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勸發菩提心文

2017/10/2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四講)

 好,各位大覺世間,我們如法的學子們,請我們大家一起共同合掌,端身,正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南無阿彌陀佛,請大家放掌。那我們各位學子各位同修,非常歡喜,又到了我們來聞思的這樣一個殊勝的時間了。確實好像沒有佛法的澆灌,我們這種凡夫心,這種煩惱無時無處都在束縛著我們這個本有的清淨心田,所以說能夠定時定點地這樣成就大家,其實也是增長我自己。我們一起來用法的熏習,把我們的這種一天比較渾噩的心能夠讓它有一絲透亮。確實是,也是應該也是非常樂意做的事情,所以呢請大家還是依然繼續地發心聽聞佛法。特別是在前兩週,因為別有因緣,一個是假期我分身在外,另外有法務。那麼反正是一樣的也是做法供養,來結這個法緣,但是因為在外,咱們這個大覺世間正法學堂是兩個群,兩個群在外的話,有一個群倒是沒有關係,但是另外一個群,它就是裡邊不是只有一個就是在我這個寮房裡面,就是僧舍裡面,有WIFI(無線)的話才可以同步用,所以索性就這兩次為了步調一致,就歇了兩週,在此也請大家見諒。

當然可能不知道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總之我是有的。就是通過兩週未見未聞,在我們這個空中線上道場的這種共修共學呢,就覺得過了三週再講呢,反而格外的稀有難遇吧。再反思一下更應當珍惜我們現在已經擁有和具足的這個聞法因緣。所以在此希望大家能夠生起這種稀有心吧。那更加稀有的是,我們這幾講一直在講《勸發菩提心文》。當我們聽聞了法義以後呢,再回到現實生活中,如果大家還能想起來這個省庵大師的這篇長篇勸導之文的話,裡邊有一些開示有一些這樣的一個智慧之言,如果大家能想得起來的話,就覺得確實生活中應當修行也很難發心。當然正因為這樣,才顯得我們就是每一次的聞思所引發出我們在生活中的一些具體的觀心,觀照自己的這樣的一個起心動念。是否發心純粹,是否能夠一直堅持不懈。這樣的話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

那我們在上一講的時候,記得我們在講菩提心。省庵大師說有八種相貌。有正邪,真偽,大小,偏圓。那我們把正和邪的一個,這樣的一個相貌已經給大家交待清楚。那麼什麼是真的菩提心呢,也講了一下。就是說覺得眾生雖然難度,當然包括我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個眾生。覺得佛道雖然遙遠難成,但是我們一定要堅持到最後。成功地把自己的圓滿佛性,覺行圓滿給顯現出來,都不要退失,這是能有這樣的發心呢,才是真正的一個佛弟子的菩提心。那當然相對於真來講就會有偽,所以今天我們就從反思一下,是否我們的菩提心有偽劣之嫌。我把論文給大家貼出來,特別是省庵大師的這個偽菩提心呀,可能正好打在我們每個人的七寸,請大家對照以調整和修正。

大家來看這裡是說,「 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

讀這一句呢真的是內心非常的慚愧,我們會覺得呢,好像這一句深深地扣在我們現實的這個身心世界中,描繪得非常的可以說是惟妙惟肖,你看如果說我們,什麼叫做偽呢,就是虛假嘛。那麼這裡講到說,有罪不懺,就是什麼叫做罪呢?比較重的,我們用心去而造的一些惡業,這個一般我們叫做罪。那如果是無心而造的一些惡業呢,稱之為過。所以有這個罪過呢,一定要懂得慚愧,懺悔。給大家再再地說到懺悔法門呢,可以說是學佛能夠快速地入道,能夠快速地增上的一個必修法門,最方便最有加持的法門,可以這麼說。為什麼呢?就是說這個懺悔法門呀,我們一般說佛菩薩加持,佛菩薩加持。這個懺悔中也有自力和他力,那麼從懺來講屬於他力,就是我們對著佛菩薩,能夠誠心的,從心底裡想起來我們的一些罪業過失。

那麼向他們來發露,就是把它說出來,傾訴出來。可能有時候我們還會覺得說,好像反正自己的起心動念呢,諸佛菩薩悉知悉見,這是對的。可是呢就好像不需要去在佛前這樣對境地去訴說一遍了,這是錯的。我跟大家說,既然知道我們的起心動念佛菩薩悉知悉見,可是我們依然還覺得他不知不見一樣地去造罪業,那麼如果說我們真的發自內心地去懺悔,去慚愧地去懺悔的話,那一定要當真覺得佛菩薩一定是我對他傾訴了以後他明瞭了,有這個心力,才能夠把它,說句土話吧,倒騰乾淨。那麼悔來講呢就屬於自加持。就是你自己不甘下墮,不居下流。一定要改了這個過,將來不再重複這個,重蹈覆轍,這個罪業,這個習氣。

所以有時候我們常說,只懺不悔的人呢,幾乎是舉世皆是,有的雖然說的時候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這已經算是好的了,對境依然如故。至少承認也算好的了,當時的發心可能有一念慚愧,那麼有一些根器呀現在根本不認這個懺悔法門,念的時候倒是跟著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但是行的時候呢,還是說現在所造諸惡業,我就要依然貪瞋癡。沒辦法,真的是說是好像跟佛菩薩作對,跟三寶作對,其實就是這種業障吧,就是不由自主地要跟自己的輪迴,因果中,添柴加火一樣跟自己作對。所有你看在佛門裡邊好多這種修法都是針對其實我們懺悔的,在《二課合解》裡邊,五堂功課就有一篇叫《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念的時候配的普賢行願裡面的懺悔偈,這是每天一個在道場裡面必修的功課。那其實我們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也有懺悔的作用。為什麼呢?懺悔就是改往修來嘛。

那我們平常的生活都是在人道裡面成就的因緣,那可能我們造的業呢,還是將來輪迴中人道的業,甚至下墮的業,那既然要毀這個輪迴之業,那就是要以念佛來取代,這其實也是一種懺悔法門。但是我們對於自己的,你看這裡說,罪不懺,過不除呢,要十二分的小心,因為這個修行呀,它真的是從內心底裡生起的真實心,所以它是容不得沙子的,比眼睛還容不得。

否則我們一開始呢好像覺得挺勇猛,挺真誠,慢慢因為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凡夫,力量很微弱,再加上外境的這種誘導,我們所逢的呢,幾乎善知識很少。惡知識居多,一旦誘導慢慢大家相互扶持,相互安慰,覺得有一點過失無所謂,不要太執著,我們現在還是凡夫嘛,慢慢就半截身子就入到水裡了,最後最後,再相互找藉口,覺得說反正是也不可能那麼用功,現在還沒到出家的地步,我們也不是法師三寶,好像就給自己越來越,最後覺得有些過失就很正常了,一旦正常以後就非常危險,因為首先由於我慢的作祟,覺得很正常呢,就會下意識地保護自己的這個罪過,那麼下意識地保護的時候呢,別人肯定會,如果有善知識他會開導你,他會提攜你,你拒不接受,一不接受,這個我慢山越來越高,懺悔的能力越來越差。下意識地,菩提心的障道就開始了。

而且會越來越麻煩,越來越麻煩導致的,你看這裡祖師開示的,他就一連串的一連串的這個開示,就是等於說我們犯這些過失呀,它是一系列的反應,會怎麼樣呢,內濁外清,始勤終殆,這就開始什麼呢?以虛假的偽心來修行了。內濁是什麼呢?就是內心其實是具足了貪瞋癡的煩惱,可是畢竟在佛門裡邊,說俗了,混得久了吧,就覺得總得有個樣兒,有個樣兒呢,內心的發心跟不上,不那麼純粹,慢慢慢慢就兩道分開了,身心不一了。行為呢好像還在堅持一個機械性的一個佛教徒的生活,可是內心來講呢,濁亂得一塌糊塗。

所以說如果我們以這樣子的去修的話,可以說就是一種雜毒之善了,因為你自性是混濁的呀。也就是說你自己的知見已經不正了,不正了話你不能夠用正確的知見,比如說明信因果,比如說唯一的目標,不管自己大眾來講都是行為也罷,語言也罷,心念也罷都是趣向解脫,成道。 可是這個時候我們已經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內心是濁亂的,可是外表的形像他又得堅持這個清淨的戒定慧的清淨之相,慢慢慢慢就跟佛門常有一句話叫做詐現威儀,外邊的話特別的有一些死執崖板的一些行為上特別標榜,可是內心已經把這些行為上就跟塗漆一樣,已經塗鴉塗得已經慘不忍睹了,這是一個。二一個是什麼呢?始勤終殆,就是開始的時候就跟我們小時候學習一樣,發奮圖強,不知道要製定多麼好的學習計劃,修行計劃,可是呢經不起一個時間的洗禮,這樣會後面就導致說,多為,雖有好心,就是並不是說發心真的是一個惡劣的,不善的發心,可是慢慢慢慢就被這些虛名這些假利給夾雜在裡邊了,心不純正了。雖然也修一些善法,可是被內心的這種堅固的這種自己覺察不到的這種我執和貪嗔呢,這個三毒煩惱,就給染污得不像個樣子了,已經都等於說到這個地步的時候呢,自己也找不著北了,雖然似乎還在長期地發心,我跟大家說一定要常照顧到我們的發心。要一條一條地反觀清楚,這也是我們學習《勸發菩提心文》的一個功德,否則就名之為偽。

你想想我們在佛門裡面常夾雜著一些,你比如說行善確實有啊。大家一號召,一發心,那麼也會有種種的善法呀,持戒呀,比如說過午不食呀,今天又受個八關齋戒呀,等等這些。但是為什麼去受,其他的不說你比如說受八關齋戒吧,受八關齋戒就是要堅持今天一日一夜地種這個出家法的種子,解脫種子。那麼既然生在俗世,一直不能夠過出家清淨生活,那這一日一夜就要持得完全清淨,他不是一個說一時跟大眾興個熱鬧,好像法會,非常隆重。大家都穿著海青,現在我們同修菩薩們都好穿海青,還搭縵衣嘛,那麼再這樣信誓旦旦地經過一番宣誓,自己已經具足了這樣的一個儀式以後呢。哎前幾天我就經歷了這麼一檔子事。剛剛受完齋戒,那說要請法師吃飯。好吧就請法師吃飯了,到了點了。可是八觀齋戒裡面有一條過午不食,那你就過了至少一般來講的話十二點是絕對不能吃的,這跟一起吃飯用齋著,吃著吃著呢,根本就沒那回事了。結果呢看見過了十二點呢還沒吃完呢,就不管他了,說這我怎麼辦呀,哎呀下午我還要應酬,這可我今天受戒的時候沒想到這一點,結果最後就這麼一說兩說相互安慰,相互成就不持戒了,就管他三七二十一呢就吃吧,沒那回事了。

這就是什麼呢,說雖然也似乎在做這些種種善法,可是把這些煩惱染污得呀,都變成一個殘缺不全的,不是清淨無為的功德。這其實現在也是我們這個世間眾生修行的普遍現象,大家要知道。不真誠,不虛偽。可是問題是什麼呢?這個修行一定要有真實心呀,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真實心,沒有勘驗過。但是一出來事了,勘驗明白了,原來不是真實心。

你想嘛,大家可能會有這樣的一個經歷吧。就是說我們在修道過程中呀,有時候可能懈怠一點還沒關係,那麼剛開始勇猛精進的,你看這裡說始勤終殆。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狀況呢?剛開始勇猛精進的時候呀,他會有反應,自己的一些覺受也罷,一些相續的清淨心保持得很好,他覺得很法喜。可是大家要知道,修行的過程中呀他會攪動我們的業障,你比如說剛剛修行很精進的時候呢,會把我們表面的一些輕浮的業障給攪動,給消除。可是未必會把深層次的一些業障,心底的一些煩惱給它徹底地給攪起來,所以說好像表面就修得差不多了,再過一段時間,深層次的那個業障對境出來的時候呢,他的這種就是這種下滑,拽著我們下墮的這個力量呢是非常大的,那慢慢慢慢身不由已,正念也不足了,精進心也不夠了,慢慢就懈怠了。

那大家想想為什麼我們深層次有這些罪業種子,力量這麼大呢?就是我們曾經過去發心修行的時候呢,是偽心不是真心,那既然是偽心的話,你就帶著可以說罪業呢,佔著多一半。這個善法發心呢在外面裹了個皮,那我們現在反過來再進行勇猛修的時候,就外面的這個似乎就一下就剝掉了,發揮完了,可是深層的種子呢,一旦攪起來我們扛不住,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真的發了大修行這種精進的什麼,突然把大的業障逼出來的時候,甚至一切都不順利,身心都出毛病等等這些,其實就是過去呀用的是偽心。那大家想想偽心的,用的是偽心,那我們過去造業可是真的心呀,那可不是偽心,全情地投入。所以說它埋藏在那裡,你真正要撼動那個的話,就真的是非要動這個真實的菩提心,菩提念不可,這樣才能夠抵擋得過。

所以這裡你看省庵祖師說呢,這樣的心都屬於偽菩提心。所以就對著這一句我覺得這八條裡邊,這一句針對性是最強的,可能對於完全不信佛的人來講還談不上,對於大家已經號稱是一個學佛修法人來講的話,每人必犯其中的一些一條一句過失,甚至我們有時候修行呀,其他方面很好,可是呢有自己的習氣過不去,但是我們往往還用自己的強項跟別人的弱項比,你比如說有的人貪財,有的人好名。那麼貪財的這個人呢,可能對於好名的人他對於名聲呢不太不甚在乎,他只說這個實力不好那個虛名。

那他就覺得別人好虛名,他就開始笑話,覺得自己比別人修行強。那麼好名的這個人呢,可能財錢上面他比較放得下,常行佈施。他用他的這個呢,要諷刺這個,可能對比地挖苦這個守財一樣的這個人,所以相互這樣呢,種種造的其實都是看到別人的短處,沒有(看到)自己的短處,不學習別人的長處。這樣的話就等於說容易導致我們說的,內濁外清,名利之夾雜,罪業之染污。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每個人真正要修的是自己最要,不能夠放下,或者這個煩惱最熾盛的那個層面,你本來已經差不多的,還比較清淡的就用不著那麼去對治了,猛烈的這個才需要你去對治。可是我們只把自己最能夠做得到的拿出來說事,就等於說外清,外面現的很清爽。內濁呢,自己做不到的那層把它隱藏起來。這也是一個緣由。

所以說總之而言吧,大家確實要對這一句,偽菩提心的這一句開示,大家要深深地去對照,徹底地去反省,因為我們必然每個人現在幾乎都是這個樣子的。那對於說罪業來講呢,大家一定要發露,就是把它在佛菩薩面前說出來,或者信得過的同修道友面前說出來,懺悔,一定要有這個形式,有這個對境,有這個體驗,經過這樣的形式很可能才能夠身口意同時觸發我們的這種慚愧洗罪之心,所以說其實如果要在這一條上面做一個修正的話,就希望大家常慚愧,懺悔。這是第一,名之為偽。

下面再來看,「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這就是從大小一對上來勘驗我們的菩提心,大小乘的區別。

咱們學佛的時候每個人皈依呢,幾乎都給大家念過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就是發的心一定要廣大。眾生所有的眾生,眾生在哪裡呀?眾生就是眾業而生呀。一切的眾生都有業力相牽,那麼我們就是等於說以這種大的願力,就像《行願品》中的發心這樣地去包容,包容眾生發心願度的這個心量,能夠對治我們的發心呢不會得少為足,卡在修行的半路中。

所以你看佛菩薩們,一尊佛他有那麼久遠的修行,那麼來成就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好都要那樣來成就,其實都是對一個大的願力發心的一個填充,為什麼這裡講到的說,菩提道成,我願方成,眾生界盡,我願方盡呢?就是不讓你在這個菩提心的路上有一個局限性,如果在這個菩提的路上一旦你有局限性,那麼你願力就是有盡的,願力有盡的話,那可能確實發心就比較小了。特別是說點兒就是說針對這一條的開示呀,我們很多時候可能功夫沒到的話很難相應得到,那退一步而求其次,就是說,針對前面你看說偽菩提心,我們要多懺悔,關於這個大的菩提心呀,最好的方法就是發真實心為大眾服務,成就大眾。付出自己,你不能夠面面俱到的付出,至少有一門你能夠真實心地去付出,只要大家歡喜,只要大家好樂,那我就滿眾生願,隨大家歡喜,這樣去做。

有這麼一條持之以恆的發心線索,慢慢就會把我們這個心帶大,大家要知道這個發心要大呀,不是我們不想大,問題是什麼呢?我們現在的心太小了大不到那裡,就夠不著,夠不著的情況,那麼就需要祖師的這種開示來激發和擴展。所以你看說,這裡雖然這句話很簡單,可是眾生界盡就說明說,一切眾生都在我之前,一切眾生都成就我才成就,那就說明說把自己放在最後,是否平時我們有這樣的想法呢,這個真的不敢吹牛呀,一個凡夫他下意識地都是把自己放在最前的呀,能把自己排在第二,那已經非常了不得了,就是說不要說眾生界盡,有一個眾生在自己之前那就算很了不得了。所以大家想過沒有,真正地要擴充這個呀,咱們也不說在這兒紙上談兵了,你真的要擴充自己的心,就得在生活中為大眾服務。

當然你工作裡邊,你的生活中為大眾服務,配著佛法的見解這也是可以的,那麼最快的速度還是到道場到共修團,為大眾服務。這樣你的心等於說繫在所有的大眾裡邊,那麼這種操作這種生活,這樣地去操作你的生活進行中呢,他一定會自然而然的就會相應起來,因為我們光坐在這裡說菩提心,這樣的一個大菩提心是很難的,就包括我自己,我每次有時候做一些比如說朝拜呀,或者也包括這個講法,那完了以後都會念叨一下說,就是說整個兒所有的功德,就是所有迴向與一切大眾同生西方,發心是這麼發的,也是這麼當時是這麼想的,可是這個力量就非常輕微,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對境,就是說沒有強勁的對境對手來扶持你把這個心呢讓它雖然大,大的這個質量還要夠。我們現在說是大,那其實質量是小的不稱之為大,可能是你的篇幅好像很大可是你很薄呀,這不是真的大,就是經不起激盪。真正的大就是得在眾生,就是在跟大眾的成就中你能夠練大。所以這個其實關聯到我們平常的實際修行功夫。名之為「大」。

那既然這一條關聯到實地的修行功夫,且不說,下面你還有這個大的見地,你看後面我們再來看,「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這就又講到這個小的層面。觀三界為牢獄,大家都知道,我們常說三界如火宅。三界哪裡呢,像我們現在這裡欲界來講的話,都是以這個,有這個男的女的,都是以這個淫慾得正性命,叫欲界。那麼像在上面的話,都是以這個色法,色法來見高低,那麼無色界呢,以這個甚深的世間禪定來見分曉。反正總是都有一個攀比,都有一個渴求,有求皆苦,就在這個牢獄裡邊,所以我們說,三界是大牢獄。當然我們這個身體,五蘊之身是一個小牢獄。那我們五蘊之身,六道眾生,依附的就是三界。所以大家都知道說,生生死死出不了這裡邊,就像坐牢一樣。那麼一般我們說的小行的這個智慧的話,他就能夠把三界觀作牢獄,生死輪迴像冤家。什麼是冤家,就是讓你不舒服,攆著讓你不舒服就叫冤家。當然這就是我們一般的一個見解。這並不是說,這個菩提心小是錯誤的,只不過說,你沒有,光自度了,沒有廣大的慈悲心,所以為什麼小乘小乘,就是你的舟船很小,只能用在自己。

但是大乘的話,不但能夠自帶還能夠運他。所以《法華經》裡面不是有這個羊車,鹿車和牛車的比喻嗎。就像一個小山羊,一條鹿,一條大白牛,它們拉的車子的話,山羊的車子可能只能坐一個人,可是大白牛車就坐的比較多。所以說這樣的一個觀點並不是錯,因為,幾乎我們所有的行者,起步學佛,都會給大家講要出三界,離火宅,要了生死,所以說這是對的。

但是呢,只是他的心量沒有打開而已,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學佛法是破我執的嘛,那麼你如果說心量只停留在我解脫的上面,他不算究竟破我,雖然把這個生死的我可能破了出了三界,問題是,你還有什麼呀,還有這個法執,這個變異生死的我你還沒有了嘛,那麼要了變異生死,要成就佛道的話,那一定要發這種大的菩提心,不能把它發小了。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可能我們有人也遇到過這樣的情形。就是有的人比較用功,有時候呢,我們到山裡邊有這樣的行者,或者隱居清修。乃至有些人修行也很精進。每天功課是大大的,但是只要誰去請教一下他問題也好。或者說影響一下他的修行,乃至耽擱了他的一點時間。他就受不了了,就覺得我可不要,說我自己還沒有弄好呢,或者就嫌煩了,這些呢,就等於說真的是只顧自己,我們雖然不能說盡情地去像佛菩薩一樣圓滿這樣的利他之心,可是至少隨緣隨份的我們從人道主義上還長講一個幫忙嘛。那我們在學佛的話,有些佛法我們徹底受用的時候,不能夠光管著自己,你想你自己覺得佛法這麼好,那為什麼不想著大家都覺得這麼好呢。

特別是有時候。有的人確實修得越修越窄,你比如說佛法,本來是公共之法,生怕所有人不知道,可是我們現在有時候,說實在的,自己聽得受用了,或者有一個相對的團隊,覺得一個好的整體,他就生怕有人進來就會攪局一樣,甚至秘密的,包藏的,不想跟別人分享的,這樣的一種心態都會生起,這是非常罪過,從因果上來講,也是很大,這是一種障礙。你想障礙別人的時候,反而其實就是給自己設障,所以說,我們不說主動攀緣地以度人為名去攀一些緣,但是至少我們在我們的因緣中,我們還是要把這個弘法利生的份要盡到。你就這個講法來講的話,在佛的這個律典裡面也有過這個製定。如果說一個講法的人,他能夠吝法,就是只顧著自己,人家想來聽法,他沒有講法,吝法的話,這個罪過更大。他是犯這個在菩薩戒乘裡邊,他是有過失的,所以說,我們大家希望在這一條上也需要注意一下。因為確實有一些人的心量比較大,可是有的人修行修得上了癮了以後,覺得自己用功用得久了,有一些覺受出來了以後,他的心會變小,就會覺得一個是怕別人干擾了自己,生怕耽擱了自己這個了不了生死怎麼樣,這樣的心也應該調解一下,不是說不好,應該擴充,再大一點。

那麼另外一個呢。如果你覺得又不能發這樣的大菩提心,覺得沒這個心膽,又害怕陷入到這個小的自度的,唯以自度不求利他的這樣的一種窠臼中,唯一的一個辦法兩全其美,就是修淨土法門。這我已經是也一直給大家講過,修淨土法門呢,信願行裡邊,就是要厭離生死,欣求極樂。那麼厭離生死欣求極樂看來是一個只顧著自己,可是如果以這個行為,一心一意地求生淨土,修得臨終有瑞相,平常念佛有感應,跟大家分享,或者只管自己修給大家表法這樣來的,能夠以一種願跟大家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這樣的發心的話,就可以說貌似小乘,其實已經具足了大的功德,為什麼,因為眾生界盡,那不就是一起往生嗎。菩提道成,那不就是都在極樂世界成就嗎。所以說,這是一個可以說,對我們現在來講,兩全其美的辦法。把行門鎖在淨土法門上,這輩子好好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就可以。這樣的話,就從淨土一門單講,一個求生西方的心,可以說就是一個,怎麼說呢,就是一個淨土行者的真正的菩提心。這個大家也要有這樣的見解。

那好,我們再往下看,再往下看,這一對就是說的是什麼呢,偏和圓的菩提心了,先讀一下,「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偏的菩提心。

「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大家來看,這是偏圓,揀別這個偏圓的菩提心,這一段呢,可以說他的格調就比較高了,也可以說是對我們的一個悟性和你平常在心地上的功夫有一個要求了。確實這個需要我們體悟一個真諦。大家都聽過這麼一句話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個呢是世俗諦,二一個呢是第一義諦。那其實我們前面講的,就是這個邪和正,真和偽,大和小的菩提心。可以說,都屬於從世俗層面講的菩提心。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至少我們用語言表達,還有一些行為上的一個調整。也就是在我們身口意,世間法的層面裡邊,來進行運作。但是這裡開始講呢,是講的什麼呢,對真諦而說的菩提心。什麼叫真諦呢。就是宇宙萬法的真理。我們常說的真如實相,這個真如實相呢,它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相。所以在真如實相的這個要求中呢,你還覺得有這麼多的知見,我要度眾生,要成佛。我度眾生我有大功勞。這是我的成佛資糧。那麼我要成佛,我有這個大覺悟,這是我的知見。如果你還始終有這樣的話,那你還停留在語言、思維的層面。並不是真正的度眾生和成佛道。所以說,一個是偏,一個是圓,正好這兩條我們聽進去了以後,正好真俗圓融才叫圓滿的菩提心。

所以大家看,這個首先我們要知道,若於心外見有眾生,那我們就反觀一下,為什麼常有一句話叫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又說整個法界是自他不二,那就說明,一切的世界一切的眾生,都是為我們這個週遍法界的這個本有的真心,所顯現所包容的。如果能夠立足於這樣的一個心量,就是我們本有的佛性,我們現前的一念心,這個心呢,它的容量是非常大的。能度的眾生,能成的佛,修的法門,證的果位。從這個,從修因到證果呀,從證果到再來度眾生,乃至我們常說的,從信了到解,到行到證,所有的這一系列,都不能夠離開我們現前一念心性,所以大家常看到一詞字叫莫向外求。然後大家都會下意識地覺得莫向外求,我趕緊把心收得死死的,塞到肚子裡來。不是這樣的。莫向外求就是一切現前一念中的這些萬事萬物,都在心性之中。

那我們修的時候,就是對待他就跟對待自,對待自就跟對待他一樣。是平等的,沒有一個差別相說。我在度他,他為我度,我在成他,他為我成,度眾生成佛。眾生就是我,我就是眾生。我就是佛,佛就是我。都是平等的,都在一念心性中。那如果說我們,就在這一念心性中,能夠知道不向外求的話,那麼你哪怕你向外求,去度眾生去成佛,還是沒有求外,沒有外求。只要這個知見起來,就知道,哦!都不出心性之外,盡情地攝在其中。這樣的話,雖然我們度眾生,成佛道,實無眾生可度,實無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可求。因為十方諸佛國土,三世前因後果,都不在心性之外嘛,只要你見到這個心性了,就已經度已經成了。所以說在這樣的一種見解下,我們才說離開自性心,別有一個佛可成。離開自性心別有一個眾生可度的話,屬於心外求法。

所以在這心外我們才說,哎呀,我有修行的功德呀,我修了多少,修了多少善法,成就了多少眾生。每天我都無邊(眾生)誓願度,煩惱誓願斷,佛道誓願成,法門誓願學。可是我們忘了嗎。給大家念完這個以後,一定會加一句什麼呢,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自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是這個樣子的。所以只要我們悟到這個自性的話,我們就說,哎呀一切的功勳,原來都是自他,給人家也是給自己,給自己和給人家是一樣的。這樣的話,功勳就會忘掉了,知見也會泯滅了,這樣的真實發心才叫做圓,不是叫做偏。如果你沒有這樣的發心,每天都記著自己的,你看我們現在有很多時候鼓勵大家說要計數念佛,要記多少部多少部的讀經,要記多少拜多少拜的磕頭。可是大家要知道,這都是一種前期方便,為的入道而設的這個道,並不是你始終咬著這個道,那你反而入不了道。拜佛誦經念佛就是養成習慣,自然而然地成了你全部的生活內容了,所以要定數慢慢長養。如果你始終就追著說,我今天念了多少遍,這一年念了多少部,天天念,天天部,從始至終都沒有把這個放下,這就叫功勳不忘,知見不泯。這樣的話不是說不算菩提心,稱之為偏的。有能度所度,能成所成,能修所修的分別。

所以大家肯定有知道這樣的公案吧。當時達摩祖師來到咱們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梁武帝,他就做了那麼多的功德,天天把自己捨到寺院裡,又讓大臣把他給用錢贖回來,為了給寺院裡面護持做一些淨資功德,所以他又建了好多廟,度了好多僧。達摩祖師來了他就問說,我這個功德大不大,結果祖師就一針見血說,沒有功德。其實這就對治他的什麼呢,功勳不忘,知見不泯。那針對我們現在好多時候來講的話,特別害怕,說明明我做了這麼多的功德,你看我們現在廟裡面,見到多少功德碑上面刻著名字呀,這都是要知道沒辦法的辦法,末法時期太著相了,所以道場裡面只能說給你設這麼一個方便法,可是如果真正要想的話,雖然我們泯了功勳,忘了知見,並不是說因果相續中就沒有了呀。你越忘得清淨,那麼因果發揮的這個功德才越大呀。

可是沒辦法,現在我們有時候說,最近不是在放生嗎。放生也得跟大家做一個,大家誰發心了多少,最後一個交代,買了多少,這個肯定會,因為一定要,可以說不昧因果嘛,可是有的時候我們回憶一下,是否有這個表一出來趕緊找自己在哪。一旦把自己落掉的話,馬上就火冒三丈。有時候會有這樣的情況。為什麼呢,就是這個心呀太有為,太小,太夾雜了,一系列剛才的這些毛病都有,所以說,這樣的話就反而讓功德打折扣了。

特別是大家要知道,我們菩薩裡邊也有權教的菩薩和實教的菩薩。權且,權就是權巧的權,實就是真實的實。就是這也是菩薩的一個水平問題。他看這兩位菩薩,這兩類的菩薩,他都會行這個六度呀,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會去做。可是權和實的區別怎麼鑒別呢,就看他是離相還是著相的,就看他有沒有般若,如果你權教的菩薩的話,他就真的心外有眾生有佛,他要成佛他要度眾生。他修的功德不忘。實教的菩薩的話,雖然度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度,是《金剛經》的境界。所以大家要曉得這就是說,如果這樣的話叫做偏菩提心。

那什麼叫做圓的呢。大家看「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給大家念兩遍加深一下印象。為什麼呢,首先我們這裡聽了說了這麼多的虛空,這個虛空怎麼理解呢,從事相上來講的話,就是我們的發心立願包括我們的行持呀,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一個覺受吧,就是我們在做一些事情,特別是做一些佛門的功德事,這個發心為什麼說決定一切呢。就是看你為什麼要做這個事,你有時候我們做這個事呢,是為了今天家裡有點事,趕緊能不能把這個不順、違緣、災業、病殃,給抹平,那這就不是說沒有功德,是一種交換性的,太小了。那麼有時候我們善根顯發說,能夠付出的為道場為大眾做一些事,這個就更大了。如果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你說我所有的這些為早日一切眾生得以解脫,得以成道,那這就更,可以說是完美。但是問題是只要你有一念期盼,一念割裂的分別,那就說明,它是有量的。所以為什麼這裡用「虛空」來呢,「虛空」是沒有量的,就是我做一切的功德,只要我做完了,一念的願力也罷,行持也罷,這樣沒有邊際地去發揮。就跟佈施一樣,你再怎麼去佈施,功德有多麼大,都不如三輪體空,虛空一樣,空空如也呀。可是並不是說一說空我就不去做了,只是我,一切的行為都在大開圓解的這個境界中。

悟到一切法,雖然如如不動,可是又是相互緣起的。在這樣的情況中,你看這裡就說了嘛,自性就是眾生,自知自性中即是眾生。由自性所感的眾生。我跟眾生都是平等的。由本有的這個自性所感召的,那麼就從只要明瞭這個自性中來度脫,自性中都具足佛道。都是由心所感。都是自性中成就,一切都離不開我們現前一念的自性。在這樣的一種稱性大心量中,平等心量中,無分別心量中的話,那這個才叫圓滿呀。大家知道有時候我們害怕圓滿,因為圓滿就意味著我們要捨棄現前的分別割裂,我們現在的分別覺得特別舒服,明明我做的這個事利益了你,咱倆合夥一起來發心,利益了他,我們一起每天都在護持三寶,供養僧團,可是你再怎麼這樣的,都沒有在自性中去觀照。都是在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中去觀照。很可能我這麼講,好多同修聽了還不能夠當心跟進上來說,怎麼這叫什麼自性呢。

心沒到過這兒,相似的一些勝解也發揮不出來。那就是因為什麼,福報太淺了。你看這裡他說,雖然像虛空一樣,可是你連虛空的這個定性執著,就是下意識的連像虛空一樣,我這麼功德大得像虛空一樣的想法都不能有。就是這樣的做夢幻佛事,在這個性空中,呈現我依然一件不落的,認認真真地去做的緣起法。可是雖然緣起法中,認認真真去做,我都是知道這都是自性一念心的顯現,沒有什麼了不起,本身就具足,本身都應當,本身就自然的,那這就是無上圓滿的菩提。

所以大家可能這個偏和圓的菩提心呀,這就關涉到凡聖的境界了,這個就更加的難以理解了。可是如果我們要理解不了,好好地修證前面六條,自然而然你福慧具足圓滿以後呢,這個悟性就出來了。大家要是知道什麼是自性,一切都是自性中具足的,那如果在這個自性本具的這種發心中再去修的話,那就等於說叫做圓修了。我們常說的什麼叫做分修,分就是分門次第地一步一步地去修。

圓修就是一步到位,就在這個總體的大視野中窺到全貌了,然後依然還是一步一步地修,這沒錯。可是每一步的修他都是在總體的這種知見下,沒有說一步一步地才看到前方。前方他都看到,是這樣的一個自性而修自性而證。那我就又再說多說一句吧,從這點來看我們往生淨土呀,能夠悟到這個自性的話,就會覺得說,原來往生極樂世界,確實是能成就,而且好成就。為什麼呢,大家看,我們因為現在在凡夫的分別中,說娑婆世界在這兒,極樂世界那麼遠,我是一個煩惱具足的眾生,所念的佛呢,那麼的覺行圓滿。我好不容易發起的這點信願,不知道夠不夠質量,那麼成就的往生,到時候能不能往生。都會擔心,都會害怕。那如果你具足悟性,悟到這個本體就是具足的話,那你想想,娑婆極樂,我為眾生所念的佛,能起的信願,成就的往生,這些全體都在我們一念自性中,是具足的呀,生則決定生,就是依靠我們的信願往生,去則實不去,就是因為沒有去,為什麼,沒有出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呀,不在心外。所以大家想,這就是自性心。一念念佛的心生起,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心中顯現,我已經就在西方之內了,西方已經就在我心中了呀。

所以說大家悟到這個自性心的話,既然說,虛空心,虛空願,虛空行,虛空果,可是呢依然還願度願成,這就是說依然發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呢,如夢幻泡影中的法,必然會如此的緣起,兩保險。所以這是給大家講這一段,希望引帶出我們一個淨土知見,並沒有離開這樣的一個菩提心法。所以剛才說了,求生極樂世界,就是一顆圓滿的菩提心。大家不要誤以為說,光管著自己求生西方,好像就跟《勸發菩提心文》這麼講有違了,這個給大家溝通一下。

好後面一段話就可能就說比較好理解了,你看呢,「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

這就是省庵大師說,你能夠首先從相狀上了解這八種菩提心的差別,有時候我們是偽菩提心,是邪菩提心,我們不知道,這個就很可憐,沒有正知見。那現在我們有了正知見了,它會下意識地就會指導你的正行持,所以你看,這裡說到,就知道審察了,哪個是對,哪個是錯,那知道審察了,自然而然,你的發心是真的,那麼就去錯的,取對的;去邪的,取正的。去偏的,取圓的。知道去取,則可發心。

那麼你看這道:云何審察。就是自己看看,謂我所發心,於此八中,在這八個裡面,是哪一個,是邪的正的真的偽的大的小的,是哪一個,是偏的圓的。如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小。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大家看,這是我們算是延幾分鐘,這段話講到這裡算圓滿了。那後面的這個就是祖師爺教我們要懂得抉擇取捨,前面是給我們講了一個相狀,特別是跟大家講一聲,在我們這個時代來講的話,不要說邪正偏圓了,就是這個大小真偽呀,就確實已經很難夠捨偽取真了。特別是現在我們的佛法呀,可能大家又會覺得這是一種悲觀,真的在飄零的。飄零著的話就等於說在我們這個世道中,你發這一念心,要把它進行到底,比這個在正法、像法時期要難百千萬倍。雖然你在那個濁世裡邊,能夠把這個心發起來,堅持的話,那功德也要大百千萬倍。可是真的難,所以越是末法時期越能夠修出來的,確實這個資糧積累反而快,可是它永遠都是平衡的。就是有多難,風險就有多大,「利潤率」就有多高。

那我們這個時代,今天我還在線上還看到一則,這樣的一個群裡邊發的一個內容,就講到說,是一位出家師父的心聲。當然這個文體也類似有點像心靈雞湯一樣,我們慣用的那種一句一句地排比,這個排比句一樣,我不知道這算不算個排比句,那麼可是確實內容還值得引發我們的深思。他就說一位出家師父的心聲,說為什麼我會流淚,然後說寺院都變成了景點了,念珠都變成了首飾了,佛像大家都是欣賞藝術品了,佛經也都成了心靈雞湯,這個調換調換就給你擺上來了,聞思的稍微有點內容知識,就成了炫耀的資本了,世間法已經慢慢取代了佛法了,俗裝呢,就所謂的這些居士服,這個唐裝漢服等等,都跟僧服都分不清了。

這確實如此,現在好多時候我們想小小地感覺一下,出家僧服的感受,結果又不能夠如法地出家,就在那兒調和了嘛,好多現在的居士服都設計得跟僧服一樣。我跟大家講,這個其實你只要這麼穿,很罪過,為什麼。混淆世間法和出世間佛法,而且會壞亂。因為僧服它是圓領方袍,就是表僧法的,表三寶法的呀。現在我們就覺得好像貼近一樣,實際上就是禍害。

現在遠離正法的多,親近相似法的多。佛法裡邊成了求財的對像了,世間人都好拿佛法來賺錢了,所以這個法師說,啊呀他要流淚了,真是看的確實如此。那在這樣的一種情境中,我們能夠真的是能夠學習一遍勸菩提心文,能夠了解一下知見都算稀有難得了。不要說你去相應、去調整,去修正。希望大家在這些內容上面,能夠暗暗地用功,也算是我們這次以這個省庵大師的這篇文章結緣的一個功用吧。

那好,今天的法義先講到這裡,那麼今天呢我們就到這裡,下一週再如約而至,請大家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出離心對淨土宗的修習非常重要

在發菩提心之前首先要發起出離心,出離心是菩提心的基...

發了菩提心後,要趕緊積集這兩種資糧

什麼是「資糧位」菩薩的相貌?就是這個「資糧位」的菩...

審察自心的真與偽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

常想地獄苦,道念由此生

我們如何才能使菩提心不退呢?我們應如佛所說:「常想...

發菩提心方能消宿業

今之世道,乃患難世道,雖曰念佛能滅宿業,然鬚生大慚...

有三種障礙,會破壞菩提心

有三障能敗戒德,使信心退沒:一、瞋恚,橫於自他,而...

四種惡法能夠令菩薩忘失菩提心

什麼樣的情況會導致曾經發過菩提心又忘了、失去這個菩...

【佛學漫畫】如何守住菩提道芽

你念我名號,我來守護你的菩提心...

【大藏經】【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大藏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大藏經】【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大藏經】【註音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吉凶唯人招,最好存仁道

世間上的人,常常將挫折災難歸咎於自己的命運不好,或...

在家居士淨土早晚課的內容

一、印光大師教導的方法: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教對自慰的看法是什麼

問: 佛教對自慰的看法是什麼? 智渡法師答: 現代科...

皈依的四個誤區

今天我們的內容想跟大家說一說,有關皈依的誤區。那麼...

如何才能生起厭離心

一、厭離心來自智慧的觀照 信、願、行,願這個科目就是...

夢中能念佛是好現像嗎

能在夢中能念佛號,這是好現象,說明你今生,也許是你...

父母恩,重如山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與大比丘二千五...

拔苗助長急功近利,都是有副作用的行為

佛法告訴我們的是:向佛陀學習,常隨佛學。現實需要提...

【推薦】一碗面給予的啟發

十五年前的除夕夜,一家面館老闆正準備關門之時,一個...

輸與贏

左宗棠很喜歡下圍棋,而且,還是箇中高手,其屬僚皆非...

無量劫來都被自己的妄想誤導了

你想想看,一個人好端端的,誰願意去造罪呢?肯定是仁...

一口吸盡西江水

龐蘊居士參訪馬祖道一禪師,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

藥師法門的特質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唐玄奘、義淨法師等譯...

高賢已隨佛西去,佳話留以勵後學

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中的手摩我頭,衣覆我體這句話...

念佛功德有七種勝

《甘露疏》云: 一、詞少易行勝,唯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聖嚴法師《永遠的功課》

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優缺點都必須有充分的了解,對自己的...

【佛教詞典】無明與非福行為緣

【無明與非福行為緣】 p1088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六頁雲...

【佛教詞典】龍象

指修行很勇猛而且具有大力的人,今作為出家人的尊稱。...

【視頻】大安法師《惡女人念佛往生》

大安法師《惡女人念佛往生》

【視頻】羽絨服背後的殘忍

羽絨服背後的殘忍