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折福太深,福盡而死,故當惜福

2015/06/2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折福太深,福盡而死,故當惜福

有人說:我自己賺的錢我自己花,不把錢花光享受,不是白賺錢了嗎?

我們可以通過比喻來思考,比如一個農民對著糧倉想:這是我自己種的糧食,當然應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嗎?這顯然是愚人自絕後路的做法,不為明年留下種子,最後只會餓死而已。可見,不顧及後果的過分享受,將會耗盡福報,給自己的未來和後世帶來無量的痛苦。

我們再來看這樣一則公案:明朝正德三年出現了大旱災,楝塘地方因為有水庫而得以避免。第二年又出現大水災,也以堤壩高而沒有遭災。鄰近的幾個鄉連續好幾年沒有收成,唯獨楝塘地方接連豐收,而且他們乘形勢得到了官府的兩次免糧。於是這些村里人廉價買進了各鄉的產業,生活變得非常富有。從此之後,該地朴素的風氣蕩然無存,奢糜成風。

當時,鄉民陳良謨對他的叔兄說:「我們村子會有奇禍發生!」叔兄問他是什麼原因,他答:無福消受罷了。不久果然全村發生了大瘟疫,存活下來的寥寥無幾。

先儒焦澹園說:「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當留有餘不盡之意。故節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未見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報有限,能節約不貪著,就可以延壽,如果過分奢侈,福報享盡了必定福盡而死。

有人想:現在時代不同了,物質條件日新月異,過時的東西都可以丟掉。半碗飯、一張紙不值幾個錢,不要搞得太約束。

這也是以撥無因果的斷見所滋生的邪見。從因果上思惟,就會知道其實浪費半碗飯、一張紙,也有很大的罪過。比如半碗飯來之不易,從播種、施肥、灌溉、收割、去殼、運輸到最後煮成米飯,其間有多少勞動者的心血,要耗費多少自然資源,才能端到口邊,供你享用。這半碗飯不是無因無緣產生的,隨意浪費不會折福嗎?實際上,因果絲毫不會空耗,浪費財富是損減自己的福報。

因此,想起物品來之不易、業果不虛,我們不能不珍惜福報。古人說:「一茶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有一首唐詩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需要勞累那麼多的父母有情,想到這一點,為什麼還不珍惜福報,反而以浪費為光榮嗎?

弘一大師在他的一篇演講中說:我五歲時,父親就不在世了!七歲我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一點不知愛惜。我母親看到,就嚴肅地說: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的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母親這話,也是惜福的意思!

我因為這樣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腦海里,後來年紀大了,也沒有一時不愛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後,一直到現在,也還保守著這樣的習慣。諸位請看我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時,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給我的。又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間裡來看看,我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傘,也是一九一一年買的。這些東西,即使有破爛的地方,請人用針線縫縫,仍舊同新的一樣了。簡直可盡我形壽受用著!不過,我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的東西,卻須五六年一換,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或是初出家時制的。

在古德中這樣的事例也隨處可見。古時候,禪師和欽山禪師一起在溪水邊洗腳,欽山見到水中漂有菜葉,很歡喜地說:「這山中一定有道人,我們可以沿著溪流去尋訪。」

禪師回答他:「你眼光太差,以後如何辨別人?他如此不惜福,為什麼要居山!」

入山後果然沒有名僧。有人說:人生在世,應當好好享受,必須擁有豪宅名車、高檔電器等,如果沒有這些物質享受,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

首先應當辨別哪些是生活的所需,哪些與生活毫無關係。身為欲界人類,雖然不能缺少衣食、臥具,但是普通的飲食、衣服,就足以保證生存,身高不到二米,也用不了多大的空間。除此之外的物品,都只是虛假的擺設而已。動物也知道尋求飲食、洞穴和配偶,如果生命的意義只有這一點,那就和動物沒有差別。如果把一切精力都用於追求生活享受,這樣造作非福業,則連動物也不如。人生的意義在於能成辦自利利他的大義,不能少欲知足,就無法集中精力投入於修行,這樣就不能成辦大義,只是浪費生命而已。

袁了凡居士的妻子是一位善女人。有一年冬天,她給兒子做棉衣,家裡本來有絲棉,她把絲棉賣掉換成棉絮。了凡先生問她:「家裡有絲棉,為什麼要換成棉絮?」她說:「絲棉太貴,賣了可以把錢送給別人,反正用棉絮也一樣可以保暖。」了凡先生聽了很高興,因為這樣做就不愁孩子將來沒有福!

再來看反面例子:古時候,有戶富人在孩子滿月時,請客大擺酒席,殺了許多生命。之前,有位算命先生給孩子算命,說他一生的命運如何如何好。可是孩子活到兩歲半就死了,富人埋怨算命先生,本來以為他算命很準,為什麼這次沒有算對。後來遇到一位有道高僧,高僧說他「折福太深,福盡而死」。

再看現代的青少年從小就知道享樂,亂花父母的血汗錢,衣服、鞋子、用具都要用名牌,每個月幾百幾千塊的零花錢象流水一樣用。家長也認為:現在時代不同了,寧可自己苦一點,也不能讓孩子沒面子。他不知道孩子從小養成驕奢的習慣後,由驕奢必然多欲,多欲則無德。長大之後,不是成為貪官,就是成為匪類、花花公子、寄生蟲,百無一用。從結果來看,這不是愛護子女,而是毀掉子女。因此,從小要教孩子惜福培福。

我們都是大乘修行者,應當念念關懷眾生的苦難。想到自己享福的同時,世界上還有千千萬萬的人連飯都吃不上,為什麼不能省下自己的福報施給諸母有情呢?

以下是惜福舍福的事例:宋朝的范仲淹讀書時,心中念念想著救濟他人。後來他作了宰相,把自己的俸祿全部拿出來購置義田,贍養一個家族幾百戶的貧寒之家。他的幾個兒子請求他買一所園宅,他說:「京城裡的大官園林很多,主人也不能經常去遊園,誰會不准我去游他們的園林?何必要自己有花園才能享樂呢?」

范仲淹晚年把自己的住宅改為天平寺,用來興崇三寶。他的幾位公子共用一件好的衣服,外出時輪流穿著。范仲淹出將入相數十年,所得俸祿全部用來布施周濟別人,所以死的時候連喪葬費都不夠,而他的四個兒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個個能繼承父志,捨財救濟他人,因此范家的曾孫輩也極為發達。

某年舊曆十一月,天氣正冷的時候,蘇州城有位大紳士帶著工匠到印光大師的關房裝置洋火爐,印光大師堅決不肯接受,大師說:「人生不可享受過分,要是自己沒有德,空去享用,那就是折福。」這位大紳士非常誠懇,再三請求,必須供養,弟子也從旁邊勸請,印光大師說「安在外間的客廳裡吧!那裡時常來人,讓大家一齊暖和,外間的空氣暖了,這間的空氣也會變暖。」

我們應當隨學過去的祖師大德,不僅惜福,而且把自己的福報捨給眾生。自己的生活可以過得清苦一點,省下來的錢讓別人享用,有這樣的善心將來才能利益無量眾生。心中應常常記掛天下苦難的眾生,常以福報迴向。「為利有情故,不吝盡施捨,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又說:「如空及四大,願我恆成為,無量眾有情,資生大根本。」願我們如地水火風空五大種一樣,恆時成為維持無量有情生存的大根本。

「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當留有餘不盡之意。故節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未見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報有限,能節約不貪著,就可以延壽,如果過分奢侈,福報享盡了必定福盡而死。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福業與波羅密有什麼差別

問: 請問尊者,什麼是福業?什麼是波羅密?它們兩者...

別人給得起,但你的福報不一定能用得起

學佛一定要懂一些財富學,現在大家學發財,不學花財。...

宣化上人:學佛法是出世的法財

學《楞嚴經》,以及聽經、念經,我們都要有一種忍耐心...

你福報大,智慧不大,有什麼用

希望我們的道友你讀哪部經的時候,哪部經都告訴你修行...

一邊想發財,一邊卻揮霍浪費

問: 如何發財? 夢參老和尚答: 很簡單,做布施。我...

「勤勞」出窮人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而現在我們很多人整個的行為變...

錢不要來得太快,也不要來得太多

世人苦,就苦在要追求一個好上。就想著,生意一直都很...

淨業助行,培福載道

淨宗以信願持名為宗,以往生西方淨土為趣。念佛法門雖...

【大藏經】【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藏經】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拜佛、念佛就是廣結善緣

一個人憶念觀世音菩薩時,為什麼你的貪瞋癡會淡薄?因...

業力是如何形成果報的

業有三塊,我們看這個附表。 我們先看左上角有一個業...

道業未成,白白吃了常住這麼多東西

佛說法四十九年,就是講的因果,大乘經講的都是因果。...

如我無心,則物亦隨無心而化矣

吾嘗靜而思之,天下未始有吉凶也。吉凶之生,生於毀譽...

為何名為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過去修什麼法門,現在得名為觀世音呢?具有...

一切皆捨,了脫生死

現在佛教在世界上,大體都在弘法、宣傳,雖然很普遍,...

念阿彌陀佛能否滅除定業

原文: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持之及極,成佛尚有餘,將謂...

《金剛經》中三心不可得的境界是什麼

《金剛經》講,一個修行的人要達到三心不可得的境界。...

聖嚴法師《結真正的善緣》

教中有「結緣」的說法,意思就是人與人之間彼此支持、...

阿難示現的是凡夫,還是初果的聖人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

父母為你點亮的那盞燈

總有一些故事讓人心動,總有一些文章讓人淚流。請看下...

極樂現前時,才能體悟到生即無生義

生也作無生義,往生就是無生的意思。乍一聽,往生嘛又...

學佛修行人應有的心態

蕅益大師開示曰:學道一要真為生死,二要具足剛骨,三...

世間三種最勝香

過去,佛陀居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阿難...

「帶新業」可以往生嗎

問: 請問法師,帶新業可以往生嗎? 大安法師答: 關...

不孝子孫來討債敗家,該如何化解

一者為彼守護一切財位令無損乏 若有人讀誦這部經,思惟...

【佛教詞典】普陀洛伽山

(地名)即普陀山也。普陀山誌一曰:一名補陀,華嚴經...

【佛教詞典】七分獲一

為去世之父母親族作追薦迴向,若死者生前不信道德,不...

【視頻】妙境法師《無我怖》

妙境法師《無我怖》

【視頻】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唱誦)

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