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同修道友們,請大家先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阿彌陀佛。請大家放掌。各位學堂的同修,那麼今天呢,是我們這個學期開學以來的第二次講了,大家都知道,我們在講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也就是以這顆成佛的基礎之心,來共同激盪我們的修行的動力。
那今天開始呢,我先說個小插曲,就是關於我們做功課的問題。通過最近就是同修們呀,一些信徒弟子們的回饋的問題來看,包括我自己也有一些這方面的需要。更上一層樓的這樣的一些心得吧,跟大家互相提攜一下。就是說我們來做功課,堅持,不管禮拜呀,或者念佛、誦經、持咒等等這一些,隨各自的法門啊,但是因為我們主導上呢,是希望大家都能夠發心,這一生呢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那麼大概我們就是以念佛來講吧,今天想說的是什麼呢,就是一般如果我們修行呀,你看我們在學堂裡邊一直也在倡導大家,有的在共修剛剛百萬佛號的殊勝。那麼隨著學修做功課,定課,這樣的深入啊,慢慢慢慢地不會白做的,一定會有好的覺受,有這個好的狀態出來,很可能中間有一些小小的波瀾呀,懈怠呀等等。但是總體上一定是向上的,那麼這個時候呢,就是我們容易就滋生覺得說,誒!不錯,那麼很可能就會把自己的這個法器吧,不管是念珠,還是念佛器,慢慢地先就有時候會離身離手了。因為為什麼呢,就覺得說自己差不多,有時候在一般的人事,不是特別用心的時候,也許就能提得來佛號了。
這個佛號不斷地滾動起來,覺得這個功夫還慢慢地好像就是說,不斷地在百尺竿頭一樣,但是這個時候呢,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吧,希望大家就要小心了,因為畢竟我們現在還是在生死業力,在貪瞋癡,在一切的這個染緣裡邊打轉的凡夫,待會兒你看,祖師爺都說自己是凡夫。這個定位一定要定清楚。因為我們是凡夫呢,我們是很難光進不退不停滯的。
所以這個時候呢,往往剛開始可能覺得還不錯,能夠隨時隨地,隨緣隨份地提起來,有時候就把念佛機珠子呢,就不那麼緊湊地拿著了,但是呢,一定要知道,很有可能過一段時間慢慢就開始懈怠,就開始散亂麻木。所以說,如果出現這等情況的同修們呢,就希望大家,能夠有點警覺,還是要法器啊,大家知道念佛,跟我們現在這個計數器等等這些,那這都是可以說是我們修法的一個法器,那麼這個法器呢,就如同我們去跟煩惱打仗,降伏煩惱真的就跟上戰場一樣,它是我們一個制勝的一個必殺技的這樣的一個武器啊,所以這個武器如果你不丟了,很可能把武器丟開,剛開始有一股蠻勁兒,覺得這個所向披靡一樣,把他們都撂倒幾個,可是過段時間,你慢慢就心疲了,就力有點單薄了。
所以大家要警覺了,希望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的,那麼當然我們就要依然認認真真每天能夠按時按點,當然包括我自己,也要從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個時候,我要開始也要對功課再這樣的去細心地投入地認真地再要加一把力度。因為我覺得人人皆如此。都會出現這個情形,有時候法務太多呀,或者散心雜話呀等等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所以呢今天在這裡跟大家提一下。
那麼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迴向的問題。大家一定要有這個思想統一,就是迴向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的功課是否能夠發揮到最佳狀態,迴向取決佔了決定性的作用。迴向就好比,就等於說我們有非常好的這個錦緞,這個宣紙,那麼我們也有非常好的毛筆,非常好的這個色彩。但是如果你沒有膠,沒有墨,那麼你是沒辦法體現在這個錦緞或者這個宣紙上的。所以它就粘不上去。這個迴向,還有發願,就跟這個一樣。特別是迴向也是願力的一種體現,所以它就讓它倍倍增廣,讓它可以有說攬石成金的這樣的一種功德殊勝在其中。所以在這兩方面呢,耽誤大家的一點點時間,先給大家說一下。
那麼上一講的時候呢,我們已經把這個《勸發菩提心文》和作者的大概,給大家做了一個講前的一個論貫,概說。今天我們就閑話少說了,開始從第一段論文講起。先給大家把這一段論文給我們貼在這個群裡來,請大家一邊看,一邊跟著走。好,我們來看,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惟願慈悲,少加聽察。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這是先看這一段,因為上一講時,告訴大家了,這是在一個涅槃法會上寫的這段願文,所以說這一段呢,就是說,當時大師,省庵大師呢,身處法會中,那麼他雖然是作為一個非常有德行的一個領眾的,我們現在看來是祖師級別的人物,可是我們看到,第一句話開口讓現代人看的話,又很可能有時候要頗不以為然,為什麼呢,「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就把自己這種非常地謙卑到用了這麼三個連續的這個修飾詞,這裡呢,因為大師的法號叫實賢,省庵大師呢,也是他的另外一個法名。
其實呢,當時這個省庵大師出家的時候呢,他師父給他起的一個名字叫做思齊,就是我們說,取了「見賢思齊」這樣的一個寓意。所以首先來看,我們看大師的這個法號。這裡講到的實賢比較用得少,但是呢我們一說省庵大師,大家都知道。那我們順便說一下這個法號的功德吧,你看人家師父給起的叫做思齊,他就賦予了一個寓意,就是說歷代佛門中的這些大德,祖師,大成就者們,希望新收的這個出家弟子呢,能夠見這些祖師們的德行和修證,那麼,也能夠向他們看齊。果不其然呢,省庵大師沒有辜負他師父的重望,所以說這也是成就了他,這樣的緣起,成就了他後來這樣的一個在佛門裡邊度化眾生,如此大的弘法殊勝事業。
直到現在我們還在學習,特別是我們現在大家可能皈依了的都有法名法號,這個功德呀,確實我們還是要不可小看。因為一個,我們有時候呢,皈依的這些同修們有的到處皈依,幾個,一會兒皈依一個,一會兒皈依一個,有的來了說有四五個法名,其實呢,有一個法號啊,我們還是可以說來之不易吧,能有皈依的這個功德,具足了這樣一個,出家人就不說了,就我們說在家人來講,這也是,可以說是用這個名詞概念來具體體現我們的德行,和我們對法上的一個追求。所以說對於自己的法名呢,我們要知道佛門裡面,大家皈依了以後,有這樣的一個法門,既代表一個修道上的寓意,甚至是給我們的一個期望,另外呢,也是代表一種傳承。
同門師兄,所以皈依的同修們呢,這個一般我們就都相互叫師兄,不能叫師弟師姐師妹,這個是不存在的。都相互稱師兄,那麼偶爾地說,有一些排班啊什麼的,先入山門為大,看看皈依的早晚等,這都有,那麼但是最重要的緣起就是我們這個法名,賜的這個法名,當然前幾天我還看到圈裡邊信上,據說吧,我沒有查看到經教的校正,但是也非常有意思。他說有法名的人,皈依過的人呢,就是將來捨報了以後,哪怕說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且不說,那麼他如果到了這個閻羅殿裡邊呢,就看看叫的時候,看看他有沒有法名,如果從這個簿子上查出來,說是還有法名的話呢,這個閻羅王就不管他了,不管他怎麼樣呢?直接就轉到這個,轉寄到這個地藏王菩薩那兒去了。
意思說,他是皈依佛門的,我閻羅就不管了,讓地藏王菩薩受佛陀的囑託,讓他管去。不管是度化也罷,收拾也罷,讓他管去。當然這種說法聽起來特別有意思,也給我們很多心理上的安慰吧。皈依了的同修有法名的,但是不管他是否具有這樣的功德,至少說明說,皈依佛門來講,這個法名是一個標誌,那麼從我們經典裡面曾經也有講過說天人快要墮地獄了,皈依了以後都能夠即刻又升到天。這個從這點來講的話,那麼確實還是功德無量的。
那這裡的省庵大師呢,他這裡自稱呢,是用了實賢這個名字。他並沒有說我實賢啊,或者這個僧實賢,而是在前面這麼多的修飾詞,首先我們來看不肖,不肖的話,是我們世間人,現在的人好像不吃這一套了,至少古人吧,都對這個師父,對父親來講呢,說自己是兒子嘛,都叫做不肖子。不肖子,說實在的,我跟我師父有時候聯繫,最後要掛一個這個落款的時候,都是說,不肖徒弟宏海。那麼我們通常,不肖就是算說不入流不像話的意思,不夠格的意思。這裡的愚下,愚下就是愚鈍,下劣。那麼又加了一個凡夫僧,這就我們一般大家都知道,僧嘛,有這個凡夫僧和賢聖僧。那麼這個賢聖僧呢,一般都是斷煩惱,證實相,超凡入聖的。
那麼這個凡夫僧呢,他是現了出家相,還正在修行的過程中,還是凡夫的水平。所以從這點來講,我們怎麼判斷賢聖僧和凡夫僧呢,主要就是看心經裡面講的有般若波羅蜜,這個可以說是一個鑒別的分水嶺,那麼這裡講到說到凡夫僧,再插著講幾句吧,因為我們大家現在學佛啊,常說皈依三寶,那麼依止善知識都是出家為僧,口稱師父,那麼大家一定要知道,聖賢僧呢,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那麼我們在恭敬三寶,特別是在依附師父的時候呢,因為大家都對這個僧啊,因為我們也是從出家前出家後過來的,我們籠統地而言的話,一般的社會人,不要說皈依的弟子了,總是對這個僧寶呢,有完美情結。我不知道這個是不是說真的是完美情結,也許實際上他不是追求完美情結,而是滿意情結吧。滿他的意認為滿意,也有可能。但是我們要知道,確實賢聖僧固然確實非常殊勝,可是呢,真正我們對於僧的恭敬呀,不可以從凡夫僧和賢聖僧上進行分別和攀比。
你看就是因為我們有時候對法師們,如果狀態好的時候呢,覺得能夠稱讚,一旦不合己意了,馬上就有時候甚至就躍躍欲試,想來幾句不好的話,說幾句是是非非。可是大家要知道啊,真正我們要皈依三寶,不是在他賢聖僧還是凡夫僧上論的,而是什麼呢,是在他出家的身份上論的。這個一定要搞清楚。就是我們恭敬三寶,不可以用,這是有可能是聖人,這老和尚,有證量,啊那個呢,那個法師呢,可能平常也看不出來一些什麼修行,或者怎麼樣,就覺得有差別了,這就錯了,再再給大家講恭敬三寶,不是從這個方面論的,而是從他出家的身份上統一來進行恭敬的,也就是說,聖僧固然好,凡夫僧同樣是稀有難得,對待凡聖僧應該是一樣的,我們恭敬是針對的是什麼呢?是他出家的這個身份。
是他住持三寶的這個角色。甚至包括說,就是他的這身衣裳,圓領方袍,所以大家要,這個我覺得還蠻現實,挺重要的。你比如說,我們現在,常有大家也聽過有千僧齋,千僧齋呢,貌似是我們常給大家講的時候也是說,哎呀,只有我們去千僧齋裡面去結個緣供養,只要去供這個齋,只要有千個僧人,就裡面一定會有聖人羅漢來應供,可是我們在這個發心上大家都不能夠搞錯了,如果我們有機緣,比如說去五台山供啊,可真的不是說就沖著那一個羅漢去的,好像說,就是說管他反正一千僧裡邊肯定有一個羅漢,我就沖這一個羅漢,就等於說我這九百九十九個哪怕是凡夫,我就不計較了,管他呢,凡夫就凡夫吧,反正我這一千人裡面我得認準一個,這個發心就錯了。
大家知道,千僧齋,佛之所以,佛教留下這樣的,想必是佛的用意在哪裡,就是讓我們學會平等次第供僧,也就是說告訴你這裡面肯定有羅漢,然後你就把每個都當羅漢這麼去供。是這樣的一個發心,所以大家要知道,恭敬三寶,雖然這裡講到說凡夫僧,我們一聽就不敢說,這凡夫僧和這個賢聖僧,就開始區別了,分別了,好壞了,勝劣了,不需要這樣,就是就到這裡了,講一下。那麼我們從這句話中呢,就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德行,修證,因為本來就是在佛舍利前的這個涅槃法會上,那麼而且在場的人呢,我想我們想一定其中也有一些,這個聖賢來應化,一定會應化這樣的大法會嘛,所以從中就看出來,這個省庵大師呢,他的虔誠和恭敬,他的虔誠表現就是說,我就是在佛舍利前呀,那就如對佛一樣,恭敬就是說,相信所有的與會的這些大眾裡面,一定有應世菩薩,所以他在這樣的一個場景裡面大家才覺得說,哎呀,他說是,我這樣一個不像話,你看,身為佛的兒孫,他覺得不肖。身為法的傳承,他覺得是愚下,愚劣,這個下劣的根基。
那麼身為僧的身份來講,他是一個凡夫僧,不是一個聖賢僧,所以說就三寶,佛法僧來言,從這三個修飾詞裡面,就體現出省庵大師的德行,而且就修證來講的話,人家已經證到這個聖賢的這個地位了,但是他並沒有執著這個名利的高下,所以這樣的高僧,反而自稱愚下,這樣的祖師,他居然說是不肖,大家要知道,祖師是最孝順的佛的子孫啊,所以說他不執著分別這些,什麼高矮貴賤親疏,一句話就看見人家的德行修證。特別是我們理解,大家都知道,最好的根基,一個是上智,一個是下愚,也就是智慧高明,或者說根器老實。這兩種人呢基本上篤信佛法,依祜三寶以後他不會移,改變的。所以這裡大師以上智的身份來謙卑地自稱下愚,其實並不違自己的德行,所以大家在理解的時候,也不要以為說,哎呀,這是祖師爺他刻意這樣兒,非得弄成這樣讓大家覺得說,他這個這麼謙卑,也不能理解錯了。這個當時大師他能夠這麼說,說明他內心他真是這麼發心,就是這麼想的。就是覺得自己很不好,絕不是裝的做作出來的。這就是人家的德行。可能讓我們做啊,有時候不要說自己做不到了,大師這樣,啊這太過了吧,為什麼要這樣呢,應該這個擔當一些,或者反正怎麼都不對吧。
好我們再去看下一句,這裡這幾個詞叫做泣血稽顙,就是等於說,泣是什麼意思呢,如果說你哭得又有眼淚,又有聲音,這就叫哭,那麼你哭得連喊帶叫的話,這就叫嚎。泣呢,就是說懷揣著慚愧懺悔,雖然淚如泉湧,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呢,但是他不出聲。還是有這個威儀,這叫做泣,那麼這裡泣血呢,就是等於說表示悲痛到了極點,法已經末到這個地步,為了大眾,為了正法,為了佛教,他覺得自己很不盡如意,不滿這樣的狀況,所以而血淚交加地在這裡什麼啊,頂禮啊,稽顙就是頂禮的意思,我們持咒不是《准提咒》裡面,稽首皈依蘇悉地嘛,就是將頭一頂到地面就叫做稽,那麼這個顙呢,就等於說頭磕下去,半天都不起來,這就叫做顙。
所以大家看,當時他跪拜在佛舍利面前是怎樣的一種,這種心的這個深廣度,能夠徹底發出來這種為眾生這種慈悲,所以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因為佛法的衰敗啊,他覺得非常的悲傷。既然正法像法已經到末法時期了,又生在佛後,而且又在染土,還在五濁惡世,所以這種難受呢,他為自己他且不說了,更為了一切天下的眾生,為這個覺得可悲,所以這呢,告現前的大眾,當然現前大眾就是指的阿育王寺當時法會的參與的這些大眾。
那麼還有呢,一切這個壇城裡面的六道鬼神呀,天龍八部護法等等這些。求哀嘛,哀告,就是一個是求哀,一個是普告。「及當世淨信男女」,這就是已經皈依了佛法,信奉佛教的善信男女們,就是都來法會現場的同修們,當然這個當世啊,我們要分成兩門兒來看,一個叫做「當時之世」,參加法會的這些人員,那麼,有許多這個佛教徒或者是有緣人,二一個就是「當來之世」,因為這樣的一個祖師,大師,那麼他寫這篇論文,就是當時這樣的話,願文呢,他不但要利益當時的這些佛教徒,讓他們來發心,更有望是什麼呢,希望當來之世的佛弟子們呢,也能夠如此發心,那我們大家就要自己去擔當這個角色了,這個當來之世,也指我們現在,大家正在聽聞的你我他。
那哀告這些大眾淨信男女怎麼樣呢,「惟願慈悲,少加聽察」,為了挽救這個危亡的佛教,希望大家能夠就是有這個慈悲的情懷,真誠的態度,就等於說這個省庵大師的態度呢,真的是讓人無地自容,他的意思就是說,希望大家不要認為我人微而言輕,不加註重,他希望哪怕你能夠稍加留意地聽聞一點兒,來省察一下啊,從佛法聞思修的角度,那麼聽就是聞嘛,察就是思嘛,希望大家來聞思一下。聽聽我說的這個道理。是不是有道理還是沒道理,你可以試著聽聽,考慮考慮,你看這就是祖師的慈悲,就是以這麼一個態度來跟大家溝通,就希望說,哎呀,你能夠少聽一點兒,看看有沒有道理,希望大家能聽一下,所以這個我們看度化眾生,真的是不擇深淺,你看想必說當時就跟我們現在辦法會一樣,廟裡辦大法會,那來的有的是功德主,有的是有緣的,甚至有的一些是偶爾今天經過,或者無意中進來,那麼這些人他都是一個都沒落下地這樣的進行一個照顧性的這種號召,講什麼呢,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說這個入道的主要的門徑啊,就是要發心啊。
我不知道大家,我們也都學佛學了這麼久了,就是大家知道這個發心是不是容易還是難。你們現在自己反觀一會兒。我告訴大家,發心啊,比修行比成佛都難,這個心如果說你覺得狀態稍微好,很可能是過去世善法相得比較相應,真正的發心是你最不堪,最道行頹廢,信心麻木的時候,還能夠依教奉行,發起來這個大心。那麼這個是最難的,特別是讓這個心不間斷。可是問題是什麼呢,你要入佛門,要上菩提道,必須要發心,這樣的入道要門呀,什麼叫入道啊?你得有信心啊!你得聽教法呀,要那個清淨善知識開示呀,慢慢地把這個心給調起來了,在波瀾中走得穩了,最後稍微能夠落停了,這樣的情況下慢慢地上道了,這才叫做最淺的叫做入道要門,往佛道上走,思想上這樣回歸,這個我們說的發心為首嘛。
所以說修行最急要的任務就是要什麼呀,要立願,安立我們的大願。大家想,不要說佛法了,世間的事業,你沒有個願望,沒有個理想,你能成功得了嗎?何況出世間呢,大家要知道我們世間的事業雖然你有時候福報不夠,可是你現實的願力等等這些去調動你宿世的這個這些福報的話,那有可能還是能實現理想的呀,因為他是隨順著以世間的心來隨順世間的果,那還是能夠隨順的啊,那我們發心要立這個願,要出世間的話,那叫做逆行,迎刃而上啊,是非常難以把持的,可是呢,佛法是要了生死,世間哪一件事能抵得過生死啊,要度化眾生呀,世間一切事裡邊最重要的是眾生的法身慧命嘛。莊嚴佛土呀,所以建立這樣超絕殊勝的啊,就必須要有大願,哪一尊菩薩沒有發過願呀,上一講的時候我們就講過了,沒有一尊佛菩薩沒有他的大願。
所以在佛經中,佛曾經開示,他說「如來大智尊,顯說功德證,忍慧福業力,誓願力最勝」,大家明白了這裡面最後兩句,:「忍慧福業力」是什麼呢?就是指的你的忍辱力,你的智慧力,你的福德力,你的業力等等這些力量裡邊,所有的力量都比不過願力殊勝,力量大,所以大家想想,忍辱的力量,那得多大呀,我們現在就是忍不住啊。能行這個忍,忍辱柔和力的人,才名之為有力大人,佛門裡面把這個忍辱力非常大的這種心能夠軟下來,包容起來的這樣的人叫做有力大人,這是指的忍力,還有一種智慧,這種智慧的力量呢它能夠分別是非呀,我們會說,那誰分別不了是非啊,不就是善惡標準嗎,是個人他都懂,我告訴大家,這個小是非我們能懂,大是大非之前大抉擇因果的時候,我們不知道當下是邪還是正。
還有一點就是縱然你知道你都不想選擇正而捨棄邪呀,很多時候邪道上有我們現實的利益,有我們當下的這種滿足這個貪瞋癡,所以那個時候你的力量是不夠的,就需要智慧的力量進行抉擇,大家每天都在修行,試一試,沒有智慧造業造得那根本你就跟決堤了一樣,第三個就是福德力,我昨天還跟同修們在聊天,這個討論法義的時候說到,說什麼叫福德力,我們為什麼說一福壓百禍,這個福力和你這個聰明呀它是沒得比的。
為什麼呢,就是等於說我們世間人大家都希望他有能力有聰明,可是最大的能力就是他有心量福德、格局、視野,你想聰明無非你就是工於心計嘛,善於算嘛。可是大家嘗試一下,昨天就說起說,有多少人真正的按照技巧,生活的技巧這種聰明能夠走到最高處的,他總是會最多就跟當皇帝他當不了做個宰相,因為呢最高層面的這種,我們就是俗氣一點講就是博弈吧,最高層面的博弈不是比的聰明技巧,靠技術層面是上不去的,一定,最高處的這個大德的人,這個具足的這個人呢,他一定是具足德行的,不靠聰明,這就叫福德力,那麼業力的話就更不用說了,這個人人都能達到,每天造業造得是勇猛精進呀,就修法修一會兒都覺得不造點業就覺得哎呀落空了一樣,對不住自己。
可是佛在這裡說忍慧福業力,最後補了一句叫做誓願力最勝,就是在所有的力量中願力要比這些的力量大得多,殊勝得多,所以你看為什麼我們常說本師釋迦牟尼佛,人家在因地就發了五百大願,就要在這個人壽百歲的時候來五濁惡世,最深重的時候來救度眾生,他做到了,他一生講法正法像法末法一直到現在他的依教還在,我們此時此刻大家還在得度,在受他度化,這一切都源於他的願力。所以你看我們為什麼說要修行急務,立願居先呢,平常的願消三障諸煩惱,願以此功德,願生西方淨土中,乃至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四弘誓願,都是我們修行的一個主導的力量,主導的這個外護,為什麼這麼說呢,其核心原因大家看,為什麼,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
縱然你有一些精勤的辛苦,精進勤苦的修行,可是呢,祖師是明眼人,雖有修行還是徒勞辛苦呀,我們看其實剛才我們讀的這一句呢,是從反面來說一下菩提心,襯托菩提心的重要性,你想說如果一個修行人他不發這個心,廣大的心,這裡廣大的心就是我們說的一定要上求佛道是為了成佛學佛,下化眾生為了眾生一切都得成佛,就是這樣的一種有虛空一樣沒有邊際,眾生無盡菩提心無盡的這個心。這個願確實難發,度一切眾生的心非常的堅固,太有我們說的太有局限了,現在末法時期的,真是我常說,哎呀就是修淨土吧,你想這樣的一個廣大願力是成佛的基礎,但是我們現在呢,發不起來,建立不起來,堅固不了,那麼你縱然你就是經微塵劫數地去修行呀,你不能脫離六道輪迴,就只有徒勞辛苦,什麼叫做徒勞辛苦呢,看上去好像是還修得挺好,培福培得很厲害,問題是你,我們常說的不生如來之家呀,你脫不了輪迴的話就等於說這一切都是白搭,可是很多時候我們現在都算不到這個賬呀,大家現前的能做點福業,做點功德這就算好修行大修行人了,阿彌陀佛。
所以為什麼祖師這麼說的第一個就是心難發,第二個就是願容易轉,容易淡。在這個佛經裡面就講過嘛,說魚子菴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這個詞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大家都見過魚籽兒啊,魚下的魚籽兒呢很多,可是呢能夠成活為魚的很少,這個庵羅華呢這是印度一種,它呢就是這個樹它開花開得很多,但是呢結果結得特別少,這個菩薩呢初發心的很多呀,真的很多呀,幾乎來念了皈依受了五戒的信誓旦旦的那個時候能說是假的嗎。能說他不是為了成就自己度化眾生嗎?那很多時候都覺得在這兒念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的時候眼淚都掉出來呀,動了心了呀,可是怎麼辦呢,這叫做初發心呀,發心如初,成佛有餘,很多時候成就的佛果就少,沒有辦法。所以說這裡跟大家講,這個菩提心呀是菩薩行的根本法,因為有了這個發心以後再有目的地這樣欣求趣向。所以說你看為什麼我們修習福德智慧這兩種資糧,斷除煩惱呀這種障礙,證得無上菩提,你看在《華嚴經》裡邊講到說菩薩的十住位裡邊第一個叫做發心住,就是說如果說沒有這個菩提心,通達無我的智慧的話,縱然你有這個智慧沒有菩提心來就是說匹配,那你還是個小乘人,所以說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這也是大小乘法的區別法。
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確,為什麼呢,你看這個再參考大安法師講的時候,他裡邊就講了一個公案,就是這個菩提心的這種功德有多大呀。上次給大家講菩提心就跟龍王寶冠上的一個珠一樣。說師徒兩個出去行腳雲遊,那麼這個師父呢,他已經是有證量,證得了阿羅漢了,證到阿羅漢的聖人,聲聞乘,這個徒弟呢,還是剛剛出家的一個小沙彌,那師徒兩個人行腳走出去的時候呢,這個徒弟呢就跟著起心動念了,因為剛剛出家小沙彌所以發心很勇猛,跟著師父巡遊的時候呢,就看見人世間呀一切有苦,或者看到大家比較生活得辛苦呀,每天耕種呀,乃至貧窮的這些人呀,哎呀他就發了一個心,說這些眾生呢,我一定要成佛,一定要度他們,就發了這個大行大願一念就生起來了。
一念生起來的作用力有多大呢,因為他師父是羅漢,已經有他心通的功能,所以他一聽這個小沙彌馬上發了成佛的大願度眾生了,他就跟他說,哎呀你來走到前面,我在後面走,就讓這個徒弟在前面走,說我不能在你前面走,那好啊,徒弟聽話走走走,走了過了一會兒呢,走得累了,那麼遠的路,哎呀這個疲厭心出來了,疲厭心出來了就開始慢慢的這個度化眾生的心又淡了,哎呀說這成佛太難成了,走路都這麼累,行腳都望不到邊,一旦這樣師父就叫他了,說等等等等,這個你再還是走後面吧。剛才師父說讓他走前面的時候呢,背的包香袋呢師父也背著了,讓沙彌在前面走,這個時候又讓他走後面了,包又回的給掛到他肩膀上了。
這個沙彌呢就莫名其妙,說這好不容易這個生了成佛度眾生的願怎麼又退了,就想想不能退,我還是要成佛度眾生,這一念生起來呢,師父又趕緊又把他叫到前面走,又把自己的包又背到自己的肩膀上,這個沙彌呢就很奇怪,說一會兒讓他前一會兒讓他後,這是今天怎麼了。結果這個師父就跟他開示,這也是很巧妙地度化他吧,說你發了成佛度眾生的心呀,你就是大乘的菩薩種姓,那我跟菩薩比我只是到羅漢聲聞乘,那麼你就是功德大得走在前面,我來給你背包,結果你走在前面你又退心了,你還想修聲聞法,那既然你修聲聞法自了的話,我已經是斷了煩惱的羅漢了,你連一品煩惱還沒有斷,你當然你是我弟子你得走在我後面給我背包呀。這樣的話就以這個公案就告訴沙彌,說盡管你還是一個凡夫僧,一品惑還沒有斷,可是呢只是這一念成佛度眾生的心發起來了,就比聲聞羅漢都厲害了呀,所以他一下子就堅固了他這樣的一個念頭。
這個公案在佛門裡邊很有名,這就是發心,發菩提心。那跟大家我們這裡講一下啊,這個發菩提心呢,它是有種種的因緣的,可是呢最能引發菩提心,最能夠鞏固這個菩提心讓它不退的根本的方法啊,大家一定要記住就是要有大悲心要慈悲。在這個《大集經》裡面就講到說,這個大悲心呀,說人的命,就是我們人之所以能夠活著是以什麼為根本?經文裡面講到以你呼吸為根本,你一會兒呼進一會兒呼出,是有呼吸的人為根本。那麼這個菩薩他修學大乘發菩提心以什麼為根本,以大悲心為根本。就是慈悲,說起來慚愧真的是慈悲修得太不夠了,太沒有忍耐心,太沒有這個包容心,請大家我們一起在這裡反省。慚愧!
那這個大悲心也是不好生的呀,怎麼生起呢,在經典裡面也講到,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因為這切實關係到我們尋常的時候對治煩惱也罷,面對境界也罷,希望那個發心做功課等等這一切緣於什麼,就是為了讓自己甚至讓一切眾生先於自己離苦得樂。所以我們起大悲心是一定是緣於世間的苦而生起的。首先我們多觀察思維眾生沒有一個依附,流浪生死中沒有依附而生大悲心,這是一種觀法。
再一個呢,慢慢地觀察眾生他們的這種秉性不調順,也就是佛教化也教化不過來,這個怎麼說都不隨順不聽,你去想方設法為他,他還不買賬,都是一種苦,這樣也可以生起大悲心。或者觀察眾生這個生性貪婪沒有善根,給他講佛法一點兒都聽不進去,世間的這種五欲利益呢稍微有一點可以佔便宜馬上就高興得,這也是一種非常可憐的人,這樣也能生大悲。或者說觀察眾生在長夜中睡眠,就是說輪迴就像睡眠一樣而起大悲。眾生每天都在造不善法,被這個慾望所束縛而生起大悲心,觀察這個眾生呢,沒有善法的慾望,這個我們也有時候很多這樣的一種感慨,就是明明他具足了佛法這個因緣,或者家裡的眷屬你學佛給他創造那麼多的機會,去廟裡邊想方設法給他看經書,甚至找師父開示接觸,這樣聊一聊,他都沒有一點的善法欲,這就是這號人。這是最可憐的,也要常這樣想,說他沒有善法欲而生起大悲,或者觀察眾生呢,失卻諸佛法的機會,不管是他信著信著不信了,修著修著不修了,這個本來還好好的能夠相信點因果,最後造業造得無邊無際了。
等等這些失諸佛法也要生起大悲,就是這些種類的人種種而言都是非常可憐的。世間法你就再怎麼有能力,有地位,有點兒錢財,但是大家要知道,如果說沒有生起這個菩提度眾生了生死的心就非常可憐。那麼我們的大悲心就是要借眾生這樣種種的苦而生起憐憫心,想方設法。所以說發菩提心,這個發心這不是講到了,心發,則佛道堪成,願立眾生,那麼苟不發大心,立堅固願的話,你還繼續輪迴。修行也是徒勞辛苦的。這就是我們發菩提心的一個借力吧,所以這裡跟大家講,這個發心確實發不起來也是正常的,可是我們永遠不能就說發不起來我就不發了,就是要想方設法地發,很多時候呀我們就知道,知道怎麼說呢,就是說可能在我們的修法中有時候沒有把這個明顯地這樣提出來,去刻意地去修,就給你說一句說你就發菩提心吧,大家也不知道菩提心是什麼?也不知道怎麼去發,怎麼去觀。
所以大家在這方面要慢慢地用心體驗,有具體滑落到這個操作的層面,你比如說咱們念佛人吧,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的人,那麼我們就是要常念說,說自己跟眾生都在這個娑婆世界,本來就是極樂世界是本有的家鄉,怎麼都一夢夢到這兒來了呢,就不甘心可悲呀,就生起這個悲心啊,觀察到好多人學佛,學佛學得最後啊這個學得非常的圓滿,這個這個到位知識頗多,可是就是對淨土信不起來,甚至還把淨土視為這個非常不以為然的、簡單的、齋公齋婆、愚夫愚婦的法門,看不起,這是最最可憐的了。乃至說有一些同修念佛念得非常精進勇猛,念得真的是如果是菩薩的這個智慧來觀的話,已經極樂世界的蓮花都生起好大一朵了,準備著往生的,突然間業障現前,改不修了,又要另外的微妙法去修去了,這些如果從一個淨土行人來講,大慈悲心就觀這個,我們再想想多少人本來能夠就這輩子往生成就,結果由於一念之差沒有成就,沒緣上這個淨土,又不知道幾經幾劫地回去輪迴去了,等等這些,這就是我們念佛人常要這麼想,要跟大眾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同生西方淨土。
所以說再一個我們的發心就是說立願發心呀,還有一些障礙,比如說我們容易懈怠的時候,再給大家講講怎麼會懈怠忘失到這個發心和大願的。比如說我們有四種下,上下的下,就是下行、下伴、下施、下願。這就會退心的,懈怠了,什麼叫下行呢?就是你不修往上走的行,你不修戒定慧而破身口的戒,不善護戒律,這就叫做下行。就是下等的行持了,下等的行為,這樣會障礙我們的發心立願,再一個下伴就是伴侶,你天天跟什麼人打交道啊,如果真正說從這個菩提心的角度來講,說親近羅漢聲聞或者辟支佛這都屬於下等的伴侶了,當然現實生活中我們根本就達不到這個,所以我們對照著這個法義,我們也想想什麼叫做下伴,就天天叫著你一塊兒結伴而行說是說非,天天讓你投入到世間法,不要好好修學耽擱你的時間,天天叫著你一起吃喝玩樂等等,這都屬於下伴,下等的伴侶,不可與其為伴,所以大家要了解善於認知這是一種第二種懈怠,就是會障礙我們的發心立願。
第三種呢就是說下施,可能我們很多時候有一些福報,那麼也能夠做一些供養佈施,但是我們呢,在這個我們供養的對像佈施的對像,或者我們自己心生分別生起了我慢,優越感非常強,可憐他們給你點兒施捨,或者為了生大的福報生到天去佈施,這就叫做下施。下願是什麼,就是下等的願是什麼呢?不能夠一心一意地去請取諸佛的淨妙世界,就想著說來生娑婆世界下輩子遇到還怎麼,就天天想這些事兒,這是很可悲的,這四種就會懈怠導致我們不能夠立願不能夠發心,所以說會產生什麼呢,退失菩提心這個大願的這個障礙緣分就會出來,一旦你陷入到這幾種中的話,那就產生退緣了,或者你自己的種姓不具足,或者為惡友所攝受,乃至有時候對一切眾生,我們也不說一切眾生了,就說你的有緣吧,這個慈悲心比較微薄,所以你看為什麼要跟大家來講這個勸發菩提心了,真的是跟大家一起學習,我自己也要做這個調整改進,你看予眾生的慈悲心微薄,微就是很小嘛,量很小嘛,薄就是說一下就沒了一下就沒了。
再一個呀,還有一點你看,剛剛我們在五台山,就是長時間的種種的這種大苦難修行苦行中呢,他的心裡生了恐懼驚怖或者怯懦心了,這個是什麼意思呢,給大家講一下很有意思,我曾經就遇過這樣的情形,這是有一年夏天吧,在五台山要去朝拜嘛黛螺頂,那我這個有時候也帶著夾雜心吧,還是覺得說希望大家都能夠來拜拜,所以有時候微信上發個號召,大家一看,呀這個激情湧動真的就來了,來了就拜,我記得有一年不知道哪一年,前兩年,有一年一個同修來了拜山了,特別這個給我發微信非常的懇切,然後到了那天真的來了,也非常恭敬也非常的歡喜地就跟著拜,當天確實是法喜充滿,拜了一天呢,因為那一年呢不是早上拜,是下午四點開始拜,有時候太陽還沒有落山,太陽沒有落山,因為拜的時候呢她穿的可能是一個T恤吧,就把皮膚脖子胳膊這個臉呀曬的怎麼樣,皮膚有點紅了,有點疼了,好第二天拜完了接著出現這種現像一下子就緊張了,哎呀這馬上皮膚不好了,這又是女眾呀,這個形象怎麼辦啊?,這個又想著要抹防曬,一下子就這個煩惱生起來了,害怕了,馬上就回去了,原定的這個功德圓滿就不管它功德,不需要圓滿了,這個就是說呢,對這種助道苦行生起怯懦、驚怖這也是一種退緣。大家要種種的我們自己去對照。
所以你看雖然說發心才能成佛,立願才能度眾,可是心難發願難立呀。這裡省庵大師說,總是徒勞辛苦,那我們就要認知到一定要有願和發心,可是呢,我們也要時時刻刻警醒自己要,我們常有句話叫發長心立大願,不要常發心常立願,這是不一樣的,所以最後一句祖師也引這個我們經中之王《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的法義,引來進行這個教證說。
《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是佛在《華嚴經》裡面講到的啊,那我們就要知道說這麼大的一部經典,作為佛的根本教言,最高境界的經,他講這句話那是非常嚴肅的呀,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大家要注意一下,什麼叫做修諸善法,這並不僅僅是我們在人世間裡比較善良,為人處事比較隨順和藹或者能幫忙別人,這就足以了,不是,包括我們受三皈持五戒修十善,如果再近一步說包括我們修禪、讀經、佈施、放生等等,這都算善法。不要說有宜於人類社會種種慈善事業,哪怕是你修出世法如果你發心的基礎不是菩提心,忘失掉了,那麼這些修行就失去它的主導的出世解脫作用了,就都轉成什麼呢?這裡講到的是名魔業。魔是什麼大家都知道,只要有人修行要出世解脫要成功的時候啊,魔就專門來伺機來等著來擾亂,他怕就怕的是什麼呢,三界內的眾生不做他的魔子魔孫了,所以他唯一的這個邪心慾望就是不想讓人跳出三界,只要有人跳了魔就恐慌,所以大家想想這不是佛在這兒聳人聽聞呢,就說明說,如果我們不帶著出世解脫成就佛道的心去修善法,那下意識你修這些法的中途,你一定是帶著對三界的留戀,當來果報的嚮往,那在這樣的情況下,那必然是什麼呢,魔業。
可是省庵大師這裡講到的說,忘失尚爾,就是你忘掉了尚且如此呀,不是沒有發是忘了,忘是什麼概念,就一會兒就沒了一會兒就沒了,尚且如此,何況你還沒有發呢,所以這裡最後祖師說,故知欲學如來乘,就是你真正你是想成佛的話,你是為了這個而來做佛弟子的話,那麼必然要先發菩薩願,這可是緩不了的,所以告訴大家如果我們,不管我們現在的心量怎麼多大,成佛有多遠,但是如果你不是為了成佛而學佛呀,說白了就不是佛弟子,這裡的一乘,就是說故知欲學如來乘,如來乘又叫一乘,是相對三乘而言的,因為在我們究竟圓滿的角度裡邊的話,前面的三乘都是不究竟的,所以這裡呢,把菩薩乘稱為大乘,那麼只有菩薩乘才能夠得佛果,這是指陳了菩提心的重要性,那大家要知道我們修行呀,最主要的是三個方面,一個是出離心,一個是菩提心,第三個就是空性的見地。所有這合二為一也可以說願求生淨土,這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下面的內容,前面呢是直接給我們指陳出來菩提心的重要性,下面就開始要立這個行為上的標準,看你怎麼才能叫菩提心,你的菩提心發的是否正確,有沒有到位,或者你有沒有不經意間把它給歪曲了,每每修行的這些功德有沒有在菩提心的正確指導下把它的功德能量發揮出來,而不是大打折扣,所以這些呢,一切都以發心為主。
那時間關係,下一講開始,我們就進行具體的行為上來看,怎麼才算標準的菩提心的相貌是如何的。
好今天時間又到了,下面大家一起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