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禪宗對六識空性的體證

2020/09/1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禪宗對六識空性的體證

六識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對境所產生的六種認知作用,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禪宗運用般若空觀,強調對六識空性的體證。僧問趙州:「初生孩子還具六識也無?」趙州說:「急水上打球子。」僧復問投子趙州意旨如何,投子說:「念念不停留。」

在急水中行船,坐在船上的人會誤認為水是靜止的。由意識所衍生的諸法也是如此。急水上打球,轉眼就流過。投子說「念念不停流」,謂嬰孩六識念念不停地遷流,如同急水之駛。雪竇頌云:六識無功伸一問,作家曾共辨來端。茫茫急水打球子,落處不停誰解看?

初生嬰孩,雖具六識,眼能見耳能聞,卻未曾分別六塵、好惡長短、是非得失。學道之人要像嬰孩一樣,對榮辱功名、逆情順境都毫不動心,眼見色如盲,耳聞聲似聾,才有真實受用之處。修行者到了無功用行的境界,雖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六塵卻不加分別。

禪者如魯如愚,像是一潭死水,實際上卻是一湍急流,這便是「悟了同未悟」的風範神儀,是受過洗煉的向上境界。對此投子以念念流轉不停來表示,念念正念相續,在無心的狀態下,一瞬一瞬都是正念。要想達到這樣深不可測的境界,就必須體證六識的空性。

與六識相關的表述是「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心識接觸外境的總稱,即眼識之用為見,耳識之用為聞,鼻、舌、身三識之用為覺,意識之用為知。禪宗洞知「一切眾生,只為心塵未脫,情量不除,見色聞聲,隨波逐浪」,主張剔除見聞的粘著性:「眼不可見,耳不可聞。非見非聞,宛爾見聞。見色聞聲,脫出根塵。」

見色聞聲,而不為聲色所惑,就是超出見聞的見聞,迥異於根塵相接而生起的對外境的執取活動。禪宗認為,佛陀與眾生都有圓明的覺體,都同樣具有見聞的本性,而眾生之所以是眾生,就在於見聞之時不能空卻六塵。

「佛及眾生性,圓明體本同。見聞皆共有,取捨總非空。」而不昧真如本性之時的見聞,則呈顯出應物無心、光華燦爛、澄明靜遠、通脫無礙的特徵,所謂「真如性淨,慧鑒無窮。如水分千月,能見聞覺知。見聞覺知,而常空寂」,「但於事上通無事,見色聞聲不用聾」。運用「無念」法門進行觀照,雖有六識活動卻不礙本性的澄明。

《神會錄》:「若言無念者,雖有見聞覺知而常空寂。」

《大慧錄》:「覺既正,則於日用二六時中,見色聞聲,嗅香了味,覺觸知法,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無不湛然。」

「眼耳絕見聞,半夜日輪午」只有超出見聞的見聞,才能通向禪悟之境。

與對五蘊、六根、六塵空性的體證相同,禪宗同樣不主張離棄見聞而證涅槃,因為「見聞覺知,俱為生死之因;見聞覺知,正是解脫之本!」只要保持心性的澄明,即可「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壇經·機緣品》,正是:「見聞覺知本非因,當處虛玄絕妄真。見性不生癡愛業,洞然明白自家珍。」

見聞覺知並不是招致痛苦的根由,只要於見聞覺知之時,保持虛明的心境,就不會生起癡愛的罪業,而清楚地見到自家的無上珍寶,即晶瑩澄淨、纖翳不著的純明自性。

禪宗體證到六根、六塵、六識的空性,遂能透過聲色紛紜的感官世界,徹見本來面目:「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蕩然清淨。」一如龐蘊所詠:正中正,心王如如六根瑩。六塵空,六識淨。六六三十六,同歸大圓鏡。

「正中正」,即自主性中的自主性。此時晶瑩悟心,澄觀萬象。六根潔瑩,六塵空明,六識虛淨,六根、六塵、六識等所有的六六,都是六六三十六般如其本然,一同呈顯在如實地映現一切法的大圓鏡智裡。此時即可以清明通脫的心靈,對自然物象作即物即真的感悟。

「花開似錦,普現法身。鳥語如篁,深談實相。見聞不昧,聲色全真。」縱是隨聲逐色,也不礙其開悟心境:通方衲子果英靈,眼耳無妨信視聽。皓月豈離秋水碧,浮雲那礙曉峰青?聲色裡,醉還醒,六國安然本自寧。

對於通達灑脫的禪僧來說,見色聞聲都不礙其自性的清明。秋水涵碧,映照皓月清輝;曉峰滴翠,靜對浮雲往來。在聲色紛紜之中,仍然保持六根的清淨,主人公惺惺不昧,這是深得般若空觀三昧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處觀

修五停心得成就便入定,然後出定而觀四念處,那是次第...

聖嚴法師:在忙中起了煩惱時的禪修

現代人是非常忙碌的,除了街頭的流浪漢,以及好逸惡勞...

生活禪與禪生活

今天簡單地和大家講一講生活禪和禪生活。這是個老題目...

最具魅力

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論其財富、地位、能力...

萬法皆空為何還要常行供養

【原文】 問曰:華者事也,理在何焉?信之與毀,交報在...

禪淨二宗的區別

我佛說法,契理契機,因群機不等,故施設有殊,雖方便...

要出生死,必以此為第一義

道學人,往參老人於曹溪,特為發明金剛般若宗旨。 以吾...

趙州和尚的耳刮子

趙州禪師,與他的侍者文遠對話: 師因與文遠行次,乃...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說法滅盡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

【大藏經】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大藏經】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學佛後什麼都是順境了嗎

文殊菩薩什麼意思啊?就是妙智慧妙吉祥的意思。就告訴...

施燈的功德利益

《施燈功德經》云:如是少燈奉施福因,所得果報福德之...

只要種子還在,希望就在

人生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境。無論受多少艱,無論經歷多少...

【推薦】如何對治貪財與貪色

無貪的境界,簡單來講就是一種清淨心,內心沒有貪煩惱...

不是境不順,是內心矛盾

江西雲居山真如寺,禪堂有明神宗皇帝御書的匾額楹聯:...

昌臻法師《正助雙修與理事雙修》

這一期念佛七明天就圓滿了。為了便於大家討論,今天提...

大安法師:念佛就是醒夢

大家來東林寺,如果從法的精神來看,東林寺傳達了一個...

【推薦】福德的力量比聰明的大腦厲害

學佛後,不要去講碰運氣,或者去算命。想算一算什麼時...

莫讓泥沙迷住眼

近日網上一則有趣而又發人深思的帖子,引起了網友的極...

千萬不要犯下誹謗淨土的罪業

蓮池大師曾經有個比喻。如果有一個人,一天講一萬聲語...

佛臨涅槃 母子相見

摩耶經云:釋迦牟尼佛般涅槃時,居於忉利天的摩耶夫人...

【推薦】何妨大肚包容

鎮江定慧寺的彌勒殿有這樣一副對聯:眼前都是有緣人,...

把這兩個放進去,這個佛號就不可思議

你不修空觀,除非你保證:我臨終的時候,沒有太多相狀...

念佛是眾生出輪迴的捷徑

淨土行人要努力讓自己念出的這句阿彌陀佛,如沉舟溺子...

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百丈大智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

賣酒肉的人為何能往生

古德有一本書,叫《念佛法要》,近現代的居士編的,他...

【佛教詞典】清字經館

將大藏經翻譯成滿洲文字之處。據嘯亭續錄卷一載,乾隆...

【佛教詞典】阿奢理貳

(寺名)ā?cari?i,又作阿奢理兒。譯言奇特。龜茲國之...

【視頻】宏海法師《雲水見聞-九華山》

宏海法師《雲水見聞-九華山》

【視頻】智海法師《阿毗達摩俱舍論》

智海法師《阿毗達摩俱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