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智者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

智者大師  2021/02/0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第五

天台智者大師   說

宋四明沙門知禮 述

(未)三、第九佛身觀,分二:(申)初、分科;二、隨釋。今初

【疏】第九、觀佛真法身,中有五:一、明結上;第二、次當更觀下,正觀佛身;第三、從作是觀下,正明觀於佛心;第四、從作此觀者捨身他世下,舉利勸修;第五、從作是觀者下,顯觀邪正。

【鈔】真法身者,前觀寶像,則似佛身;今對彼似,故名為真。然此色相是實報身應同居土,亦名尊特,亦名勝應,而特名法身者,為成行人圓妙觀也。良以報應屬修,法身是性,若漸教說,別起報應二修,莊嚴法身一性;若頓教詮,報應二修全是性具,法身一性舉體起修,故得全性成修,全修在性,三身融妙,指一即三。

問:既言指一即三,但名為應,自攝二身,何故疏文立法身稱?

答:若言報應,恐濫別修,歸於別教。今以報應名為法身,即顯三身皆非修得,故今家生身、應身、報身、法身對藏、通、別、圓。行者應知圓宗大體,非唯報應稱為法身,亦乃業惑名為理毒,三觀十乘名性德行,慈悲與拔,性德苦樂。今之勝應稱為法身,顯示妙宗,其旨非淺。須祛滯想,方見旨歸。

(申)二、隨釋,分五:(酉)初、明結上;二、正觀佛身;三、正觀佛心;四、舉利勸修;五、顯觀邪正。今初

【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

(酉)二、正觀佛身。既指報應名為法身,即顯彌陀三身具足。既為妙境,但是法身。行人心觀,即空假中。空假是二修,中觀是一性。修性冥妙,三觀圓融。既為能觀,但是般若。境觀相契,見尊特身。雖具三身,但名解脫。此則以三照三,故發現三。合此三三,只是一三。三不定三,同在一念。一念無念,三三宛然。如此方名修心妙觀。此觀能令四土皆淨,若不爾者,非是頓教所詮妙觀。當以此觀觀彌陀身。子科分經為三:(戌)初、總標略列;二、正觀佛身相;三、明觀成能見。今初

【經】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

(戌)二、正觀佛身相,分四:(亥)初、觀身色;二、觀身量;三、觀身光;四、觀相好。今初

【經】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

(亥)二、觀身量

【經】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

疏釋分二:(壹)初、略消經文;二、商較份量。今初

【疏】觀身大小,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毫相如五須彌山。須彌山舉高三百三十六萬里,縱廣亦爾,彼佛毫相,過此五倍。

(壹)二、商較份量,分二:(貳)初、以眼度身;二、定經斥譯。今初

【疏】眼如四大海水,准眼量以度身,身量太長。世人身長七尺者,眼長一寸餘。四大海水,一海八萬四千由旬,四海合三十三萬六千由旬。身過其眼五十六億倍,假令極多,無出萬倍,何緣佛身得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

(貳)二、定經斥譯

【疏】准眼定身,正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言恆河沙者,譯人謬耳。

(亥)三、觀身光。然觀色量及相好光明,皆須用前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而為觀法。以心作佛故,能觀所觀,破立宛爾。破則三惑三智皆蕩,立則三諦三觀皆成。非此破立,則非淨心作佛義也。以心是佛故,忘能忘所,非破非立。作是一念,遮照同時。此則即觀無觀,用無作行,修念佛定。此法乃是觀佛要術,今若不用,宣示奚為?此術不施,勝相不發。觀光分四:(壹)初、毛孔光;二、觀圓光;三、光中化佛;四、化佛侍者。今初

【經】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

(壹)二、觀圓光

【經】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

(壹)三、光中化佛

【經】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

(壹)四、化佛侍者

【經】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

(亥)四、觀相好,分二:(壹)初、正示相好身;二、光明攝生。今初

【經】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

【鈔】總相別相、總好別好、總光別光,此三總別,皆云八萬四千者,即彰顯德,故成此數。佛居凡地,具於八萬四千塵勞。於此塵勞,皆見實相。理智既合,故能示現相好光明,故節節雲八萬四千。行人今觀,知心即是,能於塵勞,皆即佛相。

(壹)二、光明攝生

【經】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鈔】生佛體同,雖土廣生多,攝無一失。觀佛心處,還釋此文須攝之意。

(戌)三、明觀成能見,分二:(亥)初、見一佛;二、見諸佛。今初

【經】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

(亥)二、見諸佛

【經】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

【鈔】中觀見佛,佛體圓融。一即一切,同尊特身,故觀一佛能見諸佛。

(酉)三、正觀佛心,分三:(戌)初、因身見心;二、正示心體;三、引文廣釋。今初

【經】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

【疏】眼見佛身,即見佛心。身由心起,故見身即見心。由見身,心想轉明,故得見佛心。

【鈔】疏有二釋:初約如來由大悲心起勝應身,故令行者觀身見心;由見身下,二約行者觀想明,故得見佛心。所以明者,由觀佛身,是故二意皆是由色而見於心。以心無形,由色表故。以圓人所觀色心不二,既見微妙色,豈隔大悲心?故《勝鬘》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既三種慈體是三諦,今三觀明,故三慈顯。以用果法為觀行故,故於位位見佛色心。

(戌)二、正示心體

【經】佛心者,大慈悲是。

【疏】佛心者,大慈悲心是。

【鈔】若匪無緣,慈悲不大。

(戌)三、引文廣釋

【經】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分三:(亥)初、牒經引論以明文意;二、卻牒前經以對初慈;三、正以無緣會釋經義。今初

【疏】以無緣慈普攝眾生,《釋論》云:慈有三種:一、眾生緣,無心攀緣一切眾生,而於眾生自然現益。如《涅槃經》:「我實不往,慈善根力能令眾生見如斯事。」二、法緣者,無心觀法,而於諸法自然普照,如日照物,無所分別。三者、無緣,無心觀理,而於平等第一義中自然安住,以無緣慈攝諸眾生,辯佛心相也。

【鈔】問:經文但云以無緣慈攝諸眾生,疏中何故兼明生法,皆云無心?

答:起三慈者,由三觀智照三諦也。照真即起法緣之慈,照俗即起眾生緣慈,照中即起無緣之慈。此三諦慈,淺不具深,深必具淺,故照真俗,未必照中;若能照中,必具真俗。故次第生法,不即無緣;今無緣慈,合具生法。豈但具二,亦乃俱深。故今生法,皆云無心。故《涅槃》云:「慈若有無,非有非無,如是之慈,非諸聲聞、辟支佛等所能思議。」當知三慈,其體本一,非三非一,而三而一,如是方名佛心慈也。此自分三:

初、眾生緣慈。三無差別,今盡現前。心與眾生,能所既絕,無我心想緣他眾生,而一切眾生與我同體。十界因果不離一心,而此一心是慈體故,十界苦集,四種道滅,能於一時任運與拔。故云無心攀緣,自然現益,如《涅槃》下《梵行品》文也。然彼經如來凡說八事:一、伏醉象;二、降力士;三、化盧至;四、度女人;五、塗割瘡;六、摩調達;七、救群賊;八、醫釋女,一一皆結云:「慈善根力,見如是事。」今文雲我實不往者,即引第五塗割瘡文。文現一處,意通諸緣。言割瘡者,經云:「波羅奈城有優婆夷,名摩訶斯那達多。夏九十日,屈請眾僧,奉施醫藥。有一比丘身嬰重病,良醫診之,當須肉藥。若不得者,命將不全。是優婆夷尋自取刀,割其股肉,切以為羹,施病比丘,服已病差。女人患瘡苦惱,發聲稱佛。我在舍衛聞其音聲,於是女人起大悲心。是女尋見我持良藥,塗其瘡上,還復如本。善男子!我於爾時實不往至波羅奈城持藥塗彼,當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見如是事。」今雲我實不往者,正引此緣。不言女人而言眾生者,通收十界眾生,不以文害意也,即俗諦慈也。《涅槃》云:「慈之所緣一切眾生,如緣父母、妻子、親屬。以是義故,名眾生緣。」以緣十界同在一心,故非次第生緣慈也。

二、法緣慈。十界緣起,是三諦法,不離一心,唯佛究盡。境相既寂,能觀亦忘,是故得雲無心觀法。而畢竟空智照此三諦,不受一塵。此智自然照破眾生三諦惑者,或為眾生說斯空慧,皆令得離有相之苦,證真實樂。此即不思議真諦慈悲,名為法緣。故《涅槃》云:「不見父母、妻子、親屬,見一切法皆從緣生,是名法緣。」不見之言,須忘十界,是佛法緣也。

三、無緣慈。以佛性中成究竟智,有何別理為心所緣?故云無心觀理。境智既泯,空有又忘,無住無依,絕思絕議,此名安住第一義中。心既無緣,慈乃週遍,入眾生性,稱為內熏;或為現身,說第一義,稱為外熏。以此攝生,名無緣慈。

(亥)二、卻牒前經以對初慈

【疏】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者,若為佛慈悲所護,終得離苦,永得安樂。《釋論》云:「譬如魚子,母若不念,子則爛壞。」眾生亦爾,佛若不念,善根則壞。

【鈔】即前正觀佛身光明攝生之文也。雖與無緣慈體不別,若約義辯,為門不同。是故此慈,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終令離苦,永得安樂。此從感應,生佛相關,順於俗諦,名生緣慈。故舉魚母念子不失,喻此慈相也。

(亥)三、正以無緣會釋經義

【疏】今明無緣慈者,諸佛所被,謂心不住有無,不依三世,知緣不實。以眾生不知故,實相智慧令眾生得之,是為無緣也。

【鈔】既與生緣為門有異,須辯慈相不同前二。故生法慈約次第論,則兩二乘及偏菩薩有修證分。若此無緣,唯圓唯極。今約極顯,故云諸佛所被。不住有無者,正與生法辯不同相。生緣妙有,法緣妙空,今是妙中,故云無緣,中必無緣故也。不依三世者,此之慈悲非四相故。知緣不實者,了苦樂事即性德故。以眾生等者,此慈所被,令眾生髮即境之智,方乃名得實相智慧。得此智者,方終離苦,得於永樂,故與前慈門異益等。若對法緣,益以實慧,故一切空。是故三慈益物不異,疏不雲者,略也。

(酉)四、舉利勸修,子科分三:(戌)初、正舉益勸;二、的示觀法;三、就觀結成。今初

【經】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

得生極樂,則見十方一切諸佛,故云生諸佛前。法身觀成,已入相似,是故至彼即證無生,別圓地住也。疏釋分四:(亥)初、牒釋;二、喻顯;三、結示;四、引證。今初

【疏】捨身他世,生諸佛前,以修念佛三昧故,發見佛願,生生常值。

(亥)二、喻顯

【疏】如人習巧,從少至長,所作遂妙。

【鈔】習巧如修觀,從少至長,喻觀有微著;所作遂妙,喻生彼土,親見真法。然且分喻是心作佛,行者應以是佛與作佛義一念圓照,方合今經由觀見佛。

(亥)三、結示

【疏】以隨念佛三昧故,得生無量壽佛國。

(亥)四、引證

【疏】故《般舟經》云:「眾生問佛:‘何因緣得生此國?’彌陀佛答:‘以修念佛三昧得生我國也。’」

(戌)二、的示觀法

【經】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瞭。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

【鈔】相有八萬,都想難成,故令但觀眉間毫相,如五須彌。此觀若成,八萬皆現,此為要門也。

疏釋二:(亥)初、牒經;二、正示。今初

【疏】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者。

(亥)二、正示,分四:(壹)初、引他文示二種毫量;二、據此經明凡心難及;三、正示初心從易現觀;四、剋示觀成稱彼而見。今初

【疏】如《觀佛三昧經》云:「釋迦如來眉間白毫者(云云)。」《寶性論》明佛毫相在兩眉間,闊三百六十萬里,方圓亦然。

【鈔】此明釋迦勝劣兩相,以例彌陀。經明劣相,論明勝相。云云者,即前疏云:「長一丈五尺,毫有八楞,周圍五寸。」

(壹)二、據此經明凡心難及

【疏】故文云:「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鈔】即第七雜觀中經文也。

(壹)三、正示初心從易現觀

【疏】正可取如釋迦毫相大小現觀。

【鈔】斯是大師別示初心,即觀佛相入門要術也。若從落日、水、冰方便,次入地、樹、座、像等觀,心得流利,觀已宏深,此之行人自可稱彼毫量而觀,使八萬相自然而現。故知令觀劣應毫相,乃為未修前諸觀者及以雖修觀不成者,故於佛身別指初心可觀之相為三昧門也。行者須知,所託之境,有勝有劣。若能觀觀,皆須頓照即空假中,以勝劣相,皆心作故,皆心是故。

(壹)四、剋示觀成稱彼而見,分二:(貳)初、正示;二、引證。今初

【疏】若得三昧,觀心成就,方可稱彼佛相而觀也。

【鈔】因用作是觀劣應毫,觀漸深著,得成真似念佛三昧,乃能稱彼勝相而見。

(貳)二、引證

【疏】《智度論》云:「為增長諸菩薩念佛三昧故,說《般若波羅蜜經》。」今說般若,現奇特身相,光明色像遍至十方,以此為觀也。

【鈔】引此釋迦勝身說法,增真似位念佛三昧,類彼彌陀八萬相好,須真似人方能觀見。

(戌)三、就觀結成

【經】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是為遍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

(酉)五、顯觀邪正

【經】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鈔】然此佛觀,義具釋題。疏文既略,學者多疑。若不釋之,造修無路,故更寄問答,明乎境觀。

問:此經觀佛,止論八萬四千相好。若《華嚴》說相好之數,有十華藏世界微塵。二經所說,優降天殊。彼經正當尊特之相,此經乃是安養生身,凡夫、小乘常所見相,鈔中何故言是尊特?

答:一家所判丈六、尊特,不定約相多少分之,剋就真中感應而辯。如通教明合身之義,見但空者,唯睹丈六;見不空者,乃睹尊特。生身本被藏通之機,尊特身應別圓之眾。今經教相唯在圓頓,釋能觀觀,是妙三觀;釋所觀境,是妙三身。疏解今文云:觀佛法身,約位乃當圓教七信。正托法性無邊色像尊特觀心,使其增長念佛三昧,據何等義,云是生身?用圓頓觀,顯藏通身,未之可也。

問:以坐華王具藏塵相而為尊特,三十二相老比丘形而為生身,其文炳著,那云不以相好分耶?

答:約相解釋四教佛身,此乃從於增勝而說,未是的分相起之本。其本乃是權實二理、空中二觀、事業二識。就此分之,則生身尊特,如指諸掌。故《金光疏》云:「丈六身佛住真諦,丈六、尊特合身佛雙住真中,尊特身佛雙住俗中,法身佛住中道。」此依二理,故有二佛。眾生二識有二觀因,故感二佛。言二識者,《起信論》云:「佛用有二種:一者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為應身。以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故。二者依於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為報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復無量。種種莊嚴隨所示現,即無有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隨其所應,常能住持,不毀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諸波羅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足無量樂相,故說為報。」(文畢)此乃佛用依二識彰也。應是生身,報是尊特。《論》意要在見從外來,取色分齊,與知轉識現,離分齊相,而分二身。然須了知,權理但空,不具心色。故使佛身齊業齊緣,生已永滅,故曰生身。名應名化,體是無常。實理不空,性具五陰。隨機生滅,性陰常然。名法名報,亦名尊特,體是常住。須知依事識者,但見應身,不能睹報,以其粗淺不窮深故。依業識者,不但睹報,亦能見應。以知全體起二用故,隨現大小,彼彼無邊,無非尊特。皆酬實因,悉可稱報。故《妙經文句》云:「同居、方便自體三土,皆是妙色妙心果報之處。」故知菩薩業識見佛,一切分齊皆無分齊,豈比藏通佛耶?方知智者師與馬鳴師,精切甄分生身、尊特,其義罄矣。

問:約相多少分於二身,其義已顯,何須理觀及就識分?

答:華藏塵相及八萬相雖是尊特,三十二相不局生身。何者?以由圓人知全法界作三十二及以八萬藏塵相好,故三品相皆可稱海。既一一相皆無邊底,是故悉可名為尊特。故《止觀》並《輔行》以《法華》三十二相、《觀無量壽》八萬相、《華嚴》十華藏塵相,同是別圓道品,修發法身現相,對斥藏通相非奇特,以驗三經所談相海皆是尊特。然有通局,三十二則通,大見無邊,小見分齊;若藏塵、八萬,唯大非小。若也不就理觀等分,此義全失。故《金光明》龍尊嘆佛,經文但列三十二相、圓光一尋,疏乃判雲正嘆尊特。故知不定以相數多方為尊特,只就不空妙觀見耳。

問:行人睹於劣應,談圓佛相,只可即是法身及自受用,不即尊特,以尊特身現起方有,不現則無。豈見不空,不待佛現,便自能見尊特相耶?

答:既以尊特對於生身,分身非身,常無常等,今雲劣應但即法身及自受用,不即尊特,則成壽量屬於尊特,身相自屬生身。如此分張,進退皆失。須知行者無有一見非如來力,如來鑒機,未始差忒,有須現者,即為現之,如《梵網》《華嚴》及此經等,相多身大也。不須現者,即以力加,令於劣身不取分齊,見三十二相即無有邊,以知丈六是法界故,應持不見其頂,目連莫究其聲。丈六身聲,既因二聖窮不得際,後之圓人,豈不即劣見於無邊?不必一一待現方見。若不爾者,用圓解為,用業識為。若但即法身及自受用,不即尊特,此說全乖頓足之義。何者?如《釋簽》解色無邊故般若無邊云:「五陰是理故,即陰是實相般若,故皆無邊。以由理故,令法無邊。」自受用身既證理極,豈不即劣而無邊耶?行者應知,今之妙觀觀佛法身,見八萬相,不同《金光》但於劣身見無分齊。今是彼佛全法界身,應圓似觀,現奇特身,非是彼土常身常相。若彼常身,即《般舟》中三十二相也。今乃特現八萬四千相好光明,經文自云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正類《淨名》如須彌山,顯於大海,安處眾寶師子之座,《藥師》中巍巍堂堂,如星中月,《大論》中色像無邊尊特之身。此等經論所明尊特,與今所現無少差殊。彼色像無邊既稱尊特,此雲身量無邊,那謂生身?

問:所言龍尊嘆尊特相非現起者,是義不然,以彼疏釋尊特身雲巍巍堂堂。若不現者,何謂堂堂?

答:華藏塵相,《華嚴經》列九十七名,與龍尊嘆全不相應,又無身相高大之說,以驗非是特現之相。只由龍尊言中,妙示即劣含勝難思之文,大師見彼得意之處,是故疏雲巍巍堂堂。得意處者,即總嘆云諸佛清淨微妙寂滅也。清淨乃是四德中淨,必不闕於常、樂、我也。寂滅豈非涅槃之義?既稱微妙,是大滅度秘密藏也。以總冠別,故三十二相遍嚴三身。生身則百福所成,見無厭足;尊特身則色無分齊,劣即堂堂;法性身則色性即智,法門為相。疏雲此三不縱不橫。若縱橫一異,則不清淨,非微妙寂滅,豈非圓人了乎三身,是秘密藏?密藏乃是法界總體,一攝一切,事事相收,應用無邊,不離毫末;相好至劣,量等虛空。故《法華》中龍女讚佛:「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顯是劣應。以法身具故,相相尊特,是故荊溪類同《華嚴》一一相好與虛空等。又,《文句》云:「一一相皆法界海。」又,《妙玄》云:「垢衣內身,實是長者。」《釋簽》云:「即是瓔珞長者。」瓔珞長者,豈非尊特,何待現耶?又,《妙樂》云:「若隱前三相,從勝而說,非謂太虛名為圓佛。」《法華》已前,三佛離明,隔偏小故;來至此經,從劣辨勝,即三而一。若也《法華》但即法身,不具尊特,正以太虛而為圓佛。又,不具尊特,如何得名從劣辨勝、即三而一?

問:《法華文句》云:「地師說多寶是法身。」舉南嶽破云:「法身無來無出,報身巍巍堂堂,應身普現一切。若即此謂是三佛者,未盡其體,只是表示而已。多寶表法佛,釋尊表報佛,分身表應佛。」《記》釋云:「無來者,不合東來;無出者,不應踴出。巍巍不應塔內,應身不應唯此。尚非應身,豈具三身?」既雲巍巍不應塔內,信知報佛須現大身。若其即劣便得名報,塔內何妨,何得破他?

答:此破地師不知表示,直將舍利便為法身。故《記》破云:「尚非應身,豈具三身?」又以世人不知《法華》開權之妙,即劣顯勝,只執身大相多為報,故就其見斥云:「巍巍不應塔內。」此用世人通解之義而破於彼,不可據此便令《法華》相非尊特。只如《記》云:「尚非應身,豈具三身?」亦非今家盡理之說。如荊溪據論若知像性遍虛空,三身宛然,四德無減,泥木之像尚具三身,豈全身舍利皆不具耶?雖曲引文,欲令非報,然終不能令《法華》機,非業識見佛也。

問:《請觀音疏》云:「無量有二義,若生身無量,是有量之無量;法身無量,是無量之無量。」《大論》云:「法性身色像無邊,尊特之身猶如虛空。」既雲法性身,此乃不滅,方名尊特。今第九觀觀於佛身,第十即觀觀世音身,觀音既是補處菩薩,驗佛有滅,豈非生身有量無量,安以此身便為尊特?

答:藏通補處,彰佛有量;別圓補處,顯佛無量。以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更無彼此迭相見故,同一法身一智慧故。菩薩機忘,如來應息,名補佛處,實異藏通前佛定滅、後佛定生為補處也。故《金光明》四佛降室,疏乃釋云:「若見四佛同尊特身,一身一智慧,即是常身,弟子眾一故;若見四佛佛身不同,即是應化,弟子眾多故。」故知只就同與不同、常與無常分於二身。藏通三乘,故弟子多,別圓純菩薩,故弟子一,豈論相好多少等耶?既同一身,復雲常身,豈豎分當現,橫論彼此?是知觀音補法身處,愈彰尊特無量之無量矣。且《華嚴》佛身,委明八相,既是尊特,此論補處,與彼何異,云是生身?是知今佛全法界身,故滅即非滅,觀音補處,生即不生。不滅不生,常身義成,尊特相顯。

問:今所觀佛高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雖云高大,只是淨土常所見身。何以知然?如《法華》中淨光莊嚴國妙音菩薩欲來娑婆,彼佛誡云:「汝身四萬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汝往彼土,於佛菩薩勿生劣想。」故知淨土常身高大,安以常身便為尊特?

答:於同居中,淨光莊嚴,土唯演頓,如《淨名》中眾香之土,以其所被純菩薩故,所以但現高大之身。佛知妙音所將之眾,不知娑婆開權之妙,於佛輒起定小之譏,故寄妙音,規未達者,意令得悟即劣之勝、秘妙之權。既誡勿生下劣之想,乃是令起尊特之心。若謂不然,安得皆獲普現三昧?若安養土漸頓俱談,聲聞、菩薩共為僧故,故使佛示生身、法身二種之相。三十二相,通於生法,大小共見;若八萬相,局在法身,大乘賢聖方得見也。是故眾經多說彌陀生身常相,今當略出。《小彌陀經》云:「彼土蓮華大如車輪。」《大彌陀經》說:「彌陀浴池廣四萬八千里。」以依驗正,身未極大。《般舟經》說:「阿彌陀佛三十二相。」此經中說,慣習小者,生彼即得見佛聞法,便證小果,更有丈六、八尺之身,此等豈非常身常相耶?若今所觀八萬相好,別圓真似方得見之。故上品下生,疏判已登習種性位,生彼七日,見佛眾相,心不明瞭;三七日後,乃了了見,及聞眾聲皆說妙法。唯上品上生道種性位,生彼即見眾相具足,光明寶林皆說妙法,即悟無生。三賢菩薩依業識故,知心現佛,乃就尊特論乎明昧。若慣習小者及諸凡夫,依事識故,不於尊特而論明昧。良以此等雖因臨終迴向得生,佛順本習,故且用小,令其證果。既說無常、苦、空之法,須以生身相好應之。浴池之身三十二相,正對此機。故《般舟經》云:「在菩薩眾中說經。」又云:「在比丘僧中說經。」信三十二相通大小人,常所睹見,是故彼經觀法之初,不托日、冰,便觀此相,斯蓋凡心可想之境故也。若八萬相,是彼如來現奇特身,增進深位念佛三昧,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是故此經初令觀日,疏釋齊於下品下生;以驗想冰,至假想地,屬下三品,當名字人;次得三昧,見彼實地,合入觀行初二兩品;次觀寶樹及以池、樓,至總觀成,當三四品;寶座觀成,當第五品,以座上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大,比知座體,其量難思,非第五品三觀功成,凡小事禪見莫能及。此觀雖就,經文未便許觀佛身,乃令先想一大寶像稱座而坐,及二菩薩皆想坐座。況復悉用作是不二妙觀觀之,使心流利,方令觀佛。學者應知,日觀已來,所修三觀,共於事禪,良以皆須想成相起故也。事禪既勝,三界思惑悉已被伏,妙觀觀像,見破即登第七信位。得此位已,方令觀佛真法之身。八萬相顯,乃得名為念佛三昧,即感諸佛現前授記,生彼便證無生法忍。經文如此明圓深觀所顯之相,誠謂奇特,實匪生身凡夫、小乘常所見相。

問:釋題序云:「無量壽佛是所觀勝境。」豈非托彼依正色心,修乎三觀,顯三諦理?今八萬相既是正報,義當生身。托此修觀,觀成理顯,乃見藏海塵數之相,方名尊特,豈分段生身便為尊特耶?

答:前正釋題,以妙三身解所觀境;今至經文,以八萬相為所觀境。信八萬相與妙三身無二無別,二處皆用不思議境而為所觀,故八萬相觀之令顯。顯名觀成,無別所顯。且行人念佛,誰不托佛正報修觀?但境隨解,名生名法。小機不解所觀佛身是法界用,謂正習生,故曰生身。大機能解所觀之佛,是法界用,應既有本,生即同法,是故受於法身之稱。故見佛相若多若少,皆稱法身。今經明示佛法界身入心想中,故疏標雲觀佛法身,斯乃即三而一之法身也。況今不是初心觀境,乃圓七信所觀境耳。豈於座像圓觀已成,卻托藏通生身修觀?又觀生身顯藏塵相,此乃通人被別圓接,全非頓教始終圓觀。只如《般舟》三十二相既知心現,故相相皆中。據所觀勝境,言是生身,深不可也。學者應知,八萬相顯,即三諦顯。良以此相法身所具,與彼三惑本不相應,故一一相即真俗中。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可思議,名真善妙色。今之三昧顯本妙相,故觀音觀雲真實色身也。

問:尊特既是他受用報,須入別圓地住方見。今八萬相似位能見,驗非尊特,合是生身?

答:據何文義,別圓似位唯見生身?須知尊特,地住已上,分證論見;地住之前,相似論見。斯乃如來以實報身,應下二土。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第五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智者大師文章列表

佛為什麼不現身讓眾生看見

問: 眾生不信佛法,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大放光明,顯示...

念佛能得到命中沒有的福報

現在年輕人面臨著很多的誘惑,是很容易走向歧途的。生...

「往生西方,是否需—心不亂」的爭論

近來在淨土同仁間, 醞釀著一場往生西方, 是否需心不亂...

如何讓父母現世安樂,臨終生淨土

【原文】 汝欲母往生西方,欲父身心康健,生享安樂,死...

名號怎麼念才能攝住妄想心

名號怎麼念才能攝住妄想心呢?首先在家居士,在不同的...

念佛總是進進退退怎麼辦

問: 我非常相信極樂世界有尊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可...

念佛欲得一心,鬚髮真實心為生死

原文: 念佛欲得一心,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

阿彌陀佛幫我們遠離了分段生死

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我們是為了成就聖道,一般來說,你初...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觀察此世界生命無常的狀況

一、總說 死期無定之因相有三種,第一、南瞻部洲人類壽...

惟賢法師:佛教不是脫離現實

(一)佛陀出家的原因 那麼佛陀對於人生是如何看待的...

前進需要勇氣,拐彎需要智慧

從每個人成長的軌跡來看,人生天地間,路路九曲彎,從...

學佛的人,一定要有寬恕的心

寬恕是一種美德。夫妻之間如果互相有寬恕的心,夫妻的...

你內心不動,外面的世界便不會動

邪復成非: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

四十八大願——(第35願)信樂永離女身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

不後悔過去,不擔心未來

人們通常認為在水上或稀薄的空氣裡行走是個奇跡。但我...

事與願違時要好好檢討自己的心念

別埋怨自己命運坎坷,先檢討自己負面(黑暗)的心念。...

智者不放逸,如富人護寶

奮勉不放逸,克己自調御,智者自作洲,不為洪水沒。 暗...

極樂世界可以活著去嗎

一般來說普通大眾對佛門中的求生西方、或求往生,就以...

生氣時會有七件事情降臨在他身上

俗語說:一個憤怒的人只會破口大罵,卻看不見任何東西...

把工作環境當做修行的道場

我是一名護士,對這個稱號我曾很不喜歡。你可能會說,...

對身穿袈裟的出家人起恶心,等於向諸佛起恶心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時,提婆達多懷有恶心,欲...

吃寺院的飯會欠十方債嗎

問: 有師兄說不能吃東林寺的飯,吃了欠十方的債,這個...

最為真實的幸福

一個富翁看到一個躺在廣場上的乞丐,一時起了惻隱之心...

【推薦】地藏菩薩四個大願

地藏菩薩的大願不多,四大願。 第一大願: 第一大願,...

【佛教詞典】麼攞

梵語 mālā。意譯為鬘或花鬘。又作麼羅。指用一帶子將...

【佛教詞典】非時漿

指比丘為療病,而於非時食之時間可以食用之漿類。為四...

【視頻】顯明法師《中國禪宗西來東度之傳承》

顯明法師《中國禪宗西來東度之傳承》

【視頻】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

夢參老和尚《得時不歡喜,失時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