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拔除心中憂愁之刺

2016/06/15  大字體  護眼色

拔除心中憂愁之刺

古印度時,那羅陀尊者在波羅梨國長者的竹林中修行。當時,統治者文茶王鐘愛的皇后不幸逝世,侍臣立即稟報:「大王!皇后今日命終!」聽到這個噩耗,國王懷著憂愁告訴侍臣:「速用麻油將皇后的遺體保存起來,讓我可以時常看望。」侍臣依大王的命令,將皇后的遺體浸泡在麻油中。

悲傷的文茶王終日不思飲食,也無心治理國家大事。當時,大王身邊有一位執劍的侍從,名為善念,稟白文茶王:「大王!國內有一位名為那羅陀的高僧,已證得阿羅漢果,不但博學多聞、辯才無礙,也很和藹可親。願陛下拜望尊者,聆聽開示,如此大王的愁憂苦惱便能煙消雲散。」

文茶王回答:「善哉!你的建議很好!善念,你現在就先去通報那羅陀尊者。「謹遵王命!」善念馬上前往竹園,恭敬地頂禮尊者後,說道:「尊者!國王所鐘愛的皇后去逝了,他為此苦惱得不思飲食,也無心治理國事,所以想覲見尊者,唯願您善加開導,使國王不再憂愁苦悶。」

尊者慈悲回答:「大王現在來正是時候。」善念得到應許,頂禮尊者之後,回去稟白文茶王,王隨即命令善念:「快去整備寶飾華羽的車隊,本王現在就去參拜尊者。」文茶王乘著御駕出城,下車步行入竹園中。參拜前,國王取下五種象徵皇室威儀的寶物,然後恭敬地頂禮聖者,側坐一旁。

那羅陀尊者開示:「大王當知,世事無常如夢如幻,亦如泡沫、飛雪般易逝,乃至執著虛幻的妄想,而心生憂愁。如來說過,世間有五件事最不可得,是哪五件事呢?世間一切終歸有盡,想要其不盡,是不可能的;世間一切終歸變滅,想要恆常不滅,是不可能的;衰老是世間常理,想要不老,是不可能的;生病人皆有之,欲使人不病,是不可能的;有生就有死,欲求不死,是不可能的。大王,這是如來所開示,這五種事最不可得。」

此時,那羅陀尊者復以偈開導:「不以愁憂惱,而獲其福祐,設有懷愁憂,外境得其便。若使有智者,終不思惟是,外敵便有愁,而不得其便。威儀禮節具,好施無吝心,當求此方便,使獲其大利。設使不可得,我及彼眾人,無愁便無患,行報知如何。」

尊者進一步說明:「大王,應當失去的事物,因緣到了自然就會消逝,為其憂愁苦惱,只會帶來更大的痛苦。如果執著不舍,而心生憂悲苦惱,只會讓自己深陷無法言喻的痛苦中。大王,這是世間第一種愁刺,由貪愛染著心意,凡夫為此常在輪迴,殊不知這就是生、老、病、死的根源。

然而,當如來的賢聖弟子失去所有物時,並不會因此心生愁憂苦惱,所以當如是學,思惟:‘不獨有我會失去所有,其他人也有同樣的經歷;假使一味耽溺於憂愁,又有何益呢?只會徒增親友的擔憂、冤家的歡喜,或因為飲食不消化而罹患疾病,嚴重者還會導致四大不調而喪命。’如此思惟,就能拔除心中的憂畏毒刺,遠離生、老、病、死,乃至種種災患苦惱。

同理,應當變滅的事物,因緣到了自然就會變滅,若為此愁憂苦惱,便會深陷無法言喻的痛苦中,此是如來所說的第二種愁刺;若能像釋門賢聖弟子一般思惟,不起愁憂苦惱,就能拔除這種愁刺。

大王!世間萬物也會漸漸衰老、生病、死亡,最後只留下個軀殼,如果為老、病、死而愁憂苦惱,只會帶來更大的痛苦,這就是如來所說第三、四、五種愁刺;若能學習釋門賢聖弟子思惟:‘這世上非獨有我會遭遇老、病、死,一切眾生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假使一味沉溺於憂愁之中,只會令親友憂愁,冤家歡喜,導致飲食不消化,甚至罹患重病,四大不調而身亡。’如此思惟,當下即拔除心中的愁刺,解脫生、老、病、死之苦。」

聞法當下,國王心開意解地問道:「尊者所開示的是什麼法門?該如何依教奉行?」尊者回答:「這部經名為《除憂之患》,應當憶念不忘,如法奉行。」

文茶王感恩地說:「誠如尊者開示,能除愁憂苦惱,聽聞您所說之法,所有愁苦今日永除!日後,如果尊者有所教誨,懇請您常來接受供養,俾使國土人民受福無窮。請尊者弘揚此法門,得以永遠流傳世間,使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晝夜身心安穩。我願自今日起,皈依於那羅陀尊者座下。」

尊者道:「您應當皈依佛陀。」國王問道:「請問佛陀今在何處?」

尊者回答:「大王當知,迦毗羅衛國轉輪聖王種姓的釋迦王族,有一位太子名為悉達,出家學道,成佛後號為釋迦文佛,您應當皈依此佛。」國王立刻又問:「佛陀今在何方?距離這有多遠?」尊者回答:「釋迦如來已經涅槃了。」大王感嘆地說:「如來為何這麼快就入滅呢?若還住世,即便距離十萬八千里,弟子定不辭辛勞前往朝拜。」

此時,大王從座而起,長跪合掌至誠說道:「我願皈依如來、佛法及比丘僧眾,終生為優婆塞弟子,不再殺害生靈。感恩尊者,但因國事繁多,弟子現在得回宮了。」

尊者回答:「今正是時。」文茶王起身,頂禮尊者、繞行三匝而後離去。從此以後,文茶王依循那羅陀尊者所開示,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善聚品三十二(七)》

省思:

公案中提到,世間的五種愁刺,皆因眾生無法了達「無常」真理,因而於萬法生滅相中,常生愁憂苦惱。龍樹菩薩言:「無常見有常,是名為顛倒。」眾生因妄執顛倒,耽溺於生死纏縛之苦。該如何離苦呢?《無常經》云:「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唯有菩提、涅槃的境界,不受生、老、病、死所苦,是眾生真正安穩的歸宿。欲證得涅槃之果,就要在因上依佛法正見,斷惡修善,淨化身口意三業,去除妄想,日久功深必能契悟不生不滅的菩提自性。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我們如何消滅心中的顛倒

前文我們講到智慧的觀照。生命本身並沒有什麼錯誤,生...

這一刻急需的,下一刻也許成了累贅

淼鎮雖然是個小地方,但是附近的山水景色都不錯,我們...

攀緣心要如何消滅它呢

(一)【楞嚴經】所要對治的就是攀緣心:這個攀緣心怎...

在三界火宅中化熱惱得清涼

由於受到吹襲台灣超強熱帶氣旋的影響,這兩天香港氣溫...

宋代高僧圓照宗本禪師

好,各位有緣,阿彌陀佛。話說北宋的時候,杭州太守想...

愛惜每一分的光陰

【原文】 古謂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

心的比喻

現在科技文明發達,電腦普遍運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電...

素食使死亡率下降

編者按: 兩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參戰國...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多欲的過失

《大智度論》當中,有一個小故事,說明多欲的過失。 這...

在乎自己的人,別人往往不在乎他

小和尚有三個師兄,師兄們每天都是默默地做事,從來不...

這裡本來就是地獄

無德禪師收了不少青年學僧,大家慕名而來跟他學禪,禪...

慳者喜舍

佛陀的大弟子當中,被人讚譽為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

聖嚴法師《以四種環保提升人的質量》

要提升人的質量,首先要從心理的環保、心理的建設,以...

帶業往生,你不能帶著重業

修淨土宗,你要做兩件事情。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

淨慧法師《生活禪》

生活禪這個題目,可以說是天天講,年年講,月月講,總...

犯戒有五衰耗

佛說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謂為五? 一者求財,所願...

【推薦】阿彌陀佛十二光如來名號的意義

十二光如來,首先看無量光。這個佛證到了心性的無盡的...

願消三障諸煩惱

我們現在每一個念頭都與佛相同,所不同的是佛已經開悟...

香嚴童子聞香氣而成就聖道的過程

前面是講總相,這以下講到他個人在有為當中所選擇的一...

適合職場發展的「六度」

每次新員工歡迎會,我一定會請我們的總裁與大家見個面...

蓮池大師論出家利益

【原文】 古德云:最勝兒,出家好。俗有恆言曰:一子出...

三種佈施為修道積攢福德資糧

為什麼要以財物濟施貧窮呢?就是說,人在修行中必須得...

夢參老和尚《如何使佛法和生活、工作相結合》

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學佛之後對我們又有什麼好處?要如...

讀誦楞嚴咒會不會往生極樂世界

很多在問,讀誦楞嚴咒會不會往生極樂世界。 答案是:能...

【佛教詞典】敵論者

(雜名)因明之對論法,以三支建立自宗者,謂之立論者...

【佛教詞典】佛心宗

禪宗之別稱。系出自楞伽經之「佛語心為宗」而來。禪宗...

【視頻】阿彌陀佛聖號(木魚版)

阿彌陀佛聖號(木魚版)

【視頻】五大菩薩-觀世音菩薩

五大菩薩-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