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怎樣對治昏沉和妄想

淨慧法師  2018/12/15  大字體  護眼色

怎樣對治昏沉和妄想

打坐經常要注意的兩個問題,就是昏沉和妄想。整個修行過程當中,反覆要去對治的,就這兩件事。這兩件事每個人都差不多,不過是有些人妄想多一點,有些人昏沉多一點。妄想多或昏沉多,與年齡有關,與身體有關。年輕力壯的人往往昏沉多,年老體衰的人往往妄想多,這是一種情況。還有就是初用功的人妄想多,久用功的人,心靜得下來,昏沉多。

對治的方法,就是止和觀。妄想多,用止來對治;昏沉多,用觀來對治。怎麼止呢?停止,不打妄想。怎麼觀呢?覺察,不要讓它睡覺。止和觀,是定和慧的另一種說法。也就是說,妄想多了,用定的方法;昏沉多了,用慧的方法。定和慧,是對治昏沉與妄想的根本方法。對於用功夫深一點的人,那就不是把定和慧分開,而是同時運用,用止的時候觀在其中,用觀的時候止在其中。

對治昏沉,同時也就對治了妄想;對治了妄想,同時也就對治了昏沉。兩種方法對治兩種毛病,不能截然分開,也沒有先後次第。不過是根據具體情況,分別有所側重。怎樣用止的方法去掉妄想呢?在心態上怎樣處理這個問題?因為妄想一起來,起心去對治,往往是妄上又加妄。總是像這樣用一個妄想除另一個妄想,除一個妄想又起一個妄想,念頭總在生滅不停地翻湧,生生滅滅,滅滅生生,何時有個了期呢?

古代的祖師告訴我們:不要起心去遣除妄想。你起心去遣除妄想、排除妄想,那本身也是一個妄想。妄上加妄,頭上安頭,不但沒有停掉妄想,反而增加了妄想。妄想從哪裡來?妄想從分別來。分別什麼東西呢?世界上的一切事,無非兩大類。所謂「凡情、聖解」,就這兩類。修禪定用功夫,往往我們有一個心,說我要了生死,要從凡夫的位置跨越到聖賢的位置。這個心好不好呢?從人生的努力方向來講,這個心應該說一點也沒錯,但是從用功夫來說,有趣向的心還是妄想。

趙州和尚在開始用功的時候,向他的師父南泉普願請教如何是道。南泉和尚回答說:「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道。趙州進一步問:「如何趣向道?」如何靠近、走近道?南泉告訴趙州:「擬向即乖。」你想靠近道,老早就錯了。平常心在什麼地方?平常心就在當下,你從來沒有離開過道,你又想去接近道,本身就錯了。趙州和尚進一步問:「不擬爭知是道?」我不接近道,怎麼曉得那種境界就是道呢?南泉和尚說:「道不屬知,也不屬不知。」就在這一言之下,趙州和尚豁然開悟。

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說,起心制妄,就妄上加妄。當下息卻分別心,當下就返妄歸真。返妄歸真,跟舍迷歸悟一個樣,它是沒有距離的,一切都在當下。有距離,真和妄就是兩件事。實際上真和妄是一件事,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它一點距離也沒有。有距離,煩惱就不能轉變為菩提,迷失的生命就不能轉變成為覺悟的生命。迷失的生命和覺悟的生命,是同一個生命。

所以修行這件事,有意去做很重要,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懂得這些道理,才會少走彎路,更加有助於從理上去明白,從事上去落實。所謂叫「理上悟,事上修」,或者叫「理上明,事上行」。只有認清了方向,找到了道路,才不會走錯路。世俗上講理論與實踐,知與行,佛教是「信解行證」。信在首位,從信生解,從解起行,由行得證,這個修行的次第非常科學。在正式用功的時候,需要把凡情聖解拋開;但是在剛剛進入的時候,一定要明理。有信有解,然後才有行有證。

從禪宗的根本來講,信解行證已經是多餘的事。為什麼呢?那是次第法門,不是頓超法門。祖師門中沒有那麼多規矩,沒有那麼多閑傢具。它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直指什麼呢?直截了當地認識自己是佛,承當自己是佛。承當了以後,按照佛的標準、佛的要求去做,就行了。直指就是這麼直截了當。

但是在今天的環境下,佛法衰微,人心不古。即使按照信解行證的次第進入佛法也不容易,何況直指呢!所以這兩種途徑因人而異。大多數人可以根據信解行證次第法門來修,極個別的上根利智之士可以根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進入修行的境界。能夠直接地領會契入,就無所謂妄想不妄想,一切都轉變了。只要根本上轉變了,枝末的問題也就隨著轉變了。根本的轉變就是心的轉變。當下一念心就是佛心,當下與佛祖同一鼻孔出氣,還有什麼真與妄呢?一切都消融了,一切都轉變了,「一真一切真,一佛一切佛,一了一切了」。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個法門,最殊勝,但是難度最大。一方面成佛最容易,另一方面也最容易造成失誤。為什麼呢?如果不是真的見到了,用不上。見到了還要用得上才是真的見到。在什麼地方用得上呢?就是第一天講的—無私無慾、無人無我、無是無非、無牽無掛。在這上面用得上,就是真的;在這個地方用不上,那就只是口頭禪而已。

用功、修行、止妄、除昏沉,都要真實去做。理雖頓悟,事要漸除。對於道理,只要明白了,那很容易;但是煩惱要對治,要一點點地消磨,所以事要漸除。修什麼呢?還是修這兩個東西:除妄想、治昏沉。妄想代表貪和嗔,昏沉代表癡。要對治的總根子、總煩惱就是三毒,三毒具體表現在做功夫上,就是妄想和昏沉,或者說掉舉和昏沉。我們起心動念哪一念不是在三毒當中呢?不是貪就是嗔,不是嗔就是癡,只有把三毒煩惱去掉,修行才能成就。

我們這一念清淨心在什麼地方?所謂淨心在妄中,當下一念妄心轉變了,當下就是淨心。煩惱若歇,歇即菩提。道在當下,淨在妄中。不要到遙遠的地方去尋找,一切都現現成成。明白這個道理,每一念的觀照就非常親切,就會想到一切都本自具足,不要向外馳求,向外馳求是越求越遠。坐在家中找家,就是迷失的表現。所以在用功的時候,不要起心遣妄,遣妄之心也是妄。妄想本來沒有根,只要不分別,自然無妄。分別什麼呢?分別凡情聖解。只要凡聖情盡,妄想自除。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一切現成。

希望每個人時時刻刻觀照此心,迴光返照。一切都本自具足,不要向外馳求。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慧法師文章列表

落空還不如先執著有

有人問我,佛來佛斬是初學者,還是有禪修經驗的人才能...

念佛時不好的念頭經常浮現,該如何去對治

問: 末學在念佛時經常妄想紛飛,而且淫慾心很重,不...

拜懺的方法

我們看拜懺的方法: 一、請聖明證。二、說己罪名。三、...

入禪之門第二講:達摩禪法

如果說禪真正有門可入,那個門也僅僅是個方便,禪本來...

「上根人」看電視,「下根人」進禪堂

修行,最主要一個根本的東西就是要有信心、要有道心。...

無可放處還要放下

佛在世時,有一個外道持花供佛,拜畢。佛說:把花放下...

光大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

六祖惠能,俗姓盧,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父親名行...

念一佛名,換彼百千萬億之雜念

茲欲勉強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動歸止,止更彌動。縱粗...

【大藏經】【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大藏經】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大藏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三萬二...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無常不是說著玩的,要正確去面對

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開,七天的時間,轉瞬之間就過去...

入禪之門第四講:六祖禪法

今天講的題目是六祖慧能之禪法。各位都知道,六祖大師...

淨慧法師《生活禪》

生活禪這個題目,可以說是天天講,年年講,月月講,總...

虛雲老和尚的禪風

今天給各位介紹虛雲老和尚及其禪風。虛雲老和尚的前生...

佛號與菩提心之間有何關係

問: 請開示念阿彌陀佛名號與菩提心的相互關係。 大安...

佛陀說做到這四個標準,你就是「大丈夫」

世尊!怎樣才能堪稱大丈夫呢? 有一位比丘向佛陀請教:...

聖嚴法師《思善、思惡》

我們先要善惡分明,才能開始修行。善惡分明的人,是正...

你真的信佛嗎

現在,信佛的人越來越多了起來,在中國這個有著古老傳...

人之一生,實同蜂之釀蜜,蠶之作繭

今日諸位發心來歸依三寶,老衲甚為欣慰,諸位遠道過江...

不讓孩子受苦,以後他就很苦

人不會養孩子時,就會溺愛。什麼苦都不讓孩子受,乃至...

念佛好還是參禪好,在於個人是否相應

有人說: 念佛比參禪較為穩當。其實念佛一法,又有事念...

風雨飄搖的人生

周公有一首詩,叫做《鴟鴞》,出在《詩經?豳風》,《...

卸下你沉重的包袱吧

出生的時候,我們一無所有,我們天真無邪,我們開心快...

要經過很大的折磨,才能超越痛苦的錯覺

每次坐計程車,司機就問:師父,你看起來沒有幾歲,為...

千萬不要殺生增惡緣

冬至很多地區都有祭拜祖先的傳統,但在美德之中也存在...

中陰身

中陰身就是神識,並不是神識變化成中陰身,也就是世俗...

【佛教詞典】難養

【難養】 p1444 大毗婆沙論四十二卷一頁云:云何難養?...

【佛教詞典】舍利弗阿毗曇論

(書名)姚秦曇摩耶舍,曇摩崛多共譯,三十卷。有三十...

【視頻】慧律法師《愛染能生愛水,潤濕不升故隨業而墜》

慧律法師《愛染能生愛水,潤濕不升故隨業而墜》

【視頻】《印光大師文鈔》白話有聲書

《印光大師文鈔》白話有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