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曰:業道經言:「業道如秤,重者先牽。」如《觀無量壽經》言:「有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無量苦,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南無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與三途諸苦永隔。」先牽之義,於理如何?又,曠劫已來,備造諸行有漏之法,係屬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彌陀佛,便出三界,係業之義,復欲云何?
答曰:汝謂五逆十惡系業等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為輕,應為罪所牽,先墮地獄,係在三界者,今當以義校量。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譬如千歲暗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暗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是名在心。云何在緣?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煩惱虛妄果報眾生生,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首楞嚴經》言:譬如有藥,名曰滅除。若斗戰時,用以塗鼓,聞鼓聲者,箭出毒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首楞嚴三昧,聞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聲,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緣。云何在決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校量三義,十念者重,重者先牽,能出三有,兩經一義耳。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
第六個問題,叫十念往生疑。首先依據《十善業道經》來提問。經言,業力報應這個道就像秤。秤,重量重的地方就先牽過去,重業先牽,這是因果之道,自然的法則。《觀無量壽經》說,有人造作五逆十惡,具足諸多的不善業,應該要墮到地獄,歷經多劫,受無量苦。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轉,與三惡道的痛苦永遠隔開。這樣,因果的法則,業力先牽的道理,怎麼去理解呢?這是從因果的法則來產生第一個疑問。
第二個疑問就是說,曠大劫以來,我等眾生造作諸多煩惱,有漏之法,這些煩惱法一定是像繩索一樣繫在三界六道,不得出來的,那怎麼淨土法門只是十聲念阿彌陀佛就能出離三界呢?他無量劫以來造作三界輪迴的業,要捆綁在這裡的,怎麼就一下子沒有了?這就是「系業之義,復欲云何」。這都是用通途一般的因果業力的道理,去對這個特別法門的不可思議的內在的威德的一種懷疑。這種懷疑有普遍性,現在仍然有。
看看曇鸞大師是怎麼回答的。說你只知道五逆十惡,以及無量劫以來造作煩惱法,「系屬三界」,好像是很重;而在你的意念當中,以為下品下生人臨終十聲念佛為輕。輕重是這麼考量的,所以在概念當中,應該被為重的罪業所牽,先墮到地獄裡面去,先在三界裡面繫縛不出來,怎麼就能往生呢?
這裡就對於到底哪個輕哪個重,要有一個智慧的考量,要從它本質上去考量。業力哪個輕哪個重是決定於三個要素。哪三個要素?「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於說它的時間的長和短。他所質疑的就是:我們無量劫以來——時間很長,在這裡繫縛,那臨命終時十念時間很短;無量劫以來造作的惡業很多,那念十聲,這個善業很少。他是從事相上去覺得,無量劫以來造作的業,有煩惱的法,應該是更重。但實際上不是這個樣子。
先看這個三要素。第一,云何在心?是從一個虛和實的界面進行比較的。就是這個造惡業的人,他依止什麼樣的見解去做的?這個造惡業的人自己自然依止虛妄顛倒見而生。顛倒見就是身見我執,有身見我執,他就必然自私自利,必然要佔有最大限度的五欲的享受——別人妨礙了我,我就要幹掉他。造作惡業。但是,這樣的一個身見我執顛倒見,本質上是虛妄的。既然是虛妄的見,根據虛妄見所生起來的這個心就弱一些。
五逆十惡的罪人臨命終時那十聲念佛是怎麼出來的?他是依往生善知識用善巧方便來安慰他,來跟他講實相法。淨土法門阿彌陀佛名號是實相法,因為一句名號全體是實相。所以他十念念佛是聞實相法生起來的,無量劫造作的那個惡業是依虛妄的法出來的,所以一實一虛,它是不能等量齊觀的。就比如暗室,一千年都是黑暗的,忽然一個火把進去了,火把進去馬上那個暗室就亮了。你不能說——這怎麼可能?我這個黑暗已經一千年了,怎麼一下子我的黑暗就沒有了?黑暗就是沒有了,不能說有一千年的黑暗,這個火把進去,還要等一千年。那種火把的力量就照明千年暗室,這句聞實相法生的一句名號就超過顛倒見的罪業的力量。他用這個來比喻。
第二個來說「在緣」。這個緣就是外部條件。我們內心都有善的種子或者惡的種子,但到底是什麼種子起現行,是跟這個緣——外在的緣分有關係。無量劫造作惡業的人,依止的緣是妄想心,就是我們這個心意識,攀緣的心。這攀緣的心裡面,特點是煩惱,貪瞋癡慢疑等等煩惱,煩惱本身也是虛妄的,這個心也是虛妄的,他所得到的這個果報也是虛妄的。所以,這個業報身依止的這個緣是虛妄的。
臨終的十聲念佛,他依止的這個緣是什麼?是阿彌陀佛的功德,對阿彌陀佛功德產生了無上的信心。無上信心,這個緣是什麼?就是名號。這個名號的內涵有三種。第一,是方便莊嚴。這個名號很能入心,叫方便中第一方便。如果臨命終時,已經地獄相現前,讓他去念經卷,讓他念《地藏經》,跟他講解佛經,來不及了。這時候,趕緊要給他一個救命神丹,就是越簡單越好,就讓他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四個字——阿彌陀佛。它是方便莊嚴。這個方便,不是說由於方便,就沒有什麼功德。實際上這個第一方便當中具有著至極的真實清淨,實相。所以這個名號是真實清淨,是實相的一種音聲化。這種實相又有阿彌陀佛因地無量的功德來莊嚴的。所以這十聲念佛的緣就是強緣、增上緣,跟一般人造惡業的緣那是有天壤之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依止真實實相無量功德名號生起的十念,力量大;依止虛妄的業報身的煩惱,力量弱。
譬如有人被毒箭射中了,射中了那你的筋骨就會破壞,如果這個毒進去了,你的生命就嗚呼哀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聞到鼓聲,鼓聲叫滅除藥鼓,那箭就出來了,毒就沒有了。《首楞嚴三昧經》就談這種不可思議。譬如有一種藥名字叫滅除。如果打仗的時候,就把這個藥塗在鼓上。擊鼓鼓舞士氣。士兵聞到這個鼓聲,如果被對方的毒箭射中了,那聽到這個鼓聲,箭就出來了,毒自然沒有了。
用這個來比喻,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能夠住在首楞嚴三昧,一切事究竟堅固的三昧,就聞到這個菩薩的名,貪瞋癡三毒的箭自然拔出來了。你不能說,哎呀,那個箭射得很深,那個毒藥很厲害,怎麼聞到鼓聲,箭就出來,就沒有毒呢?緣不一樣,這是增上緣,不可思議的緣。所以談名號功德,這個緣。
第三是「在決定」。一切法由心想生,一般造惡業的人,依止的心是什麼?是有後心,有間心。有後心,就是他做這個事,無非是為了財色名食睡,但是他又害怕,又要給自己留後路,又猶豫不決,又可幹又不敢幹。這些都是他心裡的那種委屈之相、害怕之相。這種心念就決定了他的力量弱。念佛,臨終十聲,他依止的心是什麼?是無後心,是無間心。無後心是什麼?地獄相已經現前了,已經沒有後路了。這時候念佛就是突圍了,已經被敵人層層包圍,只有突圍一條血路,才能夠得到生命的安全。這時候他是無我的,他是破釜沉舟的,他是背水一戰的,沒有退路的,而且這時候他做這個事是不間斷的。
曇鸞大師講十念念佛這種心,就好像一個冤家對頭拿著刀要砍你的頭,這時候你逃命。逃命的時候看到河,這時候你只有一個心的:我是穿著衣服渡這個河,還是脫了衣服渡這個河?如果穿著衣服渡又怕游不動,脫衣服又怕冤家趕上來把生命砍掉。所以他就是一個念頭。這時候不會再想其他的事情的,不會想銀行存多少款了,不會想子女怎麼樣了。命都沒有了,還想什麼?無間心。
所以臨命終時,地獄眾生那種懇切的心,那是全生命去念,全人格地去念,那真是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心佛一如,這是極為猛利的心。這一念猛利的心可以勝過他平常百年的善惡業的力量。所以就看當下做這個事情,心是不是決定,決定心就猛利。有後心,有間心,力量就弱,就是不決定。
所以從「在心,在緣,在決定」三要素來考量,實則是臨終十聲念佛力量重。重者先牽,能夠出三界,能夠到極樂世界去。所以《無量壽經》和《觀經》所談的,殊途同歸,道理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