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 su-manas。即心中適悅之相。為五受之一,稱為喜受;又為二十二根之一,稱為喜根。依俱舍論卷三載,初靜慮、第二靜慮及欲界等,其心悅之行相粗動,具有喜貪,稱之為「喜」;第三靜慮之心悅,其行相安靜,已離喜貪,則稱為「樂」。成唯識論卷五則謂,初靜慮與第二靜慮之近分及欲界,其心悅稱為「喜」;而在初靜慮、第二靜慮之根本之心悅,既可稱為「喜」,亦可稱為「樂」。
經典中所謂「踴躍歡喜」等語,即表示聽聞佛陀說法時之狀態。大乘菩薩十地中之第一地,即是歡喜地。據世親十地經論卷二載,歡喜分為三種,有心喜、體喜、根喜。次舉九種:(一)敬歡喜,指恭敬三寶之喜。(二)愛歡喜,指樂觀真如法之喜。(三)慶歡喜,指自覺所悟殊勝之喜。(四)調柔歡喜,指遍益身心之喜。(五)踴躍歡喜,指遍益身心,滿足之喜。(六)堪受歡喜,指見己接近覺悟之喜。(七)不壞歡喜,指調伏、解說、論議時,心不動搖之喜。(八)不惱歡喜,指教化攝取眾生,慈悲調柔之喜。(九)不瞋歡喜,指眾生威儀不正亦能不怒之喜。[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九、卷一四二、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七、俱舍論光記卷三、成唯識論述記卷五本、百法問答鈔卷一、唯識論同學鈔卷五之四](參閱「歡喜」6898) p4899
上篇:喚鐘 下篇:喜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