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勸發菩提心文

2017/10/2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三講)

南無阿彌陀佛。各位請合掌端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請大家放掌。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學子們,大家晚上吉祥。今天呢又是一個週一。那麼這兩天呢,我們也非常法喜地投入到中國佛學院,已經建院六十年了。今天是六十週年的紀念,今明兩天。所以一天呢也做了一點這樣的一個事務性的事情,感覺到真的是不容易。大家要知道,中國佛學院可以說是中國佛教的最高學府了,大量的僧才都是幾十年來從這兒培養,長成和出去弘化。是一個搖籃,一個聖地。那麼六十一甲子這樣的一個輪迴,大家看這也是一個輪迴。佛法的興衰,大家的共業,福報等等,都能招感來這樣一個現象。那麼我們現在還能有這樣的機緣,在這個網絡上聽聞佛法,這樣方便地來聞思。所以這確實是我們每個人能夠參與進來,也是一種莫大宿世的一個善根培植。想到這裡,我們大家都應該生起這個歡喜難遇之想。但是我們的目標呢,是鎖定是要轉凡成聖,要修菩提道業的,如果就著這個來講的話,那麼只要我們身在輪迴中,你就福報大到三十三天,或者二十八重頂,都是無濟於事的。因為這個裡面始終是一個重複上下的內容。

所以今天我們依然還是講這個《勸發菩提心文》,請大家還是建立起現前的這個知見高度。既然在這樣的時代,有這樣的福報來聞法,那麼就不能白聞,不能白處在這樣的時代,能夠平穩地、安逸地來學修佛法。那我們還是要反觀思維,其實有漏的、是雜染的。如果一個人的求解脫心非常強烈的話,甚至說呼吸進來出去這樣的一種低級生命的存在都是很苦,所以大家正好依此苦而發其心。今天呢我們是第三講,從這個上一講的話不是講到,省庵大師說到發心是不可緩的。也就是說我們只要當下聽到這樣的法義以後呢,就是要把我們本具的這個菩提功德讓它引發出來。所以你看這就是善知識的作用。為什麼我們常說善知識他能在菩提道業上對我們有這個指導,糾正,提攜,能夠遇到這樣的機緣那就更是非常的難得啦。所以說省庵大師這也講到了說這個,"若不指陳,如何趨向"。今天我們從這一段開始講起,那麼先給大家把這個論文貼出來,我們隨著文字呢來作一個貫解。

我們來看這一段,先讀一句,

"然心願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趨向?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

大家來看這是省庵大師開始講這個菩提心的相狀,那麼菩提心的相狀它首先就是說可以說從我們人之常情來講起,你看,"心願差別,其相乃多"。我們都知道每個人,我們都其實每天都在發心,不論做什麼事,這個發心其實是不揀善惡的,善也叫做發心,惡也叫做發心。起心動念。那麼如果說我們趣求菩提,上求下化的心呢,這叫做菩提心。有時候你看我們說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叫做求往生心,或者說要跳出三界火宅,這叫做厭離心。

所以任何時候,我們對境的情況下,都促使我們能夠發起一種心的念頭,心念。所以說這個心和願的差別相呢太多了,那我們自己想想,其實我們每時每刻都有發心。如果說大家真的在這個,心比較細的人,有一些功夫能夠反觀思察到自己的念頭比較容易的話,那麼你就會知道說,所有的修行其實就是只管發心。只要發心到位了,確實就不要管了,為什麼呢,因果一定會成就的。只要我們發心,那麼一定會有信心,有行持,有證果。

所以但看就是看我們現在的發心。可是這個心呢非常危險,也非常的有機會讓你做這個凡聖的跳躍。但是我們現在因為立足在娑婆世界,這樣的一個輪迴圈裡的話,可以說是危險的。所以你看,我們常說一個人做事呀,看看動機,你看現在的勝地名山有這麼多,人人都奔向,趨往。那去了的時候,我們到底帶著什麼樣的心呢。就包括我有時候我在五台山也常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他為什麼來五台山。有的來了就是覺得說五爺能保佑,哪兒都不去就五爺那兒磕個頭。有的來了覺得說生活中遇上事兒了,說五台山來一下,能消災免難。當然有的人還帶著他的事業,比如說要做事兒。帶著他的理想,比如說要陞官吧,發財吧,這是最常見的。

所以各種各樣的發心,就導致了我們所有最後的因果成熟了一切的這個走向,這個呈現。所以祖師這裡講的"心願差別,其相乃多"。我特別有意思地想起以前曾經聽到這麼一個公案,包括我們學佛的人,大家都不要以為說我們的發心,待會兒我們開始講到正文的時候就發現,我們幾乎發的都是邪的,偽的,偏的,這樣的菩提心。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公案就講到說一個護持佛法的一個居士,他呢確實非常虔誠,也特別能捨,他供養一位比較有道的老和尚,那就是傾其所有地供養。可是最後終有一天他自己說漏了嘴,他說為什麼要供養這位老和尚呢,因為他還是相信因果。他還相信有輪迴轉世,所以他就是供養這位老和尚,結這個緣,所有的傾情供養他發的這個心呢,希望老和尚圓寂了以後下輩子投到他家裡來做兒子。這也是發心,也是立願。所以你看多可怕呀,做的這些善法全部變成染心了。

那我們想想我們很多時候是不是如此,我們到底帶著什麼心來學佛來皈依。這是非常需要把它釐清把它擺正的一個事情,因為這決定你成佛的道路上,到底是有多快,有多不要去繞彎,多能夠走得正,多能夠積功累德、能速速得到菩提道業。這就是我們的發心。所以為什麼說發心重要呢,因為我們說動機動機呀,你動的什麼心念,那麼你的因果中就給你提供什麼樣的機會。我們也可以這樣來理解動機。

所以這裡才說心願差別相太多了,如果不給大家有一個指導,那麼大家都不知道往哪裡發。所以這裡才說"略而言之",也就是說省庵大師在他的那個時代,對當前眾生,一般現狀的總結。其實呢因為祖師們他做的開示呀,他不僅僅是當前的時代。像這樣的一篇高質量的開示的話,它一定會利益到後代,包括我們現在。對於我們現在來講,也完全有這個普遍的描述和指導意義。就是我們現在的行為,包括我們所謂的菩提心的相狀吧,表現在我們思想上,身口意三業中的展現的時候呢,這個毛病呀,所逾越的原則呀,確實還沒有出這個範疇。所以大家來看,其相有八,就是邪的或者正的,真的或者偽的,大的或者小的,偏的或是圓的。

那我們後面的內容我們先這裡知道一下,這裡講到的"邪正"這一對呢,還有"真和偽"這一對,這樣的一個差別相呢,主要是針對凡夫的世間法。凡夫在世間法中出現的。那麼這個"大小"一對,"偏和圓"這一對呢,主要是就這個出世間法而論的。所以接著下面呢我們來看,具體這八種菩提心它是什麼樣的一個內涵,怎麼樣的一個偏差,怎麼樣的一個正確,都有非常明確的說明。好我們再往下讀一下。大家來看啊。

"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慾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大家看到了,這裡呢第一種就講的是這個菩提心中,有一些邪心邪願的這樣的一個相貌,到底是怎麼樣的。那麼說實話呀,講到這一條的話,這是第一條邪的菩提心,我覺得我們都難過此關。因為這裡你看,說的是世間有一類的修行人,可是仔細看看的話,好像我們基本上都是如此的修行人。所以大家來學習的時候呢,我們讀這些描繪都要把它當一面鏡子。

你看這裡大師講到的是什麼呢,就是說世間有的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那他就告訴我們修行人的本分是什麼呀,就是究自心。究是什麼,就是追究明白。禪宗裡面叫做參,參究。其實換到念佛人來講就是執持憶佛念佛。在密法裡面來講的話就是要身口意相應,真實地從心地上下手轉化這個心的染淨功能,這就叫究自心。所以大家呀,我們有時候覺得,修行呀要付出那麼多的辛苦,做那麼多的功課,相續堅持那麼長的時間,歸根結底都沒有出我們現前的一念心呀。

大家現在想想,我們現前有覺知的這個靈感,自我意識,就是這個能,這個靈性。所以你看佛法為什麼在修證上主要常說心地法門,心地法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切唯心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等等這些,千經萬論都是讓我們明心見性的。就是指給我們要究這顆心,讓它明瞭。可是呢由此而言我們就知道說一切世間法呀,都屬於心外求法。

你看為什麼說常有一句話叫「世上本無事,庸人空自擾」呢,我們修習佛法最下手處就是心。可是說實在的,我們現在很多時候就真的是很可憐,基本上都不了解自己的心是一個什麼狀況。每天都亂得沒辦法控制,自己每天打什麼妄想也不知道,全情地投入進去,就在那個黑咕隆咚裡面,就這麼像沒頭的蒼蠅一樣,盡情地去打妄想,瞎走。也沒有在心性上下功夫,所以你看為什麼常給大家說要聞思聞思,要反觀,如果說不反觀,我們下一世就隨著我執追逐。把這個心呢給用壞了,用染了,用濫了。因為我們的心基本上都奔馳在外面的五欲六塵上,沒有回光安住到自心中。所以你看雖然說佛性常在而不顯現受用呢,這裡講到的不究自心。

那麼我們在這裡稍微用一點時間,這個究自心怎麼個究法。首先我們大家首先要發現自己的煩惱,你看為什麼說不修的時候不知道,一修的時候發現心更亂呀,等等這些情況出現的時候,這還算可以啊,說明你發現了煩惱啊。其次你發現了以後這是一種究,再深一點的究就是要對治煩惱,要用有效的方法相對的力量來對治它降服它,你不能說任由煩惱。你比如說我們現在打一個妄想,或者說生一個嗔恨心,乃至情緒一旦上來,你首先你得發現了,然後馬上明白了說我這是又在這個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了,那就看你這個時候是不是能夠咵地把它止住,不要讓它隨著自己的這個妄想煩惱再走,力挽狂瀾,這也是一種究。其次再如果大家深一點的話就等於說,不是對治煩惱了,是消融煩惱了。

反觀這個煩惱到底從哪兒生起的,它真的是存在麼,存在怎麼一會兒就沒一會兒就有了,跟變戲法一樣。那麼如果我們的力量夠啊,其實反觀的能力和消融的能力大家都是有的,但是就是力量不夠。所以力量不夠就是偶爾的一種感覺比較好,然後很多時候還是任其擺佈,這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福德不夠。所以為什麼常給大家,特別是當今時代人的這種業力水平來講的話,就是福報不夠,所以大家一定要多培福,一定要多修六度去培福,多去投入,奉獻,去捨。這樣慢慢地等到福報夠了的時候,這個消融煩惱的能量呢就自然就上來了。因為理上我們已經知道這是煩惱了,就問題是你壓不過它的力量啊。慢慢地再通過消融再慢慢究,究得就跟隨適應了煩惱了,這可能一般的人就覺得說哎呀,怎麼能夠適應煩惱,隨順煩惱,那麼就等於說就是徹底就是說煩惱而沒有智慧了嘛。

這個呀,大家要用心。什麼叫隨順煩惱呢,跟隨呢,就是你慢慢地覺得說,原來一切的煩惱生起來都是曾經的業力,現在的顯發。那你想想我們就反觀說自己這通身的全是業力,不管善惡業都不要去分別它,就所有的果報也是過去業力,那我只管守好現在的發心,調整自己的行為,然後呢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這就等於說可以說更高的一層次了。享受業果,償還業債,而且心是開朗的,隨緣的。久而久之,你不管有的人善用其心的話,前兩種後兩種隨便用,只要你用的心慢慢的上道了,這個時候呢就能夠體悟心性,認識心性,甚至能夠常住在這個心性中,這就是究自心。

所以大家要知道,特別是如果說我們現在深度地來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話,全是心的體現呀。我們有時候老給大家講到說你要出離心,你要厭離娑婆,要往生極樂,那我們很多有的時候大家就會覺得,哎呀,老說老說這個事情,那我們還要度眾生或者怎麼樣,都是心沒到過那裡,說厭離心那不是也有執著,我應該多多的去看破,放下,連厭離的心也不應該生起,如果厭離心擺正了,修得慢慢每天觀想厭離這樣修足了的話,那自然而然心的這種空靈性就體現出來了。不信大家試試。所以說都是要究自心,這是一個修行人的本分。可是我們現在呢不究自心,不究自心陷在煩惱中陷在這個生死裡邊,那就是這樣,你看開始是怎麼,但知外務,這是其一。其二,或求利養,其三,或好名聞,其四,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其五。所有的這一系列,都屬於什麼呀,邪心。不是正菩提心,是邪。自以為覺得還不錯,其實呢根本沒有過關。

請大家反思,我們要聽聞佛法呢,希望我們在聽聞的過程中,馬上就對自己產生作用,要反思要提起正念,這就是修行。所以說如果不能究明自心的話,那麼這個主人翁就會去凡念了,但知外務,就是整日心念呢向外奔馳,追逐東西,無法收攝。所以修行呢就始終就不相應了。對了再補充一下,當然究自心還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持戒。很多時候你看大家受這個八關齋戒,每天守護一天,那這不就是用心嗎。八條戒律守得好好的,而且特別是修這個六念,念佛念法念僧。這樣的話心就不向外求了,這始終用心依著戒法來起這個戒行,護這個戒體,這也是一種究自心。所以大家要知道,持戒清淨是最圓滿的究自心了。

那麼如果說不能究自心的話,那麼但知外務的第一種求利養。什麼是利養呢,就是利益,物資,財物利養呀。這裡你看因為跟大家講這個《勸發菩提心文》呀,其實它是主要是針對出家人講的。出家人呢他能夠捨棄世俗而出家,到這個道場裡面,那麼他所需的這個要靠外護供養,自己好好地用功,弘法。但是呢這個少欲知足呢,供養是一個根本的,只要夠進行一個修行生活就可以了。可是問題是大家都是凡夫呀,除了出家人,世間人我們居士同修也一樣,你看世間人每天爭什麼,熙熙攘攘利來利往,這是古人留下來的真理呀。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呀,國家之間的利養也是一樣的,資源,石油,天然氣,煤,森林等等這些。但是我們做為一個修行人,做為一個佛弟子來講,既然是修正自己的行為,那麼就不論在僧在俗,要盡量地捨棄這些利益的滋養,足夠就可以了,不去貪求。現在的話這樣的時代來講,我們誰能夠還說連基本的一日三餐保暖都達不到呢,不可能。但是一旦我們陷入到一個稍微比較優越的環境中呢,馬上就開始什麼呢,不去在道上用功夫,就陷入到這種無休止的追求中,越多越嫌少。

你想想不要說出家人了,就諸位居士同修也是一樣,如果真正的用功辦道,誰能夠餓死呀,說實在的一個修行人那真正的餓死的話,除非他是菩薩再來示現苦,要不然的話那真是護法都有罪過了。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夠具足這個信心,說只要我認真發心修行,那一切自有菩薩安排,自然供養,自然具足。就是放不開。所以有時候我們為僧的來講呢,反而害怕這個供養不能相續,那麼向外求利養,就壞了清明瞭。為俗的來講呢,說是要護持佛法,護持這個三寶,結果呢去做了好多事業,裡邊造了無邊的罪業,結果賺沒賺還不知道,有沒有兌現對佛菩薩許下的這種護持功德的諾言也不曉得,最後弄得灰頭土臉也是有的賠了家產又折兵的也有。所以說,說實在的,真正一個清淨的修行人呀,你死的時候存了一筆錢沒花光,沒把它散出去,那真是哎呀,做為一個佛弟子來講,是一個比較丟人的事,特別是出家人。所以說你看本來佛陀的時代的話,他是只讓出家人托缽資生的,後來到了咱們中國這個家庭本位的影響呢,有了寺院呀,那麼不免就要儲蓄一點點道糧,以備平日之養用。那麼這樣的話,外護來講呢也應該如法地供養,這才是個良性,由外護來供養,少欲知足,夠用就行,那麼由僧人來引領,大家一起修這個少欲知足法,這才是一個良性的。

可是現在你看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佛門的情形吧,這真的是說不好的話,老闆一看呢正好投資,有廟呀,那麼外護一看呢全情地投入,後來變得成了這樣了也發了退心,生大煩惱,相關的部門也看有油水等等這些,就習以為常變了味道了,這就是合夥起來求利養了。所以我們不管在僧在俗呀,大家要知道一切辦道的比丘,自己是比丘就認知這是一種尊貴的生活,那麼身為外護,那就供養比丘,讓他辦道弘法,這是一種責任。

可是在這途中呢,盡量地不要在自己的這種,比如說儲蓄錢財呀,佔領物資呀等等這上面有太多的奢望,這樣的話真的就是等於說這個利養呢最是害人的。那麼利養害人呢還算可以說在其次,因為有的人確實不愛利,不愛財。但是這個名聲害人呀能害死人,所以你看第二個是什麼呢,或好名聞,佛門裡面其實名聞和利養這兩個詞呢常是連在一起的。這個確實,利害人是顯而易見的,名害人是隱而難明的,很難覺察到,為了一個虛名想方設法地去維護,下意識地去欺騙別人甚至欺騙自己,特別是我們現在這樣的環境時代,一種習性可以說已經滲透到佛門了,炒作,這種誇張,膨脹的宣傳,大行其道。可是大家要知道,佛門有一句話叫做「名是實之賓」,賓客的賓。

就是說你自然的德行到了,那麼各種名跟著就來啦。可是名來了,確實古話說得好,人怕出名豬怕壯。出了名慢慢地你就知道麻煩都來了,包括甚至這個有修德的這些大德們,一旦名聲,以前有這個大成就者就講過,如果你的名聲像這個雷一樣打雷一樣快速地增長,那麼你的違緣也會同步地以這個速度來找上門來。所以現在很多時候我們為了這個名聞呀,也是想方設法,社會上有一種這個,這種吹牛的方法叫做炒作。那麼這個炒作的話,它屬於說我們常說的名利場上的事兒呀。

現在我們很多時候,修行人呢,不去修真實實德,功德。也跟著去炒作,要名頭,各種各樣的名頭,名片上帶了一堆。我覺得真的是俗不可耐。特別是如果說你德不配位的話,下場會很慘的。所以你看為什麼常講說,積陰德,積陰德。所以說這個名聞,可能說不修行的話還尚可。包括修行人,表現得非常好的,也有內心深處的這種根深蒂固的好一個修行名,也有的。這是更麻煩的事,所以大家要注意。喜歡說自己學佛多久多久,什麼時候受了皈依。又受了五戒,連菩薩戒都受了。他不是想持戒,他就覺得自己這是一個頭銜。頭銜表示他已經成了資深居士了呀。就可以指點江山了,後來的就成了前輩了呀。喜歡說自己做了多少功德,所以說這種都是虛榮心從中作祟。暗藏了好多的名利之心。這也是跟修行不相應的。

那麼第三個是,或貪現世欲樂,就是貪著享受。有些人呢,他知道修行其實很好。也知道說,生死也得了掉,可是他就是對這個現世的欲樂呢,生起了難捨之心,放不下。財、色、名、食、包括微細的我們常說的色聲香味觸。處處他都覺得非常的,花花綠綠非常的享受。就是貪圖現世樂。確實咱們同修中也有一部分這樣的一種根性。就是過去呢可能培福培得也比較好。那麼這一輩子呢可能衣食不缺。甚至有些人呢衣食不缺,而且生活還比較可以說是,不說奢華吧,至少是擁有的比較多。主動權也比較多。所以說住的條件呀,出去走一走的條件呀,乃至開一個好一點的車呀等等都比較,在他來說容易辦得到。但是呢他的善根相對來說,肯定是過去在修佈施供養的時候呢,也是就著佛法的知見去佈施的。下意識的呢不是為了徹底離開這個三界。所以很可能夾雜著些,這輩子的話就感得就是這樣的一個福報了。又有善根,也知道要修行了生死,某些時間段還比較精進,可是從根本上來講的話,他動不了他那個優越的生活,那種狀況他動不了。一動的話,那就等於說更煩惱了。所以有時候我們為什麼說,口稱往生極樂,但是心裡暗戀娑婆。也會有這樣的一種情形。

所以說剛才我們講到說,這個第三種不究自心的,就是貪圖現世欲樂,那一定是帶著他宿世的習氣,就是在做功德的時候呢,暗暗地藏了希望有未來果報。我們現在也不說三輪體空吧,大家要知道都懂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就是說你在佈施的時候,完全不執著這個以我慢之心去具體地佈施這個物資之量,但是呢雖然我們修不到這一地步,希望大家在修行的時候呢,佈施或者做一些功德的時候呢,做一個迴向,因為我們這個貪求未來果報心呀,特別是對一個比較還相信因果輪迴的人來說,他是如影隨行的。不管我們從財佈施,或者法佈施上來講,我們都是最不易覺察的就是這一念的求回報心。世間法中我們求這個人天福報,出世間法中我們貪求這個解脫功德。

所以大家說,如果從真諦、第一義諦上來講,這還是在人天輪迴路上打轉,還是第一障道的因緣。所以說修行人乞求未來果報的這個心呀是特別難以消除的。那我自己的心得,最好的方法就是迴向。任何有時候做了什麼事的話,那麼一定要說,願以這個功德,包括迴向的功德,盡情點滴不留的,盡情地迴施整個法界一切有情眾生。把自己從中融化掉。這其實就是佛菩薩的心性。但是有時候我們在迴向的時候害怕,捨不得。覺得說好不容易積攢這麼一點,難得發這麼一次心,這一迴向,就送別人了。殊不知越給別人送得多,所有的正好在你的心田中顯現。但是你刻意地這樣做,那還又不行 。所以等等這些大家看,從但知外務,一直到或望未來果報。這些發心呢都稱之為邪。

從這五條上來講我們也看到說,一條比一條高,一條比一條要求清淨。但是呢歸根結底他們都不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我們再回顧一下,大家覺得就剛才講的這五條,我們真是連一條都過不去,擺脫不了這幾種情況。所以你說有多少人,真的是為了生死為了解脫學佛。說實在的我不敢拍著胸脯子打保票說,我念念每天都是如此。全憑感得過去有這樣的一種出世福報。這輩子結到這樣的一種清淨法緣。你說現在我們多少人到寺院了都是為了求保佑,求好。不求不好。甚至一有不好就馬上懷疑翻臉了。甚至學佛有點災呀病呀就覺得不對了。這都很正常呀。而且有一些觀念的話,說實在的還很有市場。就學佛一定是一帆風順,世間美美滿滿的幸幸福福的。得官比別人做得大的菩薩靈,你看他信佛,所以官大。

這個錢賺得比別人多了,考試好了,這都屬於什麼?啊呀這是因為人家信佛。所以有時候我們在倡導上,這都屬於偏頗的,說實在的。發錯了心,指錯了方向。甚至這成了信佛來寺院的動力學佛。那這樣的學佛他長久不了呀。太利益,功利化了,因地不真,果招紆曲。為什麼說現在弘法要如此的當務之急呢。好多時候我們都不知道,很多人不知道。可能諸位在這個群裡邊呢都是這個圈,那麼已經聽得多了久了,覺得說應當如此。但是很多人大家要知道,不知道佛是怎麼回事,佛教徒是幹什麼的,為什麼這樣。就是因為沒有佛法呀。而且大家想為什麼我們現在不愛聽法呢,為什麼不愛聽法呢,首先一個就是根本不想了生死,其次第二個就是沒有宗教體驗,在修行上沒有相續持續,所以得不到這種比較超越一些的心得吧,那就只能乾巴巴的始終就在那點小人天路上,今天心情高興了培點兒福,明天不高興了造點兒業。就這樣。貌似也是當個佛教徒,所以等等這一些呢真的都屬於邪菩提心。

什麼叫做正菩提心呢。既不求名聞利養,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慾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大家看到了,就是我們學佛呀只是為了了生死,為成佛。認真地反省審查自己的心念,只要有一點偷心,或者這段時間比較麻木,甚至比較疲軟得正念提不起來,那就是想方設法地要知道他,要恢復他,要去除這些邪知邪見。所以大家看這一點上來講,並不是要求我們常提出的說,只要大家能夠學佛就是好事,只要做一些事情。這就是明確地告訴我們,從知見上來講,真正的菩提心呀,最低的底線就是對三界內的事根本沒有興趣。一旦生起興趣,這就是魔念起來了。對三界的事沒有興趣。其次,還得發心同一切人同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大家知道佛法的偉大之處,就是發現了我們可以讓人解決生死問題。很多時候其他的教派說一些什麼長生呀,永生呀或者什麼,只有佛法認為說,生死這個概念是非常具有欺騙性和冤枉性的,是低級性的。所以為什麼說要到無生法忍呢。只要我們沒有到這個地步,沒有達到無生法忍的這個菩提道業成佛,那麼我們就一天都不停止地,要向這個目標進發。這就叫做,唯為生死,為菩提。

那麼下面我們再來看兩句,「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大家看這又講到說真菩提心。可能大家說,這發心還有真假嗎。當然有真假。有的人呢,他可能已經落到這個假的菩提心,或者偽的菩提心,邪的菩提心,他自己還意識不到。他認為自己非常正確。習以為常了,就沒有主動改過了。所以大家要知道,我們每個人學佛的這個心路歷程呀,就是對於這個願,這個願心,願做佛度眾生的菩提心能不能發呀。能發,當然可以。而且我們往往是動不動就發,可是你能不能形成一股一片,打成一片的心態,或者說常住在其中,就不一定了。

你看這裡講到說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這就等於說在究自心的過程中,人家都是念念與菩提心相應的呀。沒有間斷呀。我不知道大家,覺得可能這個簡直是讀起來,我們確實是可以這樣操作的。但是這個難度也是確實大,因為大家知道,菩提心是成佛的心呀,一入菩提心就是大乘行人。所以這樣很難的境界呢,正是我們要念念,就是讓它始終保持一個鮮活的常態,其中主要的就是要把修行當作第一等事。不讓過期,不會疲軟。佛門裡邊有說,發心如初,成佛有餘。其實就是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一直這樣。有時候又說這個學佛十年佛就在天邊了。也是說保不住呀。而且因為我們凡夫的心太羸劣了。你看這裡,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我們有時候說,哎呀,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大家知道阿僧祇那就是數不清的數。那麼一大劫已經那麼久了,那如果說稍微有點佛學知識的,一大劫已經那麼久了,三大阿僧祇,就是說三大這樣的一個大板塊中又有無數次的劫數,根本就數不清楚,人的智力。這樣久遠的時間才能夠成一尊佛。那稍微怯弱一點的眾生他就害怕了呀。

大家知道《法華經》裡面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譬喻,就是一個善知識帶著一幫人往前走,往前走呢,你一說到一個寶所,就是一個寶貝的寶。住所的所。到一個寶所這個地方呢,本來是有五百由旬,結果走著走著大家就走不動了,這些旅途中的人呢,累得受不了了。這個善知識就告訴他們說,三百里這兒就告訴他們說,其實已經到了,馬上就到了,你們好好走。走到三百里這兒歇一歇,又說五百里處才是真正的淨土。三百里這兒是一個方便。為什麼,這就是生了退卻心了。說佛道太長遠了,他禁不住中間的激盪。

所以這個心呢確實也是我們的事實。前段假期在五台山的時候呢,就是有一天我在那個村裡的小院,那段時間在那兒淨住的。那麼有一天中午快到午齋的時候呢,就過來一個小師父,看年齡呢特別年輕。後來一問果不其然才二十歲。十六歲就出家了,今年二十歲。那麼背一個很沉的包,三步一磕朝五台山,當時我呢剛剛朝完,我就知道,我就問說,你背這麼一個沉的包你居然能磕。

吃完飯以後,我說你稍微休息會兒,他可能也是本來立刻就要走,後來礙於可能就是我勸導了一下,那說吃完飯肚子太飽了,怕撐著了,所以說拜的時候傷身體。就休息了大概有一刻鐘,又走了。那當時我就問說,因為我那個時候也剛拜過,我就問說,你拜了多少天,他算了一下說,他的計劃呢大概七八天就要把那個五個台給拜完。呀!當時我知道了,我說這已經將近我們一半的時間,我就想說,這個你怎麼能做到呢,我說你一天拜多少呀,他說拜十二個小時。我說十二個小時你能吃得消呀,我們說拜八個小時,這一天已經就不行了,我說你速度快慢等等,問了半天。最後他自己說,說為什麼這麼快呢,他受不了這個我一直要,每天要拜途中要把這五個台拜完的這個感覺。他受不了,他說他撐不住。所以其實這就是等於說什麼,就是這個生的,佛道長遠,生退卻。就害怕自己生退卻,所以他就很精進地每天這樣,這確實也是精進心對治這個。

再一個這裡講到說,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這個是更難做到。大家知道眾生為什麼難度呢,《地藏經》裡邊講了嘛,南閻浮提眾生,難調難伏,其性剛強呀。什麼叫做剛呢,就是硬。你跟他說個什麼說不進去。什麼叫做強呢,他能把這個硬能夠堅持到底,他就不改。完全不認為自己不對,或者認為自己不對,你歸你說,我歸我做。所以說難度呀。為什麼你看有常精進和不休息菩薩呢,他們兩位菩薩,就是生生世世為一個眾生,他就是可以隨行六道地去度化。

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個度眾生的心呀,比成佛的心都難。成佛的話有時候我們想想是為自己呀,度眾生的話,如果你意識不到眾生跟自己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就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如母的眾生,如果你沒有這個平等心慈悲心的話,那眾生難度,眾生是他呀,成佛還是為己呀。那這個邪知見就出來了呀。

所以以前的祖師們開示的時候說,唉呀說度眾生怎麼個難法呢。說度一個難,啊這個度多個眾生不難,就度一個難。說一個你,就為你一個覺得不值呀,那麼說度一個難呢,一會兒能度還不算難,說時時刻刻能度這也難。那麼又說時時刻刻能度,生點退心夾雜著不難,時時刻刻度還不生退心太難。而且說這個眾生好度一點還行,不好度非常不好度而且他還不生一念退心,這才叫做不生厭倦。這是剛才讀錯了,不叫疲倦叫厭倦。

不生厭倦之心。所以大家要知道我們現在你看,我們講法,在線上也這麼久,說實在的也隨喜大家,因為眾生難度,其實我們聞法也是度眾生。首先我們作為正法學堂的一份子,都是成就這個道場的一個緣。有大家的這種聽聞,才能激盪起我的這個講法。這種正法欲。那麼由於我在講,成就了大家說應該常來聽。這等於說也算是度眾生。自度度他皆是度呀。皆是眾生。可是呢我們很多時候還很難堅持,這個難堅持呢有兩個因緣,一個是自心的羸劣退卻,二一個呢外緣的干擾。所以大家要知道真的是能夠長槍直入的學佛修法聞思,那需要多大的福報呀。所以這裡你看省庵大師就說,既不生退卻,也不生疲厭。在這個成佛度眾生的路上,這樣的話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就是有這樣的毅力,意志。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這樣的一種發心,這才叫真菩提心呀。

否則你禁不起勘驗,禁不起推敲的菩提心,那就是偽的。前面是邪的,這裡是偽的。所以呢確實如此,人世間呢,還有一句話叫做,登山不到極頂人生遺憾,溯流不到源頭抱恨終生。如果就我們大家一起來聞法的話,就我們群裡一直在說勸修淨土。今天我也特別說一下,絕不是勉強的。因為最近有時候善知識說,你這個勸大家修淨土,勸得太頑固了。啊呀當時我說我覺得我還不夠呀。我覺得我自己也不夠,勸人也不夠。我的這種信願行我覺得遠遠不夠呀,我還要再接再厲。我沒有覺得我是個頑固分子呀,怎麼給大家啊眾生一個頑固分子。選擇法門上來講呀,也是需要必窮其頂,必造其顛的。否則你中途非得轉了不可。

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個真和正菩提心呀體現在我們淨土行人上的話也是如此。就是說心嚮往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能不能這輩子把他進行到底,最後成就。這才是一個真往生淨土的淨土行人的菩提心。

所以呢請大家多多提正念,多多反思,多多懺悔。因為最近覺得我們不管多少的法講的,再怎麼講得多,怎麼好,都得落實到自己的身心上。那很多時候我們是在我在講的時候,大家在聽的時候,確實也許在落實著,但是一旦過了這個殊勝的時間段,等回過頭來的時候,還是回到世俗中。所以說呢希望大家在聽《勸發菩提心文》的過程中呢,能夠做一個增上,因為,怎麼說呢,就是聽法聽得久了,也容易疲厭,也容易上面講的厭倦呀,退卻呀等等,特別容易疲厭。所以這個時候呢,大家一定要用功,就是要究心,究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究得越來越明瞭,那麼在聽法上,同樣的法,你聽一次兩次三次,就跟台階一樣。一個比一個高,就哪怕同一句話。如果你紋絲不動,不去極巔,不究自心的話,那就很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所以呢希望諸佛菩薩加被。我們能夠芝麻開花節節高吧。

那麼今天時間關係,雖然內容比較少,但是確實是切合這個時弊的。特別是第一條,我們如果針對一下的話,多多地去洗滌自己的發心,這個作用是很大的,剛才講了,因為我們好像無一例外地好像每一條都佔全了,所以說希望大家能夠多多地去發心。這個發心呀其實就是念念地守好自己。因為你要知道呀,只要一念心動,所有的未來果報,就相續地跟進上來了。他幾乎是同時的。那麼我們既然要了生死,但現在因為像井底之蛙一樣,看不到外面的大天,所以就對井裡面的風景呀,井水甜不甜,苦不苦,井邊的石頭光滑不光滑,就那個圓圈一樣的天有多藍。下雨了流進來水了還是在井裡。所有的生活就這一點井裡的情況,一旦說我們一出井口就發現說,啊呀!原來外面的世界如此。所以大家修行也是如此。做人的時候,在輪迴中的時候就這點兒。甚至我們很多時候都是自己的生活圈子,親朋好友,甚至就是自我的一個私心。

極力地維護,念念地照看,生怕受到傷害,有點損失。所以你說怎能理解祖師這裡開示的說,成佛一路菩提路中的風光。根本見不到呀。所以只能憑著這種過來人開示的,這也算是聖言量了,來進行調整。那麼調整的時候還有一個什麼呢,覺得離自己很遠不接地氣。只能憑信願功德。希望大家生起真實的信願之心。

今天呢我們的法呢就講到這裡,下一週我們再見。隨喜大家,下面一起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出離心對淨土宗的修習非常重要

在發菩提心之前首先要發起出離心,出離心是菩提心的基...

發了菩提心後,要趕緊積集這兩種資糧

什麼是「資糧位」菩薩的相貌?就是這個「資糧位」的菩...

審察自心的真與偽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

常想地獄苦,道念由此生

我們如何才能使菩提心不退呢?我們應如佛所說:「常想...

發菩提心方能消宿業

今之世道,乃患難世道,雖曰念佛能滅宿業,然鬚生大慚...

有三種障礙,會破壞菩提心

有三障能敗戒德,使信心退沒:一、瞋恚,橫於自他,而...

四種惡法能夠令菩薩忘失菩提心

什麼樣的情況會導致曾經發過菩提心又忘了、失去這個菩...

【佛學漫畫】如何守住菩提道芽

你念我名號,我來守護你的菩提心...

【大藏經】【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大藏經】【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吉凶唯人招,最好存仁道

世間上的人,常常將挫折災難歸咎於自己的命運不好,或...

在家居士淨土早晚課的內容

一、印光大師教導的方法: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教對自慰的看法是什麼

問: 佛教對自慰的看法是什麼? 智渡法師答: 現代科...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如何才能生起厭離心

一、厭離心來自智慧的觀照 信、願、行,願這個科目就是...

夢中能念佛是好現像嗎

能在夢中能念佛號,這是好現象,說明你今生,也許是你...

父母恩,重如山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與大比丘二千五...

拔苗助長急功近利,都是有副作用的行為

佛法告訴我們的是:向佛陀學習,常隨佛學。現實需要提...

【推薦】一碗面給予的啟發

十五年前的除夕夜,一家面館老闆正準備關門之時,一個...

輸與贏

左宗棠很喜歡下圍棋,而且,還是箇中高手,其屬僚皆非...

無量劫來都被自己的妄想誤導了

你想想看,一個人好端端的,誰願意去造罪呢?肯定是仁...

一口吸盡西江水

龐蘊居士參訪馬祖道一禪師,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

藥師法門的特質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唐玄奘、義淨法師等譯...

高賢已隨佛西去,佳話留以勵後學

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中的手摩我頭,衣覆我體這句話...

念佛功德有七種勝

《甘露疏》云: 一、詞少易行勝,唯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聖嚴法師《永遠的功課》

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優缺點都必須有充分的了解,對自己的...

【佛教詞典】無明與非福行為緣

【無明與非福行為緣】 p1088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六頁雲...

【佛教詞典】龍象

指修行很勇猛而且具有大力的人,今作為出家人的尊稱。...

【視頻】大安法師《惡女人念佛往生》

大安法師《惡女人念佛往生》

【視頻】羽絨服背後的殘忍

羽絨服背後的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