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光大辭典】(第68頁)   更多詞典列表

海導師十喻

據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十二載,大海浩翰無邊,須靠海導...

唵阿吽

(一)即指 (oj,唵)、(a,阿)、(hūj,吽...

唵黑豆

禪林用語。系罵人僅就經卷之文字表面意義加以理解,而...

屙屎送尿

禪林用語。如廁大便謂屙屎,小便謂送尿。臨濟慧照禪師...

惛沈

梵語 styāna,巴利語 thīna。又作昏沉、...

惛眠蓋

梵語 styāna-middha-āvarana。...

淚墮尊者

佛陀入滅後,大阿羅漢得宿命智,見自身過去墮三途,故...

深心

梵語 adhyā?aya。為三心之一。又稱深信。此...

唵字印

此印系密教用以表示說法驚覺眾生之標幟。又稱淨行者吉...

深坑

原指深奧之坑穴;佛教中,引喻為聲聞、緣覺二乘證涅槃...

深沙大將

指除滅諸難之神。又稱深沙神、深沙神王、深沙大王、深...

深沙大將儀軌

全一卷。唐代不空譯。又稱深沙大將菩薩儀軌。收於大正...

深防限分

南山律宗以為佛陀制戒有深防、限分二法。制戒系為阻止...

深般若

指深妙真如之理。又作甚深般若、實相般若。即諸佛之教...

深淨

南宋雲門宗僧。溫州(浙江)人。生卒年不詳。入中天竺...

深經

為諸大乘經典之通稱。此等經典宣說諸法實相深理,故稱...

深禪定樂

指第三禪定之妙樂。與禪定之樂受相應者,為四禪中之初...

悉曇字 (oj)。為冠於咒文最初之祈禱語,含有神聖...

烏伽羅國缽

為四分律卷九所舉六種缽之一,產於烏伽羅國,為缽中之...

傅大士講經

禪宗公案名。記述梁武帝請傅大士(善慧傅翕)講經之一...

傅大士錄

凡四卷。南朝梁代善慧傅翕(497~569)述,唐代...

傅翕

(497~569)南朝梁代禪宗著名之尊宿。東陽烏傷...

傍位

意指現實之差別事象。以佛教哲理而言,萬法可大別為諸...

傍依

為「正依」之對稱。一宗立義,其主要依憑之經論稱為正...

傍憑義宗

因明用語。因明四宗之一。因明對論中,立者(立論者)...

傍瞥語

禪林用語。於禪林中,師家接化學人時,不以正面提示之...

傘蓋行道

即密教行灌頂儀式時,以傘蓋遮覆受者(受灌頂者)之頭...

割笏

日本佛教用語。笏,原為我國古代臣子朝見天子時所執之...

割縷淨

割縷,指將布料割為片縷;淨,無罪之意。佛陀規定比丘...

創世主

指被視作創造天地萬物與人類之神靈。各宗教有不同之說...

勝三世明王

勝三世,梵名 Treloka-vijaya,音譯...

勝上大乘

指真言密教。「大乘」一詞,原本通用於顯密二教,然以...

勝佛頂

梵名 Jayosnīsa,西藏名 Rgyal-b...

勝供養

為供養佛之最殊勝方法。乃菩薩十種供養之一。勝供養又...

勝友

(一)指道友、良友、善友;即精進於佛法修行,具有道...

勝因

(一)殊勝之因緣。從容錄第三則東印請祖(大四八·二...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梵名 Pravara-deva-rāja-pari...

勝宗十句義論

梵名 Vai?esika-da?a-padārth...

勝尾寺

日本真言宗寺。位於大阪府箕面市(箕面溪谷以東)。山...

勝幡

表示勝利之旌旗。若與敵人征戰而獲勝,則立勝幡。古代...

善見律毗娑沙

巴利名 Samantapāsādikā。凡十八卷。...

勝幡瓔珞陀羅尼經

全一卷。宋代施護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旨在闡明...

勝意生明

指摩醯首羅天(梵 Mahe?vara)之秘咒。摩醯...

勝應身

又作尊特身。「劣應身」之對稱。天台宗將佛之應身份為...

勝指

即食指。大教王經卷三(大一八·二二三上):「從自心...

勝方

即北方。大日經持誦法則品(大一八·五三上):「北面...

勝方便

為殊勝方法之意,指稱念彌陀佛號之法。大乘起信論謂,...

勝果道

指趣向勝果之道,即望勝上之果而欲趣求之道。又稱勝勝...

勝生嚴

為菩薩名。據大日經疏卷一載,勝生,為先生之義,即先...

勝義

梵語 paramārtha,巴利語 paramat...

勝義善

指無為之善法;即依真解脫(勝義諦門)之涅槃。又作真...

勝義根

又稱正根。小乘有部等將眼耳鼻舌身五根分為扶塵根與勝...

勝義空經

全一卷。宋代施護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本經系佛陀...

勝義簡

因明用語。簡,指簡別語。乃因明對論中,立者(立論者...

勝莊

唐代僧。新羅人。生卒年不詳。早年遊學我國,曾住於大...

勝行

即殊勝之行為。據成唯識論卷九載,菩薩之修行分為福勝...

勝觀佛

過去佛之一。為釋尊所供養前世無量諸佛之中,於第三阿...

勝解

梵語 adhimoksa,巴利語 adhimutt...

勝解作意

為俱舍論所說三種作意之一,亦為瑜伽師地論所說七種作...

勝詮

唐代新羅僧。曾從我國華嚴宗三祖法藏研學華嚴,徹達玄...

勝論學派

勝論,梵名 Vai?esika,巴利名 Vises...

勝論經

梵名 Vai?esika-sūtra。凡十篇三七○...

勝軍

梵名 Jayasena。音譯闍耶犀那。西印度蘇剌佗...

勝軍不動

為密教不動明王變形之忿怒身。勝軍,自在之意。據勝軍...

勝軍毗沙門法

為密教修法之一。繫於兩軍交兵之際,用以向毗沙門天王...

勝軍王所問經

全一卷。宋代施護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本經敘說佛...

勝迅執金剛

為大日經說會曼荼羅之內眷屬十九執金剛之一。於密教中...

勝進道

梵語 vi?esa-mārga,巴利語 vīses...

勝金色光明德女經

梵名 Majju?rī-vikrīdita-sūt...

勝音城

勝音,梵名 Roruka,巴利名同。音譯路樓城、勞...

勝願

殊勝之誓願。又作勝心。即密教修金剛界法時,欲成就世...

勝鬘夫人

梵名 ?rīmālā。音譯尸利摩羅、室利末羅。為中...

勝鬘寶窟

凡六卷。又作勝鬘經寶窟。隋代吉藏(549~623)...

勝鬘經

梵名 ?rīmālā-sijha-nāda-sūt...

勝幢臂印陀經尼經

梵名 Dhvajāgra-keyūrā。全一卷。唐...

勞侶

(一)指為煩惱所困擾、束縛之人。勞,塵勞,為煩惱之...

博愛

相當於佛教教義中之「慈」(梵 maitrī),乃「...

博朵瓦

(1031~1105)西藏名 Po-to-ba。本...

淨佛

究竟之真佛,稱為淨佛。此係大日經疏所說。大日經疏卷...

畢缽羅耶那

梵名 Pippalāyāna。即指摩訶迦葉。為佛陀...

梵語 ku?ala,巴利語 kusala。指其性安...

善世禪師

為明代僧官之名稱。太祖洪武元年(1368),於南京...

善世院

明初統領佛教之機構。據太祖實錄卷二十五載,洪武元年...

善人禪

為九種大乘禪之第五種。能含攝一切善法,為大善根眾生...

善伏

(?~660)唐代禪僧。江蘇義興人,俗姓蔣。又稱等...

善住

(一)梵語 supratisthita。安定、安住...

善住天子

為忉利天諸天子之一。據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載,善住天子...

善來

(一)梵語 svjgata,巴利語 sāgata。...

善信尼

為日本第一位比丘尼。大和鞍部村主司馬達等之女,俗名...

善修

(1543~1615)朝鮮禪僧。右帶方獒樹(全羅北...

善光寺

位於日本長野市。山號定額山。原屬天台宗、淨土宗。又...

善化寺

位於山西大同南隅。俗稱南寺。創建於唐開元年間(71...

善友七事

指菩薩示現於世間,為利樂一切眾生所為之七事。善友,...

善哉

梵語 sādhu,巴利語同。音譯作沙度、娑度、薩。...

善因寺

位於察哈爾多倫諾爾城西北端,鄰近匯宗寺。又稱西廟、...

善堅

(?~1493)明代臨濟宗僧。雲南昆明人,俗姓丁。...

善夜經

全一卷。唐代義淨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此經系因...

善女人傳

凡二卷。清代彭際清撰。收於卍續藏第一五○冊。輯錄古...

善定

指一般修行者自我修行,次第修學佛道,而證得色界之禪...

善寂佛

為過去佛之名。佛藏經卷下(大一五·七九七下):「於...

善導

(613~681)唐代僧。山東臨淄(一說安徽盱眙)...

善導流

淨土教三流之一。指唐代善導(613~681)所立之...

善巧

善良巧妙之意。指佛菩薩教化眾生之方法巧妙。又作善權...

善巧安心

天台宗十乘觀法之第三種。為善巧安心止觀之略稱。謂巧...

善律儀

善之律儀。又稱律儀(梵 sajvara)、善戒。為...

善心

指與慚、愧二法及無貪、無瞋、無癡等三善根相應而起之...

善思童子經

凡二卷。隋代闍那崛多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本經記...

善性

(一)為三性之一。又作善。指一切諸法性質之分類中,...

善惡

指善與惡。若再加上無記,則合稱為「三性」。一般而言...

善惡不二

謂善、惡(同於「不善」)二者,皆由因緣而生,其中並...

善惡四位

即由過去之善惡作用,於今聞法有四位之別。此四位為:...

善慧地

梵語 sādhumatī-bhūmi。為菩薩十地中...

善星

梵名 Sunaksatra,巴利名 Suna-kk...

善昭

(947~1024)宋代臨濟宗僧。太原(山西)人,...

善智

(?~607)隋代僧。西河介休(山西)人,俗姓宋。...

善書

即宣說倫理道德而勸人為善之書。其內容以佛、儒、道三...

善會

(805~881)唐代禪僧。廣州峴亭人,俗姓廖。九...

善月

(一)指一年中正月、五月、九月等三長齋月。於此三月...

善本德本

善本與德本之併稱。一般指功德善根之本。此二者之意義...

善根

梵語 ku?ala-mūla,巴利語 kusala...

善根魔

為十魔之一。即貪著自己所修之善法而不再精進之意。此...

善業

指善之作業。為「惡業」、「不善業」之對稱。即能招感...

善法

梵語 ku?alā dharmāh。指合乎於「善」...

善法堂

位於須彌山頂善見城外之西南角,為忉利天諸天眾之集會...

善法欲

梵語 ku?alo dharma-cchandah...

善法派

巴利名 Saddhammanikāya。為緬甸上座...

善法罵

假藉善事來毀辱人或諷刺人,稱為善法罵,如說「你是大...

善無畏

(637~735)梵名 ?ubhakara-sij...

善現天

善現,梵名 Sudr?a,巴利名 Sudassa,...

善現比丘

梵名 Su-dar?ana。為善財童子所參五十五善...

善現藥王

產於喜馬拉雅山之藥名,能治一切病。舊華嚴經卷三十七...

善生

梵名 Sīvgālaka。音譯屍迦羅越。為佛陀時代...

善男善女

為善男子(梵 kula-putra)、善女人(梵 ...

善知識

梵語 kalyānamitra,巴利語 kalyā...

善知識魔

為十魔之一。謂於自己所得之法,起執著慳吝之念,而不...

善綱

日本佛教用語。即可引導至善處之繩索。如舉行開帳、常...

善繼

元代僧。越(浙江)諸暨人,俗姓婁。號幻滅。生即能言...

善薩行

指修行者為成佛道而修六度之行。如釋迦牟尼佛於成道前...

善見城

位於須彌山頂忉利天之中央,為帝釋天所住之宮城。又作...

善見天

善見,梵名 Sudar?ana,巴利名 Sudas...

梨俱吠陀

梵名 Rg-veda。意譯讚誦明論、作明實說。凡十...

善覺王

善覺,梵名 Suprabuddha,巴利名 Sup...

善說一切教派源流及教義晶鏡史

西藏名 Grub mthah thams cad ...

善財童子

梵名 Sudhana-?resthi-dāraka...

善趣

梵語 svarga-gati。謂由善之業因而趣往之...

善逝

梵語 sugata,巴利語同。為佛十號之一。音譯作...

善鄰國寶記

凡三卷。日本臨濟宗僧瑞溪周鳳撰。搜集中、韓、日三國...

善鬼神

指天地之善神,能護持佛法、擁護國土。包括梵天、帝釋...

喇吉

西藏佛教格魯派寺院中,磋慶(全寺僧眾大會)之常設機...

喚鐘

佛堂六物之一。又稱半鐘、小鐘、飯鐘。形狀類似梵鐘而...

梵語 su-manas。即心中適悅之相。為五受之一...

喜受

梵語 saumanasya-vedanā,巴利語 ...

喜多院

日本天台宗寺院。位於川越市小仙波町。山號星野山無量...

喜舍

(一)梵語 vyavasarga-rata。又稱淨...

喜無量心

喜無量,梵語 muditāpramāna,巴利語 ...

喜笑天

梵名 Krīdāpradosikā,巴利名 Khi...

喜覺支

梵語 prītisambodhyavga,巴利語 ...

喜解派

為西藏佛教迦當派之分支。喜解,又作希解、希結,意譯...

禪林用語。(一)又作[口*歇]。指叱吒之聲音。唐代...

喝參

禪林用語。禪林中,職位身份較低者,出於尊長之前時,...

喝火

禪林用語。喝呼警火之意。指禪林中,於夜寢前點檢各寮...

喝食

禪林用語。喝,為唱之意。(一)禪林中,於僧堂行食事...

喪服

指喪儀或守喪期間所穿著之衣服。即指孝服。出家人之喪...

喪葬儀規

指對死者施以宗教性處理之儀式。包括安葬、殯儀、舉哀...

揞黑豆集

凡九卷。清代心圓居士撰,火蓮居士於乾隆五十九年(1...

喫茶養生記

凡二卷。日僧榮西(1141~1215)錄。本書系依...

禪林用語。即記錄文書之紙片或書札。有名單、單位、鄰...

單三復三具足一

即將經典所立之經題概分為三種單項、三種復項、一種三...

單位

(一)為數量之數詞。即用以測量長度、質量、時間等之...

單傳

單獨相傳、純一相傳之意。與「單提」同義。指禪宗傳教...

單刀直入

禪林用語。提單刀而直入敵陣之意。指禪林師家指導學人...

單墮

梵語 ?uddha-prāya?cittika。為...

單寮

又作獨寮。於禪宗寺院,單獨使用一寮而無同居者,稱為...

單帳

指禪林中,亡僧遺物估唱終了時,決算收支之單據,用以...

單白

三種羯磨之一,四種羯磨之一。又作白一、單白法、白羯...

單簷

為古代建築之形式,佛教之塔寺亦採用之。建築物有上下...

單復

單,指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單傳心印之禪宗;復,指禪...

單道開

東晉僧。敦煌人,俗姓孟。少懷隱遁之志,誦經四十餘萬...

(一)梵語 drstāntah。於一切法中,為顯示...

喻依喻體

因明用語。為因明三支作法中,共同構成喻支之兩部分。...

喻疑

全一編。東晉僧慧睿(355~439)撰。收於大正藏...

喻道論

全一卷。晉代孫綽撰。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弘明集卷三...

圍繞

又作圍繞。包圍環繞之意。即繞右旋而敬禮,一般多指右...

堪入不空教

為天台宗所判化法四教中之第二教,即指通教。通教所談...

堪忍

梵語 ksama。堪耐忍受身心之壓迫痛苦之意。南本...

堪忍地

即菩薩十地中之初地,此為天台宗之說。為歡喜地之別名...

報冤行

為菩提達磨四行觀之一。「冤」指過去罪業之宿債。修道...

報國寺

(一)位於北平廣安門內。創建於遼代,明初塌毀。憲宗...

報土

謂酬報因業之土。即由眾生自業所感之依報之國土,及為...

報恩

(一)酬報恩德之意。為三福田之一。即報謝父母、師僧...

報恩光孝寺

(一)位於浙江杭州淨慈山。山亦名南屏。為禪宗官寺五...

報恩寺

(一)位於江蘇吳縣北隅。通稱為北寺,寺有臥佛,故又...

報應

指有施必有報,有感必有應,故現在之所得,無論禍福,...

報生

又作生得、果報。謂非由修習所得之果報,即指自然所生...

報生三昧

為第八地以上之法身菩薩所得之三昧。與「報定」同義。...

報謝

一般指感謝報答佛恩、師恩之意。此外,如供養僧侶之謝...

報身

(一)梵語 sajbhoga-kāya。指佛之果報...

報身五種相

指報身具有說法、可見、諸業不休息、休息隱沒、示現不...

富單那鬼

富單那,梵名 Pūtana。為鬼神之一種。又作富多...

富樓那

梵名 Pūrna,巴利名 Punna。為釋尊十大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