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勸發菩提心文

2017/10/2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六講)

 好,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同修們,我們一起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南無阿彌陀佛,請大家放掌。

各位同修,我們今天依然還是來一起學習,當然我覺得這篇論文,一邊有時候準備給大家講的時候呢,我也是略會看,溫習一下。那麼說學習我覺得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是用來感受,感恩的心來感受省庵大師的這種婆心切切。另一方面呢,我們就是要依教奉行,特別是在咱們現在的這個修學環境中呀,真的是,不是能夠讓我們發菩提心,是滅菩提心是個絕佳的環境。

你看這裡講到的說,前面這個發願的時候,會講到有大呀,小呀,要除過呀,要始終發心如初呀,要不但自己要了卻還要發心幫助別人學佛,那麼在做功德的時候呢,你應當不要記著這點兒功德,這個功勳,不要有這種知見,特別是看到眾生難度你還不生退卻心,等等諸如此類的,如果大家是一個學佛以來一直也能夠如是發心護持的一個同修的話,那對於這些話呢真是太有感同身受。真的是我們現在不是說有助於我們發菩提心,是所有的歷緣對境時時刻刻好像滅我們的菩提心來著。那麼正應當如此呢,我們大家佛弟子也會用佛法這個反擊戰,越發這樣越發發大心奮起而發,這樣地隱忍堅持,過一個坎兒就能夠上一大階。

好那我們現在講到的是說,既然這個菩提心難發,那麼就是用了十種因緣來調動我們能夠藉機而發。上一講呢我們講到第一個最重要的就是要,憶念佛的重恩,為了回報佛陀出世講法慈悲不捨眾生,那麼看在這個面子上,我們要發起菩提心來,這是第一,在上一講。

今天呢我們要開始講到第二個緣法,就是為了憶念父母的恩重如山而發起菩提心。所以大師呢第一個稱佛,第二個重父母,憶念父母的恩。那我們大家想一下,真的是下意識地就想起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對於父母親在這個三界內我們最親近的因緣,緣法中最重的,恩德中最厚的,這樣的一個對境關係的話。大家想如果說我們不把這個心發出來,在自利利他的道路上不能夠究竟成就,那麼就等於說由於這個深恩,這個緣分在,還可能繼續把他們帶入輪迴。如果我們的心發起來,修行成就,特別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功的話,那就是由於這個深恩重緣又把他們引出三界,這是同等的比例。

所以趨著這一點,我們要把對於父母,念這個父母恩呢,從世出世間兩相來看。為什麼呢,你看等一下我們把論文貼出來大家知道,這一段好像貌似是著重給出家人講的,因為出家人呢出家的話好像,一個,不理解的認為說,這父母都不要了這能算孝嗎,對佛教有誤會。二一個說出家既然好,那麼大孝,那你孝是怎麼體現的,有的人不明確。當然對於我們在家同修來說也同樣如此,好不容易得了人身,遇了佛法,那這個機會是誰給的呢。

你來學佛借假修真,這個身體是從哪兒來的。你每天的生活過往滋養,從小誰給你打的底兒,立的杆兒。這都要追溯到我們的父母重恩上來。但是我們現在呢,好多時候對父母親啊真的是,我記得上次好像是哪個網絡還是視頻吧就講到,有一個記者呢去採訪,就在鬧市里邊採訪,他算日子,算說你過去多少年跟父母待了多久,那麼你現在在外,因為很多人在外面打工嘛,說你在外面一年能回幾次家,你父母現在年齡多大,那麼他就把父母親年齡多大,如果最多他就算活一百歲,剩下多少年,你一年回幾次家能見幾天,統而籠之一算,說你還能跟父母親這輩子待多久,有的連一個月都不到。雖然還有幾十年的生活鏡頭,他仔細一算,按現在的見面頻率一個月都不到。

你看看,所以這就是說我們發菩提心呀,都要想著父母的大恩德,但是是否真的能體會到父母的恩德。一想到父母養育的這種辛勞,現在特別是不養兒不知父母恩,還真是如此。諸位有了孩子你就知道說這個恩德,從懷胎開始受罪,生下來等於死一回,為了養育他嘔心瀝血,稍微長大點兒又要開始上學,一直又要考試,關於這個所有的這些,這個上學呀,去跟教師打交道呀,為了好的學校,完了又要考大學,又要找工作,又要成家又要立業,還得給他準備房子,你看我這一系列說的,我這都是聽來的呀。平常聽大家一說我就感同身受一下,太不容易了。我有時候一點私心都覺得哎呀,真是說出家了,要不然真麻煩死了。你看人都是這樣,想著自己麻煩死了,可是呢父母親對我們的這種麻煩,她是心甘情願的。

但是出家了,也不是說完全不念父母恩德了呀,這裡省庵大師對於發菩提心的重中之重的開示呢,他是針對出家的這個身份。那好下面我們把今天有可能講到的這個論文先給大家貼出來。

大家來看啊,"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這個"劬勞"就是勞累的意思。"十月三年,懷胎乳哺,推幹去濕,咽苦吐甘。才得成人"。

這一句話呢就是這一段呢,就是講到父母養育我們,你看一想到父母養育的恩呢,祖師就用了一個"哀哀父母",就是這種又慈悲,又這種心痛,那我們生命由於這個一念無明的神識,借助父精母血和合而成生出來,必須在肚子裡面要待十月,出來至少得養育三年,慢慢地你才會趨向長大成人。所以大家看到那個經典裡面有講過一部叫做《佛說入胎經》,說小孩怎麼一變一變,然後母親跟著怎麼樣最後生出來,非常的詳細。特別是在佛門裡邊呢,也有好多的經典都是在講關於父母的恩德。一個懷孕的女子呢,她是有時候整個面容呀或者說身體呀都非常的吃力,甚至面容氣色都非常差,就是因為營養都補充到胎兒身上去了。所以這十個月就等於說一直在一個,一個人的能量被兩個人,甚至是被小孩先來讓他去受用,這樣的一個養育之恩。

生的時候呢,又要大痛苦一回,生下來以後呢,三年之內小孩不能自理,那要吃要穿要哇哇地哭,就只有母親才能體會,大概習慣了說是什麼意思,是餓了呢,還是撒尿了呢,還是拉屎了。真是一把屎一把尿,這裡叫做"推幹去濕",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現在的人好像有一個叫什麼尿不濕還是什麼的,以前的話呢就是尿屎布嘛。那給餵的時候呢還得自己先嚼爛,嘗一嘗燙不燙,我記得那會兒見到那個媽媽給小孩餵,生怕奶太燙了,先在自己的這個手腕上試一下燙不燙,為什麼不喝呢,還怕一口喝的太多了,手腕上滴一滴就知道這個溫度適中。然後這個小孩第一個會叫爸爸媽媽的時候,哎呀,那個高興啊,真的是無條件的。

所以為什麼觀音菩薩後來示現做女眾呢,就是她跟母愛是相應的她的這種慈悲。當然她的更廣更闊,把一切眾生都當做親子一樣。所以說其實呀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呢,孝道是非常的豐滿的,現在我們時代呢是越來越淡薄。以前的上古的這些書呀,這些專門有《孝經》裡面講到,就是說有一個最要緊的道德,最要緊的做人的頂點就是什麼呢,就是孝。

《二十四孝》裡面講到一個老爺子,這個老爺子已經七十多歲了,為了孝順他的父母,為了孝順他的父母呢,因為父母都九十多歲了嘛,所以他就表現得跟個小孩一樣,穿著小孩的衣服,紮個鬏,故意地還拿點兒東西摔個跟頭什麼的,裝著哭,然後他父母親就很高興。所以說真正的孝順就是順著雙親的心而來,讓父母高興。這是一樁很有意義的培福德的事兒,大家不要以為說法師講了半天都在講世間法,經典裡面講到說你的這個高堂的父母親就是兩尊活佛,活菩薩。

所以現在回想一下,有時候社會裡邊的這些小年輕孩兒呀,真的是當然從小可能讀書呀什麼的自己一個人慣了,不在父母身邊,很難體悟到父母的苦衷,這種理解這種設想。甚至有的非常任性,稍微不對勁兒或者怎麼就得尋死覓活的,一下生點氣就要跳樓自殺,就這樣。我在看大安法師講的裡邊也說到現在這麼一個情形。所以說我們要憶念父母的恩德。

那麼在古人來講你看,後面講到"才得成人,指望紹繼門風,供承祭祀。"。就是說小時候把你養大,長大了以後呢,這個父母留下來子女他是有道德軌範和人倫天理的。為什麼呢,因為要供養。這個雙親亡故之後要祭祀為重,生的時候要以禮而供養,死後還要以禮而祭祀,這樣子啊才稱之為門風。"紹繼門風"就是把你教育得慢慢地都按這個道德,這個人倫天理來。那後面呢,省庵大師講到說,"今我等既已出家",我想我們大家因為居士同修居多,你把心裡也觀照一下,可以把他受用成"今我等既已學佛",成為佛弟子了。那麼你看這兒"濫稱釋子",我們大家也想想,"濫稱佛子"。雖然是學佛了,佛法裡面可是大提孝道,那麼我們盡孝了沒有,在外邊體現的這麼恭敬,這麼虔誠,對父母親的態度是否如法呢,不一定的。

所以這裡說,"濫稱釋子,忝號沙門。甘旨不供,祭掃不給。生不能養其口體,死不能導其神靈。於世間則為大損,於出世又無實益。兩途既失,重罪難逃"。

你看這一段講得多到位呀,這就是從一個僧人來講,因為我們常說佛菩薩是我們的法身父母,父母是我們的色身,生我們的色身。所以印光法師我記得那時候呢,常把自己稱之為二絕子,就是在家呢,絕人子孫,出家呢,絕人徒眾。所以說呀,我們知道孝呢有兩重,世出世間而言。這裡省庵大師就是說,都出家了修行了,可是呢,本來你已經出家了,那麼你就出家好好學修,了脫生死,那麼這是正道。

如果你不能學修了脫生死,結果你出家了,又不能像在家人一樣供養父母,亡了以後行人倫之道,結果於出世間,你又不能給他,你看"導其神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能夠超拔他,以你的修行功德帶動他的解脫福報。所以說如果兩方面都盡不到了,於世間就叫大損,於出世間就沒有真益嘛,真實的利益嘛,這就叫"兩途既失,重罪難逃"。所以大家因為在坐的聽的都是居士居多,我們也要這樣思維,為什麼這麼講呢,從我們當前世界來講呢,一個是父母養育呢是我們的大恩,第二個呢還能夠可以說割愛忍受,讓我們有的呢在父母身邊,可是現代人幾乎都是跟父母分居了呀。那我們學佛的話,你的這個本身你學佛的這個色身都是父母給的,那你學佛了以後,就是要以佛法的這種見地,這種慈悲,這種開化了的大雄心來回報父母。

從出世間法中呢,我自己也深有感慨,一個是父母的養育之恩,這是其一。第二個呢能允許自己的兒子出家,這是真的是兩重大恩。一般你想誰家的父母親真的能夠很順利地允許自己的子女出家呢,尤其是現在都是獨生子女。所以說能夠讓子女出家的父母親呀,真的是非常的了不起。那我們出家法師來呀,就背負著父母的兩重恩典。所以這裡你看省庵大師他很慚愧說,"濫稱釋子,忝號沙門",忝就是說慚愧有辱這個名號的意思。那麼說你世出世間兩邊都失去的話,那就等於說父母親兩邊的利益都得不到呀。

世間的孝道你做不到,出世間的利益也做不到,這是天地最大的罪人。所以省庵大師說,哎呀,如果這樣思惟,"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眾生",說只有發這個大心,這不是為了圓發起菩提心嘛。發起這樣的大心,則「不惟一生父母」,你看這就是祖師的發心,我們的話可能聽了半天就想著這輩子,就忘記佛弟子最終的最根本的見地是輪迴。

所以說,"不惟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濟",就是每一生每一世的父母呢,都能夠由於我們修學佛法成就以後,得到離苦救度。而且"不惟一人父母,人人父母,盡可超升"。你看,說白了最後還是把這個心,面向了整個法界的,這都是不僅僅在人道了呀,不惟一人的父母是什麼呢,人人父母,不惟一生父母,生生父母。那就可以說週遍六道其中,盡大地眾生都可能做過我們的父母親,這不是在這裡誇張的一種渲染,是真是如此。你要是我們現在得了天眼,輪迴路上你一看的話,那大家想沒有因緣的見不著呀,那我們現在見到的六道中的人這都見得多了,動物呀等等只要能見得著的必然有因緣,那誰知道過去是什麼因緣。所以你看這裡最後昇華到真正的大孝是什麼呢,是要發菩提心來度化一切有緣。這才叫真正的孝道。

所以現在呀很多的這個教外人士,對於佛門的說出家呀,或者對於居士們學佛呀,好像就離世厭世,就好像說不近人情了,真的是大錯特錯了。佛經裡面講到說最大的戒是什麼呢,就是孝,孝是最大的戒。而且如果我們讀過《地藏菩薩本願經》那就太熟悉不過了。地藏菩薩的這種大誓願他是怎麼來的呢,因地的時候曾經做過婆羅門女,因為她的媽媽還不信三寶還有邪見,還有光目女等等,甚至死了以後,她知道她媽媽的這種業力呀,一定是墮到這個惡道的,趕緊把所有的家當全部供養了,去親近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那麼教她說,你好好地去稱念佛名,就是念佛法門,念得自己親自到了這個無間地獄這個海邊,才知道說她的媽媽由於她的這個廣修供養和念佛的功德呢,不但媽媽超度了,連跟她媽媽有因緣的這些惡道眾生全都同一天升到天上去了。所以你看這就是由對於父母的這種愛心,轉化成這個對於一切眾生的大愛。所以大家呢以後還多去弘法,要告訴他們佛門不是不講究孝道,不是不講人情,特別是出家或者修學的佛弟子們,他是完全是用出世間的這種大發心來成就了自己的父母。

在佛門裡邊確實這樣的典故很多,最有名的有一位黃檗禪師,在二十歲左右的時候出家,二十歲左右的時候出家呢,他的媽媽一別就三十多年,一直他都五十多歲了都沒有回家看過他的老母親,但是他的媽媽就一直在想念他,那麼一直在想念他,老是經常地掉眼淚呢,哭得眼睛就瞎掉了,可是眼睛瞎了她想念兒子的這個心她一直沒弱沒有減,所以她就想了一個特別的辦法能夠見到兒子一回。她就是只要有出家的人到了她住的這個地方村上呢,她知道了一定要請回家來供養,供養吃完飯呢,她一定會取一盆水來說,親自給這個師父,出家人洗一下腳,這樣來作為一個培福,結果的原因是什麼呢,她知道她兒子的腳上有一顆大痣,她就想借這個方法呢,看看這個兒子是不是她出家的兒子。那麼經過了好多年呢,從來沒有碰到腳上長痣的,她非常難受失望,但是她依然還沒有放棄。

那麼終於有一天呢,這個禪師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了,他不想,他害怕他的老媽媽不放過他呢,就是本來不想去看家裡,結果呢這個老母親知道了,她說一定要請來供養。吃完飯以後同樣給他洗腳的時候呢,當然她兒子知道母親的用意嘛,他就很快地把一隻腳讓母親洗了兩次,把那隻腳上長痣的那個腳呢沒有讓他媽媽洗,就給瞞過去了。那這個老太太呢就更加地失望,總是向人家說,哎呀,我有一個兒子做了和尚,現在不知道到了什麼地方了,如果你們見到的話給他說一聲。結果終於有一天呢,有一個出家師父呢認得她兒子,說,哎呀,我知道他現在在山西的五台山。那麼這個禪師呢,他當時就是已經在離家不遠的半途上,突然間他碰到他們村裡認識他的一個人呢,很興奮地就去告訴了他媽媽。那麼結果呢因為他回來見她一見呢就要走嘛,結果他媽媽還不知道是她的兒子,因為回家這麼一看,看完了就走不知道,不知道村裡的人看見了,趕緊回去說,說你兒子回來,這麼多年不見,為什麼不多住幾天呢,那麼這個老婦人才知道,說哎呀,原來她剛才供養的這個,就是自己的兒子。

這一下呢,一下子這個幾十年的,大家想想這種心念呀,一下子給激盪出來了,趕緊跑出去就去追,追呢她兒子呢不敢跟她相認,在前面走,她兒子不等她,就在這個時候呢,他因為他媽媽眼瞎了看不見了,走得太急了,到一條河邊的時候突然間失了足,掉到河裡邊淹死了。那麼這個典故講到這裡呢,可能大家都覺得說,這個太不近人情,這麼心酸,人死不能復生呀,那麼黃檗禪師只好為母親料理了善後以後。但是呢這就是修行人的信心了,他就當眾說了一個偈子說,「一子出家,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諸佛妄言」。他就看出,你看這個禪師多麼的諦信這個佛法和這個修道的力量。他說如果他媽媽不能夠由於他修行的功德升了天的福報的話,佛都是說謊的,是打妄語的。

所以他就相信佛,她就必升天無疑。這個禪師也是有證悟的,他是一代的祖師嘛,後來他給媽媽葬禮上他也說了,還說了偈語,他說「我母多年迷自心,如今華開菩提林,當來三會若相值,歸命大悲觀世音。」結果所有的來參加這個葬禮的這些呢,都看到他媽媽在火光裡面就轉女成男升到天上去了,後來他媽媽還又託夢給他說,哎呀,好在這麼多年沒碰著你,說如果我碰著你了,你給我稍微盡點兒子的心,吃一粒米的供養,我的福報都不夠,已經墮到地獄了,哪裡有今天升天的事兒呀,還給這個兒子呢,禮拜而去。所以大家看這個典故的話,這是佛門上有名的禪師,我們一般世間覺得太無情不孝,孰不知這才是真正的大孝大心。

所以說呢,這就是說要念父母恩,來發起這個菩提心。剛才講到了特別是我們在家的同修們也是一樣的,因為什麼呢,世間孝呢這是一方面,是輪迴中的一幕,出世間呢可以了卻掉我們這個染濁的生死相依呀,要不然大家還得一起再來輪迴。所以說特別是學佛了,與其兩頭皆失呢,我們一定要顧全大局發真正的大心來大孝,好好修行。特別是從這裡祖師開示的話,要觀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生生世世的父母都是無盡無邊的。所以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常這麼觀照,這麼諦信,為什麼這麼說呢,說真正的你能心用到這裡呢,那是特別不容易的。那麼既然要度今生的父母,那前世的就不管了嗎,過去世的都得管。那既然生生世世是我的父母,可是心佛眾生都是一樣的呀,自他不二的,人人都有父母,都是有恩德的呀。所以依照這個緣起能夠發起大菩提心,這是第二個因緣。

那好,我們再往下看第三個發菩提心的因緣是什麼呢,要念師長恩德。我們一起來讀一下,「云何念師長恩?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今我等粗知禮義,略解佛法,袈裟被體,戒品沾身。此之重恩,從師長得。若求小果,僅能自利;今為大乘,普願利人,則世出世間二種師長,俱蒙利益。是為發菩提心第三因緣也」。

你看這就等於說,有一點點回報社會了。這個內容了。這裡開始就是講到一個轉化,就是說雖然父母能夠生我們的這個色身,養育,可是我們要知道,一個人呀,人道裡面的一個人他要成,一定得養育和教導,你光養育有這個色身,你沒有這個道德教導,你是野蠻一個。教育不好的話,就不是社會的棟樑,而是社會的禍害,眾生的禍害。所以這個教導之恩吶,又非常的在這裡突出出來了,你看沒有世間,首先從世間來講,我們說的老師嘛。從小教我們,現在的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小學,初中,那麼不要說,單單說文化了,其實為什麼說師道莊嚴,師道莊嚴呀,佛門裡面常講,就是一個老師呀,對於這個小孩,對於學僧的影響,那是真的是一輩子的烙印。那麼,如果沒有這個老師,教我們世間的這個知識技能的話,那麼你想我們現在,你連基本上這個生存之道,估計你都沒辦法繼續。

但是呢,現在我們,可能跟古人確實有一些差別了,就是我們現在,道德人格的這種教育是非常的薄弱的。很多學校都是傳授知識的技能,可是對於道德人格,特別是對於生命學,心理學的這種關懷,這種注重呢,幾乎是盲點。所以,可能這個這就是從事西方教育一直影響的一種欠缺吧。但是不管怎麼樣呢,世間的師長,教我們這些做人,這個禮儀,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呢,都要靠我們的道德,禮儀來維繫嘛。所以這個師長的這個尊師重道,確實是非常值得提倡的。特別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要合度,合乎法度。因為我們,我們常說的尊老愛幼嘛,那師長也是算我們的一個老的級別裡邊的。如果你沒有這個禮儀的話,你想人之所以稱之為人,他就是因為有禮儀嘛。

你如果沒有禮儀,人本質上,他不是也是動物的一種,高級一點,我們自以為。實際上,如果沒有教育的話,那你能知道什麼叫仁義禮智信。你只會天然地去發揮動物的這種獸性,而沒有這個道德儀軌的約束。這是從世間來講。從出世間來講的話,相信諸位那更當要憶念這種恩德。為什麼呢。因為對於佛法呀,可以說,沒有聖人,佛出世來教化,沒有三寶的住持,那麼,我們就算你在世間的學問學到頂級,你就學得能成一個,在這國學裡邊的,你是皇帝的師傅,國師,他本質上還是在六道中呀。那麼我們對於佛法的了解,你看為什麼叫善知識呢,出世間的師長,給我們教,給我們講,給我們行,你看這裡為什麼講到說,「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大家想,很多時候我們對於佛法的了解,也許我們都會看到佛經,每個字當然也都認識,甚至有的人能夠把《心經》呀、什麼《普門品》,再長一點的《地藏經》有的都能夠背下來。可是,問題是什麼呢,佛法無人講,雖會不能表呀,雖智不能解呀。你沒有人講解,給你開竅,那你說《心經》講什麼,你不知道。二百七十個字,背得倒背如流,你不知道呀。《阿彌陀經》說西方,西方怎麼個好,你不了解。

所以說,沒有善知識的講解,你就不解佛法。那不解佛法,你怎麼能夠把佛法教導的這個文句落實在自己的心性當中,具足真正的信願行去修行呢,就不能轉變成自己的知見呀。所以說,我們從這一點來講,出世的這個,出世法中的善知識,這個恩德是更大了。所以你看,這裡講到的說,我等粗知禮義,就是於世間法敦倫盡分,能夠了解一點,略解佛法,對於佛法的講,這個初解,入心,你怎麼得到的呀。大家要知道,剛剛開始,要開這個佛法的這個念頭,這個心地呀,那得多難呀。多少人都是失之交臂了,福報很大的人才能遇得到善知識一句兩句給他說透到心裡,突然間開了,哪怕說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可是不領這一下,你進不去呀。你進不去,你就永遠在外邊。

那麼從出世間出家人來講,你看,袈裟披體,戒體沾身。這就等於說,比如說我吧,我們每個人,要出家的時候要有剃度師父,那麼受戒的時候,又要有這個三師七證,戒品沾身。這些大的恩德呢,都是從師長來得的呀。現在隨著對於法的相應,越來越感受到自己師父的這種恩德了,我自己真的是有這種體悟。剛開始那會兒,出家的時候呢,覺得還說,師父在廟裡當家管理,好像很有這個權威,是這種俗情。現在慢慢的,隨著一年雖然回去親近的少。可是旁邊待一下,幾句這個觀機逗教的開示,根本不講經文裡面的話,不是原話,也不需要非得照著佛說,一下子就能給你點撥了,真的是,這就叫做重恩呀。善知識能開佛知見嘛。

所以說,如果你在這樣的情態下,那麼你,還只求說自己能夠自力解,求這個小乘果位的話,那就不對了,對不起了。你應該,普願利人,那麼世出世間,兩種師長呢,才都能夠蒙獲你修行這個利益。這是我們為發菩提心的第三個因緣。特別是,生生世世親近的這種善知識呀,這種緣法是結得非常好的,我自己回想,這輩子能出家,也是無量劫算是培的這個好因緣,福報吧。那麼無量劫來,我這輩子能夠修到這一步,跟三寶的緣,濃到這一步。還能夠法供養諸位,能以這樣的一種生活狀態,每天這樣過。那我想,真的是全憑過去親近善知識,得來的這個因緣,而且我也堅信,我生生世世親近的善知識,很多已經,肯定是修行成就,往生西方,乃至乘願再來,都是聖人。

這些因緣結下去不可思議的。那因緣結下去,不可思議。既然,我生生世世的這些善知識,世出世間兩重知識,那麼,從在家的來講呢,我出家了有佛法,他跟我有這個因緣。從出家的來講呢,他們已經轉凡成聖了,我跟他有這個因緣。縱然沒有轉凡成聖,生生世世還是法上的伴侶,一起來同步共修,還是這個因緣。正好借在這個現有的因緣中呢,要發起這個大心自利利他,圓滿生生世世善知識的這種因緣,回饋,以修行這個功德來回饋他們。所以說,你看這就是出世間法的一個重要。如果說,我們沒有對於佛法的了解的話,不了解佛法的這種崇高性啊,不會對佛法生起一個好樂行持,那我們現在想一想,跟俗人有什麼兩樣呢。那麼縱然生在世俗,現在大家回想一下啊,不是到處都在舉辦這個學生聚會嗎,那大家也都參加過這個學生聚會,幾十年過去了,都從一個豆蔻少年,現在都變成了四五十的中年人了,可是一比,好像大家在世間的事業裡,都有高成低就的,這個就世俗法我們不講了,有幾個人在學佛呢。

所以你在學佛,這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巨大的福報優勢,希望大家有這樣的機會中,你也應當發起菩提心來,就以自己本身是佛弟子這個因緣呢,能夠把他們都給感染了,攝受了,教化了,至少讓他們跟佛法結了個因緣。所以這也是我們對待,為什麼學生會裡邊你的班主任呀,你的語文老師,你的化學,數學老師都會來,也許,那這是多好的緣分。這不就是學佛得來的嗎,也正不是以出世間的師長,而利益了世間師長。以世間師長,而成就了我們出世間的功德嗎。所以這法是圓的,就是要我們修。

所以這個法乳之恩是非常的,可以說是清淨和讓人得到加持。你看我們佛學院的老和尚傳印長老,那會兒他是親近虛雲老和尚,那麼他在這個,有一次,有一幅虛雲老和尚的畫像,是一個年輕的法師,去找他,希望他能夠上面題個字。他就寫到說,雲山蒼蒼,修水泱泱。就是雲居山那會兒,親近虛雲老和尚一起共修嘛,在道場裡邊。雲山蒼蒼,修水泱泱,法乳之恩,山高水長。那都這麼年齡已經,他自己都已經七八十的人了,回想起師恩師德,還這麼的這種惦念和虔誠。

好,今天我們再往下看一條。今天說,第三個,今天講的第三個,總的來講是第四個發菩提心的因緣了,什麼呢,是念施主恩。那這個施主,從出家的身份來講,就是信徒,佈施供養,成就我們辦道。先我們來看啊,「謂我等今者,日用所資,並非己有」。

這是我等今者呢,就是指的省庵大師他自己說,和在場的出家僧眾。說所有的這些每天用的吃穿用度呢,不是自己來的。那靠什麼呢,咱們中國人一般叫做信施,印度話呢,有時候叫做檀那。就是有時候叫做檀越。因為這一段,主要還是針對出家的僧眾而言。那麼到了咱們中國以後呢,因為這個時節因緣嘛,慢慢的就不現實了。當時,按照佛制的話,那出家人是不能蓄私人財產,不能經商,不能務農,不能工作,就是托缽乞食,給大眾種福田。一方面比丘通過托缽,給大眾提供福田,另一方面呢,讓比丘遠離對於食物操作,操勞的這種繁瑣,和對物資儲蓄的這個貪心。就能把心安到道業上。安到弘化上。而且呢,這個托缽也可以折服一個人的傲慢心嘛。你想,都要來,施主來供養,對你這麼恭敬。這個我自己也有心得。那你說,你不把心安在道業上,你都羞恥得不行呀。內疚的受不了,有時候都不能活,這真是這樣的,並非己有嘛。

那麼,「三時粥飯,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費,此皆出自他力,將為我用」。就是都是大家供養的。你看,這裡講到的說,吃的飯,穿的衣,還有疾病,可是這個吃藥,湯藥呀等等,每天的所費,其實在咱們佛法裡面常叫做四事供養。也就是說供養出家人呢,等於說,用衣服,還有飲食,還有臥具,還有湯藥,那麼,這樣就其實滿足了一個修行者最起碼的一個生存需要,就可以了。不能,說起來,這個真是慚愧。在印度佛世的時候,是不能有過多的供養。少欲知足。這樣的話,一方面信徒減輕了一些負擔,他也能夠很輕鬆地供養,還又能夠種上福田。就等於說,經典裡面比喻的好像蜂採花蜜一樣的。又把花粉給採到了,但是那個花本身也沒有受到損傷。所以一個修道者跟施主的關係也是這個樣子的,既把福田培了,又不能覺得負擔很重。

那麼,做為一個受供者的話,出家人來講,他要念施主的恩德,因為這一切維持的東西,都不是靠自己的勞動,技能去換來的。那麼身為一個修道者,你也是一心一意地修持弘化,以法來反饋,來反聵和消化人家的供養。這樣才是一個良性循環。你把法弘出去,大家都了知佛法,都來修行成就,那麼檀越來供養,這樣就說借這個,就跟一個田一樣,叫福田嘛,才能把這個培得圓滿。那麼身為一個修道者,自己呢,應該知慚愧,為什麼呢。那我們說施主的這些也來之不易呀。這裡的省庵大師呢,因為施主有的是有錢的,有的是很貧苦的。那省庵大師這裡為了策發大家的慚愧心,就是舉了一些貧窮的施主說,「彼則竭力躬耕」就是在那兒非常辛苦地去彎下腰來去耕種,耕種收穫,「尚難餬口」,還吃不飽,那麼「我則安坐受食」,我們來這兒現成的人家供養上來,你一吃。「猶不稱心」,你還嫌吃的不好,還挑肥揀瘦的。「彼則紡織不已」,就是不斷地去織布,「猶自艱難」,就是還穿不暖。有的時候太苦的還衣不遮體。

「我則安服有餘,寧知愛惜」,就是我則現成的衣服有的穿。「彼則蓽門蓬戶」,就是說,一輩子呀,住宿條件,蓽門就是用那個籬笆稍微穿起來,這樣的一個住的茅棚一樣,很簡陋。「擾攘終身」,一生就是不安穩,很這個勞苦。「我則廣宇閑庭,悠遊卒歲」,僧人你自己住在這個大殿大堂裡邊,晃晃悠悠的,一輩子就給浪費掉嗎?這是不對的。「以彼勞而供我逸」,就是以人家如果那麼辛苦地供養,你不好好修行,一天放逸,「於心安乎」?你自己有羞恥心嗎。所以這就是祖師的開示。

當然,拿我們在家的同修們來講,我們在開始也講過了,從出家來講這是說,專門有檀越佈施。從生活在世間來講,我們現在一切的社會分工這麼細,那麼你可能自己付出的只能有一個層面,那你一切的受用,你住的房子,你吃的飯,你開的車,你受的這個公共設施等等,都是大家,可以說整個國民都是一個施主呀。我們現在,都是現前的享用,這就都有感恩,不能有自私心啊。特別是,包括在家的居士呀,來道場裡面共修,現在好多居士還自稱要掛單。我有時候覺得也好笑。慢慢地習慣了就不知道了。以為居士……居士哪有資格掛單呀,你又沒有戒牒,你怎麼能受十方供養去掛單呢。

掛單是住在常住裡面,要受用常住的現前僧物的呀。那我們現在到道場裡面共修的時候,那現前不是十方來修的道場,修的這個客房,供養的飯菜,米,面,油。你去了也是在吃呀。好多時候,我們現在念那個皈依證以後,覺得說,能白白到廟裡面,進門票,能吃,能住,從來都不想著說,有見地純正一些,因果相信得比較徹的一些人,還能給功德箱裡放點錢,覺得不能在廟裡白白的。

人家說,寧往廟裡拿金,不往外拿針。現在我們呢,很多時候都去揩廟裡的油。揩廟裡的油,出家人的話,反正就是一個行道者吧,一個表法者。不管怎麼樣,他穿了這身衣服,他就是三寶弟子,他沒有自私心,沒有娶妻生子,有自私養家餬口。那我們現在身為居士,檀越,是要去護持,不能在廟裡佔便宜的。今天我特別要說一下這個,因為太多人根本已經不在乎這個了。那你這個利息你能付得起嗎。剛才講了那麼多,人家辛辛苦苦建的廟,你住進去,你吃住,如果你不出功德,你沒有廟裡給做貢獻或護持的話,這不是恩呀。念恩是念,可是這也是債呀。

所以大家不要看,說宏海法師講了半天,你們和尚就得好好的。居士也得更好好的。大家都得好好的,這才算佛的四眾弟子。所以說後面講到你看,「將他利而潤己身,於理順乎」?人家那麼辛苦地供我安逸,人家的利益來滋潤我們的這個身心,你說這個道理,有這麼個理嗎。

所以說「自非悲智雙運,福慧二嚴,檀信沾恩,眾生受賜,則粒米寸絲,酬償有分,惡報難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四因緣也」。

你看,這就是說,從自身來講,你受了這個外護的供養以後,如果你不能夠發這個慈悲心,去修這個智慧,解脫,了生脫死,得道。你不去往道上會,你不發慈悲心,為佛教做事。不用福慧兩種資糧來莊嚴自己的話,那麼,人家供養你,人家就得不到真的福報恩德呀,這個供養的功德就不在呀。不在,就得不到你這個福慧莊嚴的這個受賜,就是你給人家迴向不了這個事呀,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可是吃一顆米,穿一寸絲,酬償有分啊。

以前我們老和尚常講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最後老和尚又跟我們說,你不要怕,老僧打一坐,能消萬擔糧。所以,你看我們在齋堂裡邊一看,總是說。食存五觀,斗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難消。真的是這樣子的。在這個五觀堂裡面,大家都見到那個五觀,叫量比來處呀。又說,正事良藥呀,要把它當做藥一樣吃。為療形枯方受此食呀。忖幾功德,就是看你自己今天修的怎麼樣。這要時時刻刻要警醒自己的。所以,你看道場道場,就是吃喝拉撒,其實都是在辦道,在修法。這樣的話,施主的這個護持供養,你才能夠消得掉。

那我們現在也是,大家就不要說,僧俗在家出家了,就整個我們在人家這個娑婆世界國土裡邊呀,大家都是在修行。你想,你修行,你借人家的地存身,你佔人家的口糧吃飯,你每天都跟娑婆世界在結緣呀,那結緣就是欠債呀。那麼這個欠債欠的你發的心不是出離心,不是了生脫死的心,這個債欠下了就得還。那如果說你自己修得心淨了就國土淨了,那麼真正的他們供養,我們受用,良性循環。自他同生極樂國,皆共成佛道,就這麼個理兒。所以我們從小來看祖師們這麼開示,從大來看就這麼個範疇啊。這就叫做念施主恩,所以大家要為什麼我們常說,上報四重恩呀,父母恩,佛恩,眾生恩,國土恩呀。這些法義都在裡面鑲嵌著,大家要仔細地體察。看看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心往這兒到過。

所以,這次,其實我們講這個《勸發菩提心文》,一方面希望大家能夠把這個心再調一調,另一方面呢,希望我們現在多生一些慚愧,懺悔心。現在很多時候呀,沒有慚愧懺悔心,只有我慢心。稍微說一下,點一下,根本就受不了。還覺得,真是,說不好聽的,老子天下第一,誰聽你的呀。到了道場裡面,我還看見廟裡面,還有居士還想把師父呵斥呵斥,覺得他不如他呢。所以我們呢,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佛子們,既然有這個因緣,希望我們從心底上能夠發真切的菩提心,真正把這些祖師的開示能受到心裡。能夠由內心而外的做一個轉化。那首先你得首肯,你得慚愧,你得認錯,再進行這個改往修來。就跟一個布一樣,上面髒兮兮的你都不洗,那這個布上面再什麼也再畫不了,什麼也再不能包了。你得先洗乾淨,先把髒的洗了,再畫,再描,再染色,那就非常漂亮。其實這篇《勸發菩提心文》,也有這樣的功德。

那好,時間關係,今天我們就講到了第四個因緣。是為什麼呢,是念施主恩,為發菩提心為第四因緣。下一次開始,我們從第五因緣講起,就是念眾生恩了。好,下面我們一起來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隨喜大家的聞法功德。特別是我們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現在又加了一個群,三個群了。那就是至少從這個號稱上,已經有一千五百人,同時在三個群裡面來聞法了。希望一群二群的人呢,心裡也能夠作意,歡迎三群同修們的加入,我們同步來學修佛法,非常稀有難遇的這個因緣。希望大家能夠六時吉祥,日日增上。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出離心對淨土宗的修習非常重要

在發菩提心之前首先要發起出離心,出離心是菩提心的基...

發了菩提心後,要趕緊積集這兩種資糧

什麼是「資糧位」菩薩的相貌?就是這個「資糧位」的菩...

審察自心的真與偽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

常想地獄苦,道念由此生

我們如何才能使菩提心不退呢?我們應如佛所說:「常想...

發菩提心方能消宿業

今之世道,乃患難世道,雖曰念佛能滅宿業,然鬚生大慚...

有三種障礙,會破壞菩提心

有三障能敗戒德,使信心退沒:一、瞋恚,橫於自他,而...

四種惡法能夠令菩薩忘失菩提心

什麼樣的情況會導致曾經發過菩提心又忘了、失去這個菩...

【佛學漫畫】如何守住菩提道芽

你念我名號,我來守護你的菩提心...

【大藏經】【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大藏經】【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吉凶唯人招,最好存仁道

世間上的人,常常將挫折災難歸咎於自己的命運不好,或...

在家居士淨土早晚課的內容

一、印光大師教導的方法: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教對自慰的看法是什麼

問: 佛教對自慰的看法是什麼? 智渡法師答: 現代科...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如何才能生起厭離心

一、厭離心來自智慧的觀照 信、願、行,願這個科目就是...

夢中能念佛是好現像嗎

能在夢中能念佛號,這是好現象,說明你今生,也許是你...

父母恩,重如山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與大比丘二千五...

拔苗助長急功近利,都是有副作用的行為

佛法告訴我們的是:向佛陀學習,常隨佛學。現實需要提...

【推薦】一碗面給予的啟發

十五年前的除夕夜,一家面館老闆正準備關門之時,一個...

輸與贏

左宗棠很喜歡下圍棋,而且,還是箇中高手,其屬僚皆非...

無量劫來都被自己的妄想誤導了

你想想看,一個人好端端的,誰願意去造罪呢?肯定是仁...

一口吸盡西江水

龐蘊居士參訪馬祖道一禪師,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

藥師法門的特質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唐玄奘、義淨法師等譯...

高賢已隨佛西去,佳話留以勵後學

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中的手摩我頭,衣覆我體這句話...

念佛功德有七種勝

《甘露疏》云: 一、詞少易行勝,唯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聖嚴法師《永遠的功課》

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優缺點都必須有充分的了解,對自己的...

【佛教詞典】無明與非福行為緣

【無明與非福行為緣】 p1088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六頁雲...

【佛教詞典】龍象

指修行很勇猛而且具有大力的人,今作為出家人的尊稱。...

【視頻】大安法師《惡女人念佛往生》

大安法師《惡女人念佛往生》

【視頻】羽絨服背後的殘忍

羽絨服背後的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