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從醫學角度談臨終三要

2013/12/0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從醫學角度談臨終三要

在醫院重症監護室(ICU)中,接觸最多的莫過於生死別離,陰陽相隔的痛苦。在監護室裡的病人只能靠輸液和呼吸機苟延殘喘,可以說是朝不保夕,命若懸絲。面對至親的離去,家屬一時半會兒接受不了,於是便苦苦哀求醫生,不管用什麼辦法,哪怕是動用「十八般武藝」,也要對死者進行搶救。主治醫生明知搶救無望,因為病人的心跳已停,心電圖呈直線,腦電圖平直,瞳孔固定,無對光反射,無自主呼吸,總之可確認為死亡。但由於家屬強烈要求,同時也為了避免醫療上的紛爭,於是便在形式上做一些無用功的搶救,來安慰家屬。但一切都是徒然。

家屬悲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此時更重要的是理性地對待。

死者就這樣被無謂的搶救折騰,這種瀕死前的搶救,一方面耗費社會資源,另一方面,有違醫學倫理。最讓人痛心的是病人不能善終,令人扼腕嘆息。於是,基於臨終關懷的考慮,我們將從醫學倫理的角度來探討「臨終三要」的科學性和重要性。讓逝者安詳往生,讓生者理性對待生命的無常。

生死事大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一位哲學家寫道:「生就意味著死。」這就是說人一生下來,就開始了向死的轉化。孔子也說:「未知生,焉知死。」古代思想家李翱也認為,死的問題不必研究,人應該「原其始而反其終,則可以盡其生之道。生之道既盡,則死之說不學自通矣」。可見古往今來,生死問題都是人類最關心的問題。「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浩瀚宇宙,芸芸眾生,生老病死,每個人都在所難免,「但願人長久」只是人的一種希冀和祝願。

四大分離

《飭終津梁》有句話,說:「臨命終時,四大分張眾苦畢集,若非三昧久證,誠恐不易得力。」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分裂,就如活龜脫殼,其臨床表現為脈搏微弱甚至測不到,呼吸困難呈淺快或深慢的所謂「潮式呼吸」,喉部出現哮吼聲。以循環障礙為主的表現狀態為:面色蒼白,角膜失去光澤,鼻翼扇動,喉間有痰鳴音,神志不清,出冷汗,四肢厥冷無力。最後肌肉鬆弛,大小便失禁,血壓測不到,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進入臨床死亡階段。

壽暖識共

在醫院病終的病人,醫護人員首先會對其做好尸體料理的準備工作,他們會說服死者家屬不要在病房大聲啼哭,以免影響其他人的情緒;然後撤去蓋被,給死者穿好衣服;再用被單包裹尸體。包裹尸體時,以被單兩端蓋好頭腳,兩邊整齊地包緊,用繃帶束緊肩、腰、小腿部分,然後送至太平間。一般人在死後3~6小時之後,腐敗菌在尸體內大量繁殖,使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產生腐敗氣體,使腸管脹氣。由於人的死亡是個過程,臨床死亡期可延長至一小時或更久,從呼吸、心跳停止,發展到腦、心、肺的細胞組織死亡,尚需經過一定的時間。大腦對缺氧的耐受性最差,約5~6分鐘,首先進入生物學死亡階段,其他系統組織對缺氧耐受性較中樞系統強,有時可維持數小時,有的可維持數天。如臨床死亡後數小時心房肌仍有收縮功能,胃腸仍可見到蠕動等。

唯識學把一心分八識,分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和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臨終舟楫》中提到:「夫人之生也,惟此第八識其來最先,七、六、五識次第後來。及其死也,亦此八識其去最後,餘此次第先去。」並說:「至人死氣斷之後,彼(阿賴耶識)不即去,必待至通身冷透無一點暖氣,彼識方去,識去則此身毫無知覺矣。若有一處稍暖,彼此尚未曾去,動著觸著仍知痛苦,此時切忌穿衣盤腿搬動等事。若有一處稍觸著,則即其痛苦最為難忍,不過口不能言身不能動而已。」考經云:「壽暖識三者,常不相離。如人生有暖,則有識在,識在則壽尚未終。」

正因為人的死亡是個緩慢的過程,故印光法師在《臨終三要》苦口婆心地告誡說:「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因為「病人終亡之時,正是凡、聖、人、鬼分判之際,一髮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佛號開導彼之神識」。

善巧開導

在實際生活中,家庭的不幸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家庭成員身上。家庭中如有任何一人即將面臨死亡,對整個家庭來說都是不幸的事,因此對不同的情況,我們都應該盡自己的努力,給予臨終的安慰和關懷。如少年臨終病人情緒極不穩定,一旦病情加重面臨死亡的時候就容易發生焦慮、恐懼、絕望的心裡感受,因為很多青少年認為死亡離自己很遠,但「黃泉路上無老少」。老年人由於生理機能逐漸衰退,一旦患病病情發展易趨向嚴重,並且複雜多變。當患者進入臨終期,身心日益衰竭,恢復健康已毫無希望,精神和肉體上忍受著雙重折磨,心裡感受以憂鬱、絕望為主要特徵,並且往往有自殺的念頭出現。

在此時佛法卻能給予極大的幫助和安慰。《臨終三要》提到要「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勸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應交代事,速令交代後,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將隨佛往生佛國,世間所有富樂、眷屬、種種塵境,皆為障礙,致受禍害,以故不生一念繫戀之心。」因為「大命將盡,鬼神醫藥豈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於此種無益之事」,所以對於「念佛一事,便紛其誠懇,而莫由感通矣!」

「世間最可慘者,莫甚於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倖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不可不早為之計慮也。」信佛念佛的人是慶幸的,因為佛法讓我們能坦然面對生命的無常,能讓我們生無愧於人,死往生極樂。但願不信的人幡然醒悟,不再沉淪,乘佛願力,懇切念佛,離娑婆登極樂,豈不美事幸事哉!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往生到邊地疑城

我們看到《無量壽經》裡面講邊地疑城有這麼一種情況,...

乃至十念,也包含平時的信願稱名

乃至十念,一定要談這種深信切願的人,一定是念很多佛...

念佛有什麼規矩儀式和禁忌嗎

天下事有定理,無定事,當以理定事,以事論理,俾合乎...

恆真淨土變現淨土

今天我們講的淨土的第三個概念,叫恆真淨土。也就是釋...

有兩種念佛人最老實

念佛的生命,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講,需要法義的學習作為...

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

在淨土法門如何發菩提心?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裡面...

【推薦】佛號要如何念

首先談修行要有一個正確的心態,這心態就是四個字至誠...

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勢力所成

菩薩曰: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勢力之所成,非由他致。今...

【大藏經】【註音版】往生論

往生論...

【大藏經】最上乘論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若其不護淨者。一切行無由...

【大藏經】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尊重他人的秘密,務必要守口如瓶

生活中,我們不僅要保存自己的秘密,也要尊重他人的秘...

不要老掛起那討債的面孔

佛講一切法無相,尤其在《金剛經》中,明確講無我相,...

如何誦《地藏經》

誦經他有一個規矩的,按照這個誦經的規定呢,上來一般...

修行就要斷欲去愛嗎

我們為什麼會有煩惱?因為自私的緣故。為什麼會有自私...

隋代高僧智者大師

所有的佛教宗派祖庭,基本上都在西安,只有一個宗派天...

如何獲得佛法正見

佛教各乘各宗都把得到正見作為修行最重要的前提。如《...

內心的中道

中道二字,並不是指我們的身和語,而是心。當我們不喜...

恣意追逐功名利祿五欲,則苦患無窮

佛陀時代,有一次波斯匿王在靜坐中思惟:世間上很少有...

反聞聞自性有沒有修持的具體方法

問: 請益法師,如何理解六根就是一根一心,把心貼在一...

曾以為非,今則為是

我們現在常常提到一個詞:三觀。三觀就是一個界定的標...

【推薦】心地行為決定其相貌

譬如慈善有德之人,心地行為,悉皆正大光明,故其相貌...

破地獄的偈

原來有這樣一個公案,就在宋代的時候,蘇州有一個姓朱...

惟覺老和尚:修善培福

人如果沒有福報,生活上就會經常遭遇困難與挫折;相反...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今天是母親節,是兒女孝敬母親的日子,令我想起了佛教...

得了什麼享用,先供養

我今天就講一個字橫,橫就是不順當,我們怎麼把橫順當...

小心你的口業

佛世的時候,有一位長者的妻子,懷孕之後,身體就臭穢...

【佛教詞典】舉向

禪林用語。指提示、唱道祖錄公案。他如舉示、舉唱、舉...

【佛教詞典】阿菟林

(雜名)譯曰小林。見翻梵語九。...

【視頻】早課(靈鷲山)

早課(靈鷲山)

【視頻】蓮池大師《竹窗隨筆》輪迴的根本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輪迴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