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證嚴法師《八大人覺經》

證嚴法師  2011/03/07  大字體  護眼色

上人序

八大人覺警世紛,常人隨波逐流,在變動不停的環境與不斷消逝的時間中,隨著境界牽引,不知不覺追逐於名利慾樂,卻不曾靜心思考生命之意義何在。等到垂垂遲暮、死之將至,驀然迴首,才驚覺空過了一生,到頭來,再後悔又奈何呢?

聖人之所以超越凡俗,在其心鏡清淨,清清楚楚映照世出世間種種法,而以覺悟的慈悲憐視眾生;一切不為自己,心中沒有五欲貪求,唯求眾生安樂解脫,人人免於受苦沈淪。因此,無論古今中外聖哲賢人,其心胸無不是坦蕩蕩、光朗朗,德馨垂芳更勝星輝壽長。

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生人間,覺悟後的他行化於恆河兩岸,一步一腳印地踏下佛法的足跡,而佛弟子們傳承薪火、集結佛經,將佛陀隨境應機的珠璣法語廣為流傳,嘉惠千千萬萬乾渴的心靈。

佛法的精神亙千古而不變,但是真理無形,效用如何端視個人用心與否,所謂信、解、行、證,總要自己能接受,並且發願實行,在實踐中回證真理,才有自助助人的果實可以收穫。

身為佛弟子,我們尊重敬愛佛陀,就要虔誠奉行佛的教法,時時將佛法用在日常生活中,假使我們的思想和佛陀的教法脫離了,行為絕對是越規犯戒而錯誤的。

當然發心學佛,也要感恩古德祖師們,他們盡形壽探研佛法真義,再將心得留傳下來,幫助我們體解真理,才能運用無礙。至於僧團的生活,同樣是互相觀摩、互相研究、互相磨練,這樣佛法就能永住人間。

當今末法時代,最重要的是提高人人的覺性,古人說居安思危,而末法眾生煩惱垢重,造成時間的劫濁與空間的紊亂,因為世間混亂、人心不平,所以整個宇宙多災多難,萬物賴以生存的大地也不斷遭受破壞。我們研究佛陀所說的《八大人覺經》,正是要覺悟世間的無常,重新調整人人的心態;調和社會成為祥和的互動,人人心平氣和,社會祥和平安,人心平,天下就平安。

求天下平安,從培養感恩心做起,對世間苦難抱持如同身受的悲懷,盡己之力拔苦與樂,日日感恩知足,心無貪戀,意不顛倒,這就是最大福。

學佛,學而覺,學就是要了解,了解之後能體悟,就如一般人選擇人生的方向,有的人志為人師,既然要當老師,就要先自我充實,涵養人文常識,才能進一步教導別人。同樣的,學佛之道,必定要開啟慈悲大愛的心,自己付出,也教導別人一起做,自度而度人,如此才是真正的學佛。

學佛還要發大乘心,看看分佈全球的慈濟人,大家都是出於一念發心,將這顆慈悲的種子帶到他們的僑居地,播種、耕耘,而後感動更多的人,齊來奉獻這分無私的愛。大慈大悲之心無量,所以我們也是學無止境,既然走入佛門,皈依佛,一定要與佛心貼近,佛陀有大慈悲心,我們要學的就是這分慈悲大愛,能夠普濟眾生。

當然,長養慈悲心有種種方法,聽經學法只是一個過程。古人說「千里求師,萬裡求藝」,從前的人限於印刷與交通不便,想要求得佛經的隻字片語,或是明白一套完整的道理,著實不容易。但是現代網路資訊發達,要取得佛經並不困難,然而皈依法,最重要的是能「自我受用」,能受用才有覺悟的希望。

所以先學得佛的慈悲,然後往佛法中探討,得一法而奉拳服膺,我們就終身受用。假使佛法不能用在日常生活,聽再多法師講經,甚至自己也能說得頭頭是道,但是與平時的行為表現兩相違背,那麼再好的佛法還是沒有用啊!

皈依僧,僧是傳承佛法火種的人,對一般人接觸或了解法理也很重要,我們一方面感恩古德祖師們紹繼佛種,一方面對出家的法師們也要恭敬虔誠。出家人,追隨諸佛菩薩的芳蹤而修行,這種舍親割愛以利天下的情操很值得尊重,所以在家人敬重出家人這是必然的。

尊師重道,我們的慧命就能增長。出家人在僧團中薰修長養,無論學識或行儀,每一位都有不同的優點,也有不同的修行心得,都值得我們學習。在家的信徒,一定要有尊重出家人的心態,如此才能三寶具足,才是真正的三寶弟子。

既是學佛,一定要依照法則循序漸進,才是學佛的態度。出家人剃染修行,要有一分使命感,除了上求佛道之外,更進而下化眾生。佛陀所說的《八大人覺經》,從第一覺悟開始,就要我們警悟世間無常危脆,人生是苦;覺悟一切的苦患都是起自一念內,內心有了煩惱所以造業不斷,變成種種災禍。

第八覺知也說「生死熾然,苦惱無量」,我們在六道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種迷惑而充滿煩惱的生命中,的確有無量無邊的苦患緊緊壓迫,使人喘不過氣來。這些苦患要如何斷除?唯有修行追求真理,探討生死的法則,才能掌握生死來去的選擇權。

人身難得,我們不願造惡墮落地獄,也不必求天堂的享樂,只是「常念知足,安貧守道」,而「惟慧是業」;智慧、覺道才是我們要追求的。在人間,能夠看盡人生,透徹生死的苦難,所以能開啟內心的慈悲,並以此投入人群去身體力行。

富有者得到教化,成為富中之富的人生;貧窮者得救拔,讓他脫離地獄般的痛苦;有心有緣想要學道者,得到用心接引和指導,這就是出家最重要的目標。自覺而覺他,自己解脫生死輪迴的苦難,還要去救人,就是出家學道者任重道遠的承擔;切莫慳貪不舍,不肯將佛法的益處和世人分享,否則就失去了出家人的本分。

佛經中有一段故事,說明法佈施的重要——

在一個古老的國家,離開城市七里路有一座精舍,住著五百位修行者。其中有一位長老年紀很大了,他已經修行幾十年的時間,但是記性很差,所聽過的法一下子就忘記了,五百位修行者輪流教他,教了幾年,還是連一個偈子都記不住。

老比丘自己也十分懊惱,盡管求法心切,無奈就是不能心領神會。

有一天,國王請諸比丘入城受供,老比丘自卑自憐,覺得這輩子幸得人身,又得聞佛法,為什麼就是法不住心,更無法盡出家人的責任,將佛法再傳給別人?他愈想愈覺得悲哀,不知不覺走到一棵大樹下,想想再活下去也沒有意義,乾脆吊死在這裡,因此拿著繩子就往樹上扔。

佛陀知道了,化為樹神出來呵責老比丘,他說:「修行者啊!你的身體來自父母,慧命則交託給佛陀,為什麼你不珍惜生命,也不顧增長慧命,反而要毀掉自己呢?這是罪大惡極啊!」

老比丘聽到樹神的呵責,忍不住痛哭起來:「我也想珍惜身體,更珍惜聞佛聽法的因緣,可惜我一丁點法理都無法體會。」

正在哀傷懊惱的時候,佛陀已經現在老比丘面前,老比丘非常驚訝,趕緊伏地向佛陀求懺悔。

佛陀就說:「一切都在一念心,可知道你過去生中同樣也是出家人,而且具有聰明才智,懂得很多佛法,更領導五百人的僧團。但是你對法的傳授很慳吝,貽誤了很多人的慧命,所以今生要受愚癡闇鈍之報,修行幾十年還無法開啟明朗的智慧。」

佛陀並說了一段偈語:

自愛身者,慎護所守,希望欲解,學正不寐;

身為第一,常自勉學,利能誨人,不惓則智。

學先自正,然後正人,調身入慧,必遷為上;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調體正,何願不至?

本我所造,後我自受,為惡自更,如剛鑽珠。

老比丘聽了佛陀的話,憶起前塵往事,果然自己傲慢不肯傳法,難怪今生愚鈍,真是自作自受。於是至誠地發露懺悔。佛陀微微一笑:「懺悔則清淨,只要你真心懺悔,好好保護生命,就能增長慧命。明天國王設食供養,你可以帶著寺內的僧眾去應供。」

老比丘還有所遲疑,但是佛陀勉勵他拿出信心來!老比丘信心大增,第二天真的帶著大眾往皇宮應供去了。

年輕的比丘們個個心裡懷疑,深怕老比丘受供出丑,但是礙於佛命,也只好跟著入城。

到了皇宮,國王很尊重僧伽,親自端水讓比丘們洗淨手足,接著供養豐盛的飲食,供養後並恭敬請法。老比丘坐於上座,神態威儀已與往日大大不同,看起來就令人心生尊重,開口說法更是聲如洪鐘,響亮清澈,句句法語流入人心,不只是國王歡喜,就連五百位隨行者也都敬佩讚歎。

因此,出家人有出家的使命,一般人也有超脫生死苦惱的路要走,「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入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正是《八大人覺經》中所昭示的坦蕩大道。請諸位學佛者,無論在家、出家,都要守好自己的本分,自覺覺人、自救救人,這才真正是我們學佛求覺悟的道路,大家要多用心啊!

緣起

生命的大疑問,寧靜的境界,心智一片明朗,紛亂的思緒一一安頓於靜思中。佛陀是一位大覺者,為迷茫眾生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未出家前的他也曾經過和常人一樣的人生,同樣擁有家庭、父母和妻兒,唯一不同的只是他生長的環境。成佛前的悉達多生於皇宮,貴為太子,不但是國王最大的期待——將來要繼承王位執掌國政;也是全國人民希望的寄託。他在幸福的生活中成長,享受最尊貴的待遇,所受的教育和一般平民百姓也有所差異。

但是悉達多太子最與眾不同的,並不是他的權勢富貴,而是與生俱來對萬物的悲憫。一般人總是受了「苦」,才會去探求什麼是「樂」,而悉達多太子享盡天下一切福樂,卻能深入民間疾苦,發心探究眾生苦難之因。

他認為人生而平等,卻發現社會上有種族、階級的分別;又觀察到凡夫成日追逐名利,貪戀欲樂隨波逐流,不自覺歲月流逝,老病死苦接踵而至。他從生老病死中去體會,感覺到其中尤以親情最難割舍,而人世間許許多多的煩惱,則是來自人與人之間的對待。

他不斷思考,在靜謐的環境中沈思:煩惱從何而來?如何消除煩惱?生老病死如何解脫?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又要如何改變?這是年輕的悉達多太子,對人世間發出的大疑問。

他隱約體悟出人生無常的道理,更感到情愛糾纏的痛苦,因此決意離開富貴享樂的環境,去過修行求道的生活,尋找對治眾生迷茫的方法,令眾生皆得解脫。最後,他出家了。

修行者悉達多踏上追求真理的道路,經過參訪、苦修的漫長旅程,體驗不同宗派間的教旨,對每位宗教家、學者他都虛心求教。苦行者的毅力令人尊重,學者的研究精神也給他很大的震撼,但是對年輕的悉達多來說,盡管有些心得,卻覺得還是不究竟。

他決定獨自追求天地宇宙的真理,萬物有物理,人的身體有生理,人的內心有心理,如何透徹這些萬物、生死、心靈煩惱的課題?怎樣才能突破迷茫,見到真純清淨的道理?他以堅定的信心獨自踏上探尋的路途。

這是佛陀發心求道之前的一段心路歷程。之後悉達多太子經過訪道、苦修等等嘗試,最後在菩提樹下證悟,佛法就此生根傳揚,開枝散葉廣化天下。我們後世學佛的人,有幸浸沐在佛法光輝下,不得不對佛陀禮拜頂戴,感恩佛恩浩蕩。

人生,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知足,能知足的人才會快樂;修行也是如此,內心知足即無貪戀,心無貪戀則意不顛倒,所以要懂得感恩。我們尤其要感恩佛,佛陀有感於眾生迷茫,發心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理,因而歸納出「三理四相」,世間一切都不離這個原則。

「三理」——物理、生理、心理。「物理」包含成、住、壞、空四相,所以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恆常住的。人的身體變化稱作「生理」,包括生、老、病、死四相,一樣是分秒變遷。人的「心理」則有生、住、異、滅四相,一念好心生起,很快的念頭又斷了;一分感恩心起,很快又轉移了,這就是心念的變化。

我們存在成住壞空循環不息的宇宙間,隨著生理生老病死的變化,心理也不斷在生住異滅中輪迴,說來危機四伏、苦難偏多。面對這麼多的苦難,分析起來道理很大,名相也很多,於是佛陀慈悲應機逗教,就以八種簡單的方式,為我們歸納三理四相之下的八大苦難,使我們了解而警覺,徹悟苦、集、滅、道的真理與實行。

原經翻譯者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大師

在講述這部佛經之前,我們首先要感恩本經的翻譯者,就是「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大師。

安世高大師,出身安息國(今伊朗)太子,對佛法十分好樂。老國王過世後,他接掌了王位,但是他認清了人生無常的真理,視榮華富貴如浮雲,所以就把王位讓給叔叔,自己出家去了。

出家後的安世高大師潛修佛法,在修學有所體會後,更加深他探研佛法的渴望,於是周遊列國,輾轉因緣下,於東漢(後漢)桓帝建和二年來到洛陽,便在洛陽安住,一方面研習漢文。過了一段時間已通達漢文,故在精研佛法之餘,著手中譯佛經的工作,總共在中國翻譯了二十九部經論,《佛說八大人覺經》即是其中之一,提供後學者莫大的學習資糧。

除了安世高大師翻譯之外,明朝蕅益智旭大師並為造論,弘揚傳佈此經。

釋經題

《佛說八大人覺經》

學佛就是志在成佛,所以要虔誠敬重、堅定志願。堅定志願的首要條件即是「守時如教」,每天都要守護光陰不虛度,以時間來累積成就一切,如佛所教、惜時精進,這就是守時如教。

佛陀的教法和寺院規矩,我們必定要掌握與奉行,保持心靜無雜念,修行看似平淡,實則守時如教的功夫就在這裡。

《佛說八大人覺經》,「八」是數字,指的是我們應該了解與覺悟的八大項目,能夠了解這八大項目,就不會迷失生活與修行之道。「大人」就是「大士」,也是「菩薩」的意思,就像我們稱觀世音菩薩為白衣大士;凡是發大心、立大志願,奉行大道者,就稱為大士或大人。「覺」是不迷。所以「八大人覺」,即是八種菩薩應該覺悟的道理。

開經明義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

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學佛,目的就是要成佛,成佛的條件在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成佛了。人生之苦,苦在迷而不覺,若能將自覺之後的心得教育他人,使人人皆從迷茫中醒悟,才是自覺覺他,覺性的教育。

眾生心迷心亂,世間就無法產生善的循環,所以心亂則世亂。佛陀是大覺者,他將求法覺悟的心得向人間宣說,對佛陀的教育,愈是智慧高、根機好的人,接受度愈深,研究得也愈透徹。

這部《八大人覺經》,進入經文開宗明義即曰「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常」是不間斷,意思是身為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白天或晚上都要精勤不懈,時時誦念這八種修行覺悟的方法,行在菩薩道中,求佛、學佛,覺悟而成佛。

當然,覺悟的方法道理很深,不過安世高大師以淺顯簡短的文句翻譯,讓我們容易閱讀和背誦,就像很多人喜愛《靜思語》,正因為它簡短淺白,又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八大人覺經》的內容亦是如此,每一段文字都不長,但是其中蘊含的意義卻很深廣,我們可以時時記憶與應用,所以「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行住坐臥之間都能背誦。

要知道,佛弟子無論是在家、出家,既然已皈依佛,就要時時依教奉行,我們開始探討《八大人覺經》,此時此刻也該立願奉行道法,日夜用功不間斷。

「至心」就是很虔誠;內心真正虔誠,對佛法一定能感應道交,將佛法深切銘刻於心,這樣才叫做至誠。道理常常印在心上,時時運用,即使待人接物間外境時現,都能及時懸崖勒馬,一一拆招化解。常聽到慈濟人說:「實在做得很累,但是師父說『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還是不能懈怠,再認真做吧!」日常生活把握分秒,萬一心生懈怠,只要想起師父的話,自然又再提起精神,精進向前,這就是因為慈濟人能帶著虔誠的心處眾入群。

慈濟人散佈在地球各個角落,這一邊正在休息,地球另一邊的慈濟人已經開始一天的付出;等到他們要休息了,這一邊又接續著利益人群的工作,如此晝夜輪替不停息,累積出無數動人的故事,譜成一部現代的歷史——「慈濟大藏經」。

經者,亙千古而不變,以時間來說日夜不停,橫向來看則遍佈全球,每個慈濟人都是把握時間發揮愛心,付出無所求,那種至誠無染的愛,即是發自至誠的心,人人有這分至誠,沒有事情完成不了。儒家大師孔子,讚譽學生顏回「得一善則拳拳服膺」,我們也是一樣,求得教法後再普遍傳給別人,依此奉行就能廣利群生。

所以慈濟人,內心要建立「誠正信實」,自我淨化;對外的動作則是「慈悲喜舍」,誠正信實的人生是自愛,對外付出慈悲喜舍就是愛人。這樣的自愛愛人,一定是自覺之後才能覺他,這就是我們學佛不能缺乏的至誠。

看看世間多少可愛的人!就像印尼有一群發心付出的企業家,至心虔誠從事慈濟志業,他們接受師父的委託,清理印尼黑色心臟的紅溪河,拆遷河上違建居民,建設大愛屋使之安身立命。他們相信師父的教育,依照師父的委託完成任務,不但拉近印尼華人與當地人民的距離,更使雅加達亮麗起來。可見天下無難事,只要有心,至心誠懇,得一善拳拳服膺,這種積極的人生無事不成。

所以說來,學佛、行菩薩,必定要至誠如教修行。《八大人覺經》經文精簡淺白,道理卻如此奧妙,對人生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應該好好銘記在心,勤習背誦不舍晝夜,請大家多用心!

第一覺知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

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世間無常

佛陀希望我們能時時警覺世間無常,常有這樣的覺悟,才能下決心在道業上精進;能夠覺悟無常,凡事就不會那麼計較、執著,自然減少許多煩惱。

世間無常,二十世紀末的兩次大地震,我們記憶猶新,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七日土耳其發生大地震,瞬息間,多少人家破人亡!天人永隔的悲慘景象震驚國際。消息傳至台灣,慈濟人本著人道、生命平等的精神,立刻聯絡甫結束科索沃賑災,即將於馬其頓轉機回台的小組,改變行程續往土耳其勘災。

小組人員風塵僕僕踏上土耳其,放眼所見滿目瘡痍。救人之務刻不容緩,小組人員於勘察後,立即採購床墊等物資展開發放,另一方面則將相片、文字、影像資料傳回台灣。驚懾於大自然的威力,感同身受當地人民的苦難,慈濟人很快在台灣發起馳援土耳其的募款活動。

那段時間,靜思精舍的修行者,同樣不分老少全體動員,連我們的貓狗胸前也掛起募款箱,一同投入募集愛心的行列。不只在精舍,所有的慈濟人也都動起來,街頭巷尾四處勸募,只為了對遙遠的土耳其盡一分心。

但是,許多人的愛心被啟發了,卻也有人對慈濟從事國際賑災不以為然,發出了負面的聲音。有人就指著慈濟委員的鼻子說:「土耳其在哪裡?地震在哪裡?你指給我看!」又有人說:「我自己都需要人救濟了,為什麼台灣不救,要去救國外?」

聽到這樣的話怎不令人擔心!不只擔心勸募行動受到阻礙,更擔心這股負面的「心力」,可能是一語成讖。要知道,人心善良,所居住的土地就能祥和平安,所以說「福人居福地」;假使這片土地上的人缺乏善心,反而生起惡念,不啻是自我詛咒。

常常跟大家說要自我祝福,如果人人內心都是善與愛,與人互動就有一分關懷,人人相互關懷自然形成善的循環、福的力量,這就是種「福業」。「福業」是一股氣,台灣人說「福氣、福氣」,道理是一樣的。

自愛愛人,這就是福,我們經常心存愛念,與人為善,即使無法付出,也要隨喜讚歎,人心和合,天時順暢,才能營造祥瑞福氣。但是有的人卻逆道而行,不只是見人為善不肯隨喜,甚至口出譭謗,阻礙別人發心,如此自障礙他,真是替自己造惡業,惡業共聚,所居的土地怎得祥和?

根據佛經裡的描述,現在已經是壞劫時期,器世間不斷敗壞,如果不趕緊以福業共聚的力量挽狂瀾,世間會毀壞得更快。好比大家共乘一艘船,風浪大的時候,除了駕駛人的技術純熟,坐船的人也不能浮動,大家如果亂動,就會加速船隻的翻覆。

同樣是一九九九年,在九月二十日那天,有慈濟列車回到花蓮參訪,我藉機對他們說明救援土耳其使善業共聚的觀念,鼓勵人人齊心向善,也警惕人人要有無常觀;土耳其發生災難,同樣在這塊大地上,台灣不是不可能發生。這是在九月二十日那天所說的話。

孰料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多,突然間天搖地動,台灣九二一大地震,死亡人數超過二千人,同樣帶來國際震撼。從那時開始,慈濟跨出了九二一歷史的腳步,以無比沉痛的心情「救台灣」,藍天白雲的身影投入災區,同時向國際間呼籲愛心捐輸,以圓之前大家說「為什麼不救台灣」的口業。

感恩全球慈濟人,拼進全力在僑居地為台灣展開勸募工作,有的國家礙於法令不得募款,當地慈青就以洗車打工的方式捐出所得。許許多多的感恩事千言難盡,地震災民「安身、安心、安生」的工作則在大愛中迅速推展。海內外的愛心匯聚起來,很快地,大愛屋蓋起來了,不久,五十所希望工程學校一一矗立,一顆顆新芽破土重生。

一念生心動三千,為圓口業所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所以要時常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時間不斷在轉動,一定要把握住當下生起的這念善,將剎那化為永恆,就能成就福氣善業。

國土危脆

世間有沒有靜止不變的境界?答案是沒有。大自然本來就是瞬息萬變,光說我們看得到的太陽、月亮、地球,就要不停地互相繞轉,一刻不得脫離它的軌道。

至於修行者的心念,每天早上三點多起床,上大殿虔誠課誦,之後念佛、靜坐。這個時刻看似靜止,其實是我們心自靜,身外的環境並沒有靜止啊!原本闃黑的天空,早課下殿後已經明亮起來,一花、一草、一木的身影如此明朗,這就是不知覺中的變動。

所以佛陀警惕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的確是如此,像是2002年底,印尼亞齊省發生規模七點七地震,可以想像威力多強,還好不是發生在人口稠密處,否則又是一波大災難。

接著意大利艾特納火山爆發,新聞影像上火柱沖天,火勢將夜空染成一片血紅,似乎要吞噬整個大地。未及一月,義大利中、北部豪雨成災,同時發生海嘯引致海水倒灌,造成嚴重災害,聞名全球的「水都」威尼斯,這回也不免望水興嘆。然而義大利南部卻傳出焚風災情,風力又熱又強,許多樹木遭連根拔起,大自然的威力呼風喚雨,人類再強還是無法招架。

這一連串的災害——地震、火災、水災、風災。為什麼會有海嘯?是受外海風力或是地震的影響,造成海浪的變異。為什麼火山會爆發?就是地熱要發散出來,爆發的岩漿接觸空氣(風)便引發燃燒。至於為什麼有地震?

有一回,我們的大愛小記者(按:大愛電視台節目之一)去訪問地震中心,請教地震成因。中心人員很仔細地為孩子們介紹,告訴他們地震後有的土地會整個隆起來,有時地震前地上會冒出泥漿。小記者就問:「為什麼地底下會有液體,泥漿是怎麼冒出來的?」

中心人員解釋說:「地底下充滿土壤、水分和熱氣,地層受地球板塊推擠或斷層影響產生震動,泥土和水分就乘著熱氣冒出來,成為泥漿。」原來如此!古代科學不昌明,於是想像為「地牛翻身」,現代科學讓我們了解其中原理,卻也更體會國土危脆,有一項因素不調和,就要賠上人命、財產的損失。

談到地震,不由想起九二一過後,又有另一次地震,在南投的九份二山引發氣爆。當時氣爆點上有一戶人家,是慈濟的照顧戶,他們的房子隨著地氣往上衝,並飛了幾百公尺遠,房子掉下來摔得扭曲變形,很不可思議的,這家人卻毫髮無傷。另有慈濟幕後委員一家人,他們的房子也在滑行幾百公尺後獲得平安。

但是其它二、三十戶人家就沒有這般幸運,氣爆後,整座山地滑動崩塌,幾十戶人家全遭活埋。

人生就是這樣無常,所以「平安就是福」!

學佛,要內外清楚,不能只沉迷眼前的平安;平安時要懂得感恩,感恩要多付出,人生的價值就在行善。光陰迅速變動,要說「靜」,總是心自靜,其實心外沒有靜的境界,所以我們應該把握時間,才能在有限的時間中,無限延伸生命的良能。

四大苦空

每天庸庸碌碌地過日子,對飛逝的時光到底有沒有什麼感覺呢?

有一天晚上,看到書房的佛像前供了兩朵牡丹花,引起我的興趣,就特別佇立欣賞,盛開的牡丹又美又白,很潔淨。但是心念隨即又轉:愈美的花,盛開的時間愈短,這兩朵牡丹又能美麗幾天?

結果才三、四天的時間,再從佛桌前走過,其中一朵已經凋謝了,地上、桌上都有好幾片花瓣,一下子心裡感觸很深!

花開、花謝,日出、日落,就像人生的過程,但是每天看著日出日落,看著花開花謝,一般人還是沒有感覺,也沒有體悟,這就容易庸庸碌碌、空白地過日子。

其實再仔細去分析這朵花,它同樣起於一顆種子,以現代的科學觀點來看就是「基因」,牡丹的基因,開出來就是牡丹花。它在土地中,地(土壤養分)、水、火(溫度)、風(空氣)調和了,隨著時間慢慢冒出地面,抽枝發芽,開花,最後自然地凋謝。

人也一樣,父精母血混合之後就如一顆種子,生命基因構成了,我們就在母胎中開始成形。原本只像一顆露珠,慢慢出現人的形體,有了四肢、五官和內臟,大約經過十個月的時間,就呱呱墜地來到世間。

花是如此,人亦如此,大地草木無不都是如此,都有這種共通的道理,形體雖然不同,原理卻是相同的,同樣由基因形成,同樣需要四大和合,才能健全平安地長成。

宇宙大地隨著時間不斷生滅,在垂直的時間與普遍的空間中,無一是「常」。看看我們所居住的台灣,根據研究,一萬八千多年前還和大陸相連,後來冰河融化淹沒連結的土地,形成台灣海峽,台灣才成為一個島嶼。這就是一個無常!

但是,萬物的運轉不能有一點偏差,稍微變動就可能導致重大的災難。一九九八年七月間,大洋洲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生巨大海嘯,最大的一波海浪以時速三百公里衝擊沿岸地區,摧毀至少九個村莊,瞬間奪走兩、三千人的生命。

勘災人員來到這個國家,碧海連天、水天一色,大地一片青翠,人民的生活雖然簡單,卻也祥和安樂,難以想像海嘯發生當時,是如何一陣遮天蓋地的恐怖景象。所以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四大一不調和,大地萬物瞬息毀壞。

談到「四大苦空」,地、水、火、風是構成萬物的四大元素。所有堅質的東西都屬於「地大」,大地上有空氣(風)、有溫度(火),地底下則有水,任何時間都在變動,假使變動過大,就會造成毀滅性的災難。無常的運轉下,根本沒有永恆的存在,所以萬物的本質畢竟是「空」,到頭來還是幻滅變遷。

大地看來很堅固,其實也很脆弱。台灣九二一大地震,許多建築物應聲而倒,幾年後回想起來,還是一樣驚心動魄,尤其南投縣境內的九九峰,原本青翠連綿的山頭,突然間像脫去了外衣,赤裸裸的黃色丘岳,瞬時一片死寂。原來,雄偉的山脈也是不堪一擊!

再看到地震後,有一所學校的運動場竟然拱成一個小山丘;而雲林縣的山則滑到嘉義縣,並造成一座大湖,可知這股自然的力量多大啊!

所以宇宙之間,最重要的就是調和,四大調和了才能平安。大地是如此,我們的身體也一樣,宇宙是大乾坤,我們的身體是小乾坤,其中一大不調就疾病叢生。

人體的地大包括皮、肉、骨、脈等物。血液、痰、唾、眼淚屬水大。腰酸背痛、骨折等是地大不調,就像大地有了傷痕一樣。一些血液方面的疾病則起於水大不調,像是慈濟的骨髓資料庫,就是為了拯救白血病等血液病患而成立。

骨髓負責人體內的造血功能,是生命的主流,一旦不調立即危及生命。所謂骨髓移植,在基因配對成功後,受髓者需要接受「殲滅療法」,即是將體內原有的骨髓細胞,無論好壞盡皆消滅,再注入捐髓者健康的骨髓,使好的骨髓細胞在新主人身上正常地運作造血功能。

常說「眾生共業」,在骨髓細胞的世界裡也是如此,移植前無論好壞都要一起殲滅,等到注入健康骨髓,體內的細胞也要能和平相處,合心運作,才可能得救。小乾坤如此,大乾坤何嘗不是這樣,唯有人心向善、人人愛護大地,普天下眾生才能平安。

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生命共同體的安危,期待人人共同承擔,這就是修行者的目標。

五蘊無我

生命的長短萬物不一,但是最後同樣要凋零、歸於塵土,看清楚了,四大假合無不是歸於空,所以說「五蘊皆空」。

佛教徒常常都會誦念《般若心經》,其中的「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又作「五陰」,是類聚一切有為法的五種類別;概分為兩大部分:色屬於四大假合的物質,其它四蘊則是心靈的感受。

眼睛所見的一切稱為「色」,無論是黑白、長短等等,包括我們人的身體,都屬於色蘊的範圍。人體在大自然的境界中,在四大假合的狀態下,同樣只要一不調和,就「四百四病生」——佛經中以此表達疾病種類繁多。其實現代醫學所探討出的病理,大大超過四百四病,許多看不見的細菌、病毒都會致病,甚至威脅生命。

2002年十一月上旬,有一件令人非常心痛的事,澎湖地區的慈濟委員慈諾(張莊桂桑)罹患「溶血性貧血」不治往生。眾人哀傷之餘,回憶她生前拖著病體,思想卻非常健康,仍然盡心盡力做慈濟,照顧澎湖離島上許多獨居無依、苦難病痛的眾生,並以堅忍的精神帶領當地的慈濟人,傳承愛心良能。

直到往生前,還交代家人為她捐出大體,最後不僅捐贈一對健康的眼角膜,也完成病理解剖、成就醫學的心願。雖然她只活了短短的五十年,但是她的一言一行深刻動人,這出人生大戲演得精彩絕倫,難怪往生前後都有那麼多人圍繞著她,相信也此生無憾了。

體內的四大不調,造成病與死的痛苦。像東台灣較常見的恙蟲病,恙蟲的體形隻有針尖般大,被咬的人很難發現,病發症狀則類似感冒,經驗不足的醫師也容易忽略,無法對症下藥,病情嚴重的卻會要人命。

我們在大愛新聞裡,又看到馬來西亞有一位患者罹患「象腳病」,一隻腳腫成平常人的四、五倍粗,看起來和象腳一模一樣。

所以說「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四大假合的身體時時要受病痛的考驗,身體不適更會引發心理的病態,身心飽受煎熬,實在是苦不堪言!

「色蘊」以外,就是受、想、行、識。「受」是感受,有的人雖然身體健康沒有病痛,心靈卻不安定,看得順眼的,感受就很歡喜、快樂;假如稍微不順意,很快就感到錐心裂肺的痛苦,這些都是心的感受。

聽到有人生病了,我們會為他感到舍不得,如果是和我們關係親密的人,感受又會更深、更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感受,確實很複雜。

接著是「想」,就是想法,想字上面一個相、下面一個心,意思是將形象放在心中,相和心會合起來給我們的感覺,就叫做「想」。比如喜歡的人出了遠門,我們就會想念他,時常想起從前相處的情景,又擔心他在外地的安危,這就是想;或是與人結怨,心中時時想要報復,這也是想。

有一則新聞,一個女陔子因為和男朋友感情衝突,情緒非常不穩定,看什麼人都不順眼,誰和她說話也都反彈,有一天家人說了她幾句,她就把酒精倒在臉上,然後點火燃燒。結果,雖然緊急送醫,還是燒得面目全非。

這種情緒的反應,是因為情緒的感受已經深入她的思想,遭受波折時又無法自拔,情關難過,所以做出一輩子後悔的行動,這就是「受」與「想」所引起的煩惱和痛苦。再來是「行」,行是很微細的轉動,就像我們生存的時空在不知不覺中變動,天荒地老、海枯石爛,連巨石也在不知覺中化為塵土,這種微細的變化就稱為「行」。

人由父母的精血交合而成,在媽媽的肚子裡發展成胞胎,由一小點慢慢生長,逐漸有了四肢五官和臟器,直到足月了才離開媽媽的胞胎,出生人間。出生後的形態,從嬰孩而幼年、青年,渾然不覺時又從中年而老年,其中的變異微細得令人難以察覺,這就證明天地萬物都離不開「行蘊」。

最後是「識」。受是剛感觸到時的感受,之後腦海中會浮現這個形象,然後就深入內心再作思考,所以受與想是心靈的造作,之後就會表現在我們待人處事的形態中,一有行動即是造因,業的種子就逐次顯現出來。

在行蘊的變動中,人心也隨著歲月不斷累積執著,因而造作種種善業或惡業,這些善或惡的種子最後收納於「藏識」中。所以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過去、現在所發出的一切心念或行動,其結果都會收入我們的意識中,又如影隨形地影響未來的生生世世。

色、受、想、行、識,除了「色」包括色身、肉體之外,其它四項都是無形的。雖然無形,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卻佔很重要的地位,不只是今生今世主導我們的方向,同時還延續到來生。

於是,令人產生疑問的一點是,明明說「五蘊皆空」,受想行識變異不息,為什麼又說它能延續到永恆?其實關鍵就在瞬間的念頭,瞬息之念雖然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常住,但是我們發了善願如果能夠好好把握,依照這個方向去實行,就能使願心願力綿延不斷。

如同悉達多太子覺悟人生生、老、病、死之苦,啟發了內心深處的願力,因此放棄王宮的享受,往求道、求覺的道路走,也因為有了這個行動,今日我們才有佛法可學,這種心靈的大覺悟發為行動後,即可化剎那為永恆。

常說「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則「瞬間即是永恆」,就像慈濟人常存著愛心、感恩心,付出無所求地去做,這分大愛就能永遠照拂苦難的人群。

佛法開啟我們的智慧,引導我們發揮慈悲心,才能拯救世間的苦。要去救苦,必定要先了解道理,所以學佛,最重要的是使我們時時警惕,對一切境界了知無常、危脆;體會四大苦空,萬物生成都是因緣和合,一旦其中一項失調,它就敗壞了;覺悟五蘊無我,凡事不可執著,一切都是虛偽無主,就好像虛擬的世界。

但是,行菩薩道要精進,不能自我解釋為「一切都是虛無的、都是空的,何必還要辛苦修行?何必去做救人的工作?反正什麼都沒有啊!」這就誤解了佛法的真義,我們四大假合的色身雖然無常,只要發一念真心,為人間的苦難求覺道,這就是永恆。

所以不要覺得什麼都沒有,所做的一切都會儲存在藏識中,引導我們將來的去向。所謂「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道理就在這裡,真正的空也就是真正的妙有,大家要好好地思考,多用心!

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心念無常,昨天喜歡的人,今天說不定就反目成仇,若是掌握不了心思的變動,一有偏差,就容易做出偏差的行為,其結果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這在現在的社會比比皆是。

發生在美國聖荷西有一個案例,這個家庭的先生是香港人,太太是台灣人,他們帶著孩子移民到美國。不料原本嚮往的生活並不順遂,工作壓力讓先生喘不過氣,結果意志消沉的他,在槍殺妻子和一對兒女後舉槍自殺。這是很令人遺憾的一個案例,個人思想的偏差,卻毀滅了一個家庭。

個人的偏差結局如此,假使一國執政者的心思不正,整個國家的人民都要受災殃。

可記得阿富汗?科索沃或是東埔寨?這幾個國家都是因為社會動亂,國家不安,所以人民受盡辛苦。這些地區我們都曾經去幫助過,看到當地人民生活艱困,不禁慨嘆:少數人的心思偏離正道,原本安樂的社會就此充斥內戰外患,人民流離失所。

所以說「生滅變異,虛偽無主」,人生有許多無法掌握的變動,昨天不是今天,這個時刻絕對不是另外的時刻,一切都是「虛偽無主」,一切都是四大假合,沒有固定的相,也沒有不變的事實。在如此變動不息、虛幻不實的時空下,一切生滅變異都蘊含著無限苦難。

《金剛經》經文有云:「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人生就是這樣,如夢、如幻、如水泡,亦如朝露、電光,都非常短暫而易於幻滅,如果把這些虛幻的東西當真,那就很辛苦了。

從前有一位國王很愛他的女兒,什麼東西都願意給這位心愛的小公主。

有一天,小公主陪著國王在水邊散步,看到水在流動時,互相擠壓激起了水泡,泡泡被陽光一照,現出美麗的七彩顏色。公主看了很歡喜,就對父親說:「父王,我要這些水泡,您叫人取這些七彩的泡泡,我要放在房間裡好好欣賞。」國王就吩咐隨從去取水泡。

想想看,水泡一碰就破了,哪有辦法拿起來呢!侍衛沒辦法,公主又要宮女去拿,同樣拿不起來,再換大臣去拿,還是拿不起來。公主生氣了哭鬧個不停,國王很心疼,就拿屬下出氣,準備開殺戒。

後來一位大臣就向國王提議:「是否貼出告示,徵求可以取出水泡的人?」國王無計可施,只好聽從大臣的提案,發了一個告示。

其中有一位很有智能的老人,為了避免國王遷怒他人引發殺機,就去撕下告示,士兵便將他帶到國王面前。國王很高興,就對老人說:「只要你能拿起水泡,自然大大有賞。」老人說:「沒問題,只要公主肯和我合作,我就拿得起來。」公主聽了也很高興,願意和老人合作。

老人就對公主說:「請您一起到水邊來,挑選您喜歡的水泡,我就能拿上來給您。」然後老人遞給公主一根針,請她將選中的水泡挑起來。

公主接過針來,果真聚精會神地彎身挑選水泡,但是每顆水泡一碰到針尖就破了,公主挑了半天,終於沒能挑起任何一個。這時老人就說:「公主,您都拿不起來了,別人又怎可能拿得起水泡呢!」小公主若有所悟:「這種東西碰都碰不得,哪有辦法要呢!」丟下手上的針,公主放棄了這個虛幻的執著。

一般人的貪著執取,和公主要求水泡的心理不是一樣嗎?求不得就生出諸般怨惱,甚至傷害自他。人生在世,若不能了解名利、慾望都是「虛偽無主」,身心永遠得不到平靜。

現在大家都普遍使用電腦,電腦科技也發展到景觀合成上,把一個人的相片和各地的風景影像合在一起,就好像那個人實際「到此一遊」一樣。

從前的人對照相技術已感到不可思議,現在電腦科技更帶來許多便利,開啟人類寬闊的視野。想想,電腦裡面有什麼實質的東西呢?沒有,只不過是一些電腦程式而已。但是太依賴電腦的結果,也會招來人類的災難,有一天電腦全部不能運作了,存在電腦裡的資料全都消失,人類可能就一無所有了。

如此說來,世間並沒有什麼可靠的東西,愈是依賴它愈是危險,但是現在很多人都迷失了,不能將科技作適當的應用。就像之前新聞報導,兩個十七歲的孩子在網吧裡上網,忽然間倒在地上被送到醫院急救,原來是兩人在網路的世界裡渾然忘我,不吃也不睡,最後營養失調脫水,就這樣倒下了。

這實在是墮落啊!不僅是青少年,其它年齡層的人也開始沉迷於網路世界,他們無法面對現實,卻投入其中遊蕩,是不是很可悲也很可怕呢?

人生確實是虛幻變遷,在二00二年十一月間,美國密西西比到弗吉尼亞州之間,一早天未亮,忽然刮起超過七十個龍卷風,橫掃五大湖、六大州,其中田納西州災情最為嚴重。

另外,靠近俄亥俄州有一座戲院,開頭風力不大就照常營業,後來風勢增強才緊急疏散觀眾。才剛將大家疏散出去,一陣風就結結實實地吹過來,連地面上的轎車都被卷到空中,再重重地往戲院屋頂砸下來,災後現場一片殘破,好在觀眾已經疏散了,要不然真是不堪設想。

世間無常多變化,誰會想到歡歡喜喜地去看戲,卻差點遇上無妄之災。所以「生滅變異,虛偽無主」,人生實在沒有什麼好計較的。日常生活待人處事、起心動念中,要照顧好我們的心念,不小心起了煩惱,就趕緊轉個念頭,不要讓偏差的感受主宰不當的行為;面對偏差的埋怨或激動的歡喜,都要冷靜下來,去除得失心,不需要太過歡喜,也不必悲觀,能夠這樣,心就能平和。

與人相處,要懂得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必定要多多和人結好緣,因為好、壞都是一顆種子,影響著我們的現在與未來。修行就修在時時心念平和、行為端正,自利也能利益他人。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身體健康順暢就是人生的福,因為世間萬物總是不斷生滅變異,到底有什麼好追求的?所以此時此刻健康、幸福,更希望我們內心自在,心不自在,外在不斷變化,人生一定十分苦惱,而且無法忍耐。

有一則新聞,一位婦女已經懷孕九個月,一時想不開,只留下「對不起,我累了」這幾個字,就燒炭自殺了。一尸兩命,像這樣的人生多無奈啊!不只傷害了自己,連自己腹中的骨肉,也要陪她共赴黃泉,將帶給她的家人多大的傷痛呢?

「想不開」只是一個動念,但是發為行為造作,就會形成一顆業的種子。這顆種子已經埋藏在她的業識中,而這樣的決定是否就能一了百了?這輩子有煩惱困惑著她,她沒有解開,又帶著不快樂、懷恨、埋怨的煩惱而去,來生還是沒完沒了,同樣煩惱不停,加上要承受前生自殺的業果,真是業上添業,苦上加苦!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心」指我們的念頭,凡夫經常慾念多、心思又複雜,糾結的心念無法解開,就會產生重重迭迭的罪惡,所以說「心是惡源」,一切行動無不是從心起。

在加拿大溫哥華,離市區不遠處有一座養豬場,主人涉嫌連續殺害六十三名特種行業女子。警方追縱幾年苦無證據,後來才以擁有非法槍枝名義逮捕他,並進入養豬場搜證,挖出十八具尸體。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什麼原因使他連續殺人?其實還是起於「心」,心思迷亂了,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他人。

心念偏邪,而「形為罪藪」,心念帶動行為,罪業即成定局。「形」就是我們的身體,這個身體會去造作很多的業。「藪」是雜草叢生的湖澤,就像泥巴坑一樣,所有的髒東西都附著在坑中;一切罪業都是心帶動身體去造作,而且累積在意識。

所以我們學佛,時時要將身心照顧好,《靜思語》說「修心養性」,能用心修養自己的人,表現在外的風範就是柔和善順、寵辱不驚。有的人說起話來刻薄尖酸,有修養的人聽了常是一笑置之,更能善解包容,所以孔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總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要肯下功夫,行為自然「隨心所欲,不踰矩。」

修行者確實要常常警覺「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心如何去感覺,我們的身形就如何表態,若能「如是觀察」,則能「漸離生死」;能觀察體悟因、緣、果、報形成的原理,就能漸漸脫離生死輪迴的宿命。

佛法說「六道輪迴」,多數人都希望生天,但是學佛者所冀望的應該是淨土。至於淨土在哪裡?其實心淨國土淨、淨土在人間,天堂也不離人間。最怕的就是掉入阿修羅道,或是餓鬼、地獄、畜生道,這些也都不離開人間;地球上的動物都屬於畜生道,有些人一天到晚吵架、對罵,這就是人間的阿修羅;目前的世界,全球上億人口面臨絕糧斷食的危機,這些極苦的人生不就是在餓鬼道?更有許多天災、人禍交逼的地方,眾生身心的折磨比地獄尤甚!

世間有多少苦難,很多都不是我們能左右的,一切皆幻化,就算眼前歡喜美好的境界,到底又能把握住多少?所以《八大人覺經》的第一個覺悟就是「世間無常」,沒有一件東西、沒有一個時刻能停止變動,絕對是無常。

國土也因無常而危脆。我們依止大地而生存,大地就是我們的依報,有福的人報生善處;無福之人則報生在多災多難、災禍頻仍的國土,人禍的殺戮,牽引乾旱、水災、風災的肆虐,飢餓、瘟疫痛奪人命,那傷痛的人,幾乎來不及哀嚎!

過去生所種的因,使我們不由自主投生在依報之處,因此我常說要感恩,能生在四季如春的台灣。所以在幸福的環境中,要把握機會精進修行,好好觀察世間萬物的無常,罪惡的結集都是因為人的「心」,體會了這一點,應該下功夫好好修心養性,端正我們的行為,就能慢慢脫離六道輪迴的束縛。

心念永遠清淨,即是在淨土中,就不會在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些境界中輪轉,永遠是一個覺悟的人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證嚴法師文章列表

不要把事物看成你可以永遠擁有的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天下事沒有一個必然的,所謂我希望要做到怎樣怎樣,而...

濟群法師:勸人看破生死,是不是顯得冷漠無情

問: 若友人病重瀕死,以佛法觀點勸他看破生死,不會...

念佛行人不應沉迷在網聊和辯論上

今朝脫了鞋和襪,不知明朝穿不穿,人命無常,一分一秒...

任職70年的香燈師:一位平凡比丘尼的覺悟之路

修行本就是貫穿在日常生活中,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修行人如何激勵自己

接觸到幾位同參道友,大家談的話題,都是說無常迅速,...

把握生命的當下

有病就有苦,沒有病也有苦,整個人生被種種痛苦所煎熬...

蕅祖大師開悟時的情景

次年夏,逼拶功極,身心世界忽皆消殞,因知此身,從無...

【大藏經】浴佛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

【大藏經】【註音版】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

【大藏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

【大藏經】【註音版】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

把自己的家庭顧好,不就可以了嗎

問: 人活著,只要把自己的家庭照顧好,不就可以了嗎...

被情所困不值得

感情是四隻腳,甚至是無數的腳,而人只有兩隻腳,你愈...

證嚴法師: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 每一天都是做人的開始,每一個時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體會生死,契合生死,利用生死

凡夫之心總是不斷生滅,只是自己不曾察覺,也不會去注...

禪師的考驗

慧忠國師是浙江人,俗姓冉,號光宅,是六祖惠能大師的...

出入息的修法和注意事項

佛門中關於修止的方法有很多,而觀呼吸就是其中的一種...

寧生邊地疑城,不去六欲天宮

唐代的道昂法師、慧光法師、壽洪法師,他們確實在修道...

女子出定

佛陀有一次在說法時,有一個女子就坐在佛陀身旁入定,...

【推薦】業障重到一定程度,念不出來佛號

我們雖然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但只要到了極樂世界,我們...

紫磨金盤

有一少年和舅父二人以貿易為生,常常到異國採購。這一...

圓瑛法師為什麼能從禪堂裡穿門而出

佛法是不二法門。怎麼叫不二呀?《心經》大家都會背誦...

圓瑛大師與他的四大高徒

近現代,中國漢傳佛教有五大高僧之說。他們是虛雲、圓...

這兩種人難入道

遇苦、受苦、知苦、覺苦,當下生什麼心?厭心還是怨心...

印光大師談《心經》

(一) 《心經》,發揮三世諸佛所證之菩提涅槃,一切眾...

拔提釋王作比丘緣

釋迦牟尼佛夜半踰城出家,雪山苦行六年,最後於菩提樹...

吉凶唯人招,最好存仁道

世間上的人,常常將挫折災難歸咎於自己的命運不好,或...

【佛教詞典】三寶物互用犯相

子題:摩摩帝 資持記釋云:「前明佛判。 摩摩帝 ,是梵...

【佛教詞典】二種雜染

【二種雜染】 p0025   瑜伽九十一卷三頁云:復次有二...

【視頻】十大弟子-羅睺羅尊者

十大弟子-羅睺羅尊者

【視頻】靈隱寺的娑羅聖樹

靈隱寺的娑羅聖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