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應用

淨界法師  2021/11/13  大字體  護眼色

第6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5面,戊四、明行蘊即藏性。

我們這一科主要是探討我們眾生的五蘊身心,它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妄的呢?答案是,它有虛妄的一部分,也有真實的一部分,所謂的「相妄性真」。五蘊的假相是暫時的、虛妄的,但是五蘊的本性卻是真實的菩提性,所以叫「相妄性真」。也就是說,大乘佛教把我們的生命分成兩塊,第一個我們可以說它是一個個別生命,第二個是整體生命,好像大海和水泡一樣。

我們先講整體生命。什麼叫整體生命呢?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如此,它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離一切相的一個明瞭的心性,就像大海一樣。但是這一念心性,在過去生當中突然間一念的妄動,妄動以後就產生了很多的心中的情緒,愛憎取舍、煩惱,就造業了,造業就把個別生命造出來了。就像這個大海本來很平靜,佛陀說,吹來一陣境界風,這個風去刺激海的時候就冒出一個水泡,這個水泡就是我們現在的個別生命,五蘊身心。水泡從大海中拋出來以後,幾十年,可能是七十年、八十年、一百年,它又回到了大海;又冒出一個水泡,又回到大海。這個就是我們的個別生命,五蘊身心,它是不斷地變化的;但是整個大海是不變的,一念心性是不變的。所以我們在面對生命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從個別生命透過空觀,從假入空,先把心帶回家。第一件事情,先回家。因為,從家裡面來看,從整體生命來面對個別生命,你才能夠理性地面對你的人生。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我們找不到家,所以就活在這個水泡當中,弄到自己躁動不安,一種沒有安住的感覺。要以高標準來看,以禪宗來看啊,你這個人在五蘊身心當中打轉,還找不到真如,你這個人修學還沒上路,你連高速公路的入口都還沒找到,還在市區打轉,這個就很麻煩。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生命分兩塊,第一個是個別生命,第二個是整體生命。第一件事情,從個別生命回到整體生命,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安住力。然後從整體生命當中再透過佛法的方便法門,來調整自己的個別生命,從個別生命去創造一個來生更好的個別生命。所以,我們的生命是為來生而活的。佛教是重視來生的。你看有些宗教,我們看某某宗教、某某宗教、某某宗教,你看它的教義,它基本上重視今生的多。我們佛教大部分都講要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是創造來生的。我們利用這個水泡去創造一個求生淨土的水泡,如果不求生淨土,你來生一定要得到人身,要得到一個人身的因緣,得到一個人身的水泡。總而言之,你今天要能夠改造,從這個水泡創造一個更好的、殊勝的水泡,你第一件事情——要先安住。先求安住,從假入空求安住,再從空出假,再所謂的調伏,這兩件事情。

好,我們看第四個,行蘊。這個行蘊就很微細了,就是心中的那種相續的造作。看經文:

阿難!譬如暴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行陰當知亦復如是。

行陰就是我們心中一種相續的力量,那種造作的力量,佛陀是用比喻,說是從高山上流下的快速的水流,一般我們說瀑布。瀑布是怎麼回事呢?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前面的波浪是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而且它不會互相地超越。行陰就是我們生命的動力。想陰,它有很強大的造業功能,造善、造惡就靠你的想像。但想陰有個缺點,它沒有相續的力量,它出來以後、消失了,出來以後、消失了。那麼我們今天要把一個想陰要變成一種堅持的力量、相續的力量,要靠行陰。行陰有兩個相貌。凡夫眾生以自我為行陰,自我意識。我們為什麼願意去工作?是為了自我,所以我們凡夫所有的想像是從自我發動出來的。菩薩的行陰是以菩提心為行陰。菩薩為什麼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生起佈施的想像、生起度化眾生的想像?靠他的菩提心的願力,靠願力在產生那個相續的想像。所以,想陰跟行陰這兩個是體用的關係,沒有行陰的加持,想像是曇花一現。所以行陰是一種相續的力量。

我們再看第五個、識陰,戊五、明識陰即藏性。識陰就是我們眾生一個大倉庫,它把過去生所造的善惡業力全部保存下來,等到時機成熟再把它釋放出來。看經文: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餉他國。識陰當知亦復如是。

佛陀在講五蘊都是用譬喻的。他講出一個譬喻,什麼是識蘊呢?比方說一個人,他拿一個瓶子,這個瓶子是用頻伽鳥(頻伽鳥就是一個身體、兩個頭),這個商人把它這個造型作成一個花瓶,它有兩個頭嘛,它這個頭的嘴巴是開通的,但是他把這兩個嘴巴的口給塞住了,拿著裡面的空氣,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餉他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去餉用其中的空氣。識陰當知亦復如是。這意思就是說,為什麼把此方的空氣帶到彼方去受用呢?就比喻說,識蘊可以把你前生的業力帶到來生來受用。我們死了以後,為什麼生命不會消失掉,馬上又得一個果報?就是有阿賴耶識,它把業力保存。所以阿賴耶識它能夠超越死亡。你看我們死亡的時候,色蘊消失了,你看我們的色身不可能通到來生去,不可能;感受也不可能;想像力也不可能;行陰也不可能。所以當我們死亡的時候,色受想行全部消失了。但是阿賴耶識可不是,它能夠超越時空,從此生通過死亡,帶你到來生去受用。可以把你前生的善惡業力帶到今生來受用,它也可以把你今生善惡業力帶到來生去受用,就是靠阿賴耶識。它那種「恆轉如暴流」那個水流,它可以從前生流到今生,從今生流到來生。

這五蘊當中對我們最有影響力的有兩個蘊,要注意啦。第一個是阿賴耶識,就是識蘊;第二個就是想蘊。阿賴耶識代表我們無量的過去。一般,我們一個沒有學佛的人,沒有修行的人,你大概就是被阿賴耶識完全掌控了,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標準的生死凡夫,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我們一般人、生死凡夫是活在過去。那麼修行人就是抗拒阿賴耶識——我不隨你轉,我不能夠再活在過去了,我要開創一個新的生命,比方說求生淨土。從過去的因緣當中跳脫出來,那當然就要靠第六意識,就是所謂的想蘊。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凡夫眾生是用阿賴耶識來主導我們的生命,修行人是用想蘊來主導我們的生命,用想蘊來控制、來破壞阿賴耶識。

那麼怎麼樣從第六意識的如理的思惟、想像來改變我們過去的業力呢?我們看下一段的總結。我們心中的想像,在佛教的專有名詞就叫止觀,講得好聽點就是止觀,其實唯識學就是想像。只是說這個想像不是我們自己的想像,是透過佛法的指導,隨順教理的引導,依教起觀。這個地方有兩段,我們先看,從本經的角度,我們應該對人生要產生兩種的想像,所謂一心三觀。

第一個是空觀。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不是馬上處理,是先迴光返照,照了我們心性不變之體,告訴自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沒有這個東西,就是從個別生命先帶回整體生命。這個事情非常重要。一個菩薩遇到事情,要先求安住,再求調伏,要養成這個習慣。我再提醒大家一件事情,如果你要突破你的生命,反應不要太快,真的不要太快。你太快的話,你馬上被阿賴耶識所騙。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腳步放慢一點。因為阿賴耶識是生滅的,它要的就是你跟它一起起舞。你不動,不迷、不取、不動,它拿你沒辦法。一個人反應越快,對你越不利哦!我是說修行人,世間那是另外一套。世間道和出世間道是兩條路。世間人講求效率,這個我們不談。佛法講解脫,反應要慢,真的要慢。你看《楞嚴經》,不迷、不取、不動。遇到事情,先把心安住,告訴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那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假相。所以,第一件事情,先修空觀,把心帶回家。

第二個,修假觀,我要怎麼面對?照了心性隨緣之用。第一個,思惟這是我過去業力的顯現。我現在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把這個因緣把它消失掉;第二個、我希望這個因緣把它擴大。假觀,觀察——你從什麼地方來?從業力而來。你將往哪裡而去?我希望這個因緣,假設是個好的因緣,跟菩提道相應的因緣,我們希望這個因緣增長廣大,比方說佈施、比方說持戒、比方說念佛。所以,假觀就是用方便法門把這個因緣消滅、或者把這個因緣增長廣大,就是假觀。那麼中觀就是空有同時、空有無礙。空不障礙你的緣起觀,緣起觀也不障礙你的空性,這兩個可以同時存在的。空觀的部分我們不談了,因為前面已經講很多了,這個正念真如。我們把這個假觀談一談。

在天台宗的假觀是講到十如是,有十個次第。第一個、如是相。我們第一個要先看看你內心的相狀。我們到了今生,我們別無選擇,對於你過去的過去,要概括承受。佛教講生命是一個水流,流到現在,這個水是髒的、是乾淨的,我沒有二話,我認了,這個前面的水流是這樣的,流到現在是這樣的。所以你先了解自己。你一個人不了解自己,你很難修行。先了解自己,再了解別人。你先自利,再利他嘛。那麼在《楞嚴經》裡面,修假觀,第一個,先了解自己,你這個人的優點在哪裡、缺點在哪裡,看你內心的相貌。智者大師把內心的相貌分成四種。第一個叫作增上的惡念。我們心中有很多的念頭,增上就是很堅固的惡念,有些人殺生,有些人偷盜,有些人邪淫,有些人妄語,各式各樣的惡念。

你一定先了解自己,才能夠改變自己。你看看你內心當中有沒有哪些是特別堅固的、經常出現的,你這個念頭一起來,你控制不了它的,它要做、你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的,這種增上的惡念,先了解自己有沒有這個方面的惡念。第二個,增上的善念。我們一個人有惡念,也有善念啊。我們過去生也不是全部做壞事嗎,也有好的功能留下來,比方說,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我們的生命當中也有很多很堅固的善念。你看有些人,小時候他就喜歡把自己東西拿給別人,這種人佈施心特強。增上的惡念、增上的善念。第三個是出離的心念。前面兩個都是人天,這個是六道種姓。這個出離心就是有些人他的念頭當中有很強烈的出離心,他看到人世間這個是沒有價值的,榮華富貴對他來說,他根本不當一回事,他要的就是寂靜、涅槃寂靜。這種人過去生一定修過聲聞法。這個是屬於聲聞種姓。第四個是菩提心。有些人他就是不忍眾生苦、不願聖教衰,那種大悲心特重——菩提心。

所以,智者大師把我們內心的相貌分成四種,第一個、增上惡念,增上善念,出離的心念,第四個是菩提的心念,四種心念。你要很清楚地看到你自己的好的一方面、壞的一方面,你才知道怎麼去調整。佛陀滅度以後留下很多的法門,不是所有的法大家都要吃的,不是,你有這個病你才吃嘛。佛陀的藥有人是吃對治的,有人要吃常法,常法當然,《楞嚴經》正念真如,把心帶回家,這個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每一個人都適合吃的。但是在假觀當中,有些人是不適合這樣做的。比方說你出離心很重的,你要不斷地修無常觀。出離心太重有兩個過失,第一個、忘失大悲,第二個、不樂修善,不喜歡修善。所以,在佛陀滅度以後,你再用這個法門的藥你要先了解你自己適合怎麼樣的體質,就是觀你內心的相狀。第三個,有些是取其中道。你太那個,佛陀把它調過來。你太偏右邊了,調過來。

(第二個、如是)性,就是等流習性。這個相狀其實它有它過去的習性,是有它一定的等流習性。

第三個、體。體就是你的習性跟你的色蘊,色、心的和合叫作體。那麼我們今天的五蘊身心世界裡面有很多善惡的功能,這個地方有所謂的力。力就是潛在的功能。潛在的意思就是說,比方說你這個人有佈施的功能,但是你沒有環境,你沒有錢。你不是不想佈施,你實在是沒有因緣去佈施,你自己都生活沒辦法自保。但是你有力,但是你不一定有作,但是你至少也有這種潛在的功能,就是因緣不具足,但是你那個功能暫時在睡覺,在種子位。作,就是你因緣具足了,你產生現行,這個種子開始活動。

這種善惡的功能遇到環境具足的時候,產生造作,這個地方一定有它過去的原因,事出必有因,有它過去的因。第二個,你現在的緣。你事到如今,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把這個相狀把它變得更加強大。就是你隨順它,你不斷地隨順它,不管善念、惡念,它就是像滾雪球,越滾越大。第二個,你抗拒它,佛法叫作對治它,它就是越來越小,就變成不增長業。這就是緣,你今生的抉擇,今生的修持。從過去的因,遇到現在的緣,最後變成未來的果跟報。果是約著心態,報是約著外相。你有內心的等流的善惡的習性,有外在的果報的相狀。

那麼最後一個就是本末的究竟等。有最初的本,本就是相,末就是報,這個是彼此相應的。你有這個相狀,你就有內在的習性,你就有這樣的功能,你就很容易有這樣的造作,自然有它過去的因,有現在的緣,有未來的果報。所以,十如是是前後互相呼應的。這個地方當然最重要就是因緣果報這四個。

有一個年輕人,他跟一個女眾相戀了三年,馬上就要論及婚嫁,但是突然間這個女眾嫁給別人。這個男眾非常傷心,沒辦法接受,就一病不起,病倒了。病倒以後找醫生來看,但是心病沒辦法治。他不是色身,是心病,心病要用心藥來治。所以他的母親就去找了一個出家眾來跟他開示。這出家眾一看,哦,是這樣子。你先睡個覺,沒事,先讓他睡覺。睡覺以後,這個法師就入了禪定,讓年輕人看到一件事情。看到一個大海,廣大的大海,突然間這個大海漂出一個死尸,一個女眾的尸體。有一個人走過來,看到這個尸體,哎呀,年紀輕輕就死掉了,感到非常不舍,念了幾句祝福的話,就走了。走了以後,第二個人又過來了,看到她也覺得很遺憾,不但祝福幾句,把他身上的夾克脫掉,蓋在這個尸體上給她保暖,也走了。第三個人過來了,看到這個尸體,除了給她祝福以外,挖了一個洞,把這個尸體給埋了,把她蓋起來,又念了很多禱告的話祝福她,才走掉。這個年輕人看到這三個人做的這件事,他醒過來。這個法師說,你看到了哦,你就是那第二個人,你的女朋友嫁給第三個人,你說應不應該呢?你過去生就把一件衣服披她身上,她陪了你三年嘛,因緣結束了嘛。她用她後半輩子的日子來償還過去把她埋葬的這個人的因緣。

所以我們看到一件事情,我們感到痛苦,因為為什麼?我們佛教的人生觀啊,現在、過去、未來,要同時看。當我們只看今生,我們跟過去切割的時候,很多事情你會覺得憤憤不平,但是你把過去的因緣打開的時候,你覺得本來就應該如此,諸法因緣生嘛,現在是從過去來的。所以當我們看到因緣的時候,一定要思惟:事出必有因。我們不能做定量分析,起碼我們要做定性,我們理論上要知道,這件事情會這樣子出現,他為什麼會跟你在一起、在一起多久,他為什麼會對你這樣子,肯定是有原因的。我要告訴大家一件事情,沒有一件事情是無緣無故出現的,不可能有這種事情。那你就推翻佛教的根本理論、諸法因緣生的理論嘍!有一件事情是無因緣就可以出現,那整個佛法的思想就全部推翻了。所以,每一件事情在你生命中出現,一定有它過去的原因,就是——如是因。

重點在緣,你現在準備怎麼做。那麼你現在要怎麼做,你要看看未來。所以,我們是先發願。佛法是怎麼樣?先看過去,再看未來,然後你才有資格講活在當下。你希望這個因緣來生是變成怎麼樣子,你這個時候現在才能夠處理。所以,佛教的因緣觀是過去、現在、未來三塊是同時看的。我們現在很多人錯用了活在當下。你一個人不知道過去,你沒有規劃未來,你沒有資格談活在當下。當下的標準在哪裡?從未來抉擇嘛!所以,我們在看因緣果的時候,先看到因,先求認命;然後,果跟報,你希望你來生變成什麼樣的因緣,然後你知道你今生的因緣要怎麼樣操作,是要把這個因緣讓它擴大,擴大有擴大的方法;還是你希望把這個因緣加以對治、把它折損。這就是假觀,觀察緣起的假相,然後從假觀當中去開創未來。空觀是求安住,假觀是開創未來。一個是安住當下,一個是開創未來。空假中是這樣操作的。好像是聽懂了啊?都保持默然。

我們看乙三、結勸。

丙一、略敘。我們從前面的空假中三觀,我們大概對人生的整塊相貌了解了,那我們做一個總結。我們看看與會的大眾對佛陀的《楞嚴經》的開示是有怎麼樣的心得。先做一個簡略的描述,再做廣泛的描述。看第一段,簡略描述。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

爾時就是佛陀講完整部經的時候,包括空觀的安住、包括假觀的調伏,這個時候,阿難尊者跟與會的大眾,承蒙佛陀如來這種微妙的空假中三觀的開示,對自己的身心世界是蕩然,蕩然就是很清楚,沒有一點疑惑地清楚了、了解了,心中也沒有任何罣礙、沒有任何疑惑了,知道我是從什麼地方來,我也知道我將往哪裡而去,我也知道我當下要怎麼去把握當下這個因緣,對於過去、心中、未來是瞭然於心。這個是一個簡單的描述。

我們看第二段,丙二、廣敘。廣述當中有兩段,丁一、圓悟真相,丁二、結屬真因。先看第一段,對於生命的真相徹底地覺悟了。

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

這段我們把它分成兩段來說明。先看第一大段,這是一個總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這段是把生命分兩塊,第一個是我們講的整體生命,第二個是個別生命。「心遍十方」,當然這個地方講十方,超越時空的,那當然是一個整體生命。那麼他站在整體的一念清淨本然、週遍法界的一念整體的心性當中,反過來看到我們現前的虛空,虛空當然包括世界、包括依報、正報,我們現前業力所變現的當下的因緣果報,就像觀手中的一個小樹葉。看現在的人生,就是暫時一個樹葉,業力的風一吹,把某一棵樹葉飄下來,這個樹葉可能長得很莊嚴、也可能長得不莊嚴,都不管,反正都是暫時的因緣。這是一個總說,一個整體生命跟個別生命的一個總說。總而言之,他的意思是站在整體生命再來看個別生命,這是總說。

我們看別示。別示,先看與會大眾對整體生命的理解。一切世間所有的人事的因緣都是我們菩提心性顯現出來的。我們的一念心性當下是心精遍圓,是精純的,是不夾雜的,是普遍十方的,是圓滿的,是含裹十方世界、沒有任何欠缺的,這個地方是在講清淨心。那麼一念清淨心當中,隨著過去的因緣再看,這個是講空觀,空觀是把心帶回家。假觀,面對當下的生命。反觀父母所生之身,就好像在十方虛空當中一個小小的灰塵,風一吹,把地上的灰塵吹起來了,若存若亡,上下飄蕩,若有若無;又好像說大海當中吹起一個小水泡,剎那剎那的生滅,起滅無從。所以,我們從一念的心性的整體生命再來看現在的生命,好像虛空中的灰塵,又好像大海中的一個小水泡,是這樣的一個人生觀。當然這個小水泡也很重要,因為你要利用這個水泡去創造一個更好的來生水泡。這個我們前面講過了,如是因、緣、果、報。

我們看丁二、結屬真因。看經文:

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這個時候,徹底瞭然我們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是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不生滅。菩薩在這個時候,在流轉生命的動盪不安當中找到了生命的歇腳處,有一個歇腳處,找到一個房子住。不像以前是個流浪漢,颳風下雨的時候痛苦,出太陽的時候快樂,完全自己沒有辦法做主。這個地方講到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如實地安住。

《楞嚴經》主要的思想就是我們必須從生命當中化被動為主動。因為我們以前沒有找到安住的時候,我們老是在因緣假相打轉,完全被業力控制了,生命完全是被動的,完全由阿賴耶識做主,它要丟出善業你就快樂,它丟出惡業你就痛苦。修《楞嚴經》的人他不是。化被動為主動,我要靠我第六意識的想像來主導我的未來。我們對於過去沒有第二句話,概括承受,該認命的時候認命;但是對於未來,不能認命,你要產生一個美好的想像、美好的規劃,去創造未來。

所以我們看今天的總結的地方。今天有兩張附表。我們看第一張,結示勸修。一個修行人,你要善用你的第六意識。我們今天得到人身,最可貴的就是第六意識。因為你是一個天人的第六意識,整天太快樂,躁動不安。你是一個三惡道的第六意識,太暗鈍。所以,佛陀讚歎人身難得,就是因為我們身為一個人,我們的第六意識的明瞭性特強,應該好好利用。

我們第六意識的想像,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們隨順於妄想。你還是喜歡跟著你的感覺走、喜歡跟著你的妄想走,那麼就糟糕了,唯識所現。阿賴耶識把業力顯現出來,然後我們住在阿賴耶識當中,然後我們就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自己捏造一個相狀,然後自己投進去,然後就啟動了生死輪迴的力量,那我們生死輪迴就沒完沒了,沒完沒了了。佛也救不了你。我們再講一次,佛陀不能進入你的妄想把你帶出來,不可以。佛陀只能夠說法,讓你自己走出來。你不覺悟,誰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第二個,我們明白道理以後,我們開始做改變了。我一定要改變!正念真如。這地方有三種力量,第一個、從假入空,安住;第二個、從空出假,調伏;第三個、發願,加以堅持,相續地堅持。

我們看今天的第二張附表。在整個《楞嚴經》當中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依一念心性而修行,整個修行還是在莊嚴一念心性。這個地方我們把這次《楞嚴經》的整個修學綱要分成三種力量,第一個、安住力,就是根本方便。我們看經文:

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於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槃,以隨順「法性無住」故。

我們都知道,第一件事情,不要住在妄想。以《楞嚴經》的角度,凡夫打的是有相的妄想;以《楞嚴經》的角度,二乘人也是打妄想,打一個空相的妄想,這兩個都要遠離。我們怎麼遠離凡夫的妄想呢?一切法是自性無生,無生就是畢竟空。所以,離開凡夫對於我相、法相的執取而不住於生死的果報。那我們怎麼離開二乘人的妄想呢?觀一切法因緣和合、因果不失。我們造了佈施的業、持戒的業,得到人天安樂的果報;我們造了信願持名的業,成就淨土的莊嚴。所以,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而不住於偏空的涅槃的妄想。為什麼這樣做呢?因為真如法性本來就無住的。我們無住啊,是你本來應該如此的。不是說我無住做得很勉強,不是。其實,你執著才是做得勉強。我們本來就應該這樣子。這台機器它的原來的設計是這樣子,我們自己操作錯誤。我們心性本來就無住,所以,我們修無住是隨順我們的本性如此而已嘛,是隨順本性,心性本來就離一切相。所以我們修無住是很正常的。我們要知道,執著是不正常的,執著是不正常的。我們現在弄顛倒了,我們現在執著變正常了,你看就很糟糕了。不執著是正常的,隨順法性本來無住嘛。這是第一點,先求無住,以無住為住,叫作安住。

再看第二個、調伏。看經文:

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謂勤供養禮拜三寶,讚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

能止方便,這個地方講斷惡。我們開始從假入空、安住以後,開始從空出假,又面對現在的因緣。那麼怎麼樣斷惡呢?就是慚愧、悔過,以深信業果而生起慚愧。一個人要斷惡,一定要怖畏當來的果報,就是慚愧心。以慚愧心,再用斷惡的方法使令惡法慢慢地減少。那怎麼修善呢?先看修福德資糧。勤修供養,包括身業的禮拜、口業的讚歎、意業的隨喜,這個是修福德資糧。那麼智慧資糧怎麼修呢?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的心、淳厚的心來請佛住世轉法輪,使令我們這種大乘的善根不斷地增長。以福德智慧兩種資糧才能夠志求無上之道。廣修福德智慧兩種資糧,這個是約著自力的法門。再看他力。又因佛法僧三寶的加持力,我們經常禮拜三寶、讚歎三寶、隨喜三寶,跟三寶結緣嘛,那麼三寶是沒有滅度的,他能夠不斷地加持我們、攝受我們,消我們的業障,善根的增長,使令我們不退轉,以法性離癡障故。法性本來就應該有智慧的,法性有人又叫覺性,它是本來就應該覺悟的,它本來就沒有愚癡,沒有這種障礙的。這是調伏,斷惡、修善、度眾生的方便法門善加調伏。

我們看第三個、堅持力。看經文:

所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

我們在修安住力跟調伏力的過程,應該不會很順利,因為無始劫的業力會反彈,煩惱也會反彈,所以這個時候菩薩怎麼辦呢?要發願。盡於未來,時間無盡;在空間上呢,化度一切眾生,使令眾生消滅一切的痛苦,得到究竟無餘的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本來就是不時空無盡的。因為法性的廣大,能夠普遍加被一切眾生,內心是平等不二的,沒有我相、人相的對立,那麼能夠成就究竟的大般涅槃的常樂我淨。

我們這次的課程偏重在安住力跟調伏力,偏重在《正見篇》。我們下堂課的《發心篇》就是如何堅持,這個力量如何一次一次地通過逆境的考驗,能夠相續下去,那就是菩薩要有願力了。菩薩不是靠色身修行,靠願力!色身是有限的,靠你的心力在修行。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發願,才使令我們能夠從現在到臨命終,能夠一路走來、始終不退,這個到了下一次我們再來跟大家討論願力的問題。

不過這個地方要值得注意,《楞嚴經》它的修行是有理觀跟事修的。理觀就是空假中三觀:空觀,安住;假觀,調伏;中觀,平衡。第二個是持楞嚴咒心,它的事修就是持咒、破障。如果諸位要知道怎麼持咒,可以跟淨土梵音,我有把相關的資料給淨土梵音,你們可以跟他請。我們在末法時代,在修行過程當中,我們過去生有很多的冤親債主,他並不是很高興你修行,因為你要解脫生死,所以他會用各種方式來障礙你,所以我們要善加保護自己。我們一個修行人不要去傷害別人,但是你要懂得怎麼保護你自己——就是持咒。這個方法,我們今天就不在這邊教授,因為這個持咒有很多很多的話要說。如果我講得不完美,可能會斷章取義。它是有一套的講解,要怎麼樣持咒、為什麼要這樣持咒、這個過程要注意什麼事項,我都有交代清清楚楚,如果你有意思要持楞嚴咒心的話,可以跟淨土梵音來請。那你要是習慣持大悲咒,也很好。總而言之,所有的理觀一定要事修配合的。你心念的增上,但是也有一些相關的保護,這才圓滿。所以,理觀跟事修要配合。

好,我們今天就跟大家討論到這個地方。謝謝大家!阿彌陀佛!我們把聽經的功德迴向無上菩提,迴向法界一切眾生。迴向!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楞嚴經》與《法華經》的差別

我們講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楞嚴經》是...

依此法門,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色陰的本質是清淨的佛性

在五陰當中最粗顯的就是我們的色身。色在佛法當中叫做...

銷我億劫顛倒想

《首楞嚴王三昧》它所破的當然是煩惱。我們剛剛講過煩...

宏海法師:楞嚴法會開示

各位道友,特別是今天我們格外的因緣,正法眼藏,楞嚴...

生死凡夫有資格學楞嚴經嗎

問: 我們生死凡夫有資格學《楞嚴》嗎? 淨界法師答:...

我們要遠離魔境,只有一個方法

魔境因由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用心交互,...

【大藏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三萬二...

【大藏經】【註音版】往生論

往生論...

【大藏經】最上乘論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若其不護淨者。一切行無由...

【大藏經】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要謙虛、勿驕傲

在佛教中,有佛、有菩薩、有羅漢、有天人。 我們人,...

幸福家庭必備的五個基本要素

一、溝通 獅子和老虎之間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爭,到了...

起瞋怒心會引起的三種過患

第一是心遠離安樂。一個經常生起嗔恨心的人,他的意識...

古人論富貴貧賤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論語...

枉受輪迴之苦,難道不悲哀嗎

文鈔原文: 迨至眾生機盡,如來應息,而大悲利生,終無...

培養第二念的覺悟

我們一生當中你的造善造惡,就是第六意識決定了。當它...

念佛往生一法,對初發心菩薩來說非常重要

塵劫聲聞者,有於大通佛世發心,皆因退大,塵點劫來,...

佛為比丘破前世情愛

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園精舍時,一位比丘出外托缽乞食,...

下半場的人生需要做一些減法

天有黑白,月有圓缺,就人的健康和體力精力而言,人生...

貧女變皇后

過去,有一座名山 晝闇山,由於山中有眾多賢聖僧眾隱...

悉達多太子的成道

悉達多太子出家修行,尚未成就佛道時,一日,取地上槁...

修習淨土的人常犯兩個毛病

整個淨土成敗的關鍵,就是在發願。我們心中都有很多的...

普賢菩薩名字的由來

普賢菩薩,梵音名號Samantabhadra或Vishvabhadra。音...

你為什麼不快樂

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說過,幸福不...

跟佛菩薩感應道交,必須具備一些條件

為什麼我們要打佛七? 因為要跟佛菩薩感應道交,必須具...

獲得快樂的三個要點

福新年有很多好聽的話,其中大家說的最多的就是新年快...

【佛教詞典】諦聽

梵語 ?ravana。受持經典之十種法行之一。即從心中明白...

【佛教詞典】非得

梵語 aprāpti。即不使法成就,稱為非得。為「得」之對...

【視頻】長春般若寺成剛法師安詳示寂紀實

長春般若寺成剛法師安詳示寂紀實

【視頻】妙境法師《阿育王與小沙彌》

妙境法師《阿育王與小沙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