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怎樣對治昏沉和妄想

淨慧法師  2018/12/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怎樣對治昏沉和妄想

打坐經常要注意的兩個問題,就是昏沉和妄想。整個修行過程當中,反覆要去對治的,就這兩件事。這兩件事每個人都差不多,不過是有些人妄想多一點,有些人昏沉多一點。妄想多或昏沉多,與年齡有關,與身體有關。年輕力壯的人往往昏沉多,年老體衰的人往往妄想多,這是一種情況。還有就是初用功的人妄想多,久用功的人,心靜得下來,昏沉多。

對治的方法,就是止和觀。妄想多,用止來對治;昏沉多,用觀來對治。怎麼止呢?停止,不打妄想。怎麼觀呢?覺察,不要讓它睡覺。止和觀,是定和慧的另一種說法。也就是說,妄想多了,用定的方法;昏沉多了,用慧的方法。定和慧,是對治昏沉與妄想的根本方法。對於用功夫深一點的人,那就不是把定和慧分開,而是同時運用,用止的時候觀在其中,用觀的時候止在其中。

對治昏沉,同時也就對治了妄想;對治了妄想,同時也就對治了昏沉。兩種方法對治兩種毛病,不能截然分開,也沒有先後次第。不過是根據具體情況,分別有所側重。怎樣用止的方法去掉妄想呢?在心態上怎樣處理這個問題?因為妄想一起來,起心去對治,往往是妄上又加妄。總是像這樣用一個妄想除另一個妄想,除一個妄想又起一個妄想,念頭總在生滅不停地翻湧,生生滅滅,滅滅生生,何時有個了期呢?

古代的祖師告訴我們:不要起心去遣除妄想。你起心去遣除妄想、排除妄想,那本身也是一個妄想。妄上加妄,頭上安頭,不但沒有停掉妄想,反而增加了妄想。妄想從哪裡來?妄想從分別來。分別什麼東西呢?世界上的一切事,無非兩大類。所謂「凡情、聖解」,就這兩類。修禪定用功夫,往往我們有一個心,說我要了生死,要從凡夫的位置跨越到聖賢的位置。這個心好不好呢?從人生的努力方向來講,這個心應該說一點也沒錯,但是從用功夫來說,有趣向的心還是妄想。

趙州和尚在開始用功的時候,向他的師父南泉普願請教如何是道。南泉和尚回答說:「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道。趙州進一步問:「如何趣向道?」如何靠近、走近道?南泉告訴趙州:「擬向即乖。」你想靠近道,老早就錯了。平常心在什麼地方?平常心就在當下,你從來沒有離開過道,你又想去接近道,本身就錯了。趙州和尚進一步問:「不擬爭知是道?」我不接近道,怎麼曉得那種境界就是道呢?南泉和尚說:「道不屬知,也不屬不知。」就在這一言之下,趙州和尚豁然開悟。

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說,起心制妄,就妄上加妄。當下息卻分別心,當下就返妄歸真。返妄歸真,跟捨迷歸悟一個樣,它是沒有距離的,一切都在當下。有距離,真和妄就是兩件事。實際上真和妄是一件事,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它一點距離也沒有。有距離,煩惱就不能轉變為菩提,迷失的生命就不能轉變成為覺悟的生命。迷失的生命和覺悟的生命,是同一個生命。

所以修行這件事,有意去做很重要,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懂得這些道理,才會少走彎路,更加有助於從理上去明白,從事上去落實。所謂叫「理上悟,事上修」,或者叫「理上明,事上行」。只有認清了方向,找到了道路,才不會走錯路。世俗上講理論與實踐,知與行,佛教是「信解行證」。信在首位,從信生解,從解起行,由行得證,這個修行的次第非常科學。在正式用功的時候,需要把凡情聖解拋開;但是在剛剛進入的時候,一定要明理。有信有解,然後才有行有證。

從禪宗的根本來講,信解行證已經是多餘的事。為什麼呢?那是次第法門,不是頓超法門。祖師門中沒有那麼多規矩,沒有那麼多閑傢具。它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直指什麼呢?直截了當地認識自己是佛,承當自己是佛。承當了以後,按照佛的標準、佛的要求去做,就行了。直指就是這麼直截了當。

但是在今天的環境下,佛法衰微,人心不古。即使按照信解行證的次第進入佛法也不容易,何況直指呢!所以這兩種途徑因人而異。大多數人可以根據信解行證次第法門來修,極個別的上根利智之士可以根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進入修行的境界。能夠直接地領會契入,就無所謂妄想不妄想,一切都轉變了。只要根本上轉變了,枝末的問題也就隨著轉變了。根本的轉變就是心的轉變。當下一念心就是佛心,當下與佛祖同一鼻孔出氣,還有什麼真與妄呢?一切都消融了,一切都轉變了,「一真一切真,一佛一切佛,一了一切了」。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個法門,最殊勝,但是難度最大。一方面成佛最容易,另一方面也最容易造成失誤。為什麼呢?如果不是真的見到了,用不上。見到了還要用得上才是真的見到。在什麼地方用得上呢?就是第一天講的—無私無慾、無人無我、無是無非、無牽無掛。在這上面用得上,就是真的;在這個地方用不上,那就只是口頭禪而已。

用功、修行、止妄、除昏沉,都要真實去做。理雖頓悟,事要漸除。對於道理,只要明白了,那很容易;但是煩惱要對治,要一點點地消磨,所以事要漸除。修什麼呢?還是修這兩個東西:除妄想、治昏沉。妄想代表貪和嗔,昏沉代表癡。要對治的總根子、總煩惱就是三毒,三毒具體表現在做功夫上,就是妄想和昏沉,或者說掉舉和昏沉。我們起心動念哪一念不是在三毒當中呢?不是貪就是嗔,不是嗔就是癡,只有把三毒煩惱去掉,修行才能成就。

我們這一念清淨心在什麼地方?所謂淨心在妄中,當下一念妄心轉變了,當下就是淨心。煩惱若歇,歇即菩提。道在當下,淨在妄中。不要到遙遠的地方去尋找,一切都現現成成。明白這個道理,每一念的觀照就非常親切,就會想到一切都本自具足,不要向外馳求,向外馳求是越求越遠。坐在家中找家,就是迷失的表現。所以在用功的時候,不要起心遣妄,遣妄之心也是妄。妄想本來沒有根,只要不分別,自然無妄。分別什麼呢?分別凡情聖解。只要凡聖情盡,妄想自除。但盡凡情,別無聖解,一切現成。

希望每個人時時刻刻觀照此心,迴光返照。一切都本自具足,不要向外馳求。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慧法師文章列表

如何降伏意念的邪淫

淫慾是三界六道一切眾生的生死根本,無始劫以來的病根...

戒淫念的五個方法

1、呵斥法: 用盡全身的力氣,對著淫念大呼一聲呸!(...

電腦程序員的十條禪法

程序員是一份特別辛苦的職業,也是一個承受各種壓力的...

居士無病,您的妙藥還您

有一年寒冬將至,藥山惟儼禪師依照常住往例,請寺裡的...

宣化上人:參話頭去妄想

諸位坐在禪堂裡,表面上在打禪七,可是在心裡是打妄想...

四種方法正確處理人際關係

為了凝聚人心、攝受眾生、開發智慧,佛陀提出了四種方...

中國禪宗的起源

少年時代的淨慧長老 我今天所講的禪,不是六度禪波羅蜜...

無禪有淨土往生的人太多了

在這個世間上,這些無禪有淨土往生的人那是太多了。大...

【大藏經】【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大藏經】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大藏經】【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法從緣起,果從因生

學習佛法要懂得佛法有兩條根本規律:一條叫法從緣起,...

禪是清涼自在的享受

禪是清涼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對立的圓滿,是脫離生...

淨慧長老問禪寮答問系列

修禪的上根利智 問:修禪要上根利智的人,我很擔心自...

怎樣才能消除家人對佛教的誤解

問: 我的丈夫對我信佛不太理解,以為佛教是燒香磕頭等...

沒有了肉體,下地獄為何還會痛苦

問: 人死了,肉體沒有了,下地獄怎麼還會有痛苦呢?...

何事勸人生彼國,只緣此土道難成

為什麼只是勸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歷代祖師大德有智...

一句佛號圓融四法界

一句彌陀,圓融法界。覿體全真,交羅無礙。徹悟大師 一...

這樣的學佛觀念是否正確

問: 有些學人認為現世學佛沒有辦法得到解脫,唯有依...

從信仰式念佛提升到智慧引導式的念佛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把我們念佛的人,大方向分成兩...

素食最大利益是增長慈悲心

素食對我們人類來說,無論是維持身體健康,或者避免因...

用此念佛法何愁不成功

念佛須念念在心,我們的念心,對阿彌陀佛的思念要好似...

如何才是真正幫助亡者往生

問: 師父慈悲!可不可以請師父解釋一下,如何臨終助...

誦持《准提咒》的殊勝功德與利益

准提咒之殊勝,有三種,不同餘咒。 (1)准提咒,總含...

從根本上的覺悟,才是真正脫胎換骨

關於一念的相應,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 佛在世的時...

一箭三命

睒,是個孝順的年輕人,他的父母年紀都很大,而且雙目...

同一件事為何有人昇華有人墮落

問: 法師,同樣是一件事,有的人因為這件事昇華,有...

【佛教詞典】二勝果

(名數)佛之真解脫(涅槃),大菩提二果也。唯識論一...

【佛教詞典】九識尊

(名數)八葉院之九尊,配於九識(據日本說)。...

【視頻】提起觀照,忍辱持戒

提起觀照,忍辱持戒

【視頻】佛寺心巡禮--海明寺

佛寺心巡禮--海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