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唯識與淨土

淨界法師  2021/11/14  大字體  護眼色

第3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六面,三、業果強弱。

我們身為一個有情眾生,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我們曾經出現過很多痛苦的果報,當然也出現過很多安樂的果報,這些痛苦的果報跟安樂的果報,是怎麼產生的呢?這個不是上帝創造的,完全是由我們內心所變現出來的。這句話的意思,如果嚴格的來說,其實這個心不是諸位現在的心,是你過去的心所變現的果報,所以我們講一切唯心造。

當我們對現在的果報不滿意的時候,那你應該怎麼做呢?你應該善用你心靈的力量──只有你的內心,能夠改造你現在的環境,你不必向外追求!

那我們怎麼利用心靈的力量來改變自己的生命呢?

首先,你要發願!你希望你未來變成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先有一個目標:我希望我以後變成一個有福德資糧的菩薩,一個人沒有福報,障礙很多的。第二個,我希望我以後要有智慧,一個人沒有智慧,你看修行再怎麼修,心有千千結,打不開,沒有辦法化解你內心的障礙。

那麼你設定目標以後,你開始要去培養一個隨順於你目標的思想:

你要培養福報,你要有佈施的思想;你有隨喜讚歎別人的思想,別人有好處,你要勉強自己去讚歎他。因為你要得到福報,你必須培養一種隨順於你目標的思想;你要有智慧,你要培養經常讀經、思惟法義的一個思想。

總而言之,你未來的生命是可以創造的、是可以期待的,但是你要先做好你心理的準備。所有佛教的修學,都是從內而外的,先做好心理建設,然後再付諸行動。你心理建設沒有做好,你外在的修學根本就是沾不上邊,這個叫做心外求法。

所以你未來的生命,其實是你現在的心來決定!

你可以設定目標,可以培養一個美好的思想,來創造美好的未來。這個是我們前面說的,修行人你要善用你心靈的力量,這個力量是非常廣大的。

我們心中有很多的力量,心靈有很多力量,那我們現在來探討:我內心有很多思想、有很多的願望,到底哪一個力量最強?怎麼判斷呢?我們就來判定這個業力的強、弱:

(三)業果強弱

在《唯識學》上說:我們未來的果報是由業力來決定的,而業力受三種因素影響:第一、心力;第二、境緣;第三、相續。

第一、心力

就是你內心當中,產生一種堅定的願望,你今天做這件事情是充滿了意樂、堅定。你看有些人做這件事情是猶豫不決的,那這樣子的業是很薄弱的。

比如說我們剛剛去拜一部《八十八佛》、剛剛拜了阿彌陀佛,我們今天在一起做了一堂功課,其實雖然大家一起做功課,下了殿以後,每一個人的功德是不一樣的。有些人是主動的去拜佛;有些人是沒辦法,常住排的功課,不去還不行,勉強行之,這樣的心就是猶豫不決。你這一堂功課做下來,功德很有限的,花同樣的時間,我們所緣的都是同樣的所緣境,但是你心力薄弱。

所以第一個你的心是不是很堅定,你說:我要往生極樂世界。我想要往生極樂世界跟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兩個人未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你想要往生,那你還有很多很多的空間;那你一定要往生,那你是沒有退路了;這兩個人往生的力量是不一樣的。所以第一個你的[心力]決定你業力的強弱。

第二、境緣——即你的所緣境。

一般來說所緣境有三品:

1、上品境——父母、師長、三寶,這種所緣境,你在那個地方造業,這個力量是很強的,上品境,父母、師長、三寶。

2、中品境——是人道的眾生,所有是人道眾生所造的業,不管是善業惡業都是第二強的,是中品的。

3、下品境——諸天、鬼神、畜生,這個叫下品境。

所以你在造業的時候,你心中所想的東西、你所想的這個境緣,也會影響你業力的強弱。

第三、相續(最重要的是)。

其實你來生會去哪裡,你不用問別人。

你一天當中起的念頭,哪些念頭是特別堅固的,而且這個念頭是經常出現的,它出現的時間非常的多,那這個念頭不管是好、不管是壞,它對你的來生有很大的牽引的力量,因為它是你的熟境界,它對你是特別熟悉的。

除非你現在開始用止觀,把它扭轉,否則你的生命已經受了某一種力量在牽引了,因為它次數很多,這個就是一種徵兆出現。我們講事出必有因,每一個結果要出現之前,其實有很多徵兆的,最容易的徵兆就是──觀察你的念頭,這是最好的徵兆!

我們在戒律裡面講到懺悔,這當中有一個非常好的法門叫責心懺。責心懺就是說,當你起一個惡念的時候,諸位你生起惡念的時候,不要放過它,你一定要訶責它。因為你放縱它,它以後一定會再出現,而且勢力愈來愈大,所以你應該訶責它:這個念頭是不對的,這個念頭會帶引我承受痛苦的果報。你用過失來訶責它,那它的勢力就薄弱了;我們生起一個好念頭,我要為常住做事、我要多拜佛,這個念頭你應該要讚歎它,這個時候它的勢力就強。

你想要去創造美好的未來,你要注意你現在的念頭──它的堅定與否、它的所緣境是什麼、第三個它生起的次數。其實你能夠好好調整你的心態,你的未來是可以期待的,佛法講生命是可以創造的,這一點也不假,但是你要善用其心!

(四)結示法要:

佛教把眾生分兩類:一、覺悟的眾生,二、顛倒的眾生。

覺悟的眾生我們叫做菩薩,顛倒的眾生我們叫眾生。一個菩薩跟眾生在面對生命的時候,他們兩個的看法是不一樣的: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菩薩他是活在未來,他是著眼在未來,所以他要的是他內在心地法門,他每一件事情,重視他心中所造的業力,他重視他的資糧。而眾生是活在現在,所以他把果報看得很重要,他為了追求現在的果報,可以犧牲未來去造惡業,你看這種人是這樣,他可以不管未來,他要的是現在快樂。所以菩薩跟眾生這二個心態不同,當然我們從心態也可以看得出來未來的結果不同,所以我們講

生命的相貌你有兩種選擇:

第一、 心隨境轉——凡夫(流轉門)。

第二、 境隨心轉——菩薩(還滅門)。

生命受了兩種力量的影響:

第一、外境的影響。

第二、心靈的影響。

我們講過,佛教是重視心靈力量的,所有的戒定慧都是從內心發出來的。如果你放棄了心靈的力量,那你一生當中完全由外境來主導,你活在業力當中。所以你這個人一出生,你的業就被算的準準的,你什麼時候怎麼樣、什麼時候怎麼樣、什麼時候死掉,清清楚楚的,標準的生死凡夫——心隨境轉,因為你完全沒有培養一種心靈的力量,你對未來沒有一個願望,沒有培養一個好的思想來對治自己,這種人叫做活在過去,頂多活在現在。身為一個菩薩,他心靈培養一種美好的力量、去創造未來。

我們前面講過,我們今生是由很多的過去所累積成的,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其實很難擺脫過去的,真的是如此。我們內心當中很多是過去的等流習性,直到有一天,諸位知道你們生命真正變化是什麼時候嗎?對了!受戒的時候!一個人產生最大方向改變的是受戒!

你看你受戒的時候,你面對三寶的境界,發自內心的許下你心中的誓願:我從今以後,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而這個願望的可貴,他是面對十法界的有情無情,也就是說不管什麼境界出現,不影響我斷惡、不影響我修善、不影響我度眾生。

你說一般人他也可以斷惡,也可以修善啊?但是一般人斷惡修善,那是靠外在的環境,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你傷害我、我就傷害你,一般人斷惡修善是心隨境轉。受戒人不是這樣,我不管外境怎麼樣的變化、別人怎麼樣的刺激我,我心中是斷惡、修善、度眾生,一點也沒有改變,由心靈的力量來引導你的生命,他不是用外境來引導,這個人生命開始變化。

我們講過我們生命有二種力量:一個是外境的力量,一個是心靈的力量。如果你經常是由外境來牽引你的,你可能沒有美好的未來;如果你日常生活完全是由心靈來引導外境的,你現在可能不是很滿意,但是我保證你一定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因為你的生命當中不斷的在進步、不斷的消業障。所以你一定要用心靈的力量來引導你,不能用外境的力量來引導你,這個很重要!

你怎麼知道是外境來引導你?或者心靈來引導你呢?

我們之前也講過,一個人一天當中都是做你喜歡做的事,跟著感覺走,你就是外境給你刺激什麼,你就做什麼,你經常做你喜歡做的事,你就很難有美好的未來,要做你應該做的事情,這就對了!

那麼心靈的力量來改變一個人的生命。我們講一個佛在世時的小公案給大家體會一下:

諸位知道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弟子叫做鴦掘摩羅,這個人以前在家是殺人魔王。他為什麼殺人呢?因為他受了他師父的誤導,他拜一個婆羅門的外道做師父,他師父告訴他說:你要生天啊,很簡單,你先去殺一千個人,殺死以後把他們的手指剁下來,串成一個像花鬘一樣的項煉,掛在身上,然後我再告訴你種種的修學法門,怎麼樣持咒、怎麼樣觀想,你很快就生天了。

這時候鴦掘摩羅產一個邪惡的思想,以殺人為功德,就拿著刀子去殺人。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把整個城裡面的人幾乎殺光了,不是被殺死、就是逃走了,幾乎沒有人住了。這時候鴦掘摩羅心想:我的功德沒有圓滿,還差一個啊。他就想到家裡面還有一個母親在等著他。一個人起顛倒的時候,什麼事都敢做,就要去殺他母親。這個時候大慈悲的佛陀現前了,鴦掘摩羅看到佛陀就想要殺佛陀,但是他不管怎麼追佛陀,佛陀都跟他保持一定的距離。鴦掘摩羅追得很累,說:沙門啊,你停下來,停下來,不要跑那麼快!佛陀說:我早就停下來了,你的心沒有停下來,我早就停下來了!鴦掘摩羅這個人善根很深厚,他知道一觀想,唉,心停下來,把心帶回家。他的心馬上寂靜下來,他的嗔心邪見就消滅了,就覺得自己不對,向佛陀懺悔,之後跟佛陀出家證得阿羅漢果。

證阿羅漢之後,他還修慈心三昧,來懺悔他過去殺人的罪業。有一天他去托缽的時候,看到一個婦人在生小孩,釋放出那種很痛苦的叫聲,鴦掘摩羅覺得很感動,就問佛陀說:我要怎麼做才能夠幫助這個婦人,減輕她的痛苦呢?

佛陀說:你可以做一件事,來減輕她的痛苦。你把你從出家以來,你內心當中,你對一切有情眾生,完全沒有生起一念的傷害之心,你把這個功德迴向給她。

不容易啊!對眾生完全沒有傷害的心。這個蚊子怎麼叮我、怎麼咬我,我完全沒有想要傷害他,這不容易。他把那個完全無嗔的念頭迴向給她,對這個女眾產生很大的加持力。

我們今天講到鴦掘摩羅,說是: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鴦掘摩羅這個生命體是沒有自性的,你看他以前是嗔心、看到人就殺,經過佛法思想的栽培以後,他變成一個完全沒有嗔心、沒有傷害心的念頭。所以我們說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

他的生命徹底的改變過來。一個生命改變的原點,一定是從心靈發動出來的。從心靈的改變,才有你行為的改變,最後才有結果的改變。所以整個修行是從內向外發展的,所有的修行都必須作好心理建設,才有資格修學,這是整個唯識的思考。《唯識學》認為說:你心理建設沒有作好,你整個修學不可能產生太大的變化,這個叫做積集善業。積集善業,你的心還是隨境轉,你要成就解脫,你一定要先培養你心靈的力量,包括你心中的誓願、願望,跟你一個美好的思想。那麼我們到這個地方講到生命的兩種力量:

第一、誓願力;第二、觀照力。

總之,你要創造美好的未來,一定要培養一個美好的思想!好,我們看第三段修習大乘止觀:

乙三、修習大乘止觀

丙一、感應道交

前面是講到我們一個個體生命的生命改變,從內心發揮他的力量,我們的一種誓願力、觀照力,這個觀照當然很重要。現在我們把這樣一種觀照的思考模式,把它運用在淨土上。

前面是個體生命的成長,那我們怎麼用心靈的觀照,來培養對阿彌陀佛的感應道交?就是兩個眾生的互動。前面是個體眾生單獨的成長,這個地方是我們跟佛之間,怎麼透過我們心中的憶念、觀照,來觸動佛陀的加持力?

大乘止觀當中,淨土宗的第一個根本思想就是感應道交的觀念。那什麼叫做感應道交呢?這個內涵是什麼?我們看以下經文: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這段經文我們分兩段:第一段先講譬喻,第二段再合法。

先看譬喻:

淨界法師:唯識與淨土

佛陀對於感應道交的觀念,先講世俗容易了解的一個譬喻:說在世間上有兩個人,某甲跟某乙。某甲跟某乙之間,他們之間未來生命的相互關係是怎麼樣呢?說是:一專為憶,一人專忘。某甲他經常去憶念某乙的好處:誒,這個人不錯,很勤勞、很有慈悲心。你經常的憶念他的好處、他的功德,把這個人的好處經常的放在心中,明記不忘,這叫某甲去憶念某乙。但是一人專忘,但是某乙早就把某甲忘掉了,他心中已經沒有某甲的存在了。

這樣子的話,這個某甲跟某乙在未來的生命當中,因緣會怎麼樣呢?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這兩個人縱然相逢,你也生長在嘉義、他也生長在嘉義,但是有逢就像沒有逢一樣。你騎腳踏車過去、他騎著摩托車過去,兩人見一個面,但是完全不產生作用。或者說或見非見,即使有見面,比如說兩個人都在義德寺住,但是看到以後也沒有什麼感覺,彼此之間也沒有什麼互動力量。為什麼?因為單方面的憶念,不能構成感應道交。

兩個生命體的互動,來自於你心靈相互的憶念。所以我們知道心靈的力量很大,它不但影響你個人未來的前途,還影響到兩個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你憶念他,他不把你當一回事,你們兩個以後還是起不了作用,這個是講單方面的憶念是不能構成感應的。

反過來說:我們看另外一種情況。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假設這兩個人是互相憶念的,某甲憶念某乙的好處,某乙偶爾也憶念某甲的好處,誒,這兩個人之間的因緣就比較深了。乃至於二憶念深,不但是偶爾的憶念,是經常的憶念,展轉增勝。這樣子兩個人在未來的生命當中,可能會有一生,乃至於多生。如果你因緣淺的話是一生,因緣深的話會多生,就像身形跟影子一樣,就再也分不開了。所以人跟人之間的相逢,跟你心靈有關係的,就是你是不是彼此的互相憶念。

佛陀講出這樣憶念的觀念,就把這個觀念講到佛陀跟眾生的相互關係了:

淨界法師:唯識與淨土

就是[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身為一個佛陀,在那種清淨大般涅槃的心中,他的心中因為過去發了那個大悲願力,所以他雖然證得我空、法空,但是那個大悲心是不空的,他的大悲心釋放出悲愍眾生的心情,就像是母親憶念她的獨生兒子一樣,經常希望跟兒子見一面都好。但是身為兒子的,假設一心一意只想要離家出走、只想要攀緣三界的果報,不把阿彌陀佛的淨土當一回事,[雖憶何為]?

我們知道一個觀念,我們修淨土都知道我們有心力跟佛力——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兩種力量都不可思議。但是這個佛力,你要把它啟動,你要有你的心力,你要心中去憶念祂,祂才能夠啟動的。你不憶念祂,佛陀的力量有四十八種力量,有等於沒有。

很多人都問一個問題:說這個念佛真正能夠消業障嗎?說禮佛一拜能夠罪滅河沙,拜佛有這麼大的力量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你說呢?對啊!你說呢?你說有,它就有;你說它沒有,它就沒有。很奇怪!佛菩薩的加持力,就是──你說怎麼樣,就怎麼樣。你認為它沒有,它果然是沒有;縱然有,跟你也沒有關係。你說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種願望、有四十八種加持力散發在法界當中,隨時跟你感應道交。我說沒有,那真的沒有、那就真的沒有;你說它有,它就真的有,這個佛力就是這麼回事。所以你把四十八願研究透了,你就知道:

你了解阿彌陀佛的功德、憶念他的功德非常重要!

你要啟發祂的功德,你要憶念祂,當然你要先了解。所以說呢,這個地方講到一個觀念,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力量,佛陀釋放四十八種力量,你要把這個力量轉成你的力量,你必須要做一個工作──你要憶念他!

諸位,有些人做過人家的師長,你知道做師父的最在乎弟子什麼事嗎?其實徒弟有沒有出息是其次,做師父的最在乎徒弟心中有沒有我的存在?這個很現實,因為徒弟不憶念師父,兩個人的緣就愈來愈遠了,真的是這樣子,你以後做師父就知道;做父母親也是這種觀念,這個兒子心中有沒有我的存在?因為這樣子才能夠保持因緣,母子的因緣、師徒的因緣,彼此互相憶念嘛。

所以說佛陀的力量再大,諸位要知道:佛陀的力量再大,祂不能主動的幫助你。你要知道這個觀念,祂只能夠被動,你要先釋放一種力量,祂才能夠產生回應,這個是你修淨土法門要知道的。這個回應的力量有多大?是你釋放的力量有多大,祂回應的力量就有多大。佛的力量是很大,但是祂永遠是被動的,你心靈的力量是主動的,這樣子我們就講到三力不可思議了:

感應道交有三力不可思議:

第一個、佛力不可思議

佛陀的本願功德力。這裡我們不詳細說明,我們從下一次以後會詳細的說明什麼是佛力不可思議,阿彌陀佛有四十八種力量存在法界當中,等待你去啟發它。總而言之,這是已經成就的功德。

第二個、法力不可思議。

這四十八種力量你要能有個代表,就是陀佛的聖號——名以召德。這四十八種力量有一個共通的門,你只要找到這個門,你就能夠入到四十八種力量,這個門就是法力。

第三個、心力不可思議

當然最重要就是你要把這個門打開,你要有心中的憶念,就是你的心力不可思議,就是你內心的力量。你看諸位身上掛了很多觀世音菩薩嗡嘛呢叭咩吽的咒牌、掛一個南無阿彌陀佛的咒牌,諸位覺得那個有沒有加持力?

答案只有一個:你說呢?

對啊!你不相信它的力量,它就沒有力量。你說這個是什麼法王加持的,我跟你講:這個法王加持的,你不憶念他的存在,你每天做功課的時候不拿來加持一下,久了它就沒有力量。你不憶念他,我們講一句話:所有外在力量的加持,都是存在的,但是祂永遠都是被動的,祂不會主動的救拔你。你要知道這個觀念,你不釋出一種力量,祂不會產生回應的。所有的外力,連佛陀也不例外,祂力量再怎麼大,祂不可能主動救拔你,不可能。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念佛的人就知道,你一定要釋放一定的心力,你才能夠得到一定的回應。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來證明這件事情。在《淨土聖賢錄》講到清朝有一個老婦人(百不管老媼),這個老婦人是做南北生意的,她南北貨的生意做得很大,後來她先生往生了,這個婦人就獨自撐起整個廣大的家業。這個老婦人學了佛以後,知道淨土法門,就專心念阿彌陀佛,就把事業交給她的子孫來經營。但是這個老婦人在家裡面念佛念了三年,覺得自己完全沒有增上,業障也沒有消除、煩惱也沒有突破、對往生也沒有把握,覺得功夫不上路。她就去請教一個老和尚,一個叫道源的老和尚。

道源老和尚說:你怎麼念的啊?就說:我是怎麼怎麼念。道源老和尚說:你這樣念沒有辦法感應道交,你嘴巴念佛,你心裡面還是攀緣這些世俗的事情,你沒有真實的去憶念佛陀的功德、真實的憶念淨土的功德。

這個老婦人善根很深厚,她知道佛力不可思議,但是你要把心力放進去,她之前沒有把心力放進去,沒有善用心靈的力量,所以佛力表現不出來。

老和尚說:你從今以後專修一個法門,就修隨他去,什麼事情隨他去。後來她自封為百不管——百不管婦人。她這個時候真正把對娑婆世界攀緣的心,全部收回來,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後來念了沒多久就真實往生了,她的內心跟阿彌陀佛真實的相應。

同樣一句佛號,為什麼她之前沒有相應,後來相應呢?

因為她前面缺乏一個心力的力量,缺乏心靈的力量放在裡面。我們真實相信有佛陀的力量存在,我們真實相信,但是你要把心力放進去,所有佛的力量,都要透過你心中的憶念才能夠把祂啟動起來。這是你修淨土宗必需要知道的,祂沒有辦法主動救拔你的,不可以的。好,你懂了這個,淨土法門你就有資格修學了。那麼當我們知道感應道交以後,那我們再探討它的功德利益:

丙二、功德利益

丁一、現世安樂

丁二、究竟解脫

當我們的心靈不斷的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憶念我們未來淨土的功德,會有什麼好處呢?這個地方有兩個:第一個講到現世的安樂,第二個講到究竟的解脫。

淨界法師:唯識與淨土

先看現世的安樂,看經文: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這段經文我們分成兩段:第一段先法說,第二段再講出一個譬喻。

我們一個人的心力,我們要把心靈的力量放進去,放什麼力量呢?

這個地方講兩種力量:第一個憶佛,第二個念佛。憶指的是一種觀想,你經常要去想像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你經常要把心中的淨土想出來,然後不斷的告訴自己──這個地方是以後我要去的,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可以往生。

其實一個人要把淨土經常放在心中,這一點我們顯教做得太差,你看密宗對自己本尊的功德、法身的功德、淨土的功德,他畫一個唐卡,他不斷的修本尊相應法:我一定要去這個地方、我一定要去這個地方。你要把你未來的願景在心中畫出來,憶念佛陀的功德、憶念淨土的功德。這個地方的[憶]是指觀想。

[念]指的是明記不忘,就是執持名號,那是完全修止了,專注在佛號上。

我們對阿彌陀佛功德的啟發,包括了憶佛與念佛兩種的方式,我們一般人可能偏重念佛,忽略了憶佛這是很可惜的。那麼你不斷的憶佛、念佛,你現前,指的是你現生的利益;或者當來,指臨命終的時候;現在見佛、或者當來見佛,必定可以見佛。

見了佛以後──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見佛有什麼好處呢?你不必假借其他什麼持咒、拜懺的方便,你自然可以得到心開。這個地方的心開指的是業障消除。你看我們這一念心,我們一般人很難打開,就是你很多業障蓋住。

說有些人剛出家的時候,念佛的時候打瞌睡、做早晚課也昏昏沉沉、暗暗鈍鈍的,你就是那個業障把你的心包住了,所以心沒有開。那念佛的人慢慢慢慢就可以把這個業障打開,這種打開的方法,當然不是你的力量,而是透過你憶佛、念佛,啟動佛力幫你打開的。講一個譬喻: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就好像一個人經常做香的人,他身體上沒有香氣,但是他可以把外在的香氣引到自己的身體,變成自己身體的香氣,就是仰仗他力讓自己有香氣,這個叫做香光莊嚴,有香氣、光明。

這個地方講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們的成佛之道啊,要滅除很多很多的障礙,煩惱障、業障、報障,你有兩種選擇來完成你的使命:

第一個、你完全用你心靈的力量。我們前面講到,你心中發願,培養一個美好的思想,單獨的面對你煩惱障、業障、報障,這是一個選擇。

第二個、你想說何必這樣子呢,阿彌陀佛存在這麼多力量,我可以拿來善巧運用,我可以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轉成自己的功德,可以把他力引導進來嘛。

以我打佛七的經驗,我現在平均一年打三次佛七、一次佛三。我覺得念佛法門跟其他的持咒有一個很大的差別,你念佛人到第二天、第三天的時候,你馬上感到內心一種寂靜的力量產生,法喜寂靜,而且身心非常的調柔舒暢,一般持咒很難做到這一點。我剛開始也不覺得為什麼,後來我最近在編四十八願的講義,編到第四十五願的時候,我找到答案了!

第四十五願說:設我得佛,十方菩薩聞我名號,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

祂說一個菩薩修菩薩道的時候,能夠聞我名號,能夠不斷的用歡喜心、專注的心、來憶念我的名號,你就能夠成就清淨解脫的普等三昧,這三昧的力量就是一種調柔寂靜的力量。

所以諸位打佛七的時候感到調柔寂靜,這個不是你自己心力創造出來的,那是你心中跟那個摩尼寶珠接觸的時候,祂這個摩尼寶珠有四十八種力量,其中一種力量就是清淨解脫普等三昧,祂釋放給你的,他力的加被啊。當然也是要你心靈的力量釋放出來,你要憶念祂,祂才能夠產生反應。

如果我們能夠善用佛力,其實你在生命當中你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產生更好的效果,我們不一定要一個人面對自己的業障,不必這樣子辛苦的。

我講一個《淨土聖賢錄》的公案,在那個《淨土聖賢錄》的中冊,他講到明朝有一個居士叫做楊選一。這個居士在地方上做一個小官,娶了一個太太以後,二個人都學佛了,他太太比他還學得認真。楊夫人平常把家事忙完以後,就專心的念佛。後來這個夫人到了三十一歲的時候,生下了一個男孩子,之前是生了幾個女孩子,生下這個男孩子以後,她就跟楊先生說:我的責任已經了了,我已經給你一個後代了,從今以後我要專心的念佛了,希望你能夠成全我。這位楊先生也不錯:好吧,我們家那麼大的三合院,你找一間空房子住吧,好好的念佛。

這個楊夫人就找一間空房子住,開始很專心的念佛,那時她可以說是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得非常的法喜。但是念沒有多久,她的背上長一個膿瘡,像雞蛋一樣的膿瘡,化膿流膿流血出來,找醫生看都沒有用。但是這個楊夫人知道找醫生沒有用以後,她就很虔誠求佛力加被:阿彌陀佛有四十八種力量,我一定要把這四十八種力量引導到我的生命裡面來。

有一天晚上她做一個夢,夢到一個很大的鬼,拿一把刀子要殺她,她就趕快跑,跑到一個地方,出現一個更大的神像、放大光的神像,她就跑到他後面去了,這個神像就把這個鬼趕走。從那次夢境醒過來之後,她背上的膿瘡就慢慢的好轉、慢慢的乾枯,最後脫落就完成好了。經過這件事,以後她就有信心了,她也沒有做什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嘛。後來她念了沒多久就往生極樂世界,臨走之前還把她先生叫過來,說:有四個童子要迎我到淨土去了,跟他道別,然後就安然的往生了。

諸位都知道,我們修行當中,最難處理的是冤親債主,你要處理冤親債主不是有慈悲心就可以,你還要有功德力。說你欠他一百萬,你還不起,有一個大富長者說:沒問題,這件事我幫你負責,你欠一百萬,我給你五百萬,行吧?可以。所以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就是說明:我們不一定要自己創造香氣,重點是你要把這個香的香氣,引到你的身體裡面來,這才是重點。你再怎麼修行,你修得過阿彌陀佛嗎?不可能嘛,他是佛,你是眾生。我們重點不是說我們要跟阿彌陀佛比,而是說你怎麼把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功德,轉成你的力量?

這件事很重要,這是一個人成敗關鍵!我們今天面對很多的煩惱障、業障、報障,但是你怎麼樣把阿彌陀佛的力量轉成你的力量,這個很重要!很重要!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夢中能念佛是好現像嗎

能在夢中能念佛號,這是好現象,說明你今生,也許是你...

往生西方可以自己預知時間嗎

問: 人往生西方能預知自己臨終年、月、日、時嗎?在同...

把生命徹底看破,你才能往生

信心啊,這個分別很大的啦。不是像我們說啊,我念句阿...

聖嚴法師《建設人間淨土》

要使我們所處的世界變成淨土,需要靠大家的努力。不管...

大安法師:信得越深,念得就越切

這句名號我們要念呢,要有一些前提:第一是信願,第二...

為臨終昏迷者、聾人助念有用嗎

問: 有人平素信願念佛而臨終中風失語,神識昏迷,此...

中峰大師禪詩百首欣賞

01 塵沙劫又塵沙劫,數盡塵沙劫未休。 當念只因情未撇...

念佛就等於修淨土法門嗎

問: 念佛就等於修淨土法門嗎? 淨界法師答: 我前一陣...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大藏經】【註音版】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世間人講公平,事實上並不究竟圓滿

中國傳統思想講到,做人處事要謙讓。謙,就是把自己的...

讓青少年超越煩惱

青少年朋友們,經常聽到你們吶喊著:一大堆的煩心事,...

念佛具足定學之實事

念佛何以能具定學?《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斌宗法師《我人生死之由來》

前言 學佛主要在求離苦得樂,生死之苦冠於一切,同時...

比丘尼的八敬法

八敬法,八敬法又名八敬戒、八尊師法、八不可越法、八...

犯了根本罪如何才能重新受戒

受菩薩戒,有些人他可能會有質疑,他曾經受了五戒,或...

不氣歌

不氣歌(一) 夫妻相伴不生氣,氣急敗壞家風氣。為了...

只要好好念佛,在哪都一樣

那年春天,我與幾位師兄到東林寺拜見大安法師,法師正...

凡夫應當先求往生後才來度人

原文: 某居士去年去世,彼先妄發大心,要在此世間度人...

聖嚴法師《懺悔》

有人在禪七中不斷地哭泣而無法打坐,他說:我不能打坐...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永嘉玄覺禪師在《奢摩他頌》開頭就說:恰恰用心時,恰...

樣樣與他人較量,必定是很痛苦的事

某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游泳比賽,由日本選手得到第一名...

嘴裡不談錢,未必是真正的清高

大廉不嗛,這個廉就是廉潔了。我們這個文化裡,標榜人...

禪堂中的茶道

茶道是從中國禪文化中衍生出來的。這不僅因為趙州禪師...

閉住你的嘴,看住你的心,修好你的法

現在很多人學佛,往往流於形式,喜歡聚會、趕法會,自...

淨土宗三祖承遠大師畫傳

一、祖籍綿竹 學道成都 承遠大師(公元712802年),四...

【佛教詞典】染污末那伏斷位次

【染污末那伏斷位次】 p0878   成唯識論五卷二頁云:...

【佛教詞典】紫甲

(雜名)袈娑中之甲為紫地。其緣色不定,比之衲袈裟儀...

【視頻】《心經》、觀音聖號(法鼓山念誦)

《心經》、觀音聖號(法鼓山念誦)

【視頻】顯明法師《摩訶止觀述記》MP3

顯明法師《摩訶止觀述記》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