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轉念念佛,直到妄想消滅,佛號獨存

淨界法師  2023/04/1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轉念念佛,直到妄想消滅,佛號獨存

這個佛號的操作,是在一個什麼情況之下操作?

我們在兩個情況之下念佛:一個是「靜中修」,一個是「歷緣對境修」。這個「靜中修」,就是說我們在佛堂當中,把這一天世間的塵勞、人事暫時的放下,或者是拜佛、或者經行、或者打坐,這當中用「十念記數」法,就是「十句成片三三四」,這當中很清楚分明的把佛號一次一次的顯現出來。這當中我們前面也講過,這個「十念記數」的一個原則,就是你要念得清楚分明,寧可少念,不可草率。不要趕時間、不要求多,要緊的是能夠真正的使令你當下的佛號,能夠清楚分明的顯現,這個就是一個關鍵,十念記數。

其次就是「晨朝十念」,這個「晨朝十念」的這個「十念」,跟前面的「十念」記數是不同的內涵。前面的這個念,是一句佛號是一念,總共有十句佛號構成十念,分成三三四,三段;這個「晨朝十念」的這個「念」,是盡一口氣為念,就是你吸一口氣,趁你吐氣的時候開始念佛,念到氣沒有為止,這叫做一念,一口氣為一念,那你念十口氣。這個是這樣,這晨朝十念是一種借氣攝心,靠著我們這一念氣在散發的過程當中,因為我們這個時候沒有吸氣,只是在吐氣,沒有吸氣跟吐氣的障礙,沒有干擾,所以說這個時候心是最專注的,因為我們專心的吐氣,借著這個吐氣來攝心,那這個力量也特別強。

但是它這種方法,印光大師提出一個警告說:這個方法不能多念,就是只能夠早上念一次,最多晚上念一次,不能當作一天常用的法門,否則久則傷氣。這值得我們注意。其次這個「晨朝十念」,我個人的體驗,最好是念六字的,就是你這個念的不多,你念六字的時候,它有歸依的力量在裡面,這感覺不一樣的。這個就是我們平常定課的兩個主要方法。

關於這個修行的次第,民國的夏老居士,他對我們念佛的人,安排了三個次第:「未能一心,先求成片;未求成片,先求專注。」所以他就提出了三個次第,「專注、成片、一心」。

我們剛開始操作佛號的時候,我們先求「專注」,這個「專注」是指專注在你當下的這句佛號。不管我們前面一句佛號念得多麼的差,你不要再去回憶它,回憶它的話就是打妄想;也不要期待你下一句佛號能夠念得如何好。那我幹什麼呢?你注意你當下的這句佛號就好。就是你每一句佛號的當下,都使令它能夠「念從心起」,心裡面能夠念得清清楚楚,嘴巴能夠把這聲音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就是你操作每一句佛號的時候,你都去注意你當下的這句佛號,這個叫做「專注」。

「專注」以後,慢慢慢慢把這個專注的點狀的點,再把它延伸成一個「片」。我們也說過這個五點記數,以五十聲為一片。或者我們早上一坐下來念十片,下午再念十片,一天一千聲清楚分明,有一個片,有一種相續的力。慢慢慢慢的突然有一天,我們在某一支香當中,一念的相應,「迥脫根塵,靈光獨耀。」無量無邊的妄想都停下來,佛號的力量真實成就,這個佛號的光明念念的現前,這個時候「一心」不亂,任運的現前。這個就是夏老居士他提出的一個念佛的道次第,「專注而成片,成片而一心」,這個方法是非常明確的。這個是我們修行的情況,叫做「靜中修」。

其次,「歷緣對境修」。我們來到這個人世間,是一個業力的凡夫,我們有無量無邊的業力。換句話說,我們這一生當中,要面對很多很多的因緣,有的是不好的因緣,有的是好的因緣,不管我們願不願意面對,我們都要去面對。當然這個時候也是一個修行的時機,否則「歷緣對境」的時候不修,那你一天當中念佛的時間會很少,二十四小時的時間很少。那你在「歷緣對境」的時候,妄想的力量特別強,那當然就不可能達到臨終正念。所以「歷緣對境」的時候,我們也要能夠操作佛號。

怎麼操作法呢?「遇境逢緣」的時候,我們會「生起妄念」。我們凡夫的心情,遇到的境緣就是兩種狀態:不是愛,就是恨,就是兩種狀態。遇到隨順的境界,愛煩惱就活動;遇到違背我們心情的境界,我們就是恨,瞋煩惱就活動:大部分來說就是這兩種情況。這怎麼辦呢?「轉念念佛」。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把我們在佛堂當中,所栽培的那個法寶現出來,光明的那的法寶,無量光、無量壽的法寶現出來,這個時候轉念念佛,這個時候你一定要記得提起佛號,提起你不斷的憶念本尊,你的本尊相應、你的根本法寶提起來。

提起來幹什麼呢?這時候要使令「妄想消滅,佛號獨存」。就是要調伏你的妄想。這個折伏現行煩惱,這對修行非常的重要。有些人修行根本不調伏煩惱,他念佛的時候念佛,打妄想的時候他專心的打妄想,佛號跟妄想這個兩個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件事情是非常危險。因為你都沒有調伏妄想的這種經驗,妄想是一次一次的堅固,你平常都沒有跟它交過手,你很難保證臨終能夠調伏它。所以徹悟祖師那個大智慧,他講這個「淨土八要」時說:「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之要務。」就是說平常你要試著:在打妄想的時候,把佛號提起來,看你是不是能夠在很短的時間,把它消滅到完全停止為止。你必須平常有這樣一種調伏煩惱的功夫跟經驗。

這個調伏煩惱,我們可以從十二因緣來觀察煩惱生起的因緣,世間上的事情都是有因緣的。煩惱生起的因緣,主要有兩個因緣。第一個是「無明」,一種自性的我執跟我所。無明一動以後,就有各式各樣的業力,這個業力的種子,這是第一個,這是比較微細的。慢慢慢慢的發展,就有這個「愛、取」,這個愛取的滋潤,就使令煩惱開始活動。所以我們看十二因緣,這個雜染的這種惑、業、苦的生起,它是由這個「無明」而轉成「愛、取」,然後再轉成「惑、業、苦」。我們在調伏的時候,要相反過來,因為煩惱的生起,是由細而粗;調伏的時候,是由粗而細,先調伏愛取。

調伏愛取是這樣的,我們凡夫有一種錯誤的思想,就是說:唉呀,這個愛跟恨,是人本來的一種情緒發泄,就認為這件事情是很自然的,而且情緒的發泄是會使令我們安樂。有了這個思想以後,就使令我們調伏煩惱變成非常困難,因為煩惱是很自然的、是很正常的,而且會讓我們安樂的,所以使令我們根本就不想調伏它。

但事實上,智者大師在《小止觀》裡面,他要我們訶五欲,訶責煩惱。他說我們應該思惟:煩惱猶如大火,破壞我們心中的寂靜。你說這個煩惱,我們本來今天的心情是非常的平和、非常的快樂,但是煩惱一活動的時候,它會破壞我的安樂、破壞我的寂靜,使令我的身心擾動,猶如大火,大火一燒的時候,使令我們熱惱。

另外煩惱猶如怨賊,說我每天辛辛苦苦的作了一些定課,栽培一些功德法寶,存了一點錢,能夠使令我來生得到安樂的功德錢。但是這個盜賊來了以後,把我所有的功德全部都偷光了,所有的功德都破壞掉了。煩惱亦復如是。我們好不容易在佛堂當中,栽培了一些戒定慧的功德,煩惱一活動的時候,就像盜賊一樣,全部都奪取了,盜取了我們的功德。

第三個煩惱如毒蛇,這毒蛇一來,傷害我們的生命;煩惱亦復如是。煩惱的活動,它毒害我們法身慧命,使令我們退轉道心。所以智者大師的意思,從譬喻當中引導我們,去訶責五欲、訶責煩惱,你不應該認為愛恨的這種情緒是正常的,從佛法的意思來看,這些情緒是不正常的、是不正常的,這個使令我們苦惱的。所以有這第一點的認知,就是你應該要數數思惟煩惱的過患,這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對治無明。我們剛開始學習佛法,我們總認為心中的煩惱──貪啊、瞋啊、癡啊、慢啊,這個就是我的個性,我的個性就是這樣子,沒有辦法改變的。我們剛開始總是認為心中煩惱的活動,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堅固。那怎麼辦呢?好,這煩惱是真實的,我的佛號也是真實的,我就跟你拼了!那這樣子的修行叫做不善巧。

我聽老和尚說:過去禪宗的道場,禪宗他一天到晚打坐,他坐在那個地方,他內心當中真妄交攻。有些人他對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認識不清,他修行的時候吐血。為什麼呢?用功太猛利了。因為他認為煩惱是無量劫來串習的,如此的真實。這個時候,這個自性執就對治的非常辛苦。

所以六祖大師講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話:「何其自性,本自清淨」,這句話是非常有力量的,修行的時候。就是說你在調伏煩惱的時候,你內心當中有一個依止處、有一個立足點,你是站在什麼角度來調伏煩惱?就是說:你內心當中要站在你的清淨心,來觀察煩惱是如夢如幻的,是真實性不可得的。它只是一種生滅變異的假名、假相、假用,它的真實性是不可得的、真實性不可得。這個時候,你調伏煩惱就有善巧、就有善巧。

我們如果能夠明白「何其自性,本自清淨」這句話內心的道理,我們會感覺到,我們經常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當然我們嘴巴這是這樣念;但是我們明白「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你內心會有很強烈的感覺,就會認為說:原來無量無邊的煩惱要消滅,是可能的,無上的佛道要成就,也是可能的,這兩件事情都是可能的。

為什麼呢?為什麼說是可能的呢?你現在是生死凡夫,無量無邊的煩惱業力繫縛著你,你怎麼敢說你可以斷除煩惱、成就佛道呢?你憑什麼講這句話呢?憑的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淨」,就是這句話。這句話能夠提升我們的菩提心,就這句話。

所以我們在調伏煩惱當中第一個思惟煩惱的過患,第二你能夠思惟煩惱的一種虛妄性,當然這個時候你還是要依止佛號的法寶來操作。這個就是「歷緣對境修」,日常生活當中佛號的操作情況。

這個是這樣的:我們平常不可能經常提起佛號,講實在的話是這樣子的。但是我們煩惱活動的時候,我們馬上能感覺出來,就是這個賊活動的時候,你就知道了,那這個時候提起佛號。平常心平氣和的時候,有時候會忘了提起佛號,這難免。但是你煩惱活動的時候,你一定要記得提佛號。這是值的我們注意的,就是「遇境逢緣妄念生起」的時候,你一定要能夠「轉念念佛,直到妄想消滅,佛號獨存」為止。當然你能夠到達這樣的境界,還得是你平常在念佛堂當中,這點點滴滴的栽培。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百八首詩勝楚歌,聞者厭離娑婆

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1686~1734年),活動於清朝的...

願諸人以淨業而為急務

蓮池大師(一五三五-一六一五)是明末中興念佛法門的...

以淨土法門作為自己安心立命之所

業緣就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受業力所牽引,有種種的因...

【推薦】怎麼理解「業力先牽」與「十念往生」

問曰:業道經言:業道如秤,重者先牽。如《觀無量壽經...

如實空跟如實不空,如何進行調配

如何養成圓頓種性?只有一個方法──多聞熏習,如理思...

維則大師《淨土或問》白話文

元師子林天如維則述 五濁佛子釋法宣淺譯 天如老人,正...

被眼前的妄想誤導

我們一般人很難被勸諫,活在自己的妄想很麻煩,你對一...

千念萬念成就臨終純淨的一念

憶佛、念佛是我們人生中最重大的一件事情,我們要淨念...

【大藏經】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藏經】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形式

到鐘錶店去買表,看了半天感覺所有的表形式都很普通,...

老中醫詳解米飯的功效

米飯是中國人的主食,很多人不知道,米飯除了能夠充飢...

「持戒」與「修善」的差別

若持戒者,既絕惡求,清淨行絕,乃至佛果。如果我們能...

謙恭價值觀箴言

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尚書》 君子不自大其...

患難不必求鬼神

邪魔外道有一種非常蠱惑人的方法,就是他給你消災,給...

幸災樂禍近於禍

國人中某些人的特點是願意把自己的快樂凌駕於別人的痛...

佛為何不讚嘆世間上的榮華富貴

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遠離般若波羅蜜,如恆河沙劫壽,...

每天早上盥洗後就做這兩件事

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閑暇,當於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

三十七菩提分

三十七菩提分也叫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覺支等。指佛陀教...

白衣上座,比丘下座,乃法滅之相

那麼現在也有二寶,現在很多地方提倡二寶,不承認僧寶...

【推薦】天竺十四祖龍樹菩薩

在佛教的歷史上,大成就者數不勝數。但是今天我們要說...

素食者是奇怪之人還是聰明之人

一個素食者,在你心目中,是奇怪之人還是聰明之人呢!...

如何做到無慾無求

1、從世間法來說 要做到無慾 在世間法上,所謂的無慾,...

滿山的石頭抵不上一顆鑽石

佛教的因緣觀,所謂諸法因緣生,那麼這個觀念如果是套...

知足常樂,忍耐則心安

人生來的是那麼的偶然,父母沒有與其商量就把人帶到這...

大安法師:般若智慧

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如何修智慧、修般若這一塊是非常...

【佛教詞典】百雜碎

(雜語)細碎其物也。傳燈錄七大梅章曰:龐居士因問大...

【佛教詞典】無量淨天

(界名)色界第三靜慮三天中之第二。俱舍頌疏世間品一...

【視頻】古鐵雷斯的故事

古鐵雷斯的故事

【視頻】慧律法師《修行不能成就的十重病》

慧律法師《修行不能成就的十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