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 paramārtha,巴利語 paramattha。又作第一義、真實。指勝於世間世俗義之最勝真實道理。即無相之所行,不可言說,絕諸表示,息諸諍論,超越一切尋思之境相。據顯揚聖教論卷十九、辯中邊論卷中等所說,如聖道、涅槃、真如等,均為超越世間習俗之真理,故稱勝義諦(梵 paramārtha-satya,巴 paramattha-sacca);反之,世間通俗之道理,則稱世俗諦。此外,取其真實有之義,相對於世俗之施設安立,而取勝義之名者,如勝義善與世俗善、勝義根與扶塵根、勝義法與法相法。其中,無為之善法屬於勝義善,有為之善法則屬世俗善,或稱有漏善:凡依有漏心而行皆屬世俗,故有漏心即是世俗心,以世俗為對像之有漏智,是世俗智;以世俗智斷除煩惱,即是世俗道。此外,佛教一般闡論法門之義理,稱為法相法;真實不虛,不變不易之擇滅涅槃,稱為勝義法。
據成唯識論卷八載,勝義、世俗各分為三種,故立三勝義、三世俗。分別如下:(一)義勝義,指成為殊勝智慧之對像,即真如。(二)得勝義,指證得之涅槃。(三)行勝義,又作正行勝義,指趣向勝境行之無漏智。以上相當於四勝義諦中之第四、第三、第二。又配屬於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唯識三性,而立三世俗如下:(一)假世俗,指無有自性之實體而唯有假名者,配屬遍計所執性。(二)行世俗,指一切遷流無常之有為法,配屬依他起性。(三)顯了世俗,指真如之圓成實性,真如乃斷除煩惱之依他起性,亦不含遍計所執性者。以上相當於四世俗諦中之第一、第二與第三、第四。於同書卷九,又將三世俗盡攝入依他起性,而謂勝義為圓成實性。
此外,顯揚聖教論卷十六列舉七種真如,謂為勝義諦。同書卷六中,另立三世俗,即:(一)世間俗,指無有實體,唯依假名而立之物,例如田、家等。(二)道理俗,指依於蘊、處、界等之體而立者。(三)證得俗,指依於四沙門果等趣往菩提之道而立者。以上相當於四世俗諦中之前三者。[解深密經卷一勝義諦相品、大智度論卷三十一、俱舍論卷一、卷十三、卷二十二、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四](參閱「二諦」244、「第一義諦」4760) p4865
上篇:勝生嚴 下篇:勝義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