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 drstāntah。於一切法中,為顯示其道理而作之譬喻。佛典多處記載,釋尊說法,巧用譬喻,而令聞法者深領其理,例如法華經之三車喻、藥草喻及華嚴經之善畫師喻。另如以樹動說明風、舉指以示月等,皆為經典中之著名譬喻。於十二部經中,阿波陀那(梵 avadāna)即是以譬喻來開示法義之一類經典。(參閱「譬喻」6809)
(二)梵語 udāharana 或 drstāntah。因明用語。為古因明「五支作法」及新因明「三支作法」中之第三支。喻,藉比況以說明所宗(主張、命題)之意。於因明論式中,喻支居於因支(理由)之後,作用在於舉出既知之事例以推證未被確定、認可之宗支。例如立「聲為無常(宗),所作性故(因),譬如瓶等(喻)」之論式,若於古因明五支作法中,喻支僅相當於邏輯學上之類比推理作用而已,而另須依合支、結支之輔助才能證明宗支之論點,故證明力十分薄弱。然於新因明中,喻支中包含一種相等於邏輯學上大前題之普遍原理,使類比推理變成演繹推理,以增強其證明力,故新因明之喻支已具有邏輯學上大前題之作用。新因明中,喻支與因支皆為理由論據之一部分,故若能正確聯合兩者之作用,即可嚴密證明宗支之主張。通常喻支可分二類:一為同法喻,一為異法喻;同法喻之作法稱為「合作法」,異法喻之作法稱為「離作法」。又喻支本身系由「喻體」與「喻依」兩部分所構成者。
此外,喻支之使用若不正確,將造成如下十種過失,即:(一)能立法不成過,(二)所立法不成過,(三)俱不成過,(四)無合過,(五)倒合過,(六)所立法不遣過,(七)能立法不遣過,(八)俱不遣過,(九)不離過,(十)倒離過。[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陳大齊)](參閱「同法喻」2246) p4916
上篇:單道開 下篇:喻依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