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應用

淨界法師  2021/11/13  大字體  護眼色

第4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10面,戊五、結示本無。

我們上一堂課強調了生死輪迴的根本,就是為什麼我們會不斷地死亡以後,為什麼我們會馬上得一個果報呢,為什麼阿羅漢死掉以後他就入無生了,他的輪迴的力量就結束了呢?因為我們住在我們心中的妄想,就啟動了輪迴的力量。所以古人常說,流轉三界中,是誰在流轉?其實就是我們一念的妄想在流轉。我們可以這樣子講,我們過去生打了很多五戒十善的妄想,所以把這個妄想的力量變現成人天的果報,這個叫作一個總報。當然這個總報也有別報啊。在五戒十善當中,有些人特別打了很多佈施的妄想,他住在佈施的妄想,所以他今生福報特大;有些人他在五戒十善當中,他特別強調持戒的善法,他做什麼事有規矩、有章法的,他的身心特別莊嚴,特別的尊貴、高貴;那麼他前生遇到事情的時候,他經常打忍辱的妄想,他遇到事情他寧可退讓、寧可忍辱,不會跟人家抗拒,他就出現莊嚴的相貌。

所以我們應該這樣講,你前生的妄想把你今生創造出來。那你今生又打很多妄想,我看一個人要是沒有學《楞嚴經》的話,大概四十歲以上,你來生的相貌大概就畫出來了,差不多畫出來了,你看看你打什麼妄想唄。就是那個經常出現的妄想你要注意,叫堅固妄想。如果你偶爾出現一次妄想,這個還亂不了。你一天當中如果有一個妄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這個妄想你就要小心了,你要很小心啊,它開始在累積你來生的相貌。妄想就像工畫師,它把你來生的相貌不斷地畫。如果你是打佈施的妄想,它畫出來是一個福報的相貌;如果你是慳貪的妄想,它把你來生貧賤的相貌畫出來。只要這個妄想是你不自主的、經常會出現的,你都要很小心。當然,從本經的高標準,不管是善念、惡念,都是輪迴性的,都不能住。

如果我們有志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所以,你對三界的妄想太執著會障礙你往生。往生我們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厭離娑婆,第二個、欣求極樂。你要走得出三界,如果你跟三界的力量是咬得緊緊的,你一方面貪戀娑婆,一方面欣求極樂,這兩個力量在拉扯,那對不起,娑婆世界的力量強大,因為你跟它是熟境界。所以,一個求生淨土的人,第一件事情,你要把三界的妄想要慢慢地降低,你才跳得出去;第二個,你要建立一個新的妄想,這部分我們到佛三再來開示,建立一個對彌陀、對淨土一種強烈皈依的妄想,產生一個求生的動力。所以,我們一個人要求生淨土是兩件事情,第一個,你要放下娑婆,第二個,你要欣求極樂。《楞嚴經》有助於幫助我們放下娑婆世界的生死的力量,有助於。

那就是我不對治妄想,但是我觀察它是妄想本空,無住。妄想是沒有實體的,它之所以能夠產生那麼大的力量,是因為你的心力灌到上面,力量是我們給它的。妄想本來是沒有力量的,諸位要知道,它沒有力量。但是你一住上去,它變成有力量,問題在這裡,是我們加持它。它本來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假相,根境碰撞,由於我們過去的業力。你跟他有緣,你看他就起歡喜心唄,這正常的;你過去跟他結惡緣,你看他就很討厭他嘛。這個都是妄想,你無住,它自然就退失掉,那是一個生滅的假相。但是你一旦住上去,那事情就沒完沒了,它就變成堅固,它變成有力量,那都是我們給它的。所以我們覺得妄想那麼有力量,其實它本身是沒有力量的,是我們的心力灌進去,它變成有力量了。就像那個木偶一樣,木偶本來是不能動嘛,是我們的手在裡面動,它木偶才動嘛。所以我們現在要慢慢從住在妄想的心要拉回來,把心帶回家,首先要知道一件事情——妄想本來是沒有的,達妄本空。

看經文,戊五、結示本無。我們不是說,妄想本來有,硬生生把它消滅,不是這樣子的。本來沒有妄想,那只是一個因緣和合暫時出現的假相,是這個意思。好,我們看經文。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初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這段經文很重要。我們把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作一個總結。阿難,你到現在還不能夠真實地明瞭生命的相貌是「浮塵」,浮塵就是空中的灰塵,是飄來飄去的,它是一種虛妄的假相。那麼這個假相是怎麼來的呢?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當你的業力成熟的時候,這個因緣就出現,你就打這個妄想;當你的業力消失了,你說他為什麼看到你就討厭?因為你欠他的唄。那你不斷地為他迴向,你的業力消失了,他看到你的感覺就不一樣了,這個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嘛。但是在變化當中,我們的一念明瞭的心是不變的。諸位要知道,心是不變的,妄想是不斷地變化。你現在要分清楚,你內心世界有兩個東西,一個是你的主人,一個是你的客人。客人是什麼?客人是暫時來掛單的,來來去去的,你不能當真的,你一當真你就完蛋了。

那怎麼辦呢?我們再往下看: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這個都是在講身心世界,都是開合的不同。開出來就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其實就是色身跟內心,其實就是我們的生命體。那麼這個生命體是怎麼來的呢?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就是因為業力的因緣成熟了,就出現了這個假相;當業力消失的時候,你的感覺、你的色身、你的想像,這個五陰就全部消失掉。但在消失當中有一個不消失的,就是如來藏性,它是常住妙明,是不動周圓、週遍法界的,它是微妙不可思議的真實的心性,在真實的心性當中,它沒有去來,也沒有所謂的迷悟,也沒有所謂的生死,通通了不可得。

這段經文的總結,佛陀很明確地告訴我們,我們的內心世界是有兩個東西。一個是生滅變化的假相,它就像空中的灰塵,它就像魔術師所變化的一個幻相,一個手帕變出一個兔子、變出一個貓,這個假相。第二個,有一個東西是恆常不變的——我們一念心,真實的心性。我們不幸的是,我們都沒有住在我們真實的心,我們就跟著我們的感覺走,跟著我們的妄想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還輪迴的主要因素,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古人說: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夢中我們感到真的有什麼人、做什麼事,那個夢境只就是你一念打妄想的夢心變現出來。你在床鋪裡面什麼都沒做嘛,那個夢心變現出來。但是夢心消失的時候,你醒過來,看那個人事,覓之了不可得,三界輪迴亦復如是。

佛印禪師有一天在河邊散步,他走著走著看到一個少婦,一個年輕的少婦,準備要跳河,佛印禪師立馬過去把她抓住,哎呀,你那麼年輕不要自殺啊!她說,我一定要自殺。為什麼呢?她說,我活不下去了。她說,我跟我先生結婚了三年,本來很恩愛,生了一個兒子,結果我兒子後來生病死掉了,我們兩個為了這件事情吵架,吵到最後我先生就把我拋棄了。我現在沒有先生,也沒有兒子了,我怎麼活呢?佛印禪師說,那你們結婚三年,你三年前是怎麼樣呢?她說,我三年前活得自由自在的,還沒有結婚的時候。佛印禪師說,那你是回到三年前而已嘛,那你也應該自由自在啊。你三年前沒有遇到你先生,本來沒有這個東西,對不對?你三年前也沒有這個兒子,那你很自在啊,那你現在跟三年前是一樣的嘛。諸位想一想,我們為什麼不自在?同樣的環境。因為我們多了一個妄想。對不對?問題在這裡。我們在這三年當中累積了一個妄想,當因緣消失的時候,我們妄想放不下。這是個嚴重的問題。所有的障礙都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所以我們自己最大的敵人是你的妄想。

那麼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慢慢地習慣從妄想的心回到真實的心,那個不生滅心,要站在不生滅的角度來面對人生,就是所謂的棄生滅、守真常,把心帶回家,這是很重要的。因為你臨命終的時候,你肯定是百感交集。我們臨命終一定會打很多妄想,我跟你保證,就跟你平常沒有什麼兩樣。不可能說你平常打很多妄想,突然間臨命終不打妄想,沒有這回事情。你只要住在妄想,你就很難往生。不是佛陀不救拔你,因為你自己走不出你的妄想,你沒有辦法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我講實在話,我們一個人要跳火坑,佛陀救不了我們。我們一再強調,感應道交是雙方面的事情。佛陀有心救拔我們,我們沒有做好準備,不可能感應道交。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可以決定的,諸位知道嘛?不是佛陀說了算,不是這樣子的,是我們自己要做好準備。

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因緣法的道理。身為一個佛陀,他比我們還緊張。我們在打妄想,他很緊張,但他也沒辦法,他不能進入到我們的妄想把我們帶出來,佛陀只有這件事沒辦法做而已,他不能進入到我們的妄想把我們帶出來,但是他可以說法讓我們自己覺悟。就好像在經典上說,就像一個人不能進入別人的夢中從夢中把他帶出來,但是他可以敲引磬讓他自己醒過來,但是他不能進入他的夢境把他帶出來,不可以。

那麼從妄想走出來最重要關鍵在哪裡?達妄本空。你要觀想你本來沒有這個妄想,你本來沒有這個妄想。那是因為你根塵的碰撞,六根攀緣六塵,由過去的業力產生一個妄想。你跟他結善緣,你就產生一個美好的妄想;你跟他過去結惡緣,產生一個不好的妄想,如此而已了。如果你住下去,你跟他就沒完沒了,沒完沒了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知道,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當你把心帶回家的時候,你再來看人世間,那都是一個夢幻泡影,那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如此而已。那是因為我們住在上面,所以給它很多的力量,給它很多輪迴的力量。當我們把心抽回來的時候,你再看它,它是一無是處,是這個道理。

前面這段是偏重在破妄。佛陀的破妄方式就是說,他告訴你說,如果你覺得妄想是那麼真實,那它應該有個處所啊,結果我們在整個七處破妄,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答案是覓之了不可得。當我們看花的時候,妄想就在花上;當我們看地板的時候,妄想又把它帶地上去。所以妄想是跳動式的,它只就是根境碰撞當下的一個假相。當根境別離的時候,妄想就沒有了,但是我們心中不斷地打它,它就變成很有力量。是這個意思。

那麼我們把妄想破壞以後,那我們云何應住呢?我們如何找回真心呢?看下一段,丁二、知真本有。我們一個真實的心性是眾生本具的,它隨時等待我們回家的。我們雖然無量劫來打那麼多妄想,但是一念心性它可從來沒有離棄過我們,隨時等待我們回去,叫知真本有。這當中有兩段,戊一、問答釋義,戊二、現相證成。佛陀先用一個問答來回答這個義理。這當中是如來問,陳那尊者回答,最後如來印可。這個答案是由佛陀的弟子來回答的。看如來是怎麼發問的,看經文:

爾時世尊,舒兜羅棉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出道,於鹿苑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那麼這個時候要講話之前佛陀先顯出一個相狀,他展開他柔軟又微細的、具足光明的手,打開五輪指端,等於是這個時候安慰阿難尊者一下,說你不要怕,妄想本空,但是你有一個更好的安住處,我現在來回答你這個問題。就教誨阿難說,我最初出道的時候,我先到了鹿野苑度化五比丘,其中一個就是憍陳那,阿那多憍陳那,五比丘之首。佛陀講一句重要的話說,一切眾生之所以不能夠成就出世的無上菩提、成就阿羅漢的聖道,為什麼呢?因為被客塵煩惱所耽誤,就住在自己的煩惱妄想。那麼這個時候,佛陀就問這些阿羅漢說,你們當初是怎麼遠離這個妄想的,你可不可以以過來人的角度來開示這些凡夫眾生呢?你們當初是怎麼遠離你們心中的妄想?這個時候,佛陀要弟子們現身說法。這個時候,身為長老的憍陳那尊者就先回答。看經文: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佛言:「如是。」

這個時候,憍陳那尊者就現身說法說,我身為僧團當中的長老——因為他是所有弟子當中第一個出家的,也是第一個成就聖道的——獨得解名,最初解,佛陀給他一個名字叫最初得到開悟的,叫作「最初解」。他是解到什麼意思呢?解到客、塵兩個字的意思,這以下就個別說明什麼是客、什麼是塵。客跟塵主要的觀念就是生滅的,但是客是比較大段的,就是講的一期的生命的果報;塵是比較微細的,就講到我們內心的妄想,我們面對果報打的妄想,但這兩個都是生滅的。

憍陳那尊者說,世尊,比方說有一個人他從事長途的旅行,他走累了以後怎麼辦呢?就暫時寄住在旅館當中,或者是一個晚上休息,或者吃一餐飯。總而言之,睡完覺、吃完飯,他就必須要俶裝前途,開始整理行裝,再一次地出發,他不可能長久住在旅館。但是身為主人,他就一直安住下去。所以我就思惟,暫時住的叫作客人,永久住的叫作主人。所以,他就是從生命當中,在一期當中,我們出生到生老病死,這個果報是變化的,那麼一定有一個不變化的東西存在。我因為找到這個不變化的東西,所以我證得阿羅漢果。這是第一個思想。

第二個,又比方說,一個新霽,就是雨後天晴,天空清澈的太陽慢慢地升天,陽光透過門縫照入於房間當中。透過光明,我們看到空中有很多灰塵。灰塵是搖動的,但是虛空卻是寂然不動的。所以我就思惟,沉靜不動的是虛空,搖動變化的是灰塵,那麼以搖動的是灰塵義。所以,憍陳那尊者他之所以證阿羅漢果,他就是看到了虛空是不變的、灰塵是變化的,灰塵指的是我們的妄想。不過這個地方的道理跟大乘的不二的道理有點不同,後面的不二的道理是佛陀親自開演。阿羅漢的空性是跟有是對立的,他認為生滅跟不生滅是對立的。什麼意思呢?從小乘的思想,認為妄想是一無是處的,所以他把心帶回家以後他就不再打妄想,他認為你安住在不生滅心你就不能打妄想,你打妄想你就不能安住在不生滅心,你要兩個選一個,生滅跟不生滅是對立的。

所以小乘的法,它的四諦叫作生滅四諦,它是對立的,空有是對立的,有為跟無為是對立的,無為的是一念心,有為的是妄想。所以,阿羅漢他明白這個道理以後,他基本上不打妄想。我問大家,菩薩打不打妄想?不打妄想?那菩薩怎麼發菩提心呢?他怎麼受戒的時候緣境發心呢?菩薩是——生滅跟不生滅是不二的,他是從不生滅心中假借妄想來成就他的功德,借假修真。所以,菩薩是不住三界的妄想,但是他必須要假借心中的想像,我們不要說妄想,說妄想可能會誤解。阿羅漢是認為想像是完全沒有價值的,他認為你一旦想像,就完全破壞清淨,所以他把心跟想是一刀分成兩段,你要麼想,你要麼是安住在心,阿羅漢是這個思考,虛空跟灰塵要選擇一個。

但是,下一段還沒講,我們先講出一個道理就是說,大乘佛法是認為心也可以想,在想當中又不離開心,就是他能夠真空而妙有,妙有又不離開真空。所以大乘佛法心跟想是不二的,諸位一定要把這個思想建立起來。我們可以同時安住在不生滅心,但是同時產生很多想像,但是我們又同時無住。無住也可以生心的哦,諸位,知道麼?我們不是說把所有的想像都消滅,我只是告訴你不要住在上面。如果你都沒有想像,你就很難發菩提心了。你要緣眾生苦起大悲,你要緣佛的功德起好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都要緣所緣,都有一個所緣境的哩。你要佈施,你也要緣眾生的境才能夠佈施的。我們的意思就是說,你要把這個妄想的心轉成一個正念的思惟,但是它的本質也是想像,只是它是如理的,它的想像是從內心的思惟產生的。

我們這樣講好了,如果你這個想像是外境刺激的,這個想像好不好?對,不好。只要這個想像是別人講一句話或者你看到什麼事情產生的,這個肯定是顛倒想。只要這個想像的來源是外面給你的,外面的東西,《楞嚴經》講是借來的,借來要還的了。當這個境消失的時候,你就還給對方了。但是這個想像是你內心如理思惟產生的,這個好不好?好,對!從內外就知道。你看我們現在都活在妄想,所以我們往生,弄得自己非常沒把握。我們一個人要往生,要假設臨命終的時候沒有人刺激我們,要假設我不能死在馬路上,我要假設身上沒有插管子,我要假設有人幫我開示,我要假設有人幫我助念,我要有七八個因緣具足,我的正念才會勉強出現。你認為這個正念,你覺得靠得住嗎?只要有一個人不見你,你就完了。所以我們依止外境在修學是很麻煩的,諸位知道嗎?因為你不是操之在我。

所以,如果我們現在養成一種用妄想心來修學,你一定要有佛像你才能產生皈依的心,你一定要在一個好的環境你才能夠產生正念。好,你所有的正念就像佛陀跟阿難尊者說的,你為什麼經不起考驗,因為你所有的戒定慧的正念都是借來的。你看到佛相好你才出家,哪一天我變丑了,你就還俗了,因為你出家是跟佛相好借來的嘛。佛陀說為什麼有光明呢?跟燈光借的,跟太陽借的,太陽一走就把光明帶走了。為什麼會有動?跟風借的,風一走,動就沒有了。佛陀說,阿難尊者你想想看,你把借的東西都還完了,剩下才是真正你的東西。諸位,你現在所有的善根如果是借來的,都還給人家,你剩下是什麼東西?想想看啊。你一定是如理思惟,發自內心的善根,這才是真的你的東西。

所以,在佛教的觀念,你的心念只要是從內出來的,才是你的東西,是你的真本事。你要佈施,要別人很多人勉強你、硬把你帶去的,這個佈施都不是你的東西,那是別人借來的。所以說,在整個《楞嚴經》當中,小乘佛法是對所有的想像一概否定,大乘佛法是否定由外境刺激的想像,這部分是否定的,因為那個想像沒有一個是好的,顛倒想,但是它肯定由如理思惟產生的一個想像,比方說菩提心的想像,比方說佈施的想像,比方說持戒的想像,這個是值得肯定的。因為你沒有想像,你的生命就沒有動力,因為不生滅心它是不能產生造作的,它是無為法。所以我們要知道,安住,是安住在不生滅心,但是你要修行,就要靠想像啊。菩薩的好樂、菩薩的意樂是想像而來的,它才有動力啊。我為什麼從台灣飛到新加坡來呢?這也是一個美好的想像,我感覺跟你們有緣。對不對?那也是一種美好的想像來促成一種修行的動力嘛。你看阿羅漢證得空性以後他完全沒有生命力了。

所以,完全否定想像好不好?不好!對了。你要分辨什麼是顛倒想,什麼是如理思惟。我再講一次,只要你這個想像是從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刺激而產生的,通通不是你的東西,即便它是一個善念,這個善念也不是你的善念,是脆弱的善念,因為外境會把它帶走,臨終你要還給人家的。只有透過你如理的思惟產生的善念才是你的東西。諸位你還記得《印光大師文鈔》有一個公案嗎?有一個弟子問印光大師說,您老人家一輩子勸人家念佛往生,您真地看到有人念佛往生嗎?印光大師說,全世界的人都沒往生,我照樣往生。印光大師往生的力量不是借來的,對不對?你一定要看到別人往生你才往生,那要是這個世間末法時代沒人往生了,那你也沒辦法往生了。所以,印光大師的往生是透過如理思惟、透過智慧的抉擇,不依外境,禪宗說的,不與一切萬法為伴侶。所以,外面變他不會變。

那麼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小乘的生滅法跟不生滅法是一刀兩斷,所以他遠離生滅法,完全地把妄想遠離,也把如理思惟也遠離,就進入偏空涅槃,這是非常可惜的地方。我們看大乘的不二思想,佛陀親自來示範,看經文,如來印可以後,佛陀現相證成,佛陀以他現生的因緣來證明空有是可以同時存在的。我們遠離的外境的顛倒想,其實我們也可以創造一個新的想像,這兩個是可以存在的。

看經文: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迴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迴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因何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

這個時候,前面佛陀是請憍陳那尊者來發明生滅跟不生滅的道理,從前面的虛空跟灰塵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兩個是對立的。那麼這個時候,佛陀就親自來證明,空有其實從大乘是可以同時建立起來。他就從輪掌中,就是手掌當中,以他的神通放出一道寶光跑到阿難尊者的右邊。我們一般人,有特殊的東西過去,他的頭就順著這個光明就回過頭來往右邊看去。這個時候,佛陀又放出一道寶光跑到阿難尊者的左邊,阿難尊者又回過頭來往左邊看去。佛陀就說,阿難尊者,你現在頭為什麼動來動去呢?阿難尊者說,因為我看到佛陀的手掌放出一道光明,從我的左邊、從我的右邊過來,所以我就順著這個因緣就自然地搖動。這是人之常情嘛,看到特殊的情況,就想要去看個究竟。那麼佛陀說,你看這個佛光是左右動頭,到底是你頭在動,還是你那個明瞭的心性在動呢?阿難尊者就回答得非常好。阿難尊者說,是我的頭在動,我的心性連「止」的相狀都沒有,哪有什麼動的相狀呢?佛陀說,如是!

所以,心性是寂靜相嗎?不是。它連寂靜相也沒有,它離一切相。因為,一個東西會寂靜,表示它會動,有為法是對立的,諸位知道。心性沒有寂靜相,寂靜是修來的。你要把性德跟修德分清楚。我們本具的心性是沒有相狀的,但是透過戒定慧會產生寂靜相,這是修來的。這個地方講出一個觀念,我們的心性是不動,但是也不障礙頭動來動去。就表示說,當我們安住一念心性真如的時候,也不妨礙你從教理上的思惟產生一些清淨莊嚴的想像,不妨礙。所以,我們必須把性德跟修德要結合,性德是本具的,修德是修來的。你不是說把心帶回家就大事已辦了,不是的,那是第一步而已,那叫作安住,叫空觀安住。然後你要怎麼樣?生起假觀,產生增上、產生調伏。所以,本經它是空假中三觀。空觀是破妄,把心帶回家,不隨妄想而轉,基本上,生死輪迴的力量慢慢淡薄了。假觀,你要創造一個新的因緣,讓你跟彌陀感應道交。

所以,我們在《楞嚴經》要做兩件事情。就好像說我們本來住在一個房子,對不對?這個房子把它打掉,這個房子不能住了,住下去,沒完沒了。打掉以後,接著呢?對,再蓋一個新房子。對啊,你本來就重新產生一個想像唄。你如果把妄想都消滅了,你來生會變什麼,諸位知道嗎?變阿羅漢。因為阿羅漢沒有想像嘛!沒有想像力就是,他沒有這種萬德莊嚴,沒有大悲願力嘛!所以,我們在剛開始把心帶回家的時候是做第一件事情,遠離妄想,不隨妄轉,然後又產生一個新的想像,這才對。所以說,你必須把修行的觀念先大死一番,然後再重新大活。

諸位你慢慢看經典你會發覺,佛陀在大乘佛法講話很少講一句話的。講一句話,除非他是在對治你,它不是第一義諦悉檀。猶如蓮花不著水——讓你無住,然後呢,亦如日月不住空——也不能住空。打得念頭死,接下來——建立彌陀佛。肯定是有一個東西。大乘佛教是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有所否定、有所肯定,這才是中道的思想。只有小乘人講話是講一句話的。凡夫講話也是講一句話,凡夫是完全投入,阿羅漢是完全排斥,大乘佛法是遠離兩邊。所以你要能夠走大乘佛法,你一定要建立一個雙向的思考。如果你有志於大乘佛法,你要建立雙向思考,你才是一個大乘善根的菩薩。當然,我們在行動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先完成第一件事情,再完成第二件事情,但是你在認知上,理論的認知上,一定是圓滿的、中道的思想。當我們在破壞一個妄想的時候,我們知道,你還要建立一個新的、一個如理的想像。那麼這個就是整個大乘的思考,先破妄,然後再顯真,把心性裡面好的想像再表現出來,叫離一切相,又同時即一切法,法——佈施的法、持戒的法,這個不能破壞。離開凡夫的顛倒相,建立一個清淨的功德法,叫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謂之真如,叫作安住。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結示法要。我們先看凡夫的相貌,我們先看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我們生命無量劫來善惡的業力、無量劫來所有煩惱、妄想的所有的種子都存在阿賴耶識,就是代表我們的過去。什麼叫過去?就是阿賴耶識。那麼阿賴耶識當然它的種子成熟了以後它就釋放出一個身心世界。你就會有一個男人,就有男人的色身、男人的感受、男人的想像,如果你是一個女人,你就現出女人的色身、女人的感受、女人的想像。然後你就會產生一個思量、產生一個執取,住在自己的想像,然後就產生第六意識的了別,這一部分叫作受用果報,這一部分不能怪我們。我們在承受果報的時候不能怪今生的你,要怪是怪誰?怪前生的你,對對對。所以我們佛教在受用果報這一塊叫作認命。但是第六意識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這一部分就要小心了,影響到你的來生。

身為今生,我們是跟兩個因緣交接,第一個,過去跟現在這一塊的互動。今生跟過去是互動的,這一塊不能怪你。你長得什麼樣、你有沒有福報,不能怪現在的你。但是你今生跟來生的互動,這一部分你要小心哦,你用什麼想像來面對。所以,我們所謂的現在,同時在承擔過去,酬償過去的業力。所以有人說,人生是來還債的,這句話講對一半而已。人生一半是來還債,另外一半是開創未來,這一塊你就要小心了。所以現在、過去這一塊是還債,現在的想像又影響到來生。所以你看,第六意識又回到第七意識的執取,又變成第八識。如果你是從下面又走上去,那就完了,你又住在你的妄想,你過去生打什麼妄想,你現在還打什麼妄想,又住在妄想,又變成第七意識的有所住,又回到第八識。那就變成一個惡性循環,那你就被過去的妄想牽著走。

所以怎麼辦呢?我們從第六意識開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從這個地方開出一個新的道路,開始創造法身、般若、解脫。從第六意識開始,遇到事情的時候迴光返照,開始不隨妄轉。不隨妄轉會有什麼情況呢?在經典上說,我們開始怎麼樣?斷相續心,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勢力慢慢減低、慢慢減低,我們不是知道道理馬上做到,不是。但是它的勢力已經變成怎麼樣?在唯識學上叫作不增長業,你開始造不增長業。

我考大家一個因果的問題。某甲跟某乙,某甲他一個禮拜的功課,他第一天念一千聲佛號,第二天念九百聲佛號,第三天念八百聲,七百聲、六百聲、五百聲,這個人是越念越少,每一天少一百聲。某乙是第一天三百聲,第二天四百聲,後來五百聲、六百聲、七百聲、八百聲、九百聲、一千聲。兩個加起來完全一樣。你覺得哪一個人會往生?某乙會往生,為什麼?因為他造增長業,對了!我們一個人如果說學佛啊,第一年的時候佛在眼前,第二年佛變得很遠,第三年佛看不見了,就糟了。因為你的生命是在DECREASING(減少)。所有的業,來生會表現出來,它必須是增長業,它那個要有氣勢,增長業。

諸位我們必須要讓善業變成增長業。在唯識學上說,所有的業會得果報,它必須是增長業。你看臨終造的業為什麼力量特大?因為增長業叫作輾轉增勝,它是有氣勢的。你看在齊國不是有個戰爭很有名麼?齊桓公派了將近五倍的軍力去攻打魯國,鮑叔牙,諸位知不知道?鮑叔牙去打魯國,魯國沒辦法,幾乎要被滅國了,去找一個有智慧的人叫曹劌。曹劌一看,哎喲!軍隊這麼強。齊國擊鼓的時候,魯國退,退了三次,到第四次再擊鼓,把鮑叔牙打敗。魯國說你怎麼打敗齊國呢?他說,國君,打仗打的不是人數,打的是氣勢。它擊鼓三次,我都不跟他打,他最後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我們氣勢正旺,他氣勢在衰弱,所以就把它打敗了。

諸位要知道這個觀念,打仗跟念佛道理一樣,你念佛沒有氣勢,如果你念佛的數量是慢慢減少,那你要小心了。你比方說,你在造一個罪業,所以在菩薩戒有一條戒說,比方說惡口,我很喜歡罵人,但是我迴光返照以後——這個罵人是一種錯誤的想像,我開始對治了。我昨天罵人家三次,今天罵人家兩次,今天罵一次,這個菩薩不結罪的,菩薩就不結罪。因為你已經開始對治了,對治所作業。因為這個業已經變成不增長業了,除非你以後要造作。只要這個業你開始在減少當中,而且是通過如理思惟減少,不是因為外緣不具足,是如理思惟刻意地對治的,這個業叫作不增長業。我們把所有的你希望往生的業力要變成增長業。所以你必須,念佛你必須要保持意樂。念佛要有氣勢的,越念越多,越來越多,你那個信願行的資糧是要慢慢走,你寧可慢慢走,沒關係。因為你平常都不念佛,突然間拜三千拜,又不拜,這個沒有用,這個最不好。修行,懺公師父講,點點滴滴。一天拜一百拜,明天也拜一百拜,這個很正常。一個人一天拜三千拜,這個不正常,這種暴飲暴食的修行不可取,你必須要增長業。

所以說,當我們開始迴光返照的時候、開始把心帶回家的時候,你所有三界的業力,你說,誒,我還打妄想,但是次數減少了,對,就是這樣子,它變成不增長業了,它的勢頭、氣勢被你破壞了。帶業往生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你開始遠離它了,它的勢力在慢慢慢慢減損當中,你往生的勢力增長當中,你一定往生,因為它氣勢旺。所以說,我們明白道理以後,我們不是馬上做到,但是我們的勢力開始產生一種消長:三界的業力慢慢減損,出世的業力慢慢增長了,這個就成功了,做到這點就不錯了,你就有把握帶業往生,就是那個業的勢力、三界的勢力被你破壞了。但是這要有一個條件,你要真實地覺悟,然後勉強自己去做,不能觀要他觀,剛開始勉強,時間久就習慣了。

這個地方就講到,整個生命的變化從當下一念的不取,不迷、不取、不動,不取,不動,讓生死的業力慢慢慢慢淡薄,然後在建立一個新的想像,然後讓這個想像勢力越來越大。這個時候,你來生的因緣就變化了,因為諸法因緣生,當你心念產生變化的時候,你來生的生命也重新佈局了。佛教不重視結果,重視因地。你因地改變了,果報自然改變,你不要求。佛教的果報沒有一個是求來的,都是修來的。佛教真的是無求。你把因地把握了,諸法因緣生,你因緣具足了,它果報就自然出現;你沒有因緣,你求也沒用。因緣在哪裡?就在你的心中。你要會操作你的內心,來生的確是可以創造的。你要跟著感覺走,那你就永遠活在惡性循環。當然,關鍵在於你要先覺悟,你才能夠做出生命的改變。你遇到妄想,你念佛也好,你修止觀也好,總而言之,不要跟著它走。不要跟自己的感覺走,跟自己的感覺、跟妄想說不,慢慢慢慢它就變成不增長業了。為什麼?因為它本來就沒有實體,達妄本空。它有力量是你給它的,你把力量抽回來,它就自然枯萎。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今天先上到這個地方,明天再把它作一個總結。好,迴向!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楞嚴經》與《法華經》的差別

我們講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楞嚴經》是...

依此法門,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色陰的本質是清淨的佛性

在五陰當中最粗顯的就是我們的色身。色在佛法當中叫做...

銷我億劫顛倒想

《首楞嚴王三昧》它所破的當然是煩惱。我們剛剛講過煩...

宏海法師:楞嚴法會開示

各位道友,特別是今天我們格外的因緣,正法眼藏,楞嚴...

生死凡夫有資格學楞嚴經嗎

問: 我們生死凡夫有資格學《楞嚴》嗎? 淨界法師答:...

我們要遠離魔境,只有一個方法

魔境因由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用心交互,...

【大藏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三萬二...

【大藏經】【註音版】往生論

往生論...

【大藏經】最上乘論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若其不護淨者。一切行無由...

【大藏經】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要謙虛、勿驕傲

在佛教中,有佛、有菩薩、有羅漢、有天人。 我們人,...

幸福家庭必備的五個基本要素

一、溝通 獅子和老虎之間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爭,到了...

起瞋怒心會引起的三種過患

第一是心遠離安樂。一個經常生起嗔恨心的人,他的意識...

古人論富貴貧賤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論語...

枉受輪迴之苦,難道不悲哀嗎

文鈔原文: 迨至眾生機盡,如來應息,而大悲利生,終無...

培養第二念的覺悟

我們一生當中你的造善造惡,就是第六意識決定了。當它...

念佛往生一法,對初發心菩薩來說非常重要

塵劫聲聞者,有於大通佛世發心,皆因退大,塵點劫來,...

佛為比丘破前世情愛

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園精舍時,一位比丘出外托缽乞食,...

下半場的人生需要做一些減法

天有黑白,月有圓缺,就人的健康和體力精力而言,人生...

貧女變皇后

過去,有一座名山 晝闇山,由於山中有眾多賢聖僧眾隱...

悉達多太子的成道

悉達多太子出家修行,尚未成就佛道時,一日,取地上槁...

修習淨土的人常犯兩個毛病

整個淨土成敗的關鍵,就是在發願。我們心中都有很多的...

普賢菩薩名字的由來

普賢菩薩,梵音名號Samantabhadra或Vishvabhadra。音...

你為什麼不快樂

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說過,幸福不...

跟佛菩薩感應道交,必須具備一些條件

為什麼我們要打佛七? 因為要跟佛菩薩感應道交,必須具...

獲得快樂的三個要點

福新年有很多好聽的話,其中大家說的最多的就是新年快...

【佛教詞典】諦聽

梵語 ?ravana。受持經典之十種法行之一。即從心中明白...

【佛教詞典】非得

梵語 aprāpti。即不使法成就,稱為非得。為「得」之對...

【視頻】長春般若寺成剛法師安詳示寂紀實

長春般若寺成剛法師安詳示寂紀實

【視頻】妙境法師《阿育王與小沙彌》

妙境法師《阿育王與小沙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