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十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十四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譬喻品第十四

爾時,尊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聞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正法,不驚不怖、不退不失、不疑不難、不悔不沒、心生信解者,是菩薩於何處沒而來生此?」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聞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正法,不驚不怖不退不失、不疑不難不悔不沒,心生信解者,是菩薩於彼最上人中沒已而來生此,復得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正法,愛樂聽受,不暫捨離彼說法者。譬如新生犢子不離其母,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正法,心淨信解愛樂聽受,而不暫離彼說法者。以不離其說法者故,即不棄捨般若波羅蜜多。」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功德者,豈不從於他方佛剎沒已生此耶?」

佛言:「須菩提!如是,如是!若有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功德者,當知已於他方佛剎彼彼佛所,恭敬聽受此甚深法,而復於中請問其義,從彼沒已而來生此。以是因緣,今得聞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正法時,亦復具足如是功德。

「復次,須菩提!有諸菩薩於知足天上慈氏菩薩摩訶薩所,聞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正法,不疑不難,而復於中請問其義。以是因緣,於彼沒已而來生此。今得聞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正法時,亦復具足如是功德。

「復次,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於先世中雖復曾聞此甚深法,不能如實請問其義,心生疑悔者,當知是菩薩轉身生此,設得聞是甚深正法,亦復於中心生疑悔。何以故?以其先世不問所致故。

「復次,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於先世中聞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正法時,能一日二日三四五日,發生淨信請問其義者,是菩薩轉身生此,聞是正法,心即信解離諸疑悔,亦復於中請問其義。何以故?法爾如是故。

「復次,須菩提!若有菩薩於先世中,雖得聞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正法,不能決定請問其義,亦復不能隨所說行。是故今時於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正法,或時樂聞或不樂聞,其心輕動不能決定,猶如輕妙[疊*毛]衣隨風所轉。須菩提!當知此菩薩初住大乘法中,心不清淨不能發生決定信解,不取般若波羅蜜多,不隨般若波羅蜜多行,是故於彼聲聞、緣覺二地之中隨墮一處。

「復次,須菩提!譬如有人乘船入海,船忽破壞,是人若不取彼浮囊或木或板等,當知是人即於中路沒水而死,由此因緣不到彼岸。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有愛有欲、有解有行、有喜有樂、有捨有精進,有尊重、有深心、有淨心,離放逸、不散亂。雖具如是功德,若不得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所護念者,是菩薩即不能成就一切智果,於其中路有所退失。須菩提!云何名為中路?又復退失何法?須菩提!中路者所謂聲聞、緣覺之地;所退失者謂一切智果。

「須菩提!又如有人乘船入海,於其中路船忽破壞,是人即時取彼浮囊或木或板等。當知是人得離難事,不為海水所溺而死,獲大安隱到於彼岸。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有愛有欲、有解有行、有喜有樂、有捨有精進,有尊重、有深心、有淨心,離放逸、不散亂。具足如是功德已,復得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所護念者,是菩薩於其中路無所退失,不墮聲聞、緣覺之地,即能成就一切智果。

「復次,須菩提!又如有人持以壞瓶詣於河池井泉欲取其水,是瓶不久中路破壞,以是因緣水不能得。何以故?瓶未成熟,是故破壞還歸於地。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有愛有欲、有解有行有喜有樂、有捨有精進、有尊重有深心有淨心、離放逸不散亂,雖具如是功德,若不得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所護念者,是菩薩於其中路有所退失,墮於聲聞、緣覺之地,不能成就一切智果。

「須菩提!又如有人持以熟瓶詣於河池井泉欲取其水,是人隨所往處即能得水,得已持歸,是瓶堅牢無所破壞。何以故?瓶已熟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有欲有愛、有解有行有喜有樂、有捨有精進有尊重、有淨心有深心、離放逸不散亂,具足如是功德已,復得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所護念者,當知是菩薩於其中路無所退失,不墮聲聞、緣覺之地,即能成就一切智果。

「復次,須菩提!又如世間有諸商人少智少慧,於大海邊隨取一船,載諸財物入於海中,是船不久踈漏破壞。何以故?本所造作不能堅牢,船諸所用亦不能備,由彼商人無智慧故,不能覺了,取以載物,於其中路船既破壞財復散沒,商人爾時徒自憂惱。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忍有信乃至離放逸不散亂,雖具如是功德,若不得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所護念者,當知是菩薩於其中路有所退失。須菩提!中路退者,所謂墮於聲聞、緣覺之地,失者所謂失彼一切智寶,於自利行及利他行皆不成就。

「須菩提!又如有諸商人有智有慧,於大海邊求妙好船,知本造作堅固圓滿,船諸所用悉已備者,取以載物入於大海,是船無難,隨所往處皆悉得至,而彼財物亦不散沒。何以故?由彼商人有智慧故,於其中路不生憂惱。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乃至離放逸不散亂,具足如是功德已,復得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所護念者,當知是菩薩於其中路無所退失,不墮聲聞、緣覺之地,即能成就一切智果。

「復次,須菩提!又如世間百二十歲老人,忽於一時為彼風癀痰[病-丙+(企-止+(套-大))]諸病侵惱,以是因緣忍苦於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若時無人扶侍,當能從床而自起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言:「須菩提!是人設或能從床起,亦不能行一里二里乃至由旬。何以故?已為老病所侵惱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乃至離放逸不散亂,雖具如是功德,若不得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所護念者,當知是菩薩於其中路有所退失,墮於聲聞、緣覺之地,不能成就一切智果。

「又,須菩提!而彼百二十歲老人,雖復有疾忍苦於床,若時有二力士,來謂其言:『我等二人各於左右扶侍於汝,汝速當起隨有所往。令汝得至,勿憂中路有所退失。』時老病人受其語故,能從床起隨往得至。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乃至離放逸不散亂,具足如是功德已,復得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所護念者,當知是菩薩於其中路無所退失,不墮聲聞、緣覺之地,即能成就一切智果。何以故?法爾如是故。須菩提!若諸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乃至離放逸不散亂,具足如是功德已,復得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所護念者,當知是菩薩決定不墮聲聞緣覺之地,即能成就一切智果,皆悉以是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賢聖品第十五之一

爾時,尊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彼初學菩薩於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云何學?」

佛告尊者須菩提言:「諸初學菩薩若欲學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應當親近彼善知識,尊重恭敬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是善知識應當為彼初學菩薩如理教授、如實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義,作如是言:『善男子!汝所修習佈施波羅蜜多,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波羅蜜多所有功德,皆當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善男子!汝以佈施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不應取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勿取着色謂是菩提,勿取著受、想、行、識謂是菩提。何以故?彼一切智無取著故。善男子!汝所修習,於戒能護、於忍能受、精進不懈、禪定寂靜、智慧勝解,以如是等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不應取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勿取着色謂是菩提,勿取著受、想、行、識謂是菩提。何以故?彼一切智無取著故。善男子!以是義故,汝亦不應取著聲聞、緣覺之地。』須菩提!彼善知識應為初學菩薩如是教授,使令漸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中。」

須菩提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趣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普令一切眾生斷諸苦惱安住涅槃。而諸菩薩所為甚難,謂佈施波羅蜜多如是相,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波羅蜜多如是相,諸相甚深所為甚難,是故菩薩摩訶薩為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輪迴中當發精進勿生驚怖。」

佛言:「須菩提!如是,如是!菩薩摩訶薩所為甚難。須菩提!而諸菩薩摩訶薩為欲利益安樂悲愍諸世間故,趣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作是念:『我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當為世間作大救護,當為世間作所歸向,當為世間作所住捨,當為世間作究竟道,當為世間作廣大洲,當為世間作大光明,當為世間作善導師,當為世間作真實趣。』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大精進。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能為世間作大救護?所謂菩薩摩訶薩欲令世間一切眾生斷輪迴苦,是名菩薩摩訶薩能為世間作大救護。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能為世間作所歸向?所謂菩薩摩訶薩欲令世間一切眾生悉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法,是名菩薩摩訶薩能為世間作所歸向。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能為世間作所住捨?所謂菩薩摩訶薩得菩提時,為諸眾生以不著故說法。」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不著耶?」

佛言:「須菩提!若色不縛即色不著,若色不著即色不縛,色不縛故即色不生不滅,由色不生不滅故即無所著,以無所著故無縛亦無解。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識不縛即識不著,若識不著即識不縛,識不縛故即識不生不滅,由識不生不滅故即無所著,以無所著故無縛亦無解。彼一切法亦復如是,於諸知見悉無所著。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為諸眾生如是說法,是名菩薩摩訶薩能為世間作所住捨。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能為世間作究竟道?所謂菩薩摩訶薩得菩提時,為諸眾生作如是說:『若色究竟即非色,若受、想、行、識究竟即非識。由色、受、想、行、識如是故,一切法亦然。』」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色、受、想、行、識究竟,一切法亦然者,彼菩薩摩訶薩皆不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何以故?一切法中無分別故。」

佛言:「須菩提!如是,如是!彼一切法無所分別及分別者,由如是故,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一切法,最上甚深微妙難入,安住寂靜,無得無證無動無轉。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為諸眾生如是說法,是名菩薩摩訶薩能為世間作究竟道。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能為世間作廣大洲?此復云何名為洲耶?須菩提!譬如水中陸地斷流之處故名為洲。彼一切法亦復如是。色前際斷故後際亦斷,受、想、行、識前際斷故後際亦斷,乃至一切法前際斷故後際亦斷,以如是斷故即一切法皆斷,而此斷相非顛倒相、涅槃寂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為諸眾生如是說法,是名菩薩摩訶薩能為世間作廣大洲。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能為世間作大光明?所謂菩薩摩訶薩於長夜中廣為眾生作大方便,欲令眾生拔無明箭出生死苦,以一切智光破諸癡暗,是名菩薩摩訶薩能為世間作大光明。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能為世間作善導師?所謂菩薩摩訶薩得菩提時,為諸眾生說色自性不生不滅,說受、想、行、識自性不生不滅,說異生法自性不生不滅,說聲聞、緣覺法自性不生不滅,說菩薩法自性不生不滅,說諸佛法自性不生不滅,乃至說一切法自性不生不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為諸眾生如是說法,是名菩薩摩訶薩能為世間作善導師。

「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能為世間作真實趣?所謂菩薩摩訶薩得菩提時,說色趣空,說受、想、行、識趣空,說一切法趣空。即一切法不來不去,如彼虛空不來不去,無作無相,無住無所,住無住法,無生無滅。而一切法亦不來不去,無作無相,無住無所,住無住法,無生無滅。以是義故,即無分別及分別者。何以故?色住空性故不來不去,受、想、行、識住空性故不來不去,乃至一切法住空性故不來不去。此中云何?而彼空趣即一切法趣是趣無轉,無相趣即一切法趣是趣無轉,無願趣即一切法趣是趣無轉,無作趣即一切法趣是趣無轉,無生趣即一切法趣是趣無轉,無趣趣即一切法趣是趣無轉,無性趣即一切法趣是趣無轉,夢趣即一切法趣是趣無轉,我趣即一切法趣是趣無轉,無我趣即一切法趣是趣無轉,無邊趣即一切法趣是趣無轉,寂靜趣即一切法趣是趣無轉,涅槃趣即一切法趣是趣無轉,無起趣即一切法趣是趣無轉,無還趣即一切法趣是趣無轉,無往趣即一切法趣是趣無轉,不動趣即一切法趣是趣無轉,色趣即一切法趣是趣無轉,受、想、行、識趣即一切法趣是趣無轉,阿羅漢果趣、緣覺果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趣即一切法趣是趣無轉。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為諸眾生如是宣說諸法趣空。」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此般若波羅蜜多最上甚深,何人當能如實信解?」

佛告須菩提言:「若有菩薩摩訶薩,已於過去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成熟善根,久修菩薩甚深勝行者,於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即能信解。」

須菩提言:「能信解者,當云何相?」

佛言:「須菩提!若離貪瞋癡性是信解相,具是相者即能信解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所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如是趣,得是趣已為諸眾生如實宣說,令諸眾生亦得是趣。」

佛告須菩提:「言如是,如是!須菩提!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亦如是趣,菩薩摩訶薩得是趣已,為諸眾生如實宣說,令諸眾生亦得是趣。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為諸眾生如是說法,是名菩薩摩訶薩能為世間作真實趣。」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十四

 

上篇: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

下篇: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般若部目錄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明度經

大明度經卷第一 南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行品第一 聞如...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梁扶南國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

梵語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梵飜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並序 [燉煌出 S. 70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說

此經題稱般若者何?乃梵語也,此雲智慧。稱波羅蜜多者...

【註音版】佛說四輩經

佛說四輩經...

【註音版】佛說宿命智陀羅尼經

佛說宿命智陀羅尼經...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一名伽耶山頂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

佛說清淨心經

佛說清淨心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法演禪師語錄

法演禪師語錄卷上 舒州白雲山海會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語...

大樓炭經

大樓炭經卷第一 西晉沙門法立共法炬譯 閻浮利品第一...

天請問經

天請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

【佛教詞典】纏

(術語)煩惱之異名。以煩惱能使人之心身不自在故也。...

【佛教詞典】虎溪三笑

(故事)廬山慧遠法師之故事也。廬山記二曰:流泉匝寺...

當代高僧廣欽老和尚

出塵 廣欽老和尚生在清朝末年,從小身世坎坷,四歲的時...

梁雲娣老居士往生記

梁雲娣老居士,是江蘇省宜興市新街百合村人,於二〇二...

容易發怒

有一位經理非常能幹,又善於領導人,就是脾氣太大了,...

「無常觀」帶給我們什麼警惕呢

無常是滅的意思,當人的果報體、或者是畜生的果報體、...

修行必須破法執障

有一些修行者被障礙在法執上,以至生生世世不能解脫。...

心量越大的人,越能成就大事

我們要在生活當中體驗什麼是發菩提心。自己真正發了菩...

只要具足品德,鬼神都恭敬

唐朝時,五台山有個僧,法號必救,德行好。閻羅王都很...

五台山文殊菩薩發塔的來歷

很多去過五台山的朋友一定去過台懷鎮的塔院寺,那個大...

寺院每次過堂,為何要給眾生出食

在寺院過堂的居士都會看到,吃飯前大眾要唱《供養偈》...

慳貪長者的佈施

昔日,在舍衛城有兩位長者,一位名為最勝,一位名為難...

如何辨別邪偽的禪相

二分別真偽者有二:一者辨邪偽禪發相:行者若發如上諸...

猶太人的佈施與福報

修財佈施的因,感財富的果報,用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大眾...

【視頻】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視頻】《心經》演甫居士

《心經》演甫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