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拔除心中憂愁之刺

2016/06/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拔除心中憂愁之刺

古印度時,那羅陀尊者在波羅梨國長者的竹林中修行。當時,統治者文茶王鐘愛的皇后不幸逝世,侍臣立即稟報:「大王!皇后今日命終!」聽到這個噩耗,國王懷著憂愁告訴侍臣:「速用麻油將皇后的遺體保存起來,讓我可以時常看望。」侍臣依大王的命令,將皇后的遺體浸泡在麻油中。

悲傷的文茶王終日不思飲食,也無心治理國家大事。當時,大王身邊有一位執劍的侍從,名為善念,稟白文茶王:「大王!國內有一位名為那羅陀的高僧,已證得阿羅漢果,不但博學多聞、辯才無礙,也很和藹可親。願陛下拜望尊者,聆聽開示,如此大王的愁憂苦惱便能煙消雲散。」

文茶王回答:「善哉!你的建議很好!善念,你現在就先去通報那羅陀尊者。「謹遵王命!」善念馬上前往竹園,恭敬地頂禮尊者後,說道:「尊者!國王所鐘愛的皇后去逝了,他為此苦惱得不思飲食,也無心治理國事,所以想覲見尊者,唯願您善加開導,使國王不再憂愁苦悶。」

尊者慈悲回答:「大王現在來正是時候。」善念得到應許,頂禮尊者之後,回去稟白文茶王,王隨即命令善念:「快去整備寶飾華羽的車隊,本王現在就去參拜尊者。」文茶王乘著御駕出城,下車步行入竹園中。參拜前,國王取下五種象徵皇室威儀的寶物,然後恭敬地頂禮聖者,側坐一旁。

那羅陀尊者開示:「大王當知,世事無常如夢如幻,亦如泡沫、飛雪般易逝,乃至執著虛幻的妄想,而心生憂愁。如來說過,世間有五件事最不可得,是哪五件事呢?世間一切終歸有盡,想要其不盡,是不可能的;世間一切終歸變滅,想要恆常不滅,是不可能的;衰老是世間常理,想要不老,是不可能的;生病人皆有之,欲使人不病,是不可能的;有生就有死,欲求不死,是不可能的。大王,這是如來所開示,這五種事最不可得。」

此時,那羅陀尊者復以偈開導:「不以愁憂惱,而獲其福祐,設有懷愁憂,外境得其便。若使有智者,終不思惟是,外敵便有愁,而不得其便。威儀禮節具,好施無吝心,當求此方便,使獲其大利。設使不可得,我及彼眾人,無愁便無患,行報知如何。」

尊者進一步說明:「大王,應當失去的事物,因緣到了自然就會消逝,為其憂愁苦惱,只會帶來更大的痛苦。如果執著不捨,而心生憂悲苦惱,只會讓自己深陷無法言喻的痛苦中。大王,這是世間第一種愁刺,由貪愛染著心意,凡夫為此常在輪迴,殊不知這就是生、老、病、死的根源。

然而,當如來的賢聖弟子失去所有物時,並不會因此心生愁憂苦惱,所以當如是學,思惟:‘不獨有我會失去所有,其他人也有同樣的經歷;假使一味耽溺於憂愁,又有何益呢?只會徒增親友的擔憂、冤家的歡喜,或因為飲食不消化而罹患疾病,嚴重者還會導致四大不調而喪命。’如此思惟,就能拔除心中的憂畏毒刺,遠離生、老、病、死,乃至種種災患苦惱。

同理,應當變滅的事物,因緣到了自然就會變滅,若為此愁憂苦惱,便會深陷無法言喻的痛苦中,此是如來所說的第二種愁刺;若能像釋門賢聖弟子一般思惟,不起愁憂苦惱,就能拔除這種愁刺。

大王!世間萬物也會漸漸衰老、生病、死亡,最後只留下個軀殼,如果為老、病、死而愁憂苦惱,只會帶來更大的痛苦,這就是如來所說第三、四、五種愁刺;若能學習釋門賢聖弟子思惟:‘這世上非獨有我會遭遇老、病、死,一切眾生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假使一味沉溺於憂愁之中,只會令親友憂愁,冤家歡喜,導致飲食不消化,甚至罹患重病,四大不調而身亡。’如此思惟,當下即拔除心中的愁刺,解脫生、老、病、死之苦。」

聞法當下,國王心開意解地問道:「尊者所開示的是什麼法門?該如何依教奉行?」尊者回答:「這部經名為《除憂之患》,應當憶念不忘,如法奉行。」

文茶王感恩地說:「誠如尊者開示,能除愁憂苦惱,聽聞您所說之法,所有愁苦今日永除!日後,如果尊者有所教誨,懇請您常來接受供養,俾使國土人民受福無窮。請尊者弘揚此法門,得以永遠流傳世間,使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晝夜身心安穩。我願自今日起,皈依於那羅陀尊者座下。」

尊者道:「您應當皈依佛陀。」國王問道:「請問佛陀今在何處?」

尊者回答:「大王當知,迦毗羅衛國轉輪聖王種姓的釋迦王族,有一位太子名為悉達,出家學道,成佛後號為釋迦文佛,您應當皈依此佛。」國王立刻又問:「佛陀今在何方?距離這有多遠?」尊者回答:「釋迦如來已經涅槃了。」大王感嘆地說:「如來為何這麼快就入滅呢?若還住世,即便距離十萬八千里,弟子定不辭辛勞前往朝拜。」

此時,大王從座而起,長跪合掌至誠說道:「我願皈依如來、佛法及比丘僧眾,終生為優婆塞弟子,不再殺害生靈。感恩尊者,但因國事繁多,弟子現在得回宮了。」

尊者回答:「今正是時。」文茶王起身,頂禮尊者、繞行三匝而後離去。從此以後,文茶王依循那羅陀尊者所開示,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善聚品三十二(七)》

省思:

公案中提到,世間的五種愁刺,皆因眾生無法了達「無常」真理,因而於萬法生滅相中,常生愁憂苦惱。龍樹菩薩言:「無常見有常,是名為顛倒。」眾生因妄執顛倒,耽溺於生死纏縛之苦。該如何離苦呢?《無常經》云:「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唯有菩提、涅槃的境界,不受生、老、病、死所苦,是眾生真正安穩的歸宿。欲證得涅槃之果,就要在因上依佛法正見,斷惡修善,淨化身口意三業,去除妄想,日久功深必能契悟不生不滅的菩提自性。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必須要在墮落三惡道前就趕快跳脫三界

在三界的修習叫做分秒必爭,你必須想辦法在墮落三惡道...

獵人聞法得道

昔日,佛陀在摩竭國甘黎園中城北石室窟中說法。當時有...

突然意外死亡能往生到佛國嗎

在《大智度論》講一個故事,龍樹菩薩說有一個車伕,這...

求生西方後為何要發願到娑婆度眾生

問: 請問法師我們一心祈求生西方,但是為何又發願要...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永嘉玄覺禪師往曹溪參訪六祖惠能,振錫揚瓶,繞祖三匝...

觀死無常,勤念彌陀

學院在每年都會打四次佛七,當我們開始過得安逸、懈怠...

調出入息消除內心散亂

世尊教我及俱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

佛教救度生命的三種模式

佛教自應世以來,對消除人類現世中的種種煩惱與痛苦,...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藏經】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大藏經】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

聲聲木魚的力量

大約二十一年前,本人有一天和一位朋友在蘇州近郊登山...

聶光堅的往生故事

聶光堅,乃湖南聶雲台居士之侄子。曾留學美國,天資聰...

白居易的知足常樂思想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詩...

只重衣衫不重人

唐代高僧三聖繼昌禪師是一位有修有證,品行正直的高僧...

不能悟得「空」,必然會起情緒變化

佛經中說四大苦空。這就是《八大人覺經》的第一覺四大...

雖然身體還沒往生,但心早已過去

你想憑自己的功夫往生,是不可能的。這樣可就不空費了...

有兩種惡行,其果報之快能令人速墮地獄

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 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 ...

只此浮生是夢中

許多時候,一些從事演藝工作的人,不覺都會發出對生命...

你是哪一種菩薩

這四弘誓願當中,其實菩薩是有兩種: (一)悲增上菩薩...

以德報怨,化敵為友

卡爾是一位賣磚的商人,由於另一位對手的競爭而使他陷...

善用其心怎麼個「善用」法

在善惡關頭,你怎麼善用其心? 依著事、依著境,境就是...

人體七個器官最怕冷

寒冷的冬天一來臨,對全身器官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驗。面...

在家居士除了念佛,是否還需要閱讀經典

問: 年輕的在家居士,除了念佛號,是否應該多閱讀經典...

永遠對工作保持熱情

一個在路邊賣飯盒的男人,由於沒有文化加上聽力視力都...

諸經釋忍辱

《六度攝論釋》云:能滅盡忿怒怨仇,及善使自他安隱。...

貪淫之人有十種過患

淫有十過患。何等為十?一者貪淫之人,雖生天上為天帝...

【佛教詞典】鹽官

(?~842)唐代僧。即杭州鹽官縣鎮國海昌院之齊安禪師...

【佛教詞典】盲冥

謂盲昧闇冥,為無明煩惱所覆蔽,則無見理之明,如盲者...

【視頻】妙境法師《觀音送兒,一牛橫隔》

妙境法師《觀音送兒,一牛橫隔》

【視頻】天因法師《口出妙香的比丘》

天因法師《口出妙香的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