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耆那教

【佛光大辭典】  大字體  護眼色

梵名 Jaina。為印度宗教之一。於西元前五、六世紀左右,約與佛教同時興起,自稱為最古之宗教,今亦擁有百餘萬信徒。奉十二支為經典。基本教義為業報輪迴、靈魂解脫、非暴力及苦行主義等。該教之開祖為尼乾陀若提子(梵 Nirgrantha-jñātaputra),又稱大雄(梵 Mahāvīra)、筏馱摩那(梵 Vardhamāna)、勝者(梵 Jina),乃與佛陀同時代之人。然於尼乾陀若提子之前,傳說尚有二十三位祖師,故後世又以尼乾陀若提子為第二十四祖,或稱之為耆那教中興之祖。相傳此二十四祖依次為:勒舍波提婆(梵 Rsabhadeva)、或阿底那陀(梵 ādinātha)、阿耆達那陀(梵 Ajitanātha)、桑波伐那陀(梵 Sambhavanātha)、阿毗難陀那(梵 Abhinandana)、蘇摩底那陀(梵 Sumatinātha)、巴特摩巴羅波(梵 Padmaprabha)、蘇巴爾斯伐那陀(梵 Supar?vanātha)、旃陀羅巴羅波(梵 Candraprabha)、蘇毗提那陀(梵 Suvidhinātha)、悉達羅那陀(梵 ?italanātha)、濕勒耶舍那陀(梵 ?reyām?anātha)、伐蘇布羯(梵 Vasupujya)、毗摩羅那陀(梵 Vimalanātha)、阿難達那陀(梵 Anantanātha)、達摩那陀(梵 Dharmanātha)、商底那陀(梵 ?antinātha)、貢突那陀(梵 Kunthunātha)、阿羅那陀(梵 Aranātha)、摩利那陀(梵 Mallinātha)、牟尼蘇巴羅達(梵 Munisubrata)、那密那陀(梵 Naminātha)、內密那陀(梵 Neminātha)或阿利濕達內彌(梵 Aristanemi)、巴濕伐那陀(梵 Pār?vanātha),及第二十四祖尼乾陀若提子。其中巴濕伐那陀及尼乾陀若提子為歷史上可征實之人物,其餘諸祖恐皆為傳說中人物。尼乾陀若提子主張無神論,將其前二十三位祖師之教理加以改革併集其大成。

教理上,將宇宙之構成要素分為靈魂(梵 jīva)與非靈魂(梵 ajīva),後者包括運動因(梵 dharma)、靜止因(梵 adharma)、虛空、物質四種,再加上靈魂則為五個實在體。物質由原子組成,含有下降性,靈魂則含有上升性之一切知,其自身無障礙,故得自由;物質之形成,乃由於業而有所繫縛,此即為輪迴之因。若欲脫離輪迴則須嚴守不傷害、不妄語、不偷盜、不淫、無所得(梵 anupalabhya)等五戒(五大誓)之苦行生活。由是,則能令業消失,發揮靈魂之本性,到達止滅,即得解脫,稱為涅槃。靈魂、非靈魂、善業、惡業、漏入、繫縛、制御、止滅、解脫等稱為九諦。另又主張判斷的相對性之不定主義(梵 Syādvāda)與主張批判性的觀察法之觀點論(梵 Naya),此即耆那教之特色。

此教團在其教祖之時代已很興盛,後分裂為寬容主義之白衣派(梵 ?vetāmbara)與嚴格主義之空衣派(裸體派,梵 Digambara)。前者之聖典通稱為悉檀多(梵 Siddhānta),以阿達磨嘎地語(梵 Ardhamāgadhī)書寫,共有四十五部,約成立於西元前三世紀至西元六世紀左右。後者之聖典稱為四吠陀(梵 Veda),成立於西元九世紀。重要聖典另有康達康達(梵 Kundakunda,五世紀頃)所著之教理精要、五原理精要,以及烏麻斯伐梯(梵 Umāsvāti)之「諦義證得書」,該書被認為系白衣、空衣兩派之正統說。其時亦有許多優秀學者輩出。十二世紀,由於回教徒之侵入受到極大的打擊。十七世紀後,該教中產生改革運動,主張以人道主義、博愛等觀點解釋耆那教之古老教義。其代表有動地皮歐(Dhundibia)領導之郎迦派(Lonkas)運動、十八世紀維拉吉(Vīrajī)所領導之斯特那迦瓦西派(Sthānakavāsī)運動。教徒雖屬有限,然至今仍為一民族宗教,堅持嚴格之戒律生活,尤於工商業階層中,擁有眾多信徒。[W. Schubring: Die Lehre der Jainas, 1935、耆那教聖典(鈴木重信)](參閱「尼乾子外道」1889、「尼乾陀若提子」1890) p4283

上篇:耆那 下篇:耆域
佛教詞典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光大辭典

犍坻

(人名)祇洹精舍奴之字。譯曰續。續生之義。本為波斯...

相者,謂無作緣生故、無常緣生故、勢用緣生故,是緣生...

二種色

(名數)一內色,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是屬於內身,故...

逆觀緣起

【逆觀緣起】 p0928   瑜伽九十三卷六頁云:復次世尊...

迦布羅香

迦布羅,梵語 karpūra 之音譯。又作羯布羅香。意譯為...

弘願

弘大的誓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

定心

(術語)修禪行而遠離亂意也。無量壽經下曰:深心定心...

無學果

【無學果】 即聲聞四果中的阿羅漢果。以其學道圓滿,不...

蔽尸

(雜語)Peśi,作閉尸,箄尸,蜱羅尸。譯曰肉團,結。...

擇法覺支

謂世尊說。若聖弟子。能如實知善不善法。有罪無罪法。...

剎那生滅

(術語)一剎那之短時間中有生滅。謂萬法剎那生,剎那...

八妄想

(名數)宗鏡錄所出。一、自性妄想。妄執根塵等之法,...

【大藏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御製無量壽佛讚  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

【大藏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qi)梵(fn)游化諸國,至廣嚴城,...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大藏經】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如何當好一個佛教徒醫生

近年來我與中醫師頗有緣分,先後認識十幾位中醫師,大...

聖嚴法師《真正的快樂是什麼》

如果有人家裡生了小寶寶,一般我們都會說恭喜恭喜、可...

【推薦】不管念佛與否都希望你抓緊時間

一聲磬響,煩惱頓息。我與彌陀,是二是一? 也許有些人...

念佛功夫與往生的關係

一、念佛功夫與往生的關係: 阿彌陀經,所說簡略。然生...

當初的三錢,輾轉增盛到三千金

這個五戒的問題,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增長罪業,第二個...

佛為何把親人之愛叫餓鬼愛

問: 佛陀為什麼把親人之間的愛,叫餓鬼愛,有沒有說...

一位清朝探花的前世今生

蘇州人吳引之,是清末探花,才貌出眾。民國十年,朝禮...

佛學常見辭彙(十七畫-十八畫)

十七畫 【優波離】 又作優婆離,華譯近取,或近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