,離欲聖者亦悉隨順,順聖種故,佛讚吉祥,佛所稱嘆。以是緣故,不自讚譽不譭謗他,由離自讚不謗他故,即得戒行具足。清淨戒具足故,一切聖賢之所親近,諸佛稱讚,及諸菩薩之所守護,人、非人等而共佑助,諸婆羅門及剎帝利,一切人民咸來禮敬,同梵行者而悉諮嗟。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常著糞掃衣。」

爾時,除蓋障菩薩前白佛言:「世尊!諸菩薩者具廣大心,何故行斯麁劣行耶?」

佛言:「善男子!菩薩為護世間隨順轉故,乃行斯行。善男子!菩薩有具大勢力者、有不具者,為彼不具大勢力者,令起對治未生煩惱,故行斯行。

「又,善男子!於汝意云何?汝謂如來行解為廣大邪?為淺劣邪?」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無此辯不堪酬對。所以者何?無能測度如來行解之者,以如來無法可證、無法可見,是故如來無有少法可為行解。」

佛言:「善男子!於汝意云何?汝謂如來以何緣故,於四大洲中諸人非人,及餘劣信解者,天、龍、夜叉、乾闥婆等眾中,現斯麁劣之行,及於彼前稱讚頭陀功德?」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為欲化度諸有情故,及為初住大乘菩薩令起對治未生諸煩惱故,乃行斯行。」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諸有大力菩薩為欲成就化度有情,故著糞掃衣,斯亦非為下劣麁行。以是緣故,菩薩常著糞掃之衣。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但受三衣。何等為十?一者、喜足;二者、少欲;三者、遠離希求;四者、離所積聚;五者、離積聚故無所壞失;六者、無壞失故離諸苦惱;七者、離不悅意;八者、遠離愁嘆;九者、無所受;十者、勤修習故而得漏盡。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喜足,乃至勤修習故而得漏盡?謂若菩薩隨所得衣便生喜足,由喜足故而能少欲,以少欲故無所希求離諸積聚,無積聚故而無壞失;無壞失故,即離壞失所生苦惱;離苦惱故無不悅意,離不悅意故乃無愁嘆;無愁嘆故而無所受,無所受故勤行修習,乃得漏盡。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但受三衣。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不隨他行。何等為十?一者、不隨貪行;二者、不隨瞋行;三者、不隨癡行;四者、不隨恚害行;五者、不隨慳嫉行;六者不隨我慢行;七者、不隨求他知識名稱事行;八者、不隨希取利養事行;九者、不隨恭敬天魔而行;十者、不隨高舉染愛而行;如是名為不隨他行。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不隨他行。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行乞食。何等為十?一者、為欲攝受有情故行乞食;二者、次第而行乞食;三者、不生疲倦而行乞食;四者、喜足而行乞食;五者、為欲分佈而行乞食;六者、不耽著故而行乞食;七者、善知量故而行乞食;八者、為令善品得現前故而行乞食;九者、令得圓滿諸善根故而行乞食;十者、離身想故而行乞食。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攝受有情,乃至離身想故而行乞食?謂若菩薩見諸有情受苦惱者善根微少,為欲攝受令其具足諸善根故,而行乞食。菩薩若入城邑聚落行乞食時,當住正念端直其身,進止可觀威儀有則,諸根寂靜如理瞻視繫念善法。

「所行乞食依其次第,終不棄捨貧窶之捨而從富乞,謂於婆羅門、剎帝利、長者、居士、諸大族捨,從一至一次第行乞,所獲飲食知量止足,唯除異處而悉不往。謂異處者,惡犬、畜家及有新生犢子之捨,破壞淨戒墮畜生中能起嬈亂之者,若男、若女、童男、童女共所嫌棄,如是等處皆悉遠離。

「由其次第行乞食故,不生疲倦亦無譏毀,於彼有情不生染愛不起瞋恚,亦不厭棄。所得之食,隨應而受便生喜足,受已還復所居僧坊,收其衣缽盥手濯足,於如來像前或如來塔前,尊重恭敬作供養已,入自捨中以所乞食而為四分:一分授彼同梵行者、一分施於貧苦有情、一分當施墮惡趣者、一分自食。菩薩雖受其食不生染愛,不起驕逸亦不取著,其所受食但為資養身故,亦不令其身極羸瘦亦不沉重。何以故?若極羸瘦妨修善法,若極沉重增長睡眠。菩薩為令善品得現前故,隨受食已發起精進離諸懈怠,漸當修進菩提分法令得圓滿,以其修進菩提分法得圓滿故不起我執,無我執故,乃至能以身肉施諸有情。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常行乞食。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三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四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一坐法。何等為十?一者、一坐菩提場中,諸魔驚怖而永不動;二者、證出世定而永不動;三者、具出世慧而永不動;四者、得出世智而永不動;五者、證悟空性而永不動;六者、如實覺了諸法而永不動;七者、得聖道法而永不動;八者、住於實際而永不動;九者、證真如性而永不動;十者、成一切智智而永不動。善男子!此一坐者是謂一切智座,亦名法座,是故菩薩一登其座而永不動,是即名為一坐之法。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一坐法。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受一食。何等為十?一者、不生貪恣;二者、不起染著,所謂一受食已,若時非時餘諸所有資身之食,不應受者不復受之,謂蘇油、石蜜、根莖華果,種種美味而悉不受;三者、若見他人受蘇油等諸美味時,不生恚害之心;四者、不生嫉妬之心;五者、菩薩若於非時嬰纏重病,所應食者為療治故而當受之;六者、菩薩若命有難,所應食者而當受之;七者、菩薩若於善法有障難時,所應食者而當受之;八者、菩薩受已不悔;九者、菩薩受已不疑;十者、菩薩隨所受時當作藥想。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常受一食。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住阿蘭若處。何等為十?一者、久修梵行;二者、善解律儀;三者、諸根圓滿;四者、具於多聞;五者、有大力能;六者、離於我執;七者、猶如野獸;八者、身得遠住;九者、寂靜現前;十者、無所厭離亦無愛著。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久修梵行,乃至無所厭離亦無愛著?謂若菩薩於佛最上法律之中,捨家出家三輪清淨,戒行具足體性善巧,妙解律儀進止軌範,於佛所說上中下法諸有修學,不假他緣善自解了,謂即教義及出離法。又知諸罪及罪所有出要之法,於如是處所應遠離,於如是處所應恭敬而悉能知。又於其罪可譏毀者,廣陳懺悔亦不覆藏。又知是處有罪、是處無罪,若輕若重上中下罪而悉能知。又知世間所造業因感異熟果,如實成辦悉了知故,如是菩薩諸根不減身份圓滿,身圓滿故即能棲止阿蘭若處。依彼住故是處寂靜無諸嬈惱,非近非遠乞食易得,甘泉清潔取不為勞是處可樂,樹林青翠華果茂盛而悉具足,離諸蟲獸龕岩安隱雖高而平,快樂調適閴然無侶。

「菩薩依止如是寂靜阿蘭若處,得安住已,以所習誦及先所聞諸有典教,晝夜持誦六時無間,音韻調暢不高不低,容止寂然心不外緣,而悉清淨息諸境界,思惟教義離於睡眠。

「若時住彼阿蘭若處,或有國王及諸王臣,並餘沙門婆羅門等,諸剎帝利、一切人眾來菩薩所。即時應起恭敬前迎,作如是言:『善來大王!今可就坐。』乃為隨宜敷設其座。若王坐時已即當坐,若王不坐隨所應立。又復觀王,若見諸根有所動亂,即時讚言:『快哉大王!王得善利統大國界,王之境內多有持戒具大德者,復有多聞沙門婆羅門等而共棲止,亦無盜賊王官等事而為嬈亂。』又復觀王諸根善寂,舉止安詳堪所授法,即為宣說種種之法。王若不樂種種法時,即當為說諸可厭離隨順之法。若復不樂厭離法時,即當為說如來其有廣大威德殊勝之法,或餘婆羅門、剎帝利等,一切人眾諸有來者,隨其所應皆悉如是。菩薩由此具多聞故,有大勢力能善說法,令其聞者生大歡喜,發起清淨愛樂之心。

「菩薩由是具勢力故,即能發起,為諸有情對治煩惱,獲得多聞及大勢力,是故即能離於我執,離我執故住阿蘭若,自在無畏不生驚怖,乃於是處現前寂靜,離於憒閙猶如野獸。然其菩薩不同野獸常生驚怖及有過失。何以故?而諸野獸遠離於人及人所居,避走遠去以護命故。

「菩薩遠離憒閙之處,但為不雜一切世間,若男、若女、童男、童女,憒閙等事慮其散亂,於誓願心有所障難。以是緣故,修止息行已得現前寂靜,由寂靜故,即能見於阿蘭若處有勝功德。由見功德住寂靜故,即無厭離亦無染著。是故能成無所厭離無染著法,是為菩薩久修梵行,乃至無所厭離亦無染著。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善住阿蘭若處。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樹下坐。何等為十?一者、不得極近聚落依樹下坐;二者、不得極遠聚落依樹下坐;三者、不於棘刺叢林樹下而坐;四者、不於藤蔓纏縛樹下而坐;五者、不於枯葉樹下而坐;六者、不於有獼猴處樹下而坐;七者、不於有飛鳥處樹下而坐;八者、不於惡犬住處樹下而坐;九者、不於近道路處樹下而坐;十者、不於惡人住處樹下而坐。何以故?菩薩若能離如是處依樹下坐,即身得輕安心生適悅。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常樹下坐。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露地坐。何等為十?一者、於春夏秋冬不依牆壁而坐;二者、不依樹林下坐;三者、不依草積處坐;四者、不依山腹間坐;五者、不依河岸坎側處坐;六者、不置御寒之具;七者、不置障風之具;八者、不置卻雨之具;九者、不置辟熱之具;十者、不置承露之具。

「善男子!菩薩雖常露地而坐,或時身為重病所嬰胑體羸弱,應當於彼僧坊中住。菩薩爾時,乃作是念:『如佛所說,為令對治煩惱不起及離取著故,佛讚說頭陀功德;我今亦然,雖處僧坊,但為斷除煩惱離愛著故,復為攝受諸施主故,又雖處僧坊,而常起彼露地之想。』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常露地坐。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塚間住。何等為十?一者、菩薩隨於處處得好住止皆生厭離;二者、於一切時常起死想;三者、常起殘餘之想;四者、遍觀赤色之想;五者、遍觀青瘀之想;六者、遍觀膿血之想;七者、遍觀膖脹之想;八者、觀於乾燋之想;九者、觀於離散之想;十者、常觀骨鎖之想。

「善男子!塚間住者,諸菩薩等常起慈心,廣利益心,悲愍一切有情之心,戒行清淨修持具足而不食肉。何以故?而諸塚間周匝多有非人鬼神依止而住,或見菩薩若食肉時,不起清淨愛樂之心返生嬈惱。

「又,善男子!塚間菩薩若入僧坊,先當詣於如來塔前恭敬禮拜,次當禮奉耆年尊者,後應問訊少年苾芻,不坐眾僧床敷坐具。何以故?菩薩為護世間相故。又復住於塚間菩薩隨順聖者,違背世間諸愚夫等。若有苾芻獨居之者,以己床座而來,奉彼塚間菩薩請就於座。菩薩爾時堅辭不坐,然覆審察斯苾芻意後無變悔,乃至觀於餘苾芻眾不生譭謗,而可就坐。即時亦當卑下其心,與旃陀羅童子等無有異。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塚間住。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常坐。何等為十?一者、不為逼惱身故常坐;二者、不為逼惱心故常坐;三者、不為離睡眠故常坐;四者、不為身疲倦故常坐;五者、菩薩為欲圓滿菩提行故常坐;六者、為住心一境性故常坐;七者、為令聖道得現前故常坐;八者、為登菩提場故常坐;九者、為利諸有情故常坐;十者、為斷諸煩惱故常坐。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常坐。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隨宜敷座。何等為十?一者、不耽著床座;二者、不自敷設床座;三者、不令他人敷設床座;四者、不作相故敷設床座;五者、或於他處若草若葉隨得便坐;六者、於諸方處,若有毒蟲蚊虻等類所居窟穴,當遠避之不應敷座;七者、菩薩臥時右脇著床,累足而臥以衣覆身,正念正知專作明想專念起想;八者、不著睡眠樂味;九者、右臥疲倦不左迴轉,而更求於睡眠之樂,但為資養諸大種故;十者、常念諸善品法而得現前。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隨宜敷座。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成瑜伽行。何等為十?一者、多修不淨觀行;二者、多修慈心觀行;三者、多修緣生觀行;四者、於諸過患善能除斷;五者、多修空觀;六者、多修無相觀行;七者、多修瑜伽觀行;八者、常能勤加修習;九者、心不變悔;十者、戒行具足。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修不淨觀行?謂若菩薩獨居異處,現前寂靜端身詳緩,起明瞭意加趺而坐,安住正念心不外緣,作是思惟:『人間所有一切飲食,若清淨味若最上味,妙香具足或麁糲味,是諸飲食身火所觸,皆成不淨臭穢可惡。世間愚夫執見違背,於其味中耽染愛著;我等聖者依正法律,宜以正慧如實伺察,於斯等身不應愛染而生耽著。』以是緣故,常當發起厭離之心,是為菩薩修不淨觀。

「云何是菩薩修慈心觀?謂若菩薩獨居異處端身詳緩,起明瞭意加趺而坐,安住正念心不外緣,作是思惟:『若諸有情多生恚害造不善業,於我無狀而起怨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三世之中一切有情,於我所起一切恚害皆令斷滅,使彼悉當坐菩提場。』此是菩薩甚深意樂常所思惟,非但語說皆悉如實,是為菩薩修慈心觀。

「云何是菩薩修緣生觀?謂若菩薩於已生貪,及已生瞋、已生害心此等法中,作是思惟:『若法有生皆從緣起,即此緣法亦從緣生,能生之緣既屬緣法,豈諸智者於此緣生空法之中計有我想?』是為菩薩修緣生觀。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四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五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云何是菩薩於諸過患善能除斷?謂若菩薩於自身中所有過患勤行除斷,若他身中諸有過患教令斷滅,不堪任者即當捨離。何等是過患?所謂於佛法僧不生尊重,及於戒學並諸聖人,同梵行者上中下位,於是等處不生尊重,自生我慢輕易於他,順諸愛境逆背涅槃,起於我見,有情、壽者、士夫、養者、補特伽羅等見,執空斷見執常無常。不樂諸聖親附愚人,遠離清淨持戒之者,尊重供養破戒之者,隨逐惡友棄捨善友,譭謗如來甚深經典。復於深經而生驚怖,懶墮懈怠輕賤己身,志性下劣無有威光,亦無辯才非處造惡,不應疑處乃生疑惑,所應疑處而不能疑,蓋障纏縛諂誑隨逐,惛沉睡眠之所覆蔽。

「樂著利養貪愛種族眷屬國土,起諸愛見貪愛眾會,復常習近外道典籍,厭離正法破毀誓願。慣習修作不善之法,於諸善法而不慣習,親洽於彼非出家人,又復親洽男子、女人、童男、童女及諸外道。不樂阿蘭若處,食不知量,而不親附師尊長宿,凡所習誦亦不知時。

「又復,不知所行方處,微細戒學亦不尊敬,觀其小罪不生怖畏,於其癡暗根性之者計為寂靜,於其高勝利根之者,倨傲而行起諸邪執,常出惡言。於諸可愛及不可愛色相之中隨順執著,見瞋恚者不起慈心,見苦惱者不生悲慜,見疾病者不起厭離,見彼死者不懷驚怖。於火宅中不求出離,不能審細伺察其身,不觀戒行。何者已作?何者當作?何者現作?而悉不能審細伺察。不應思惟而起思惟,不應計度而起計度,不應追求而起追求,非出離中計出離想,非道之中計正道想,未得所證計已得想。

「世俗所作專一其心,非所作中而生勤勇,廣大善法常所遠離,譭謗大乘之法,稱讚聲聞乘法,譭謗深信大乘之人,稱讚修行聲聞道人,常與他人而共言訟,常興鬪諍惡口麁言。為性高倨自恃胸臆,磣毒暴惡恣其貪婪,語無誠信輕毀他人,非說而說言多虛妄,愛樂計著諸有戲論。此等是為種種過患。

「菩薩善斷如是過患已,離諸戲論勤修空觀。菩薩雖復多修空觀,然於處處其心流散有所樂住。菩薩即時於諸境處遍求自性,皆悉是空了不可得。由境空故,觀察彼心亦悉是空,心境空故能觀察智,而亦是空了不可得。菩薩又復勤行觀察諸相皆空,菩薩雖觀無相,猶有彼彼諸相現前而為對礙,是故乃觀無有內相,無內相故身不可得,及身念住亦不可得,亦不繫心於身亦無外相可得,亦無外相念住可得,心不繫著,外相離故身相亦離。

「由內諸相得斷滅已,勤行發起修習意樂,由多修習諸觀行故,能常勤修於奢摩他毘缽舍那,所修之行中無間斷。所謂心一境性是奢摩他,如實觀察諸法自性是毘缽舍那。由心一境性住奢摩他故,即於三摩呬多心歡喜無悔。何以故?若戒清淨及戒具足,是即菩薩瑜伽之行。以戒具足故增長瑜伽,戒具足故修習瑜伽,此說名為修瑜伽行。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修瑜伽之行。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持如來修多羅教。何等為十?一者、為護正法故聽聞受持,不為資財;二者、為守護教故聽聞受持,不為利養;三者、令三寶種得不斷故聽聞受持,不為求他恭敬;四者、為欲攝受安住大乘諸有情故聽聞受持,不為名稱;五者、為利益無依無救諸有情故聽聞受持;六者、為令苦惱有情得安樂故聽聞受持;七者、為令無慧眼者得慧眼故聽聞受持;八者、為彼住聲聞乘者說示聲聞道故聽聞受持;九者、為彼住大乘者說示大乘法故聽聞受持;十者、為自取證無上智故聽聞受持,不為求彼下劣乘故。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持如來修多羅教。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持律教。何等為十?一者、善知於律;二者、善知律之儀範;三者、善知律甚深義;四者、善知律微細相;五者、善知應作不應作;六者、善知自性違犯;七者、善知施設違犯;八者、善知波羅提木叉所起因緣;九者、善知聲聞律法;十者、善知菩薩律法。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持律教。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解軌則所行境界威儀具足。何等為十?一者、善學聲聞學處;二者、善學緣覺學處;三者、善學菩薩學處;四者、於彼一切學處修習具足;五者、於所行軌則得具足已,而能遠離非沙門行;六者、以是因緣故,菩薩不於非處非方非時所行;七者、於其沙門軌則所行得具足已,不為諸沙門或婆羅門非理譏毀;八者、令他亦如是學;九者、所行軌則得具足故,容相端嚴威儀寂靜;十者、具足威儀而無詐異。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解軌則所行境界威儀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離慳嫉。何等為十?一者、自為施主;二者、教他行施;三者、讚歎佈施;四者、見他施時心生隨喜;五者、令餘施主慶快利喜;六者、見施他時,不應生念:『此應施我勿施於他,我族應得他族非得。』七者、菩薩發如是心,令諸有情一切皆得濟命資具悉獲安樂;八者、令諸有情悉能成就勝出世間最上安樂;九者、菩薩作如是念:『我常勤修利有情事。』十者、菩薩作如是念:『我終不起慳嫉之心。』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離慳嫉。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於一切有情住平等心。何等為十?一者、於一切有情起平等方便;二者、於一切有情起無障礙心;三者、於一切有情起無瞋惱心;四者、為一切有情廣行佈施;五者、守護戒行;六者、修持忍辱;七者、發勤精進;八者、安住禪定;九者、修習勝慧;十者、積集彼一切智,菩薩如是依無二心之所積集。何以故?菩薩於一切有情平等積集故,以一切有情為所緣境而積集故,如是速能普令一切證得法性,菩薩自能出離大火宅已,復令他人亦悉出離,以其安住平等心故心無高下。

「善男子!譬如長者有其六子,而一一子稱可父意,慈愛憐惜而悉同等,是等諸子幼無所識復不明瞭,其父同以方便訓育。一時父捨欻然火起,而彼諸子各各異處。善男子!於汝意云何?時彼長者可作是念:『此諸子等令同出邪?前後出邪?』」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何以故?而彼長者以平等心憐愛無異,是時諸子雖各異處,以等愛心俱時令出。」

佛言:「善男子!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悉是愚夫而非聖者。久處生死大火宅中,愚癡無識復不明瞭,各各散在諸趣之中。菩薩為救度故,隨以方便俱時令出彼大火宅,出火宅已,普令安住寂靜界中。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於一切有情住平等心。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能承事供養如來。何等為十?一者、以法供養是為承事供養如來非財供養;二者、如說修行,是為供養;三者、為諸有情作利樂事,是為供養;四者、攝受有情,是為供養;五者、為諸有情隨順所行,是為供養;六者、不捨誓願,是為供養;七者、不捨菩薩事業,是為供養;八者、如說能行,是為供養;九者、諸有所作不生懈倦,是為供養;十者不捨菩提心,是為承事供養如來非財供養。何以故?善男子!法身即是如來,是故以法供養即為供養如來。又積集如來所說,是即如說修行;發起諸利樂事,是即利樂有情;施作有情事業,是即攝受有情。

「善男子!若不能作利有情事,誓願微劣棄捨菩薩事業之者,即不能順有情行增長誓願,堅固菩薩事業。又若起虛妄語志意缺減,即不能如說能行。又若生其懈倦,即不能於諸所作不生懈倦。又若於菩提心有所退失而無所證,即不能不捨菩提之心。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無所得亦無所證,是故汝今應如是知,以法供養,是為承事供養如來非財供養。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能承事供養如來。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摧伏我慢。何等為十?一者、菩薩捨家出家,離諸親友、眷屬、知識,猶如死故摧伏我慢;二者、毀己形好被服壞色,隨順正法故摧我慢;三者、剃除鬚髮執持應器,巡家行乞故摧我慢;四者、為乞食因緣卑下其心,與旃陀羅童子而無有異故摧我慢;五者、常作是念:『我從他乞,我之身命系屬於他。』故摧我慢;六者、我所受食以清淨故,諸佛所許故摧我慢;七者、為欲親近阿闍梨、師長、聖眾故摧我慢;八者、我具威儀軌則所行如法,欲令同梵行者見皆歡喜,故摧我慢;九者、於諸未具佛法之者願當得具,故摧我慢;十者、於彼忿恚惱害諸有情中,我當常行忍辱之行故摧我慢。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摧我慢。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生淨信。何等為十?一者、福行成辨;二者、具正因故得宿世善根圓滿;三者、不起邪信故而具正見;四者、不依邪師故得意樂具足;五者、離諂誑故得正行無曲;六者、根性利故而得勝慧;七者、相續清淨故得離諸障;八者、遠離惡知識故常得親近諸善知識;九者、常求諸善說故而能除彼增上慢心;十者、於佛所說法中具大信故而能離諸邪執,了知如來廣大威德。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生淨信。」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五


上篇: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下篇:佛說八大菩薩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註音版】往生論

往生論...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翻譯之記 出世智道,亦名為印。此經...

深密解脫經

深密解脫經序 沙門都釋曇寧造 夫至跡虛微、理包言像之...

大乘頂王經

大乘頂王經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歸命大智海圓滿...

佛說堅意經

佛說堅意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卷上 西天三藏明因妙善普濟法師金總...

淨土疑辨

《淨土疑辨》序 豫章微休居士陳 所蘊撰 蓮池禪師作《...

毗婆尸佛經

毘婆尸佛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

佛說長者法志妻經

佛說長者法志妻經 失譯人名今附涼錄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卷上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

【註音版】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佛說須賴經

佛說須賴經 前涼月氏國優婆塞支施侖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無極寶三昧經

無極寶三昧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佛教詞典】一氣

為道之所宗,陰陽天地之根本,以喻自性清淨之心。未起...

【佛教詞典】婆那婆私國

婆那婆私,梵名 Vanavāsin,巴利名 Vanavāsi。南印度...

求觀音菩薩來解決我們的煩惱和疾病

南無觀音菩薩,今天觀音佛七正式起七了。這次觀音七因...

圓瑛法師《勸修念佛法門》

念佛發起因緣第一 念佛即是修行第二 念佛最為穩當第三...

沉香燒炭

世間低廉的東西人人都買得起,欲取之得之比較容易。高...

飽食的危害

佛言: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淫,...

念佛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我們念佛的最大障礙,是把它想得太難了,好像生極樂世...

春節是吉祥的節日,應以皆大歡喜的方式來慶祝

在這新春佳節之際,大地上人們喜氣洋溢。為了慶祝春節...

凡夫靠自力修行,在生死關頭最難得力

我們再看一段:丁三的臨終加持。這個地方講到淨土宗的...

神通不是辨別正法與邪法的標準

神通,根據佛經上講,有妖通、報通、證通。證通就是一...

離了妄想,你在什麼地方

初發心的人,用功怕妄想;久坐的人怕昏沉。我說你們這...

我們應當向佛菩薩學習什麼精神

到寺院之後,我們拜佛、拜菩薩。我們應當向佛菩薩學習...

臨終開示的技巧

還有一件事要提醒大家的:我們常常會勸臨終人萬緣放下...

稱念觀音聖號的功德利益

觀世音菩薩應該是中國人最熟悉的,觀音信仰不僅貫穿整...

【視頻】《地藏經》妙喜居士讀誦

《地藏經》妙喜居士讀誦

【視頻】《普賢菩薩行願品》法師唱誦

《普賢菩薩行願品》法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