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光大辭典】(第64頁)   更多詞典列表

執青金剛杵菩薩

相當於大日經秘密品之青金剛菩薩。據不空罥索經卷九所...

執持名號

阿彌陀經中之一句,乃表示往生淨土之因行。執持,固執...

執指為月

禪林用語。謂妄執「指頭」為「月亮」。月,即月亮,比...

執綱

指執持傘蓋之綱的職稱。又稱綱取。即指於密教灌頂、曼...

婦人遇辜經

全一卷。西秦聖堅譯。又作佛遇對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四...

婚姻

又作結婚。結夫婦之緣,即以性結合為基礎之兩性持續關...

悉曇字 (bha)。又作麼、縛、嘙、[波/口]、繁...

婆子作齋

禪宗公案名。指龐行婆為離斷一切邪念而設齋之故事。龐...

教授阿闍梨

三師之一,五種阿闍梨之一。又作教授師。於戒場,教授...

婆子眷屬

禪宗公案名。表示禪一體觀之故事。據禪苑蒙求卷下所載...

婆子燒庵

禪宗公案名。又作婆子焚庵。旨在闡示真實之修行,不僅...

婆尼

梵名 Bāni。為古代中印度羯若鞠闍國(即曲女城國...

婆多訶彌屍

意譯無根。即謂無眼、耳、鼻、舌、身等五根。釋摩訶衍...

婆收婁多柯

梵名 Bāhu?rutīya。意譯為多聞部。小乘佛...

婆伽

梵語 bhavga。意譯破、滅。又作婆誐、薄伽。大...

婆伽仙

婆伽,梵名 Bhārgava。又作跋伽婆仙、婆伽婆...

婆伽婆

梵語 bhagavat。(一)為諸佛通號之一。又作...

婆利

(一)梵語 vadi?a, vali?a。又作盎句...

婆利阿修羅

梵名 Vadi?asura。又作婆梨阿修羅。為阿修...

婆利師迦花

婆利師迦,梵語 vārsika,意譯作雨時生、雨時...

婆利摩尼

梵名 Balimani 或 Valimani。意譯...

婆沙四大論師

又作婆沙四評家、四評家。迦濕彌羅國於迦膩色迦王統治...

般若

梵語 prajā。(一)又作波若、般羅若、缽剌若。...

般若二種相

據地藏十輪經卷十福田相品載,般若有世間與出世間二種...

般若十利

據月燈三昧經卷六載,般若,智慧之義;即菩薩由修行般...

般若多羅

(?~457)梵名 Prajātāra。禪宗所立西...

般若寺

位於山西五台山東台樓觀谷。據傳唐代溫州僧無著曾於此...

般若佛母

(一)般若是諸菩薩摩訶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以...

般若沙彌佛教史

巴利名 ?āsanavajsa。原名佛教史。緬甸比...

般若波羅蜜

梵語 prajā-pāramitā。又作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手

指右手,相對於左手之稱「定手」。大日經疏卷四(大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梵名 Prajāpāramitā-hrdaya-s...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讚

凡二卷。略稱心經幽讚。唐代窺基撰。收於大正藏第三十...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

全一卷。略稱般若心經略疏。唐代法藏撰。收於大正藏第...

般若波羅蜜多根本印

又稱經台印。為般若之總印。結此印時,以兩手相背附,...

般若波羅蜜菩薩

梵名 ārya-prajā-pāramitā。又作...

般若金剛

為密教金剛界之金剛利菩薩與胎藏界之持金剛利菩薩之密...

般若流支

梵名 Prajāruci。意譯作智希。又稱般若留支...

般若時

天台宗所立五時之第四。佛陀宣說方等經後之二十二年間...

般若淘汰

依天台宗所立之教判,謂般若經宣說諸法皆空之理,乃欲...

般若理趣分

指大般若經十六會中之第十會。其內容系說實相般若之深...

般若理趣經

梵名 Prajā-pāramitā-naya-?a...

般若船

般若智慧為度越生死海,達於菩提彼岸之船筏,故稱般若...

般若部

大乘教五大部之一。乃大般若經及其別出經,以及其他支...

般若湯

禪林中,酒之隱語。東坡志林:「僧謂酒為般若湯,魚為...

般若菩薩

梵名 Prajā-pāramitā。全稱般若波羅蜜...

般若經十喻

般若經為顯諸法之空性所設之十喻。即比喻諸法如幻、如...

般若經典

闡說般若波羅蜜深理的經典之總稱。舊譯為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盡淨虛融

般若,指般若經;盡淨,指諸法皆空;虛融,以諸法既為...

般若鋒

般若之空慧能斷盡煩惱,故以鋒刃譬之。證道歌(大四八...

般若學

中國佛教學派之一。東漢末年支婁迦讖譯出般若道行品經...

般若燈論

凡十五卷。又稱般若燈論釋、般若燈。清辨(梵 Bha...

般若頭

禪院中,為增長福田,內助禪林,職掌讀誦般若經,而向...

般若轉教

於般若會座上,佛飭須菩提、舍利弗等聲聞代佛對諸菩薩...

般若觀自在

四十觀音之一。又作寶經觀音。其形像,右手置胸前,上...

般荼迦

梵語 pandaka,巴利語同。又作般吒、半託、半...

般荼盧伽法

巴利名 Panduka Lohitaka。又作羯磨...

般遮於瑟會

梵語 paca-vārsika-maha。乃王者為...

般遮旬

梵語 pacābhijā。意譯作五神通、五旬。即天...

般闍羅國

般闍羅,梵名 Pacāla,巴利名同。又作般遮羅國...

荒田隨筆

凡四卷。全稱不能語荒田隨筆。日本曹洞宗僧指月慧印著...

荒行

日本佛教用語。即在險岨之山林,或飛瀑河水,或火焰中...

荊州

自古為南北交通之要衝,位於湖北長江北岸,北接漢水流...

草木

譬喻受佛陀教法之一切眾生,猶如受雨水滋潤之草木。(...

草木國土悉皆成佛

謂草木、瓦礫、國土等非情、無情亦能成佛。又作草木成...

草衣文殊

相對於顯密二教之文殊菩薩像,禪門所用之文殊菩薩像體...

草座

又作茅座。法會時,於佛前長老所用座具之一。乃依佛陀...

草書經

以草書體寫成之經典。丹鉛總錄卷十五與畢沅之關中金石...

草堂

(一)宋代雲門宗僧。生卒年及籍貫均不詳。為越南禪宗...

草堂寺

(一)位於陝西鄠縣東南圭峰北麓。又稱圭峰寺。據明代...

草堂禪派

為越南早期佛教禪宗派別之一。又稱雪竇明覺派。傳系雪...

草疏

禪林中所用之文疏,多為四六對仗之駢體文,然間亦有散...

草創

初創之義。凡事物之初始,稱為草創,如草創開山,謂寺...

草單

略稱單。記載文書之紙片,指禪林中使用之書札,亦指安...

草賀

簡略之祝賀稱為草賀。禪宗住持於入院之時,知事上首等...

草飯

指粗飯。敕修百丈清規卷四請立僧首座條(大四八·一一...

草里漢

禪林用語。因草深而迷路者,引申為陷入第二義門之人。...

草鞋

又稱芒鞋。古代僧侶於行腳時所著之鞋。故亦稱僧侶行腳...

草環

又作茅環、指釧。以茅草所造之指環,為密教修法時所用...

草系比丘

喻指嚴守禁戒之比丘。草系,梵語 ku?a-vand...

茶末

茶之碎末。俗稱抹茶。敕修百丈清規卷六日用軌範條(大...

茶狀

禪家請點茶之柬狀。據敕修百丈清規卷五方丈特為新掛搭...

茶毗

巴利語 jhāpeti。又作荼毗、闍毗、闍鼻、耶維...

茶湯

每日於佛前、祖先靈牌前供茶湯為禮。又禪宗於新住持晉...

茶湯榜

禪林中,堂頭和尚請眾用茶時,為通告眾僧,於僧堂之外...

秦廣王

為冥界十王之第一王。據預修十王生七經、地藏十王經等...

笑佛

佛微笑相之雕畫像。據諸經所載,佛於說法時,屢現微笑...

笑雲清三

日本臨濟宗僧。伊勢(三重縣)人,早年出家,繼京都東...

笑道論

凡三卷。北周甄鸞撰。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命司...

笑隱大欣禪師語錄

凡四卷。又作廣智全悟禪師語錄。元代僧笑隱大欣撰,延...

粉骨碎身

為法而碎其身、粉其骨之謂。證道歌(大四八·三九六下...

素具

素,本之義;預先備辦之道具,稱為素具。大日經疏卷四...

素法身

指有情眾生尚未修具功德以資莊嚴之法身。為天台宗所說...

素食

素食乃以植物為主要之食物,即相對於以動物為食物之肉...

素毫

又作素豪。指如來眉間之白毫。為三十二相之一。豪與毫...

素絹

又作粗絹、疏絹。法衣之一。以生絹所制,禁用精好之織...

素懷

謂平素之希望。多就念佛行者之期待往生而言。續高僧傳...

素饌

與素食同。素者,潔白、粗略之義。指不雜魚肉滋味之食...

梵語 pā?a。音譯作播舍、皤賒。又稱寶索、金剛索...

索哆

梵語 sattva,巴利語 satta。又作薩埵。...

索欲問和

戒律用語。一山之大眾將會合時,某比丘有事故欲缺席,...

索菩薩

乃金剛索菩薩(梵 Vajra-pā?ah)之略稱...

索訶

梵語 sahā。隋代以前譯作娑婆、雜會。意譯為堪忍...

索話

禪林用語。又作索語、釣語、釣話。禪家上堂說法前,先...

索爾波且釋迦生

(1002~1062)西藏名 Zurpo-che ...

索爾迥喜饒紮巴

(1014~1074)西藏名 Zur-chun s...

索諾木崔摩

(1142~1185)西藏名 Bsod-nams ...

純陀

梵名 Cunda,巴利名同。又作準陀、淳陀、周那。...

純密雜密

就密教諸經中,說其本、支之區別,純密乃大日如來住本...

純圓獨妙

天台宗以法華之妙異相對於「爾前」帶粗之妙,乃為純一...

紐曼

(Neumann, Karl Eugen, 186...

納豆

寺院所制之食品,為僧家特重。造法如下:六月時,以水...

納具

納受具足戒於身之謂。 p4276...

納受

其義有二:(一)領受他人之贈與。(二)佛、菩薩接受...

納所

禪宗寺院中,司理金錢、米谷等出納之處。亦指寺院中承...

納息

梵語 varga,巴利語 vagga。即品、篇、章...

納骨

又作入骨。在家亡者火葬後,造墓收納遺骨之謂。出家亡...

納得

領納受得戒體之謂。戒體系發自受戒者之心中,有防非止...

納逢素迦

梵語 napujsaka。又作奈本娑迦。意譯作閹人...

納經

日本佛教用語。又作六十六部納經、六部納經、回國納經...

納體

納,納受;體,戒體。納受戒體之身,稱為納體。亦指防...

紙衣

即紙製之衣服,屬粗衣之一類。又作紙絹、紙袍、楮衣。...

紙華

葬儀時用於棺前之紙製供華。又作四華、素華、雪柳。俗...

紙錢

又作陰錢、寓錢、擬錢。亦即切紙為錢形者。我國自漢魏...

缺漏

因守戒不嚴而犯過之謂。戒如堤防,可防過止惡,故謂不...

翅由邏

梵語 keyūra。又作枳由攞、吉由羅。意譯作瓔珞...

翅夷羅

袈裟之一種。以鳥之羽毛所製之法衣。[四分律開宗記卷...

翅舍欽婆羅

梵名 Ke?akambala。又作系奓欽婆羅。意譯...

翁則

意為領經師。乃西藏佛教寺院之僧職名稱。為僧眾集體誦...

耆那

梵名 Jina。意譯為勝者。(一)佛之尊稱。佛本行...

耆那教

梵名 Jaina。為印度宗教之一。於西元前五、六世...

耆那教聖典

耆那教,梵名 Jaina。耆那教聖典,又作阿笈摩(...

耆域

(一)佛在世時之名醫耆婆之異稱。(參閱「耆婆」42...

耆婆

梵名 Jīvaka。又作耆婆伽、祇婆、時婆、耆域、...

耆婆天

意為命天,即長命之天。此天為帝釋天左右之侍衛。西域...

耆婆耆婆鳥

梵語 jīvajīva, jīvajīvaka, ...

耆婆草

有三種:(一)梵語 jīva。產於印度。(二)梵語...

耆闍六宗

南朝陳代耆闍寺安廩法師所判之六宗:(一)因緣宗,指...

耆闍崛山

梵名 Grdhrakūta,巴利名 Gijjha-...

耆舊

又作長老、老宿、耆宿。即年老德高,道行深湛之老者。...

耆臘

謂高年之僧。僧家不言歲而言臘。臘,乃歲末之意,以之...

耽嗜依

染污(即不善與有覆無記)之喜受、憂受、舍受,稱為耽...

耽摩栗底國

耽摩栗底,梵名 Tāmralipti。東印度古國名...

耽餔羅

梵語 tāmbūla 之音譯。又作擔步羅、贍步羅。...

耿允派

為我國小乘佛教宗派之一。又單稱「允」。教徒多為分佈...

唯識曼荼羅

即法相宗之祖師曼荼羅。中央畫彌勒菩薩,其旁配以無著...

唯識無境

指萬法唯識所現,識外無真實之境。唯識,梵語 vij...

唯識開蒙

凡二卷。元代雲峰集。全稱唯識開蒙問答。收於卍續藏第...

唯識論

(一)為成唯識論之異稱。凡十卷。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一...

唯願別時意

指唯有願而無行,是為別時意。為攝論家批評觀無量壽經...

唯蘊無我心

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第四。為聲聞乘修四諦觀法,了悟唯...

圈繢

禪林用語。又作卷繢、棬[衤*貴]、綣繢、圈圚。原指...

圈攣

禪林用語。又作棬攣、卷攣。喻指禪林師家接引伶俐衲僧...

國土

梵語 ksetra。即指土地、領域或眾生之住所。音...

國土世間

三世間之一。又作器世間、住處世間。謂十法界眾生各據...

國土身

梵語 ksetra-kāya。華嚴宗所說融三世間十...

國土海世界海

華嚴經把佛土分為國土海與世界海二種。(一)國土海,...

國分寺

指日本聖武天皇(724~749)敕願於全國六十九處...

國王

指統治一國之王。又稱國主、人王。就因果而言,以前世...

國王不梨先泥十夢經

全一卷。東晉曇無蘭譯。又稱國王不犁先尼十夢經、國王...

國王五種可愛樂法

據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載,一國之王有下列五種令人...

國忌

即天子、皇后等崩殂之忌日。乃我國古制,依佛祖統紀卷...

國忌齋

即古代於帝王忌日所設之齋會。據佛祖統紀卷四十載,唐...

國相寺

位於河南開封。又稱繁塔寺。創建於後周顯德元年(95...

國家

佛教成立之初,即具有出世間之性質,比丘一旦進入教團...

國師

(一)為我國各朝代帝王對學德兼備而可為一國師表之高...

國師三喚

禪宗公案名。指南陽慧忠國師三次召喚侍者,侍者三次應...

國師水碗

禪宗公案名。此公案系南陽慧忠禪師以一碗水加進七粒米...

國師塔樣

禪宗公案名。系唐肅宗與南陽慧忠國師間,有關「無縫塔...

國清寺

位於浙江天台縣北天台山佛隴峰南麓,乃天台宗之發源地...

國清百錄

凡四卷。隋代灌頂編纂。今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冊。此書...

國統

北朝東魏之僧官名稱。此僧官系依據僧制,治理殺人罪以...

國際佛教學術會議

由中、日、韓三國學者共同發起之國際性佛教學術會議,...

國寶

即指解行具備,可為人師,其受尊崇有如國之珍寶。景德...

國譯一切經

指以日本語文翻譯或撰述之佛典叢書。凡二五五卷。大東...

堅心正意經

全一卷。又作堅意經、堅心經、堅經。東漢安世高譯於建...

堅伏

梵名 Kanpila。為佛陀弟子之一,無量壽經同聞...

堅行天子

即牽日輪、月輪二車之天子,比喻甚為疾速。法苑珠林卷...

堅牢心

指堅固之正信心。以正信為堅牢而不破,故稱為堅牢心。...

堅牢地天

梵名 Prthivī。音譯比里底毗、缽羅體吠、畢...

堅牢地天儀軌

全一卷。又作地天儀軌。唐代善無畏譯於開元五年至二十...

堅固女

昔佛在祇樹給孤獨園,說女人欲發大心,應離諂曲、嫉妒...

堅固女經

全一卷。又稱牢固女經。隋代那連提耶舍(517~58...

堅固林

即娑羅樹林。娑羅,梵語 ?āla,巴利語 sāla...

堅固法身

禪宗公案名。又作大龍敗壞法身、大龍法身。為宋代僧大...

堅固舍利

指不能破壞之佛的真實法身。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卷上(...

堅固長者

梵名 Muktā-sāra。又稱堅固解脫長者。略稱...

堅固意菩薩

堅固意,梵名 Drdhādhyā?aya,音譯涅哩...

堅固經

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譯。收於大正藏第一冊長阿含經...

堅法

指修習舍棄身、命、財三種,而得堅固不壞之法。修道者...

堅座

即兩腳併攏蹲坐,而臀不著地。或為「賢坐」之訛誤;蓋...

堅勝法界座

指密教胎藏大日如來之法座。系須彌座之異稱,為須彌山...

堅意

梵名 Sthiramati。音譯悉恥羅末底。印度人...

堅實心合掌

梵語 nevina。音譯寧尾拏。密教十二種合掌之第...

堅誓師子

即釋尊之本生。釋尊於因位時,曾為一獅子,名堅誓。據...

堅慧

梵名 Sāramati。音譯娑囉末底。據大乘法界無...

基督教

廣義之基督教系泛指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之各教派,包括...

梵語 prāsāda, layana。即殿宇之義。...

堂主

為延壽堂主之略稱。系掌管延壽堂(病房)內一切事務之...

堂司

禪林六知事之一。又作維那。負責僧堂指導之僧。維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