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楞嚴經修學應用

淨界法師  2021/11/13  大字體  護眼色

第5講

《<楞嚴經>修學應用》。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丙二、從空出假以示調伏。我們一個修學大乘淨土宗的人,我們整個生命的離苦得樂乃至於來世的往生淨土,主要的是靠兩種力量來完成的,第一個是我們內在的心靈的力量,第二個是外在的佛陀的力量。所謂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議,心力和佛力的結合產生滅惡生善、離苦得樂的功德。

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重要的觀念我們必須要先了解,當心力跟佛力交互作用的時候,它是有一個能所的關係。能所的關係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一種主動跟被動的關係。從因緣觀來看,我們能念的心是主動,所念的佛是被動。所以我們今天釋放出一分的心力,佛陀給我們一分的感應;我們釋放出三分的心力,佛陀給我們三分的感應;乃至於我們釋放出十分的心力,佛陀給我們十分的感應。佛陀的無量光、無量壽這種四十八願的功德力,他的心是平等的而且是被動的。他不能夠主動給我們什麼東西,不可以,他只能夠在我們眾生準備好的情況之下,才能夠釋放他的加持力。因此,我們今天身為一個淨土宗的人,把自己的內心準備好,這件事情就非常的重要。

那麼怎麼把心準備好呢?在《楞嚴經》裡面,佛陀開示我們,我們要做兩個工作,第一個、安住的問題,菩薩云何應住。你安住了沒有,這是一個關鍵。第二個,調伏的問題,你是不是內心真實地調伏了。那麼從《楞嚴經》的開示,佛陀是先處理安住的問題,因為這是根本。我們一個修行人最大的障礙就是不得安住。我們一般人的相貌是這樣,我們一個明瞭的心跟外面的人事接觸的時候,由於過去的善惡業力的推動,會產生一個感受。善業力強的人,他出現快樂的感受,他看到人都很高興,他看到每一件事情都順他的心意,善業力強;我們一般人,罪業重的人,看到什麼人、什麼事都不滿意,這個人內心有罪業。那麼這個感受的下一個階段就產生很多的想像,然後,我們的心就住在自己的想像,安住在妄想,這是我們眾生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我們每天都做功課,但是我們的心還是起起伏伏,有時候覺得自己修得不錯,有時候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因為你住在妄想,妄想本身是和外境是互動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你完全做不了主。所以我們現在完全活在一種被動狀態,外境讓我們快樂,我們就得快樂,外境要讓我們痛苦,我們就必須要痛苦,因為我們完全做不了主。

所以,我們臨終的正念就充滿了不確定,要看你的福報、看你的因緣。那麼這個問題出在哪裡呢?事出必有因,這個不安穩性是怎麼來的呢?就是我們住錯了地方,我們不應該住在妄想。所以佛陀告訴我們第一件事情——菩薩不要住在想,應該住在心。把心帶回家,你要安住在一念明瞭的心性,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它是離一切相的,它是不與一切萬法為伴侶的。所以我們前面講到從假入空,就引導一個菩薩從一個假名假相的因緣當中回到一個清淨的空性,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菩薩在一念心性中如實地安住。安住以後,接著呢,就從空出假,調伏。菩薩遠離妄想以後,開始重新又面對妄想。

所以我們在對治妄想,不是馬上面對妄想,不對。遇到妄想,馬上處理妄想,這個是錯誤的,你不是它的對手。我要提醒大家,不要住在妄想來調伏妄想。這是不對的。先遠離妄想,觀想本來沒有妄想,它只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假相,你遠離它以後,你安住真實的心性,然後才用法門,斷惡修善度眾生的善巧法門來對治妄想。所以我們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遇到事情不是馬上處理,《楞嚴經》不是馬上處理,先把自己的心安住,要養成習慣。你自己安住了,因為你遇到事情馬上處理,你很容易被你的情緒所轉,所以你看我們一生很多事情做後都後悔——沒有安住。沒有安住就做調伏,次第錯誤了。所以我們先把自己的心帶回家以後,然後再來看人世間的因緣、如夢如幻的因緣,該怎麼做你還怎麼做,你這個時候沒有個人的愛憎取舍,完全沒有。你再用你的法門,該斷惡、該修善、度眾生的方便,去做調伏。所以我們要加強我們心靈的力量,就是安住跟調伏兩件事情。

藏地有一個喇嘛上師,他有一天去弘法,在回程的過程當中他看到一隻受傷的老鼠,寒冷到發抖,他就把它救回到自己的寮房,給它溫暖的羊奶喝,給它一個溫暖的床座,這個老鼠就活下來了。這老鼠活得很快樂,白天在陽光下玩耍,晚上躲在喇嘛的被窩裡面。但是在快樂當中它覺得有點遺憾,為什麼呢?因為在這個房間裡面除了喇嘛跟它以外,又住了一隻貓。它看到貓就渾身不對勁,看它就覺得很奇怪。剛開始它當然忍耐啊,忍到最後忍不住了,就跟喇嘛上師說,師父啊,我實在受不了這隻貓,你可不可以把我變成貓呢?喇嘛上師說,可以啊,我用神通立馬可以把你變成一隻貓。上師就用神通力把它變成一隻貓。它就很高興啦。

這隻貓在外面走來走去,快樂幾天以後,突然間它看到一隻狗,它又很害怕,它又跟上師說,你可不可以把我變成一隻狗呢?師父說,可以啊,用神通力把它變成一隻狗。變成狗以後,它又自在了好幾天。但是這隻狗有一天跑到森林裡面去,看到一隻老虎,它又非常害怕。它回來跟上師說,上師啊,你乾脆把我變成一隻老虎就好了,百獸之王嘛。上師說,可以,就把它變成一隻老虎。這隻老虎當然它是獸中之王,它就是很自在地走來走去。但是有一天,它從門外回來的時候,突然間看到貓,它嚇得滿身是汗。它覺得很奇怪,它問上師說,為什麼我變成一隻老虎,我看到貓還害怕呢?上師說,我改變了你外在的相貌,但是我改變不了你的內心,你害怕貓的內心我改變不了的。佛陀亦復如是,佛陀改變不了我們的內心。當我們要起顛倒的時候,佛陀是救不了我們的,這個大家我們要清楚。

所以,我們一定是自覺以後,佛陀才能夠對我們產生加持的力量。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你自己要準備好了,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我們淨土宗的感應道交跟基督教的感應道交的最大差別在哪裡,諸位知道嗎?外道的感應道交都是向外攀緣的。佛教的感應道交是——你自己準備好了,你不用管佛在不在,印光大師講的,念佛法門只問耕耘、莫問收穫。你把佛號念好了,你的心安定了,佛陀自然現前,你連求都不要求。你沒有準備好,你求也沒用。我必須告訴大家一個觀念,佛法的功德,所有的功德都是修來的,沒有一個東西是求來的。你一旦向外求,你看看《楞嚴經》,你很容易著魔的,你很容易上冤親債主的當。鬼神、一切的魔王,它要的就是你向外攀緣,它才有機可乘嘛。所以,我們今天念佛的法門,一定要知道,感應道交是建立在向內安住的情況之下,佛菩薩才能感應道交,就是你把自己準備好了,佛菩薩的功德自然地出現。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緣觀,修行人是向內安住的。

我們看經文。昨天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來談安住的問題,從假入空,菩薩遇到因緣的假相,第一件事情,不是馬上處理,先觀察——你本來沒有這個因緣的,安住在一念心性,從假入空,從一個假名、假相的因緣當中回歸到一念的真如的心性。那麼接下來,菩薩要做什麼事呢?——從空出假。這個空就是我們的清淨心,菩薩從清淨心當中又出現一個假相,又重新面對我們的五蘊的假相,從假相當中去培養我們的菩提心、培養我們的六波羅蜜,從假當中來成就菩薩的功德莊嚴,我們講借假修真,假借這個假相來開顯心性的功德,這個就是我們一般說的調伏。

這當中有三段,丁一、總標,丁二、別明,丁三、結示。我們先看第一個,從空出假的總說,看經文:

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陀這個地方是用問答的方式。佛陀問阿難尊者說,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為什麼說五蘊的身心世界,它的本質卻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呢?這段我們說明一下。我們的身心世界,我們的果報體、生命體,其實就是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看法,當然生死凡夫是完全地執著,把五蘊當真,住在我們的感受、想像,所以我們的生命弄得一團糟,這是顛倒眾生,完全地投入。二乘人對五蘊的看法是完全地排斥,你看二乘人對五蘊是修不淨、苦、無常、無我,是完全沒有正面的思考。所以,二乘人對五蘊的態度,我們叫作滅色取空。這個色不是色法而已,包括整個五蘊。把五蘊完全滅掉以後,安住在另外一個偏空的真理。所以,二乘人對五蘊的態度是斷滅的,完全地否定。凡夫是完全肯定,二乘人是完全否定。大乘佛法是認為,五蘊是有所否定、有所肯定。

在《楞嚴經》有一句話叫作「觀相元妄,觀性元真」,這句話什麼意思呢?佛在《楞嚴經》對五蘊的看法是說,五蘊的假相,這個你不能當真,因為它生滅變化的,這個相狀是虛妄的;但是五蘊的本性卻是菩提之性,這你可不能否定,離開了五蘊的菩提性,那你就不能修菩提心了,你就不能修六波羅蜜了。所以說,小乘佛法在修學五蘊他是以斷滅為他的最高指導原則,他是一個「斷」字。大乘佛法對五蘊是一個「轉」,轉識成智,或者是返妄歸真,他是「轉」。他認為五蘊是相狀是虛妄的,但是它的本性是真實的,是菩提性的。這個觀念你懂了以後,我們就可以看下一段了。所以這以下對五蘊的看法跟聲聞人對五蘊的看法——全盤否定——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對五蘊是改變它,而不是斷滅它,這個是大乘佛法的思考。

好,我們看別明。別明分五段,戊一、明色蘊即藏性,戊二、明受蘊即藏性,戊三、明想蘊即藏性,戊四、明行蘊即藏性,戊五、明識蘊即藏性。首先我們看,色蘊的本質就是如來藏性,也就是我們眾生本具的真如本性。為什麼這樣講呢?看經文: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迥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花,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我們應該要怎麼樣地來正確地觀察色蘊呢?佛陀先講到五蘊的如實空義。先從假入空,我們遇到事情是先從假相當中帶迴空性。那麼佛陀講出一個譬喻,他說比方說有一個人,這個人以「清淨目」,這個眼睛是健康的,它可以看清楚任何的東西。健康的眼睛去觀察晴朗光明的虛空,這個所觀的境也是晴朗光明的。所以健康的眼睛去看晴朗的虛空,得到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唯一晴虛,迥無所有——看到的結果是萬里晴空、沒有任何的烏雲。那麼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比喻我們眾生的一念心性是本來沒有這個色蘊。你現在是一個男人的相狀或者是一個女人的相狀,是你本來有的嗎?不是,那是後來的業力的因緣才顯現的,你本來不是這個樣子。你說,誒,我今天這個樣子,那我把生命回歸到原點,我們把生命歸零的時候,那什麼是我的本來面目?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唯一晴虛,迥無所有」,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都不是,是離一切相,簡單地講就是清淨本然、週遍法界。這個是很重要的思考,因為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清淨的,所以生命才可以重新捏造。如果說我們的相貌本來就是這樣,那糟糕了,本來就是這樣,就是它有實體嘍,你不管怎麼修行,它就沒辦法改變了。

所以,我們的本來面目是「唯一晴虛,迥無所有」,所以你現在的相狀也只是你過去生在某一個空間、某一個時間,你曾經造了某一個業,在阿賴耶識當中很多很多的業,其中某一個小業它成熟了,它成熟以後從阿賴耶識的藏識海中冒出來了,就變成你這個樣子。跟你的過去生、或者是過去生的過去生的某一生的某一個業力有關係,你的本來面目不是這個樣子的,那只是一個因緣和合所出現的一個暫時的假相。

那麼我們本來是沒有的,那是怎麼有的呢?看如實不空義: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這個「其人無故」這句話很重要,就是說他是無緣無故的,「不動目睛」就是說我們的眼睛啊,我們正常眼睛是眨來眨去的,這個人突然間對某件事情產生執著,他的眼睛就用瞪的,就不眨眼睛了。那麼從本經的意思,這個譬喻的意思就是說,「不動目睛」就是說這個人開始,仁者心動,一念妄動。清淨本然、週遍法界,但是這個人突然間動了一念的攀緣心,動了攀緣心以後呢,瞪以發勞,他又相續地去想像、去執取,就產生了煩惱。瞪已發勞就是這個人產生煩惱,可能是貪愛他、或者是特別地厭惡他,總而言之,愛憎取舍的對立的思考出現了,瞪以發勞。那麼有煩惱以後就造業了,則於虛空,別見狂花,造了很多很多的業力,最後就出現了很多的狂亂非相,就招感了三界的果報,就出現我們這個樣子,就在清淨本然當中,我們過去生看到了某一個人、或者說出現某一件事情,然後仁者心動,可能動了一個善念,去造了一個善業,你今生長得特別的莊嚴,也可能你動了一個惡念,去造了罪業,今生長得就普普通通。總而言之,業力就是仁者心動、去造業,而出現的。所以講,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這地方告訴了我們兩個真相,第一個、我們本來是沒有任何相狀的,第二個,由於我們在某一個時空的一念妄動,所以造了很多很多的業,這個業成熟了,就暫時地出現你現在這個樣子。這個就是色蘊是這麼回事,就是空假中三觀,第一個,從空觀照了心性的本體——清淨本然,週遍法界。假觀,看到我們心性的作用,所謂的循業發現,每一個人根據自己的業力去發現你的相貌。當然,這個地方的意思,我舉個例子。比方說,我去年有一天在回我的房間的時候,我開門,不小心,門撞到我的頭上,現在這還有一個痕跡,撞了一個包,在這裡,腫很大。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問大家一個因緣觀,我這個包從什麼地方來?你說,誒,門給我的,門撞到。門裡面沒有包啊,它是一個木頭啊,木頭怎麼會長出包呢?你說,誒,這個是從你的頭上長出來的。那我頭上長出來,要是沒有門來撞我的話,我也不會頭上長出這個包啊。那我問你,當門跟我的頭接觸的時候,把這個包創造出來了,頭上這個包創造出來,這個包從什麼地方來?諸位想過嗎?不是從門,也不是從頭,答案是——覓之了不可得。只就是我在某一生的業力成熟了。所以你業力成熟的時候就出現了,叫循業發現。

所以他講「其人無故」,這個地方就是說虛妄的假相是沒有根源的。佛陀講出一個虛空的花,他說虛空的花是怎麼來的呢?虛空本來沒有花,我們眼睛有毛病,長了一個所謂的「翳」,眼睛有毛病,我們看到虛空有花。好,佛陀就問阿難尊者說,阿難,你認為虛空的花是怎麼來的呢?你說它從虛空而來,虛空不可能長出花;你說我眼睛有毛病,說從眼睛中來,但是眼睛也不可能有花。但是你眼睛有毛病跟虛空結合的碰撞當下,就把花創造出來。我們的色身亦復如是,只能夠說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只能夠這樣講。就是業力成熟了,它表現出來。等到有一天,支持你這個色蘊的業力、這個能量釋放完了以後,你就覓之了不可得,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你說,幾十年後我釋淨界這個相狀跑哪裡去了呢?回到空性去了。我從空性中來,也回到空性中去,我又出現另外一個相狀。這個就是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佛法對於色法的看法是這樣子的,它是沒頭沒尾,只就是在當下的一個暫時的假相。但是這個假相你好好利用,它會創造廣大的功德;這個假相你一旦執取,它就把你帶入生死輪迴。所以,大乘佛法對於假相的看法是說,它是眾惑之門,但是它也是眾妙之門。你輪迴生死是靠這個假相來的,因為你執著它嘛;但是成就無上菩提也得靠它,你要靠你的色身來拜佛,靠色身來佈施、持戒。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色蘊的相狀是虛妄的,但是它的本性是菩提性。大乘佛法看問題是比較中道的,它不像凡夫的完全的執著,它也不像二乘人完全地排斥,它是中道的思想。

我們再看第二段,感受,戊二、明受蘊即藏性。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前面的色蘊完全是物質,這以下的受想行識這四個蘊就講到內心的世界,這是一個心法,只是從粗細的角度安立了四個法,都是一個明瞭性的心法。我們先看最初的感受。感受就是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當下第一個出來的一種直覺的反應。他說,阿難,比方說有一個人,這個受蘊是怎麼回事呢?手足晏安,百骸調適,雙手雙腳是安穩快樂,乃至於整個身體調和順適。他這個時候呢,忽如忘生,性無違順,他已經忘掉自己身體的存在了,也就是說,他這個時候是沒有感受的,「性無違順」,他這個時候也沒有順的樂受,也沒有違背的苦受。那麼這個地方跟前面的觀念一樣,就是說,我們今生有很多很多的快樂的感受,有很多很多的痛苦的感受,但是,我們的本性是沒有任何感受的,這個地方很重要。

本來無一物,那感受是怎麼來的呢?看第二段,看假觀: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所以,佛陀講因緣法,他喜歡用「無故」,就是它沒有一個生起的處所,它只就是在某一個因緣當中的一念妄動,使令我們左右兩個手掌在虛空當中互相摩擦。互相摩擦這兩個手掌比喻什麼呢?一個六根,一個六塵。六根跟六塵兩個相互碰撞,就從根塵的碰撞當中產生了「澀滑冷熱諸相」。蕅益大師的解釋,他說,「澀」是三惡道的苦受,「滑」是人天道的樂受,「冷」是二乘的孤寂之受,孤單的、寂靜的受,「熱」是菩薩的法喜、榮耀之受,產生了十法界的各式各樣的感受,就是因為眾生有根塵的碰撞。

受陰當知亦復如是。所以這個地方講,即空即假即中。觀照我們一念心性的時候,觀即空的時候——是本來沒有感受;即假呢,因為有根塵的因緣的接觸,就把感受的相狀給顯現出來;那麼即中——空有同時,空有無礙。我們的感受也是跟色蘊是很相似的,完全跟你的業力有關係。諸位要知道一個事情,當你看到某一個人,你起快樂的感受,你跟他之間有善業的因緣,一定是善業的因緣。跟他沒有關係,跟你有關係,你自己有關係。佛教的根本思想都是莫向外求。其實,你今生遇到什麼人、碰到什麼事,你今生會有多大的快樂、你有多大的痛苦,跟別人完全沒有關係,完全沒有關係,別人只是一個助緣,他頂多是刺激你的業力顯現出來,他只是助緣。你看到某一個人你感到痛苦,跟他也沒有關係,那是你過去生有某一方面的罪業。這叫循業發現。

在家居士可能感覺不出來,因為你們各有各的生活,你看我們出了家、到僧團,我們佛學院二十幾個學生,我們在讀佛學院的時候,二十幾年前,感受良深,真地感受良深。在一個僧團裡面,大家吃同樣的飯菜,穿同樣的衣服,一個房間小小的、住六個人,住同樣的地方,熬了三年。我們受用同樣的環境,但是有些人三年活得快快樂樂,有些人三年活得苦苦惱惱。為什麼?同樣的環境,穿同樣的衣服,上同樣的課,你說外境可以決定我們的快樂,為什麼同樣的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各人的福報不同。所以我們遇到事情你感到很痛苦,你不是去責怪別人。你責怪別人,你是業上加業,那糟糕了,惡性循環。你要去懺悔。跟他沒有關係,你要相信這個真理,你痛苦的時候跟別人是完全沒有關係。如果你要心外求法,你的人生就沒完沒了。你過去的錯誤產生痛苦,又帶動你現在的錯誤,那你就墮入這種輪迴的惡性循環,你什麼時候跳出來呢?所以,你遇到痛苦的時候,你要想這個是我個人的循業發現,這個時候你的業才從此中斷了,才能夠真實地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業到這個時候STOP(中斷),結束了,不要相續下去,不要惡性循環。所以感受是跟你的業力有關係。

色蘊跟受蘊這兩個跟你今生都沒有太多關係,主要是前生,這兩個都是跟前生的業力,但是想蘊就不一樣了,想蘊跟你今生就有關係了。我們看第三。而想蘊在五蘊當中、在我們生命當中,是最有代表性的,對我們來生的影響也最大了,這個想蘊特別要注意了。

戊三、明想蘊即藏性。

看經文: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懸崖,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復如是。

我們在產生快樂跟痛苦感受的時候,接下來我們產生一些想像,就是唯識學上所說的安立很多的名言分別,講了很多話。誒,這個花很漂亮,從你開始說話的時候,就表示你開始想像了。這個想像是怎麼回事呢?佛陀舉出兩個例子。第一個,談說酢梅,口中水出。這個人想像酸梅和醋的時候,他嘴巴就流出口水;或者說思踏懸崖,足心酸澀,他想像自己站在一個萬丈懸崖,他的足心就產生酸澀的感受。但事實上,酸醋並沒有現前,事實上,懸崖也沒有現前,完全是自己的想像把口水創造出來、把酸澀的感受創造出來,所以,想陰當知亦復如是。

如果諸位學過唯識學,你會知道,在我們生命當中最有創造力的就是你的想像力。唯識學對於想像講出一句話說: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動身——它會驅動你的身體去做事情。你為什麼拜佛?是有所想像嘛,你想要去拜佛,身體才會去。你為什麼造惡業?你一定有邪惡的想像啊。所以,它會驅動你的身體去做事情。動身發語——發動你的嘴巴去講話,獨為最——所有的力量當中它是最強大的。造了業以後呢,引滿能招業力牽——牽引你到三界裡面去得果報。你來生的果報完全是你今生的善惡的想像力創造出來的。我們的想像影響我們兩件事情:第一個,影響你今生快不快樂;第二個,影響你來生快不快樂。你的快樂跟痛苦就是感受,感受只是當下的直覺而已,它很快就消失,因為它是根塵碰撞,當那個塵一退失以後,外境一消失的時候,感受就沒有了。但是,你心中的想像可不是啊,它是揮之不去,它經常在心中盤旋。所以,在唯識學上說,色身的苦樂是暫時的,內心的苦樂是永久的,就是你的想像。

我們可以做一個測試,比方說你看到半杯柳橙汁,你產生什麼樣的想像?有些人會說,哎呀,真糟糕,這個柳橙汁被喝了半杯了,他看到失去的這部分。有些人看到柳橙汁說,哎呦不錯哦,還有半杯!他想像他擁有的這部分。這個地方就是,影響我們一個人快樂,其實,從唯識學上說,你的業力佔百分之五十,就是影響你今生快樂、痛苦,福報只佔百分之五十,你一個正面的思考佔百分之五十。如果你經常去做負面的思考、經常去想像你失去的東西,你今生要出現快樂的因緣就很少很少,你今生要快樂就很難,那個樂受要出現就很難,你自己找的。你如果經常去思惟得到的東西,你今生樂受出現的比例會比痛苦的比例多很多。所以,我們在第六意識的想像,決定你今生的苦樂,佔百分之五十,前生的業力佔百分之五十。但這還不是重點,因為今生只是暫時的。在唯識學上說,第六意識對來生的影響力,那不得了,你的思考模式。你怎麼知道你來生會富貴呢,你怎麼知道呢?可以知道的。當你有多餘的東西,你是做什麼想像?你喜歡跟人家分享,你經常出現佈施的想像,你來生一定富貴。你有多餘的東西,你習慣性把它佔有,你來生福報不會太大,我保證不會太大。

所以,其實你看你,一個人一旦四十歲以上,除非你有大突破,徹底地覺悟,做一個強大的改變,否則你一個凡夫眾生四十歲以後,其實你來生的相貌大致上出來,因為你的思考模式定型了,問題在這個地方。當然,你學《楞嚴經》會改變,因為《楞嚴經》它是正念真如,把心帶回家,所以你可以重新否定、重新塑造。我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你沒有學《楞嚴經》,你四十歲,大致上你的來生相貌就決定了,因為你大概是習慣性有怎麼想像,就順這個因緣就過去了,很難教育,很難改變了。學佛要早一點,是對的。當然也不一定,各人善根不同。

那麼我們從想像當中看到你今生的苦樂,也從想像當中看到你來生的果報。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什麼叫一切唯心造呢?其實唯識學講這個心的作用,就是想像力。你經常生起佈施的想像,你來生是富貴;別人刺激你的時候,你經常產生一種退讓、慈悲、包容的想像,我保證你來生特別莊嚴。應該這樣講,你前生打了很多的想像、很多的妄想,把你現在創造出來。如果你要知道你前生都打什麼妄想,你看看你現在這副德性你就知道了。你福報很大,就是你產生佈施的想像多。但是你一定要知道你來生是一個什麼相貌,你看看你今生大部分是打什麼想像,你遇到人事的時候你習慣性用什麼想像,你大概知道你來生怎麼回事了唄。所以,第六意識,這個想像。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學經典?學經典就是學習佛陀的想像。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嘛!佛陀遇到事情的時候,他是怎麼想像的,他為什麼可以成佛?事出必有因嘛。佛陀當初也是一個凡夫嘛。他為什麼萬德莊嚴,我們為什麼苦苦惱惱?我們對事情的想像沒有他好。佛陀遇到事情習慣性用佈施的想像、持戒的想像、忍辱的想像。所以我們在學佛法是幹什麼呢?學習佛陀他是怎麼思考事情的,他遇到事情是怎麼思考,所以他可以成佛。《法華經》上說,佛陀出世的本懷,假借語言文字使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就是進入佛的想像,是這個意思。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楞嚴經》與《法華經》的差別

我們講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楞嚴經》是...

依此法門,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

為什麼這個願非常了不得

第二個願就非常不得了了,增上誓願。 伏請世尊為證明,...

色陰的本質是清淨的佛性

在五陰當中最粗顯的就是我們的色身。色在佛法當中叫做...

銷我億劫顛倒想

《首楞嚴王三昧》它所破的當然是煩惱。我們剛剛講過煩...

宏海法師:楞嚴法會開示

各位道友,特別是今天我們格外的因緣,正法眼藏,楞嚴...

生死凡夫有資格學楞嚴經嗎

問: 我們生死凡夫有資格學《楞嚴》嗎? 淨界法師答:...

我們要遠離魔境,只有一個方法

魔境因由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用心交互,...

【大藏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三萬二...

【大藏經】【註音版】往生論

往生論...

【大藏經】最上乘論

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若其不護淨者。一切行無由...

【大藏經】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要謙虛、勿驕傲

在佛教中,有佛、有菩薩、有羅漢、有天人。 我們人,...

幸福家庭必備的五個基本要素

一、溝通 獅子和老虎之間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爭,到了...

起瞋怒心會引起的三種過患

第一是心遠離安樂。一個經常生起嗔恨心的人,他的意識...

古人論富貴貧賤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論語...

枉受輪迴之苦,難道不悲哀嗎

文鈔原文: 迨至眾生機盡,如來應息,而大悲利生,終無...

培養第二念的覺悟

我們一生當中你的造善造惡,就是第六意識決定了。當它...

念佛往生一法,對初發心菩薩來說非常重要

塵劫聲聞者,有於大通佛世發心,皆因退大,塵點劫來,...

佛為比丘破前世情愛

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園精舍時,一位比丘出外托缽乞食,...

下半場的人生需要做一些減法

天有黑白,月有圓缺,就人的健康和體力精力而言,人生...

貧女變皇后

過去,有一座名山 晝闇山,由於山中有眾多賢聖僧眾隱...

悉達多太子的成道

悉達多太子出家修行,尚未成就佛道時,一日,取地上槁...

修習淨土的人常犯兩個毛病

整個淨土成敗的關鍵,就是在發願。我們心中都有很多的...

普賢菩薩名字的由來

普賢菩薩,梵音名號Samantabhadra或Vishvabhadra。音...

你為什麼不快樂

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說過,幸福不...

跟佛菩薩感應道交,必須具備一些條件

為什麼我們要打佛七? 因為要跟佛菩薩感應道交,必須具...

獲得快樂的三個要點

福新年有很多好聽的話,其中大家說的最多的就是新年快...

【佛教詞典】諦聽

梵語 ?ravana。受持經典之十種法行之一。即從心中明白...

【佛教詞典】非得

梵語 aprāpti。即不使法成就,稱為非得。為「得」之對...

【視頻】長春般若寺成剛法師安詳示寂紀實

長春般若寺成剛法師安詳示寂紀實

【視頻】妙境法師《阿育王與小沙彌》

妙境法師《阿育王與小沙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