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從醫學角度談臨終三要

2013/12/0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從醫學角度談臨終三要

在醫院重症監護室(ICU)中,接觸最多的莫過於生死別離,陰陽相隔的痛苦。在監護室裡的病人只能靠輸液和呼吸機苟延殘喘,可以說是朝不保夕,命若懸絲。面對至親的離去,家屬一時半會兒接受不了,於是便苦苦哀求醫生,不管用什麼辦法,哪怕是動用「十八般武藝」,也要對死者進行搶救。主治醫生明知搶救無望,因為病人的心跳已停,心電圖呈直線,腦電圖平直,瞳孔固定,無對光反射,無自主呼吸,總之可確認為死亡。但由於家屬強烈要求,同時也為了避免醫療上的紛爭,於是便在形式上做一些無用功的搶救,來安慰家屬。但一切都是徒然。

家屬悲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此時更重要的是理性地對待。

死者就這樣被無謂的搶救折騰,這種瀕死前的搶救,一方面耗費社會資源,另一方面,有違醫學倫理。最讓人痛心的是病人不能善終,令人扼腕嘆息。於是,基於臨終關懷的考慮,我們將從醫學倫理的角度來探討「臨終三要」的科學性和重要性。讓逝者安詳往生,讓生者理性對待生命的無常。

生死事大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一位哲學家寫道:「生就意味著死。」這就是說人一生下來,就開始了向死的轉化。孔子也說:「未知生,焉知死。」古代思想家李翱也認為,死的問題不必研究,人應該「原其始而反其終,則可以盡其生之道。生之道既盡,則死之說不學自通矣」。可見古往今來,生死問題都是人類最關心的問題。「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浩瀚宇宙,芸芸眾生,生老病死,每個人都在所難免,「但願人長久」只是人的一種希冀和祝願。

四大分離

《飭終津梁》有句話,說:「臨命終時,四大分張眾苦畢集,若非三昧久證,誠恐不易得力。」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分裂,就如活龜脫殼,其臨床表現為脈搏微弱甚至測不到,呼吸困難呈淺快或深慢的所謂「潮式呼吸」,喉部出現哮吼聲。以循環障礙為主的表現狀態為:面色蒼白,角膜失去光澤,鼻翼扇動,喉間有痰鳴音,神志不清,出冷汗,四肢厥冷無力。最後肌肉鬆弛,大小便失禁,血壓測不到,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進入臨床死亡階段。

壽暖識共

在醫院病終的病人,醫護人員首先會對其做好尸體料理的準備工作,他們會說服死者家屬不要在病房大聲啼哭,以免影響其他人的情緒;然後撤去蓋被,給死者穿好衣服;再用被單包裹尸體。包裹尸體時,以被單兩端蓋好頭腳,兩邊整齊地包緊,用繃帶束緊肩、腰、小腿部分,然後送至太平間。一般人在死後3~6小時之後,腐敗菌在尸體內大量繁殖,使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產生腐敗氣體,使腸管脹氣。由於人的死亡是個過程,臨床死亡期可延長至一小時或更久,從呼吸、心跳停止,發展到腦、心、肺的細胞組織死亡,尚需經過一定的時間。大腦對缺氧的耐受性最差,約5~6分鐘,首先進入生物學死亡階段,其他系統組織對缺氧耐受性較中樞系統強,有時可維持數小時,有的可維持數天。如臨床死亡後數小時心房肌仍有收縮功能,胃腸仍可見到蠕動等。

唯識學把一心分八識,分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和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臨終舟楫》中提到:「夫人之生也,惟此第八識其來最先,七、六、五識次第後來。及其死也,亦此八識其去最後,餘此次第先去。」並說:「至人死氣斷之後,彼(阿賴耶識)不即去,必待至通身冷透無一點暖氣,彼識方去,識去則此身毫無知覺矣。若有一處稍暖,彼此尚未曾去,動著觸著仍知痛苦,此時切忌穿衣盤腿搬動等事。若有一處稍觸著,則即其痛苦最為難忍,不過口不能言身不能動而已。」考經云:「壽暖識三者,常不相離。如人生有暖,則有識在,識在則壽尚未終。」

正因為人的死亡是個緩慢的過程,故印光法師在《臨終三要》苦口婆心地告誡說:「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因為「病人終亡之時,正是凡、聖、人、鬼分判之際,一髮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佛號開導彼之神識」。

善巧開導

在實際生活中,家庭的不幸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家庭成員身上。家庭中如有任何一人即將面臨死亡,對整個家庭來說都是不幸的事,因此對不同的情況,我們都應該盡自己的努力,給予臨終的安慰和關懷。如少年臨終病人情緒極不穩定,一旦病情加重面臨死亡的時候就容易發生焦慮、恐懼、絕望的心裡感受,因為很多青少年認為死亡離自己很遠,但「黃泉路上無老少」。老年人由於生理機能逐漸衰退,一旦患病病情發展易趨向嚴重,並且複雜多變。當患者進入臨終期,身心日益衰竭,恢復健康已毫無希望,精神和肉體上忍受著雙重折磨,心裡感受以憂鬱、絕望為主要特徵,並且往往有自殺的念頭出現。

在此時佛法卻能給予極大的幫助和安慰。《臨終三要》提到要「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勸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應交代事,速令交代後,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將隨佛往生佛國,世間所有富樂、眷屬、種種塵境,皆為障礙,致受禍害,以故不生一念繫戀之心。」因為「大命將盡,鬼神醫藥豈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於此種無益之事」,所以對於「念佛一事,便紛其誠懇,而莫由感通矣!」

「世間最可慘者,莫甚於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倖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不可不早為之計慮也。」信佛念佛的人是慶幸的,因為佛法讓我們能坦然面對生命的無常,能讓我們生無愧於人,死往生極樂。但願不信的人幡然醒悟,不再沉淪,乘佛願力,懇切念佛,離娑婆登極樂,豈不美事幸事哉!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罪惡生死凡夫,只配下品下生嗎

問: 念佛行人,在只能粗持五戒的基礎上,能上品上生嗎...

遇到搶救不過來的患者該怎麼辦

問: 南無阿彌陀佛。頂禮法師。末學在醫院上班,遇到搶...

宏海法師:淨土三資糧

(第一講) 好,各位蓮友大家上午吉祥,阿彌陀佛。 今...

剛開始念佛,一定要把心寂靜下來

我們佛七的前面三天,所強調的是禪定心;剛開始念佛,...

「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為何還要願往生

問曰:大乘經論中,處處說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云何天...

人死後被問到的兩個問題

卡特因為家庭拖累沒有完成大學學業,沒能實現當一個歷...

聖嚴法師《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我說我回到美國,回到台灣,卻不知道向何處是回?又向...

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

《阿彌陀經》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什麼...

【大藏經】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大藏經】【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大藏經】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大藏經】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

迴向是隨時隨地迴向還是統一迴向

問: 迴向是隨時隨地,早中晚都迴向,還是統一到晚上...

念佛心真不真,直在歡喜煩惱兩處中取證

念佛法門,最為簡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無定志。所以...

寬嚴法師《如何控制你的瞋怒》

有人說,現在的世界是修羅世界。修羅的特性是什麼?就...

惜福

我的外祖母活到八十歲,她過世的時候我還年幼,有許多...

把所有功德都迴向往生西方

只要是修行佛法的人,他總有修行的種種科目,這裡就列...

服用動物製品,則是不知慚愧

所言天冷身弱,衣絲綿者,必須非此不能生活方可,若借...

大安法師:換個蓮華化生的身體

我們確實要厭離這個身體啊,沒有一點值得留戀的。我們...

職業與信仰有衝突該如何處理

問: 職業與信仰的衝突如何處理?如何學佛? 宏海法師...

如何對待「看不順眼」的人

人是不可以離開群體而單獨生存的,既然要和其他人打交...

真正的布施,要達到無私奉獻

真正的布施是無私的奉獻,你如果沒有達到這個,你也是...

出家人應該如何學戒

對於出家人來說,只有真正受了戒,才能成為名符其實的...

通玄秘訣,換骨神丹

九、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者,七地僅名現相,八地乃得...

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

【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

四種馬喻不同根器

一天,釋迦牟尼佛坐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裡,出去托缽的...

使生疏的佛號變熟悉

念佛的功夫來自於不斷的熏習。如果不念佛,我們每天的...

肉食讓我們把健康拱手相送

所謂肉食,病菌尸毒寄生蟲。 不論是什麼樣的肉類,在...

【佛教詞典】通

作用自在無礙的意思,指通力、神通。通有三種,即   ...

【佛教詞典】三無漏學

(名數)戒字慧之三學,在凡夫之身為有漏,在聖者之身...

【視頻】濟群法師《造就慈悲品質》有聲書

濟群法師《造就慈悲品質》有聲書

【視頻】慧律法師《八風吹不動》

慧律法師《八風吹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