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楞嚴法會開示

宏海法師  2018/10/1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宏海法師:楞嚴法會開示

各位道友,特別是今天我們格外的因緣,正法眼藏,楞嚴道友,大家上午吉祥。因緣殊勝,我們今天,也可能是宿世有緣,今天再續前緣,在這個維摩講堂來跟大家結一會兒這個楞嚴解義。那麼從這個,因為我在咱們居士林這一直也在平時在講《楞嚴經》,號稱講《楞嚴經》吧,慚愧得很,修學的也不好。那麼可能是這個因緣相續,正好本來是佛學院已經放假了,結果咱們林裡邊,我們吳林長和咱們的幹事小李居士就是跟我聯繫,也就是瞅準了,不知道恰好大家的這個楞嚴七也安排在這兩天,所以就又中轉之際再過來結個法緣,作個法供養,所以在此也非常的歡喜。

那我們有時候想想這個修行,修行我們常說隨緣,很多時候這就是因緣從中自有安排。這個因緣巧安排,我們就索性修它個不安排,隨順這個因緣就可以了。所以此時此刻大家聚在這裡,我又坐定法座,我們來同說一說這個楞嚴法義。那麼關於這部經典,這部寶典,這部三藏之王,說實在的,真正要嘗到楞嚴法味,是要明心見性、大開圓解的大善知識。那我們今日在此也不會白說,為什麼呢?因為現前,大家在此我聽我們同修說已經就讀了一部了,已經讀完一部了,正好中間有這個機緣,那麼我們說現前就得這個首楞嚴大加持,所以說非常難得。在此也由衷地讚歎諸位同修,必將由此楞嚴王正因,將來得這個出世解脫之正果。所以今天我們也就時間關係,就上午這一段短時間,那麼我們就也不說客氣話,開門見山。

首先,諸位在此共修讀誦《首楞嚴經》,第一個,要意識到這是一部法寶,難得,稀有難遇。比如說,我們挑幾個片給大家切開展示一下。從它的翻譯而言,就是歷盡艱辛。當我們手捧起這部寶典的時候,字字句句皆是血淚,嘔心瀝血而成的。要知道這個《楞嚴經》當時在印度,在龍宮裡面跟《華嚴經》是同藏在龍宮裡面,但是它流通的因緣比《華嚴經》更為艱辛。就是說當時,我們大家都知道龍樹菩薩吧,這是繼我們本師釋迦牟尼後對佛法,佛教上面最偉大的人物。龍樹菩薩當時在印度入到龍宮裡邊以後,同時看見這個《楞嚴經》,把它背下來的;背下來,回到南閻浮提眾生的這個人世間以後,就把它誦出來,把這部經典給讀誦出來,流通起來。但是由於這個《楞嚴經》的魅力,就是使人愛不釋手,它對於這個真相,宇宙萬法,整個修因證果,從凡入聖,乃至這種完全純粹不妥協絲絲入扣的這種闡述,就是任何經典都沒有它這麼有吸引力,從我們凡夫的差別相上來講。

當然從一體的這個佛的本性上來講,一切大乘經典都是平等的。所以說,出了龍宮雖然誦出來以後,但是被當時印度國王就視為鎮國之寶,禁傳國外,不讓其他國家流通,就把這個因緣給截斷了。那麼後來就是我們這部寶典的翻譯者,就是唐朝的時候有一個中天竺印度的沙門叫做般剌密諦法師,這位大德,他依照他的願力,兩次曾經冒禁要把這個《楞嚴經》來流傳帶到我們東土震旦國。過不來,兩次都不行。最後沒辦法,只好花了數十年的時間,把這個用非常小的字寫在那個印度那種絹,就是氎,也就是我們說很薄很薄的像呢子一樣的那個東西,這是當時印度,把它寫在那個上面,剖開了胳膊,把它藏進去又縫起來,好上了以後,從海關,傷口平復申請出關,一直從水路到我們的光孝寺,就是現在廣東首剎,當時叫制止寺。帶到光孝寺以後,因緣具足,正好碰見當時我們的武則天武后廢的一個宰相叫房融,丞相。

那麼他到廣州的時候,因緣一具足,兩人一拍即合,把這個經,又把胳膊給割開了以後,把經文取出來。這麼請來的。取出來以後,當時還是因為這個血跡包得太就是已經僵化了,取出來以後又剝不開,字都不清楚,又不知如何是好。還是房融的女兒她有智慧,告訴說用這個人的奶把它浸泡了以後,自然而然這個氎片就展開了,字才清楚地看到。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可以說是一部血淋淋的《大佛頂首楞嚴經》。所以我們要殷重佛法,要知道般剌密諦祖師他是這麼個艱辛帶過來的,為什麼說百千萬劫難遭遇呢。這是第一點。

再轉一個鏡頭,第二點,大家都知道智者大師吧。我剛從這個天台山朝祖庭回來,智者大師號稱東土釋迦文,就是我們中國的釋迦牟尼佛。是天台宗的開山祖師,就在現在浙江台州的天台山。我這次去了以後,還去朝拜他老人家的塔院,守塔的還是一個老和尚。旁邊還有幾個塔,上面立的碑,就是用那個青苔沁的很厚的石頭把它給砌起來的。那麼這個碑上面,我們稍微我不注意的時候走過去說,就是好像說這是誰家的這個野墳堆一樣,仔細一看上面,還有這個荊溪湛然大師,章安灌頂大師。如果你們稍有了解,沒有章安灌頂大師,智者大師的天台三大部我們就看不著。還有幽溪傳燈大師,沒有他,我們的《彌陀圓中鈔》我們就學不到。就是整個佛教史上天台宗的一線祖師圍繞在他的塔院周邊,就安安靜靜地安息在那裡。

所以為什麼講這個呢?我說這些超級祖師們,雖然他的色身融入法界,但是他的加持還依然在現前,只要你生起信心對接,就能夠得到。為什麼講這個智者大師呢?就智者大師這樣的一位大祖師,他當時發明瞭這個天台宗的教法叫一心三觀,是一個修禪觀的一個修法,《摩訶止觀》。他的這個著作被印度來的一個師父給看見了,他就說誒,很奇怪,說東土雖然沒有,就是這個《楞嚴經》雖然沒有傳來,可是這個教義居然跟《楞嚴經》裡面講的如來藏,《楞嚴經》大家讀過吧,妙覺明心嘛,明心見性就是這個妙明真心,說這個思想居然跟《楞嚴經》裡面的一模一樣。所以當時智者大師一聽以後就開始發心奮發,整整在他現在的天台山有一個華頂,這是最高處,立了一個拜經台,十八載的歲月天天就禮拜《楞嚴經》,祈願《楞嚴經》早日能夠流傳東土。你看這樣的大祖師,可是因緣不具足,他依然還讀不到誦不到首楞嚴法義。所以我們現在現前大家來了以後,我們居士林馬上把這法寶呈出來,現前能夠讀誦,這是非常有大大大大福報的。這個也不是說我在這裡煽情,每次我都想想說,現在的世界每況愈下,正在生住異滅中,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也是一個真的是喜憂參半,福報也大,但是業障也深,還能在這麼一個道場來共修首楞嚴,確確實實無量劫來修的這個清淨法緣,大家要珍惜這個法寶。這是再一個片段。

第三個,我們再換一個鏡頭,講講就是說歷代祖師對《楞嚴經》的重視。就是剛才講到說為什麼國王都捨不得,把它藏在宮裡,就是這個法寶,這個法義,人的本能的這種我執自私呀,一看到如此無上甚深的法義他就愛不釋手,人間沒有啊,不是佛從菩提樹下證到圓滿的大開圓解,稱性流露,凡夫根本都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所以自從楞嚴翻譯到東土以後,歷代祖師就是說,怎麼講,我們說一般外邊的人沒了解佛法,也不知道這個解脫自在的珍貴,禪定的這種甚深法義的這種妙用。他只是一味地說這是一個什麼書的話,他嘗不到這個感覺。這都足以說,大修行人對於宗教法義貫通了以後,再回頭來看《楞嚴經》,就覺得它是一個百科全。就是一部小三藏,就是《楞嚴經》,濃縮在這裡邊了。

所以說它的這種法義、這種脈理就讓歷代祖師都欲罷不能,它就有一種超然的攝受力。當然對一般人我們剛才說了可能不能理解,但對於大德來講,方才能夠酣暢淋漓地掀開楞嚴經本,來進行自己角度或者應機顯現的稱性發揮,給它作注。如果我們要學讀的話,如果你有時間也可以,像交光大師的《正脈疏》,這是《楞嚴經》最具有這個,正脈正脈,正確的正,法脈的脈,流的這個血脈的脈。還有這個通理法師的《指掌疏》。《正脈疏》它這麼厚,比較繁瑣,那麼《指掌疏》就薄,上下才這麼薄。《指掌疏》就是說為了讓你一目瞭然,就把這個楞嚴法義給你疏理清楚。還有我們淨土宗的第九代祖師蕅益大師,這也是著作等身的祖師,給它作了一個《楞嚴文句》,那也是用這個獨創的見解,有時候他的對於楞嚴的這個貫文和發揮就是讓你覺得,哎呀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就是馬上就能把你的見解提升到一個從未有的不到之處。這都是祖師們對於《楞嚴經》,歷代祖師就每個人都會對楞嚴有自己的這個闡述觀點。那我們現在從這個角度來講,祖師們尚且如此重視,何況我們現在捧到手中呢。特別是圓瑛法師我們就知道了,上海有個圓明講堂,近代的大德圓瑛法師,那麼他在註釋講解《楞嚴經》的時候,每天一遇到問題就寫一個條子貼在牆上,貼在牆上解決不了的就在那兒打坐禪思,然後一個一個地破解這個問題,最後滿牆上的紙條都給揭下來揭光了,自己都累得吐血。

當然你看,歷代祖師們都是重法輕身,就是輕這個色身,重這個妙法嘛。所以說這樣的一部寶典,我們說正法眼藏,通常大家也都知道說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那要這麼說的話,還得先開悟才能成佛呢,你不開悟怎麼成佛呢?就算你念佛念到極樂世界,也是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嘛,一定要明心見性呀。所以說這部經典,每宗每派都不敢把它據為己有。大家學這個你看,淨土還有三經一論,天台宗依的是《法華經》,唯識宗依的是《解深密經》,但是這些經典它都是獨屬於這個宗派,重點闡述這個法義的。唯有《楞嚴經》它的這個全面到什麼地步,每個宗派他都沒辦法據為己有,為什麼,他方另外的宗派裡面也有這樣大範圍的內容,面面俱到;但是每個宗派也不敢把它逍遙法外,就不敢說我這個宗派跟《楞嚴經》沒關係。確實就在其中。就這麼一部經典,所以它的攝受加持力極強。特別是我們現在甚至有人說《楞嚴經》是偽經,為什麼?

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有個文化叫槍打出頭鳥,為什麼?就是因為《楞嚴經》講的太純粹了,整個不要說這個天魔外道,這個像照妖寶鏡一樣馬上就原形畢露,說神說鬼神叨叨的這些馬上在《楞嚴經》裡面無地自容了,沒有地方嘛,給你揭穿、說破。甚至在這裡邊連二乘都認為是偏頗的,都認為是外道。就這麼一部究竟的寶典。所以大家再去看,讀到五十種陰魔,四種清淨明誨以戒律為根本,完全是我們一代教法裡面的信解行證次第。二十五圓通,二十五人各陳自己過去修行的一路妙莊嚴路,怎麼過來的,等等等等這些吧。總之呢,就因為它太出類拔萃,太優秀了,所以導致就要橫加指責,魔王就出來首先毀的就是《楞嚴經》。所以大家要知道,正法滅的時候第一部是《楞嚴經》,第二部是《般舟三昧經》,這是在《法滅盡經》裡面。我們現在今天來這個,大家來參與這個楞嚴法會,然後來一心端心正念地來讀誦這個楞嚴寶典,那就說明我們自己對於這個楞嚴正法就賦予了自己的擔當,這就叫做住持正法,就是要法輪常轉呀。所以我說,一個隨喜大家,二一個我們要殷重這部寶典。

那麼講到這個我就講一下,再說幾句說我們以什麼樣的方式和心量來讀誦這個《楞嚴經》。剛才大家也我們一起來這個加持的時候,說到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確實《楞嚴經》這個法義,從這個,《楞嚴經》我們待會兒稍微給大家貫解一下經題,就《楞嚴經》這個首楞嚴這個定,禪定這個大定,它確確實實是諸定之王嘛,首楞嚴三昧之王嘛,一切三昧都在首楞嚴三昧中包括進來,所以叫做無上。甚深,就是它對於,比如說有學過的話,裡邊有七處征心、十番顯見等等這些,就是它對於這個接地氣,我們平常人人都這麼活著,但是它又猛醒,就提醒你的這個悟性,確確實實是讓我們格外傳神,耳目一亮的,所以可以說甚深。微妙就是說,它在二十五圓通中,一個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另一個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這兩門修法恰恰就是我們,從來都是中國的傳統禪淨兩門,所以說確實當之無愧。

那麼我們諸位同修今天來讀誦這個,我今見聞得受持嘛,讀誦就是受持,大家都要把這部經典要受持好。怎麼受持呢?第一個就是讀誦受持。大家都在這裡攤開這部經典在讀誦。那麼讀的時候,大家想我們平常這個身體,我們為什麼說你要照顧好自己的身口意,對吧,身口意三業都是起心動念無不是業和罪的,都是在造。那麼把這個法本掀開,我們這一字一句讀過去的時候,大家知道這個寶典它是佛金口宣說的,所以我們在讀誦的時候就等於說,我的口就是佛的口呀,你敢相信這個法麼,我的意就是佛的意呀,那麼我的身就是佛的身,當下就是楞嚴法寶就是佛的法身現前。讀誦受持。大家一定要把這個信心提升到這個層面來,你的心有多堅、多深、多廣,跟它對接,那麼你這個無上甚深微妙法的受的功德就大,你的這個我今見聞得受持,受持就深。一切法以發心為究竟呀。第一點,讀誦受持。

第二點叫恭敬受持,就是說撇開我們剛才講到的這些,千辛萬苦今天流傳到現前我們的這個時空法界不說,那麼就單單說當時佛講的這部寶典,它是佛當時一個楞嚴法會,現場都有百萬的人、天都在聽。那麼這一部寶典我們就知道,佛法要從恭敬中求。為什麼那般剌密諦能把胳膊割開了,為什麼?他也不是為了說這部經值錢呀。就是什麼呢,他的皈依心是真切的。諸位曾經跪在佛前說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對吧。皈依法,盡形壽皈依佛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教典,是我所尊。所以說對這部寶典,我們就要生起無上的恭敬心,就跟佛一樣的,翻開就是佛在講開示呀,現前入的就是當場佛在靈山的,在這個祗桓精舍是吧,祗桓精舍的楞嚴法會呀。所以就要升到無上的恭敬心,你的心有多恭敬,那麼他的加持就有多大,你的智慧就開的多廣,你的業障就消的多多,這是並行的。所以我們受持,把心調得一定要恭敬,一定要恭敬,就要生起大的歡喜,就真的是就覺得親見釋迦牟尼佛現前說法一樣,這樣來恭敬。

第三個是法加持受持,就是《楞嚴經》講的這個法,你要相信它對你的加持,身口意,你的身口意在讀誦的時候,它的這個法義也就是讓你的凡夫心就啟動開聖智的這個機會,它是一個對接嘛。大家想想我們修行不就是說從迷悟,從染淨,從凡聖,就是這麼個跨越。所以在此我們就要用法加持,就是這部寶典翻開的時候,它今天就是我的本命元辰,就跟我當下活著的空氣一樣,如此的在我身心、身口意中,起這樣的作用,這個信心也要調好。

當然再一個就是隨聞入觀受持。我不知道你們就是說翻開《楞嚴經》,有的如果大家稍微《楞嚴經》熟一點的,大概法義知道什麼,那麼不但說你在現前讀誦的時候,你待會兒吃喝拉撒,始終你要鎖定這個楞嚴法義,來起觀,要起疑情反問,不斷地就現前就說,比如說楞嚴裡面的七處征心,心在哪裡,待會兒我們講。四種清淨明誨,持戒要清淨,楞嚴咒結的壇場,我們現前只要你在思惟楞嚴法義,你就在楞嚴壇場。所以這個叫隨聞入觀受持。

所有這些讀誦受持,恭敬受持,法加持受持,隨聞入觀受持,最佳的狀態是什麼呢?為什麼要講這個給大家,因為我們在讀,就是超情離見受持。能聽明白吧?怎麼樣超情離見嘛,十番顯見裡面。怎麼樣讀誦經典呢?就要像祖師們講的一樣,讀誦大乘法寶呀,我們常說裝藏裝藏,大家不是要給佛像裝藏麼,大家知道我們本身也是有佛性的,佛性不顯就是這個藏沒有裝滿。這個肉身也需要裝藏,讀誦佛典就是現前裝這個如來無上正等正覺之藏,裝到自己的色身之中,讓法身顯現,所以說超情離見。那麼讓法身顯現,大家知道我們為什麼法身不顯現呢?就是我們有分別,有煩惱,在這兒讀著經典,神遊三千大千世界,那你怎麼得利益呢?你入不了這個定境呀。

所以超情離見的這個讀誦就是要告訴大家,在讀的時候如對聖容,就是現場佛就是你的親教師,本師釋迦牟尼佛就在現場,十方三世諸佛都在這兒監考,你就一個妄念都不能起,一個分別心都不要用,一字一字,這個字就盯著這個字,下個字還是就盯著下個字,過了這一句就是下一句,一句一句什麼意思完全不去分別,就隨著我們的魚子,一嘀一嘀一嘀就這樣,一句一句一句的。你不要怕這個法好像說,那我這樣一讀,我不是什麼也不知道又不懂麼?這個時候不要你懂呀,佛說的這個聖法你只管往進去貫,以這個佛的知見轉成你現前凡夫知見,就轉佛知見為我知見,這才叫我今見聞得受持。超情離見,就是要超越我們的凡情,離開我們的俗見。

我們現在在讀的時候,每一句都會加入說這是什麼意思?我應當如何理解?這都是錯的。所以我想,諸位今天在這個我今見聞得受持,就是大家來受持這部寶典的時候就是要,最佳就是超情離見。你的功夫深,一個字一個字盯著,一個妄想都生不起來,念念都是楞嚴這個字句,念念都是清淨不雜,那這是最佳狀態,一個妄想都插不進來。當然如果你讀的就是說有時候神兒走了,那也不要著急,回來了再盯著看。有一個訣竅就是什麼呢?如果你走了,就是因為或者說你比較熟,那你就眼盯著它,其實你神兒走了。訣竅就是說,這個字不管是繁還是簡,難還是易,認得還是認不得,你就一個字一個字盯著,盯著這個字的時候,下個字不看,到了下個字,前個字就不去管,就念念隨著魚子這麼往下走,這是最佳受持。這個是最消業,最開發智慧了,要相信祖師的話,他們都是過來人。

所以我們在讀誦受持的時候,希望大家如是生心,如是降伏其心。這就是我們來這個讀誦《楞嚴經》這個法會,給大家提這麼幾點吧。當然我也慚愧,沒有在這裡跟大家共修,只能就憑設想,如果有弊,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那麼有利呢,隨喜讚歎,法喜充滿吧。這是說怎麼樣來受持。

那下面因為一早上的時間,總得用一點話來填滿吧,都是多餘的話,反正就是能相應一分算一分吧。大家要知道,我們理解一部經典,剛才講的龍樹菩薩,他看一部經,看經題就知道什麼意思。所以我們在,今天必然我們說要我開示,我也沒有開,所以沒辦法示,只能照著佛、祖師的說法,跟大家做一個分享吧。那麼相信這也算個解行並進。解行並進是什麼?意思你懂,然後放開了馬上就去修。我們早上這麼理解一下,下午或者待會兒中午開始,我們就一心一意讀誦,這也算一個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就不會偏了。如果你意思不懂,或者說見解偏頗,那麼你帶著一種有求心,或者求這求那,一念夾雜心生起來,那就裡面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所以我想時間關係,那我們怎麼講這部經?大概貫一下就是經題,提綱挈領。到底這部經講的是個什麼意思?它讓我們處在一個什麼狀態?真正這個狀態它是一個什麼感覺?

這部經的全稱叫作《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非常長。那我們在此就可以說簡潔明快地給大家,首先我們就一個字一個字地把它貫一下。大家不要覺得說這一個字一個字多繁瑣,你要學會把它一串兒串來,融會貫通。一般我們理解大,說這個人個兒很大,對吧,這個房子很大,那就相對它肯定有小的,肯定有矮的,這就錯了。這就屬於我們凡夫層面的二元世界,這個拇指小,這個中指大,永遠都是分別心,永遠都是凡夫見。所以一開始為什麼用大來啟動這部經典來開解呢?就是我們學這部經典,領悟這個法義,你一定要大幅度地、大視野地、大量地提升自己的心量和這個見解,這是第一。

第二個,這個大它是超越了我們平常意義上說的大小之大,而且這個大它還有廣的意思,就是面面俱到,沒有一法不在其中。所以我們一般常用絕待圓融來形容這個大佛頂的大。絕待就是說你超越了所有,你說這個大,那個小,這個分別的,等等這些都不在此列了;圓融包容就是說,雖然不在此列,可是平常我們說的大大小小、高高矮矮還全部就在其中,都是這個首楞嚴現前境界所囊括的萬法之中的一法而已。這個一法,當下如果你的見解透過來,又是全體萬法的表現,就是大。能理解嗎?你理解不了,慢慢悟吧。下午讀誦的時候你就,讀完了以後,乃至首楞嚴法會散場了以後,你就回去參,為什麼說大小之大不是真的大?超越了泯滅了大小之分別,才是叫作絕待之大,只有這樣才能配得上我們這部經後面的首楞嚴定,才叫大定,所以說諸菩薩萬行才叫大行,這個修證了義,修的才是這個了義的大法。所以這個大你理解不到,開不了這個題,那麼後面就都會有局限,有這個偏頗。我這麼講能聽得懂嗎?

那麼什麼叫做佛呢?咱們今天不講什麼覺啊,自覺覺他啊,就記住佛就是一個正法眼藏,就是他看到整個宇宙萬法真實狀態就是這樣子的,他沒有帶有一絲一毫的這個添油加醋、損減打折,就是這麼原封不動地給你描繪說明出來。那麼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首先你的發心就要正。我不知道你們大家捫心自問一下,我今天來參加楞嚴法會為什麼?是為什麼?一定要思察自己的發心。雖然過去有這個因緣,但是要知道,楞嚴開悟開悟就是明心見性,就是要成佛的,就這一條直通路,其它只要歪一點點,就不在這個正法眼藏的這個眼上面,看不清楚了。

所以我希望大家來共修這個楞嚴法會,一個,不要求世間的什麼回報,覺得有功德,將來有果報,或者家裡有什麼,都不要想這些,一心一意今天我讀誦楞嚴,就是我的佛性又顯,我要成就,種這個因,相續這個行,什麼都不要求。更有的,如果說我們來修這個《楞嚴經》,那麼你就要說什麼叫作正啊?我們說一身正氣,正氣就是說,人家一看你就是覺得這個人敞亮,對吧,這個人豁達,這個人他沒有一些邪門歪道的東西。那我們學佛也是這樣,什麼也不要求,求功德,求回報,乃至求神通,不要神呀鬼呀的。這個說到這裡,為什麼叫作正法眼藏?後面大家看到有五十種陰魔了嗎?只要你一有一點點錯,立馬就著魔。可是這個凡夫呀,我自己也有感同身受,他就最買這個神通的帳。本來說甚至要相信因果輪迴,要修解脫,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只要哪聽到有個風聲,有個消息,趕緊說這個人能看到前生。

昨天就有一個同修就給我,我也不知道是誰,手機上給我發信,說她本來好好的,有一個同事,結果呢,這個同事他年齡很小,是她的部下,慢慢兩個人之間就覺得,她就覺得他跟其他的員工不一樣。結果出去以後更碰到有一個人,說哪兒有一個女的能看得到前生後世因果,告訴她這是她過去世的兒子,一下子搞得她就不知道該怎麼對待他了,說這你說是兒子吧,他前生是我的兒子,兒子應該親生的兒子,結果這輩子又成了這個同事,而且來回發個短信還有點曖昧。那你說怎麼處理呀?那我只有回答說,前生後世,前生在前生,後世在後世,大家知道嗎?你就知道的一目瞭然,你有什麼用啊?大家想過沒有,你就知道說你前生跟他是什麼,你上輩子在哪;我還常以為覺得我上輩子是浙江人呢,可這輩子就生到西北了呀;那你說有什麼用麼,只能丟臉覺得你修行輪迴你都沒出去,要不又再來了呀,除了這點你還有什麼呢?所以我們來學正法眼藏,一定要正,正了以後才能得這個法。不要天天想偷雞摸狗搞這些,沒用嘛。那還她就跟我意思說,碰到一個有神通的人,那個都不是,要麼是附體,要麼就是鬼通妖通,哪有神通啊?所以大家一定要防範這個,這個不修行還可以,稍微修一點,如果你過去有一些某些緣法的話,你有一點異樣的感覺出來了,一旦你想去顯擺、賣弄、追求,天天計較這個,馬上就偏的流的就是一塌糊塗。

所以我們說大佛,你要成佛,就要依著這個正法眼藏,佛說的這個正法眼藏,開悟成佛,六度萬行,後面講的,依照這個來,這樣的話,你才能到頂,否則你就到不了頂,所以叫大佛頂。明白吧?我們的外道邪魔也有一些有本事呀,就他給你看到這個,說那個,天天說一說,一說說對了,那就把你揪走了。那可是大家看到我常說,就跟外道邪魔走到這兒已經很高了,對吧,好像比這兒高,可是你要到中間的這兒,到佛的這兒,你繞遠了吧,你還得回來在這兒,這就都是冤枉路,到不了頂。所以我們要徹底理解這什麼叫作大佛頂,就是要依著這個大法,絕待的這個正法,正法眼藏,才能夠到頂,究竟圓滿。如此之法,是每一位佛必由之路,是每一位佛度眾生之必說法門,是所有眾生成佛一定要依附的修行次第,所以叫做如來。如就是都是這個法;來就是,如來來這兒度化我們,我們從這兒又去那兒,來來迴迴,從凡到聖,從聖乘願再來入凡;來來迴迴都離不開這個大佛頂正法,所以叫做如來。明白吧?

那麼怎麼這裡叫做密因呢?這個密就是秘,當然這個為什麼說,你看我們有時候一些外道,一說哎呀如來密因,就覺得這不知道有多麼神秘,又開始舞神弄鬼了,用這個咒語咒心怎麼就給它賦予無量的這種神秘主義。錯了。這裡的如來密因是什麼呢?唯有這條路,你發現了就成正覺,迷失了就永在輪迴。所以這個密,這個密密到什麼程度了?天天在你眼前日用,你毫不知情。是這麼個密,明白吧?就如同空氣一樣,我們總以為吃飯喝水最重要,不吃不喝就要死,可是空氣離開一剎那即刻斷氣。可是誰能夠理解空氣,誰能夠念念知道空氣呢?這就是如來密因,密就在這裡。學佛永遠是敞亮的,是見得人的,沒有藏著掖著的,搞神秘主義神神鬼鬼的,特別是這個首楞嚴。這樣我們才能夠修的是了義之法,而且始終在了義的水平上進行修法,這就叫修證了義,了義修證。是這麼個意思。

一旦你能夠悟到這個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就是整個這個悟性出來了以後,那麼大家想想,你的諸菩薩萬行,就是所有的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點點滴滴,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這個持戒、念佛、持咒、觀想、禮拜、供養、佈施,等等一切,都在這個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的首楞嚴範圍之內,念念不出這個首楞嚴定,首楞嚴就是大定。只要你見到這個心,明瞭這個心,見到這個性,那就放開了,吃喝拉撒嬉笑怒罵皆是修行。這個萬行就是說整個之行,自然而然全在此列。就這麼一部經典,這樣的一種修證次第,這樣的一種教理行果,所以叫做《楞嚴經》。大家可能對這個還是不能理解,什麼叫做諸菩薩萬行全在首楞嚴中體現呢?你們聽過一句話叫做:全修在性,稱性起修嗎?聽過啊,就等於說我們現在,我常用這個比喻,大家見到黃金吧,是吧,黃金,黃金也可以做成佛像,也可以把它做成擺件,也可以做成耳環戒指項鏈,也可以做成鍋碗瓢盆,當然也可以把它做成馬桶。

那麼我們現在本來是一個清清靜靜純正的99.99的黃金,可以最佳狀態是要入到佛的供龕上去當這個紫金身佛的,但是我們現在把它做了馬桶,明白吧。馬桶就只能每天盛屎盛尿,貪瞋癡,財色名食睡。在這個娑婆世界裡面天天當馬桶。可是你一旦發現了,原來我可以當佛,那麼你就開始不甘心做馬桶。首先一個什麼呢,要把這個馬桶金子給熔掉,對吧,然後再開始打造成一尊紫金身佛。但是從意識到馬桶是可以做佛,到開始把馬桶熔化,到一錘子千錘百煉的每一錘子下去敲成這個佛像,大家知道,從始至終金子的性有沒有改?所以《楞嚴經》開悟就是首先讓你見這塊真金。然後雖然盡管是馬桶,可是你已經知道它是金了,就永遠再不動了,然後你所動的就是什麼呢?在理上明,在事上修,所以叫做萬善同修,而不離稱性起修,全修在性。

就是念念,從馬桶到佛像中,哪一念、哪一錘子、哪一動作能離得開金子的本質呢?這個金子的本質就叫做首楞嚴大定。任何情況,你再怎麼動它,它的金性永遠不會改變,刻意不得,沒有轉化,本來如此,必定如此,現前皆是。大家想想,這個法義非常妙,特別妙。我們每天追逐、不安、難受,可是一旦你發現難受全是因為是馬桶的緣故,這個假象,而不是金子出了問題了,那你突然間,馬桶又有何妨呢?戒指、項鏈、盆跟佛有區別嗎?這就叫首楞嚴。說的能聽懂嗎?好,這就是給大家大概地貫講一下經題,供養大家這個楞嚴法義。一部經文都在闡述這個道理。這就是說我們今天講到的這個楞嚴法義,先給大家進行一個總貫。

下面就跟大家再說一說幾個主題。《楞嚴經》的主題,我想分三個方面:第一個是問心,第二個是顯心,第三個是用心。

問,問候的問,問題的問。諸位學佛都脫口就會說,哎呀佛法是心法,萬法唯心,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那麼學習佛法,一開始都會知道說還有一部《心經》。《金剛經》裡面說應如何降伏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不斷地講這個心。我們所有的祖師一輩子出家,捨生忘死,辭親割愛,就為了明心見性。那到底什麼是心呢?怎麼樣一個性呢?這個我們要從頭說起。為什麼《楞嚴經》裡面說,真如本性,妙覺明心,就始終在強調這個東西。怎麼從頭說起呢?要回想我們的學佛之路。一開始我們總是說慢慢地接觸,也不知道某一刻開始突然間動了心了。就是從呱呱墜地,爹媽取名,一叫就應,然後大家都是茁壯成長,慢慢地成家立業,你不是說要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嗎,娶妻生子,生兒育女,養老送終,就大概,誰的一輩子不是這樣呢,大家想過沒有?

假如你不是這樣,那你就屬於怪,別人就要說你很怪。所以這個學佛之路從一開始就很怪,為什麼呢?一般我們都是人世間,大家都是貪瞋癡是人之常情,財色名食睡是我們的生活本能,那麼你第一個動心就是要覺得這不對,要開始問,問心,說我怎麼會成這樣呢?人人皆這麼個活法,那這個活法,這個步調一致是對不對?大隊伍全往這兒走,走的對嗎?所以我們一開始學佛,第一念你肯定動過心,不論在道場,乃至得到一本結緣的經書,或者碰到一個善知識法師給你說了幾句,總歸一下子就是宿世的善根所顯發,甚至痛哭流涕等等,就動心了。不動心的話,永遠入不了道。動心了以後你就要皈心,開始皈依三寶。為什麼皈依?因為你搞不清楚為什麼,生從何來呀,死到哪兒去呀,人為何物呀?誰能告訴我,你今天坐在這兒,怎麼這會兒就坐在這兒?你看我的話音一落地,你想一想這個問題。所以在這裡我們就是說,全部這些都有關,跟心有關。就是我們自以為是的這個主觀能動,念念在感覺的這個活著的感覺,它此時此刻的存在,它怎麼就成了這個樣子?它背後循著什麼樣的原理?它的本質、本來面目是什麼樣的?你不帶著這個心,你心到不了這兒,你的這個楞嚴門你根本就叩不開,那就只能也就確實是就這麼跟著讀一讀湊個熱鬧了。所以第一個,我們就要進入這個問。

再進一步,我們剛才說開悟開悟,明心見性,那麼我們就要感覺說,現前一念我們在哪兒?大家要想,現前一念,這個現前一念說時遲那時快,你看那麼幾下,猛醒一下,我們就是活著的時候就已經跟蔫兒了一樣,猛醒一下就是要醒呀。這就是皈心,開始皈依,我要弄清楚這個,皈依佛法僧的目標為什麼?最後的功用是什麼?皈依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就是要見這個心呀。只有心光明打開了以後,才能見這個佛剎。所以你就要皈心。皈心了以後,隨著我們慢慢地就開始信解行證了,學佛學得越想,哎呀就是這樣的,因果不虛,輪迴確認,越想越正合我意,原來如此,就不斷地漸入佳境。我們以前不是常說,就跟一個泛舟漁翁誤入桃花園深處一樣,越學越上道。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慢慢地開始才能夠提起這個疑情。為什麼禪宗是直接上上上上根器,一般的人夠不著。

虛雲老和尚當時在雲居山的時候,就他的行語,下面的弟子,這不關居士的事兒,就說親自剃度的出家弟子和在道場裡面的常隨出家眾,都跟不上。我們設想一下,就是說一個人,你看我們為什麼覺得說大開圓解,或者這些祖師們折磨你的時候,你就是又愛又恨,這師父在折騰你的時候,他就是說一會兒用世間的情見把你安慰一下,你就感覺到很溫暖。過了一會兒他又變了,即刻又無情,馬上就凶狠,你又受不了。那過一會兒他又覺得完全跟沒事人一樣,你又感覺到,怎麼能這樣呢?為什麼?就是他玩轉了這個東西,始終心在這個道上;那麼心在這個道上,念念這就我今見聞得受持,受得了,把持得住,他們在這個上面。那我們不在這個上面,感覺來了,正念提起來了,今天就法喜充滿;感覺沒有了,馬上就蔫兒了,又是俗情凡見,又覺得這不對,這法師怎麼怎麼樣,這個地方、這個道場不如法,就全是這些。這就是你跟不上。

所以首先我們就慢慢隨著這個上面就要開始問,跟著這個走。那大家我們發現了沒有,其實很多事情,我們以為人之常情的事情,根本就經不起推敲,因為它整個一盤全是錯覺。所以大家你看,在這個問心裡面,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下,正是這個,那《楞嚴經》裡邊有一段,一開始的一段就叫做征心。大家讀到你看,阿難,為什麼說我們身在欲界,每一部經典都是這樣匹配欲界的常法,阿難祈教這部楞嚴經典還是食和色,一個要吃東西,二一個淫慾,被摩登伽女攝在淫席,就由於這個戲劇性的開場,才拉開了整個佛講楞嚴的序幕。那麼在這個序幕拉開以後,第一出演的是什麼呢?首先就是披頭蓋臉地把你的原來整個的見解全給你顛覆掉,常情、俗情全給你顛覆掉。所以大家看。

一開始就問心,心在哪裡,七處征心。佛就問阿難說,說你既然你看你這會兒煩惱了,又覺得不入到如來的禪定之中,沒有這個本事,那麼我問你說你當時為什麼要出家呀?阿難就傻乎乎地說,我就看見佛長得漂亮、莊嚴,我就跟著就出家了。說你用什麼看的?當然是我用我的眼睛和我的心感受看的。這個時候就開示說,你這個人的主觀活動之心,念念不停之念,這個妄想層面這種錯覺,那這個什麼是真心,在哪裡,在妄想的層面,你怎麼找,怎麼描繪呢?佛在這裡有一個訣竅,他來用這個反作用力,就反問你給我找,你給我找出來。你看,比如說首先,大家讀到經裡面都知道,阿難被問這個心在哪裡的時候,他首先就執著說,那這個心一定是心透過我的眼睛才看見您老人家的面龐,莊嚴的三十二相,那肯定這個心就在我身體之內。

所以大家想想,我們現在的修行或者說對佛法的見解,都知道說佛法是心法,可是一說心,下意識地都會拍胸脯子。身體內在哪兒呀?你現在作意一下,我們靈靈動動、活活潑潑的這個感覺在裡邊嗎?阿難就認為在裡邊。確確實實,呼嗵呼嗵跳動的一顆心臟在裡邊,可是這個活動的心臟,它有看東西的功能嗎?沒有。所以當時執著心在內,佛就反對他,我們現在也可以設想下,你以為我能思能想的這個感覺在我的肚子裡面,在身體之內;可是如果我們的心在身體之內的話,對吧,那我們大家不是現在都坐在這個講堂裡面嘛,你們先看到的是誰?肯定是我吧,我這會兒在中間坐著嘛,然後才能看見旁邊的門,對吧,再後才,出去以後才能瞭見外邊的東西。

如果心在身內,那麼這個心也當然同樣應該先見內臟,而後見外境,對不對?可是我們的心現在能夠見到肚子裡面的腸胃和大腸、小腸、頸椎、肺、心臟,能見得到嗎?不能。所以說心在內,怎麼在內呢?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不要以為說我們每天認知的這些情形,我們的思惟作意,都是錯的。錯到什麼程度呢?錯到如此地步了,大家都,曾經以為非,現在都認為是了。自從我們一念無明翻入輪迴,自從我們從光音天第一個眾生墮下來,自從我們失去了本有的光明,開始吃地肥,開始養這個色身,最後男女行淫慾,胞胎出現,傳宗接代的時候,所有的這些都認為應當是這樣的。可是一旦反問,就經不起推敲,你看連個心在哪兒都找不著嘛。你現在誰能給我抓出來,把這個東西給我見一下,就放在這兒我看一看,在哪兒呢?不在內呀,在內的話就(應該)先見到內臟,可是見不到內臟,說明心決定不在身內。

那好,不在身內的話。那其次,我們再反問一下,那阿難就又說,那好吧,那心在外吧,不在內那肯定就在外嘛。可是大家要想想,如果我們能知能覺的這個感覺,如果真的這個覺照的心就在我們的身體之外的話,你自己用左手現在把自己右手掐一下,疼不疼?疼不疼?疼呀。那如果說這個感覺的心離開身體在外,掐的時候這個身怎麼會有心的疼的感覺呢?你再問一問,怎麼會有心的疼的感覺呢?這心在哪裡?

好,既然不在內不在外,那麼就只能說心在中間唄。那現在誰能給我說,你們肯定會覺得,宏海法師說他這會兒坐在這個房子的中間,可是前面的同修看我,我在你們後,後面的同修看我,我在他們前,左邊的看我,我屬於右,右邊的看我,我屬於左,中間在哪兒?誰能告訴我哪裡有個定性的中間?所以你看這裡說,執著心不在內外中間,後來祖師們把它濃縮的。那心在哪兒呀?

後來阿難他說,當然是有一個不執著處,心就是萬法皆空,什麼都是假的,不要執著了,該吃肉吃肉,該喝酒喝酒,不要用心,心是分別相,你太執著了。阿難就是說執心在沒有一個執著。那佛就問了他了,如果這個執著沒有執著,你何必還要說一個沒執著呢?沒有的東西我們會說嗎?你看大家都知道,人,每天見的滿眼都是人,所以我們才說人民,人世間,念念都離不開得說。如果沒有的東西,你現在我們黑咕隆呼眼睛一閉說這是地球,他方國土外肯定有我們叫不上名的星球,你現在給我說那叫什麼星球,誰知道呀?沒有了你說什麼呢?那麼如果說有一個不執著,那麼既然有一個不執著,已經有了,你怎麼能說不執著呢?這就像我們說的諸法無常,你說諸法有無常,既然有無常,你怎麼能說無常呢?你已確定了有一個無常永遠常在,錯了。所以這就是執心不在內外中間,也不在不可得處。這就是我們往往有時候容易聽到的斷滅空,妄談般若,踏有談空。見得多了,稍微看幾句《心經》、《金剛經》、《楞嚴經》裡邊,就天天說心說性,不講因果。

所以心在哪裡呢?你看這個以前的祖師說,心不在內外中間,覓之了不可得;同樣,心具造百界千如,就是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他方國土,全是心的體現,心哪兒哪兒都是。這是除了七處征心以後,那麼我們再開始,剛才叫問心。

再開始顯心,心哪兒都是。《楞嚴經》裡邊講了這麼一個例子,第一個顯見的時候就講到,大家不是說我看東西嘛,對吧,那人之常情都是覺得我的眼睛一睜,一目瞭然。阿難就以為是這樣的,就以為說看東西的一定是我的眼。佛開始為了給他顯這個心在哪兒,就告訴他,那你的眼睛閉起來,你覺得能看見嗎?大家覺得眼睛閉起來,你能見東西的這個功能在不在?在哪兒呢?在哪兒?眼睛睜開,眼睛閉上,眼睛睜開,眼睛閉上,明明睜開了看,閉上了看不見呀,阿難就這麼以為的。這個時候佛就說,十番顯見在《楞嚴經》裡面最重要,其實真正的要開眼,學《楞嚴經》就在七處征心和十番顯見上去作意用功,去問。佛就告訴他,你眼睛睜開的時候你是見明,眼睛閉上的時候你同樣在見暗,不管睜開,不管閉上,不管在明在暗,你能見明和暗的這個見的功能有沒有動過呀?到處都是呀。

大家再試一下眼睛閉起來,再試一下睜開,你感覺到有一個東西完全是如如不動的沒有?就能見的這個見性,我們明心見性就要見這個,這就是佛性,每個人都有的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性,在我人來講叫做佛性,在物來講叫做法性,就是這個如如不動之性。你看,明擺著的事我們都不知道,佛這麼一說,就像石破天驚一樣。可是它依然如故,沒有動過。所以我們看東西,你看,到底是什麼看呢?就是這個性在看,這個性永遠不散失。所以說首先我們要知道,這才叫做性。你學《楞嚴經》,顯見是心非眼,一定要明白。你感覺一下。不要說這個見,再感覺一下聞。我不斷地講講講,這已經講了一個小時了,大家一直在聽我說聽我說,那我們現在再沉靜下來,不講話,你耳朵聞聲音的功能前後有改變嗎?有隨著講話的時候好像就耳根聽聲音的功能就增強了嗎?不講話的時候你耳根聽聲音的功能就減弱了嗎?沒有,如如不動。這個見,見明見暗不動的見性,跟聲高聲低有聲無聲的聞性,是一個東西。由於我們把它妄分別在六根門頭,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我們把它收集凝聚在一處,那就是如如不動的如來藏本性。明心見性就要明這個心,見這個性。

真正《楞嚴經》裡邊就告訴我們這個東西,就這麼一滴獅子乳,你能不能揪得住。你揪得住了,那就跟穆桂英破了天門陣一樣,馬上這將令在手;你揪不住了,那你永遠都是一敗塗地。所以我們就練揪,就要練這個揪。這是顯我們的性。

再換一個角度,這個性它還是不動的,不但是心,而且它永遠都不動,為什麼?大家看見我的手了吧,你看我的手,動不動?動了吧?有沒有動嗎?你看我。你們的心就動了。我這樣說動不動?說不動。我這樣說動不動?不動。然後我再等一下,有的人就HOLD不住了,就說動了,那就是因為心動了。這個手不管在卷,不管在舒,大家看我的手在動的時候,不管在正,不管在反,你見我手的這個見手的功能,認知手的這個主觀能動的這個自我認知確定性有動過嗎?沒有動,這就是顯見不動。手雖然在舒和卷,但是見性、我們的心性沒有動,完全沒有動。這就是性。

所以在這個《楞嚴經》裡面講到很有意思的一個事,就是講到裡面當時的國王叫做波斯匿王。你們有沒有去過恆河?有去過恆河的。印度有一個什麼風俗呢?就是說長大了小孩到三歲的時候,一定要他媽媽拖著他到恆河裡面去接受個洗,受洗禮還是什麼,具體反正就是一種當地的宗教習俗吧。那麼當時佛陀在世的時代,大家想想,這個風氣還很盛行。我們也一定要客觀地說,佛陀在世的時候,佛法並不如現在這麼一統天下,印度的外道是非常多的,而且不一定佛法是佔絕對優勢,所以那個時候,佛陀講法就是到處去弘化,都是去攝眾,把他的道理講得最究竟。所以我們有時候去朝拜印度,確確實實看見這個藍毗尼,佛陀降生的地方,看見祇樹給孤獨園,經書裡提了它這麼多次,看見恆河的時候,看見那個沙子的時候,都會激動,為什麼?恆河沙數諸佛,就動不動就用它來作意,確確實實就一草一木、舉手顧盼都成了加持。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的心在這個上面。這就叫加持。本來如果從印度人已經天天生活在河邊,如果他沒有佛法的信仰,沒有加持。

那麼這裡在講到一個什麼情節呢?就是波斯匿王在場,他就問到釋迦牟尼佛,他就覺得說哎呀,我現在已經老了,當時很小的時候,這個發黑,這個面是亮麗的,是飽滿的,現在已經發白面皺,老態龍鐘了,那跟佛陀就討論一段這個人的生老病死的這個無奈。一開始說從三十到四十,四十不如三十,五十不如四十,六十又不如五十,現在是一天不如一天了。結果這個佛陀就問說,說好,那你一天不如一天,確實看來你現在老了不少了。那說,後來就問說,那你曾經看過恆河水吧?說恆河的水我天天見呀。說那你看見恆河的水怎麼樣呀?說恆河的水我三歲的時候跟我媽就見過。結果佛陀就問他,說三歲的時候見,那麼你三歲的時候看這個恆河水,跟你現在已經五六七十了看恆河水,這個恆河水有沒有變?你看恆河水,能看恆河水的這個作用功能,你的見性有沒有老?沒有老。三歲的時候能見恆河水的這個功能,和到了六十七十的時候還見恆河水的功能,見的一模一樣,見的功能沒有變。

大家要想想,從幼轉老,念念生住異滅,念念生老病死的過程中,他有一個東西居然沒變,就是見恆河水的見性沒有變,聽聲音的聞性沒有變,見明見暗的這個見永遠在,沒有變。這個見寂然不動,而且不滅,永遠都是這個樣子。這就是首楞嚴性。剛才講到的,只要你悟到這個不動,那你任何動都在不動之中,任何修都在這個禪定之中修,這才叫做了義修證。現在我們就覓不到這個心,所以說我們的心是滅了,過了昨天,待會兒今天,待會兒我們散場了,就覺得這法會過去了,滅了。可是大家要知道,這個不動不動到什麼地步呢?就是我這輩子死,下輩子生,依然這個性不動在。佛就是見到這個性,法身常住,遍一切處,叫做常寂光;隨便起發揮作用,叫做實報莊嚴;到了這個世界來大做夢幻佛事,還是稱著這個性不動,而不斷地變魔術,就叫做乘願再來,叫做三十二應,示現度化,就是這麼個道理。你看一部《楞嚴經》就把它講透了。

再一個,我們再從這個見性上來講,大家再理解一下,你說我們常說的,說佛不是叫覺者嗎?對不對,佛不是叫覺嗎?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正覺,遍覺,無上覺,本覺,始覺,究竟覺,我們都會說覺。那麼大家想想,當然我們知道佛覺悟的時候他的這個覺,那現在凡夫有沒有覺呢?有沒有,凡夫有沒有?有呀。凡夫是什麼覺呀?是妄覺,是錯覺,整個都是一種錯覺。但是佛的正覺,遍覺,無上,除過它的修飾詞,正,遍,無上,對吧,凡夫是妄覺,錯覺,除過它的修飾詞,妄和錯,這個覺一樣不一樣呢?就是我們靈動的自己當下活著的感覺,跟佛成佛了以後靈動的這個佛性,就是現前我們活著、自以為知道的這個覺,大家知道嗎?從來不變,生死之際不變,直至成佛不變,輪迴到這個三途,到了地獄裡邊感受那種無盡的痛苦的那個覺,跟佛徹見法界事事無礙的覺一模一樣,就是一個性,大家知道嗎?只不過我們現在加入了錯和妄,就成了凡夫境界了;一旦加入了正和遍,就是佛的法界,但是這個覺就從來沒有變,沒有動,沒有散失過。

所以在《楞嚴經》裡佛又說了,你看我的胳膊這樣是朝下的嗎?這樣是朝上的嗎?阿難就說,肯定大家都認為說胳膊朝上這是正的,胳膊朝下這就是反的了。佛就問他,朝上朝下反的時候,你的見性有正有反嗎?我們的覺性同樣如此,沒有變,穿衣吃飯都是嘛,搬柴運水都是嘛,人在橋在,怎麼說,橋流水不流,還是嘛。就是變你顛覆你的這個人之常情,那麼就見這個本來面目。

今天我們講這些,就是跟大家結緣的,現前我們還是得不到;但是得到的,就看你能提到幾分了。聽這個法不能用耳聽,要用神聽的,你把神提到幾分,那你就聽得相應,隨文入觀;如果你打哈欠,困得不行了,那你就打折扣了。這就叫無上甚深微妙法,完全取決於諸位,你的上能上到哪兒,你深能深到哪兒,你微妙能跟得到多少。所以這個見性你看,從來不散失,也沒有從哪兒生起,所以也沒有出處,大家發現了沒有。

裡面還有一個片段叫做顯見不還,就是我們大家你看,今天為什麼這麼冷?因為現在是冬天,對吧。那我們進了屋為什麼這麼熱?因為這裡邊有暖氣。為什麼窗口是明亮的?因為那裡是玻璃。為什麼這個下面是黑暗的?因為這裡有罩子罩著。就是任何一個事件的發生,它都有個緣起、緣由,對吧?但是大家再仔細觀察、琢磨一下,反觀一下,我不動的這個東西,大家說它從哪兒來?從哪兒來?這就是為什麼覺裡面有一個本覺,就是它沒有來沒有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你怎麼能問它從哪兒來呢?就是因為一念無明,所以佛只能說無始時來,沒有一個概念的點來。所以從這一檔上我們就要知道說,這個見它還沒有出處,所以它也沒有還處,從來都是不動的。而且也沒有雜處,就是我們看了任何東西,花紅柳綠,對吧,當我們一目瞭然的時候,我們看的這個,能見的這個,有隨著花紅柳綠把它染成花紅柳綠嗎?沒有。雖然你們男女老少,可是我一目瞭然,我這個東西沒有隨著因為你們男女老少我就有變。這就是顯心,這個心在哪裡。大家要好好琢磨,這個心在哪裡。

可是這個心哪兒哪兒都是,到處都是。你的心能安在這個到處都是上嗎?為什麼淨土法門要具信願行呢?就是讓你安呀,靠呀,靠到全體境界上,那現前就是念佛三昧,等於、完全等於首楞嚴大定。所以我們學的時候不要把它割裂開來。現前一念心性它在哪裡?一念心性哪兒哪兒都是呀。大家來到這個法場來聽聞這個今天的法義,那我問一下你的家在哪裡?待會兒吃飯的齋堂在哪裡?我們左顧右盼,我們看到這邊,又看到這邊,那看這邊的時候,這邊在哪裡,看這邊的時候,這邊在哪裡?我告訴諸位,我看這邊的時候,看見的是娑婆,比如,那這邊的極樂在不在呀?我看見的可能性有沒有?它能超出我決定能轉個頭就看見它的範疇嗎?這就是法界。法界從哪來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所以大家要知道,既然問心,為什麼,處在妄的層面,永遠見不到這個心。那麼顯心,只要你悟到恆順,依住到這個、恆守著這個性,不動的這個性,不失的這個性,不變的這個性,不散的這個性,那麼這就叫佛性。一切的他方國土都是在這裡面顯現的,這就叫做顯心。這是第二個板塊。

那麼第三個板塊就是給大家講講用心。我們要落實到這個實處,怎麼用心。首先這裡的第一點就是,大家看到這個修法裡邊不是有二十五圓通嘛,就是二十五聖。你看一開始有香嚴童子,他就什麼也不幹,就在那兒坐著坐著,突然間有比丘點沉香,他就說這個香從哪來?從木頭來,為什麼不點就沒有?從這個煙中來,那麼其它的煙點起來為什麼沒有香?他就最後就徹徹底底找不著這個香的出處,這個香是空的,就入了圓通法門了。所以這二十五個聖人就給當時的釋迦牟尼佛各自陳述,當時他怎麼修行的來時路,怎麼成功,怎麼入的圓通三昧。那我們首先都要知道,圓通也就是首楞嚴,也就是自在無礙,也就是妙覺明心如來藏。那裡面觀音菩薩他是怎麼講的呢?大家也可以嘗試來,就依附著這個反聞聞自性,就剛才我們給大家講的顯心的這個性,他就始終依附著這個性,其他的不管不顧了,就往這兒靠,往這兒守,就不斷地這樣修觀,修止。所以我們大家了解一下,這一段話可以跟大家稍微講一下,以後我們在理解的時候,就相對心裡有個數了。

這裡就是大概講到說,觀音菩薩給佛怎麼講他當時修行成就的呢?就是講到說,先頂禮佛說,過去無數的恆河沙劫的時候,有一尊佛叫做觀音如來,也叫觀音,就是從聞性上面修成就的。那麼當時他就給這個觀音菩薩教了一個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就是從這個耳根聞性上來起修。這個在《悲華經》裡還叫做聞思聞修金剛三昧,就是說咬著這個聲音來下手。怎麼咬著這個聲音聞性來咬著這個聲音下手?你看這裡有一句話叫做,初於聞中,入流亡所。什麼呢?一開始他就,觀音菩薩怎麼修行大家知道,就守著這個剛才我們說的,能聽東西,那麼有聲音的時候我聽得到,沒聲音了,我能聞的這個功能還在,對吧,他就守著這個功能不動,先一開始。入流亡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所有的聲音塵境他不分別,你外在就是原來的這個誹謗也罷,詛咒也罷,嘆息也罷,哀怨也罷,讚歎也罷,歌頌也罷,一切的聲音,他只把它當做一種聲音,而不進行情緒上的瞭然分別,說這是對我有利的,這是在誹謗我的,他不去分別了,就開始就守著這個聞性,所以慢慢慢慢,一切聲音都成了聲音了。

上次我聽到一個同修他就念佛嘛,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說後來就一切聲音,汽車開的喇叭什麼的都成了阿彌陀佛了。他就守著這個不動,在這種情況下就叫做入流亡所,入流就是反觀,不受外在的聲塵的任何語言概念所局限了,這叫做入流。出流的話就是說,我們說你的耳根意識隨著外在的這個讚歎也罷,譭謗也罷,你就被它轉了,難受了,這叫做出流。所以入流亡所就是把他外面觀察外在的聲音都鎖定在一種聞性中,忘卻了外在聲音的境界,只是覺得就是一種動靜相待的感覺。所以你看這裡講到說,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怎麼樣呢?就是說,隨著這個觀察力、觀行力漸次增上了以後,外界的聲塵不是是動的麼,對吧,那他感覺到我在守的這個聞性這是靜的,那麼一靜一動還是有兩個相對相,還屬於分別。在這種情況下,他慢慢你看就這裡講到說,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就動靜相,動是動,相是相,慢慢就合二為一,不生了,沒有這個分別了。再往下,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你看,就是使自己進入一種極寂靜的狀態,這樣的話不但沒有動靜分別,能聞的聞性,就是我恆守的這個聞性,和所聞的聲塵的這個塵境的這個作用,慢慢也沒有了,就把它消亡了。不但動靜相、聞性沒有了,甚至連我現在已經入到這個不生不滅,我能入,不生不滅的境界為我所入,對吧,連這個慢慢也沒有了,所以叫做覺所覺空,空覺極圓,打成一片了。

最後是什麼呢?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就是能空的智慧和所空的境界相對之時,也合二為一了,這個就叫做空所空,空,能空的智慧和所空的這個境界也滅掉了。最後達到了一個極致的時候,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就是生滅性完全滅掉了以後,徹底地見到這個真如本性,就是寂滅現前了,所以當時到這兒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你們有過這境界嗎?有嗎?沒有的話,你雖然現在證不到悟不到,但是首先你要什麼呀,請你相信它,信到。信根起來,就在信上大做文章,可以把信量轉為證量。所以大家要知道,以信方便也可以入這個首楞嚴三昧的,一切法都是通的。你深信我讀誦這個經典的時候,所有的境界現前就是首楞嚴大定,字字句句皆是首楞嚴三昧,六度萬行之法皆是如來密因,現前在修正了義。就信它。

所以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你看,觀音菩薩是如此,太虛大師當時在普陀山閉關的時候也是這樣呀,坐了一會兒,突然前寺的鐘聲咵地一響,就把他入定了,一下子把那個悟境出來了,就找不著北了,就不知道自己是宇宙萬法還是萬法是自己,找不著自己了,就打成一片了,這就叫做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所以圓瑛法師的講堂叫做圓明講堂。虛雲老和尚在高旻寺禪堂的時候就是被別人行堂倒茶,突然把手給燙了,杯子啪地打碎了,說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口難開。家破了就是我這個色身這個執著破掉了。人亡呢?人我分別沒有了,自他一體,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現前了嘛。

所以你看《楞嚴經》裡面這個也是,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這就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現前就證到了。我們現在天天在那兒號稱無緣大慈,就等於說,我跟你不是一家子,我把你看成一家子,咱們倆親戚,我就是對我的兒子女兒老公一樣對你,這就是好像說無緣大慈。是完全天然的不分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對你如同對我,我對我如同對你,沒有情見,這才叫大慈大悲。普門示現就是這個,十方圓明。所以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的核心就是這麼得來的,你試一試。會試嗎?那好吧,不會試的我只能就,把明的給大家說了,再把暗的也說出來吧。為什麼呢?

再一個就是我們要講到的用心了。心在哪裡?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剛才講到你看,一念又一念,我們每天的生活場景一幕又一幕全是念頭凝固和積累的,正當一念顯現在前的時候,另外一念在哪裡?沒了。那麼一念又一念中,你屬於哪一念你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是這個念雖然你找不著,這個念永遠常在,你怎麼用它呢?這是今天的核心,怎麼用。怎麼用呢?剛才講的叫《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這裡不要忘了第二十四圓通叫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還在首楞嚴三昧裡面,我們要把它通過來,不要給隔局。《念佛圓通章》大家都知道裡面的內容吧?佛問圓通,我無選擇,就是釋迦牟尼佛你問我怎麼得到這個耳根圓通的,前面那二十三個人都這麼講了,我可不會,我無選擇。怎麼樣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大家都一般會關注到念佛就念阿彌陀佛,不知道,沒有信量這個念是怎麼一回事。《念佛圓通章》。所以我們這裡就講到,首先你要用心,既然你問心、顯心了,你要用心,就要明白這個心是怎麼個運作方法,它有多麼大的能量,這個念頭。

大家要深信我們現前一念,你此時此刻隨著我的講法,你都起心動念理解,它力量有多大啊。首先我們要明白念的狀態,我在這個講堂也再再地講過,在其他地方也講,大家深信現前一念呀。你現在想一想你們家,想得起來嗎?我想我的寮房,馬上就一目瞭然,絲絲入扣,一點都不會差,這個椅子凳子桌子在哪裡,上面這個睡覺層和下面供佛的地方都明明白白,只要一念動,那個影像馬上就凝固在腦海了,對不對?這就是念的狀態。念,它念念都是這樣的。你念天安門就是天安門,你念香港就是香港,你念上海就是上海。大家知道我們現前一切這種境界,都是過去無明之念,念成今天的這個凝固的現實了。所以反聞聞自性,我們可以把它套成反念念自性,反修修自性,反讀讀自性,反誦誦自性,都是一樣的,明白吧。整個法界就是一個念法門。所以說一切唯心造,就是唯心念。這是念的狀態,我們就要知道,咱們現前一念始終在,就在,它就是這麼個樣子,我們的起心動念念念不停,念念奔流不息。

那麼第二個,我們還要知道念的容量有多大。因為我們自己現在一看,好像說就現前這個講堂,就坐了這麼多人,咱們在居士林內,就這麼點兒,可是你剛才一動念的時候,你們家嘩地就出來了,知道吧,這個天安門廣場也嘩地就出來了,長安街也嘩地就出來了,這個廣濟寺、法源寺、廣化寺都,只要你去過,嘩地就出來了。大家想想,你這個念頭裡面就居然是隨念所欲,想調什麼就出什麼。你的妄想,你的貪瞋癡,你恨的,你愛的,哪一個能離得開你的念來調動呢?那就說明什麼?始終這些念頭裡面儲藏了無量無邊的可能性,無量無邊的能量。大家想想這個念頭它的容量有多大啊。《法華經》裡面講到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就是如是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就是一切十方三世,講白了,所有的國土,所有的眾生,所有的正報,所有的依報,所有的精神,所有的物質,都在一念中隨時可以具足,隨時可以調遣,你想怎樣就怎樣。所以佛法的修行方法就是隨念所欲,隨心所欲,就這樣。你看看,如此甚深又如此簡潔。這就是念的容量,大家要記住,一念三千就是他方所有國土,上至兜率內院,東方琉璃淨土,西方極樂世界,現前娑婆世界,二十八重天,三重地獄惡鬼,全在我們的念中具有它的可能性,一旦你的念往這兒圓,往這兒匯,它馬上就顯現,現前就給你出現,就是這樣子的。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發現了,《楞嚴經》裡面講的,這就叫做念。

那麼你知道念的狀態,你知道念的容量,你就要掌控這個念的走向,你往哪裡走。因為我們每起一念,必落十法界,就是從地獄、惡鬼、畜生、人、天、阿修羅,這是六道,六凡,包括阿羅漢、聲聞、緣覺,乃至菩薩、佛,四法界,四聖,十法界全部是由念而成的,就看你。到了佛法界,就是你徹見這個無念心體,明心見性,證到真元。到了地獄法界,就是你這個念已經陋劣到用到極致,已經把它就是說冤枉到這個,輪迴冤枉錯認到極致了,那就到了無間地獄了。但凡我們日用之中每起一念,一定會落到這十法界,所以就看你起在哪兒。一代教法的法門就是念法門。說了,如果你起的是十惡業,特別猛烈,那你將來念就念在地獄了。如果你起的十惡業是半推半就,那你念就念在惡鬼法界了。如果你的念起的是不願意又輕微地造作十惡業,那麼你的念將來呈現的就是畜生法界。如果你的念跟五戒,殺、盜、淫、妄、酒不動相應,你的念完全依附在這個行為上了,身口意,那將來就在人上面,人道嘛。如果你的念跟五戒十善業相應,那麼你將來就在生天,而且生的,你的業猛烈程度決定你二十八重天的高矮。

都是一樣的。如果你以無我心念這個四諦法門,大家知道阿羅漢修的四諦法門吧,苦集滅道,都知道吧?你們都是老居士了,應該知道,都穿著海青搭著衣呢。四聖諦,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是阿羅漢修的,阿羅漢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這是以無我心與四諦法門相應,這個念將來生的就是阿羅漢法界。那麼如果你與十二因緣相應,以無我心跟無明緣行、行緣識,你反觀它修成功了,將來就在辟支佛緣覺法界。你以這個大慈大悲心跟六度萬行相應,記住嗎,六度萬行相應在哪裡啊?就在菩薩法界,觀音菩薩、文殊、普賢、勢至,現前就在這個稱性發揮他的念。那麼你以大慈大悲功德心、平等之心與南無阿彌陀佛相應,你的念將來就在諸佛法界,因果不壞。這就是念的走向,看你怎麼控制。知道了嗎?所以你說,我們都老覺得念阿彌陀佛,念佛念佛就是法門,就是唯一的這個整個,阿彌陀佛就是無量法門,無量法門同樣就是念佛法門,明白吧。這塊兒要學會這樣收放自如,瞭然於心,然後你怎麼修怎麼讀都是暢快淋漓,正知正見。誰都出不了你這個萬變不離其念。這就是念的走向。

下面我們就需要有一個念的力量,大家一定要相信。因為我們現在覺得說,我就這麼稍微琢磨想一下,難道就有這麼大的威力嗎?就可以讓山崩地裂,就可以讓世界構成,就可以轉化凡聖,有可能嗎?一般我們眾生都是覺得念的這個行,就是這個行業,好像我們造作了業了才覺得它的力量大,比如說我把它拿起來了,又再放下了;好像想一下這個力量很小。錯了。一切的事業非念不成,就是沒有念就成不了。你好比我們造罪吧,造惡業,對吧,如果你有心造作的話,你有心造這個惡業,用的心很大的念,那麼可能是輕罪你就得得重報,你用心大,用念大啊。如果你造這個業造的是心不太重,可是這個罪很重,可是你當時的參與心很淡,那可能就是重報得輕受。行為再一樣,可是念力的輕重不一樣,果報就不一樣。所以大家要相信念的力量。你看我們這個念在無記的時候,就是什麼也不想,不善不惡的時候,旁邊有人說一切戲論呀、是非呀,如果你心不在那兒,你死活記不住。他都說,我說話你怎麼一點都不聽呢?你不在意呀,他念不在那上面。如果你念在這個上面,你甭找藉口,說我最近記憶力不好啦,老了上了年歲啦,如果你在意這個事,一句就入心,至死都不忘。這就是念,念力,念的力量。

所以在這個經典裡面就講過,有一個淫慾心很重的男子,他就不斷地念這個淫慾,念得越來越堅固,最後念得就這個淫慾心化為猛烈火燒起來了,燒起來了以後,就整個他所在的這個神廟都火點著了,就一念淫心就這麼重。你看有一個叫做什麼比丘尼來著,就是淫慾火重,在那兒誹謗,突然間就是女根著了火了,把渾身就燒掉了,就入了地獄了,這就是淫念。

如果你清淨修觀,有一個月光童子,月光童子他每天就修這個水觀,就觀這個清淨不動、波瀾不動的水,每天就修這個,念頭全部觀這個水。結果他在屋裡修法,他的侍者在那裡捅了個窟窿一看,滿屋子全是水。你看看這是念力呀。

印度有一個清辯論師,他跟一個外道當時辯論,辯論的這個外道就是固執已見,外道就執著到極致的時候,這個念力就催著他怎麼樣呢,這個外道就突然間化成一塊頑石了。大家看看這個念頭,就執著自己的見解,就跟這個清辯,佛門裡面印度當時的十大論師嘛,清辯論師。化成石頭以後,清辯法師把他的觀點寫在這塊石頭上,第二天居然一看,它還有它的對答,就在這個石頭上顯現出來說,你的這個不對,我是這麼認為的。你看這個念力呀。最後久而久之又說了幾句,那個石頭自己叭地就爆了,整個這個吼聲還在空中出現。這是佛門裡面的真事,在印度當時的辯論場上,你看看人的這個念力有多大。那麼我們念的力量,大家要想想有多大。這就叫念的力量。

當然,再一個我們還要學會念的緊急處理,這個才是真正我們可以說是才是淨土法門的殊勝所在。緊急處是什麼呀?哪裡什麼時候最緊急啊?什麼時候?生死之際呀。這個念呀,我們一輩子已經固執地形成了以後,這輩子必須這麼走了,很可能遭遇好一點,壞一點,但還是你。一旦生死的時候就是我們再重新洗牌了,亂世了,開始要出英雄了。這個時候人在生死之際,重新整合,你下輩子馬上就要開始了,重新整合你的念頭來描繪你下輩子堅固的世界和人生了,那麼這個時候是最可以投機的時間。這個我們也要生起信心,為什麼說臨終十念的奧妙決竅在哪裡呢?就是說生死之際轉化的時候,大家都知道亂世出英豪,就看誰能夠振臂一揮,立刻就能夠得江山天下。所以我們說,人死的時候一個是業力,一個是心力,業力、心力全是念。怎麼大呢?業力相牽,如人負債,力強者先牽,那就看你這輩子的修行狀態、水平了。臨終能不能往生,你覺得能不能自在往生,看你平常遇境界的時候心得不得自在,這是叫業力。還有一種心力,怎麼樣呢?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如人負債,力強的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就那會兒如果你這輩子再開始亂相的時候,誰也做不了主啦,這個念往出來冒,那個念往上來搶,最後就看誰先冒出來,就跟那個打那個什麼一樣,就看誰,就抽籤搖,看哪根先蹦出來,都有可能性。

這個時候,就看你有善知識臨終振臂一揮,能不能十念往生。十念就可以往生。這就是為什麼,念的狀態、念的容量、念的走向、念的力量所決定念的緊急處理。大家要學會緊急處理。這就是平常積累,臨終要提念。這都是解決生死的辦法,念的緊急處理,等等這些。這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那麼我們再修的時候就要學會以念,念阿彌陀佛來修,反聞聞自性的功夫結合,最妙了。你不要把它割裂分開了,二十五圓通其實都是一個法門。所以最後我們說落腳點是什麼呢?就是用你的念,看你念什麼了。你也不要問說你將來能不能往生,能不能解脫,能不能得自在,那看你這輩子你的念,每日所起之念跟哪一道的門相應,跟哪一道相應的多,那你將來安身立命就在哪一道。這就是《圓通章》裡面給我們講到的。

今天給大家講幾個主題:一個是,當然我們講一下我們要殷重法寶;第二個要懂得如法受持;第三個要明解經題;第四個就是要學會這三個板塊,一個要問心,常要修學法上要問,為什麼要這樣?我現前活著這是為什麼要活著都要問。今天我到哪兒了?此時此刻讀經的時候,我的目標是什麼?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出世?我們為什麼要學佛皈依?我們每天這是圖什麼,幹什麼?這要問,一不問你就搞不清楚了。你不要以為說每天嘚吧嘚地在捻個珠子,還動不動什麼都不好,誰的知見都不如你的正,人家修的都是錯的;你根本就糊塗得不行。這要學會問。問了以後你會顯,就是要聞思修,你要琢磨。你看這個性是原來不變的,不動的,就光耳根你仔細說,有聲音我在聞,沒聲音的時候聞的性也沒有變,這就是這個性,你就守著這個性,不管不顧地守著,就能出東西。既然守著的時候,怎麼能最好的下手處呢?那就假借阿彌陀佛這個方便,用信願行來莊嚴,把所有念的能量、念的走向、念的力量和念的內容,把它全方位立體式地給鎖定,就讓它如著自己的念這麼走。這就叫所有的修行就這麼簡單,整個佛法就一滴獅子乳。所以你就學會什麼是念,然後才能知道怎麼樣去念,然後才能知道什麼叫真念佛。一代教法統歸就是一個念佛法門。好,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般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因《楞嚴經》開悟的六位大禪師

1、唐玄沙師備禪師 《景德傳燈錄》卷十八記載,玄沙備...

地獄的惡報從六根而出

訟習 訟,爭訟,意思是說,我們自己有了過失,但是我們...

慧律法師:欲令正法重現,當推楞嚴大經

《楞嚴經》本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經典,佛滅度...

從妄想轉向真如,就靠這六個字

在修首楞嚴王三昧的過程當中,倓虛老和尚提出了六字真...

來之不易的楞嚴經

有一次,茗公上人去普陀山講《楞嚴經》,用過齋飯後,...

心和大腦有什麼關係

問: 《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何處?心是不是大腦,...

受持弘揚楞嚴經的真實功德和意義

我們好好的去受持《楞嚴經》、弘揚本經,到底有什麼樣...

宣化上人:四種清淨明誨是照妖鏡

一般的學者說:《楞嚴經》是假的,不是佛說的,又有什...

【大藏經】【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大藏經】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大藏經】【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邪淫之事為天地所不容,神鬼所憤怒

非正式夫妻而行淫事者,是為邪淫。此事天地所不容,神...

不要覺得人生虧欠了我們

不是說我們觀了無常觀、觀了因緣觀就能夠放下,但至少...

可不可以同時幹好多事並學習呢

問: 師父,可不可以同時幹好多事並學習呢? 慧廣法師...

造了什麼業才會墮落成附體的大仙

問: 仙是做什麼樣的業才得到這種果報呢? 成剛法師答...

慧律法師《安詳之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諸位法師、諸位在家居士:...

印光大師開示養生之道

印祖推崇面食,對豆子、豆油也特別提倡。並提出,保養...

只需要念一句佛號,就可以解脫嗎

問: 請問,淨土宗,只需要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

阿彌陀佛於諸眾生有大恩德

知小而不知大,見近而不見遠者,此眾生之常分也。如阿...

名譽不足惜,道德無可崇

人之處世,貴真率耳!德莫德於真,賊莫賊於偽。古之聖...

三輪體空是哪三輪呢

三輪體空是從佈施波羅蜜來說。三輪是哪三輪呢?就是我...

父母生前,及時盡孝

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為人母者,十月懷胎、一...

【推薦】修行楞嚴,成就解脫

念《楞嚴經》,持《楞嚴咒》功德很大,能消除業障,增...

當下的念頭若是念佛,就不會犯戒

真正念佛,一定是持戒 信願行的行就是念佛。先由念佛的...

寧可我被騙 不能再騙他人

宋朝人陶禹錫的高祖被人稱為陶四翁。他開了一個染布店...

安住空性的人,把人生當歷練

偏: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

如是修五門行,速得成就

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 何者五門?一者...

【佛教詞典】十界權實

十法界中有權有實,佛界是實(真實),九界是權(方便...

【佛教詞典】五俱意識

【五俱意識】 唯識宗將第六意識的功用分為兩類,一者五...

【視頻】大安法師《印光法師文鈔—一函遍復》

大安法師《印光法師文鈔—一函遍復》

【視頻】飲酒的過患

飲酒的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