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勸發菩提心文

2017/10/2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八講)

好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學子們。請大家端身正念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南無阿彌陀佛,請大家放掌。各位學子,我們今天又到了週一,依然雷打不動,一起來學習《勸發菩提心文》。在上一講的時候呢,跟大家講到,這個發菩提心的第七個因緣,就是念生死苦。那麼這一段呢,其實內容也比較長,從中也可見到省庵大師的這種慈悲心,真的是苦口婆心的把這一條狠狠地抓住。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在這個生死苦海中,但是有時候未必自己能夠意識到,很多時候呢,我常說一句話就是說,能夠知道不一定意識到,意識到的時候也不一定能夠相應到。但是確實常念生死輪迴苦,是一個非常妙的法門。如果真正有這樣的一個,如果從主動方面來講,就是常這樣觀想無常,常念死,念死是必定的,死是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的,那麼一死以後,又被業力牽引,不知道去哪裡受報的,常這樣作意這種修法呢,力量非常大,速度也很快。

那麼還有一些比較被動一些,可能自己的正念不足,或者生性也比較懶散,那因為我們都會有遭遇,這種病苦,或者是這種甚至是不好的大的病來臨的時候呢,也會增上一個道人的這種念死之心。把這個貌似是禍呢有時候還轉為一種動力增上。為什麼說,這個念死法門是非常的妙呢,在佛門裡也有這麼一個公案就是一個實驗,大家都坐在那兒看戲,聽這個唱戲非常精彩。那麼其中就規定讓一個人端一碗油頂在頭上,如果說碗裡的這個油滴一滴落在碗外邊滴出來的話,就必須砍頭。結果,這個頂油的人,他就是說看到這個戲再怎麼好看熱鬧,他已經完全,眼耳鼻舌身都已經顧不上了,他就一心一意全神貫注地只注意到這個油。

演完了以後問他戲是什麼內容,他不知道,聽到什麼他沒聽清楚,見到什麼沒看見。因為他全神貫注地就在這個油上。所以如果說我們能把道心提到這樣的一種念生死,這種心切,而發起這個菩提心來的話,那種功德,那種力量是不可思議的。不要說念念能夠如此,哪怕在我們的修法中有過這樣一次或者幾次的經歷,你自己的都會有心得。不用我們在這裡說。

那麼從今天這一講開始,就要講到說什麼呢,以這個「云何尊重己靈」而發起菩提心。它從中也有一個線索的聯繫,因為既然我們流浪苦海,虛生浪死,那麼為什麼會這樣。那我們本來應該怎樣,怎麼會淪落到現在這樣。這就關係到我們常說的什麼呢,一切眾生都有一個平等的佛性,也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覺的這個靈性。所有的有情眾生,凡夫眾生,在有情凡夫的份上都有這個能知,能覺,能悟的這個佛性。但是問題是什麼呢。我們現在顯不出來,顯不出來不代表沒有,大家有時候會接觸到這樣的一些佛弟子。他呢就是比較在心性上怯弱,比較自卑,所以一講到不要說當下這個諦信自己本來是佛,佛性永在,你跟他說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都覺得自己夠不著,說能夠修點善,能夠下輩子保住人身,能夠轉成男身就已經非常渴望。

說實在的這些人真的是就是可以說是根器比較下劣,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的目標就是最高的還想保養這個輪迴。他不知道我們每個人本具的佛性,在成佛時候的顯現,都不是從外面賺到的或者說跟別人爭來的,是本具的這個佛性而顯現的。既然你有本具的這個佛性,那麼就說每個人都有可能顯現,遲早的事,必定的事。這也是一個正知正見的佛弟子,應該諦信的這種事情。特別是大家了解像禪宗的這種修法,這種訣竅上的話,那麼你首先你要有堅固的信心,現前就諦信自己本來是佛,你敢不敢承擔這個,如果你不敢承當這個,就等於說什麼呢,不太尊重自己本具的靈覺。

好,下面我把今天我們要來學習分享的內容先給大家貼出來。大家來看:「云何尊重己靈?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就是我們當下現前的這個覺悟之性,跟佛是完全一樣的,不僅跟釋迦牟尼佛,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完全一樣。但是呢,佛人家已經顯現得運用自如了,我們呢還是被依然束縛著,在這兒做一個凡夫。所以大家往下看,我們先把它貫完。「云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顛倒,尚做凡夫?

又佛世尊則具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系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如珠被濯,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不負佛化,不負己靈。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大家看這一段寫的多好,就是說我們跟釋迦佛無二無別的佛性,可是人家已經修成佛,已經成了這個正等正覺。可是我們現在依然還是昏迷顛倒的在做凡夫。而且大家從因緣上有時候我們也猜想一下,就是我們雖然到末法時期,可是還有這麼殊勝現成的因緣能夠得了人身,能夠這輩子在某一時刻,親近佛法,就算這個因緣雖然到現在還在流浪生死,可是曾經種的這個種子,是多麼的難得不可思議,才導致有今日的顯發。甚至有可能我們都跟其他諸佛,我們也就不多說了,就跟釋迦佛有可能曾經做過同修,或者在他成佛的時候,我們在座下聽法,但是釋迦佛已經成佛八相成道,功德圓滿。又在十方國土又在導度眾生,可是我們呢還依然在這個娑婆世界,來每日昏迷顛倒做這個凡夫。

人家已經用這個智,返璞,就是返璞歸真,返妄歸真了,離妄證真了,已經成了這個出禪的法身已經顯現了。但是我們現在還把自己埋在這個色受想行識組成的這個假我的業力山中,出不來,迷著路。所以大家要知道,本覺上來講,我們跟佛是一模一樣的,但是,人家佛已經從始覺開始修,現在已經得了究竟覺了,那我們還只有本覺,現在具足始覺,可是就在這路上,沒有向究竟覺修,所以這裡才說,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這是做了一個對比。就是說本來心性是同步的,可是為什麼,佛現在已經有了無量的神通,神通這裡表達什麼呢,就是說諸佛世尊的這種度化眾生的神通妙用,方便善巧,已經隨心所欲,通達無礙。

如果說一定要用一個詞語來描繪一下,就是我們常說的解脫德。他已經具足了這種解脫的德行。那麼這個解脫德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從他本有的這個智慧觀照,啟用所有一切的世間萬法,事出世間,因果輪迴,前生後世,一切萬法宇宙的真理,都已經在他的視野之下,給觀照得清清楚楚。大家要聽明白我們用的這個詞叫做「觀照」,而不是我們說看見,設想,或者說進行一個推度。這些都屬於妄想。就是我們凡夫的屬性特質。那麼佛人家用智慧,來週遍的了解到宇宙萬法的真相,這就叫般若德。咱們常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那麼佛般若智慧圓滿究竟以後,既有本質上的智慧,就是了解當下所有宇宙萬法,怎麼講呢,安立一個假名叫做本體吧,真實狀態,而且又能夠在事相上,森羅萬法中,了了分明,而不加錯亂的去觀照到這個因果萬法。

所以說,這就叫做我們說的般若德。由於有這樣的一個解脫般若的功德,用他的這個無量的這種法門,來莊嚴他的國土和這個法身,那麼能夠常住在這個常寂光淨土中,顯現這個成佛的究竟圓滿的境界,那這時就叫做什麼呢,叫做法身德。一般我們說,佛的功德具足了這個法身,般若和解脫,這叫佛的三德等究竟,所以這裡才說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就是指佛的解脫,般若和法身三德。

那麼我們現在是怎樣的一個情況呢,你看省庵祖師是怎樣描繪的。而我等但有無量業系煩惱,生死纏縛。這是什麼意思呢。我等但有這樣的生死纏縛呀,就是說明,我們還在六道中,沒有解脫德,但是我們有障礙,沒有解脫就屬於什麼呀,有業力,叫做業障。沒有般若智慧,就說明有煩惱,有分別,亂我們的這個真性,就叫什麼呀,煩惱障。沒有法身德,那我們就是說,輪迴的這個色身,這個色身呢,一定要經歷生死,無休止的這種重複。所以叫做纏縛生死。這三樣恰恰說明我們每個凡夫,根本所具的,叫做什麼呢,由於有煩惱生起,有貪瞋癡,在我們當下本有的佛性裡面,被迷惑的顯現成具足貪瞋癡這樣的一個狀態。

所以,有煩惱就叫煩惱障,具足了煩惱障,由於貪瞋癡,就會去造業,就會去種種的行為。去為了貪瞋癡服務,而造下無邊的業。這就叫業障。由於有業,必然又會感的來生還有這個生死果報的纏縛,這就叫報障。所以我們常說,願銷三障諸煩惱。那相對來講,佛具有這樣的三德,我們是具有這樣的三障,可是大家要知道,雖然我們具足三障,只不過是把他用錯了。雖然佛具足三德,就是把他徹底用對。那我們現在的任務就是說,把這個錯的轉成對的。由錯而導致的煩惱,雜染,轉成對的清淨解脫。所有我們修行,從皈依、受戒、念佛、禪修、誦經等等這些,就是從錯往對的一個過程。但是大家今天要從見解上了解一下,雖然我們現在在凡夫是錯的,可是我們今天給大家做一個這樣的點撥,就是這個法大家不一定都能夠心裡相應的到,嘗試著我們聽一下。

就是說雖然我們現在具足了煩惱,比如說我們凡夫都是處於錯覺,染覺,幻覺,這是我們凡夫當下的覺,而佛呢是正覺,是遍覺,是無上覺,但是大家反觀一下。就現前我們每一個人的凡夫,就是能知能覺,雖然是錯的,是染的。但是我們都有覺知能力。假如果我們這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現前能夠感知我存在,去領略外在的世界,山河大地的世界這個存在和承載,那麼這一個凡夫的這種知覺,跟佛的無上正覺,這個覺的能量,質量,有沒有差別?告訴大家,沒有。就是我們現在在造業輪迴,這個每天貪瞋癡的這種追求中得這種錯覺,他雖然錯了,但是他就是那個覺。雖然佛已經完全斷了煩惱了,得了究竟智慧菩提涅槃的這個果德。

可是呢他的這個正的遍的,無上的這個覺,也還是這個覺。這個覺在凡夫也沒有減,在佛也沒有增過,就是這個覺。但是我們現在把他用錯了,用錯了,但是這個覺沒有錯過,是我們錯覺錯了。佛用對了,這個覺也沒有對過,而是佛把他對到圓滿了。那麼從這個角度來大家知道就要說,後面一句話:心性是一,迷悟天淵。就是這個心性,本來他是完全一致的,不管佛的正覺,和我們的錯覺,都是這個覺,質量一模一樣,沒有一點差別。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悟得到,聽明白,但是呢,我們現在呢,迷悟不同,所以才有天淵相隔。就是說,眾生還是眾生,佛已經成佛了。雖然我們心性是一樣的,但是佛的行為是清淨無染的。

我們眾生的行為還是一個凡夫的,還是一個凡夫的造作,那麼就這一點,我們作為每一個眾生,能夠聽聞到佛法,能夠了解到這個道理以後,那我們反觀一下,清淨的這樣自己靜坐的反思一會兒,豈不可恥嗎。就會感到非常的羞恥,難過,冤枉,覺得這樣,被我們的本覺之這個覺,而反到這個什麼呀,錯覺之覺。幻覺,妄覺之覺。那麼由這點來講的話,確實是非常的冤枉。帶著這個本有的我們,其實呢轉三障就可以成三德。但是我們就是帶著這個可以三德的這個覺悟,把他誤入到三障的煩惱海中。為什麼我們常說,煩惱即菩提,就是我們回不過來,那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看到這裡有一個比喻。就是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就是等於說你自己,非常的冤枉的把本有的這個靈之佛性。自己受用不了。就跟卡上存了好多的錢,但是我們自己還在窮得要命在討飯。就是這麼一個狀態。

所以佛經裡,常常比喻到說,我們把它這個靈知靈覺,昧良心的昧,昧了靈知靈覺就好像糞土裡面有黃金,非常貧窮的一個女子,懷了一個轉輪聖王,一塊破布包了一尊精美的佛像一樣,雖然有,但是現前我們受用不了。顯現見不出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才: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你看,真的,祖師的開示非常有次第,合情合理。就是說,正立足於這樣的知見,我們才應該努力地去修行,以無量善法。因為雖然你本來就是清淨,可是我們現在是有惡無善呀,那既然有惡無善,我們就應當以這個善法來止這個惡法,對治我們的煩惱。這樣慢慢的對治了,因緣、福德、善根,不斷的填充,不斷的圓滿,等到最後,把我們的修,你看修德有功,我們眾生跟佛的性德是一樣的,這個性德還是剛才說的己靈的意思。

但是呢由於佛已經修圓滿了,就是人家已經該經歷的都經歷了,該捨的都捨了,該還的都還了,該圓滿的都圓滿了,但是我們雖然知道,這個經歷是應當這樣的,將來我們要到那兒,可是我們經歷的還沒有經歷,能捨的還沒有捨盡,圓滿還沒有究竟圓滿。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應該以無量的善法。大家要知道,整個一代教法,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果說我們從墮三惡道來講這算惡,那麼我們修得人天的身份就是善,如果我們在輪迴中稱之為惡,那麼我們出世解脫就叫做善。如果我們修到了阿羅漢的這個地步,就不想修了,就住在這個空性裡邊了,不想再走了,那麼修大乘,自利還要利他,就是善。那麼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死執著這個,那麼你就只能做個菩薩就是惡,只有覺行圓滿,見到一切萬法,無生,如如不動,真如本體的時候呢,唯以度眾生為所有的生活內容,這才叫究竟善圓滿善。

所以我們從凡夫發心到最後成佛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個一個這樣的次第,去跋涉去超越。所以這樣才叫做什麼呀,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大家知道,我們現在沉沒在這個煩惱海中,每個人你看,我們就說當下的生活來講,我們每天這麼多的遭遇,這麼多的繁瑣的事物,這麼多的俗世的因緣。那麼在這種苦的業力逼迫,乃至遇到一件事情,跟一個人相處關係不善,種種的這種煩惱糾纏著,讓我們百思不得其解。怎麼也想不到轉身正在鑽牛角尖的時候,能夠如此的思維一下佛法,當下一念提起來說,釋迦牟尼佛也跟我一樣,他也有我這種遭遇,那麼他當時是怎麼做的,人家生生世世跟自己的煩惱心做鬥爭,現在菩提樹下成了佛,入到這個常寂光土,那我也是曾經生生世世跟煩惱做鬥爭,到現在我還是節節敗退,一塌糊塗,為什麼我就不能夠一念提起來,說我釋迦佛說的法是真實不虛的,如夢幻泡影的我就這麼想,這個所有的相,都是虛妄的,我就這麼觀,能夠在這個煩惱海中,這樣揭竿而起,振臂一揮,那這是大修行,大家要知道。這就叫彼亦丈夫我亦爾,就是佛也是大丈夫,我也是一個求出世的大丈夫。我為什麼不能起這麼一念。所以大家在具體的生活中,在煩惱逼迫,業力相牽的時候呢,越煩惱得無處藏身。能夠就地轉身提起這麼一念,功德不可思議,這是真修行,這是大修行。請大家共勉。

所以這裡講到說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我們有這麼一念,這就是種子,智慧種子,生生世世中,我們念念地,不斷地發這種心,起這種力量,正念,那這樣看的話,終歸有覺行圓滿,性德全體顯現的一天。到那個時候,你看大師說,如珠被濯,就是被一個塵埃給蒙得非常厚重的一個摩尼寶珠呢,終於被洗乾淨。濯,就是洗乾淨的意思,懸在高幢,就是整個把它掛在那裡,照天照地,洞達光明,隱蔽一切。就是所有一切的煩惱也罷,一切的這種世間的輪迴中,這種不管是善業,惡業,包括善業,不管是罪報,包括福報,等等都是煩惱,都是障礙解脫全部捨去,清淨無染。這個時候就叫做大圓鏡智。所以祖師說能夠修到這個時候,才可謂不負佛話。不辜負我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多年前,降生在印度的這一趟辛苦成道講法的因緣。更不辜負我本有的佛性,終於踏上了歸程顯現之路。這樣才算是一個修行人。所以我們就念在我們本有的佛性上。我們要這樣來什麼呢,來發菩提心。發起廣大堅固的菩提心來。這是發菩提心的第七因緣。

好那麼我們再往下看,發菩提心的第八因緣,是什麼呢,就是懺悔業障。先我們讀幾句:「云何懺悔業障?經言:犯一吉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吉羅小罪,尚獲此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

那我們先把這一大句跟大家講一下,因為這一段稍微長一點,比剛才,我們也要講細一點。為什麼轉到尊重己靈,而後要懺悔業障呢。就是為什麼我們的佛性不顯,修行不成就,因為業力牽引業力太多。這個惡業呀,我們常有一句話,在這個華嚴經裡面講,說假使業力有體相,就是有體積的話,整個虛空都納不下,我們造的業。那麼這裡這一段懺悔業障,我們要讓自己的業消智朗,必須從懺悔法門開始,既然有這個業障,那麼障這個菩提心,菩提行,這就是凡夫要邁步學佛,要從懺悔開始。

大家要知道,這個懺悔法門就跟我們走路一樣,前面有好多的障礙物,那我們要達到目的地,你得清掃這個道路呀。所以我們常說的,懺悔是一個大乘行人修行的重要科目。而且這個懺悔就是差不多要跟念佛一樣,要念念跟進,念念相續的。可能大家有時候呢,還不一定能夠了解什麼叫懺悔,懺悔這個詞呢,可以說是印度話和中國話的結合的一個詞語。在梵文裡面,其實叫做懺摩,那麼這個懺摩翻譯成中文的話,就叫做悔過。後來就是把它合起來叫做懺悔。懺字呢就是把自己的罪業發露,斷了自己未來的相續心,不在犯了,這就叫做悔,合起來。那為什麼要有懺悔呢,大家都常讀,往昔所造諸惡業,可是也許我們有時候呢,心行跟不上。

如果諸位同修你在自己,或者心比較清淨,乃至獨處,對佛菩薩慎重,這個供龕前如對聖容的,有時候仔細地,發自內心的這種覺得說自己罪業深重。還在生死,希望佛菩薩加被,往昔所造的諸惡業呢,對佛菩薩傾訴能夠希望說改往修來,這個心力啊,對自己就是說,有一些違緣,乃至一些障礙的清除力是很有作用的。但是很多時候因為我們我慢山高,總是能原諒自己,他一步溜就覺得自己沒啥,或者是,一開始覺得還不對,慢慢地覺得哎呀不對的多了沒辦法呀,最後呢,不對著不對著就習以為常了,就覺得沒什麼不對了,最後他就只講著我對,你們都不對了,這就是一個修行人,從初發心慢慢心性墮落的一個最明顯的一個線索。

那大家想為什麼有時候會淪到這種地步呢,就是他沒有這個慚愧懺悔心。其實懺悔呢,如果說細講的話,確實是非常,還是有事有理有次第的,我們一般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懺悔吧,一般呢我們把懺悔這個法門呢有時候叫做取相懺,取相懺呢就是說,如果你犯了過失,或者受了戒了犯了戒,特別有時候根本是不能犯的,有時候有一些過失,那麼我們就是要禮拜,拜懺或者稱一尊佛名,或者稱這個有三千佛名甚至萬佛名等等這些,梁皇寶懺都有,就這麼去拜,拜的取相懺叫做什麼成功呢,就是你拜佛拜的什麼時候能夠見到好相,見到瑞相,諸佛菩薩來給你摸頂,現前來給你開示,然後做了一些非常好的夢,有這樣的這種殊勝的感應的時候呢,才能叫做你做取相懺,如法的懺的把這個罪業懺乾淨了。那麼再一些呢就叫做作法懺,這個呢可能諸位都是在家居士,那麼這個呢在僧團裡居多,比如說有的犯了過失,或者有一些悔犯的話,那麼就必須對著僧團對二十個比丘,乃至最少也要四個比丘,有時候中間看因緣不等,去發露自己所犯的過失,這樣的話就叫做作法懺。

那麼大家要知道這個取相懺呢,剛才我們講到在梵網經的菩薩戒裡就講到說一定要見到好相,要見光見花,等等這些,但是這個作法懺呢就是說,在一個團體裡面,當著這個對境善知識做一個懺悔。那麼最高的最究竟圓滿的呢就叫做無生懺,又叫做實相懺,這個呢就是一種觀法了,因為前面呢從事相上去做,那麼這個實相懺是在理上你觀這個罪性,它是,不是真實不虛的,是如夢幻的,你就推想我犯了罪了,就現前一念的罪業它從哪生起的,它是自己生出來的,還是從它哪冒出來的,還是一塊生出來的,推來推去禁不起推敲,為什麼,這本來也是我們的一個妄想,觀罪性無生,也就像這個我們經裡講的端坐念實相,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就是用這個空性的般若智慧來觀照這個原來造業造罪修善修福,它都是空不可得,沒有實體的,當然這個來講的話,是要上根器的人才能做到,因為他直接從根本上來下手,所以這個時候呢,就叫做無生懺,用這種智慧的觀法來觀這個罪心了不可得的話,對於大根性的人,就是真的是跟太陽一出來露水馬上就沒有了一樣,這麼的快。在經典裡面還有一種比喻叫做,如紅爐化雪,紅爐是什麼呢,燒紅的爐子把它放在雪地裡面,那麼這個罪業呢,就等於說下的雪一樣一靠近的時候,馬上就化為烏有了,這是我們常講到的說懺悔。

那麼這裡我們來看啊,為什麼說云何懺悔業障呢,在經裡面說犯一個吉羅,大家知道,這個吉羅呢,屬於說最輕的,不知道大家有知道說,突吉羅,前面少了一個字,突吉羅是最輕最輕的罪了,在這五種罪的輕重次第中啊,這個突吉羅,又翻譯做惡作,就是等於說身口所做的惡作,不屬於意業,是這個五篇戒法裡面最輕的,最重的叫做波羅夷,波羅夷呢,如果大家有了解的又叫做斷頭,又叫做棄,拋棄的棄,犯了這個最重的波羅夷罪呢,就等於說你被永遠地拋棄在佛法大海之外了,為佛正法所不能容的,就像人斷頭再不能生了一樣,很嚴重。那麼還有一些僧伽婆尸沙等等這些,那麼這個就關係到比丘的戒律,在這裡就不給大家,不能細講。

大家想想,我們每天一天而論,諸位呢都已經,也有的是受了五戒的,菩薩戒的,這個同修,我們其他的不說了,就說這個有悔犯來講,當然我們不是從根本上,可是呢就是說這些每日的日用之中,你說我們所犯的過失,其他的不說,就說這個說四眾過,這個捫心自問一下,誰沒有悔犯過,沒有沒有悔犯過的人,所以說戒律呀是非常莊嚴嚴謹嚴肅的,那麼好在呢,佛呢還給我們施設的有這樣一個懺悔業障這樣的一個法門,所以也是可以就是通過懺悔而能夠把這些過失懺清淨。所以這裡你看省庵大師,吉羅小罪,尚獲此報,這是就最輕處而論,何況重罪,其報難言。大家想想,那重報的話我們就真的是有時候覺得戒律的嚴肅性冷峻性真的是非常慚愧,你要知道這裡講到的說我等日用之中,一舉一動,恆違戒律。一餐一水,頻犯尸羅,這個尸羅就是指的戒律的別稱,尸羅的意思。

你看這是省庵大師,他是一個比丘的身份,他能夠非常客觀地來分析我們末法時代眾生對於戒律的受持操守的這個能力,所以他就觀到說末法時代在僧在俗都是業障深重的,就算我們在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舉手投足就頻頻的會違反戒律。你看,一餐一水,這是什麼意思啊,就是我們每次吃的飯喝的茶都會犯戒,為什麼,你水裡面可能有蟲啊,有蟲的水如果我們不過濾這就算犯了,所以說我們一天犯得過失罪業都是無量的,何況從生到死這麼長呢,修行的時間沒用上一點,那犯戒的過失呢那真的是一會就一次一會就一次,所以為什麼,要懺悔業障,十大願王裡面也有懺悔業障,這裡說一日所犯,亦應無量,何況終身歷劫,你看就是何況我們這輩子乃至無量劫來,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

那麼,這裡省庵大師這麼一說以後更進一步解刨,剖析,怎麼說呢,說其他的我們就不要說了,就從五戒來試著嘗試著議論一下,那五戒來講的話一切戒律的根本都是從五戒延伸出來的,不管是在家乃至出家比丘戒都是以五戒作為根本,這裡就省庵大師說就五戒而言,十人九犯,少露多藏,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五戒裡面殺盜淫妄酒我們都不能夠徹底清淨啊,有時候我們想想捫心自問一下,你想五戒都是得人身的基本條件,可能我們得人身的資歷還不夠,當然我們在這裡說十人九犯,不是說都在犯這些粗重的根本的攆著去殺人的這樣的犯殺戒,可是每個戒條的這種微細處啊,這種開遮持犯他是非常合理的這樣的一種施設。

其他的不說,你比如說我們的盜戒清不清淨呢,可能我們誰也不會去故意偷東西,去搶劫,但是你內心的貪慾心,佔點小便宜,隨時隨地假公濟私,偷稅漏稅,侵犯人家的法律上這些,現在所謂的權益吧,什麼專利吧,等等這些。那會兒弘一大師,這是律宗的祖師嘛,他持這個戒律到底怎麼持的呢,別人請他寫字,給他拿過來這個宣紙,他給人家寫完字了宣紙沒用完,他還得專門寫信問一下說你這個宣紙怎麼辦,就不能私自拿了覺得就犯了盜戒,那現在我們有時候就是說盜戒,不與而取嘛,我們有時候三寶的物品你如果誤用的話,那真的是太多了。

可是問題是雖然十人九犯,但是犯了之後呢懺悔發露的人非常非常少,更多的時候就是隱藏起來,所以大家在懺悔的時候不是說若自做若叫他做,若有覆藏或無覆藏,這個覆藏罪呀,大家有知道我們說怕別人知道是很愚蠢,一個修行人啊確實有時候這種有過失要向別人懺悔要讓佛菩薩知道。如果說你這個不去懺,懺悔就像一個有毒的毒根的草一樣,你拔出來了,讓它見到陽光的照曬它就死了,如果你偷偷的把它埋藏下去的話,它就越長越深越長越堅固,你永遠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但是我們很多時候呢,私自的缺點隱私不讓別人知道,就叫少露多藏。那麼你想五戒也就是優婆塞優婆夷戒我們都不能夠圓滿,何況其他的更高的更廣的這些戒條呢。

就出家人的沙彌十戒,比丘戒,還有在家也同樣受的菩薩戒,你對照一下哪一條沒有犯,就沒辦法說了。所以這都是祖師大德在這裡讚戒律的這種嚴肅性。當然在戒律上面呀,我們還是要一分為二的看,一方面我們盡量持守,特別是恭敬出家人,就是他的戒體清淨,至少身口不犯,那麼,從這個持守上來講呢,進一步從這個懺悔上來講,常要有這個慚愧心總是覺得自己戒律不清淨,這是對自己的。

大家不要聽了這個法以後又覺得說,哎呀那這祖師一講說出家人都這樣,那我們還就徹底成了戒別人了。大家要知道有一些的共住的規約啊,或者是這些道場的規矩呀,是大家共同遵守,唯有戒律都是戒自己不能戒別人的,特別是在座的諸位居士同修,你們一聽這樣以後一起我慢山了,就覺得徹底的信心也沒了,恭敬心沒了,這就等於說又犯了過失。所以大家來看省庵大師這裡講到說五戒名為優婆塞戒,尚不具足,你看,就是五戒,優婆塞只有五條我們尚不能圓圓滿滿,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又不必言矣,就是就不要多說了。所以大家看這個省庵大師啊,他對這個戒律的恭敬和這種認真,很多大德呢對在這個戒律上來講呢,都給我們表法表的非常的就是說清淨,你比如其他的,就如弘一大師來講,他呢甚至謙卑到什麼程度,都稱自己為出家的多分優婆塞,雖然出家了,但是呢他說沙彌戒都沒有完全圓滿,就五戒而言他都不敢說完全清淨,可見這個戒律有多麼難守,並且還一而再,再而三的說這可不是他謙虛,這是實話。

大家要想持戒有多麼不容易,我也曾經遇過好多同修,有時候在講法或什麼的說到說往生呢只要三條信願行,那麼再得人身呢還得五條殺盜淫妄酒,我說捫心問一下我們五戒持的怎麼樣啊,好多人一下子信誓旦旦的有點氣憤,說法師你太小看我們了,我們五戒難道都持不全嗎,告訴大家就是持不全,肯定持不全,為什麼,因為我們末法時期外在的環境都是支持,大力的支持我們毀戒的,而且像弘一大師這樣的人都說自己,是一個出家優婆塞,你想想這都是對我們所有佛弟子的一種表法警醒啊,他身為祖師的身份,律師祖師的身份,那我們真的得多麼的羞愧,佛法到現在為什麼是末法衰敗呢,就是因為對戒律的鬆弛啊,僧格的這種慢慢的淡化,所以呢弘揚住持法道的能力就越來越敗了呀,因為有五個比丘住世持戒,那麼就算正法住世。

所以省庵大師在這裡勸誡大家都知道,都要受持佛戒,可是問題是什麼呢,受持佛戒你必須什麼呢,要守啊不能夠悔犯啊,我再往下看,問其名,這就開始針對出家人了,問其名,則曰我比丘也。就是說號稱比丘。問其實,真正他的受持的能力呀,還尚不足圓滿地去守持這個優婆塞,這樣的守戒能力,豈不可愧哉?就是還不值得慚愧嗎。所以後面講到說,當知佛戒不受則已,受則不可毀犯呀。有時候我們現在的發心來受戒啊,都受著受著說哎呀萬一我犯了怎麼辦,我有可能悔犯,還沒受呢他就想著我要犯,你說這個心念一動下去還怎麼,那你還真的能受嗎?所以說對於戒律呢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怕受,好像受的時候他就想著我一定會犯戒的,那這個心態已經不對了,還有一種是妄受,就是根本就是出生牛犢不怕虎,他根本,有的明明知道自己持不了,他一下子一股腦熱上來就全受的都受了,結果可能當天受了當天就犯。所以這裡講到說受則不可毀犯,為什麼不可毀犯呢,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你看,大家看到了,這就是鐵板上釘釘的,如果你不毀犯的話,那當然功德有在,無過就有大功,那麼如果你犯了話,一定會有罪,一定會感這個惡報的,而且末後的結果一定是導致我們墮落到三惡道,大家對這個要升起決定信,必然信,所以最後說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身口並切,聲淚俱下。

就是說就我們立足於戒律的背景,那麼我們人人都有悔犯的業障,所以如果說我們沒有這個憐憫自己,憐憫大眾,不想自害害他,乃至說非常,就是說悲傷的覺得說,這裡自傷傷他,一個是我們犯戒啊,從理解角度啊,身為佛子犯戒一定會傷害到自己的法身慧命和傷害到別人的信心,第二個呢,就是悲傷自己悲傷別人,一起身口意三業常有毀犯,所以在這種就利用我們毀犯戒律的這個身口意三業,轉為真誠懇切的身口意三業,來怎麼呢,來用身則虔誠的禮拜懺悔,用口則發露我們所造的惡業,身口二意能夠虔誠懇切那一定是由你的意業來主導,那就說明說你從意業上內心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過失,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說,聲淚俱下。這個跟大家講,確實真正懺悔到心地深處的時候,真的是非常地懊悔,非常地難過,這種有時候確實是真的是大哭一鼻子。我們那會受戒好多清淨的比丘在登壇受比丘戒的時候頭一天晚上有專門的懺悔時間,那麼當時畢竟宿世都有因緣福報來出家,所以很多清淨的佛子都真的是這種懺悔的時候悔恨的都是大哭,掉淚,就非常多,有的時候香燈師父非常的慈悲,見到這樣的發心懇切的人呢,還會多供養他幾個香板以銷他這無始劫的罪業,所以這裡講到應該聲俱淚下的普與眾生求哀懺悔,不但自己懺悔,代一切眾生懺悔業障,如果不這樣的話則什麼呢,不懺悔則千生萬劫的惡報難逃。

這裡大家讀的時候呢,千萬不要把前面的修飾詞給忘了,因為你看我們讀的話,普與眾生,求哀懺悔,則千生萬劫,惡報難逃,前面還有一個什麼呢,在自愍愍他之前有一個若非,就要加到說若非你這樣去懺的話,那麼你這個千生萬劫的罪業就很難消除了。所以這就是什麼呢,由勸導說一定要來懺悔,否則因果不會放過。就像昨天下午講這個《無量壽經》的時候說什麼,說造的惡業啊就在前邊死死的在等著我們去,一點都不會逃脫的。那麼一旦人的一個,佛弟子行者的菩提心發起來,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呢,這個菩提心啊一旦發起來的時候,本來就帶有懺罪的功德,功能,這個大菩提一旦發起來本來是造了罪業,自害害他,那麼一旦大菩提心這個自利利他大菩提心發起來的時候,真的就跟晦日銷烏雲一樣的,那麼這個功德也是非常大的。

所以大家在這裡,要隨順著省庵大師說,第八個因緣是什麼呢,就是為了懺悔業障而發起自覺覺他的圓滿菩提心來。希望大家呢,今天我們講的兩個,一個是尊重己靈,二一個懺悔業障,那麼縱觀這兩個因緣來講呢,其實他是一個配套設備,可以這麼講,為什麼呢,你既然尊重己靈,尊重我們就是自性我們本有的佛性,那麼就更應該誠懇的去懺悔,越懺悔越才叫做尊重己靈,必然由這個懺悔法門,我們來顯現我們的本有靈性,佛性。所以說為了顯現我們的佛性應當去懺悔,那麼在懺悔的同時也就是正在顯現我們的佛性,正在進行時,所以這也是兩個可以配為一套,就是一個修行法門,所以希望大家呢,在平日中,本身我們去培植福業培福報也是有兩個訣竅,這是我們大德講的,一個是懺悔,二一個就是為大眾服務。這樣的話這個修行的進度也是會比較的快一些。

好,那今天時間已到,就到這裡,下面我們一起來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物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出離心對淨土宗的修習非常重要

在發菩提心之前首先要發起出離心,出離心是菩提心的基...

發了菩提心後,要趕緊積集這兩種資糧

什麼是「資糧位」菩薩的相貌?就是這個「資糧位」的菩...

審察自心的真與偽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

常想地獄苦,道念由此生

我們如何才能使菩提心不退呢?我們應如佛所說:「常想...

發菩提心方能消宿業

今之世道,乃患難世道,雖曰念佛能滅宿業,然鬚生大慚...

有三種障礙,會破壞菩提心

有三障能敗戒德,使信心退沒:一、瞋恚,橫於自他,而...

四種惡法能夠令菩薩忘失菩提心

什麼樣的情況會導致曾經發過菩提心又忘了、失去這個菩...

【佛學漫畫】如何守住菩提道芽

你念我名號,我來守護你的菩提心...

【大藏經】【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大藏經】【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吉凶唯人招,最好存仁道

世間上的人,常常將挫折災難歸咎於自己的命運不好,或...

在家居士淨土早晚課的內容

一、印光大師教導的方法: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教對自慰的看法是什麼

問: 佛教對自慰的看法是什麼? 智渡法師答: 現代科...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如何才能生起厭離心

一、厭離心來自智慧的觀照 信、願、行,願這個科目就是...

夢中能念佛是好現像嗎

能在夢中能念佛號,這是好現象,說明你今生,也許是你...

父母恩,重如山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與大比丘二千五...

拔苗助長急功近利,都是有副作用的行為

佛法告訴我們的是:向佛陀學習,常隨佛學。現實需要提...

【推薦】一碗面給予的啟發

十五年前的除夕夜,一家面館老闆正準備關門之時,一個...

輸與贏

左宗棠很喜歡下圍棋,而且,還是箇中高手,其屬僚皆非...

無量劫來都被自己的妄想誤導了

你想想看,一個人好端端的,誰願意去造罪呢?肯定是仁...

一口吸盡西江水

龐蘊居士參訪馬祖道一禪師,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

藥師法門的特質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唐玄奘、義淨法師等譯...

高賢已隨佛西去,佳話留以勵後學

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中的手摩我頭,衣覆我體這句話...

念佛功德有七種勝

《甘露疏》云: 一、詞少易行勝,唯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聖嚴法師《永遠的功課》

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優缺點都必須有充分的了解,對自己的...

【佛教詞典】無明與非福行為緣

【無明與非福行為緣】 p1088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六頁雲...

【佛教詞典】龍象

指修行很勇猛而且具有大力的人,今作為出家人的尊稱。...

【視頻】大安法師《惡女人念佛往生》

大安法師《惡女人念佛往生》

【視頻】羽絨服背後的殘忍

羽絨服背後的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