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象頭山中,與大苾芻眾七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如大龍王諸有所作悉已成辦,釋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妙心俱得解脫,諸心自在到勝彼岸,善入法界建立法幢,心能棄舍一切利養,正善出家極善具圓,滿足諸願住涅槃道——唯一補特伽羅現居學地,所謂尊者阿難。

諸菩薩摩訶薩八萬四千人,皆是一生補處——獲諸總持得一切智,現前趣向一切智,漸入一切智,增廣一切智,得無礙總持諸三摩地;復能安住首楞嚴王妙三摩地,具大神通遊戲自在,履輕安道,離諸所起一切障累,大慈大悲廣遍十方一切世界,超越無邊一切佛剎,通達空行及無相行諸願離著,勤劬發起一切有情利益勝行,善入一切佛之境界;心如虛空具無邊智,心如大海深無涯底,心如須彌山王堅固不動,心如蓮華離諸染著,心如妙寶極善清淨,心如真金精鍊瑩潔——其名曰寶星菩薩摩訶薩、寶手菩薩摩訶薩、寶印手菩薩摩訶薩、寶冠菩薩摩訶薩、寶髻菩薩摩訶薩、寶峯菩薩摩訶薩、寶積菩薩摩訶薩、寶頂菩薩摩訶薩、寶幢菩薩摩訶薩、金剛藏菩薩摩訶薩、金藏菩薩摩訶薩、寶藏菩薩摩訶薩、吉祥藏菩薩摩訶薩、淨藏菩薩摩訶薩、淨無垢藏菩薩摩訶薩、如來藏菩薩摩訶薩、智藏菩薩摩訶薩、日藏菩薩摩訶薩、等持藏菩薩摩訶薩、蓮華藏菩薩摩訶薩、解脫月菩薩摩訶薩、普月菩薩摩訶薩、普賢菩薩摩訶薩、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普光菩薩摩訶薩、普眼菩薩摩訶薩、蓮華眼菩薩摩訶薩、廣眼菩薩摩訶薩、普威儀道菩薩摩訶薩、普嚴相菩薩摩訶薩、普戒慧菩薩摩訶薩、智慧菩薩摩訶薩、法慧菩薩摩訶薩、勝慧菩薩摩訶薩、上慧菩薩摩訶薩、金剛慧菩薩摩訶薩、最勝慧菩薩摩訶薩、師子慧菩薩摩訶薩、師子遊戲菩薩摩訶薩、大音聲王菩薩摩訶薩、師子吼聲菩薩摩訶薩、震吼深妙音聲菩薩摩訶薩、無染著菩薩摩訶薩、離諸垢菩薩摩訶薩、月光菩薩摩訶薩、日光菩薩摩訶薩、智光菩薩摩訶薩、智吉祥菩薩摩訶薩、賢吉祥菩薩摩訶薩、月吉祥菩薩摩訶薩、蓮華吉祥菩薩摩訶薩、寶吉祥菩薩摩訶薩、妙吉祥童真菩薩摩訶薩,如是等諸菩薩眾而為上首。

復有賢護等十六大士,慈氏等賢劫中一切菩薩摩訶薩眾。

四大王天主等四大王天諸天子眾、帝釋天主等忉利天中諸天子眾、須夜摩天主等夜摩天中諸天子眾、兜率陀天主等兜率陀天諸天子眾、善變化天主等化樂天中諸天子、陀化自在天主等陀化自在天中諸天子眾、導師等善分魔王子眾、大梵天主等梵眾天中諸天子眾、大自在天主等五淨居天諸天子眾,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大力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等無數百千阿修羅眾,阿那婆達多大龍王、摩那斯大龍王、娑伽羅大龍王、阿難多大龍王、嚩蘇枳大龍王等無數百千龍王之眾,吉祥威光龍王子等、無數百千龍王之子並諸龍女,及餘無數百千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眾集會。

時,象頭山遍四方面四由旬內,天人大眾充滿虛空,乃至無有一毛端量極微塵量之所空缺。於如是等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眾會中間,敷佛所坐妙師子座。其座高一由旬,縱廣正等各半由旬,嚴設無數百千天妙寶衣,寶鈴寶網張設幰蓋彌覆其上。復有無數百千天妙繒帛,周匝垂掛,散真珠華及諸妙華。

又師子座周匝地方皆是金剛所成,嚴飾殊妙地平如掌,柔軟清淨妙香芬馥,無數百千天妙寶華散佈其地。復有蓮華大若車輪,無數百千黃金為葉,瑠璃為莖,帝青為台,馬腦為須,妙香可愛適悅快樂,如是莊嚴佛所受用。

又復師子之座,於其四隅不近不遠,有四寶樹而極聳拔,高半由旬,周廣盤欝三俱盧舍。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處師子座,以極淨慧轉妙法輪,摧伏魔軍不染世法,作師子吼明煥無畏。猶如大池清淨無雜,又如大海廣積妙寶深無涯底,如須彌山王高出眾山,如日光明威耀赫奕,如滿月輪人所愛樂,如大龍王能雨法雨,如大梵王世間最上。而佛世尊與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梵王、護世等無邊善調伏者弟子眾俱,是時大眾一心誠諦瞻仰世尊。

爾時,世尊先以常光照諸大眾,於常光中復從頂上放大光明,其名普照,是光復有無數百千光明眷屬,其光即於十方一切世界普照耀已,旋環佛所右繞三匝,復從世尊口門而入。而佛世尊口門之相悉無動靜,譬如日月光明悉從虛空界入,而虛空界亦無動靜;佛之光明口門入時,無動靜相亦復如是。又如積以乾沙投之酥油,或投以水,彼等入時悉無動靜;佛之光明口門入時,無動靜相亦復如是。

爾時,東方去此佛剎過殑伽沙數等世界,有世界名大蓮華,其中有佛號蓮華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諸菩薩宣說法要。彼所說法唯以一乘發起利益,彼佛剎中無有聲聞緣覺名字,況復聲聞緣覺乘法?又彼世界有情皆修菩薩行法,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彼世界,不以飲食而為資養,彼諸菩薩悉以等持靜慮法喜為食。又彼世界,不以日月星宿而為照明,皆彼如來身光普照而悉清淨。又復其土,無諸草木沙礫土石山等,地平如掌。彼有菩薩摩訶薩名除蓋障,獨止一處,若諸有情聞是菩薩名者,一切障累悉得蠲除。

是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蒙佛光明之所照觸,離自所止詣彼佛所,到已頭面禮佛雙足退住一面;並餘菩薩各各蒙光所照觸已悉離所止,咸來詣彼世尊蓮華眼如來所,到已,頭面各禮佛足,退住一面。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於蓮華台上,合掌頂禮,白其佛言:「世尊!何故有是光明,極善無垢清淨悅意,使諸有情蒙光照者身心調暢?」

爾時,蓮華眼如來告除蓋障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西方去此佛剎過殑伽沙數等世界,有世界名娑婆,其中有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若諸有情聞彼如來名字之者,悉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彼如來所現此光明。」

即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而諸有情聞彼如來名字之者,悉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蓮華眼如來告除蓋障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彼佛如來往昔修行菩薩道時,發是願言:『願我當來成正覺已,一切有情聞我名者,悉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除蓋障菩薩言:「云何?世尊!彼世界中一切有情悉得不退轉邪?」

佛言:「不也。善男子!」

除蓋障菩薩言:「云何?世尊!若然者,亦有有情不聞彼佛名邪?」

佛言:「善男子!一切皆聞。」

除蓋障菩薩言:「若皆聞者,何故乃有不得不退轉者?」

佛言:「善男子!所言一切不退轉,亦非一切不退轉。」

除蓋障菩薩言:「如佛所說,一切不退轉,亦非一切不退轉。其義云何?」

佛言:「善男子!若有有情得聞如來名字,生起不退轉種子者,我說斯等有情得不退轉;非是得聞如來名字,俱時皆得不退轉地。

「善男子!我今復說譬喻以成斯義。譬如有樹初植種子,而其種子離諸過失,後以諸緣得生牙莖,乃至滋長果實成結。善男子!彼樹何故但說種子?」

除蓋障菩薩言:「世尊!由其種子離諸過失,乃至果實成辦,故說種子。」

佛言:「善男子!得不退轉有情亦復如是,由彼才聞如來名字之時,不退轉種子生起具足,而其有情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白蓮華眼如來言:「世尊!我今欲往娑婆世界,瞻覩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禮奉親近尊重供養。」

於是蓮華眼如來告除蓋障菩薩言:「善男子!汝當可往,今正是時。」

餘諸菩薩俱白蓮華眼如來言:「世尊!我等亦欲往詣娑婆世界,瞻覩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禮奉親近尊重供養。」

時彼世尊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等可往,今正是時。然汝往彼世界,勿生放逸。何以故?彼世界中諸有情類極貪瞋癡,無沙門婆羅門父母之想,非法欲行,暴惡麁獷,口出惡言,高倨輕慢,染著懈怠,破戒造惡,慳嫉增盛,如是多種煩惱隨煩惱等。彼佛世尊,於如是等惡有情中而為說法。」

彼諸菩薩白其佛言:「世尊!彼佛如來難行能行,於如是等惡有情中能為說法。」

佛言:「諸善男子!如是,如是。彼佛如來難行能行,惡有情中能為說法。又,善男子!彼諸有情亦復如是,難行能行,於彼雜染世界之中,能起一善心者斯為極難。何以故?若清淨世界中,清淨有情發起善心豈為希有?雜染世界之中能起善行者極為希有,能於一彈指頃發淨信心,一彈指頃能歸依佛及法僧寶,一彈指頃修持淨戒,一彈指頃離貪著心,一彈指頃起悲愍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極為希有。」

諸菩薩言:「希有世界!希有善逝!」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等諸菩薩眾,咸嘆:「善哉!於彼佛所,如其行相,聞佛所言,順佛教勅。」各各頭面禮佛足已,從佛會出,俱時往詣娑婆世界。於世尊釋迦牟尼佛所,作供養事,或有化現諸寶樹者,枝幹佣圓色相榮茂,華果具足。或現瑠璃寶樹,或現頗胝迦樹,或現劫樹,或真金樹,或眾華樹,或眾果樹,或現妙寶衣雲,或莊嚴雲,或塗香雲,或寶鬘雲,或妙蓋雲,或末香雲,或鼓樂雲,如其所應各化現已,咸悉萃集前導除蓋障菩薩摩訶薩等諸菩薩眾,來詣娑婆世界。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仁者!彼娑婆世界諸有情等苦之深重,仁等宜應隨其神力善化而往,使彼有情得勝妙樂。」時諸菩薩聞是語已,如教而行。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如其色相,以自神力作諸化事,即從身中放大光明,善妙無垢清淨適悅,使諸有情蒙光照者身心調暢。

是光普遍廣照於此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所有地獄餓鬼畜生等趣,諸有情類蒙光照觸,皆得離苦息恚害心,互相皆起父母之想。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幽隱暗暝,日月光明所不照處是光普照,所有日月具大神力,有大威德自在照耀,為此光明映蔽不現,悉無焰赫光耀之用。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光明普照,其中所生諸有情類互得相見。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鐵圍山、大鐵圍山、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寶山、黑山及諸山等,其光普照,上至梵世下至阿鼻大地獄,於其中間一切方分而無光明所不照處。

爾時,諸菩薩眾隨彼色相如其所應,亦以神力作諸化事,令諸有情須食者得食,須飲者得飲,須衣者得衣,須輦輿者得輦輿,須財者得財,盲者能視,聾者能聽,裸者得覆,迷亂之者還得正念,苦者得樂,諸懷妊者產生無難。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一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二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等菩薩眾,來詣於此象頭之山去山不遠。彼諸大士俱時化現殊妙寶網,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又於空中雨眾天華,及天果雲、天寶鬘雲、天塗香雲、天衣服雲、天末香雲,及天上服寶蓋幢幡諸供具雲。廣大化現隨所現已,而諸有情皆得瞻覩,悉能獲得最上快樂。彼象頭山所有樹林,即時自然離其地方,別現種種微妙寶樹、劫樹華樹果樹、栴檀香樹、沉水香樹,彼等皆是神力所化。又於空中,自然出妙天鼓音聲。於鼓音中,說伽陀曰:

「龍彌尼園最勝生,  不以煩惱種等比,
 稽首無等如虛空,  故我來此最勝山。
 坐勝道樹成菩提,  警覺摧伏魔力軍,
 稽首持勝無垢光,  故我來此最勝山。
 如幻如焰如水月,  此等理法悉覺了,
 稽首最上大福樹,  故我來此最勝山。
 覺了世法如戲劇,  巧現眾法如帝弓,
 稽首無動勝福藏,  故我來此最勝山。
 久遠歷於多百劫,  為欲圓滿悲心故,
 稽首無垢月面尊,  故我來此最勝山。
 多百俱胝菩薩眾,  諸天供養亦復然,
 稽首已離癡暗瞑,  故我來此最勝山。
 已得最上聖法藏,  悲所成身棄世財,
 稽首無等作大利,  故我來此最勝山。
 住寂靜心常慈意,  如蓮在水離諸染,
 稽首勝上持功德,  故我來此最勝山。
 妙相開華清淨身,  隨形眾好世資養,
 稽首寶樹無邊枝,  來此供養願攝受。」

其鼓音中說是伽陀已,尊者大目乾連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何故今時現是瑞相?昔所未聞,昔所未見。」

佛告尊者大目乾連言:「東方去此佛剎過殑伽沙數等世界,有世界名大蓮華。彼佛世尊號蓮華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現住說法教化利益。彼佛剎中有菩薩摩訶薩名除蓋障,與彼無數俱胝那庾多百千菩薩大士,同來詣此娑婆世界,彼眾將至,故先現瑞。」

說是語已,除蓋障菩薩摩訶薩與無數俱胝那庾多百千菩薩之所圍繞,各以廣大神通威力,來詣佛所,到已,頭面各禮佛足。

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說伽陀曰:

「具大名稱大勝慧,  得大無畏大牟尼,
 已度生死險難中,  稽首出過煩惱岸。
 汝為普遍熾焰光,  汝為普遍大燈炬,
 汝得一切解脫門,  稽首歸命無等等。
 堅固不動如山王,  深廣無底如大海,
 一切邪外不能破,  稽首稱讚大法王。
 本來寂靜法無生,  自性如是常寂滅,
 我法聖尊善開明,  稽首轉大法輪者。
 或有宣說諸正道,  或說趣入真實理,
 或說涅槃正妙門,  或說授記成覺果,
 有情心意汝悉知,  是中無少不知者,
 有情觀汝法行圓,  是故隨奉汝教勅。
 所有貪瞋癡三毒,  及餘種種垢染等,
 坐道樹成正覺尊,  以大智火悉焚爇。
 汝自得度度有情,  汝自解脫利世間,
 汝於世間善所求,  永破生死諸險難。
 無智久沉於睡眠,  有情流轉生死輪,
 善為開覺汝聖尊,  稽首等視如親愛。
 汝觀此諸大士眾,  一切安住菩提道,
 皆欲聽聞妙法門,  唯願世尊隨為說。」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說是伽陀讚歎佛已,時佛勅令處蓮華台一面而坐;餘諸菩薩大眾,佛亦勅令隨其所應處蓮華台一面而坐。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於蓮華台上,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問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若佛世尊垂見聽者,我當發問,願為宣說。」

佛告除蓋障菩薩摩訶薩言:「大士!恣汝所問斯為常事,諸佛如來亦悉聽許隨其所疑,如來為汝一一宣說。」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承佛聖旨,即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云何修行即得佈施具足?」復云:「何得持戒具足?云何得忍辱具足?云何得精進具足?云何得禪定具足?云何得慧具足?云何得方便具足?云何得願具足?云何得力具足?云何得智具足?云何得菩薩如地?云何得如水?云何得如火?云何得如風?云何得如虛空?云何得如月?云何得如日?云何得如師子?云何調伏?云何了知?云何得如蓮華?云何得廣大心?云何得清淨心?云何得無疑惑心?云何得如海智?云何得微妙智?云何得智辯才?云何得解脫辯才?云何得清淨辯才?云何得一切有情歡喜辯才?云何得信順語?云何得正法語?云何得隨法行?云何善入法界?云何住空境界?云何得無相行?云何得諸願離著?云何得慈身?云何得悲身?云何得喜行?云何得舍行?云何得神通遊戲?云何得離八難?云何得不忘失菩提心?云何得宿命智?云何得不舍善知識?云何得常離惡知識?云何獲得如來法性之身?云何獲得金剛真實之身?云何得大導師?云何得善知諸道?云何善說無顛倒道?云何得常安住妙等引心?云何著糞掃衣?云何持三衣?云何常坐不臥?云何常乞食?云何一坐食?云何食後不飲漿?云何受阿蘭若法?云何樹下坐?云何空地坐?云何死尸間住?云何節量食?云何隨敷座?云何得相應行?云何持經?云何持律?云何持論?云何於軌範所行及威儀道而得具足?云何得離慳嫉二法?云何於一切有情起平等心?云何於佛如來善作供養承事?云何能摧伏諸慢?云何能廣多淨信?云何善知世俗?云何善了勝義?云何善知諸緣生法?云何知自?云何知他?云何能於清淨佛土中生?云何能離胎藏垢染中生?云何能得舍家出家?云何能得淨命自資?云何能得心無懈倦?云何得受諸佛教勅?云何獲得熙怡面相?云何得離顰蹙之相?云何得多聞?云何得正法攝受?云何得法王子?云何能得勝出梵王帝釋護世天等?云何能知有情心意?云何能知成熟有情諸有法式?云何能成智者?云何能得常處妙樂?云何善知四攝之法?云何獲得妙相具足?云何得為他所依止?云何得如大妙藥樹?云何乃能勤修福行?云何善了諸變化事?云何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爾時,世尊讚除蓋障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問斯為極善,悲愍世間能令天人大眾獲善利樂,能問如來如是等義,汝今諦聽極善作意,當為汝說。」於是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受教而聽。

佛言:「善男子!菩薩若行十種施法,即得佈施具足。何等為十?一者、法施;二者、無畏施;三者、財施;四者、不求饒益果施;五者、悲愍施;六者、不輕慢施;七者、恭敬施;八者、供養承事施;九者、無所著施;十者、清淨施。

「善男子!云何法施?謂若菩薩不以財利心,自所受法即於他人隨應教授,不以希欲利養恭敬因故,不望他人所知識故,不求名稱故,不以餘事因故。但自思惟:『何等有情受諸苦惱?我為蠲除。』即以是法,亦復不懷希求之心,無二平等為他宣說。若復為王及與王臣之所宣說,或為旃陀羅及旃陀羅子說法亦然。何況餘諸人眾?而菩薩行是法施時不起高心。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法施。

「云何是無畏施?謂若菩薩自所嫌棄刀杖等器,亦復教示他人令棄。於彼一切有情,起如父想如母想如子想,如眷屬想及餘親愛知友之想。何以故?菩薩作是思惟:『如佛所說,彼彼生中一切轉易,於諸有情聚中,未曾有不是父母及子並餘親愛知友,乃至於彼微細情命之中,皆為發起利益,設自身肉尚亦與之。何況餘諸大有情類?』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無畏施。

「云何是財施?謂若菩薩或見有情造極不善業,即時以財攝彼有情。由財攝已,是故令其於不善業而悉除斷,於諸善業使彼安住。菩薩作是思惟:『如佛所說,佈施是菩薩菩提。菩薩所行佈施,除斷三種不善之法:一嫉、二慳、三貪;是故我於如來所受佈施之法。』彼所佈施而無高心。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財施。

「云何是不求饒益果施?謂若菩薩所行佈施,不以希欲為因,不以財利為因,不以眷屬為因,不以世間近事為因,菩薩修持佈施法爾如是。彼因彼緣所行佈施,遠離一切饒益果報。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不求饒益果施。

「云何是悲愍施?謂若菩薩見諸有情受諸苦惱,或飢渴者,或裸露者,或穢污殘缺之者,無主無救無歸無依之者,無福者等,菩薩見已生悲愍心:『我為此等有情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念此無主無救無依歸等諸有情類流轉生死,而我今當以何方便,為此有情為主為救與作依歸?』作是念時,菩薩由此悲心所逼,即以方便隨為攝受。菩薩攝受彼等有情,俱時所起善根而無高心。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悲愍施。

「云何是不輕慢施?謂若菩薩行佈施時,不以輕重分別故施,不以慢心故施,不以譭謗故施,亦不令他勞力故施,不恃豪富驕恣故施,不希名稱故施,不恃多聞倨慢故施。菩薩若行施時,心必恭敬尊重,專注供養親奉施之。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不輕慢施。

「云何是恭敬施?謂若菩薩於軌範師親教師,及餘所應尊重之者、修梵行者,身極恭順心極尊重,由恭順尊重故發言慰安,合掌頂禮稽首承迎於其有情,即以彼彼善相應事而普及之。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恭敬施。

「云何是供養承事施?謂若菩薩或作佛事、或法僧事;若於如來塔像之所,或掃去塵穢,或嚴飾清淨,或以妙香華及塗香等而為供養,又或修治如來故壞塔廟,是為佛事。何名作法事?所謂隨聞何等法門,即當受持書寫讀誦思惟修習,及為他解說,或以無顛倒相應修學,是為法事。何名作僧事?謂以衣服、飲食、坐臥之具、病緣醫藥奉施眾僧,乃至但以少分清冷之水而為供施,是為僧事。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供養承事施。

「云何是無所著施?謂若菩薩行佈施時起如是心:『我今所行佈施,不求天報或天之餘,不求王報或王之餘。』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無所著施。

「云何是清淨施?謂若菩薩隨其所說佈施之法,即起伺察,如其彼彼起伺察時,於佈施法伺察得無過失、無垢染無障難邪?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清淨施。菩薩若能修此十法者,即得佈施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戒法者,當得持戒具足。何等為十?一者、別解脫戒行;二者、菩薩攝律儀戒行;三者、離諸煩惱燒然戒行;四者、離不深固作意戒行;五者、怖業戒行;六者、怖罪戒行;七者、怖非所取戒行;八者、堅固志意戒行;九者、無依著戒行;十者、三輪清淨戒行。

「善男子!云何是別解脫戒行?謂若菩薩於諸如來所有經中,或戒律中及餘學句所宣示處,如善作意尊重大師所說,於一一法中如理修學,不愛著氏族、不愛著所見、不愛著眾會,無我人過失,於彼學句中而生尊重。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別解脫戒行。

「云何是攝律儀戒行?謂若菩薩作是伺察:『我於別解脫戒中,不能取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謂若如來於一一經中,宣示菩薩所行及菩薩學句,我當於彼如理修學。』

「何等是菩薩所行?所謂菩薩無非處非方非時,所行無非時,所說無不知時,無不知方,無不知量。何以故?或有有情,於如來所生不信心,為令彼等生信解故,及彼有情隨為攝護故,菩薩自能圓滿菩提勝行,善具威儀,柔軟容緩,不雜闠閙,趣寂止門極清淨門,此是菩薩所行。

「何等是菩薩學句?謂若如來於一一經中宣示菩薩所學之法。菩薩於中而生信順不生障難,此是菩薩學句。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攝律儀戒行。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二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三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云何是離諸煩惱燒然戒行?謂若菩薩或貪火燒然,或瞋火燒然,或癡火燒然,或餘煩惱之火燒然,或餘諸受用侵害火燒然。若欲不燒然者,當起貪之對治,及應遠離貪所起緣。何謂貪之對治?即不淨觀是貪對治。不淨觀者,謂自身中諸不淨物,發毛爪齒涎淚涕唾,澹廕垢汗大小便利,皮膚血肉骨髓肪膏,腦膜筋脈脾腎心肺,肝膽腸胃胞及肚胘,凡如是等諸不淨物,菩薩應當作此觀想起是思惟:『世間所有彼愚癡者,不明解者,造不善者,尚能了知諸如是等不淨物已,不處貪心;況智者乎?』此為菩薩多種不淨之觀是貪對治。

「何者是貪所起緣?謂著諸欲染,或見女人端嚴妙色,起可愛心而生希取。爾時見已當作是觀:『如佛所說夢境無實。何故智者於此如夢境界之中,而起貪心?』是名菩薩遠離貪所起緣。

「何謂菩薩瞋之對治及遠離彼瞋所起緣?所謂菩薩於諸有情所多起慈心,以此慈心及此因緣,而彼忿恚瞋怒有情心意皆能攝伏,瞋恚因緣悉得遠離,是名菩薩瞋之對治,及遠離彼瞋所起緣。當作如是觀察之時即離癡法,離癡由故,彼諸所欲及諸受用,不為侵害之火燒然,此等是為菩薩離諸煩惱燒然戒行。

「云何是離不深固作意戒行?謂若菩薩獨處一方寂靜而住,不起是心:『我不雜亂所行,我寂靜住,我復能行如來法律,餘諸沙門或婆羅門。彼等皆是雜亂所行多諸闠閙,而悉墜失如來法律。』若能不起如是心者,是為菩薩離不深固作意戒行。

「云何是菩薩攝善法戒行?謂若菩薩作是伺察:『如佛所說,諸苾芻應當尊敬修福、尊敬護戒、尊敬修慧。何以故?尊敬福者,福是現受可愛精光悅意果報。』如是信者而能遠離諸不善業,是為菩薩攝善法戒行。

「云何是怖罪戒行?謂若菩薩或有如微塵罪,見悉生怖不順所作,乃至少罪亦不生輕,作是思惟:『如佛所說,諸苾芻譬如有人中於少毒亦趣命終,若中多毒亦趣命終,諸有罪者,若少若多皆墮惡趣。』若作如是伺察之時,菩薩於罪乃生恐怖,是為菩薩怖罪戒行。

「云何是怖非所取戒行?謂若菩薩或有具信沙門婆羅門及餘人眾,信菩薩故,或以金銀摩尼真珠珊瑚瑠璃螺貝珍寶財物及餘受用之具,於菩薩所囑累寄託,雖或單己,而菩薩心不起貪著輒生希取。又復於諸塔寺之物及眾僧物,設使有人勸令掌執,菩薩於中亦不希取為自資養,作是思惟:『如佛所說,菩薩寧自割其身肉而噉食之,終不以他不與不許若飲若食,及餘物等而懷希取。』是為菩薩怖非所取戒行。

「云何是堅固志意戒行?謂若菩薩,或為魔王或諸魔眾及餘天等,或現女相,或以餘緣來作魔事之所嬈惱欲破壞時,而菩薩不動不搖亦無減失,是為菩薩堅固志意戒行。

「云何是無依著戒行?謂若菩薩持戒行時,不起是念:『我所持戒為求天報或天之餘,為求王報或王之餘。』是為菩薩無依著戒行。

「云何是三輪清淨戒行?謂若菩薩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身業清淨者,謂遠離身三不善業: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染,如是名為身不善業。語業清淨者,謂遠離語四不善業:一妄言、二兩舌、三惡口、四綺語,是名語不善業。意業清淨者,謂遠離意三不善業:一貪、二瞋、三邪見,是名意不善業。由能遠離諸不善業,是故即得三輪清淨,是為菩薩三輪清淨戒行。善男子!菩薩若行如是十法,即得戒行具足。

「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忍辱具足。何等為十?一者、安受苦忍;二者、外忍;三者、諦察法忍;四者、佛許可忍;五者、無定方忍;六者、無差別忍;七者、不以事因故忍;八者、耐怨害忍;九者、悲心忍;十者、願力救拔忍。

「善男子!云何是安受苦忍?謂若菩薩或自心有憂悲苦惱,隨生起時,菩薩安然悉能忍受不起瞋心,是為菩薩安受苦忍。

「云何是外忍?謂若菩薩親聞他人所出惡言,或展轉聞,因其譭謗父母師長親友知識,或有惡言謗佛法僧。菩薩聞已不生瞋恨,是中安然悉能忍受,是為菩薩外忍。

「云何是諦察法忍?謂若菩薩若聞如來所說最極甚深經中,有法能斷輪迴種子、脫諸結縛、壞相續者,謂一切法本來寂靜,及一切法自性涅槃。菩薩得聞如是法已,不生驚怖,作是思惟:『若不了知此法,及不得此法者,豈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邪?由此因緣故,應於如是甚深法中,受持思惟修習伺察及生勝解。』是為菩薩諦察法忍。

「云何是佛許可忍?謂若菩薩設起忿恚瞋害心已,即當伺察:『此恚害心,從何所起,復何處滅?何因故生,生復何住?』作是觀時,都不見有恚害之法若生若滅二法可得,隨生即滅,若因若緣亦不可得,以是緣故,菩薩於中安然忍受無復生起,佛所許可,是為菩薩佛許可忍。

「云何是無定方忍?謂若菩薩非於晝分能忍,夜不能忍,或夜能忍,晝不能忍,自國能忍,他國不能忍,或他國能忍,自國不能忍,慣習者能忍,不慣習者不能忍。菩薩不然,於一切國、一切處、一切時、一切種皆悉能忍,是為菩薩無定方忍。

「云何是無差別忍?謂若菩薩不於己之父母、師長、眷屬、親友、知識等處能忍,餘諸人所而不能忍。何以故?菩薩乃至於旃陀羅眷屬等處,有所侵惱而悉能忍,是為菩薩無差別忍。

「云何是不以事因故忍?謂若菩薩所起忍行,不以財利因故,不以怖畏故,不為資養故,不以世間近事故,不為隱覆慚恥等故忍。何以故?菩薩常行忍辱心故,是為菩薩不以事因故忍。

「云何是耐怨害忍?謂若菩薩或無他緣來加其惡。菩薩爾時,即無所忍,或時怨對若執刀杖,若復持拳起瞋怒心而來打擊,或復期剋惡語罵詈。菩薩見如是等他怨對來打擊罵詈之時,堅固其心深自伏忍,作是思惟:『此等怨對皆是我之自業所感,業成熟已來相逼惱,誠非父母眷屬親友所造,皆是自業造作所成熟故,而亦非外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之所成熟,又亦非內四大成熟。』菩薩作是思惟時,由此因緣故,於有怨害及無怨害,平等其心皆悉能忍受,是為菩薩耐怨害忍。

「云何是悲心忍?謂若菩薩設得王位,或為臣佐,大富自在威德特尊,見諸有情多苦惱者,而彼有情,於其王所生忿恚心,而來毀罵及諸嬈亂。其王爾時,不生瞋恚,不恃尊豪而行凌逼,作是思惟:『此諸有情我之向化,我應為彼作其救護,是故我今不恃王之威相,但為彼等作其衛護使不破壞。』以是因緣,悲心起故安然忍受,是為菩薩悲心忍。

「云何是願力救拔忍?謂若菩薩作是思惟:『我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作師子吼發是願言:「願我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已,普為救拔一切有情出生死海。」我所勤行救拔一切有情不取其相,但為令諸有情悉得解脫,令諸有情其心調伏住奢摩他。』菩薩爾時,若自心生瞋恚,不能忍者,如佛所說:『善男子!譬若有人善療眼疾,能除患者昏翳暗障。時醫眼師,作是思惟:「我欲普令除去患者所有昏翳。」醫師忽然自喪其目。善男子!於汝意云何?而彼醫師能療眼不?』答言:『不也。』佛言:『善男子!菩薩亦復如是,欲以慧眼開導世間一切有情愚癡暗瞑,而菩薩若自為彼癡暗所覆,即不能與一切有情除去暗瞑。』是故菩薩於諸損惱,不生瞋恚安然忍受,是為菩薩願力救拔忍。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忍辱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精進具足。何等為十?一者、被甲精進;二者、無能勝精進;三者、離二邊精進;四者、利樂精進;五者、加行精進;六者、相續精進;七者、清淨精進;八者、不共精進;九者、不隨他教精進;十者、無高心精進。

「善男子!云何是被甲精進?謂若菩薩發大精進,普為一切有情,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未得度者悉令得度,未解脫者普令解脫,未安隱者而令安隱,未成正覺者當使成正覺。菩薩發行是精進時,或有魔來欲令斷壞菩薩勝行及生嬈惱。魔作是言:『善男子!汝今宜應止此精進。何以故?我亦曾發此之精進,普為一切有情,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未得度者悉令得度,未解脫者普令解脫,未安隱者而令安隱,未成正覺著當使成正覺;此等皆是不實妄失之法,愚人諍論之語。善男子!我不曾見有人發如是精進,能令一有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我但知彼無數俱胝有情,趣證聲聞緣覺涅槃。善男子!以是緣故,應須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不然者,汝所發精進,徒增煩惱唐捐其功。』魔作是言已,菩薩乃自思惟:『此諸惡魔伺求其便欲來嬈我。』菩薩知是事已,乃謂魔言:『汝今勿應逼迫於我,汝於世間但勿有慮。如佛所說,世間一切從自業種子所生長故,自所造作彼彼之業是所歸趣。今汝亦然,自業種子所生長故,自所造業是所歸趣。汝今速應從所來道還歸本處勿復嬈我,嬈亂我故使汝長夜於諸有情苦惱逼迫作不饒益。』時彼惡魔潛伏退屈,即於是處隱而不現。菩薩於是諸惡魔眾,或魔天等來嬈亂時,而菩薩心不驚不怖亦不怯弱,是為菩薩被甲精進。

「云何是無能勝精進?謂若菩薩隨其諸相發起精進,如所起時而為最勝,正使餘諸久修道行菩薩,比此菩薩精進勝行,數分算分乃至烏波尼殺曇分皆不及一,何況聲聞緣覺?何以故?菩薩隨起一念精進之心,具諸勝力即能普攝一切佛法,斷諸惡法故,是為菩薩無能勝精進。

「云何是離二邊精進?謂若菩薩所起精進,不應增劇不應沉下。何以故?若增劇時其心高倨,若沉下時即生掉舉,離此二者,乃名菩薩精進勝行,是為菩薩離二邊精進。

「云何是利樂精進?謂若菩薩發是精進,願我此身得與佛身而相等比,願我得佛無見頂相,及佛圓光相好具足,及無能勝無邊勝智,佛大威德,佛勝自在。菩薩為是等故發起精進,是為菩薩利樂精進。

「云何是加行精進?此加行者,譬如有人取摩尼寶,或真金等,磨瑩治鍊去諸瑕垢,悉使其寶明淨精潔光色赫奕。爾時,方見摩尼真金煥然有異。菩薩亦復如是,於諸精進中加行修治,使去垢染即離過失。精進垢者,所謂懈怠是精進垢,沉下是精進垢,飲食不知節量是精進垢,妄執主宰是精進垢,不依正法是精進垢,不深固作意是精進垢,諸精進中有是垢染乃名過失。是故菩薩若離此者,即得潔白清淨自性明亮,是為菩薩加行精進。

「云何是相續精進?謂若菩薩於諸威儀道中所起精進,隨所起時若身若心而不懈倦相續無間,是為菩薩相續精進。

「云何是清淨精進?謂若菩薩即彼所起相續精進行中,所有諸不善業,及於障礙菩提道法無利義事常當除斷。若諸善法,謂隨順涅槃順正道行,趣向菩提菩提分法,使諸善法悉令廣大而復增長,乃至於一念間尚不起於極微不善之法,何況麁重等諸過失?是為菩薩清淨精進。

「云何是不共精進?謂若菩薩作是思惟:『假使普遍十方殑伽沙數等世界,從於阿鼻大地獄中出大火聚,充滿是等世界都為一聚,過是世界之外,若一有情受極苦惱,無主無救無依歸者,我寧忍受其苦,履踐是等世界越其火聚,至彼有情所而為救度,何況微小之苦不能忍受?』菩薩所發如是精進,不與一切聲聞緣覺、邪外等輩之所共有,是為菩薩不共精進。

「云何是不隨他教精進?謂若菩薩不同聲聞之人起如是心:『凡夫位中求佛菩提極為難得,我所發精進而甚微少懈怠劣弱。我若為求菩提,假使頂上然火經多百千俱胝劫數,如是勤行亦不能成,故我不能堪忍其苦,亦復不能荷斯重簷。』菩薩應起是心:『所有過去諸佛已成正覺者,現在諸佛現成正覺者,未來諸佛當成正覺者,諸佛世尊皆為求菩提故勤行精進。彼彼如是修諸勝行,而諸佛如來,亦不但為己故求成正覺。今我亦然,勤行精進成諸勝行,亦不但為己故,所有善根普與一切有情共之。為有情故發起情進,我所求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普為利樂一切有情,亦不自利取證涅槃,為有情故我寧常處大地獄中,乃為勝上。』是為菩薩不隨他教精進。

「云何是不高心精進?謂若菩薩所發精進時,亦不於中而生味著,不譭謗他不自稱讚。菩薩作是思惟:『若不勤行自事警策於他,何名智者?』是故菩薩所起勝行而不高心。是為菩薩無高心精進。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精進具足。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三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四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禪定具足。何等為十?一者、廣集福德;二者、多生厭患;三者、發起精進;四者、具於多聞;五者、無顛倒教授勤行修習;六者、隨正法行;七者、根性明利;八者、具純善心;九者、善了止觀;十者、不著禪相。

「云何是廣集福德?謂若菩薩於大乘法中久積善根,彼彼生中善修戒行,為善知識之所攝受,隨所生處常生婆羅門大族姓家,或剎帝利大族,或長者大族,皆具正信。於彼生中以其因緣,轉復廣大增長善根,而常不離於善知識——何者是善知識?所謂佛及菩薩——而能增長宿世善根,由慣習力故,作是思惟:『世間大苦,世間災患,世無暫停,久受縈纏癡暗所覆,彼等皆由貪慾為因、貪慾為緣。』了此因緣,是為菩薩廣集福德。

「云何是多生厭患?謂若菩薩以是緣故,乃起思惟:『我今不應於此世間合會相中,染著親近諸欲境界,而諸欲者虛妄分別。如世尊言:「常以多種因緣毀呰貪慾,所謂欲如利叉,欲如利戟,欲如劍鋒,欲如刀鋒,欲如毒蛇,欲如聚沫,欲如癰疽,欲極臭穢。」』如是欲境心生厭惡,乃剃除鬚髮被袈裟衣,發正信心舍家出家。是為菩薩多生厭患。

「云何是發起精進?謂若菩薩由出家故發起精進,未得法者皆令得法,未悟者令悟,未證者令證,是為菩薩發起精進。

「云何是具於多聞?謂若菩薩由此因緣,能聽能受諸有所說世俗諦法及勝義諦法,是為菩薩具於多聞。

「云何是無顛倒教授勤行修習?謂若菩薩於其世俗、勝義二種法中,能正教授、勤行修習無顛倒法,是為菩薩無顛倒教授勤行修習。

「云何是隨正法行?謂若菩薩於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此等正法中,菩薩如是行即覺了正道,是為菩薩隨正法行。

「云何是根性明利?謂若菩薩由行正法故,辯慧明瞭利根轉勝,是為菩薩根性明利。

「云何具純善心?謂若菩薩利根勝故多生厭患,遠離大眾一切憒閙,及世雜語欲覺瞋覺害滅等覺皆悉遠離,亦復不著知識親愛名聞利養所欲等事,身心寂靜得純善心,由善心故作是觀察:『今我此心於何法中行?若善、若不善、若無記邪?』若行善法,即得歡喜清淨心生。何者是善法?所謂三十七菩提分法。若行不善法者,當起厭患多種觀察,勤行斷除不善之法。何者是為不善之法?謂貪瞋癡。

「貪有三種上、中、下品。上品貪者,若身若心極其分位,而生染著無離貪心,由染著故於一切處不生慚愧。何者是無慚?謂獨止一處作是思惟,而起尋求諸所欲事,稱讚欲境自現有德,是為無慚。何者是無愧?由彼貪慾因緣,於父母等前違背很戾及生惱害,於餘師尊之所亦無恥忸,自現有德,是為無愧。以是因緣,命終之後墮惡趣中,此名上品貪。中品貪者,謂若親近諸欲境時,自初至末雖復暫有所成,旋起離貪之心即生變悔,此名中品貪。下品貪者,謂若親近諸欲境時,或身相觸或共語言,或瞻視間,旋起即滅,此名下品貪。總要而言,一切濟命受用資具,有所欲者皆名下品貪。

「瞋有三種,上、中、下品。上品瞋者,隨於所起諸瞋境中,生極瞋恚而復暴惡,遍造五無間罪。或隨造一無間罪,或謗正法,凡如是等總聚五無間罪,算分數分及譬喻分,乃至烏波尼殺曇分,皆不能及,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大地獄。若或暫得生於人間,身相黑色其目赤惡,性多恚暴,此因緣故,還墮地獄,此名上品瞋。中品瞋者,隨於諸瞋境中若暫起已,或微分造不善罪業即速變悔,旋起對治而令止息,此名中品瞋。下品瞋者,謂於親愛和合境中,隨以瞋緣輒生輕謗,雖復暫起於剎那間即生變悔,旋起對治而令息滅此名下品瞋。

「癡有三種,上、中、下品。上品癡者,謂一切處若行若止,悉無善作亦無憂戚,不生變悔,此名上品癡。中品癡者,若起少分不善之業,雖有所成即速變悔,於同梵行人所懺謝其罪,不現己德,此名中品癡。下品癡者,謂於如來所制戒中不越性罪,違犯初篇戒學之罪,此名下品癡。

「菩薩離是染法即得心善寂靜,由是善故能離欲愛慾貪諸欲染著。何以故?隨心善故。若行無記法者,謂即想念勤行伺察。何等是無記?若心不緣外亦不緣內,不緣善不緣不善,不住止法、不行觀法,其心沉下著於睡眠,如人睡覺目視不明。若無記心現前,心不明利亦復如是。是故菩薩若行善心,即得心生歡喜其心安住,是為菩薩具純善心。

「云何是善了止觀?謂若菩薩由具如是純善心故能觀諸法,此法如幻此法如夢,此法不善此法是善,此法出離此法非出離。菩薩作是思惟:『彼一切法,心為依止心為先導,應當善攝其心,善調伏心,善覺了心,由此即能善攝諸法。』亦善調伏及善覺了,如是即能正觀諸法。此因緣故得心寂止,以心繫心,以心止心,以心住心,如是策勤心寂止故,即得心一境性。心一境故,即成三摩地,三摩呬多,由是現前得離生喜樂,由喜樂心故,即能遠離罪不善法,乃能成就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禪定法。次復於諸尋伺悉無對礙,於其喜樂不生味著,作無常觀已,還從初禪定心漸次而起,遠離尋伺有所著心,即能成就無尋無伺定生喜樂二禪定法。次復於樂觀苦,作苦觀已,即得舍行舍念行成,如聖所觀,能正覺了妙樂現前,即能成就離喜妙樂三禪定法。次復於三禪定中,作空觀已引四禪心。彼四禪中除去我執,我執離故苦樂悉斷,苦樂斷故如先所起悅意惱意亦悉舍離,即能成就舍念清淨四禪定法。

「次復於自身相與虛空相等作一解脫,觀如是解脫故,於一切處一切種類,過諸色想及離障礙,由過色想離障礙故,彼種種想悉無作意緣,無邊虛空而為行相,即能成就空無邊處定法。次復於空無邊處,俱時觀彼識無邊處而為行相,即能成就識無邊處定法。次復過彼識無邊處,緣無所有處而為行相,即能成就無所有處定法。次復過彼無所有處,緣非想非非想處而為行相,即能成就非想非非想處定法。次於上心無復行相,滅諸想受離諸發悟名滅盡定。如是等法,是為菩薩善了止觀。

「云何是不著禪相?謂若菩薩雖入滅定,亦不樂著寂滅,即能俱時發起慈心,悉離怨親違順等境,運心廣大,先於一方起慈無量行,普遍觀察作解脫已,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慈心起已,悲喜舍心亦悉如前,遠離怨親違順等境,運心廣大,週遍十方起悲喜舍無量之行,普遍觀察悉作解脫。菩薩如是即能起五神通,亦不以自足、不著禪相,而復進求上法圓滿菩提勝行,是為菩薩不著禪相。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禪定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勝慧具足。何等為十?一者、善解無我;二者、善知業報;三者、善了有為之法;四者、善知輪迴流轉;五者、善解輪迴出要之法;六者、善解聲聞緣覺乘法;七者、善解大乘之法;八者、善能遮止魔業;九者、具無顛倒慧;十者、具無等慧。

「善男子!云何是善解無我?謂若菩薩以正慧觀察色受想行識,觀彼色時色生不可得,集亦不可得,滅亦不可得;受想行識生不可得,集不可得,滅不可得。彼勝義諦不離世俗諦,若勝義諦若世俗諦,彼二自性但有言說,假名而無實體。菩薩雖如是觀,亦不以此緣棄舍諸行發勤精進,為諸有情成利益事,如救頭然及如燒衣,是為菩薩善解無我。

「云何是善知業報?謂若菩薩作是伺察:『今此世間合會之相,猶如幻化及如乾闥婆城自性皆空。若於情非情中著於我執,彼等有情由是不能覺了正道,而彼有情作如是念:「若無我無有情,無壽命蠕動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摩拏嚩迦等,即無善不善業而可表示。誰為受者?無實有情業報可得。」』菩薩雖復如實了知無實有情,而亦顯彰善惡業報。菩薩以其正慧如實了者,是為菩薩善知業報。

「云何是善了有為法?謂若菩薩於有為法中,以其正慧能善覺已,乃作是念:『此有為法,而無暫停念念流動,猶如露滴及如澗水迅流不住。豈有智者於此等法中,而生取著及起愛樂?若樂境謝時或生憂戚。』由此因緣,是故深生厭離,樂求寂滅。是為菩薩善了有為法。

「云何是善知輪迴流轉?謂若菩薩作是伺察:『今此世間合會之相,無明暗蔽輪迴相續,皆由愛繩所繫縛故。愛故生取,由取因故,善不善業諸行造作,以彼善不善業行起作故,有有相續,有故有生,生故老死,由死法故,憂悲苦惱隨起纏縛,如是即一大苦蘊集。而生死輪相續流轉,猶汲水輪宛轉上下。』菩薩以其正慧於此等法如實了知,是為菩薩善知輪迴流轉。

「云何是善解輪迴出要之法?謂若菩薩作是伺察:『若無無明即無行,無行即無識,無識即無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無生即老死憂悲苦惱等法,皆悉斷滅。』菩薩以其正慧,於此等法如實覺了,是為菩薩善解輪迴出要之法。

「云何是善解聲聞緣覺乘法?謂若菩薩作是伺察:『此法得須陀洹果,此法得斯陀含果,此法得阿那含果,此法盡漏斷諸有結、不受後有究竟涅槃、得阿羅漢果,此法得緣覺果如犀一角。』菩薩於如是等果,以其正慧如實了已,然亦不於彼法之中而為取證。何以故?菩薩作是思惟:『我攝受一切有情作師子吼,我應為彼一切有情,於生死曠野險難之中與作救拔,我今不應獨出生死。』菩薩起是行願堅固,是為菩薩善解聲聞緣覺乘法。

「云何是善解大乘?謂若菩薩於諸學門能善修學,然於學時而不可得,於所學道亦不可得。菩薩雖於彼相不可得故,亦不以彼因緣墮於斷見,是為菩薩善解大乘。

「云何是善能遮止魔業?謂若菩薩於一切處,常離惡知識亦不至惡國,復不親近修習外道典籍,於一切處而常遠離世間利養供給等事,及餘煩惱等障菩提道者而悉除遣,即起對治破壞之法,是為菩薩善能遮止魔業。

「云何是具無顛倒慧?謂若菩薩於世間一切文論典章諸事業中,悉以勝慧引入修學。菩薩學者,但為成熟諸有情故,不為知識名稱所欲等事,不顯己德,謂以如來法律,是為最上最勝言說具大威德。由顯如是勝功德故,精勤修學,終不墮於外道邪見,是為菩薩具無顛倒慧。

「云何是具無等慧?謂若菩薩於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諸有情中,無與菩薩智慧等者。而菩薩慧中唯除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智慧最勝。世間、天人、魔梵眾中無復過上,是為菩薩具無等慧。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勝慧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方便具足。何等為十?一者、善解迴向方便;二者、善迴外道諸見方便;三者、善迴五塵境界方便;四者、善除疑悔方便;五者、善知救度有情方便;六者、善解有情濟命方便;七者、善知受施方便;八者、善迴二乘趣入大乘方便;九者、善知示教利喜方便;十者、善知供養承事如來方便。

「善男子!云何是善解迴向方便?謂若菩薩於其一切非己所有無攝屬者,若華、若果、若眾香樹、若妙香樹、若諸寶樹、若[疊*毛]樹、若華樹、若果樹,非己所有無攝屬者,常當晝三時中、夜三時中,想作供養諸佛菩薩,以彼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於佛說廣大甚深經中,諸供養法聽已深心而生信樂,以此善根迴向諸佛菩薩。又於十方世界一切菩薩及諸有情所作一切善業圓滿菩提行者,菩薩深心而悉隨喜,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於如來塔廟,或於如來像前,以華香塗香佈施供養,當願一切有情蠲除破戒穢惡之香,普願一切有情獲得戒香清淨。又若掃塔塗地之時,當願一切有情離諸惡相,獲得相好端嚴具善威儀。又以華蓋供養佛時,當願一切有情離諸煩惱燒然。

「又若入塔寺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入涅槃城。』出塔寺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出離生死。』又於所止若開戶時,即起是念:『當願開諸善趣出世智門。』若閉戶時,即起是念:『當願扃閉諸惡趣門。』若隨坐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坐菩提場。』若右脇臥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悉作如是右脇涅槃。』若或起時,即作是念:『當願一切有情超出煩惱淤泥。』若動止時,即作是念:『當願一切有情獲得大人所行所止。』若安住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離諸憂惱。』若大小便利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滌除煩惱垢染過失。』若盥手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蠲除煩惱穢氣。』若濯足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除去種種煩惱塵坌。』若嚼齒木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離諸垢染,乃至身諸分位。』若運用時:『皆願一切有情悉得利益安樂。』若於如來塔廟作禮奉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悉得天人尊重禮奉。』是為菩薩善解迴向方便。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四


上篇: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下篇:佛說八大菩薩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香讚: 爐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法身經

佛說法身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爾時喜王...

百丈懷海禪師廣錄

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語錄 師。諱懷海。福州長樂人也。...

勅修百丈清規

勅修百丈清規 禮部尚書臣胡濙等謹 題為重刊清規事禮科...

【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拾遺序 宋雲間沙門靈鑑述 宋天竺法師...

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金光明懺齋天法儀

金光明懺齋天法儀...

佛說法身經

佛說法身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往生禮讚偈

往生禮讚偈一卷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願生西方極...

【佛教詞典】有支有二

【有支有二】 p0544   成唯識論八卷八頁云:有支有二...

【佛教詞典】旃遮

(人名)又作旃闍,戰遮。婆羅門名。又名遮摩那。梵音...

學佛以後,修行的三個重點

我們學佛以後,有三個重點可以修學:第一個是因緣,第...

李木源居士的故事--癌細胞變功德林

在這裡我們要介紹一件真人真事。這是一位新加坡華僑李...

憨山大師費閑歌

講道容易體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閑;世事塵勞常罣礙,深...

准提咒的不可思議功德

准提神咒在佛教史上流通的比較廣,有很多人專門修這個...

【圖】虛雲老和尚120年的傳奇人生

虛雲老和尚誕於1840年,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溥...

參禪人的一念之差

我以前跟諦閑老法師學教,在他那裡參學。聽諦閑老法師...

割斷慾望之繩

有一則故事:一個年輕人從家裡到一座禪院去,在路上他...

食肉有什麼過失

汝等當知,食肉之人,縱得心開,有多聞的智慧、少分的...

學戒研教為何感受不到法喜

問: 弟子平時學戒、研教時,常感覺腦袋、眼睛很累,...

學佛人必須講究的三種語言

《雜譬喻經》上記載,以前有只甲魚遭遇枯旱,湖水乾涸...

對世間有留戀,但也想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問: 如果對世間的妻子兒女、財產、事業等等還有留戀之...

佈施培福,橫越生死苦海

過去,佛陀曾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弘法。有一天,一位...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廣行法師念誦

《佛說阿彌陀經》廣行法師念誦

【視頻】《佛說無量壽經》東林寺木魚唱誦

《佛說無量壽經》東林寺木魚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