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光大辭典】(第65頁)   更多詞典列表

堂屋里販揚州

禪林用語。揚州為我國貨物集散之商業中心。此處轉意謂...

堂班

堂內之班位。坐堂之時,其位置依身份而規定。 p44...

堂堂密密

禪林用語。意指絕對真理朗然呈現於一切處。同於「遍界...

堂頭

原指禪院住持之居處(方丈)。又引申為禪林之住持,又...

舍攞馱

梵語 ?raddhā。深信之意。大日經疏卷三解釋「...

梵語 abhinive?a。指由虛妄分別之心,對事...

執局行者

為六局所屬之行者。擔任六局(首座、書狀、藏主、知客...

執杖梵志

為佛陀時代之外道。此外道所持之杖,狀似人頭,佛陀上...

婆私吒

梵名 Vasistha。(一)又作婆死瑟搋、縛斯仙...

婆那婆私國

婆那婆私,梵名 Vanavāsin,巴利名 Van...

婆舍斯多

(?~325)罽賓國人。為禪宗傳法第二十五祖。婆羅...

婆剌拏

梵名 Vārana。又作婆羅那。意譯為流轉。曾為眉...

婆施羅

系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五位善知識之第二十三,乃樓閣城之...

婆珊婆演底主夜神

婆珊婆演底,梵名 Vāsanta-va-yanti...

婆哆

(一)指人身四大不調中之風大不調。人體由地、水、火...

婆師

(一)婆利師迦花之略稱。素馨之一種,花白色,甚香。...

婆師波

梵名 Vāspa,巴利名 Vappa 又作婆濕婆、...

婆耆舍

巴利名 Vavgīsa。為佛陀弟子之一。又作婆耆沙...

婆棲鳥

即兀鷹。似鴟而略小,黃土色,嘴亦呈黃色,為鸇類之一...

婆婆和和

禪林用語。原意為模擬嬰兒言語不清楚之狀態;轉喻如來...

婆提

(一)梵名 Bhadrika,巴利名 Bhaddi...

婆斯仙

梵名 Vasistha,巴利名 Vāsettha。...

婆斯仙後

系婆斯仙之妃。位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羅外金剛部東方,婆...

婆訶

梵語 vāha。意譯[竹/(宅-宀)]、篅。即可容...

婆須達多

梵名 Vasudatta。意譯財施、有善施行。據八...

婆須蜜多

梵名 Vasumitra。音譯伐蘇蜜呾羅、婆須蜜、...

婆塞羯羅伐摩王

婆塞羯羅伐摩,梵名 Bhāskaravarman。...

婆稚阿修羅

梵名 Balinasura。阿修羅王之一。又作跋墀...

婆達

梵語 vadana。聲明學中,指多言聲之義。因明入...

教跡

指教法之蹤跡,即聖人佈教,各有歸從。又作教跡。據四...

婆頗娑

梵語 prabhāsa。意譯光明、光。又作婆婆沙、...

婆樓那龍王

婆樓那,梵名 Varuna。又作縛嚕拏龍王。意譯水...

婆蹉

(一)為佛陀弟子之一。又作婆嗟。常修苦行,為佛陀所...

婆蹉那婆

梵語 vastsanābha。毒藥之一種,其藥性強...

婆羅

(一)梵語 vihārapāla。全稱毗訶羅波羅。...

婆羅必栗托仡那

梵語 bālaprthagjana。意譯愚異生。又...

婆羅那馱

梵名 Varanāda, Pranāda。孔雀王咒...

婆羅門

梵語 brāhmana。又作婆囉賀磨拏、婆羅欱末拏...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

全一卷。又作婆羅門子命終愛念經、愛念不離經。東漢安...

婆羅門仙

又稱半天婆羅門。系鬼道之一。為施餓鬼會中施食對像之...

婆羅門城

佛嘗入此婆羅門聚落,乞食不得,遂空缽而返。系佛陀依...

婆羅門國

梵名 Brāhmana-de?a。印度之異名,我國...

婆羅門教

(Brahmanism)以婆羅門階級為中心而發達之...

婆羅門僧

指印度婆羅門種姓之修行僧,或原信仰婆羅門教之外道,...

婆羅門避死經

全一卷。東漢安世高譯於建和二年至建寧三年(148~...

婆羅阿迭多王

婆羅阿迭多,梵名 Bālāditya,譯作新日、幻...

婆羅浮屠

(Borobudur)意譯為山上之精舍。又作波羅浮...

婆羅留支

梵名 Balaruci。又作婆留支。乃阿闍世王之別...

婆羅翅樹

婆羅翅,梵語 balāka, balākikā。又...

婆羅婆叉

梵語 bālabhaksa。餓鬼之一。意譯為食小兒...

婆羅墮跋闍

梵名 Bharadvāja。(一)婆羅墮跋闍天。為...

婆藪

梵名 Vasu。又作婆[艹/叟]、婆藪縛斯。系奉婆...

婆藪天

梵名 Vasu-deva。意譯世天。慧琳音義卷二十...

婆藪槃豆法師傳

全一卷。南朝陳·真諦譯。婆藪槃豆,為梵語 vasu...

梵志阿經

全一卷。三國吳·支謙譯於黃武二年至建興二年(223...

寄木造

日本佛教藝術用語。「一木造」之對稱。即造佛像時,使...

寄位五相

華嚴宗以寄位顯示教門深淺之差別,如寄別教一乘位之順...

寄花五淨

即以花寄於第四禪之五淨天。蓋第四禪以上無三災之壞,...

寄附

又作寄付、寄進。謂捐贈財物於僧寺,以供應三寶之用。...

寄庫

即於生前預先焚紙錢、作佛事,寄託冥官,以冀死後取用...

寄唱

指於唱賣亡僧衣物時,順便附賣眾人或常住衣物。禪苑清...

寄僧名

我國天津一帶風俗,為父母者懼其子女多病或夭殤,乃往...

寄褐

世人為護持孩兒,乃令服僧衣,稱為寄褐。據釋氏要覽卷...

寄顯

不直接顯示某種意義,而寄其義於他方面以解說之。又作...

寄顯四相

寓託生、住、異、滅四相,由粗(滅、異、住)至細(生...

又作滅。涅槃之別稱。乃指度脫生死,寂靜無為之境地。...

寂子撲鏡

禪宗公案名。寂子,即唐代僧仰山慧寂。此則公案系慧寂...

寂子擔禾

禪宗公案名。唐代僧溈山靈祐之法嗣仰山慧寂,從田里擔...

寂友

唐代譯經僧。梵名音譯彌陀山。睹貨邏國人。自幼出家,...

寂天

(一)梵名 ?ravanā。又作寂母天、女宿、耳...

寂用湛然

寂,真如體性離有為之諸相;用,能生世間、出世間之善...

寂光

(一)為常寂光土之略稱。又作寂光土。天台宗四土之一...

寂光海會

指集會於常寂光土之無量大眾。寂光,指常寂光土,乃毗...

寂成派

西藏佛教新派(藏 Gsar-ma-pa)之一。寂成...

寂志果經

全一卷。東晉竺曇無蘭譯。收於大正藏第一冊。本經相當...

寂忍

(一)指寂靜無為與堪忍受辱。十不二門指要鈔序(大四...

寂定

梵語 samādhi。指禪定之境。謂於諸法不起妄想...

寂岸

即指寂滅無為之彼岸。亦即涅槃之意。[南海寄歸內法傳...

寂念

即禪定。禪定時,慮念寂靜,稱為寂念。圓覺經(大一七...

寂知指體

即直指眾生原來具有之寂知為本體。乃南宗禪荷澤神會(...

寂留明菩薩

寂留明,梵名 ?ivāvahavidya,音譯屍...

寂常

即指涅槃。寂,無煩惱之意;常,無生滅之意。楞嚴經卷...

寂透

(1674~1710)清代黃檗宗僧。福建尤溪人,俗...

寂然

即指寂靜無事之狀態,或心中呈現平靜澄澈之境地。維摩...

寂然界

即證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無性空,了達諸法即空之...

寂然護摩

寂然,梵語 ?āntika,音譯扇底迦。五種修法之...

寂傳

(1664~1731)清代黃檗宗僧。福建福清人,俗...

寂圓

(1207~1299)宋代曹洞宗僧。紹定元年(12...

寂業師子

又作釋師子救世、釋迦師子救世。乃釋迦之別稱。釋迦之...

寂滅

梵語 vyupa?ama,巴利語 vūpasama...

寂滅為樂

巴利語 vūpasama sukha。遠離迷惑世界...

寂滅相

即涅槃之相。以涅槃遠離一切諸法之相,故稱為寂滅相。...

寂滅無二

涅槃乃遠離一切差別之相,故稱為寂滅無二。圓覺經(大...

寂滅道場

又作阿蘭若法菩提場。即指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南...

寂照

(一)寂,寂靜之意;照,照鑒之意。智之本體為空寂,...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全一卷。唐代玄奘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又稱寂照三...

寂照堂谷響集

凡十卷。日本泊如運敞撰。略稱谷響集。解說有關佛教種...

寂種

指聲聞、緣覺二乘欣樂趣入涅槃寂靜之種性。辨顯密二教...

寂靜

(一)心凝住一處之平等安靜狀態。遠離本能所起的精神...

寂靜行

即聲聞、緣覺二乘所修習趣入涅槃寂靜之行法。華嚴經探...

寂靜門

即指一切諸法。一切諸法本來皆無,是為寂靜之性質,故...

寂靜相應真言

指與寂靜法(息災法)相應之真言。據大日經疏卷七載,...

寂靜音夜天

梵名 Pra?ānta-ruta-sāgarava...

寂靜涅槃

指於 (va,仰)、(a,壤)、(na,拏)、 (...

寂靜真言

寂靜,梵語 ?āntika,音譯扇底迦。與寂災、寂...

寂默外道

六種苦行外道之一。住屍林塚間,常默而不語,以修超現...

宿心潛會

意即依宿昔之善根,得能相會而親近參學。傳法寶紀(大...

宿世

梵語 pūrva,巴利語 pubba。宿即久、舊、...

宿世因緣周

法華經所說三週之一。佛對下機者說宿世因緣,而誘令證...

宿因

過去世所造之業因。因雖通善惡,惟宿因一般均指善因而...

宿住隨念智力

梵語 pūrva-nivāsānusmrti-jā...

宿住隨念智證通

梵語 pūrva-nivāsānusmrti-jā...

宿作外道

又作宿作論師。外道十一宗之一。相當於外道十六宗之諸...

宿坊

日本佛教用語。又作宿房。原指日本高野山、比叡山參詣...

宿呵多國

宿呵多,Swāt。北印度之古國。位於健馱羅國之西,...

宿命

過去世之命運。又稱宿住。即總稱過去一生、無量生中之...

宿命智陀羅尼經

全一卷。宋代法賢譯。又稱宿命智經。收於大正藏第二十...

宿食

指隔夜之食物。依戒律有比丘禁食宿食之戒,稱為食殘宿...

宿根

宿世之根性。今則泛指修行之根機。(參閱「宿世」45...

宿殖

指於宿世植積善根。又作宿植。法華經卷七妙音菩薩品(...

宿煮

比丘於住處煮食,稱為宿煮。戒律禁之,若犯則稱宿煮罪...

宿善

梵語 pūrva-ku?ala-mūla。前世、過...

宿善往生

「念佛往生」之對稱。謂由於宿世善根之開發,而能往生...

宿債

宿世所負之債。即在過去世所造惡業負有往後當須償還之...

宿業

梵語 pūrva-karma,巴利語 pubba-...

宿德

即指德望重、見識高之老僧或耆老。宿,即尊宿、耆宿之...

宿緣

即宿世因緣,指過去世所結之善惡因緣。興起行經卷上孫...

宿曜

又作星宿。印度之天文法,星宿可分七曜、九執、十二宮...

宿曜經

凡二卷。唐朝不空譯。全稱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

宿曜儀軌

全一卷。唐代一行撰。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本經之初...

宿願

即指於宿世(過去世、前生)、往昔所發之誓願;廣義而...

密牛宮

梵名 Brisa。音譯毗梨沙。十二宮之一。又作牛密...

密王

指密教教主大日如來。大日為心王,故稱為密王。 p4...

密付

又作密授、密附。即師家親自秘密傳付佛法予弟子。亦即...

密立

即依循純密教之法式所組織之法會儀式。為「顯立」之對...

密印

(一)根據密教之根本教義,諸佛菩薩皆有本誓,為標示...

密印寺

位於湖南寧鄉縣西之大溈山中。唐代元和(806~82...

密印真傳

(1625~1678)明末清初臨濟宗僧。敘州(四川...

密印禪師語錄

凡十二卷。明末清初密印真傳(1625~1678)撰...

密印灌頂

即不行具支灌頂之一切作法,而僅傳授印契真言之灌頂。...

密因

(一)如來證悟了義之果德名秘密藏,而達到此秘密藏之...

密在汝邊

禪林用語。意謂佛祖所傳之法,並非秘密者,而繫在自己...

密多羅

梵名 Mitra。意譯朋友。為婆羅門教、印度教之神...

密字

指諸尊種子之字。以其理趣深密,故稱為密字。例如瑜祇...

密成別益

乃天台宗為顯示五時中般若時「淘汰之益」之用語。謂此...

密成通益

天台宗為顯示五時中方等時「彈訶之益」之用語。乃台宗...

密行

即微細護持戒行。亦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悉能持守...

密行忍禪師語錄

凡三卷。明代密行寂忍撰,明廣等編。清康熙年間(16...

密村

為西藏佛教格魯派寺院中隸屬於康村下之一級組織,意為...

密供

依據密教法軌所作供養之總稱。即密教為實現教義之理想...

密咒圓因往生集

全一卷。宋代智廣、慧真編集。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密宗

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剛頂宗、毗盧遮那宗、開元宗、...

密宗道次第論

西藏名 Gnags-rim chen-po。宗喀巴...

密林山部

梵名 Sandāgārikā。音譯沙那利迦、山拖伽...

密陀繪

為一種油畫。即油中加入各種顏料,再加上乾燥劑(稱為...

密室

(一)指四面關閉之室。摩訶止觀卷七上(大四六·八九...

密家三藏

指密教之經、律、論三藏。又作密教三藏。即金剛、胎藏...

密師白兔

禪宗公案名。唐代禪師密師(神山僧密)與曹洞宗之祖洞...

密特羅教

(Mithraism)古代波斯(伊朗)之宗教。流行...

密院

西藏拉薩三大寺系統中專修密宗之學院。又稱舉巴。有上...

密勒日巴

(1038?~1122)藏名 Mi-la-ras...

密庵沙盆

禪宗公案名。即宋代禪師密庵(密庵)咸傑於其師天童應...

密教三三昧門

即密教之三解脫門,亦即行者於行法之初、中、後作此觀...

密教五大

即相對於顯教所詮釋五大為有為無常之法;於密教則以五...

密教四波羅夷

一般比丘戒有殺生、偷盜、淫慾、妄語等四波羅夷罪;於...

密教四無量觀

四無量觀,又作四無量心觀。即真言行者觀想佛之慈、悲...

密教法器

所謂法器,乃佛教中修道或法會時之資具,包括供具與用...

密教美術

密教特有之美術。密教向以本尊之修法為重點,在造像與...

密教懺法

即密教所行懺悔禮佛法。有胎藏、金剛等二種法,胎藏界...

密庵和尚語錄

全一卷(或作二卷)。又作密庵咸傑禪師語錄、密庵錄。...

密雲禪師語錄

凡十三卷。明代密雲圓悟(1566~1642)撰,山...

密意

隱藏之旨意。即指佛特殊之意趣。蓋佛之真意與眾生所理...

密義

指深奧秘密之義理。首楞嚴經卷一(大一九·一○六中)...

密號

(一)即不能以表面文字通解所隱含之真義之語。如比喻...

密語

(一)指佛陀真實、秘密之言語與教示。佛陀真意自表面...

密壇

秘密壇之略稱。即指修行密法之壇。廣義而言,大壇亦稱...

密機

即堪於受教以修秘密真言之根機。首楞嚴經卷五(大一九...

密藏

(一)指秘密之教法。乃諸法直顯法爾自然所示之教法;...

密藏開禪師遺稿

凡二卷。明代密藏道開撰。卷上包括上慈聖皇太后、募刻...

密簷塔

為古代建築寶塔形式之一種,佛塔亦採用之。為多磚之結...

密嚴海會

指以身語意三密莊嚴之諸佛淨土。海會,比喻眾多。大日...

密嚴淨土

指以身語意三密所莊嚴,為如來所依止之真如法性自受用...

密嚴華藏

即密嚴國與華藏世界之合稱。前者為密嚴經所說,後者為...

密嚴經

凡三卷。全稱大乘密嚴經(梵名 Ghana-vyūh...

密嚴經疏

凡四卷。唐代法藏(643~712)撰。又作大乘密嚴...

梵網經古跡記

凡三卷,或作二卷、四卷。新羅太賢集。又稱梵網古跡記...

梵摩三缽羅

二十八部眾之一。面如天女,頭戴天冠,左手覆按於臍邊...

尉遲乙僧

七世紀唐代畫家。于闐人(一說吐火羅人)。尉遲為姓,...

專心

即一心、無二心之意。亦即指集中心思,不雜餘念。如雜...

專行

謂專修一善。即舍棄餘法而專行一法。[教行信證卷六]...

專念

專心繫念某一對像。長阿含經卷二(大一·一五中):「...

專信

禪林用語。於禪林中,因處理特別事務所派遣之使者,稱...

專修

謂專門修習一事。反之,混合其他而修,則稱為雜修。在...

專想

指專注觀想一境而心不散亂、移動。觀無量壽經(大一二...

專雜二修

即專修與雜修。略稱專雜。關於此二修之解釋,異說頗多...

崇玄署

為唐初統理僧尼及道士之中央官府,掌理帳籍、齋醮等事...

崇嶽

(1132~1202)南宋臨濟宗楊岐派僧。處州(位...

崇信

(一)唐代禪僧。出身、生卒年皆不詳。屬青原行思法系...

崇拜

即指對所信奉之對像加以尊崇與敬拜,為宗教基本要素之...

崇效寺

位於北平。為北平名剎之一。唐代幽州節度使劉濟舍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