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志氣的修行人,一定追求臨終的感應道交。臨終的感應道交重點在於突破生死關,就是你必須在生死的關卡能夠突破出來。
突破生死關,當然這個心態的水平就比較高了。按照善導大師的說法,三種心態:怖畏生死、放棄主宰、一心歸命。這種心態我們理解起來不難,但是實際操作非常不容易。
我想,我們一般人很少因為害怕生死,就會把生死給放棄,很少。為什麼呢?因為你心中的妄想。它怎麼來的呢?它是你長時間生命的一種美好記憶。人生本來是很單純的,它就是一個業力的釋放。你的善業在釋放,所以你今生快樂;有些人是罪業在釋放,就痛苦。人生本來只有兩件事情,快樂跟痛苦,如此而已。
但是為什麼人生搞這麼複雜呢?因為在釋放痛苦、快樂的時候,激發我們的感受,激發我們的想像,激發我們的執著,就讓人生變成錯綜複雜。就是說,人生如果只有業力的釋放,它是非常單純的,你要麼快樂,要麼痛苦,只有兩件事情。但是當妄想加進來的時候,這個事情就沒完沒了,人生無解。因為內有妄想,外有業力,就搞得人生錯綜複雜。
其實妄想的可怕在哪裡呢?因為它曾經都是你親身經歷過的生命所留下的美好回憶。曾幾何時,這都是你美好的快樂的時光,但是到了你要臨命終的時候,它變成障礙。以前對我們來說,這些妄想是一個美好的時光,等到臨終的時候,它變成綁住你往生的一種業障。
妄想為什麼難處理?因為你親身經歷過。你沒有經歷過,不可能留下妄想。按照唯識的說法,你走過的路一定會留下痕跡。什麼叫留下痕跡?你說,欸,我有些妄想今生沒有經歷。今生沒有經歷,但是前生經歷了。
按照佛法的道理,你沒有經歷過,你不可能打這個妄想,不可能的,事出必有因。這個名言種子,肯定是有身口意的造作,才會留下業種子跟名言種子。所以妄想雖然不真實,但是它充滿了你曾經感受過的快樂,它曾經有你美好的想像,還加上你現在的執著,所以你千萬不要忽略它的力量。
所以蕅益大師說,你可別小看了《觀經》下品的這些人。他造了罪業,內心起了業力的逼迫,產生極度的痛苦,而且百感交集的時候,他在極度的業障要現前、地獄火要現前的時候,能夠聽到佛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心態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反轉,善根深厚!大善根人!
所以善導大師的說法是,因為我害怕生死,所以我放棄妄想。其實這種人是少數。我舉一個例子好了。比方說,你現在打一個妄想,然後你想要去做一個錯誤的事情。我告訴你一件事,說,你這樣子做不順從本願。你會打消這個念頭嗎?你會嗎?你不會呀!你沒那個本事。
就是說,我們沒辦法站在妄想的角度來處理妄想。所以善導大師這個法……善導大師畢竟是唐朝人,諸位!唐朝是什麼時代?那是像法時代,煩惱輕薄,善根深厚。所以,淨土宗善導大師提出這個思考(怖畏生死、放棄主宰、一心歸命)的時候,唐朝都沒有人提出任何意見。
但是,到宋朝就有變化,永明大師就已經提出禪淨雙修的概念,到了明末的時候,蕅益大師把禪淨雙修落實。他認為,處理妄想,不能只是因為害怕生死。一般人不可能害怕生死就把妄想放掉,必須要先把妄想歸零,叫正念真如。
就是你要先遠離妄想,你才有辦法放下妄想。我們不可能住在一個水泡裡面,去把這個水泡戳破,你沒有那個本事。你一進入水泡,你就享受水泡了。你必須要先遠離水泡,你才能夠把它看破。所以,蕅益大師在放下主宰之前,加了一個「正念真如」,就是把心帶回家。就是說,你要放棄主宰,首先你要先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先歸零,然後你才容易放下主宰。
我想,祖師會對前面的祖師做修正,這一定有原因,因為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人心也在變。善導大師的法在那個時候恰到好處,把這個法放到末法時代,藥太輕,病太重。因為時代變化了,完全靠一種皈依的心就能夠放下妄想的畢竟是少數。因為我們現在受的環境的刺激比以前增加了,所以我們必須要多一道程序,叫作正念真如,必須要理觀的智慧。蕅益大師看到這個時代不斷地變化,所以他把善導大師的法門加以修正。
諸位!蕅益大師的圓修法門跟善導大師的專修法門,你不能解釋成兩個平行線,這是不對的。他們是一條線的,只是他把它更新了,把它加強了。就是說,蕅益大師基本上是承認善導大師的皈依的思想。他認為,一心歸命的確是要放下主宰,但是直接放下主宰是有困難的,有現實上的困難。我們必須要先超越妄想,才有辦法放下主宰。所以他等於是有所傳承,但是有所改良。
《禪觀與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