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弘法利生需要剿滅個人的私慾

大安法師  2014/12/26  大字體  護眼色

弘法利生需要剿滅個人的私慾

摧滅嫉心,不忌勝故。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常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暗。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進,心不退弱。為世燈明,最勝福田。常為師導,等無憎愛。唯樂正道,無餘欣戚。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功慧殊勝,莫不尊敬。(《佛說無量壽經》)

前面用了二十二個比喻,喻表極樂世界諸菩薩自行化他的勝妙功德。這段經文又進一步讚歎極樂世界諸菩薩這種廣大的菩薩德行。

嫉妒心是二十種隨煩惱之一,特徵是,於他人榮盛之事,心生嫉妒,能障自利利他功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隨喜功德與恆順眾生,即具有對治嫉妒心的神效。今極樂諸菩薩住平等心,摧滅嫉妒心,隨喜讚歎一切眾生的功德與福德,不會嫉妒勝過自己的眾生。這些菩薩在極樂世界唯一好樂的是對真理和智慧的追求。法能任持自性功德,能作為十法界普遍的立法原則,能令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契證涅槃樂。法的功能無量無邊,是故諸菩薩專一好樂地從事這一重大而神聖的、最有價值的事情:求法,學法,修法,證法,講經說法。

佛法即心法,心無盡故,法亦無盡。是故諸菩薩學法修法,不疲不厭,不得少為足,為普遍利益諸眾生故,求學無量法門,這即是慈悲心、菩提心的表達。菩薩求法的目的,就是安樂利益一切眾生。如果眾生能夠聞法得利益,趕緊宣說。在這個廣說佛法的過程當中,不疲不厭,捍勞忍苦。誠如《阿彌陀經》中的常精進菩薩為度一眾生故,無量劫來,隨形六道,種種善巧化度,曾無一念棄舍。亦如善導大師弘傳淨土之精神:「欲得舍此娑婆世界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聞即信行者,不惜生命,急為說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

極樂諸菩薩在廣說佛法過程中,為諸眾生作不請之友,主動廣弘法音,猶如鼓聲傳揚甚遠,威德摧伏外道邪魔,高樹法幢。佛法智慧猶如杲日昇空,普照大地,滅除一切眾生的無明愚癡暗冥。如是菩薩真可謂輪迴苦眾生之大導師、大善知識。

這些菩薩在他方世界建立三寶,尤其建立僧團住持法道。而一個有力量的僧團一定要修六和敬。六和敬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建立僧團的原則,乃是阿彌陀佛所教化的菩薩們於十方世界建立僧團的最高理念原則。六和敬首先是「見和同解」,僧團知見要相同,宗旨要統一,以聖言量為準,達成共識。「身和同住」,僧團的每位比丘要遵守共住規約,要隨眾。在作法界內,要上殿,僧眾都要去上殿做功課;要作羯磨法,僧眾不得無故缺席;要出坡,僧眾一起勞作。

「口和無諍」,相互口業沒有爭吵,總是說令對方歡喜的話、讚歎的話。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你盡量看人家閃光點,讚歎他的閃光點。不要專門指責他人的不足,口業要清淨,要厚道。「意和同悅」,見面相互心生歡喜,一團和氣。「戒和同修」,大眾僧都奉行二百五十條戒。「利和同均」,十方的供養,大眾僧平均分配。由六和敬組建的僧團,具有無形而巨大的力量。而僧團力量乃是推動佛法傳揚的必要前提。如果僧團諍論堅固,心行不一,才便是渙散的團隊,也就注定弘法的佛事難以成就。

菩薩們在他方世界以六和敬原則建立了強有力僧團,恆常廣行法佈施,在作法佈施的過程中,精進勇猛,碰到任何困難要不退轉,不怯弱。須知以菩薩心去傳播佛法,利益眾生,如是發心就有佛菩薩的加持、龍天護法的護佑。所以要心志勇猛,精進努力地去作弘法的事業。尤其是目前中國大陸的弘法現狀,廣大信眾與社會有緣人士,對佛法之渴望,如大旱之望雲霓。佛教四眾弟子宜發大心,隨分隨力承擔弘法的佛事,於弘法之事,要發勇猛心,精進努力地去做。

極樂諸菩薩五眼圓明,觀機逗教,為諸眾生作不請之友,恆轉無垢法輪。在法弱魔強之世,面對種種障難,不生悔退之心,無有怯弱之念。以代眾生受苦之心,荷負眾生的煩惱重擔,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疲不厭地濟度眾生。以佛法慧光及自己的慈悲德業,作世間之燈,慧光破除眾生之愚癡黑暗。須知在濃重黑夜中,明燈何其重要。哪怕這盞燈的光甚為微弱,也能令眾生清楚一點道路。若一團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的話,那走到懸崖峭壁邊,也曚然不知,就萬分危險了。所以,只要吾人通過修行佛法,開啟心光智慧(或信願之光),便要主動為黑暗中的眾生作明燈。若能為世間作明燈,即是惠予眾生了生死成佛之究竟大利,那就堪為世間人天最勝的福田。世間眾生供養到這樣的菩薩,就能生長他的福德。

這些菩薩分身到他方世界,常為一切眾生作導師,引導眾生出離生死險道,對一切眾生具有大平等心,沒有憎愛之情,慈心對待一切眾生,生生世世的示現就是為了專樂求法、常行法施這個事情,唯一好樂的就是佛法——正道。思惟的就是怎麼把這個大乘佛法傳播出去。心志趨向大道,自然遠離世間榮辱得失恩怨,無有或欣喜或憂戚的情緒反應。菩薩欲饒益眾生,自己得離欲清淨,安住無為,同時亦以同體悲心,拔除眾生財色名食睡之五欲刺。三毒五欲傷人,如以針刺肉,痛苦難堪。今菩薩說法,而拔眾生愛慾瞋恚愚癡之刺,令眾生安住寂靜法性,安樂一切眾生。菩薩如是積功累德,其功德、智慧才能到達殊勝無倫的地步,自然能得到一切天人的尊重、尊敬,能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天龍八部的護持,其弘法利生的佛事才能順暢圓滿。可見,自利利他菩薩的修持,關鍵在菩提心。如果一個人借著弘法的名目,追逐名聞利養,那就行不通的。

是故,佛教的事業,確實需要剿滅個人的私慾。有個人的慾望就幹不成佛教事業,是很難利益眾生的。弘法者一定要具備如《法華經》所示的三要素,入如來室(大慈悲是),坐如來座(一切法空是),披如來衣(忍辱柔和是),才能成辦弘法度眾生的佛事,這是放之法界而皆準的真理。極樂世界諸菩薩弘法利生的心態和作略,乃是我等淨業行人傚法之楷模。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潛伏」在我們生命中的菩薩和大善知識

印光法師告訴我們: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

五時說法都有淨土法門的施設

我們說末法眾生有個特點,不知恩不報德,很多眾生對釋...

佛弟子的一言一行是佛法的表達

問: 弟子的婆婆九十三歲,公公八十九歲。弟子非常想回...

觀機說法

有一次,目犍連尊者收了兩個弟子,他們都跟目犍連尊者...

白衣上座講經,出家人應該慚愧

這裡有位法師提出二個問題: 問一、末法時代白衣在上座...

傳喜法師談出家因緣及弘法歷程

慧日寺方丈傳喜法師在他自覺覺他的修行歷程中,長達三...

財佈施與法佈施為什麼要相結合

菩薩如果你在行菩薩道的時候行菩薩道呢,六度萬行以布...

佛法弘揚必仗大德僧伽之力

在這娑婆世界做人不容易,所以我們要好好學佛,除了學...

【大藏經】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天冊金輪聖神皇帝製 蓋聞:...

【大藏經】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蓋是法身之...

【大藏經】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

「口念心聽」跟「心念心聽」有什麼區別

問: 弟子學佛十個月,念了幾萬聲佛號了,起初是口念耳...

念佛能得到命中沒有的福報

現在年輕人面臨著很多的誘惑,是很容易走向歧途的。生...

學佛是為了比別人好嗎

問: 學佛是為了各方面都比別人好嗎? 大安法師答:...

菩薩戒的核心精神

《梵網經菩薩戒》談到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菩薩戒的核...

大般涅槃經:不食肉者,有大功德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應施肉。何以故...

娑婆是虛幻的,為何還要行孝關愛禮敬呢

問: 既然娑婆世界是虛幻的,那為什麼還要認認真真對待...

聖嚴法師《智慧的花串》

1.心大量大,容人成人者必能成己。 2.也許那些微...

能同時依止一淨一禪兩位善士嗎

問: 請問法師,弟子能同時依止一淨一禪兩位善士嗎?弟...

【推薦】娑婆世界的厭離行

淨宗願門的核心內涵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然娑婆世界...

蛇頭與蛇尾

從前有一條蛇,有一天,蛇頭與蛇尾巴吵了起來,搶著要...

如何化解夫妻間的矛盾

夫妻在一起生活一輩子,難免有磕碰,俗話說,舌頭還有...

世人食肉,咸謂理所應然?

【文】世人食肉,咸謂理所應然,乃恣意殺生,廣積冤業...

初心念佛,誰能無有妄念

原文: 初心念佛,未到親證三昧之時,誰能無有妄念?所...

參禪與念佛有何區別

問: 參禪與念佛有何區別? 紹雲老和尚答: 現在有些學...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的含義

問: 請開示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的...

素食護地球

《增一阿含經》云: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為力,...

【佛教詞典】迷頭認影

比喻不理解真實而追求幻想。為首楞嚴經卷四所載之譬喻...

【佛教詞典】聖道衣

(衣服)紫衣,素絹,道服等謂之聖道衣。以是為天台真...

【視頻】淨界法師《執著第八識為究竟處,成外道種》

淨界法師《執著第八識為究竟處,成外道種》

【視頻】大安法師《輪迴路險》

大安法師《輪迴路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