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禪宗對六識空性的體證

2020/09/10  大字體  護眼色

禪宗對六識空性的體證

六識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對境所產生的六種認知作用,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禪宗運用般若空觀,強調對六識空性的體證。僧問趙州:「初生孩子還具六識也無?」趙州說:「急水上打球子。」僧復問投子趙州意旨如何,投子說:「念念不停留。」

在急水中行船,坐在船上的人會誤認為水是靜止的。由意識所衍生的諸法也是如此。急水上打球,轉眼就流過。投子說「念念不停流」,謂嬰孩六識念念不停地遷流,如同急水之駛。雪竇頌云:六識無功伸一問,作家曾共辨來端。茫茫急水打球子,落處不停誰解看?

初生嬰孩,雖具六識,眼能見耳能聞,卻未曾分別六塵、好惡長短、是非得失。學道之人要像嬰孩一樣,對榮辱功名、逆情順境都毫不動心,眼見色如盲,耳聞聲似聾,才有真實受用之處。修行者到了無功用行的境界,雖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六塵卻不加分別。

禪者如魯如愚,像是一潭死水,實際上卻是一湍急流,這便是「悟了同未悟」的風範神儀,是受過洗煉的向上境界。對此投子以念念流轉不停來表示,念念正念相續,在無心的狀態下,一瞬一瞬都是正念。要想達到這樣深不可測的境界,就必須體證六識的空性。

與六識相關的表述是「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心識接觸外境的總稱,即眼識之用為見,耳識之用為聞,鼻、舌、身三識之用為覺,意識之用為知。禪宗洞知「一切眾生,只為心塵未脫,情量不除,見色聞聲,隨波逐浪」,主張剔除見聞的粘著性:「眼不可見,耳不可聞。非見非聞,宛爾見聞。見色聞聲,脫出根塵。」

見色聞聲,而不為聲色所惑,就是超出見聞的見聞,迥異於根塵相接而生起的對外境的執取活動。禪宗認為,佛陀與眾生都有圓明的覺體,都同樣具有見聞的本性,而眾生之所以是眾生,就在於見聞之時不能空卻六塵。

「佛及眾生性,圓明體本同。見聞皆共有,取舍總非空。」而不昧真如本性之時的見聞,則呈顯出應物無心、光華燦爛、澄明靜遠、通脫無礙的特徵,所謂「真如性淨,慧鑒無窮。如水分千月,能見聞覺知。見聞覺知,而常空寂」,「但於事上通無事,見色聞聲不用聾」。運用「無念」法門進行觀照,雖有六識活動卻不礙本性的澄明。

《神會錄》:「若言無念者,雖有見聞覺知而常空寂。」

《大慧錄》:「覺既正,則於日用二六時中,見色聞聲,嗅香了味,覺觸知法,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無不湛然。」

「眼耳絕見聞,半夜日輪午」只有超出見聞的見聞,才能通向禪悟之境。

與對五蘊、六根、六塵空性的體證相同,禪宗同樣不主張離棄見聞而證涅槃,因為「見聞覺知,俱為生死之因;見聞覺知,正是解脫之本!」只要保持心性的澄明,即可「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壇經·機緣品》,正是:「見聞覺知本非因,當處虛玄絕妄真。見性不生癡愛業,洞然明白自家珍。」

見聞覺知並不是招致痛苦的根由,只要於見聞覺知之時,保持虛明的心境,就不會生起癡愛的罪業,而清楚地見到自家的無上珍寶,即晶瑩澄淨、纖翳不著的純明自性。

禪宗體證到六根、六塵、六識的空性,遂能透過聲色紛紜的感官世界,徹見本來面目:「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蕩然清淨。」一如龐蘊所詠:正中正,心王如如六根瑩。六塵空,六識淨。六六三十六,同歸大圓鏡。

「正中正」,即自主性中的自主性。此時晶瑩悟心,澄觀萬象。六根潔瑩,六塵空明,六識虛淨,六根、六塵、六識等所有的六六,都是六六三十六般如其本然,一同呈顯在如實地映現一切法的大圓鏡智裡。此時即可以清明通脫的心靈,對自然物象作即物即真的感悟。

「花開似錦,普現法身。鳥語如篁,深談實相。見聞不昧,聲色全真。」縱是隨聲逐色,也不礙其開悟心境:通方衲子果英靈,眼耳無妨信視聽。皓月豈離秋水碧,浮雲那礙曉峰青?聲色裡,醉還醒,六國安然本自寧。

對於通達灑脫的禪僧來說,見色聞聲都不礙其自性的清明。秋水涵碧,映照皓月清輝;曉峰滴翠,靜對浮雲往來。在聲色紛紜之中,仍然保持六根的清淨,主人公惺惺不昧,這是深得般若空觀三昧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推薦】欲明心見性,先改個性

★欲明心見性,先改個性。個性那麼暴躁,那就不要講見...

能否「帶業往生」,該怎樣「帶」

如果業障不消除,你一事無成。有的人說帶業往生;有的...

如何才能看到一念未生之前,即念頭起處

問: 請問師父,怎麼樣才能看到一念未生之前,就是念...

不拿佛法做人情——記來果老和尚二三事

一、高旻寺革除經懺 內地有經懺的叢林,代信眾做一切的...

親見虛老真功夫,方知機辯不是禪

光緒二十七年秋,法忍老人有赴終南之舉。先命月霞法師...

參禪為什麼開不了悟

我們參禪為什麼開不了悟?就是偷心不死啊。其實話頭無...

六根與六塵

過去,佛陀與眾多比丘住在庵羅林的精舍時,某日,許多...

不管哪一宗都要見性,不見性你弄的還是生滅

禪宗沒有什麼語言,他的問話就是實際,問在答處,答在...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大藏經】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大藏經】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學會善待自己和他人

在學會善待自己和他人上,我認為做到以下幾點很重要。...

積極向上的佛教

一、佛教不是迷信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充滿神話的國...

你心中在動,才有外在的世界在動

楞嚴經中講有個琉璃光法王子,他在因地的時候,先觀察...

檢討「習慣」和「願」是否相應

檢討自己的習慣和願是否相應 我們平常不知不覺中,都在...

睡眠之害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的只園精舍,教導比丘應當精勤修行...

生活中不能隨便用阿彌陀佛的名號嗎

問: 日常生活中不能隨便用阿彌陀佛名號嗎? 大安法師...

為什麼要多念觀音地藏兩位菩薩的聖號

為什麼在我們這個世間要多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王菩薩...

心律法師:既為夫妻,就當珍惜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夫妻,則是家庭的基本構成部分。人...

不要總羨慕別人擁有什麼

有一些人總是問我,為什麼這個外國有,中國沒有,那個...

道鏡、善道《念佛十勸》

勸君一 長時念佛須真實 歸依佛語莫生疑 制護心猿無放逸...

惡緣太多,發願舍壽求往生行嗎

問: 頂禮大安恩師,弟子依止您修學淨土己七八年了。...

聖嚴法師《與蚊子和平共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你正要睡著的時候,一隻...

畏苦勤念佛 安詳離娑婆

我們最初來到世間是一個人,最終離開世間也是一個人,...

明代四大高僧之蓮池大師

蓮池大師明朝聖僧,杭州人,俗姓沈,字佛慧,號蓮池。...

聖嚴法師:沒有一個不變的「我」

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心中諸多的煩惱現象,總是圍繞著...

如何讓孩子戒掉手機癮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孩子很迷戀手機,時常拿爸爸...

【佛教詞典】楞伽宗

初期禪宗之別名。以達磨傳授慧可四卷「楞伽經」為禪法...

【佛教詞典】圓融萬德尊

佛之尊稱。佛以一體而圓滿具足萬德,應予尊重,故稱之...

【視頻】《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讀誦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讀誦

【視頻】智海法師《楞嚴玄義大綱》

智海法師《楞嚴玄義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